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日的诗意_元日的意思

元日的诗意_元日的意思
元日的诗意_元日的意思

元日的诗意_元日的意思

元日的诗意_元日的意思

《元日》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2、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3、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4、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5、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诗意: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

旧的一年已经过去;

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

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

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

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着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古诗两首(元日)

元日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了解诗句的内容,感受元日的热闹、喜庆场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导入 1.同学们,马上要过什么节了? 圣诞节可不是我们中国的节日,现在我们过的洋节日越来越多,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也很多,你知道有哪些吗? 2.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习俗,我们也学过不少关于这些节日的诗句—— 追问:这首诗是写什么节日?从这些诗句中你知道有什么习俗? 3.我们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春节,你知道春节有什么习俗呢? 4.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就是和春节有关的——板书课题,齐读 6.“元”在字典里有这么几种意思,出示①为首②开始,第一③元素 读读题目,你觉得这里的“元”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古诗,读出节奏 1. 那王安石的这首诗中又向我们介绍了春节的哪些习俗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把书本打开到133页,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古诗都有自己的节奏,请你来读。 (2个同学都读得不好时,范读,指名读,对呀,读古诗就要读出这样的节奏,出示节奏图。) (读得好在最后出示,一起按这样的节奏来读)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 声中 /一岁除, 春风/ 送暖 /入屠苏。 千门/ 万户 /曈曈日, 总把/ 新桃 /换旧符。 提醒:这“/”是表示在读时要停顿、换气 小结:这首诗一共28个字,共四行,每句七个字,这样的诗叫“七言”。我们在读的时候一般是按照二个、二个、三个的停顿节奏来读,可以范读,谁也想试一试)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读古诗光读正确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读懂它的意思。请大家看看图,默 读古诗,想想字词的意思,实在不理解的地方圈出来打上问号。 2.交流 爆竹声中一岁除【要引导学生理解的】 (1)过渡:听啊!新年的炮声似乎在说:旧的一年结束了,哪个字告诉我们?除

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元日》部编本

《元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对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动人情景的描写来抒发感情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方法:诵读法,情境创设法。 教学准备:课件,卡片,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诵读激情 1、回忆旧知 师: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语言简练,内容丰富,读来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喜爱,比如: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又比如: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多有意思呀,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大诗人王安石的一首诗,齐读题目。 2、趣解诗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元日”指的是一年中的哪一天吗?师:农历的正月初一,也就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也叫春节。 二、朗读明意 1、自读古诗 师:请同学们打开语文书34面,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读流利。 师:同学们读地非常认真,谁能来展示展示?

师:他读得很正确,特别是这首诗中的几个生字新词都读准了,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读这几个词,齐。 2、梳理字词 (1)识字游戏 师:声音洪亮又整齐,真好!老师带来了几个节日的灯笼,快去点亮他们吧!如果灯笼亮了,就请同学们大声跟读。 (2)学习生字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需要掌握的生字,哪个小老师能领着大家读一读?屠苏换旧符 师:这小老师预习得真到位,平舌音和前鼻音都读准了。老师把这些字给请到灯笼里做客了,他们都藏在灯谜里呢,有没有信心把他们找出来? 3、共读古诗 (1)齐读 师:现在我们带着这些字词再回到诗中去,没有拼音了,看你们还能不能读流利读通顺? (2)小诗人读 师:老师要把这古诗变了个样,这次只请一个小诗人来读一读,你们选谁呢? (3)配乐读 让我们学着小诗人的样子,配上音乐,一起来读一读,好吗?这次我们不仅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而且要像我们班的小诗人一样,读出诗的感情来。 三、品读联想 同学们,你们读得可谓是抑扬顿挫,在刚才一遍遍读诗的过程中,你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古人过春节的哪些画面呢? 1、放爆竹 师:让我们跟着王安石一起走进宋朝的春节,你们听?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生:…… 师:所以王安石在诗中这样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齐读) 2、饮屠苏 师:诗人听着热闹的爆竹声,坐在舒适的庭院中,只觉耳畔拂过……你的脑海中还浮现一幅怎样画面?生:……

( 公开课【一等奖教案】)元日

元日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喜爱,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度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特别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迎新不可逆转的规律和坚定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阖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教学目标 1.写会4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教学建议 关于课文 1.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不要直接讲解。可以让学生试着讲讲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理解。不懂的地方,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小组或全班讨论等方法解决。 2.古诗的学习除了要加强朗读和背诵外,还要引导学生结合诗句的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先把诗句变成画面,加强情感体验;然后再把画面变成语言,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以达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的目的。 3.学习本诗之后,可鼓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提到的过节的各种习俗的来历。

