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5望远镜与显微镜 同步测试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5望远镜与显微镜 同步测试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4.5望远镜与显微镜 同步测试

2019-2019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4.5望远镜

与显微镜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

1.关于天文望远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让更多的光射入到物镜中

B. 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

C. 采用焦距很大的凸透镜作物镜

D. 增大观察的视角

2. 如图所示,小强同学用两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一前一后放在眼前观察远处的物体,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两只放大镜对物体进行了两次放大

B. 两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台显微镜

C. 两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架望远镜

D. 将两只放大镜的位置对换后,观察同一物体的大小是相同的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B. 显微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C. 望远镜是伽利略首先发明的

D. 显微镜的目镜焦距大,物镜焦距小

4.通过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天文望远镜目镜是短焦距的凸透镜,物镜是长焦距的凸透镜)观察物体时,你注意过像的正倒吗?如果还没注意过,请你通过实际观察,然后做出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B.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C.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D. 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5.对于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望远镜来说,物镜和目镜所成的像分别是()

A. 放大的实像,放大的虚像

B. 缩小的实像,缩小的虚像

C. 缩小的实像,放大的虚像

D. 放大的实像,放大的虚像

6.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数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做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所成的像是()

A. 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 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 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7.哈勃望远镜的物镜直径达4.3 m(其光学主镜口径为2.4 m),制造如此大的物镜是因为()

A. 物镜越大我们看到的像越大

B. 反射式望远镜的物镜就应该比折射式望远镜大

C. 物镜越大,就能把越多的光会聚起来,使所成的像更加明亮

D. 以上说法都是错误的

8.小明取来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分别用一只手握住其中一个来模仿望远镜,它通过两个透镜看到前面远处木棉树的叶子,如图所示,调整两个透镜的距离,直到看的清楚为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靠近眼镜的透镜是物镜,靠近被观测物的是目镜

B. 用望远镜观察远处木棉树的叶子,物镜得到的是放大的像

C. 两透镜互换后再观察叶子,人看到的像都是放大的

D. 目镜能把物镜成的像放大

9.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显微镜物镜成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

B. 开普勒望远镜物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目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C. 伽利略望远镜物镜为凸透镜,目镜为凹透镜

D. 利用望远镜和显微镜看物体,主要是增大视角

10.望远镜能对远处的物体进行视角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对被观察物体所成的像是()

A. 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B. 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 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 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填空题

11.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________ 透镜,且物镜的焦距较________ (填“较长”“较短”).

12.如图所示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到的植物叶片上的气孔,此时被观察的叶片到物镜的距离u与焦距f的关系是f<u<2f,气孔经过物镜所成的是一个放大的________ 像(填“实”或“虚”),最后,人眼通过目镜看到的是再次放大的________ (填“实”或“虚”)像.

13.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人眼中的________ 但它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从而使所成的像变得更亮;现代天文望远镜都力求把物镜的口径________ (选填“缩小”或“加大”),以便观测到更暗的星。

14.显微镜的物镜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放大的________ 像,它的目镜也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放大的________ 像.(选填“虚”、“实”)

15.把一滴水滴在玻璃板上,在玻璃板下面放置一个用眼睛看不清楚的小物体,这是水滴的相当于一个

________ 镜,拿一个放大镜位于水滴的上方,慢慢调节这个镜子与水滴之间的距离,你就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体,这时它们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 (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

三、解答题

16.1609年8月21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展示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其实最早发现望远镜的人不是伽利略,而是一位叫利波塞的荷兰眼镜商人,这个人在制造镜片的时候,把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合在一起往外看,远处的东西就变近了.伽利略对这个发现很感兴趣,他用数学进行了计算,研究用什么样的镜片,怎样组合在一起效果最好,最后,伽利略做了两根管子,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凸透镜,另一根管子的一端放凹透镜,其中一根稍细一点,正好可以套在另一根管子里面,自由滑动,这样观察的时候,就可以来回调节,选择合适的距离.就这样经过反复的研究和实验,他终于在1609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放大32倍的望远镜.

(1)最早发现望远镜奥秘的人是利波塞,而人类历史上最早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望远镜的人却是伽利略,这里说明了什么问题?

(2)伽利略制造出来的望远镜与教材上所画的天文望远镜有什么不同?

四、实验探究题

17.自制水滴显微镜,探究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器材:焦距较长的凸透镜一个,滴管一个,废录音带盒一个,清水。

(1)小水滴可看作一个焦距很小的________镜,本实验以小水滴作为显微镜的________镜,它与被观察物体的间距为10~15 mm,如左图所示。

(2)如图所示中,任意滴一滴水滴,透过这个小水滴,如果看到一个与原来方向相同的、放大的箭头,在不调整与箭头的距离,应该把水珠变________(填“厚”或者”薄”),直至与原来方向相反的、放大了的箭头。如果废录音带盒的厚度是12 mm,那么最终水滴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________。

(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________,并且保持凸透镜水平,看到的箭头相对于原来的箭头是________(填“正立”或“倒立”),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

________(填“上”或“下”)移动。

五、综合题

18.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工具。

(1)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光线过强,应选择________ (填序号);

①大光圈;②小光圈;③平面镜;④凹面镜

(2)观察写有字母“b“的装片,一般正确的应该是________ 眼望着________ 镜观察,同时另一眼________(填睁开或闭着),视野中看到的图象是________ ;

(3)如图1是显微镜观察某生物装片时的视野,若视野甲转变成乙,则移动装片时,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才能达到这个要求________ ;

A.右上方B.左上方C.左下方D.右下方

(4)某显微镜目镜有10X和20X,物镜有8X和45X,用这台显微镜观察,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的是应选择________ ;

(5)如图2所示,在一个视野中看一行细胞,此时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10X和10X,如果此时将镜头换成10X和40X,那么在这个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是________ 个。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C

【解析】【解答】解:望远镜是由两组透镜组成,靠近眼镜的叫目镜,靠近被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做得较大,是为了会聚更多的光线,从而观测到更暗的星;反射式天文望远镜采用凹面镜,能够把来自遥远宇宙空间的微弱星光会聚起来,进行观测;所以C是错误的,采用的是凹面镜作物镜.

故选C.

