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GDP增长与通货膨胀三者间关系
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

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学认为,货币供应是决定经济增长和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货币供应是指经济体内的货币总量,包括现金、支票存款、电子货币等。
货币供应的变化不仅影响着投资、消费和汇率等方面,也会影响到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速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1. 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促进投资和消费。
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又可以刺激经济增长。
一般来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货膨胀。
但是,如果经济增长足够强大,通货膨胀的影响会被抵消。
货币供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1.1 刺激投资和消费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
当经济体内的货币总量增加,人们的购买力提高,市场需求增加,企业和个人的投资、消费也会增加。
这种情况下,经济体内出现了一种正循环,即货币投入促进产出,产出增加又促进市场需求。
1.2 改善债务负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改善企业和个人的债务负担。
债务负担包括贷款利息、还款本金等支出,这些支出对经济体内的流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当货币供应量增加,企业和个人的债务负担将减轻,这将促进投资和消费的增加。
1.3 增加货币需求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市场上货币的总量增加,进而促使货币需求增加。
当货币需求增加,市场上的货币供需关系将发生变化,货币的价值也会发生变化。
这种情况下,货币供应对货币价值的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体内的贸易和流动性。
2. 如何调整货币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是国家管理货币供应的方式。
如果国家政府对货币供应实施合适的控制,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稳定。
但是,如果国家政府的货币政策调整不当,将会导致通货膨胀或者货币紧缩,从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货币政策,可以帮助国家政府来调整货币供应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2.1 降低利率当国家政府降低官方利率时,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借贷成本也随之下降。
这样一来,企业和个人的借款成本也会降低,促进投资和消费。
M2、社融、GDP、通货膨胀这些宏观指标怎么理解

M2、社融、GDP、通货膨胀这些宏观指标怎么理解只要我们关注财经方面的消息,每天都会接触到很多的宏观指标,这些指标说不懂吧,我们多少都知道一点,说知道又感觉理解的不深刻,底气又不足,今天就简单谈谈自己对这些指标的理解。
(1)先来说说M2:M2是广义货币,是由基础货币派生出来的这些钱,说到M2就要说到M0、M1等等。
M0是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另外还有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M3是根据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而设置的。
(2)再看看社融和M2:社融指的是实体部门,这里实体部门主要就是企业了,当然也包括居民,不包括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所获得的融资,而金融机构对金融机构的投放,以及金融机构购买资管产品、政府债券、金融债券等等,是不计入社融规模里面的。
M2的主体是银行,包括实体部门和部分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的存款。
在我国,最为主要的融资方式还是银行放贷,因此社融与M2大致是相当的。
但是随着融资方式的不断多样化,M2和社融也出现了一些差异,包括不计入M2的社融,和不计入社融的M2。
M2的派生渠道包括:财政/外占投放、信贷投放、银行购买债券/非标等投放、直接融资等。
社融包括:信贷投放、银行购买债券/非标等投放、直接融资、非银部门向实体部门投放(比如理财产品购买企业债券等)等。
我们通常有一个误区,认为M2增加了,货币增加了,通货膨胀变严重的,这样的理解其实忽略了增长的那部分M2首先要来承接GDP增长所带来的那部分货物或者是劳务,接下来才是通货膨胀的部分,也就是大概来说,超过GDP增速的那部分M2的增长,大概可以理解成通货膨胀的水平。
二季度M2降到了8%,GDP在6.7%,通胀水平就在1.3%,这个水平已经很低了。
(3)说到这里,就要说一下GDP到底是怎么统计的,通货膨胀又是怎么一回事。
按照官方的定义,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的总和,重点是要关注新增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GDP是计算期内生产的最终产品价值,生成这些最终产品过程中的那些中间产品是不能计算进去的,否则会重复计算。
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论与通货膨胀[摘要]本文通过运用货币数量论对我国通货膨胀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的通货膨胀是由于超过需求的货币供应量即货币供应速度超过真实GDP的增速造成的。
但是政府并非仅有维护币值稳定,防止通货膨胀的目标,而是面临着各种经济和社会目标。
根据菲利普曲线,政府在短期中面临着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的权衡取舍。
