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阳湖特大桥工程对长江江豚的影响评价

合集下载

为什么我们反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

为什么我们反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

为什么我们反对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2022年5月9日,江西省水利厅的官方网站上发布了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信息公示的消息。

距离2017年6月的第一次公示,已经过去五年。

跟第一次只是提供的简单的信息不同,二次公示给出了环评报告全本。

全本总计1200多页,没有文字版,只有难以下载,下载下来还很模糊的文件版。

可以感受出官方对民众是否能顺利阅读这篇报告下了点功夫。

没看完,看不完,不想看。

环评报告自圆其说的能力总是无比强大,更何况该环评的出具方还是中国水利水电设计研究院。

更何况这个环评版本是江西省在吸收多方意见的基础上精心打磨而成。

但其中关于生态的调研则充斥着敷衍与短浅。

对于造成的影响总是说“有一定影响”。

“一定程度的影响”“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最让我气愤的是这个:“一定影响”那么多影响,还不觉得这个项目有问题吗?还不觉得自己触犯动物保护法和长江法了吗?真的很会昧着良心说话看环评只会让自己血压越来越高......下面就从官方说的这几点简单的科普一下媒体上列举出的一些好处微妙挑出其中几点聊聊水利枢纽能不能改善鄱阳湖枯水期的问题首先要想一个问题,鄱阳湖为什么枯水期时间变长,水位会变低,水质会变差?这几本书里可能给了我们答案。

部分参考书籍鄱阳湖是典型吞吐性河流,本来下游的长江是起顶托作用。

建了三峡之后顶托变拉空,每年9月中旬~11月的三峡蓄水,直接顶托变拉空,导致枯水期延长。

2000年以后,受气候变化和长江上游水利工程运行影响,鄱阳湖低枯水位提前和延长的情况频现,甚至部分湖区水域低于枯水期历史最低水位。

异常的枯水位给湖区长江江豚和鱼类资源的生存带来了严重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是缩小了长江江豚的生存空间,导致各种人类活动和江豚分布重叠,给江豚的生存造成了影响。

鄱阳湖与洞庭湖季节性的丰水与枯水与连接的长江水文密切相关,长江丰水期会补充两湖的水,长江枯水期两湖则会倒灌长江,形成互补的水文活动。

公路大桥施工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分析研究

公路大桥施工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分析研究

公路大桥施工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影响分析研究摘要:汉江钟祥段鳡鳤鯮鱼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简称保护区)为重要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境。

本文以丰乐汉江公路大桥建设为例,分析了大桥施工过程中对保护区内各类水生生物的影响。

关键字: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大桥施工水生生物影响1 引言保护区位于湖北省钟祥市,全长108km,总面积4320hm2,其中核心区面积1720hm2,实验区面积2600公顷,水质较好,主要保护对象为鳡、鳤、鯮,其他保护物种包括鳜、黄颡鱼、长吻鮠等,为鱤、鳤、鯮等重要经济鱼类及其产卵场,还是青、草、鲢、鳙等“四大家鱼”产卵场、索饵场、越冬场、洄游通道等主要栖息生境。

拟建大桥全长约2323m,跨越保护区实验区,跨越江面450m,两岸河堤1810m,设计速度80km/h。

2 对鱼类“三场”和洄游通道的影响(1)对产卵场的影响工程涉水建筑会改变局部江水的流速和透明度,导致鱼类产卵条件的改变,成熟雌鱼得不到合适的产卵条件,无法将鱼卵排除体外,造成卵粒被逐渐吸收。

此外,工程产生大量的噪声,对本应在安静环境中交配的亲本产生惊吓,逃离产卵场造成繁殖失败。

鱼卵和仔稚鱼在漂流向下的过程中,漂浮性鱼卵因水体SS附着质量加大、呼吸受阻,造成鱼卵下沉无法孵化或胚胎缺氧死亡。

此外,SS同样会阻塞仔鱼鳃片,引起仔鱼的死亡。

(2)对索饵场的影响工程中的栈桥搭建、钻孔桩平台搭建、承台搭建、钻孔桩和桥墩建设等过程将改变局部河段的底部基质,导致底栖性鱼类的受到干扰,影响其种类和数量。

在施工期,施工区域的底栖动物大部分都会死亡,对该江段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产生影响。

自然水体中底栖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与底层杂食性鱼类有着极大的关系,且底栖动物资源破坏后恢复较困难,会导致以底栖动物为食的鱼类数量减少,也会影响到工程江段部分鱼类的索饵。