【分析】(1)望远镜的原理:望远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2)天文望远镜是用来观测太空星体的,星体发出的光到达地球时,已经十分微弱,因此需要用口径较大的物镜来会聚光线.

2.【答案】C

【解析】【分析解答】

A、前面的放大镜成的是倒立的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两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架望远镜,不是一台显微镜,故B错误;

C、两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架望远镜,故C正确;

D、将两只放大镜的位置对换后,观察同一物体的大小是不同的,故D错误.

故选C.

3.【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折射式望远镜,是用透镜作物镜的望远镜.分为两种类型:由凹透镜作目镜的称伽利略望远镜;由凸透镜作目镜的称开普勒望远镜.反射望远镜是用凹面反射镜作物镜的望远镜,故不是所有望远镜都是有两个凸透镜组成;故A错误;

B、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故B错误;

C、最早发现望远镜奥秘的人是利波塞,而人类历史上最早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望远镜的人却是伽利略,故C错误;

D、显微镜有两组透镜:一组是靠近物体的物镜,相当一个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一组是靠近眼睛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刚才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使像再次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所以显微镜的目镜焦距大,物镜焦距小.故D正确.故选:D.

【分析】A、望远镜望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B、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C、最早发现望远镜奥秘的人是利波塞,而人类历史上最早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望远镜的人却是伽利略;

D、显微镜有两组透镜:一组是靠近物体的物镜,相当一个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一组是靠近眼睛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刚才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使像再次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4.【答案】D

【解析】【解答】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将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再次放大,成倒立的放大的虚像.望远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这个实像正好落在目镜的焦点以内,这跟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所以目镜起到将物镜成的缩小的实像再次放大的作用.所以只有选项D是正确的.故选D.

【分析】根据显微镜和望远镜成像原理即可解答此题: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望远镜的原理:望远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掌握显微镜成像原理和望远镜成像原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无论在显微镜中还是在望远镜中,都进行了多次成像,第一次所成得像可以当做第二次成像的物体。

5.【答案】C

【解析】【解答】解:望远镜往往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故选C。

【分析】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答案】D

【解析】【解答】解:(1)显微镜的物镜焦距短,载物台上的物体在物镜的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2)显微镜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位于目镜的焦点之内,通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选D。

【分析】显微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显微镜的物镜成的是放大、倒立的实像,目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7.【答案】C

【解析】【分析】宇宙中传播的光非常微弱,口径小的物镜聚集的光少,影响观察效果.所以对于天文观测来说,需要超大的物镜来聚集更多的光,以提高物相的清晰度.

【解答】哈勃望远镜力求把物镜的口径加大,这样可以会聚更多的光,使成的像更加明亮,以求观测到更暗的星体.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光学器件(望远镜)的作用及特点,对于它们的用途应当了解,属于基本应用常识题.

8.【答案】D

【解析】【解答】解:A、靠近眼镜的透镜是目镜,靠近被观测物的是物镜,A错误;

B、用望远镜观察远处木棉树的叶子,物镜得到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B错误;

C、物镜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C错误;

D、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后成正立放大的虚像,D正确.

故选D.

【分析】本题通过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演示望远镜成像原理,前面的凸透镜相当于望远镜的物镜,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后面的凸透镜相当于望远镜的目镜,用来把这个实像放大,所以我们看到了物体放大的像.若前后两个凸透镜位置颠倒,则看到物体缩小的像.通过实验发现,若要看到物体放大的像,要求物镜的焦距长,目镜的焦距短.

9.【答案】D

【解析】【解答】解:A、显微镜物镜的作用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成放大的虚像,故A错误;

B、开普勒望远镜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都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故B错误;

C、伽利略望远镜物镜为凹透镜,目镜为凸透镜,选项中的描述说反了,故C错误;

D、利用望远镜和显微镜看物体,都起到了增大视角的作用,望远镜通过将物体拉近来增大视解,显微镜则通过将物体放大来增大视角,故D正确.

故选D.

【分析】显微镜结构均由两个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用来看清微小物体的.

而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用来观看远处物体的.伽利略望远镜则是由凹透镜和凸透镜共同组成.

10.【答案】D

【解析】【分析解答】

望远镜望是由两组透镜组成,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相同;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与放大镜的成像原理相同.

故选D.

二、填空题

11.【答案】凸;较短

【解析】【解答】解: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

显微镜的物镜焦距较短,相当一个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其目镜的焦距较长,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凸;较短.

【分析】显微镜有两组透镜:一组是靠近物体的物镜,相当一个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一组是靠近眼睛的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刚才倒立的放大的实像成在目镜的焦点以内,使像再次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12.【答案】实;虚

【解析】【解答】解:显微镜的物镜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这个实像处在目镜的1倍焦距以内,它的目镜也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故答案为:实;虚.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①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②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③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13.【答案】晶状体;加大

【解析】【解答】解:望远镜的物镜和人眼中的晶状体相同,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越远,像距越小,像越接近焦点;

现代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越大,折射光线越多,像越清晰。

故答案为:晶状体;加大。

【分析】望远镜由物镜和目镜组成,物镜和目镜都是凸透镜,物镜相当于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越大,像距越小,物体在无限远时,像越接近凸透镜的焦点;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越大,折射光线越多,像越清晰。

14.【答案】实;虚

【解析】【解答】解:显微镜的物镜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它的目镜也是一个凸透镜,目的是得到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显微镜放大了两次,是倒立的.

故答案为:实;虚.

【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三种情况:①物体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

②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

③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包括物镜和目镜,物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成正立的放大的虚像.

15.【答案】凸透;显微镜

【解析】【解答】解:

(1)因为小水滴中间比边缘厚,物体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所以小水滴就相当于凸透镜.

(2)小水滴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放大镜相对于显微镜的目镜,它们的共同作用相对于显微镜,所以更能看清玻璃板下的微小物.

故答案为:凸透;显微镜.

【分析】(1)根据小水滴起到了放大镜的作用和透镜中间和边缘的厚薄判断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2)根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解答此题: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使微小的物体放大许多倍.

三、解答题

16.【答案】答:(1)利波塞最早发现了望远镜的奥秘,但他没有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毅力,而伽利略不但具有好奇心,更具有探究精神,最终制造出望远镜,说明在科学上要取得一些成就,必须有超乎常人的好奇心和毅力等大.