[关键词]货币数量论,通货膨胀,GDP平减指数,CPI,福利普曲线,权衡取舍近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这一直为人民所诟病。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2009年的CPI指数为1001.6(基期为1978年),也是说我国的物价水平在30年中上涨了10倍有余。
持续的通货膨胀给社会造成了诸多无谓的社会成本,比如:“皮鞋成本”,“菜单成本”,资源配置不当,税收扭曲,混乱与不便等。
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我国的通胀呢?我认为是超过需求的货币供应量即货币供应速度超过真实GDP的增速。
目前的货币均为采用信用货币形式的纸币,由于纸币本身不像金银等贵金属拥有价值,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纸币可能贬值,这就造成纸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是远远不够完美的。
由于信用货币不能像金银那样在供给过多的时候作为贮藏手段退出流通领域,这就造成在金银为货币时不可能出现的过多的货币供应量。
而在金银为货币的时候就不曾发生过通货膨胀,所以通胀问题归根揭底是货币供应过量的问题。
根据货币中性原理,即在长期中货币的供给变化不会影响真实变量。
也是说在长期中货供应量的变动只会影响物价水平等名义变量。
以下是货币数量论中的数量方程式:货币数量方程式:M×V=P×Y(其中M指我国的狭义货币供应量;V指货币流通速度,数据显示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下降的趋势;P指物价水平;Y指真实GDP)。
根据数量方程式如果真实GDP不变,货币流通速度V变,那么我们可以把方程式改写为;P=M×(V/Y)=kM(其中k=V/Y,为常数),显然物价水平P与货币供应量线性正相关,货币供应量增加A%则物价水平也将上涨A%。
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实证研究

实 现 互 利 和 共 赢 。 这 对 目前 国 际 上
再 次 抛 出 的“ 国威 胁 论 ” 是 一个 中 也
有 力 的 回 应 .表 明 中 国 的 发 展 不 是 对 其 他 国 家 的 威 胁 . 中 国 是 一 个 为
世 界 经济 的发展 做 出贡献 的大 国。
2 1 年 8月 01
陕 西 行 政 学 院 学 报
Ju a f h a x A a e y o o e a c o r l a n i c d m f vr n e n oS G n
第 2 第 3期 5卷
Au . 0 1 g ,2 1 Vo. 1 25.No3 .
经 。 理j 济 管搿
的 拉 动 作 用 。同 时 应 通 过 扩 大 就 业 。 扩大 医疗保 障 范 围 。 节 不 合 理 、 调 不 公 正 的 收 人 分 配 . 增 强 消 费 对 生 产 的 促 进 作 用 及 对 经 济 增 长 的 拉 动 作 用 。此 外 . 大 力 提 高 企 业 自 主 创 新 应 能 力 . 创 造 具 有 国 际 影 响 力 的 自主
( ) 续 扩 大 内 需 , 激 国 内 九 继 刺
一
摘
要 :近 期 物 价 上 涨 已成 为 人 们 普 遍 关 心 的 热 点 问 题 ,通 货 膨胀 压 力在 进
步 加 大 。 文选 用 了 2 o 本 0 7年 一 0 0年 的月 度 数 据 , 我 国货 币 供 应 量 MOM1M2 21 对 、 、
( ) 正 确 对 待 与 贸 易 伙 伴 的 贸 八 易 失 衡 和 摩 擦 问题 我 国 的 国际 收支 “ 顺 差 ” 题 双 问
1225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什么是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指的是货币价值相对下降的现象。
在通货膨胀时期,一定数量的货币购买力降低,造成商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是整体经济层面的现象,涉及到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的货币流通、供求关系等多个因素。
经济增长是指什么?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货币总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价格等因素都能够有所上升的现象。
经济增长是与耐用品购买、工业部门扩张、农业部门扩张、人口增长等多个因素有关的。
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经济增长时期,产生稳定的通货膨胀是正常现象。
在健康的经济增长过程中,投资、需求和产值之间的平衡相对稳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通货膨胀的幅度和程度。
一定程度上的通货膨胀可以激发企业的信心和动力,促进创造和创新,推进经济的正向循环。
因此,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然而,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可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变得微妙和复杂。
当通货膨胀的规模和程度过大时,它就会反过来影响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导致货币流动不畅、经济衰退等问题。
通货膨胀不仅影响个体生活成本,还可能造成工薪阶层的收入降低,使得这些人无法购买足够的商品,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市场的健康发展。
如何控制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之间,控制通货膨胀的过程是严谨而复杂的。
基于控制通货膨胀的方法,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看法和理论,包括适当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货币信用政策等。
在这些控制措施中,适度控制信用与投资规模的扩大,提高货币供应水平、加强治理规范监管是非常关键的。
个人心态如何应对通货膨胀带来的影响?对个人而言,应对通货膨胀需要考虑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购买过程中应该多思考,调整自己的消费观念,选购品质好,性价比高的商品。
同样的,通过合理规划投资、理性消费、厉行节约等方式,有效控制消费支出,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正如我们所知,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