小学古诗赏析之元日

元日 宋代: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

作春联。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王安石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宋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赏析二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

元日战争的发生经过介绍

元日战争的发生经过介绍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元日战争的发生经过,让我们一起来了解。 元日战争是元朝皇帝忽必烈与属国高丽在1274年和1281年发生的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场战役中最后以日本胜利,元朝失败而告终。元日战争的主要指挥官是忻都,洪茶丘,刘复亨,少贰资能等人。那么元日战争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元朝是怎样战败的呢? 1259年,忽必烈派人赴日本要求“通好”,但日本朝廷祈求神佑,拒绝接受,之后,忽必烈又两派使者,但日本始终拒见,于是在1274年忽必烈发动了战争。在1274年十月三日,任命征东元帅忻都、右左副帅洪茶丘和刘复亨统率蒙汉军2万人、高丽军5000人、水手6700人,共计3.23万人从高丽出发。之后的几天中,元兵相继偷袭,使日本几百名武士丧生。当时的元军无论在战斗力上还是在战术方面都要远远高于日军,正当对日军大力打击时,元军遭到了意外台风的影响,刮翻了元军200多艘兵船,忻都连夜乘剩余船只撤退回国。在第一次战争之后,金方庆俘虏了两百多名日本人,献给高丽作为奴隶。 从1275年开始,幕府即认为元朝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发起第二次

战争,于是就做了大量的准备。于此同时,忽必烈派遣使者到日本,但日本两次都将元朝派来的使者斩首,忽必烈恼火,于是发起了第二次战争。这场战争比第一次的规模大很多,但因为出现了持续两天的台风,也就是非常著名的“神风”,袭击了元军舰队并摧毁了大部分的船只。于是元朝才会在战争中失利,最后,日本击败了元军。 元日战争的简介元日战争是发生在1274年和1281年,是元朝皇帝忽必烈和属国高丽的两次派军攻打日本而引发的战争,这场战争的参战方是元朝和日本。这两次侵略战争在日本合称为“元寇”或者“蒙古来袭”,也或者按照当年日本的号称抵御元军所进攻的第一次战事为“文永之役”,第二次为“弘安之役”。在这场战争中,日本以十万兵力战胜了元朝三万多兵力。 元日战争的背景是蒙古帝国消灭了金朝以后,负责漠南汉地事务的忽必烈在1260年在中原称帝。同年,高丽元宗向忽必烈称臣,在1264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并且要求高丽在两年之后派使者奔赴日本,他希望能与日本“通好”。因此赵彝作为代表出使日本,但最终没有任何收获;在1268年,忽必烈又派出第二批使者,结果还是空手而归。此后,忽必烈就通过高丽或者信使传达,同时以战争相威胁。当时的日本正值幕府时值镰仓时代中期,幕府将军也没有实权,实权掌握在北条氏的手中幕府还组织了大规模的宗教祈祷活动。 在1268年,忽必烈想要发动战争,但是发现朝鲜半岛没有足够的财力来供应兵力,直到1273年,他派了一支部队去高丽作为先锋,

元日古诗欣赏

元日古诗欣赏 元日 作者: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 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 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 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 赏析: 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元日说课稿

篇一:《元日》教学设计和说课稿 《元日》教学设计 修文镇褚西学校郝国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诗中“爆”“屠”“符”三个生字,知道“爆竹、屠苏、曈曈、桃符”等词语的意思,进而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入情入境地诵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3、了解古诗所描述的画面和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在学习古诗的同时感受祖国风俗美。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课件出示春节喜庆画面,问:这些画面一般是在什么节日里出现?生答:春节。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最盛大、最富有特色的节日了,大家回想一下:我国在过春节时有哪些习俗?生自由述说。师交流总结:放鞭炮、贴窗花、挂灯笼等都是我国在过春节时的习俗,当然也是现代人过春节的习俗了,那在距今一千多年的宋代,人们是怎么过春节的呢?大家想知道吗? 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古诗《元日》,就知道答案了。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有什么想法? 对于王安石,你们了解什么? 2、学习古诗五步骤大家还记得吗?这既是学习古诗的目标也学 习古诗的方法。 3、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古诗大家有信心没有? 二、民主导学 (一)任务一:明诗意、诵诗文 1、同学们,王安石在诗中描绘了大年初一什么情景?打开书,自由读诗,边读边圈难懂或不懂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2、生自主学习。 3、检查初读: (1)出示诗,指生读,读准字音即可; (2)诗中生字加红