(3)对越冬场的影响鱼类越冬场主要集中在河床深处或坑穴中,施工不会对越冬场生境及水质的产生影响。

建大桥对鱼类影响补偿意见

建大桥对鱼类影响补偿意见

建大桥对鱼类影响补偿意见大桥建设应在考虑人类需要的同时兼顾鱼类生存的需要。

当鱼类得到较好保护后,与鱼类相关联的其他生物类群和生态系统也可以得到相应保护。

河床底质改变对鱼类的影响大桥建成后,由于泥沙在库区的沉淀,下泄水流的含沙量比建坝前少,对下游河床的冲刷加强,河床泥沙被带走,河床底质中沙、石的组成比例发生改变。

鱼类的产卵习性可分为产卵于水层、水草、水底、贝内和石块上,比如,有些鱼类选择粗糙砂砾、岩石基底产卵,有些选择砂质基底产卵,有些选择基底植物上产卵。

因此,当河床底质发生变化时,一些鱼类将无法产卵或卵无法成活。

地形改变对鱼类的影响复杂多变的地形造就复杂的流态,栖息环境越复杂生物多样性越好。

水库蓄水后淹没河道江心洲,河道断面由复式变成单一断面,同时降低了回水区江段的水头差和河道的弯曲度。

河道地形的单一会造成栖息环境的单一化,相应鱼类的种类也有向单一化发展的趋势。

阻断栖息地的连续性大桥的建设对洄游性鱼类最直接的影响是切断了其洄游通道,而这种影响是不可逆的。

阻断河流使得一些需要洄游到河道上游产卵的鱼类无法产卵而数量明显下降。

如长江中洄游性鱼类鲟鱼、胭脂鱼、鲥鱼。

鲥鱼的产卵场位于赣江上游,而万安水电站修建后,阻断了其洄游通道,影响了种群繁殖。

航道整治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内河航道整治工程一般包括疏浚工程、炸礁工程、护岸工程、桥梁拆除及跨过河管线改建工程、航标工程、配套设施工程及环境保护工程等。

整治工程对鱼类的影响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疏浚抛泥、陆域吹填、以及工程炸礁,油污和重金属带来的毒害均对鱼类的生存造成了直接的威胁。

内河航道整治使自然河流渠道化,从而破坏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栖息地和河流形态的多样化,以及减弱河流的自然净化能力和破坏其生态环境,从而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

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

长江江豚拯救行动计划(2022—2025)..........................................................(一)种群现状及其致危因素 (3)(二)实施拯救行动的必要性 (3).(一)指导思想 (5)(二)基本原则 (5).............................................................(一)种群数量及栖息地环境监测 (7)(二)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 (7)(三)两湖及干流自然栖息地恢复和重建 (8)(四)建立就地保护区 (9)....................................................................(一)加强迁地保护区建设 (10)(二)设立迁地保护区 (10)....................................................................(一)建立人工繁育群体 (12)(二)开展人工繁育技术研究 (12)..........................................................................................................................................(一)加强制度建设 (15)(二)提高豚类保护网络运行能力 (15)(三)保护区系统化和标准化管理 (16)(四)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 (16)(五)加强公众宣传和科普教育 (17)(六)资金保障 (17)(七)后期计划 (18)............................................................................前言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asiaeori)en是ta一li种s小型齿鲸,隶属于鼠海豚科江豚属,仅生活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之相通的洞庭湖、鄱阳湖。

论长江江豚的濒危境况及保护措施

论长江江豚的濒危境况及保护措施

论长江江豚的濒危境况及保护措施发布时间:2021-02-03T10:16:14.190Z 来源:《科学与技术》2020年10月第28期作者:杨婧一蒋璨岳雨琪[导读] 近年来,长江流域面临着重大的水生态环境危机,水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要挟杨婧一蒋璨岳雨琪无锡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苏无锡 214000摘要:近年来,长江流域面临着重大的水生态环境危机,水生动植物资源遭到严重要挟,长江江豚数量也急剧减少,通过分析其濒危的现状和死亡原因,呼吁人们提高意识、传播知识、环保行动等一系列保护长江措施来共同拯救江豚,共同挽留“江豚的微笑”。

关键词:长江,江豚,濒危,保护措施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推动长江座谈会上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1]他说,长江拥有着独特的生态系统,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

[2]长江,一直以来被誉为是我们伟大中华的母亲河,不仅孕育有着悠久历史的华夏文明,也滋养着无数的水生动植物生命。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到长江考察,他说,长江病了,病得不轻了。