只有合理治理通货膨胀,维护经济增长的持续性和稳定性,才能够在全方位推进市场发展的同时,保证了公众和企业的获利和盈利空间。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货币供应量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由中央银行向市场投放的货币数量。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这种关系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讨论相应的政策建议。
货币供应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货币供应量是决定如何分配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
适当的货币供应量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过多的货币供应量则会导致通货膨胀。
从长远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将导致价格稳定性的下降,而这将对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促进了投资和消费,有利于经济增长。
但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通货膨胀将导致实际收入下降,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和服务时面临不断增加的成本。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也受到影响,因为他们将不得不提高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以弥补其自身成本的增加。
这种通货膨胀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会导致人们对货币的信任程度下降,从而导致消费和投资的减少。
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如何控制货币供应量并从而满足经济的需求,是金融政策制定者一直在探索的问题。
常见的方法是通过利率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
当货币供应量过多时,中央银行可以提高利率,以鼓励人们储蓄而不是消费,从而降低通货膨胀的风险。
相反,当货币供应量短缺时,降低利率可以刺激消费和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此外,中央银行还可以通过直接向市场投放货币,控制货币供应量。
这种行为通常是在金融危机或经济萎缩时采取的,其目的是增加市场上的资金供应,从而提高经济活动的规模和速度。
但是,这种政策应该十分慎重,否则,超量的货币供应量可能会导致高通胀率或资产泡沫。
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近年来,很多人认为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导致了与经济增长的放缓。
他们认为,当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时,货币贬值便会发生,这将导致通货膨胀,进而减缓经济增长。
事实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是否导致经济增长放缓,还存在着争论。
一些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可以刺激经济增长,但是如果增长过快,将导致通货膨胀和增长的减缓。
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

期货日报/2009年/8月/26日/第008版理论·期货论坛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的关系研究广发期货有限公司邹功达博士华南理工大学孙坚强博士引言从货币主义理论的角度看,通货膨胀本质上是一种货币现象,是货币供应与货币需求内在作用的结果。
在货币需求相对稳定的假设下,通货膨胀是由货币的超额供应所导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
当然,货币的发行供应机制、货币供应到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以及传导过程均受到各种经济因素的影响。
因此,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不仅存在长期均衡影响关系,也存在短期的动态影响关系。
对于我国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研究,学者们一直意见分歧。
Chow发现,1952年-1983年期间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他认为中国的通货膨胀行为可由货币数量理论来解释。
Hasan.也根据1952年-1993的样本数据得出与Chow相同的结论。
但Peebles 认为,价格因素在中国特殊的经济结构中,并不能自由变动调整,货币数量理论解释中国货币、收入和价格的关系缺乏合理性。
王少平以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实证检验1978年-1994年的样本,认为货币的过量发行是中国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
李军实证发现,货币供应与通货膨胀不存在短期水平的正向关系,但在5年的相对长期水平上表现出正向关系。
刘金全、张文刚和刘兆波研究发现,货币供应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同时存在短期的误差修正机制。
刘霖和靳云汇对1978年-2003年的数据实证检验,未能发现长期内货币供应增长影响通货膨胀的证据。
他们的实证支持了易纲的论述,易纲发现,1979年-1984年期间,中国货币供应增长率远大于通货膨胀率和经济增长率之和,他认为可以用中国经济的货币化进程来解释这一现象,经济“新”货币化的部分消耗了货币的“新”供给部分。
朱慧明和张钰以ECM模型进行检验,发现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与通货膨胀存在协整关系,M2对通货膨胀的解释力最强。
过去20年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46.46倍

