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国符号

写作:

“全国大学生眼中最具挖根生的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显示,最具挖根生的前10项中国文化符号是:汉语(汉字)。孔子、书法、五星红旗、中医、毛泽东、故宫、邓小平、兵马俑、黄河。请从中选择两三个符号来呈现你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写一篇文章向外国人推介中国文化。要求选好符号,使之形成有机的联系: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优秀标题:

品汉语魅力,悟孔子精神

音韵美,草药香,德行尚

执笔挥墨药香浓

书中国汉字,传儒家之道

伟人救中华,旗飘国富强

踏伟人脚步,品中国文化

河水滔滔情,泱泱中华音

字如惊鸿,医若明光

黄河滚滚东流,孔韵代代相传

那宫那医那书法

浪击九曲,书传万世

汉字渊源久,书法墨飘香

1.泱泱中华,不朽文化

张力文

中华五千年历史,孕育了特色鲜明的中华文化,泱泱大国,经历了无数风雨的洗礼,但却有一些从未改变过——一人、一字、一河。

汉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标识,它不同于其他文字的圆润婉约,方方正正的方块字,代表着中国人堂堂正正的品行与坚贞不屈的人格。汉字传播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文明,传递着中国人的信仰与希望,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一生的坚守。

因为有了汉字,中华千年的底蕴得以薪火相传,不朽于世。

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圣人的一生,在奔波中度过。它秉承着自己的信念与追求,致力于传播儒家思想,望世人规范自己行为;最终儒学成为了历朝历代的正统思想,造福于世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像奔腾的江水,流逝的飞快,而孔子却屹立于历史的长廊,时至今日,仍能在生活学习中觅到他的踪迹——孔庙、孔林,是为了纪念他而建;而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是为传播他的思想而建。

因为有了孔子,中国人学会了做人处事,中华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潺潺了千年的流水——黄河,孕育出了华夏文明。千年的香火消逝留下一缕青烟,舞于风中,而千百年来耕作的痕迹,依旧鲜明的刻在黄河两岸,印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上。黄河!中华儿女的母亲河!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鲜活了中国雄鸡版图的生命,在奔腾咆哮中展现了中华独特而气势磅礴的民族色彩。

因为有了黄河,诞生了华夏文明,孕育了现在的我们和强大的中国!

泱泱中华,不朽文化。中国文化犹如一首歌,起承转合,曲调悠扬;中国文化犹如一棵松,春夏秋冬,坚韧挺拔!中华文化犹如一场雨,绵延不绝,润物无声;中华文化犹如一句诗,俨然风雅,静美悠长;中华文化犹如一树桃花,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一人一字一河,给中华文化增添了不同的色彩,构成了一副梦的画卷——中国梦!千年的中华,不朽的文化。

这,便是我认识的中华。

2.泱泱中华,灼灼其华

李贞漩

听一曲黄河的赞词,学一句温润的汉语,悟一句孔夫子的治世之道,你便会明晓中华文化的基础。从黄河出发,探寻中华文化的本源,你会被大放异彩的中华文化所折服,感叹她独特的东方之美。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用她鲜美的乳汁孕育出古老的华夏民族,这个优秀的民族凭借顽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筑成古老悠久的华夏文明。看,波涛汹涌的水流拍击岸边迸出雪白的浪花;听,奔腾不息的黄河唱出雄伟的壮歌。这是黄河母亲教导华夏民族在砥砺自我中保持初心,不断前行。听一曲《黄河大合唱》的组歌,在歌声中感受黄河万里奔腾的气魄,在歌词中体会中华民族对黄河母亲的赞美与依恋。

在黄河的哺育下,汉语——这个中华文明的象征,华丽出世。从古代的结绳记事到仓颉创造出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今天的楷书行书,汉字在时光的打磨下变得更加规矩方正。一撇,撇出的是中国人的气势;一捺,捺出的是中国人的包容;一横,横出的是中国人的深沉;一竖,竖出的是中国人的正直。一撇一捺,一横一竖,写出的是中国汉字,道出的是中华民族的气魄。

汉字的出现使人们的精神情感得以更好的表达流露。在此基础上,儒家文化应运而生。孔子,这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穷尽一生去宣传他的治世思想,四处奔波,却屡屡不得志。但他并不气馁,修建学院,广收学徒。相传他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为儒家文化的形成发展奠定基础。今天,儒家文化褪去铅华,却依然光彩夺目,为西方国家所钦慕。悟其中庸之道,晓其折中精髓,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治国平天下,都具有借鉴意义。儒家思想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底蕴。

壮哉,我泱泱中华!美哉,我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无处不在。看中国黄河奔腾入海,听中国汉语举世称赞,看孔子学院遍及全球,看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你,准备好了吗?