[3]的确,伴随着近几年来长江各港口的经济发展的开发,长江的生态系统已不再一如以前,长江里的珍惜动物有一些都已功能性灭绝,白鱀豚就是一例,而长江里的另一个顶级珍惜物种——江豚,也同样面临着种族的灭顶之灾。

江豚,别名江猪或海猪,属于鼠海豚科,身体形似海豚,体长约1.2-1.6米,体重约50-70千克,头部近似椭圆,额部凸起,眼睛较小,嘴巴呈大大的微笑状,全身为青灰色,外貌可爱,使人有想亲近的冲动。

它们是目前长江中仅存的水生哺乳动物,也标志着长江生态系统的健康与衰败。

江豚主要散步于长江的中下游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区域,近20年来种群数量疾速衰减。

[4]据WWF(世界自然基金会)资料,1993年长江江豚至少有2700头,2018年统计,仅剩1012头,比国宝大熊猫还要少,并且已由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升级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5]江豚可爱又聪慧,智力相当于四五岁的孩子,十分重感情,它们虽然身形圆滚滚的,但是动作灵活,可是如今现实状况是大部分江豚都身形较瘦长,而且在许多被打捞上来的死亡的江豚体内中发现没有任何食物。

长江江豚的进化独特性及其保护

长江江豚的进化独特性及其保护

长江江豚的进化独特性及其保护
杨光;田然;陆义
【期刊名称】《水生生物学报》
【年(卷),期】2024(48)6
【摘要】在中国的长江中下游曾经同时分布和栖息着2种淡水豚类(白[既鱼]豚Lipotes vexillifer和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这曾是全世界范围内非常独特的现象。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过度捕捞与非法渔业、环境污染、密集航运、沿岸工程、围湖造田、水利开发等人为活动的不利影响,白[既鱼]豚在过去几十年里种群急剧衰退。

【总页数】4页(P1073-1076)
【作者】杨光;田然;陆义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5
【相关文献】
1.江豚救护总动员——记长江江豚保护协会
2.江苏镇江长江豚类保护区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特征及江豚生存状况评估3.第四届长江江豚保护日暨第三届鄱阳湖长江
江豚保护论坛在江西永修举办4.2017-2021年长江天鹅洲故道鱼类群落结构变化、成因分析及对长江江豚迁地保护的启示5.自然保护适应性规划法在长江江豚自然
保护区管理计划编制中的应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11.16•【文号】发改地区〔2021〕1617号•【施行日期】2021.11.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加强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保护和治理的指导意见发改地区〔2021〕1617号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发展改革委:湖泊是水资源的重要载体,长江经济带范围内湖泊水系众多,分布有我国五大淡水湖。

作为河流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洱海、滇池等重要湖泊水量丰富,在保障长江经济带生态、水资源、防洪等安全和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实施以来,沿江省市在大力推进长江干流和重要支流保护治理的同时,加强湖泊保护修复,取得明显成效。

但由于湖泊具有水域面积广阔、水体交换缓慢、污染物易扩散等特殊规律,保护和修复较之长江干支流难度更大。

加之沿湖工农业和人口、城镇密布,经济发展长期与湖争水争地,城市建设特别是房地产开发侵占湖泊生态空间,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普遍面临生态功能受损、水源涵养能力不足、水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萎缩、蓄洪能力下降等突出问题。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强化长江经济带重要湖泊保护和治理,持续改善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质量,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紧扣长江经济带发展目标任务,紧盯重要湖泊主要问题,以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洱海、滇池等重要湖泊为重点,以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为突破口,江湖同治、水岸同治、流域同治,推进重要湖泊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养生息转变,构建完整、稳定、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景观湖泊水位变化大改良建议

景观湖泊水位变化大改良建议

景观湖泊水位变化大改良建议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年均径流量1500亿m³,占长江流域年均径流量的16%左右,超过黄河、淮河、海河三河水量的总和,是养育江西人民几千年的母亲湖,被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确定为全球重要生态区。

近年来,鄱阳湖出现了枯水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枯水位降低且呈常态化趋势。

鄱阳湖枯水及全年水位波动太大问题,已对湖区生态环境及民生带来严重影响,亟需积极谋划,拿出切实措施治理。

一、改善鄱阳湖全年水位波动太大问题,亟需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旨在科学调整江湖关系,恢复鄱阳湖水文节律和自然生态,提高枯水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促进鄱阳湖生态环境保护。

鄱阳湖水利枢纽为开放式全闸工程,按照“调控不控洪”的原则,每年4月至8月闸门全开,江湖连通;每年9月至次年3月为调控期,采用以多年平均水位线为基础,体现丰平枯年际变化的调度方案,恢复天然水文节律。

