曾繁仁简介

合集下载

回归“家园意识”——试论曾繁仁的城市生态建设观

回归“家园意识”——试论曾繁仁的城市生态建设观

收稿日期;修订日期3作者简介罗祖文(),男,湖北阳新人,襄樊学院中文系讲师,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美学,生态美学。

回归“家园意识”———试论曾繁仁的城市生态建设观罗祖文1,2(1.襄樊学院 中文系,湖北 襄樊 441053;2.上海师范大学 人文传播学院,上海 200234)摘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工具理性的泛滥,当下的城市建设日益缺失了“家园意识”。

对此,曾繁仁认为,城市的生态建设中应贯彻三个人本化原则:其一,将城市建设中被排挤出去的自然重新请回到城市中来,并赋予自然以应有的地位;其二,强化“场所意识”,努力营造各种有利于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其三,保留城市的人文景观,让城市成为每个人的精神依归与栖息之所。

关键词:曾繁仁;城市生态建设;场所意识;家园意识中图分类号:I 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8)12-0039-04“家园意识”是古今中外共同具有的、与人的美好生存紧密相连的审美意识。

西方海德格尔的“故乡”和中国古典诗词的“桑梓之情”表达的都是对美好家园的渴望与向往。

城市作为人类优秀文明的荟萃之地,体现着人类最高水平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更应是我们理想的生存之所。

曾繁仁说:“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城市建设成为适合人们审美的生存与诗意的栖居之所,成为人们身体与精神的最好归依之处,成为最适合人们生存的美好家园。

”[1]那么如何在当今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创造“诗意的栖居”,让人回归“家园”呢?曾繁仁认为,其一,应该将城市建设中被放逐的自然重新请回城市;其二,强化“场所意识”,努力营造各种有利于人与人交流的场所;其三,保留城市中的人文景观,让城市成为每个人的精神依归与栖息之所。

一、请回自然自然是人类的母体,也是人类生命之本,人天然地亲和自然,热爱自然。

曾繁仁说:“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类来自自然最后又必将回归自然,因而亲近自然是人类本性所在。

”[1]460其实,自然最可贵之处,乃在于为人类提供了一个超越性的精神家园。

坚持与发展结合 理论与实践统一——季水河《〈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

坚持与发展结合 理论与实践统一——季水河《〈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

〔收稿日期〕〔作者简介〕曾繁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评委、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成员。

2009年第1期Resea rch of Chinese Litera ture第1期,2009[麓山书评]坚持与发展结合 理论与实践统一———季水河《〈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序》曾繁仁 季水河教授的新著《回顾与前瞻———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及其未来走向》即将出版,嘱我为之写一个序言。

说实话,我是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来接受这个任务的,因为写当代史太近,对于许多问题的把握难以确切,何况还有一些敏感问题。

我本人手边也有类似的任务,完成起来觉得难度真的很大。

但水河教授的这本书却完成得很好。

这本书作为国家社科项目被评为优秀,得到评委们的充分肯定。

能做到这一点,说明水河教授在项目进行中所付出的艰辛劳动。

而且,这几年不少学者的学术兴趣都转到文化研究等等方面,对于文艺学本体进行研究的学者倒反而较前减少。

在这种情况下,本书的出版更加显现其可贵。

而且,我要特别强调的是,明年就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包括文艺学在内的社会科学界出版和发表一批回顾50年来、特别是30年来所取得成就的书籍和文章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我想水河教授的这本书对于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给我国包括文艺学在内的社会科学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与成绩是一本很有分量的成果。

对于本书的重大意义我想应该是不需要更多说明的,但由于目前国内外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上还存在某些不同的声音,因此我想再多说几句也许还有其必要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社会与历史的职责。

但我想对于一名学者来说,更为重要的是历史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不可代替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指导革命的武器,而且更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为科学的体系,是指导社会科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指南。

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

2009年3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ar.,2009第38卷第2期Journal of Shaanxi Nor mal University(Phil os 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Vol.38No.2■美学研究论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发展曾繁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 要:新时期我国生态美学的产生是现实与学科发展的需要,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需要。

生态美学的产生历经萌芽、发展与建设三个阶段;目前在国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开始了新的建设时期,涌现了一批代表性论著与中青年研究学者。

今后应在认真总结历史、运用新的研究方法的前提下,力争有更新的突破。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文明;生态整体论;生态存在论审美观中图分类号:B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283(2009)02-0071-08收稿日期:2008-10-20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重大项目(05jj D750,11-44212)作者简介:曾繁仁,男,安徽泾县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生态美学成为我国美学领域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新的理论形态与新的生长点,愈来愈引起学术界的注意与重视。