点,再指生读,问识记方法; (3)诗读通了,也读顺了,但是诗是有节奏的,七言诗怎么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4)读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找出韵脚,读出韵味,指名读,齐读。 (5)释疑:爆竹、岁、除、屠苏、曈曈、总、桃符 (6)尝试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7)再读诗。 (二)任务二:赏诗画、悟诗情 1、再读古诗,发挥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古人过春节的哪些画面?分别出自哪句诗? 2、生自主学习 3、展示交流 预设一:放爆竹画面“爆竹声中一岁除” (1)读诗后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春节那天大家什么时候放鞭炮?谁来说说为什么放 鞭炮? (3)感受“热闹”,读诗。 (4)感受“快乐”再读诗。 预设二:饮屠苏画面“春风送暖入屠苏” (1)读诗后想象:人们在喝酒时会说什么? (2)诗中哪个字写出了人们饮屠苏酒时的感觉?(暖) 说说你的理解。 a:品味身体之暖。读诗。 b:品味内心之暖:年轻人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老年人想到……., 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孩子们想到……,心里暖暖的,不禁吟诵到“……” (3)小结:春风不仅把温暖的气息送入屠苏酒中,更将这温暖的春意送进了人们的心田!再读诗!

古诗绝句《元日》译文及赏析

古诗绝句《元日》译文及赏析 原文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迎着和暖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都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yí)岁除:一年已尽,“一”字用在第四声(去声)字的前面时,“一”变调,读第二声(阳平)。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 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

地摄取了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过年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千门万户曈曈日”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担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替换成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 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

元日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元日古诗原文及翻译赏析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1]元日:农历的正月初一,古时又称元旦、新年,今叫春节,而把公历的新年称为 元旦。 [2]爆竹:古代无鞭炮,用火烧竹使其爆裂发出声响,以驱鬼魅,迎福祥。进化为今 天的鞭炮。 [3]屠苏:即屠苏酒,用屠苏草浸泡的酒。古时风俗,于农历正月初一饮用,以驱邪 纳福。 [4]曈曈:太阳初升时的样子。 [5]桃符:刻画在桃木板上的符符:一种特殊的文字图形,为道教所常用,贴在门上 以避邪,迎吉祥。后逐渐演变为今天的春联。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 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或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 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 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 作了此诗。 【赏析一】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 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 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 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 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 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 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 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 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 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 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 “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 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 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赏析二】 中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国度,由南到北气候的变化不小,但由于北回归线正好在中部穿过,因此总的说来是个四季分明的地方。我们勤劳智慧的先人,依据太阳的运转、四季的 变化及月亮圆缺的规律,在世界上率先制订了很适合我国农耕社会的历法,并逐步完善形 成了至今与公历并存的太阴历———农历。而农历的新年即春节,至今仍是我国民间最为 隆重的节日,辞旧迎新,普天同庆。 古时的春节,作为除旧迎新的盛大节日,从年前的腊月十二月初八就开始了,腊月二 十三是小年,开始进入大年阶段。但欢度的高潮,则是从除夕大年三十一直到上元元夜即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中国的诗歌之母的《诗经》里就有“岁月其除”的诗句,光阴过去为除,一年的最后一天称为除夕。新年的第一天即正月初一为元旦或元日,现在是公历的新 年称为元旦,为了以示区别,农历的新年改称春节了,这样的称谓是从辛亥革命后才开始,距今不过百年时间。 古往今来,歌咏“除夕”“元旦”的诗词数不胜数,然而其中最为传诵的,就是王安 石的这首《元日》。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元日

元日 宋代:王安石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 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 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 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 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 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 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革除旧政,施行新政。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所以反映到诗中就分外开朗。这首诗,正是赞美新事物的诞生如同“春风送暖”那样充满生机;“曈曈日”照着“千门万户”,这不是平常的太阳,而是新生活的开始,变法带给百姓的是一片光明。结尾一句“总把新桃换旧符”,表现了诗人对变法胜利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欣慰喜悦之情。其中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 横道中心小学语文组