工程立足对鄱阳湖生态保护的不可替代性,不改变鄱阳湖入长江的总水量,不改变鄱阳湖“夏丰冬枯”的基本形态,仅仅改变了调控期9月至次年3月鄱阳湖入江水量的年内分配过程,避免鄱阳湖出现极端超低水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具有多重效益1、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不影响长江防洪安全。

鄱阳湖水利枢纽建成后,按照“调枯不控洪”的原则由国家统一调度,每年4月至8月闸门全开,江湖连通,不改变长江中下游防洪格局,不阻挡长江洪水向鄱阳湖倒灌,不影响湖口站附近蓄滞洪区的分洪量,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无影响。

2、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有利于保障长江下游用水。

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在每年9月1日至15日拦蓄部分洪水尾巴(此时仍要保证生态流量下泄),拦水后日均减少流量仅为1005、5m³/s,仅占大通站日均流量(39190m³/s)的2、6%,影响微乎其微。

在长江干流特枯时段或遇突发水环境事件时,枢纽可迅速开闸,利用鄱阳湖提前蓄好的“一湖清水”进行应急补水处理,提高长江湖口以下河段及鄱阳湖水资源的安全保证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鄱阳湖特大桥工程对长江江豚的影响评价
鲸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恶化,其种群数量呈快速下降趋势。

江西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为重要的栖息地之一,其种群数量占到整个现存种群的1/5到1/4。

都昌至九江高速公路鄱阳湖特大桥工程,位于鄱阳湖长江江豚省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内,其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都会对江豚的栖息环境和活动造成破坏和影响。

此次研究采取工程方案避绕、防范和补救措施,以减缓甚至消除不利影响。

长江江豚在鄱阳湖的分布
长江江豚是唯一一个相对独立的江豚淡水种群,也是鼠海豚科所有物种中唯一的淡水种群,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仅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干流及与其相通的大型湖泊中,是中国水域三个江豚种群中最濒危的一个亚种。

自19 9 6年以后,就一直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 U C N S S C)列为濒危物种,被《濒临绝种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最高保护等级的附录物种。

19 9 8年《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兽类》也将其列为濒危级物种,学术研究和文化价值极高,保护地位十分重要。

随着人类对长江的开发强度增大,在过去2 0年中,长江江豚自然种群数量迅速减少。

1991年前的考察结果显示,当时的种群数量约为2 70 0头,其后的考察结果表明,其种群数量明显下降。

2 0 0 6年,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采用截线抽样法对长江豚类考察的计算结果是,当时长江江豚的种群数量可能仅为18 0 0头左右,而分布于长江干流的江豚数量仅10 0 0头至120 0头左右。

在15年左右的时间,长江干流的江豚
数量就损失了2/3以上,年下降速率超过5%。

观测结果
鄱阳湖是长江江豚最为重要的栖息地之一,随着长江干流栖息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和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快速下降,鄱阳湖成为长江江豚最后的避难所,因此鄱阳湖江豚的保护,对该物种的保护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往年考察,共记录到长江江豚237次,444头次;声学拖拽的监测次数略少于目视考察,但是考察结果基本一致。

其中,老爷庙保护区范围内目视观测到长江江豚88次,189头次,龙口保护区范围内目视观测到长江江豚31次,50头次。

数据显示,在这两个保护区内长江江豚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其他水域,约占整个湖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的一半。

江豚分布
长江江豚在两个保护区内的分布密度较高,尤其是在老爷庙保护区水域内,长江江豚的分布密度最高。

另外,赣江老爷庙至吴城镇江段也有长江江豚的分布,而鄱阳湖自星子县向下游水域,长江江豚的分布很少。

这可能是由于该水域水面较窄,船舶航行的强度大,渔业资源匮乏,导致长江江豚集中向鄱阳湖上游分布。

鄱阳湖特大桥工程概况
都昌至九江高速公路,是江西省2020年高速公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鄱阳湖特大桥,是该项目的跨鄱阳湖段工程,路线全长约
5378m,设计速度为10 0k m/h,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设计洪水频率为特大桥1/30 0,桥梁断面采用分离式断面,单行桥宽布置0.5m(防撞栏)+11.6 5 m(行车道)+0.5 m(防撞栏),外侧与路基同宽,桥面横坡2%。

主桥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方案;布孔时,主孔净空按单个单孔单向不小于7510 m设计,考虑主墩承台尺寸及防撞结构需要,主跨13 0 m;主桥桥跨布置为(8 5+41 3 0+8 5)=69 0m,边主跨比0.653。