事实证明,生态美学作为一个新的美学理论形态出现是我国新时期美学研究的重要收获之一。

本文试图全面地论述我国新时期生态美学产生与发展的历程,总结其成绩与问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某种勾画。

在这里,我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中所讲的生态美学包括新时期出现的生态美学、环境美学、生态文艺学与生态批评等等,它们尽管名目有异,但总体上都是一种包含生态维度的美学与文艺学研究,相互之间是互补与共在的,共同组成了我国新时期美学与文艺学领域一道生态审美研究的亮丽的风景。

一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生态美学的产生是一种现实的需要。

恩格斯在1894年致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指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加德纳的_多元智能_理论与美育_曾繁仁

加德纳的_多元智能_理论与美育_曾繁仁

2001年第4期山 东 大 学 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 handong Univers ity(Social Science)2001No.4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与美育曾繁仁(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摘要:本文集中探讨了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同美育的关系。

本文指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是在二十世纪后半期,知识经济背景下,反对传统的“应试教育”的产物。

当代教育领域存在“统一规划的学校教育”与“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两种教育模式的斗争。

前者以“智商”测试为标志,建立非情景化的评估体系,实质为“应试教育”。

后者强调一种更加灵活的情景化的评估体系,适合于人的“多元智能”的开发,实质是“素质教育”。

本文认为,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不仅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为美育开辟道路,而且在教育内容上也将艺术教育提到突出位置,同时也为美育提供了更加科学的评估方法。

关键词: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教育;情景化的教育评估方式;艺术教育;美育中图分类号:B83-06G40-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9839(2001)-04-0011-10 Gardner:“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and Aesthetic Edu cationZENG Fan-ren(Literature College,S handong Univers ity,Jinan250100,C hina)A bstract:T 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multiple intellig ences theory of HowardG ardner,a famous A merican educationalist of the time,and aesthetic education.I t argues that the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of G ardner is the product of traditional ex amination education in thebackground of knowledge eco nomics in the seco nd half of the20th century.T here ex ists a battle be-tween tw o educational modes:unified school education and individually centered school education.T he former takes the intelligence quotient as its sy mbol and sets up a non-scenic ev aluation sy stem.Its substance is ex amination education.T he latter emphasizes a mo re flexible scenic ev aluation sys-tem.I t adapts to the exploitation of people's multiple intelligences and itssubstance is accomplishment education.T he multiple intelligences theory of Gardner no t only 收稿日期:2001-05-01作者简介:曾繁仁(1941-),男,安徽繁昌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文艺美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论曾繁仁生态美学观

论曾繁仁生态美学观

论曾繁仁生态美学观曾繁仁是中国艺术界的著名人物,他一专注于生态美学观的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深度的见解。

生态美学观的核心理念是自然与人类文明的和谐共生,这一思想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

今天,我们将重点分析曾繁仁的生态美学观,探究其相关理论以及如何在现实社会中得到实际体现。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第一部分:生态美学与可持续发展曾繁仁将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愈发关注与生态美学联系在了一起,认为在人们对自然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美学的观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美学是一种独特的视角,通过美学的观点,保护自然环境可以成为一种美学行动。

同时,生态美学观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也有着明确的指导作用。

在生态美学的指导下,人们在处理自然环境问题时更加注重生态系统的平衡性,更加尊重自然、绿色和环保的价值。

第二部分:生态美学与当代艺术曾繁仁在生态美学和现代艺术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认为当代艺术在表达生态美学观方面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当代艺术的形式,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生态环境的意识,表达当代年轻人对生态保护的重视。

例如,一些环保主题的艺术品,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渠道,直接传达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同时也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三部分:生态美学与建筑艺术曾繁仁还提出了生态美学与建筑艺术之间的联系。

在曾繁仁的看法中,建筑艺术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扬生态美学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能源节约型建筑是当前研究和设计的热点,它强调建筑物的能源节约,调节建筑内外温度,并使室内的环境更加舒适。

同时,通过建筑的形态和空间的设计,可以反映出生态美学观所要表达的意义。

第四部分:生态美学与现代生活生态美学对当代生活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超强,其中包括短途出行开车、大量购买塑料制品、大量用水等。

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在曾繁仁看来,可以通过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来解决。

通过生态美学观念的引导,让人们尽量避免这些不良生活习惯,修改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

生生不息,美美与共 ——曾繁仁著《中西对话中的生态美学》述评

生生不息,美美与共 ——曾繁仁著《中西对话中的生态美学》述评

艺术大观Art Panorama176生生不息,美美与共——曾繁仁著《中西对话中的生态美学》述评周扬清(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00)摘要:曾繁仁著《中西对话中的生态美学》一书,围绕着“如何将生态美学的时代性与本土性相统一,创造出具有足够阐释力与民族性的生态美学话语”这一核心问题,打破传统主客二分的认识论美学,立足于当代存在哲学将生态、审美与人加以统一。