(2)伽利略望远镜用凸透镜做物镜,凹透镜做目镜,教材中提到的望远镜用两个凸透镜,或用凹面镜做物镜.

【解析】【分析】(1)伽利略对事物具有好奇心,并且乐于探究,不怕困难,所以在物理学史上取得了一些成就;

(2)掌握教材天文望远镜的构造,并与短文中的望远镜对比得出结论.

四、实验探究题

17.【答案】(1)凸透;物

(2)厚;6~12mm

(3)同一竖直直线上;倒立;上

【解析】【解答】解:(1)小水滴接近圆形,所以其相当于一个焦距很小的凸透镜,是当作显微镜的物镜来使用的;

(2)由题意可知,小水滴此时相当于放大镜,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说明箭头在小水滴的焦点之内,即小水滴的焦距过大,因此应该把水珠变得再厚些,使其焦距变小,直至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物距满足:f<12mm<2f,即:凸透镜的焦距为:6mm<f<12mm;

(3)透过凸透镜去观察小水滴,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直线上,此时,凸透镜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的是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

虽然二次放大成的像相对于物体是倒立的,但旋转的方向是一致的;要使成的虚像更大一些,应增大物距,把凸透镜向上移动.

故答案为:(1)凸透;物;(2)厚;6~12mm;(3)同一竖直直线上;倒立;上.【分析】根据显微镜的工作原理解答此题: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的镜头,使物体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使物镜成的实像,通过目镜再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经过两次凸透镜的放大作用,使微小的物体放大许多倍.

五、综合题

18.【答案】(1)②③

(2)左;目;闭着;q

(3)C

(4)20X、45X

(5)2

【解析】【解答】解:(1)显微镜调节光线的结构有遮光器和反光镜,遮光器上有大小不同的光圈,光线较强(需要弱光)时,使用小光圈;反光镜的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光线较强(需要弱光)时,使用平面镜;

(2)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使用左眼观察目镜,右眼闭着;所成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故观察“b”是看到的像是“q”;

(3)显微镜下的物体的像是左右相反、上下颠倒的,甲图中看到的物体在左下角,说明物体在右上角,要使像在中央,应把装片向左下方移动;

(4)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应使用最大的倍数组合,即20X的目镜和45X的物镜;

(5)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10X和10X时,能观察到的细胞数量是8个,将镜头换成10X和40X,放大倍数变为原来的4倍,视野变为原来的,只能看到2个细胞。

故答案为:(1)②③;(2)左;目;闭着;q;(3)C;(4)20X、45X;(5)2。

【分析】(1)显微镜的反光镜一面是平面镜,一面是凹面镜,凹面镜对光线起会聚作用;

(2)物体通过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成倒立放大的虚像;

(3)显微镜所成的像左右相反、上下颠倒;

(4)根据两次放大倍数关系计算看到的细胞数量。

八年级物理 显微镜和望远镜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前预习 1.显微镜: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来自被观测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目镜的作用则像一个普通的放大镜,把这个像再放大一次。经过这两次放大作用,我们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例如细胞。 2.望远镜:望远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眼睛的叫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物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在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更大。 3.物体的边缘跟眼睛所夹的角叫做视角。同一人站在固定位置,观察远近不同的同一物体(如图所示),则A、B、C三处,在A处的物体对应视角大,说明物体离眼睛越近,视角越大。 课堂练习 知识点1 显微镜 1.如图所示为一种光学显微镜,其中目镜和物镜都是由凸透镜制成的,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反光镜可以选用凹面镜(选填“平面镜”或“凹面镜”)。 2.关于显微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放大镜 B. 目镜的作用相当于照相机 C. 物体经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D. 物体经目镜成放大的实像 知识点2 望远镜 3.下列关于望远镜的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D ) A.望远镜用来观察远处的物体 B.望远镜在军事上有重要的应用 C.望远镜在天文学上有很重要的应用 D.望远镜可用来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4.如图所示是简易天文望远镜的内部结构,远处的物体经过物镜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落在目镜一倍焦距以内的位置;这个实像经过目镜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如果你想制作简易天文望远镜,没有现成的凸透镜,可以选用合适的远视(选填“近视”或“远

辽宁省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2-3 2.2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

辽宁省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2-3 2.2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下列对光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 . 远视眼镜能矫正远视眼,是因为其镜片对光有会聚作用 B . 日食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 . 能够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眼睛发出的光照射到物体上 D . 水杯中的筷子看起来折断了,是由于光发生了漫反射 2. (2分)用镜头焦距为50cm的照相机拍摄人像时,人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 A . 等于50cm B . 在50cm到100cm之间 C . 等于100cm D . 大于100cm 3. (2分)人眼的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下列关于近视眼的成因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 B . 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强 C .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弱 D . 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4. (2分)关于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阳光下,在地面上看不到高压电线的影子,属于光的衍射现象 B . 肥皂泡看起来常常是彩色的,属于色散现象

C . 全息照片的拍摄主要利用了光的衍射 D . 在双缝干涉实验中,若用白光做光源,则不能观察到干涉图样 5. (2分)用普通照相机拍照时,要按被照物体距相机镜头的远近进行“调焦”,使用起来不太便捷.有一种“傻瓜”相机,只要把想拍摄的景物全部纳入取景器内,不论远处还是近处的物体,在照片上都比较清晰,从而使拍照的过程变得十分快捷.这种“傻瓜”相机不用“调焦”的奥秘是() A . 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B . 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差不大 C . 采用了长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D . 采用了短焦距的镜头,使远近不同的物体成像的位置相同 6. (2分)光学在生活中应用很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全息照相利用的是光的偏振现象 B . 立体电影利用的是光的偏振现象 C . 医用无影灯应用的是光的衍射现象 D . 肥皂泡在阳光下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是光的折射现象 7. (2分)用照相机给全班同学拍集体像时,人都站好后,发现有些人没有进入画面,则应() A . 相机离人远些,拉长暗箱 B . 相机离人近些,拉长暗箱 C . 相机离人远些,缩短暗箱 D . 相机离人近些,缩短暗箱 8. (2分)用照相机拍照时,如果要使人的像再大些,则应() A . 人向后退些,同时拉长暗箱 B . 人向照相机靠近些,同时拉长暗箱