亲爱的外国朋友,中国欢迎你!

3.书中国汉字,传儒家之道

刘虞梦

歌德曾说:“有什么东西比中华文化更令人珍贵?”黄皮肤的华夏子孙,在那上下五千年里创造出了多少灿若星河的文化,其中,当属汉字与孔子最有代表。

从繁复的甲骨文到方正工整的隶书,从翩若惊鸿的楷书到行云流水的草书,从书写复杂的繁体的简洁大方的简体,汉字千变万化也逐渐简化,但书写汉字中所蕴涵的精神却一直未变。

汉字,每个中国人都从小拿笔慢慢练习,那简单又困难的点横竖撇捺弯勾,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符号。方块字在教你做人应正直不圆滑,莫向世俗妥协。一横就像一杆秤,教你学会在心中自我衡量,把握人生的度;一竖让你知道做人要挺直脊梁,正如李白不慕名利,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弯勾让你明白生活不能一直过于张扬,要学会如勾践一般潜心隐藏,忍辱负重,最后血耻洗辱。

汉字教予我们做人的道理,以笔画以字形,而孔子则授予我们待人处事接物的道理,以言语以行动。

从孩提牙牙学语之时,父母就给我们讲孔融让梨;我们逐渐长大拾起了晦涩难懂《论语》;学成之后步入社会,我们才真正明白仲尼思想之深。

孔子一生为求仁政四处奔波。虽因春秋战乱法家思想受捧,生前未如愿,但身后影响才是深远。他因材施教,门人无数桃李满天下,也由此打破了只有贵族授学的局面,更扩大了儒家思想对后世之影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会我们学思结合;“富贵如浮云”让我们明白金钱虽重,礼义更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告诉我们要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拥有傲肌霜骨……那一字字,一句句,皆是对我们的谆谆教导。

孔子造就了孟子,荀子,甚至董仲舒,儒学被改造后更适应朝政,为历代沿用,古代众多学子为求取功名入仕为官翻阅四书五经,读遍诸子百家,学习孔孟之道。从古至今,孔子的影响力从未减弱,如今孔子学院更是开遍全球,向人们宣扬着中国文化。

汉字不仅是我们沟通的工具,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之一。孔子不仅影响了忆万中国人,亦影响了世界。它们与众多文化融合,锻造出了如今璀璨的中国文化。让我们书写中国汉字,传儒家之道。

4.言曰中国情,书写中国魂

王莹

古老的钟声从青山翠林中传来,文明古国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向我们徐徐走来。中国,一个令世界为之震撼的国家,正将她灿烂的文明展现给世界,那独特的东方魅力是世界文明中韵味无穷的淡雅青花。

华夏历史悠久,悲欢离合,起伏跌宕,思想和历史造就了灵巧多变、含蓄内敛的表达方式。美丽的汉字,苍劲的书法,高尚的圣人品行……这些无疑都是永世流传的文明珍珠,它们蕴含着中国人的性情,对生活的感悟,对道德的追求和对生命的探索。

那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从商朝的甲骨文到秦朝的小篆,再到隶书和楷书,乃至今天的简体字,汉字经历了漫长的改进和完善。古代的中国人有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又有对生活的观察

和思考。立于象形表意的文字展示出生活的百态,例如“老”字,多么像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啊,如此形象生动的表达使人们记忆的更便捷。

一部传世著作——《论语》,教导着中国人为人处世。圣人孔子在乱世中保持着纯洁的心灵,追求和谐美好的大同社会。“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希望在动荡中的人们仍不丢弃“仁义礼”:“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他希望在战乱中君主们不要忘记“为政以德”,关爱百姓。圣人一生追求道德的最高境界,心系百姓,他所推崇的“仁义”不仅是中国人一直修炼的,还可以是世界各国可以借鉴的。