通过该著作并结合作者其他论文可以看出曾繁仁力主一种具有中国“中和论哲学”特色的“生态人文主义”,尝试创造出一种会通中西的新美学话语。

关键词:生态美学;中和论哲学;现象学;生态人文主义什么是生态美学?从狭义方面来说,是以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审视自然之美;广义的角度则是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学。

曾繁仁正是依托了生态文明新时代的美学这一理解,在中西对话的语境中展开生态美学的研究。

一、生态美学的前提——存在论美学工业革命时期以来,随着资本主义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理性被逐步放大,产生了一系列尖锐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地威胁到人的现实生存状况。

要改变这样的生存状况,除了依靠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度的改善,还需要美学关照,这便为当代存在论美学提供了土壤。

曾繁仁正是在这种时代文明、美学动态的转向中,提出在“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的框架。

当代存在论美学观最重要的理论内涵是以胡塞尔所开创的现象学作为其哲学与方法论指导。

使其从传统的主客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模式,跨越到“主体间性”的现代哲学。

在以西方论在论美学理论形态下,自身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也不能全拿来套用于中国的实际问题,这便又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如何将生态美学的时代性与本土性相统一,创造出具有足够阐释力与民族性的生态美学话语?”。

二、中西比较视野中的生态美学的突破在审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研究时,长期都是“以西释中”的方法,但是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中国古代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中和论”哲学,西方则是“天人相分”的“和谐论”的实体哲学。

T_S_艾略特_荒原_的认知诗学解读

T_S_艾略特_荒原_的认知诗学解读

069 T 1S 1艾略特《荒原》的认知诗学解读陈阳芳■基金项目:本文系梧州学院2009年科研项目“T 1S 1艾略特《荒原》的认知诗学解读”(项目编号:2009D011)。

T 1S 1艾略特是欧美文学史上开一代诗风的大师,是20世纪西方的诗魂。

他的《荒原》被认为是现代派诗歌的里程碑,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学术界对《荒原》的解读和论争一直没有停止过。

然而,从认知诗学的角度解读《荒原》,国内还是很少见。

认知诗学试图运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一系列理论,为具体文本的分析和阐释提供新方法。

(刘文,2007:189)一、认知语言学的注意观与《荒原》的“碎片”认知语言学的注意观(attenti onal vie w )认为,我们用语言表达的实际上只反映了事件中引起我们注意的那部分。

(温格瑞尔,2009:3)文学家把这种注意观发扬到了艺术的高度。

在《荒原》中,全诗肆意地“省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甚至是情节,而只描写了引起诗人注意的片段和场景,并以先锋的艺术形式拼接起一组组令人眼花缭乱的“碎片”。

整首诗“场景变换突兀,意象纷乱似无联系,并且彻底打破了时空观念,在古代女王克里奥帕特拉和现代女打字员之间,在混乱的欧洲到遥远的东方之间随意跳跃。

”(曾繁仁,2003:315)造成诗歌表面上杂乱无序、晦涩费解的深层原因是诗人在诗学理论上的创新:诗人放弃了传统诗歌可循的秩序和逻辑,代之以想象中的逻辑和秩序,这种“想象的逻辑”“忽略了起连接作用的环节”。

(转引曾繁仁,2003:315)艾略特运用“碎片”来拼凑《荒原》是诗歌的主题使然。

《荒原》描写的是现代人颓废的精神荒原。

根据我们对“荒原”的理解,颓废的精神荒原必定是杂乱无章,毫无逻辑秩序可言的,这就决定引起诗人注意的是杂乱无序、毫无逻辑秩序的“碎片”,是《荒原》的内容决定了其结构形式。