八年级物理上册练习题

八年级(上)物理练习一基础概念 填空: 1,一切物质都是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_组成的。 2,科学探究的环节包括7个步骤:观察思考,提出问题——__________与__________——指定计划,设计实验——__________——收集证据,分析论证——__________与__________。3,国际单位制,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长度的国际单位是__________。 1km=__________m,1dm=__________m,1cm=__________m, 1mm=__________m,1μm=__________m,1nm=__________m。 4,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是__________。 5,分度值是测量仪器的__________。 6,测量结果包括准确值和估读值,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__________位。 7,量程是测量工具所能测量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误差__________消灭,__________减小。(能或不能)减小误差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__________。 10,运动时__________的,静止是__________的。(相对或绝对) 11,机械运动是指物体__________的变化。 12,参照物是假定__________的标准物。(运动或不动)通常不提时,常选__________为参照物。 13,判断物体运动的快慢必须考虑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因素。 14,匀速直线运动是指一个物体沿着__________运动,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__________相同。 15,速度是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__________内通过的__________。速度的物理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速度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速度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路程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时间符号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 17,平均速度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用符号__________表示。18,能量是与物体__________有关的物理量。不同形式的能量__________相互转化。(能或不能) 19,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_。声音是由于物体的__________产生的。 20,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__________。 21,声音向周围扩散,形成__________,它必须借助于__________才能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

苏科版八上《望远镜与显微镜》word教案

苏科版八上《望远镜与 显微镜》w o r d教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 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 2.经历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 3.通过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感受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难点、探究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预习练习 1、显微镜是由、和、两组凸透镜组成。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物镜成、的像。目镜使“物体”成、的像 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靠近眼睛的是,靠近被观察物体的是,物体经过成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像再经过放大,就可以看到肉眼看不到的小物体了. 3、望远镜是由和两组透镜组成。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物镜成、的像。目镜使“物体”成、的像. 4、望远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附近成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用来把这个像。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做的较大,是为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我们前面学习透镜有那些作用呢 (1)可以用凸透镜制作照相机,它是利用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制成的。(2) 用凸透镜可以将物体放大。(3)用凹透镜来矫正人的视力。神话故事《葫芦娃》中有一位葫芦娃有特殊的本领,他有千里眼,能够看到很远以外的东西.设问:大家想不想拥有和他有一样的本领呢 二、进行新课

1、望远镜 约400年前在荷兰的一个小镇上,一个磨眼镜片的手艺人不经意地透过一前一后放置的两个镜片去看远处的景物时,发现这些景物近了许多,大约1609年,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知道了这件事,他在研究之后,用两个凸透镜做成了一台望远镜.他后来不断改进,用自己的望远镜第一次发现了天上的银河并不是一片连续发光的云,而是由许多的星星组成的.他发现月亮表面并不是平坦的.而是有许多高低不同的环形山;发现了太阳黑子,看到了土星周围有一圈光环.更重要的是,他发现了有四颗卫星绕着木星转,很神奇是吗?想了解吧. 师:1、望远镜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2、为什么使用望远镜观察物体会感到物体被放大? 3、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原理是一样的吗? 4、望远镜的种类有哪些? 学生参照课本的图像回答:. 生:1、望远镜也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 2、靠近眼睛的叫做目镜,靠近被观测物体的叫做物镜. 3、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4、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这个像放大. 我们能看清一个物体,它对我们的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十分重要,物体对眼睛所成视角的大小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还和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望远镜的物镜所成的像虽然比原来的物体小,但它离我们的眼睛很近,再加上目镜的放大作用.视角就可以变得很大. 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是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都叫物镜和目镜,但有不同的地方,显微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像.作用是使物体进行一次放大.望远镜的物镜,物距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像,作用是把远处的物体与眼睛的距离拉近.目镜都起放大镜的作用.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末试卷测试与练习(word解析版) 一、初二物理声现象实验易错压轴题(难) 1.在学习吉他演奏的过程中,小华发现琴弦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他决定对此进行研究,经过和同学们讨论,提出了以下猜想: 猜想一: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横截面积有关; 猜想二: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长短有关; 猜想三:琴弦发出的声音的音调高低,可能与琴弦的材料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是否正确,他们找到了下表所列9种规格的琴弦,因为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声源振动的频率,于是借来一个能够测量振动频率的仪器进行实验 (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_____的关系;同组的小明选用A、D、F三根琴弦来进行实验,你认为_____(选填“能”或“不能”)研究音调与该因素的关系;该实验主要的研究方法是__________。 (2)小明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横截面积的关系,应选_____(填写编号)的三根琴弦。 (3)小华认为:如果想选用三根琴弦来验证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的材料的关系,还要添加一根钢琴弦J,它的长度应该为________cm、横截面积为________mm2。 (4)在评估交流中,同学们一致认为采用三根琴弦进行实验较合理,理由是: ____________。 【答案】琴弦长短能控制变量法 A、B、C 80 1.02实验次数较多,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得出结论比较可靠 【解析】 【分析】 【详解】 (1)[1]小华选用了H、I两根琴弦,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相同,是为了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2]选用A、D、F三根琴弦,它们的材料相同,横截面积相同,但长度不同相同,也可以研究音调的高低与琴弦长短的关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精品教案:显微镜和望远镜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⑴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实验。 ⑵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学生通过凸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师);放大镜(学生) 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创设情景:(幻灯片“显微镜和望远镜[小中大字体]”)对比前排和后排学生可视情况,引导学生认识:要看清物体可把物体移近或放大。 二. 教学过程设计: 1.视角 ?(幻灯片“视角、图片”)视角是从眼睛的光心向物体的两端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告诉学生:把物体移近或放大的目的是为了增大视角。 ?板书:1.视角越大,对物体的观察越清楚。 视角的大小不仅与物体的大小有关,还与物体到眼睛的距离有关。 问:根据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要看清物体可以把物体放大,那么用什么工具可以把物体放大?(凸透镜) ?复习: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图示法) U>2f 成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f

【初中教育】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解析版)word版

——教学资料参考参考范本——【初中教育】最新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五节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解析版)word版 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 ____________________部门