中国人用汉字记录着言行,书法随着时光的打磨,应运而生。人生有柳暗也有花明,有困顿也有得意,随便几笔水墨便有了淡远和寓意。《兰亭序》飘若浮云,游若惊龙;《玄秘塔碑》骨力清劲,顾盼神飞。中国书法或力透纸背,亦或鸾翔凤翥,折射出中国人内心的洒脱与恭谨。一位温儒尔雅的人可以写出刚劲苍健的草书,一位豪放不羁的人亦可写出蝇头小楷。

横撇竖捺汉语魂,淳淳教诲圣人言,遒媚书法见精神,中国文化韵无穷。

一字一语,意蕴中国智慧;

一言一行,彰显中国风范;

一挥一笔,书写中国传奇。

中国就像一本大书,既饱经沧桑,有历久弥新;既浓郁厚重,又轻盈飞扬。中国人写得一手好字,用友好正直的言行积极融入世界,做负责任的大国,让世界听见中国的声音!

5. 踏伟人脚步,品中国文化

李冬梅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中国文化在其中熠熠生辉,雄雄伫立。多少圣人先贤,古今伟人手握船舵引领方向,让中国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奔向光明。古之孔圣人,一身儒家气引领中国千年文化;今之毛主席,擎起中国民族魂伫立世界之林;后有邓小平,高举改革开放旗助推中国以新姿态拥抱世界。

两千多年的封建中国史,孔子是更古不变的支柱与灵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对为人学生的深刻告诫,更是求知路不应改变应恪守的标准;“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蕴含坚韧顽强的信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一生的真实写照﹐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则激励国人以诚信为美﹐以守信为荣﹒一部“四书五经﹐”无数仁人志士为之折腰﹔一篇《论语》﹐是现在多少人口中传唱的经典。

“一山一水一圣人”﹐孔子之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之根基﹐是中国文化永不变的灵魂。

封建中国的大幕徐徐落下﹐毛泽东接过仲尼手中的接力棒﹐继续为中国文化指引未来。

日渐更新发展的世界﹐中国文化亟待注入新鲜血液。毛泽东怀揣新时期的民族精神来为中国文化续航﹒西方列强侵入瓜分中国﹐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是厚盾利剑﹐保中国完整之躯﹔日本企图独控中国﹐战无不胜的民族精神是坚船利炮﹐刺破日本的白日梦﹔建国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民族精神又化身独立自主的大旗﹐鼓舞中国人民为巩固新中国统一贡献力量。

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脊梁﹐毛主席挺起中国文化的脊梁﹐迈向独立自强的未来。

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开放势在必行﹒邓小平站在中国转折的风口浪尖﹐回望已创的伟大成就﹐展望未来的辉煌篇章﹐包容开放成为中国文化新的内涵。

尊重别国文化﹐以包容开放的姿态投入世界的中国文化成为国人心中的信仰﹐更让多年的文化积淀为世界所接受﹐为世界所惊叹﹐为中国文化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手握儒家文化的孔子﹐到胸怀民族精神的毛泽东﹐再到新时期崇尚包容开放的邓小平都是中国文化的掌舵人﹐引领中国文化走过一个个新华章﹐创造一个个新辉煌。

拿破仑曾说“中国是一头沉睡的雄狮﹐苏醒时世界都会为之震颤。”中国文化的魅力便在于此。

6.浪击九曲,书传万世

吴姝慧

一声声雄浑的浪花击起的怒吼,是从远古不曾停歇的奔腾;一排排铿锵有力的方块字,是千年文化的传承;一篇篇平仄整齐的文章,是根植于血脉的咿语。这是千年不灭的中国文化,浪击九曲,书传万世,咿语哝哝。

在九曲激荡中掬一捧浊水,用奔腾不息留一丝眷恋自强,浪击九曲。

母亲河是对黄河充满情感的呼唤,这里是中华文明的摇篮,千年不曾清荡的泥水是黄河的依恋,是中华文化流淌不息的血液,黄河教会了我们的眷恋,那里炎黄子孙从出生就对母亲的依赖,她也教会我们自强,雄浑的气势翻天覆地,黄河,中华文明的发源,文化的孕育者。