这样的结构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如身临其境一般在荒原上漫步。

二、心境对认知的影响与“客观对应物”理论在《荒原》中的应用 认知心理学认为,当人们抑郁时不愉快的记忆就会在脑子里不断冒出来,人们也会更加负性地看待他们自己以及他们身边的世界。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工程重点教材”书目及对应课程一、“工程重点教材”书目(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1-23)二、“工程重点教材”对应课程名单(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10-30)◆文学类专业《比较文学概论》对应课程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概论、比较文学导论、比较文学原理、比较文学专题、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研究、比较文学论、比较文学通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研究、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等《外国文学史》对应课程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外国文学简史、外国文学概论、外国文学概要、外国文学纲要、外国文学史纲要、外国文学史论、西方文学概观、西方文学概论、西方文学简史、西方文学、西方文学史、欧美文学、欧美文学史等《西方文学理论》对应课程西方文论、西方文论入门、西方文论史、西方文论与马列文论、西方文艺理论、西方文学理论、西方文艺理论简介、西方文艺理论史、西方文艺理论与思潮、西方文学理论导读、西方文学理论批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等《当代西方文学思潮评析》对应课程西方现代文艺思潮、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流派研究、二十世纪西方文艺思潮、现代西方文艺思潮等《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应课程古代文学、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史及作品选等《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对应课程古代文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古代文论与批评史、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论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论等《文学理论》对应课程文学概论、文艺理论、文学原理、文学概论专题、文学基本原理、文学理论关键词、文学理论基础、文学理论入门、文学理论与鉴赏、文学理论与批评、文学原理入门、文艺概论、文艺学概论、文艺理论常识、文艺理论基础、文艺理论与鉴赏、文艺理论与批评实践、文艺理论专题、文艺理论专题研究、文艺学基础、文艺学专题、文艺学专题研究、文艺理论热点问题研究等◆历史学类专业《考古学概论》对应课程考古学通论、考古通论、考古学、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考古学理论、考古学理论与方法、考古学史与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欣赏、考古学引论、考古学原理、考古学专题讲座、考古与博物馆基础、考古与博物馆学、文物与考古、文物与考古概论等《中国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思想史、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儒·释·道-中国传统思想概说、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中国古代思想智慧、中国古代思想专题、中国思想论争史:从诸子争鸣到新文化运动、中国思想史概要、中国思想史纲、中国思想文化、中国思想文化趣谈、中国思想文化史、中国思想文化史导论、中国文化思想史等《世界古代史》对应课程世界古代史、世界古代史专题、世界古代史通论、世界古代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及中世纪史、世界上古史、世界上古中古史、世界上古中世纪史、世界通史·古代、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世界中古史概论、世界中世纪史等《中国史学史》对应课程中国史学史、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学史、中国史学简史、中国史学史(含史源学)、中国史学史与文选、中国史学史专题等《史学概论》对应课程史学概论、历史科学概论、历史理论、历史学、历史学(师范)专业导论、历史学的理论与方法、历史学概论、历史学科专业导论、历史学科专业导引课、历史学理论与方法、历史学入门导论、历史学通论、历史学专业导论、历史学专业概论、历史研究基础、历史与历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导论、史学方法论、史学概论与史学史、史学基础、史学理论、史学理论与方法、史学入门、史学通论等《中国近代史》对应课程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专题、近代史、近代中国八十年、近现代史、民国史、民国史话、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中国近代史讲析、中国近现代历史、中国近现代史(近代)、中国近现代史通论、中国历史概论、中国现代史、中国现代史(1919—1949)、中国现代史专题、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史专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对应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共和国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当代、中国通史·中国当代史、中国通史(国史)、中国现当代史、中国现当代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专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等《世界现代史》对应课程世界现代史、20世纪世界史、世界当代史、世界当代史(1945—90年代)、世界通史·当代、世界通史·世界现代史、世界通史·现代、世界通史(现代),世界现代、当代史,世界现代史专题、世界现当代史、世界现当代史专题、战后世界史等◆哲学类专业《美学原理》对应课程美学、美学概论、美学原理、美学常识、美学导论、美学概要、美学基本原理、美学基础、美学基础原理、美学美育、美学入门、美学十讲、美学十五讲、美学通论、美学引论、美学原理与赏析等《中国美学史》对应课程中国美学、中国美学导论、中国美学史、中国美学史概要、中国美学史纲要