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训练 一、单选题(共13题;共26分) 1、第一位把望远镜用于科学研究的是意大利物理学家() A、牛顿 B、伽利略 C、富兰克林 D、开普勒 2、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观测天体的是() A、光学望远镜 B、放大镜 C、X射线望远镜 D、射电望远镜 3、在生物实验课上,小明想详细地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结构,请你为他选择一种合适的观察仪器() A、平面镜 B、放大镜 C、望远镜 D、显微镜 4、显微镜和望远镜都装有一组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 A、投影仪的镜头 B、一个放大镜 C、照相机镜头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上生物实验课时,小刚发现他所用的显微镜是目镜、物镜上分别标有5倍和10倍字样,则他所用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为() A、5倍 B、10倍 C、15倍 D、50倍 6、使用望远镜时() A、物镜成实像,目镜成虚像 B、由于没有光屏,物镜、目镜都成虚像 C、物镜成虚像,目镜成虚像 D、由于物距远大于焦距,物镜、目镜都成实像 7、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物像在视野右下方,要想将物像置于视野正中央,应将装片移向()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8、远处的物体在望远镜中成的像为什么在其焦点附近?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因为物镜的焦距太大 B、因为物镜的焦距太小 C、物体离物镜 太远D、物体离物镜太近 9、小明取来两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分别用一只手握住其中一个来模 仿望远镜,它通过两个透镜看到前面远处木棉树的叶子,如图所示, 调整两个透镜的距离,直到看的清楚为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靠近眼镜的透镜是物镜,靠近被观测物的是目镜B、用望远镜观察远处木棉树的叶子,物镜得到的是放大的像C、两透镜互换后再观察 叶子,人看到的像都是放大的D、目镜能把物镜成的像放大 10、关于望远镜的一些说法不正确的是() A、望远镜的物镜成缩小的实像 B、所有的望远镜都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的 C、望远镜的物镜直径越大,越容易观察到较暗的物体 D、天文 爱好者用的望远镜,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11、望远镜是用两组凸透镜组成的,下面关于望远镜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A、目镜、物镜直径相同 B、目镜、物镜焦距相同 C、通过目镜看到天 体的像比实际的天体大D、物镜直径比目镜直径大,目的是为了会聚 更多的光 12、如图所示是一种天文望远镜的光路图,分析图光路图可知它的物 镜是()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凹面镜 D、凸透镜 13、显微镜能对微小的物体进行高倍数放大,它利用两个焦距不同的 凸透镜分别做为物镜和目镜,则物镜和目镜所成的像是()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及答案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第一章:机械运动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下列估测最接近实际的是() A.演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所需的时间约为47s B.我们所用物理教材的宽度约为25cm C.初中物理课本一页纸的厚度约为 D.课桌的高度约为 m 2. 晓燕在学校春季运动会百米赛跑中以16s的成绩获得冠军,测得她在50m处的速度是 6m/s,到终点时的速度为s,则全程内的平均速度是() s B. s C. s D. s 3. 汽车速度是36km/h,运动员速度是10m/s,自行车1min通过的路程,则 A.自行车的速度最大B.短跑运动员速度最大 C.汽车速度最大 D.三者速度一样大 4. 甲、乙两小车同时同地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6 秒,两车的位置关系是( ) A.甲在乙前面0.6米处 B.甲在乙前面1.2米处 C.乙在甲前面0.6米处 D.乙在甲前面1.2米处

5. 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着名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 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A.风和水 B、船和地面 C、山和船 D、风和地面 6. 使用一个刚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毫米刻度尺去测量一个机器零件的长度,这样测量的结 果将会() A.偏大 B.偏小 C.正常 D.无法比较 7. 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 = s/ t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A.速度与路程成正比 B.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C.速度不变,路程与时间成正比 D.速度与路程成反比 8.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作上沿直线进行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 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2s内,小明跑得较快 D.全程中,两人跑步的平均速度相同 9.甲图是某物体运动的s-t图像,则图(乙)中能与之相对应的v-t图像是() 10某同学先后三次测量同一物体的宽度,测得的数据分别是、 cm、 cm,则测得该物体宽度为() A、 B、 C、 D、 11.一列队伍长50m,跑步速度是s,队伍全部通过一长100m的涵洞,需耍的时间是()

八年级物理上册 5.5 显微镜和望远镜课后习题 (新版)新人教版

第5节显微镜和望远镜 知能演练提升 能力提升 1.如果你想仔细观察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最好使用() A.平面镜 B.凹透镜 C.放大镜 D.显微镜 2.李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被观察的物体已经处在视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A.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3. xx年11月14日夜空出现的“超级月亮”如图所示。下列对“超级月亮”的解释,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A.月亮本身变大了 B.月亮距离我们很近时,视角变大了 C.月亮距离我们很远时,视角变小了 D.月亮变大且距离我们很近 4.关于宇宙,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宇宙是以地球为中心的天体 B.宇宙就是指天体中的银河系 C.宇宙只包括太阳系和银河系 D.宇宙是一个有层次的天体结构系统 5.一种光学显微镜如图所示,其中目镜和物镜都是由制成的,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反光镜可以选用(选填“平面镜”或“凹面镜”)。

★6.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生物,图甲中箭头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图乙中的方向。 7. 右图是一种光学仪器的原理图,图中L1是物镜,L2是目镜。这种仪器是(选填“望远镜”或“显微镜”),目镜的作用相当于(选填 “放大镜”或“投影仪”)。 探究创新 ★8.如图所示,在自制的水滴显微镜实验中: (1)应使箭头、小水滴、凸透镜在同一上,且始终保持凸透镜是水平的,眼睛离凸透镜不要太近。 (2)图中的小水滴相当于(选填“物”或“目”)镜,透过小水滴应该能看到一 个、的箭头,如果箭头离小水滴的距离为1.6 cm,则小水滴的焦距最好在 范围内。 (3)如果要看到箭头更大的像,应把凸透镜略微向(选填“上”或“下”)移动。 参考答案 1.D 解析: 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不起放大作用;凹透镜不能将物体放大;放大镜其实就是一个凸透镜,放大倍数也是有限的;显微镜的物镜使物体成一放大的实像,然后用目镜把这个实像再放大,这样就能放大很多倍,就能看清很微小的结构了。故D正确。 2.B 解析: 物镜所成的像要变大,就应该靠近物体一些,这时像距会增大,像离目镜的距离就会减小,所以目镜应远离物镜一些。 3.B 解析: 超级月亮是指月亮距离地球最近的状态,此时,月亮围绕地球转动,到达离地球最近的地方,距离我们最近,使视角增大,所以我们看到的月亮好像比平时的增大了。实际上月亮本身的大小不变。