过去20年间中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了46.46倍作者:刘植荣中国M2的增幅是美国27倍对广大普通百姓来说,他们不知道“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是个什么概念,也弄不懂“积极的货币政策”是要干什么,而物价才是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指标。
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了10%,可百姓的日子却越来越紧,过去10年的工资可买一套住房,现在50年的工资也不一定能买到一套住房。
说工资跑赢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可百姓过去一个月的工资能买100公斤猪肉,现在连50公斤也未必买得到;感个冒过去也就花几元、十几元的医疗费,现在不掏出几十元、几百元医院不让你走人。
中国居民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就是物价,目前意见最大的也是高企不下的物价。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1年9月份CPI与上年同月相比上涨了6.1%,已经连续4个月破6。
毫无疑问,通胀与货币的超量供给是分不开的。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中国1990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15293亿元,国民生产总值(GNP)为17400亿元(该年没有GDP数据,用GNP替代),M2是GNP的88%,也就是说,每生产100元的产品,需要有88元的货币投入。
到2010年末,M2猛增到725852亿元,GDP为397983亿元,M2是GDP的182%,即每生产100元的产品,需要182元的货币投入。
过去20年间,中国M2增长了46.46倍,M2占GDP的比重约增长了107%,我们的资金使用效率下降了52%。
我们再看看美国的广义货币供应情况。
根据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的数据,美国1990年末M2余额为32748亿美元,GDP为58005亿美元,M2是GDP的56%,即每生产100美元的产品需要56美元的货币投入。
2010年末,美国M2余额为88122亿美元,GDP为145518亿美元,M2是GDP的61%,即每生产100美元的产品,需要61美元的货币投入。
过去20年间,美国M2增长了1.69倍,M2占GDP的比重增长了9%,资金使用效率仅下降了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分析中国货币供应量、GDP增长与通货膨胀三者间关系 ——基于古典货币数量论
摘要: 古典数量货币论认为,一国价格水平受一国货币供给量的影响,一国的通货膨胀也和货币供应量息息相关。文章在古典货币数量论的费雪方程式这一理论基础上,结合中国近十年来货币供给量、GDP、CPI变化情况来具体分析近些年来我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化率与物价指数变化率、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率之和的关系并检验我国的通货膨胀是否和货币供给量有关。
关键字:费雪方程式,货币供给量,GDP,CPI,通货膨胀
1.古典货币数量论 “古典”宏观经济学是现代西方学者从马歇尔、庇古等人的著作中概括出来的,它由三个部分组成:(1)关于就业和产出决定的古典理论、古典资本市场及货币数量论。本文主要基于古典货币数量论来分析中国近十年来货币发行量、通货膨胀及物价水平三者间的关系,因此,这里重点介绍下古典货币数量论的相关内容。
1.1含义 陈乐一【1】(2000)认为货币数量论在“古典”宏观经济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有多种表示形式,其中极具影响的数量论有两种:费雪( Irving Fisher)的交易方程式( The Equation of Exchange)和马歇尔、庇古的“剑桥现金—余额分析法” (Cambridge Cash - balance App roach)。 王文杰【2】(2010)说到,古典学派货币需求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认为货币的功能只是媒介;(2)假定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水平,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产量在短期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可视为常数;(3)认为物价水平取决于货币数量的变化,随货币数量的变动而变动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引起物价的同比例上涨,达到通货膨胀的境地;(4)认为货币政策应是控制货币量的增长物价和币值。
1.2费雪方程式 古典货币数量论有两种主要流派,一为费雪方程式,又称作交易方程式;二为剑桥方程式,又称为现金余额方程式。本文的分析主要建立在费雪方程式的基础之上。 20世纪初,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一书中提出了交易方程式,这一方程式为: MV=PT 后又写做 MV=Py (其中M表示货币的数量;V表示货币的流通速度;P指物价水平;T指交易的次数或各类商品的交易总量,y表示一国实际的国民收入) 这个方程表明,交易所需的货币量应该等于交易的总价值。同时也说明P取决于M、V及T这3个变量。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如一国央行负责发行货币;V是由制度、社会风俗习惯因素决定的,而制度因素、社会风俗习惯变化缓慢,因而可以视为常数;T与产出水平保持一定的比例,也是大体稳定的,同时其数据也不易获得;实际产出水平y取决于劳动力市场上的均衡和生产函数,从而也具有一个固定的数值。因而其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为货币数量决定价格水平。该方程在试图说明货币的供应量与价格的关系。对方程两边求微分: MdV + VdM = Pdy + ydP(两边同除以Py并有V=Py/M)得: dV +dM = dy +dP V M y P 也就是说: V的变化率 + M的变化率 = y的变化率 + P的变化率 前文已提到V和y的变化不大,所以价格水平与货币供应量同比例上涨!但由于文章中y变化量不大的假设偏离现实太过严重,本文仅以△M=△P+△y这个理论结合中国近十年(2001-2010)来的各项数据来检测中国时间中通货膨胀的发生是否由货币供应量所引起。