、中国美学史话、中国美学史专题、中国美学思想史、中国美学文化、中国美学专题、中国古代美学、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等《西方美学史》对应课程西方美学、西方美学基本问题、西方美学史、西方美学史概要、西方美学思想、西方美学思想史、西方美学通论、西方美学专题、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与美学、美学史、美学与艺术史、西方古典美学、西方当代美学《中国伦理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外伦理思想史、伦理学思想史、中国伦理思想史等《逻辑学》对应课程逻辑、逻辑导论、逻辑的思想和方法、逻辑方法论、逻辑基本原理与实务、逻辑基础、逻辑基础与应用、逻辑理论与科学方法、逻辑入门、逻辑思维、逻辑思维训练、逻辑思维与方法、逻辑思想与方法、逻辑推理、逻辑推理训练、逻辑学、逻辑学导论、逻辑学导引、逻辑学概论、逻辑学基础、逻辑学基础与应用、逻辑学基础知识专题、逻辑学与逻辑思维、逻辑学与思维训练、逻辑学原理、逻辑与辩论、逻辑与表达、逻辑与科学、逻辑与论辩、逻辑与推理、近似推理、简明逻辑学、普通逻辑学等《科学技术哲学》对应课程科学技术哲学、简明科学哲学导论、科技哲学导引、科技哲学概论与科学思维培养、科技哲学专题研究、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科学哲学、科学哲学导论、科学哲学通论等《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史、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哲学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等《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及其原著选读等《西方哲学史》对应课程欧洲哲学简史、欧洲哲学史、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导读、西方哲学导论、西方哲学发展史、西方哲学概论、西方哲学基本命题、西方哲学简史、西方哲学鉴赏、西方哲学精神、西方哲学流派及其反思、西方哲学史、西方哲学史概论、西方哲学思辨、西方哲学思想史、西方哲学通论、西方哲学引论、西方古代哲学史等《伦理学》对应课程马克主义伦理学、伦理学、伦理学常识、伦理学导论、伦理学概论、伦理学基础、伦理学及其应用、伦理学理论与方法、伦理学入门、伦理学与思想道德修养、伦理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与运用、大学生伦理学等◆政治学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概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论、思政教育学原理等《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对应课程思想政治工作史、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学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发展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等《中国革命史》对应课程中国革命史等《地方政府与政治》对应课程政府学、中国地方政府、中国地方政府与政治、中国地方政治管理、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等《国际组织》对应课程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学、国际组织学概论、国际组织研究等《当代中国外交》对应课程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当代中国外交、国际关系与外交政策(选修)、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等《政治学概论》对应课程政治学、现代政治分析、现代政治分析原理、新政治学概要、政治科学、政治科学原理、政治学导论、政治学概论、政治学核心概念、政治学基础、政治学十五讲、政治学说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政治学原理等《中国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政治思想史、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概论、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中国政治思想史等《西方政治思想史》对应课程外国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政治思想史概要、西方政治思想研究、政治思想史等◆社会学类专业《农村社会学》对应课程城乡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农村社会学与社会工作、农村社会专题、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管理学等《人类学概论》对应课程人类与社会、社会人类学、社会人类学方法、历史人类学、历史人类学导论等◆新闻学类专业《新闻编辑》对应课程媒体编辑与媒体应用、媒体编辑实务、媒体策划与数字编辑、全媒体编辑、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新闻编辑、新闻编辑基础、新闻编辑理论与实务、新闻编辑实践、新闻编辑实务、新闻编辑实验、新闻编辑学、新闻编辑学实训、新闻编辑学实验、新闻编辑与排版、新闻编辑与评论、新闻编辑与商业评论、新闻编评等《新闻采访与写作》对应课程当代新闻写作、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初级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采访与策划、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写作、当代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级新闻采写、高级新闻写作、高级新闻业务、基础新闻写作、全媒体新闻采写、全媒体新闻采写教程、全媒体新闻稿写作训练、新闻采写实训、新闻业务综合实践、实用新闻写作、现代新闻写作、新闻(特写)采访写作、新闻(消息)采访写作、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报道、新闻采访基本知识与技巧、新闻采访基础、新闻采访技能实训、新闻采访理论与实践、新闻采访实践、新闻采访实践课程、新闻采访实务、新闻采访实训、新闻采访实验、新闻采访写作、新闻采访写作实践、新闻采访写作实践与研究、新闻采访写作实务、新闻采访写作与编辑、新闻采访学、新闻采访与报道、新闻采访与编辑、新闻采访与法制新闻写作、新闻采访与写作创新训练、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践、新闻采访与写作实务、新闻采访与写作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实验、新