5.5显微镜和望远镜 课堂同步练习

5.5显微镜和望远镜课堂同步练习 1.如果你想仔细观察一片树叶的内部结构,最好使用() A.平面镜 B.凹透镜 C.放大镜 D.显微镜 2.李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被观察的物体已经处在视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观察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A.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使物镜位置不变,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3.2016年11月14日夜空出现的“超级月亮”如图所示。下列对“超级月亮”的解释,你认为比较合理的是() A.月亮本身变大了 B.月亮距离我们很近时,视角变大了 C.月亮距离我们很远时,视角变小了 D.月亮变大且距离我们很近 4.如图所示为实验室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关于图中两种仪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凹透镜 D.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5.显微镜由两组凸透镜组成,来自被观察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放大的实像,道理就如()成像一样 A.照相机的镜头 B.投影仪的镜头 C.放大镜 D.平面镜 6.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等元件构成,下列关于显微镜的说法正确的是() A.目镜的焦距很短B.通过目镜看到放大的实像 C.物镜的焦距很短D.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之和 7.如图是天文爱好者所使用的望远镜,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A镜是目镜,B镜是物镜 B.太空中的星体通过A镜成的是虚像 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D.通过目镜看到的是放大的虚像 8.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由凸透镜组成的,它的成像情况是() A.远处物体通过物镜成正立放大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远处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C.远处物体通过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再经过目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D.远处物体通过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再经过目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9.学习了显微镜的使用后,小明用显微镜观察蝉的翅膀,使用物镜甲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画面如图一所示,而改用物镜乙时,视野中所看到的画面如图二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镜乙可观察到的细胞数量较物镜甲少 B.物镜甲可观察到的实际面积较物镜乙大 C.物镜甲比乙的镜头要长 D.若想将图一中的X点移到视野中央,应将蝉翅样本向左下方移动 10. 2018年1月31日晚,我国几乎所有地区都欣赏到一轮“红月亮”高悬夜空的迷人景象。有很多天文爱好者使用望远镜欣赏美丽的月食暴观,还有人用摄像头记录下整个过程。对于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B.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C.通过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D.摄像头记录“红月亮”时镜头应该后缩 11.用显微镜和开普勒望远镜观察物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物镜作用相同,都能得到物体倒立、放大的实像 B.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作用相同,都能将物镜成的像放大 C.显微镜和望远镜所观察的像与物体比较都是放大的 D.显微镜和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为得到正立的像,都应先将物体倒放 12.下列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B.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C.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照相机,目镜相当于放大镜 D.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是凸透镜,目镜也相当于是凸透镜 13.以下是显微镜和望远镜原理示意图,下面是关于它们的二食自物次成像的说法: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试题

八年级物理上册期中测试题 一、选择题(下面各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常用de长度单位,是由大到小de顺序排列de是 A. 纳米、微米、毫米 B. 毫米、纳米、厘米 C. 毫米、纳米、微米 D. 毫米、微米、纳米 2、生活中常用碗炖食物,如右图所示。碗与锅底不接触,当锅里水沸腾后碗中 de汤() A.同时沸腾了B.稍后也沸腾了 C.温度低于沸点,不会沸腾D.温度达到沸点,但不会沸腾 3、下列关于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de说法中正确de是 A. 速度大de物体通过de路程一定长 B. 速度大de物体通过de路程一定短 C. 物体de速度由运动de时间决定 D. 物体de速度与通过de路程无关 4、一位诗人写道“…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句中描述“山走”、“船行” 选择de参照物分别是 A. 河岸和行船 B. 行船和河岸 C. 都是行船 D. 都是河岸 5、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de温度()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一定不变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6、“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de一种实验方法。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de 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de位置。图是利用每秒闪光10次de照相装置分别拍摄到de四个小球de频闪照片,其中哪幅照片表示小球在做匀速直线运动 7、甲、乙两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de速度之比为3∶1,通过de路程之比为2∶3,那么甲、 乙两物体运动de时间之比是 A.2∶9 B. 2∶1 C. 9∶2 D. 1∶2 8、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de关系为s=vt,在右图中,甲、乙两 直线分别是两运动物体de路程s和时间t de关系图象,由图可知两物体de 速度大小是 A. v甲>V乙 B. v甲<v乙 C. v甲=v乙 D. 无法确定 9、某同学有一支温度计,读数不准但刻度是均匀de,该同学将这支温度计放入 冰水混合物中时读数是5 ℃,将这支温度计放入沸水中时读数是95 ℃(气压 为1个标准大气压).他用这支温度计测量当时de气温读数是32 ℃,由上述可知,当时实际气温为() A.29 ℃ B. 32 ℃ C.30 ℃ D.35.5 ℃ 10、甲、乙、丙三架直升机同时上升,v甲<v乙<v丙。乙机驾驶员感到自己在下降,这是因为他把参照物选为() A.地面B.甲机C.乙机D.丙机 11、在卫生间洗过热水澡后,室内de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发生de这两种物态变化情况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12、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de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de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de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de?() A.声音de响度 B.声音de音调 C.声音de音色 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13、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de像蜂窝似de,这是为了() A.装饰、美观 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de回声 D、提高声音de音调 14、小昌同学在26℃de实验室里,将温度计放入一杯酒精中,当温度计de示数不再变化时,将温度计取出,关于他观察到de温度计示数,下列说法中正确de是()A.高于26 ℃ B.先下降,后上升到26 ℃ C.低于26 ℃ D.等于26 ℃15、下列关于声音de说法中不正确de是() A.“震耳欲聋”主要说明声音de音调高 B.“隔墙有耳”说明固体也能传声 C.“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根据音色来判断de D.地震、火山喷发、台风等都伴有次声波16、下列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de是() A.冬天de早晨树木上挂满了霜 B.秋天de早晨花草叶子上de露水 C.在教室里洒水后地面变干 D.早晨de浓雾 17、有一种电子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de地方,这样刷牙既干净又舒服。关 于电子牙刷,正确de说法是() A.刷牙时,人听不到超声波,是因为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B.超声波de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C.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de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哗哗”de流水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18、古代de侦察兵为了及早发现敌人骑兵de活动,常常把耳朵贴在地面上听,以下解释错误de是 () A.马蹄踏在地面时,使土地振动而发声 B.马蹄声可以沿土地传播 C.马蹄声不能由空气传到人耳 D.土地传播声音de速度比空气快 19、已知水银、煤油、酒精de熔点分别为-39 ℃、-30 ℃、-117 ℃,要测量零下80摄氏度de温度,应该选用de温度计是() A.煤油温度计 B.酒精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煤油温度计或水银温度计20、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de事例是()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de“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de“唧唧”声 C.将要上钩de鱼被岸边de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33分) 1.下列A物体de 长度为__ ______cm;树叶de长度为__ ______cm。 2、在快速行驶de汽车里坐着de乘客和司机说他自己没有运动,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而路边de人说乘客和司机是运动de,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乘客看到路边树木是移动de,这是以__________为参照物。 3、某飞机在5s内匀速飞行了1000m,它飞行de速度为________m/s,合________km/h。 4、某同学从家到学校,前一半路程de平均速度是2 m/s,后一半路程de平均速度是3m/s。则整个过程中de平均速度是________m/s。 甲 乙 t s