在文化瀚海中撷一缕墨香,用笔走龙蛇书一段中华风骨,书传万世。

颜筋柳骨,怀素草书,《兰亭》一本倾天下,一个个方块字,穿越历史,在一支支的笔下流淌。从甲骨文开始经历了战国春秋的动荡的文字,又在秦时统一,唐宋元明清,一代代传承,中国的文化不曾灭过,中国的风骨不曾丢过。颜真才卿报国杀敌,柳公权“笔谏”,写字也是做人,管夫人婉约,黄庭坚刚毅,各有韵味。书法,是文化传承中不可磨灭的风骨,也是文化的集大成者。一缕墨香传世,文化千载不灭。

在历史烟雨中摘一段诗词,用咿咿呀呀道一片母国情深,这咿语根植于血脉。

从胎儿落地的咿语,到摇摇晃晃的背出唐诗,汉语,伴着我们成长。母语就如同我们从血脉中渗出的本能,那是一种亲切的如血脉交融的声音,母亲的声音。汉语的平仄,是文化中一点点传下的音韵,是别的语言无可比拟的。一曲小调,一首小令,一篇歌赋,一章丽词,这是中华文化。汉语,千载哝语成文。

击一片浪花九曲不息;书一段文字千古传世;念一曲小词清丽婉啭;这里,是中国文化!这里,千载不衰!

7.伟人救中华,旗飘国富强

王树云

苏格拉底有言:“世界上最快乐的是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在二十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有一群进步青年四处奔波行走,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事业而奋斗着。他们,就是伟大的无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党员。

秋收起义失败,你从中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抗日征程中,你又总结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名字!遵义会议使你成为党的领导,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新中国成立,你当选为主席,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你的功绩,将为人民所记住,为历史所不能遗忘。

当然,你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挥斥方遒”,还是“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字里行间,洋溢着你文人骚客的气息。

有人说,毛泽东使中国站起来了,而你,则使中国富了起来。诚然,若非你提出改革开放,中国何以取得飞速发展,东方巨龙何以翱翔九天?你,就是邓小平,那个短小精悍富有智慧的领导者。

解放战争,想你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雄姿英发;十一届三中全会,想你实施改革开放,亦精神抖擞。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使我们迎来港澳回归;经济特区建立,使深圳从贫穷小山村变成繁华大都市……这些,都是你领导中国取得的成果。我想,我们不会忘记,亦不能忘记。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此走向繁荣富强。”从这萦绕耳畔的歌声中,我总会去想象在一九四九年的开国大典上,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的场景。是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铸就了新中国,而他们所付出的血泪与汗水,都浓缩到了我们的国旗上。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为你欢呼,我为你祝福,你的名字比我生命更重要!

漫漫历史长河,中华文化璀璨绚烂。那些曾挽救中华的伟人,那飘扬的五星红旗,他们作为中华文化的象征,都将熠熠生辉,不为湮没。

8.一撇一捺描摹中华河山

李成浩

从六千年前的黄河流域一路走来,我们饱饮黄河水,波澜壮阔的胸襟由此敞开,淳厚朴实的品格我们代代相传。这个我们称为“母亲河”的河流,承载着无数中华儿女的记忆向东方奔流不息。

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构成了古中国的大河文明的基本框架,千百年来文明于此生生不息。惜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两河流域已不似当年辉煌时;叹亚述国王摧毁埃兰全境后撒下的盐和荆棘的种子;怜曾是一千零一夜故乡的巴格达近年的残忍杀戮。

当你感慨于世事变迁,不妨长舒一口气,心里感叹:幸好中华汉字文化薪火相传,即使朝代更替,新王朝的第一要务便是修史著书;民间知识分子亦广寻奇书,以天一阁为代表的私人藏书阁收集了大量非官方书目,这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出莫大贡献。

书籍作为汉字的载体,书法则是汉字的艺术表现形式。当老祖宗在河边湿地上拿着小木棍比较谁画的鱼儿更好看时,书法的时代即将来临;当魏晋时期

钟繇挥笔写下第一个正楷字时,以楷书为龙头的书法的时代正式开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风格深深被历代书家景仰。