闻采访与写作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学实训、新闻采访与写作专题、新闻采访与制作、新闻采访与专稿写作、新闻采访综合练习、新闻采写、新闻采写编、新闻采写编评实训、新闻采写编实验、新闻采写基础、新闻采写精要、新闻采写课程实习、新闻采写实践、新闻采写实务、新闻采写实训、新闻采写实验、新闻采写现场模拟及实践、新闻采写与编辑、新闻采写与评论、新闻采写与实践、新闻采写专题、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实务、新闻写作、新闻写作基础、新闻写作技能综合训练、新闻写作精讲、新闻写作课程实践、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新闻写作实践、新闻写作实践课程、新闻写作实务、新闻写作实训、新闻写作实验、新闻写作学、新闻写作训练、新闻写作艺术技巧、新闻写作与报道训练、新闻写作与编辑、新闻写作与采访、新闻写作与评论、新闻写作指导、新闻写作专题、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与采访、新闻业务、新闻业务基础、新闻业务实践、新闻业务综合实践、专题新闻报道与写作、专题新闻采写、专题新闻写作、专业新闻采访报道、专业新闻采访与写作、专业新闻采写、专业新闻写作等《广告学概论》对应课程广告学、广告学概论、广告、广告理论、广告理论和实务、广告理论与策划、广告理论与策划实务、广告理论与创意、广告理论与广告赏析、广告理论与实践、广告理论与实务、广告通论、广告通识、广告学导论、广告学基础、广告学基础知识及广告佳作欣赏、广告学及包装设计、广告学科导论、广告学理论与实务、广告学入门、广告学入门与作品赏析、广告学通论、广告学与广告策划、广告学与广告创意、广告学与广告实务、广告学原理、广告学原理及实务、广告学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学原理与实务、广告学专业导论、广告原理、广告原理与策划、广告原理与广告策划、广告原理与实务、广告专业导论、文化广告学、现代广告、现代广告导论、现代广告理论与实践、现代广告理论与实务、现代广告通论、现代广告学、现代广告学概论等《新闻学概论》对应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新闻传播学通论、新闻概论、新闻理论、新闻理论基础、新闻理论与实践、新闻理论与实务、新闻理论与写作、新闻事业导论、新闻事业概论、新闻学、新闻学/广电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学导论、新闻学概论、新闻学基础、新闻学基础知识、新闻学理论、新闻学理论读书报告、新闻学理论与实务、新闻学入门、新闻学通论、新闻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新闻传播导论、新闻传播学科导论等◆经济学类专业《中国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国经济史、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国当代经济史、新中国经济史等《世界经济史》对应课程中外经济史、世界近代经济史、世界近现代经济史、世界经济史、外国近代经济史、外国近现代经济史、外国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中外经济史等《区域经济学》对应课程城市与区域经济、区域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中国区域经济等《社会保障概论》对应课程城市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学、社会保障概论、城市就业与社会保障、当代中国社会保障概论、就业与社会保障、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劳动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导论、劳动与社会保障概论、劳动与社会保障学、劳动与社会保障制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导论、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政策与制度)、社会保障导论、社会保障概伦、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研究、社会保障理论与实践、社会保障理论与实务、社会保障学概论、社会保障与福利、社会保障与管理、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社会保障与生活、社会保障与员工福利、社会保障原理、社会保障原理与政策、社会保障专题、中国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社会保障专题等《管理学》对应课程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现代管理学、管理学基础、管理导论、管理概论、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导论、管理理论及其应用、管理理论与实践、管理通论、管理通识、管理学导论、管理学概论、管理学基本原理、管理学基础及实务、管理学基础理论与实务、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管理学理论精要、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管理学理论与实务、管理学理论与应用、管理学通论、管理学原理实践、管理学原理与方法、管理学原理与实践、管理学原理与应用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对应课程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专题,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西方经济学》对应课程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导论、微观经济学基础、微观经济学原理、微观西方经济学、中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微宏观经济学、中级微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导论、宏观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导论、西方经济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基础、西方经济学理论、西方经济学入门、西方经济学原理、西方经济学原理(宏观)、西方经济学原理(双语)、西方经济学原理(微观)、中级西方经济学等《世界经济概论》对应课程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经济概论、当代世界经济概述、世界经济、世界经济导论、世界经济概况、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学、世界经济学概论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对应课