第四节《望远镜与显微镜》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4)

课 题 §4.4 望远镜与显微镜体 验性要求目标经历 反应 领会 1、以阅读活动和探究活动为要紧的学习形式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阅读与 探究等学习过程,体验科学力量的伟大,产生与科学发达国家进行科技竞争的愿望。 2、设置学习情境,加强对望远镜和显微镜产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知识技能目标知 识 1、明白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2、明白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发明和进展对人类的重要作用。 技 能 1、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培养从多途径进行学习的能力。 2、会用较为科学的方法探究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成像原理。 3、通过归纳,明白凸透镜成像的差不多应用。 学与教的设计学前预备心得 一、引课 方法⑴:①大伙儿一定明白外国有个情人节2月14日,你们明白什么缘故有人把7月7日叫做中国的情人节呢? ②这儿有个望远镜,能够看到天上的〝牛郎星〞与〝织女星〞,今天晚上,谁想借去试着观看一下? ③出示望远镜模型,啊,如此简单,讲不定,学了今天的知识,我们每个人都就能用周围的器材自己制作一只望远镜呢? 方法⑵:①大伙儿都明白,在人类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上,找到象痢疾菌、伤寒菌、爱滋病病毒、非典病毒等样本是找到抑制或杀死这些细菌或病毒的关键。 ②而透望天空、闲逛宇宙是人类走向以后的必由之路,那么,科学上进行这些显微、远望等探究的重要工具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如何样的成像原理呢? ③你们在七年级差不多用过显微镜了,谁明白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属于凹透镜依旧凸透镜?想不想自己制作一台显微镜呢? 方法⑶:①播放一段〝探究宇宙、微生物〞方面的音像资料。 ②下同⑵。 二、通过两个透镜观看物体 ①利用一个凹透镜和两个焦距不同的凸透镜,进行不同的组合,再利用组合透镜分不观看较近和较远的物体。 ②设计一个表格记录下较为准确地记录下观看到的现象: 目镜 〔f= cm〕 物镜 〔f= cm〕 目镜与物镜 间的距离 观看近处物 体的结果 观看远处物 体的结果 能够安排学 习小组带望 远镜或教师 预备一只天 文望远镜模 型 教师能够预 备一只显微 镜 教师预备分 组实验用的 凸透镜和凹 透镜 教师预备〔或 学生自己制 作实验记录 表〕 第四节《望远镜与显微镜》教案(苏科版初二上) (4)

5八年级物理上册5.5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知道显微镜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和物镜目镜的成像情况。 2过程和方法:主要根据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来进行引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进一步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重点和难点: 1重点:知道显微镜和望远镜的主要结构及物镜目镜的成像情况。 2难点:物体经过两个透镜的作用后最终的成像情况。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嫦娥身居广寒宫,她的美丽与孤独总是令我们羡慕和同情,但这始终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因为科学家已经利用某种仪器把月亮看得清清楚楚,上面尽是些石头,根本没有任何生命,更没有嫦娥与广寒宫。那同学们知道科学里用的是什么仪器吗?(望远镜)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 显微镜的结构是怎样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如何? 2 望远镜的结构是怎样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特点如何? 3 望远镜最后成的像是缩小的,为何我们感觉像是放大的? 4 望远镜的物镜直径(口径)为什么做得很大? 5 人类观测宇宙的望远镜粗略的变化史如何? (二)合作学习,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 (三)知识梳理: 1显微镜:(1)结构:由两个凸透镜组成 (2)成像原理图 物镜: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投影仪,成倒立的放大的实像。 (物物物f u f 2<<,物物f v 2>) 目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普通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目物目) (f v u <=) 反光镜:光线充足使成像更明亮。 (光线较暗用凹面镜会聚更多的光,光线强烈用平面镜反射减弱光线) 注意: ①目镜把物镜所成的像进行放大。目镜所成的像正倒和大小是相对于物镜所成的像而言的。最后的成像与物体本身比,是倒立的放大的虚像。 ②物镜和目镜的距离大于两个透镜的焦距之和。(第一次成像在物镜的两倍焦距外,要使目镜的放大倍数尽可能最大,则这个像要在目镜的一倍焦距以内且尽可能靠近焦点。) ③要让像变大,可减小物体到物镜的距离(上调载物片或下调物镜),同时保持目镜位置不变或者增大目镜到物镜的距离(上调目镜)。 ④显微镜放大倍数=物镜放大倍数x 目镜放大倍数。 2望远镜(1)结构:由两个凸透镜组成。(2)成像原理图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5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5.5显微镜和望远镜同步测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如图所示,小强同学用两只焦距不同的放大镜一前一后放在眼前观察远处的物体,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两只放大镜对物体进行了两次放大 B.两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台显微镜 C.两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相当于一架望远镜 D.将两只放大镜的位置对换后,观察同一物体的大小是相同的 2.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都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靠近眼睛的凸透镜叫做目镜,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叫做物镜.目镜和物镜所成像的情况A.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B.目镜成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C.目镜成放大的实像,物镜成放大的实像D.目镜成放大的虚像,物镜成放大的虚像 3.如图所示的是课本上所画的天文爱好者所用望远镜的原理,从图中的光路可知 A.目镜的焦距比较长,物镜的焦距比较短B.目镜的焦距比较短,物镜的焦距比较长 C.目镜和物镜的焦距一样长D.对目镜和物镜焦距的长度没有明确的要求4.下列关于宇宙认识说法正确是() A.宇宙中天体的位置是始终不变的B.宇宙是方形的 C.哥白尼创立了“日心说”D.太阳就是宇宙的中心 5.如图所示,关于该望远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物镜和显微镜的物镜作用相同 B.它的物镜相当于放大镜,用来把像放大 C.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虚像 D.它的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实像 6.用显微镜和望远镜看物体时,看到的 A.都是实像 B.前者是实像,后者是虚像 C.都是虚像 D.前者是虚像,后者是实像 7.天文望远镜口径都很大,这样做是为了() A.美观B.观测太阳 C.可以会聚很多光D.观察方便 8.下列仪器不能用于观测天体的是() A.光学望远镜B.放大镜 C.X射线望远镜D.射电望远镜 9.小明在用显微镜观察上皮组织细胞时,通过调节,被观察物体已经处在视野中央了,但像太小,不清楚,这时他应该() A.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位置不变 B.使物镜靠近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C.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靠近物镜一些 D.使物镜远离物体,目镜远离物镜一些 10.有一种望远镜也由两组凸透镜组成.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物镜,靠近眼睛的叫目镜,物镜的作用好像一架() A.投影仪B.放大镜C.照相机D.幻灯机11.下面是关于显微镜和望远镜它们两次成像的说法: (1)显微镜先成放大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 (2)显微镜先成缩小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 (3)望远镜先成放大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 (4)望远镜先成缩小的实像,再成放大的虚像。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单元测试卷(全套附答案)