大笔一挥成就绝世一撇,提笔直上急行至太行山垂直而下,提笔出锋如峰回路转,便是“几字黄河”。黄河艰难险阻之处,横折钩提蜿蜒交错,竟是壮丽汉字,竟是一部用时间与空间组成的文明史书。

黄河之上的文明往事用汉字记载,纵使朝代兴衰更替,地域繁华或虚空,百姓安居或流离,都实实在在地默默载入奔流不息的黄河。那满满历史沧桑感的汉字,由于书法的滋润依旧熠熠生辉,风韵尚且犹存,神气不减当年,更是多了几分深厚、几分沉重。

历代文人志士们好描绘祖国大好河山,抒发家国情怀。“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是峥嵘秀伟之美;“黄河水,水阔无边深无底,其来不知几千里”是曲折盘踞之美。“黄河之水天上来”,安能摧眉折腰献外敌?母亲河不容任何外敌玷污,更不允许任何民族侵犯。

假如你也是一位心怀祖国的诗人,是否会像李梦阳一样,面对城楼上那倒映在河中的一轮水淋淋的太阳,空中飞过几只大雁,挥毫写下“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的诗句。

娟娟秀字描摹不出黄河壮阔之气,唯有苏轼那“黑熊当道,森然可怖”的丰墨书法,才可得几分气势。千百年来的无数往事,都流入了黄河,还待我们捧一口饮。

9. 执笔挥墨药香浓

宋培莹

执一杆毛笔,蘸以清水和之,写下一味味本草的名字,依照药方抓取药材,从古朴的层层抽屉中取出,放在安静的药戥上,递取之后留下一室浓浓的药香,书尽了医者智慧。

若要问我倾心的中国文化符号,我将把汉字、书法和中医放在一起,为你慢慢讲述它们的故事。

古时的医者遍访世间险峻之地寻觅本草的身影,翻阅先代书籍,通过比对各种药材,甚至拿自身做试验去得到更好的医治方法。悬壶济世,杏林春暖,寻求最为温和的方式医治患者是他们的心之所向。在我看来,中医的一个可贵之处在于“温”。所谓“温”,其一在于药性温和。本草源于自然,吸收天地之精华,经过风霜雨雪的考验达到合适的状态方可入药,而研磨、水煮等加工方法也不会过多地破坏这种天然温和的良药。其二在于人心之温。医者总会根据患者所需选择合适的药材,用量和搭配都十分考究,处处细致的考虑让人们倍感温暖,还有那喃喃的叮嘱,可谓是“医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呐!

与中医一样,汉字和书法也是带有温度的中国文化符号,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书法大家王羲之继承前代所长,自成一派风格,写出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成就其繁华一生。可细细想来,这第一、第二应是按照书法艺术评价的,若以真情为标准,恐怕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会略胜一筹。因为这其中饱含的真挚情感胜过了单纯的书法本身,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了笔尖流露的温暖,用汉字和书法表达出内心的美好世界。

这些中国文化符号不仅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还能够帮助我们修身养性。在如今的喧嚣都市中,书一纸小楷,品一味药香,思绪随着墨色和慢慢舒展的本草穿梭千年,与古人进行一场时空对话,探寻传统文化的魅力,回归纯粹的精神状态,度过那安静美好的时光。

亲爱的外国友人,请铭记中国与传统文化永不会脱离,在国际交往中,中国无不坚守着“君子和而不同”的儒家智慧,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中华儿女必须继承传统,去伪存真,给传统文化涂抹上新世纪的绚丽色彩。我们不该把中国文化符号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愿我们能轻拭它表面的尘土,放于怀中珍之、爱之。毕竟,它们是中国人共有的温暖回忆,是存在于中心灵的一片净土。

执笔挥墨,书写药方,药香弥漫,温暖人心。感受本草的温度,轻嗅墨香缕缕,方觉岁月静静流淌中的美好。

收藏中国文化的符号,只愿执笔挥墨药香浓。

10.河水滔滔情,泱泱中华音

王梓钰

我们的祖国,纵然我是画家,也不能描绘出他的宏伟博大,即使我是诗人,也叹不出他的源远流长。他深沉内敛,他底蕴厚重,他开拓创新,他引领潮流,他,就是中国,我们最为亲切熟悉的家国。而那一条河,奔流不息浩浩荡荡,如同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她横卧中原大地,沧海桑田,云舒云卷,见证了多少离合悲欢!炎黄先祖,最初相识;粟米窑洞,始于此处;陕西老腔,放声高歌……数不尽的文化如说不清的黄土般深厚,她是黄河,敬爱的母亲!