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等《〈资本论〉导读》对应课程《资本论》选读、《资本论》入门、《资本论》研究、《资本论》原旨及其当代价值、《资本论》原著导读、《资本论》、《资本论》导读、《资本论》研读等◆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对应课程经济法、经济法学、经济法学(反垄断法)、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竞争法、金融法)、经济法学分论、经济法学概论、经济法学概要、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经济法学总论等《国际公法学》对应课程国际法、国际法导论、国际法分论、国际法概论、国际法学、国际法综合课、国际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公法学等《国际经济法学》对应课程国际经济法、国际经济法导论、国际经济法概论、国际经济法基础、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经济法总论等《民法学》对应课程民法学、民法、民法总论、民法分论、民法分则、民法学(物权法)、民法学(含债权法、合同法、担保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人身权法)、民法学(总论、物权法)、民法总则等《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对应课程行政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行政诉讼法学、中国行政法、中国行政诉讼法等《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精解、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民事诉讼法学概要、民事诉讼法专题、民事程序法等《刑事诉讼法学》对应课程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学(含证据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概要、刑事诉讼法专题、刑事程序法等《中国法制史》对应课程中国法制史、法制史、中国法制史(含新中国法制史)等《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对应课程劳动保障法、劳动法、劳动法概论、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学、劳动法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概论、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学、劳动社会保障法制、劳动与社会保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社会保障法概论等《刑法学》对应课程刑法学、刑法、刑法分论、刑法总论、刑法(分则)、刑法(总则)、刑法概论、刑法各论、刑法学(总论)、刑法学(分论)、刑法学导论、刑法学分则、刑法学概论、刑法学概要、刑法学各论等《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对应课程环境法、环境保护法、自然资源保护法、资源环境法学、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环境法与资源保护法学、环境法与自然保护法、环境法原理、环境与资源法、环境与资源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环境与自然资源保护法学、环境与自然资源法、环境与自然资源法学等《宪法学》对应课程宪法学、宪法、中国宪法、宪法学原理等◆艺术学类专业《中国戏曲史》对应课程古代戏曲史研究、戏剧戏曲史、艺术史(戏剧)、中国戏剧简史、中国戏剧史、中国戏曲史、中国戏曲史研究、中外戏剧简史、中外戏剧史、中外戏剧史论、中外戏剧史与名作赏析、中外戏剧戏曲史、影视戏剧简史、元明清戏剧研究、中国古代戏剧史专题、中国戏曲名著导读、中国古代戏曲史、中国古代戏曲史论、戏曲理论批评史、戏曲美学、戏曲通论等《中国舞蹈史》对应课程中外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舞蹈发展史与作品赏析、舞蹈简史、舞蹈简史与欣赏、舞蹈史、舞蹈史论、舞蹈史与作品鉴赏、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古代舞蹈史、中国古代舞蹈史纲、中国古典舞蹈、中国近代舞蹈史、中国近代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发展史、中国近现代当代舞蹈史、中国近现代舞蹈史、中国近现当代舞蹈史、中国舞蹈、中国舞蹈发展史、中国舞蹈简史、中国舞蹈简史及欣赏、中国舞蹈简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国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国舞蹈史与赏析、中国舞蹈史与舞蹈文化、中国舞蹈史与欣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鉴赏、中国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国舞蹈史与作品欣赏、中外古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发展史、中外舞蹈简史、中外舞蹈简史及作品鉴赏、中外舞蹈史、中外舞蹈史纲、中外舞蹈史纲要、中外舞蹈史及剧目欣赏、中外舞蹈史与名作赏析、中外舞蹈史与名作欣赏、中外舞蹈史与赏析、中外舞蹈史与作品赏析、中外舞蹈文化、中外现当代舞蹈史与名作赏析等《艺术学概论》对应课程艺术学概论、艺术概论、美学概论与艺术概论、美学与艺术概论、人文艺术概论、文化艺术概论、现代艺术概论、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建筑学)、艺术概论(美术)、艺术概论(双语)、艺术概论(音乐)、艺术概论(专业导论)、艺术概论与艺术欣赏、艺术概论专题、音乐美学与艺术概论、中国艺术学、中外美术概论、艺术学导论、艺术学、艺术学基本问题研讨、艺术学基础、艺术学基础知识与艺术作品赏析、艺术学理论入门、艺术学原理、艺术导论、艺术导论与欣赏、中国文化艺术导论、艺术原理、艺术原理与实验、艺术导学等◆教育学类专业《中国教育思想史》对应课程中国教育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中外教育史、中国教育名家及其思想、教育思想、教育思想史、教育思想专题、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萃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国教育名家思想、中外教育家思想、中外教育思想史、中外教育思想评述、中外教育思想择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简介、中外著名教育家思想研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曾繁仁简介
曾繁仁(1941.1—),安徽泾县人。