主桥为连续刚构,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箱梁,采用分离式单箱单室截面,梁高由支点处7.0 m抛物线变化至跨中3.0 m,混凝土箱梁采用悬臂浇筑的方法施工。

鄱阳湖特大桥建设对江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船舶螺旋桨直接伤害豚类,水面上施工船舶增多,甚至船舶聚集,螺旋桨伤害豚类的几率会增加。

打桩噪声的影响。

波波夫(Popov)等对桥梁施工打桩时,噪声声号对长江江豚的暂时性听觉阈值(T T S)以及恢复做了研究。

在长江江豚经受一段噪声影响之后,对其听觉进行测试,结果显示,长江江豚在强度为14 0 d B r e1Pa的32k H z单频噪声环境中暴露3m i n,会导致其对45 k H z的声音产生T T S高达20d B r e1P a,并且要18m i n才可恢复。

距离打桩点59m处的打桩噪声,在较高频率(10 k H z至50 k H z)的声级接近于14 0d B r e1P a,所以在距打桩点59m的范围内,打桩噪声很有可能会对江豚造成直接的T T S伤害。

当然,长江江豚对这种伤害性的噪声也会有逃避行为,但是如果动物的逃避行为在某些限制的水
域受到阻碍,这种伤害就会发生。

该项目的桥梁施工采用钢围堰,力图降低打桩噪声。

水质污染将直接或间接影响豚类健康。

工程所在地水域,施工船舶和机械操作、停泊的船只、运输有毒有害物质车辆泄漏倾覆等,都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水质污染,甚至导致重大水污染事故,影响鱼类和豚类。

桥墩物理障碍影响豚类迁移。

工程建成后,桥墩等水下工程将永久影响豚类的正常迁移,最严重的情况是形成豚类分布阻隔带,影响豚类的分布和栖息。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对鄱阳湖湖口公路大桥和铁路桥之间的江豚迁移行为,进行了长年的观测,发现两座大桥对江豚的迁移具有明显的阻隔作用,因此鄱阳湖特大桥对老爷庙水域江豚的上下迁移所带来的影响是必然的,影响的程度决定于桥型设计,特别是桥墩设计以及后期营运期间车流量和车型速度。

从江豚迁移的角度考虑,建议采用桥墩较少的桥型设计,但是同时兼顾到抗风力和景观效果,推荐采用三塔自锚式悬索桥型设计。

大桥上下游水流流态及沙洲消长影响豚类栖息地环境。

大桥建成后,桥墩对水流流态的影响,将会以桥墩附近沙洲的消长而显现,沙洲变化直接影响了豚类栖息地的数量和质量。

保护措施
施工和营运期间,特别是在江豚繁殖季节及冬季枯水位季节,安排船只在老爷庙水域附近观察豚类活动情况,强化船舶管理,与进出该水道的船舶保持联系,避免船舶聚集,减少单位面积水面上船舶数量。

桥墩施工期间,应监测水中噪声强度,避免采用打桩施工方式,严禁爆破施工方式。

建议咨询相关机构,研究开展气泡帷幕等方法,降低水下施工噪声,研究开展应用定置和移动声学设备对长江豚类进行声驱避(保护),使其离开危险的施工水域。

通过提高桥面质量,在桥梁桥墩间加装减震设备,在桥墩表面覆装吸音材料等措施,降低水下噪声,或阻断桥面噪声向水下传播。

设立江豚保护区的警示牌,在车辆进入保护区前,设立禁鸣和限速标志,提醒司机谨慎驾驶。

在施工区附近岸边设置警示牌,警示进出该水道的船只减速(时速不超过10km);避免与相邻水域的其他工程项目(大桥、码头等建设)同期施工;运行期要在大桥连接线两端设置限速和警示标牌;桥面增设污水和污染物泄漏收集系统,严禁污染物排入湖中。

枯水期还要严格设置部分桥洞为禁止航行期,为江豚的迁移留出通道。

大桥工程施工和运行期间,应持续开展水环境监测和水生生物救护工作,同时开展针对豚类、鱼类,以及水环境等的监测和研究工作。

大桥通车后,限制载有危险有毒物品的车辆通行。

同时,进行充分的生态补偿,补偿资金主要用于宣传教育、渔政执法、监测考察、江豚
救护、搁浅信息网络建设、保护区规划、人员及设备配备、江豚救护基金,以及豚类、鱼类、鸟类及环境监测等方面。

项目建设方应协同保护区管理部门和相关科研机构,开展工程运行生态环境影响后评估,重点评估工程运行对豚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