《元日》

23、古诗二首——《元日》 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 (一)同学们喜欢过年吗?还记得过春节时的情景吗?说说你从这些图片里看出了什么。(多媒体展示:过年的画面)这些图片唤起了咱们对春节的美好回忆,春节的情景真可谓是欢天喜地、热热闹闹,有古诗《元日》为证。 (二)师板书课题,生读题悟意,介绍诗人。 (三)从《元日》这个题目,你能来猜猜诗中描绘了怎样的情境吗? (四)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王安石所描绘的《元日》究竟是怎样的吧! 二、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课件出示:了解诗人,读懂题目;读通诗句,读出节奏;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展开想象,进入情境;熟读成诵,积累语言)(二)学生自由读古诗。 (出示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三)检查自学情况,师指导 1.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爆、屠、曈) (1)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生字的?(生汇报) (2)区别:曈、瞳。 (3)多种形式读:指名读,齐读。 —1—

2.读通诗句 (1)读准了生字,你们有信心读准古诗吗?谁第一个来展示?(学生比赛读,生生互相评价) (2)齐读。 3.读出节奏。 (1)指名读,生生互评赛读(点拨:一般七言古诗的节奏划分都是223)。 (出示课件: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2)齐读。 三、理解诗句,展开想象 (一)合作学习 1.结合注释理解诗句大意。小组之间说一说古人是怎样过年的? 2.认真观察课文插图,展开想象,小组互相交流说一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解释→想象→表达) (二)汇报交流 (出示古诗)刚才大家讨论的很激烈,哪个小组来汇报? 1.汇报:先读诗句,说诗句意思,再谈所见所闻所感。其他组补充。师重点指导“屠苏”“曈曈日”“桃”“符”几个词语的意思。 —2—

关于元旦节的古诗:《元日》

关于元旦节的古诗:《元日》 关于元旦节的古诗:《元日》 元日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原文: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关于元旦节的古诗 译文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赏析 作者:佚名 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古代民间的一种习俗。“总把新桃换旧符”,是个压缩省略的句式,“新桃”省略了“符”字,“旧符”省略了“桃”字,交替运用,这是因为七绝每句字数限制的缘故。 诗是人们的心声。不少论诗者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意境和现实,还自有它的比喻象征意义,王安石这首诗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是因为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是北宋时期的改革家,他在任期间,正如眼前

元日导学案

<元日>导学案 大磨中学刘继伟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元日》。 2、我要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我能通过朗读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感情。 学法指导多读多想,读中感悟 时间预设自主学习15——交流预展5——小组展示20 学习过程: 学情调查 1、朗读古诗《元日》,介绍作者相关情况。 2、说一说描写其它节日的诗。 合作探究 ——初步感知诗意 学习引导: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初步感知诗意。 1、解题:“元日”是什么意思? 2、读一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懂大意。 3、看一看,观察课本插图,揣摩诗意。 (一)展示交流 1、在小组内读,指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再选组员代表读。 2、交流题意。 3、解释加点的字,并说说诗句大意。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习引导 1、想:作者是怎样来表现春节的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的?又选择了哪些富有节日特色的景物来表现的? 可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各自的想法。 2、说:可以说整首诗的意思,可以说诗中某一个字词或一句的意思 3、读:带着你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二)展示交流 1、诗人是怎样通过对新年元日热闹、欢乐的动人景象的描写来抒发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的? 2、美读,背诵。 达标检测 1、《元日》是()诗人()的作品。诗的第一句渲染了(),第三句写 (),象征了()。第四句既是写(),又寓含了()的意思。 2、《元日》的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第四句“总把新桃换旧符”,你能动动脑筋,删改必要的字词,改成一幅对联吗?

古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

古诗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翻译赏析 《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作者是宋朝文学家王安石。其古诗全文如下: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言】 《元日》是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充满欢快及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 【注释】 ⑴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⑵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的响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逝去。 ⑶屠苏:“指屠苏酒,饮屠苏酒也是古代过年时的一种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⑷千门万户:形容门户众多,人口稠密。曈曈:日出时光亮而温暖的样子。 ⑸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 【翻译】 阵阵轰鸣的爆竹声中,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和暖的春风吹来了新

年,人们欢乐地畅饮着新酿的屠苏酒。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OrG/b/486htm,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竹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 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竹,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竹,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至今。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 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挂桃符,这也是