著名美学家,当代中国生态美学的奠基人,山东大学终身教授。

1964年7月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同年任教于山东大学中文系。

1978年晋升讲师,1983年晋升副教授,1987年晋升教授。

曾先后担任山东大学教务长、常务副校长、山东省教委副主任兼党组书记、青岛海洋大学党委书记、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与校长等职。

现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学科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学术带头人,山东大学“985”项目“审美文化研究”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西方文学理论》项目首席专家。

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文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国家社科项目中文学科组成员、教育部社科委委员人文学部召集人之一、教育部艺教委常委高校组组长、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论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会长。

2004年10月至2005年2月为加拿大维多利亚大学高访学者。

2005年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多次获得山东省优秀博士生指导教师奖。

1994年与2003年获省社科二等奖、2007年获山东省社科一等奖、2011年获山东省第五次社会科学突出贡献奖,同时获得教育部社科三等奖等其它多项学术奖项。

曾繁仁教授长期从事美学与文艺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在生态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研究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在西方美学研究方面处于国内前列。

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曾繁仁教授主持基地的学术工作,使基地在新世纪成为生态美学、审美教育、文艺美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心之一。

在生态美学研究方面,曾繁仁教授作为国内生态美学的主要倡导者之一,近十年来做了一系列开拓性的工作。

从2001年开始进行当代生态美学研究,自觉地以党的“生态文明”理论建设目标为指导,紧密结合中国的经验,致力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理论。

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文史哲》等重要报刊发表有关论文30多篇,出版专著《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1部(再版1次),分发生论、基本内涵论、资源论与理论基础论四编比较全面地论述与初步构建了当代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美学体系;曾繁仁
教授于2007年开始正式为研究生开设“生态美学研究”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已以《生态美学导论》为书名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主持召开有关生态美学国际学术会议2次,国内外主要从事生态美学与环境美学的重要学者与会,进行了具有前沿性的学术对话;先后在日本、韩国与台湾、澳门、香港等地的有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做了有关生态美学的大会主题发言或发言。

有关论著多次被《新华文摘》等重要刊物转载。

在审美教育研究方面,曾繁仁教授作为新时期审美教育的主要倡导者之一和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成员推动了我国审美教育学科的发展。

曾繁仁教授从1981年即开始审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出版专著《美育十讲》、《走向21世纪的审美教育》、《现代美育理论》等,主编《中外美育思想家评传》,并主持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现当代中西艺术教育比较研究”,该课题最终成果《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于2009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表有关论文20余篇,在审美教育的性质、作用、地位与内涵等诸多领域有所创新;长期担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和高校组组长,并作为课题组长主持起草了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公共艺术类课程指导方案》,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施起到了推动作用;主持召开了2002年青岛“审美与艺术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作了“中国新时期审美教育的发展”发言,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新时期我国艺术教育的成绩和发展方向。

曾繁仁教授在审美教育研究上的成就得到学术界的肯定,高教出版社与全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美育通讯》发表《与当代美育理论建构同行》一文,认为曾繁仁“所做的当代美育理论建构,注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张在吸收与融合中西方审美学说,关注审美教育实践发展的基础上,确立当代美育理论建构的根据,张扬美育理论的当代性质和内涵”。

经济科学出版社在首批推出的34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成果简介中,认可其本人主编的《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进行中西现代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论著带有填补空白的性质”。

在文艺美学研究方面,曾繁仁教授作为山大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主任,自2001年以来,主动开展了一系列文艺美学的学术活动,使得中心成为新世纪国内文艺美学研究的重要阵地。

先后主持召开了2次全国性的文艺美学学术会议,发表
《中国文艺美学学科的产生及其发展》、《试论文艺美学学科建设》等重要论文;主持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文艺美学教程》的编写工作,并由高等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10月出版。

该书不同于此前文艺美学教科书多以艺术的审美本质或艺术的审美活动为出发点的理论框架,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以“艺术的审美经验”作为文艺美学的出发点,以“培养学会审美的生存的一代新人”为学科主旨,构建了全新的文艺美学学科体系,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试论当代美学、文艺学的人文学科回归问题》一文中针对长期以来将美学与文艺学混同于一般社会科学从而模糊其性质的问题,提出应该回归美学与文艺学的人文学科性质;主持200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新时期西方文论影响下的我国文论发展与有中国特色文学理论体系建构”,最终成果《中国新时期文艺学史论》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新时期文艺学发展历程。

在西方美学与西方文论研究方面,曾繁仁教授新时期30年来始终坚持西方美学与文论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1982年开始开设“西方美学”课程至今,先后出版专著《西方美学简论》、《西方美学论纲》等、主编《西方现代美学思潮》,参编胡经之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西方文艺理论教程》,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

在古希腊美学、德国古典美学、特别是康德美学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绩。

近年来,曾繁仁教授又结合新的形势致力于西方环境美学与文学生态批评研究,发表多篇相关文章。

2009年10月,曾繁仁教授作为第一首席专家所申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西方文学理论》项目通过评审,获得立项。

在学科建设等方面,曾繁仁教授作为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负责人以及国家和教育部有关学术组织成员,为提升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的水平与影响以及学校的学科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2001年,由曾繁仁教授担任主任的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被批准成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02年,曾繁仁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的山东大学文艺学学科被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通过检查评估继续成为重点学科。

曾繁仁教授从1987年开始从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从1996年开始从事博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并于2005年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奖。

他本人作为学者长期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特别在
山大文艺学学科的对外学术交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鉴于曾繁仁教授为山东大学与韩国成均馆大学校际合作交流所做出的重要贡献,2009年1月7日韩国成均馆大学校长徐正燉专门为他本人颁发了专门署名的奖牌,以表彰他“在中韩学术交流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联系方式】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E-mail:zf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