黄河水滔滔,何人衣袂飘扬,双眼射出睿智光芒?

他从千年前走来,年迈的身躯迈着坚定的步伐,麻衣之下藏有万千沟壑,中华传统文化,由此奠基。他生于乱世,致力于复兴周礼,脚步踏向各国各地。即使不被赏识,他的文化之光,却也从那时起,散向了中华大地。开辟鸿蒙,从此崇文兴学;以理以风,圣道立我蒸民;德风儒行,终成民族魂灵…… “圣哉夫子,如岳之耸,弘道明德,地纬天经”。

他是孔子,是中华文化的开拓者。

如今的我们在已有的文化高地上行走,又怎能忘记先贤的教诲?国家大力推动文化复兴,国学的鲜血亦早已觉醒,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文化的高地定会重现云蒸霞蔚的盛景!

黄河水滔滔,何人大手一挥,双肩之上红星闪亮?

他是毛泽东,我们敬爱的、伟大的毛主席。是他,带领共产党员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革命道路,指引了中国革命的正确方向。缺衣少粮有何惧?忍辱负重,终显锋芒;国民一心齐抗战,救国危亡,从此定华夏。仿佛能看到在会师时他立于黄河之畔的风姿,告诉我们,何为自强何为自信,何为家国情怀……

毛主席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探月总工程师孙家栋,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中国航天的传奇;最美教师支月英,扎根乡村三十六年,吃了太多苦,却给乡村孩子带来数不尽的甜……这便是中国情怀,这便是中国精神。

黄河水滔滔,回首青史,中华文化不老;

黄河水滔滔,观望今日,中华精神不朽!

多彩文化,绚丽中国

孙静雯

篆隶楷草行,书写中国心的黑白分明;黄河滚滚奔腾,如黄皮肤的中国人砥砺前行;红旗飘逸飞扬,是革命热血铸就的斗志昂扬。

一卷流芳百世的书法作品中,有人看到“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气势,有人看到了中国字的方正有序,而也有人,看到了书法家的勤勉努力。羲之用刻苦将池水染黑,而其心仍是纯洁清正。众人皆妆扮正襟,来迎接“贵人”前来择婿。唯他不为所动,侧卧袒腹,埋首书卷中。如此“心性”,如何不成功?

这便是中国文化中的“修身养性”。黑白相合,黑白对立,一幅书法中蕴含哲学道理,黑中有白,白中有黑,黑白分明,造就极品。

黄河水洗出了黄皮肤,黄河延绵千年,黄皮肤风采不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青莲居士浪漫大气的表达方式,使黄河之曲唱响中华大地。

上游涓涓不断,这是细水,方能长流;中游瀑布豪迈雄伟,这是心怀万里,才能江山秀丽;下游“地上河”高高在上,偶尔溃堤祸民,这是告诫统治者,只有俯身贴近群众,才不会被长长的“围栏”阻隔拦绝。

这是中国文化中的“治国”。源源不断,悠久绵长,一河黄水,似一本历史大书,教导着亿亿万万中国人。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近代中国千疮百孔,于大山的夹缝中艰难前行,步履沉重,气喘吁吁。可传统文化里根深蒂固于脑海中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意识”,让堂堂中国人不甘于帝国主义的侵略践踏。“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一腔的革命热血诠释了中华民族的字典中,没有“灭亡”这个词汇!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这样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带来了今天的繁荣盛象。而有革命就有牺牲,先烈的鲜血染红了大地、河水……也染就了如今于世界上的红旗飘然。

这是中国文化的“平天下”。血色的中国,是无畏的,更是壮美的!

外国朋友们,多彩的文化造就绚丽的中国,物质是文化的载体,物质的根本内涵,方为中华文化的本质底蕴。历时千年而不灭,饱经沧桑而不倒,这是中国文化的魅力,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白纸黑字中品味书法的变化万千,在黄土地上感受黄河的朴实浩瀚,在血色的五星红旗下,观看中国龙的腾起傲然于世界之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