第一章声现象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24分) 1、在电视机的遥控器上,有以下几个按钮(图标),如下图,其中控制音量(响度)大小的是:() A.B.C.D. 2、晚上当你在家复习功课,准备期中考试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A.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B.打开窗户让空气加速流动 C.紧闭室内的门窗D.用棉花塞住自己的耳朵 3、在一只玻璃杯中先后装入不同量的水,用细棒轻轻敲击,会听到不同频率的声音。与此类似,当医生在给病人检查腹部是否有积水时,常会用手轻轻敲击患者腹部,细细倾听其发出的声音,此为“叩诊”。这主要是根据什么来判断腹部是否有积水的()A.声音的响度B.声音的音调 C.声音的音色D.声音是否悦耳动听 4、在城市高架道路的某些路段可以看到两侧设有3m~4m高的透明板墙,如图1所示,安装这些板墙是为了() A.保护车辆安全行驶 B.阻止车辆排放的废气外泄 C.体现高架道路设计的美观 D.阻挡车辆产生的噪声,减小噪声的污染 5、剧院及音乐厅,四周墙壁常挂呢绒帘幕,同时墙壁会做成凹凸不平的像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装饰、美观B.易于反射声波,增大声音 C.吸收声波,减小嘈杂的回声D、提高声音的音调 图1

6、请你用物理学的准确用语来“翻译”生活用语,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 本质,“引吭高歌”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与低指的是()A.音色好坏B.音调高低C.响度大小D.乐音三要素 7、我国已进行“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的试验,杨利伟乘坐宇宙飞船遨游太空,不久,“神舟”六号将会将更多的宇航员带上太空,宇航员在太空舱中可以直接对话,但在飞船外作业时,他们之间不能直接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信设备进行交流,其原因( ) A.用通信设备对话是为了方便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C.太空中噪声太大D.声音只能在地面上传播 8、如图2天坛公园的回音壁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回音壁应用的声学原理是() A.声音的反射使原声增强 B.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C.声音的音调不同 D.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图2 二、填空题9、如图3所示,用硬纸片把一个喇叭糊起来,做成一个“舞 台”.台上小人在音乐声中翩翩起舞,这个现象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图4、图5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图4是的波形,理由是; 图3 图5是的波形,理由是。 图4图5 图6 图7 11、如图6所示的招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12、如图7所示,在城市的繁华路段旁常竖有噪声显示装置.图中数字的含义是__________.这样的噪声________(填“会”、“不会”)影响人们的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新课标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显微镜和望远镜》教案设计

《显微镜和望远镜》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 2.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 1.会利用透镜自制显微镜和望远镜,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实践过程。 2.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了解望远镜发展的历程,感受望远镜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2.通过观看显微镜的发展及应用前景,认识到科技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热爱。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容由“显微镜”“望远镜”和“探索宇宙”三部分组成。显微镜和望远镜是光学仪器研究和使用过程中的一个飞跃,它使人类对微观世界和广阔的宇宙空间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本节容是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容的扩展。学习显微镜和望远镜知识,对学生加深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了解科学知识的应用,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都是有益的。教学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或直接概括结论,或结合讨论、阅读,接受并

认同有关结论。同时,在活动中也应让学生了解运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两个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光学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他们观察物理现象、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现象的能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打下基础。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望远镜、显微镜的实物及图片,能说出其主要结构;经历两个透镜观察物体的探究活动,能说出望远镜、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成像情况。 教学难点:利用两组凸透镜成像规律理解显微镜和望远镜的原理。 三、教学策略 对应用性知识的教学,常见采用“一构造、二原理、三使用方法”的步骤进行直接叙述的方式教学。这种教师告知、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虽然讲解有条理,但学生很难有学习激情,实际收效差。若采用探究性教学,效果会有极大的不同!教学时,让学生选择仪器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教师给予适当的辅导,确保学生对显微镜、望远镜的功能有感性认识。物理教学应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实践能力、探索精神及创新意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显微镜、望远镜、放大镜、挂图、透明的磁带盒、无色透明塑料膜、水、烧杯、滴管等。 五、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