《元日》古诗词赏析

《元日》古诗词赏析 《元日》 爆仗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词释义 元日: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爆仗: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命。曈曈:日出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也作春联。千门万户:形容房屋广大或住户极多。 古诗意思 鞭炮响转眼间一年已过,屠苏酒暖心房春风吹拂。旭日升千门万户多明亮,人人用新桃符换旧桃符。 在噼里啪啦的爆仗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迎着温暖的春风,畅怀畅饮酒。家家户户都被太阳的光芒普照着,每年春节都取下了旧春联换上新春联。名句赏析“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了宋代人过春节的场面:春风送暖,旭日初升,家家户户点燃爆仗,合家喝着屠苏酒,忙着摘下门上的旧桃符,换上

贴有门神的新桃符。作者择取了这些过年时最典型的喜庆场景,展现了一幅富有浓重生活气息的民间风俗画卷。宋人特别喜欢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哲学观点。王安石此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都弥漫着他对革除时弊、推行新法的坚决信念及乐观情绪。抒发了他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心情。还能体现出他的执政态度。 赏析: 此诗描写春节除旧迎新的景象。一片爆仗声送走了旧的一年,饮着醇美的屠苏酒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初升的太阳照射着千家万户,家家门上的桃符都换成了新的。“元日”是阴历正月初一。这是一首写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取材于民间习俗,敏感地摄取老百姓过春节时的典型素材,抓住有代表性的生活细节:点燃爆仗,饮屠苏酒,换新桃符,充分表现出年节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重的生活气息。“爆仗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逢年遇节燃放爆仗,这种习俗古已有之,一直延续到今天。屠苏,指古代春节时喝的用屠苏草或几种草药泡的酒。古代风俗,每年正月初一,全家老小喝屠苏酒,然后用红布把渣滓包起来,挂在门框上,用来“驱邪”和躲避瘟疫。这两句是说:在爆仗的响声中,旧的一年过去了。人们喝着过节的屠苏酒,暖洋洋地感到春天已经来临。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承接前面诗意,是说家家户户都沐浴在初春朝阳的光照之中。“曈曈日”,指由暗转明的朝阳。结尾一句描述转发议论。桃符:指画有神荼、郁垒两个神像或写有这两个神像名字的桃木板,正月初一清晨挂在门上,

元日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作者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春节是农历岁首,故称“元日”。元日就是一首吟咏农历元日即春节的绝句。虽然只是四句小诗,但是涉及春节期间放爆竹、贴门神和饮屠苏酒以避鬼驱邪等民俗文化,温情并茂,立意清新,描绘了一派除旧布新、欢乐喜庆的迎春景象,写出了人们对吉祥美满生活的深深祝福和期盼。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学情分析] 分析学生学习该内容的认知起点、学习兴趣、学习障碍、学习难度等。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自学,学习古诗,提出疑问,理解诗句的意思。 2.理解诗人是怎样通过燃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新春联来描绘出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情景。 3.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过年的习俗,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4.朗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学提出疑问,通过各种方式的以读悟情。 [教学难点] 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感受诗人王安石热爱生活的情感。 [设计思路] 1.为了避免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我在设计时注意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中自悟自得,使学生充分体验个人感受,以学生自身的个性、生活背景、阅读积累等生活情景为基础,从诗中有所感悟,从而进行有个性的阅读,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教学中为了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我想方设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把诗人创造的意境在学生的心中再现。 3.“学是为了不学”,本课在设计时体现学法的指导和归纳,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为今后自主学习打下基础。

元日教案 详案

元日 朱末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认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了解诗句中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借助工具书积累与反义词有关的成语,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老师讲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学习生字,理解诗意。 (2)在与同伴交流、小组学习、集体汇报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诗的学习,感受古诗的魅力,激发诵读积累古诗的兴趣。 (2)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乐于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不断反思、完善自己的认识。 【教学重点】 (1)会认9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诗中的趣味。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句中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卡片、投影仪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看你们跳的这么开心,你们一定很喜欢和朋友们一起玩吧 生:是啊 师:那有一只小熊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和他的好朋友在一起,我们一起看看他们一起做了什么吧! (看完视频) 师:谁来说说故事中都讲了哪些过年的习俗呢? 生1、生2、生3 师:你们都是怎么过年的呢? 师:过年真有趣啊,朱老师都开始期待过年了,早在900多年前的的宋朝人们就把除夕之后的那天叫做元日,这一天是新的一年的开始。宋代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就以此为题创作了一首诗,你知道他是谁吗? 生:我知道,王安石 师:好,跟我齐读课题,元日,宋王安石,你想知道他在这首诗中介绍了哪些古代过年的习俗吗?先把书翻到96页立好,认真听朱老师读一遍,注意听准字音。 师:请大家自己读一遍古诗。让我们一起穿越回宋代,感受过年的喜悦吧。师:我们一起读一读好不好?元日一二! 师:元日这一天,大人小孩都各自喜悦的忙碌着,你们看,两个孩子在做什么呢?生:他们在放鞭炮。 师:那你能在诗中找出带有描写放鞭炮的诗句吗? 生:爆竹声中一岁除。 师:你找对了!真棒!看朱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呀,对了,是鞭炮,鞭炮也就是爆竹,爆是一个左右结构的形声字,右半部份的这个字也读作暴,是暴雨、粗暴的暴。那么,爆竹的爆为什么是火字旁的呢? 生:因为点燃爆竹需要用火 师:是的,就是这样的。爆竹声中一岁除,在热闹的爆竹声中,一年就过去了!一岁除的意思就是一年过去了,这个字就读作除。谁来拼读? 生:除。

《元日》优秀教学设计

《元日》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元日》是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其中一首。第三单元的主题是“深厚的传统文化”,本课教学着重让学生在文本体验中,了解春节习俗,感受中华的传统文化。 《元日》这首诗是王安石在神宗初年刚任宰相不久写的一首著名诗作。“元日”就是阴历正月初一。《元日》这首诗描写新春喜庆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同时寄托了作者执政变法、强国富民的抱负,充满欢快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诗句中“新”字成了本诗的诗眼,诗人所写春节情景都在叙述“新年新气象”。 王安石既是政治家,又是诗人。他的不少描景绘物诗都寓有强烈的政治内容。本诗就是通过新年元旦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政变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和乐观自信的情绪。 全诗文笔轻快,色调明朗,眼前景与心中情水乳交融,确是一首融情入景、寓意深刻的好诗。 学习这首诗,重点在于让学生借助注解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解题 1.猜字:分步出示“元”的演变过程,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让学生感知元有“头、初、首”的意思。

2.解疑:为什么把正月初一叫作“元日”? 3.交流:春节期间,你知道家乡有哪些习俗活动吗? 二、多种形式,读出“新”的韵律读正确、流利: 1.自主学习。出示活动要求:比一比谁能把古诗读正确、流利。(1)结合生字表或工具书,自由朗读《元日》,把不流畅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之间互读互听,分别正音。 (3)班级交流、评价。 2.展示交流。 (1)指名读。(重点检查“爆、屠、换、符”等字的读音) (2)同桌推荐其中一名同学展示读。读出节奏: 1.古诗,古人写出来后常常把它谱成曲,它是可以唱的,很有节奏感。你能尝试一边打节拍一边读诗文吗? 2.学生练习读。 3.指名读,师生点评。 4.组内打节拍齐读《元日》。 5.引入“平仄”读法。 (1)补充:诗中一声、二声作为平声,这样的字读得拉长、平缓些;把三声、四声作为仄声,这样的字读得短促一些 (2)教师范读 (3)指名读,点评。 (4)学生练习再次边打节拍边读诗,引导学生读好整体节奏和韵味。

王安石古诗《元日》

王安石古诗《元日》 《元日》 年代: 宋作者: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作品赏析: [注释](1)元日:阴历正月初一。(2)屠苏:美酒名。(3)曈曈[音“童童”]:形容太阳刚出的样子。(4)桃:桃符。古时习俗,元旦用桃木写神茶、郁垒二神名,悬挂门旁,以为能压邪。 [译文]在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送走了旧年迎来了新年。人们饮美味的屠苏酒时,又有和暖的春风铺面而来,好不惬意!天刚亮时,家家户户都取下了旧桃符,换上新桃符,迎接新春。 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进士及第,历任扬州签判、鄞县知县、舒州通判等职,政绩显著。熙宁二年(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变法。因守旧派反对,熙宁七年(1074年)罢相。一年后,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罢相,退居江宁。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今江苏南京),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 王安石潜心研究经学,著书立说,被誉为“通儒”,创“荆公新学”,促进宋代疑经变古学风的形成。哲学上,用“五行说”阐述宇宙生成,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朴素唯物主义思想;其哲学命题“新故相除”,把中国古代辩证法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王安石在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论点鲜明、逻辑严密,有很强的说服力,充分发挥了古文的实际功用;短文简洁峻切、短小精悍,名列“唐宋八大家”。其诗“学杜得其瘦硬”,擅长于说理与修辞,晚年诗风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北宋诗坛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