2.中国十年中M、y及P 在文中以M0、M1、M2来表示我国货币供给量,而已国民生产总值(GDP)来表示y,并以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来表示我国价格水平。
2.1近十年中国货币供应量 近十年,我国货币供应量不断增加,具体数据见如表1所示: 表1:2001年-2010年中国货币供给量(万亿元人民币)及逐年变化率(%) 年份(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M0 1.6 1.7 2.0 2.1 2.4 2.7 3.0 3.4 3.8 4.5 增长率 7.1 10.1 14.3 8.7 11.9 12.7 12.2 12.7 11.8 16.7 M1 6.0 7.1 8.4 9.6 10.7 12.6 15.3 16.6 22.0 26.7 增长率 12.7 16.8 18.7 13.6 11.8 17.5 21.1 9.1 32.4 26.2 M2 15.8 18.5 22.1 25.3 29.9 34.6 40.3 47.5 60.6 72.6 增长率 14.4 16.8 19.6 14.6 17.6 16.9 16.7 17.8 27.7 19.7 此表数据来源与中国人民银行网站。 在表中:M0指流通中的现金,即央行历年货币发行总额;M1指“狭义货币供应量”,等于M0加上活期存款;M2指“广义货币使应量”,其包括M1、货币市场共同帐户及其他存款(财政存款除外)。表中,每年货币供应量皆为当年12月末的统计数据。 从表中可以看出: (1)无论是流通中的现金还是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近十年都呈不断加大趋势。就M2而言,2002比2001年新增2.7万亿元,2003年比2002年新增3.6万亿元,2004年比2003年新增3.2万亿元,2005年比2004年新增4.6万亿元,2006年比2005年新增4.7万亿元,2007年比2006年新增5.7亿元,2008年比2007年新增7.2万亿元,2009年比2008年新增13.1万亿元,2010年比2009年新增12万亿元。所以,综合近十年逐年变化情况,M2总体上增加量越来越大。 (2)就M2而言,2010年比2001年增加56.8万亿元,几乎相当于2001至2003年三年货币量的总额,十年中增长率为447.8%,也就是2000年的近5.5倍!由此可见,十年中我国货币供应量增加幅度极大。 (3)M0、M1、M2三者的增长速度总体上不断加快,M0从2002年起每年便呈两位数的增长,而M1和M2从2001年起就一直呈两位数增长,甚至达到百分之二十或三十以上。不过,2010年相比较于2009年而言,二者的增长速度有所减缓。
2.2近十年我国GDP增长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国内生产总值,其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2006年至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图一所示: 图一:2006-2010年过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
2001年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表2所示: 表2:2001年至2005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及其增长速度(%) 年份(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GDP 95933 102398 116694 136515 182321 增长速度 7.3 8.0 9.1 9.5 9.9 以上图表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图表中可以观察出, (1)近十年我国GDP总量不断增大,国家财富不断增加。 (2)10年中,我国GDP增长速度一直保持在7%以上,尤其在2006年、2007年及2010年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率。 (3)尽管因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导致08、09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然纵观10年数据,我国GDP增速呈不断上升趋势。
2.3我国近十年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即消费者价格指数(英文名称:consumer price index 缩写:CPI)指的是衡量所选定的一篮子消费品购买价格的指数。其可分为乡村居民消费价格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我国统计的各类消费价格主要包括:食品价格、固定资产投资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农产品生产价格等。此处,文章就不列出各项每年具体上涨多少,而是取其平均值以作分析。 2006年至2010年居民价格涨跌幅度图二所示: 图二:2006-2010年居民价格涨跌幅度
2001年至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逐年涨幅情况表3所示: 表3:2001-2005年居民价格涨跌幅度 年份(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逐年涨幅(%) 0.7 -0.8 1.2 3.9 1.8 以上图表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从图表中可以得知,近十年来我国物价涨幅不大稳定,2008年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涨幅最大,尽管2002年和2009年分别相比于上一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有一定回落,但总体还是呈上升趋势。
3.费雪方程下我国GDP、货币供给量及物价水平三者关系 由前文分析可知△M=△P+△y,在此,费雪未指出方程中M指哪类货币,下面分别以M0、M1、M2的逐年变化率来表示△M,以CPI格的逐年上涨来表示△P,而以GDP的逐年增长率来表示△y。各年各指标变化情况请见表4: 表4:2001-2010年M0、M1、M2、GDP及CPI变化幅度(%) 年份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年) M0增长率 7.1 10.1 14.3 8.7 11.9 12.7 12.2 12.7 11.8 16.7
M1增长率 12.7 16.8 18.7 13.6 11.8 17.5 21.1 9.1 32.4 26.2
M2增长率 14.4 16.8 19.6 14.6 17.6 16.9 16.7 17.8 27.7 19.7
P增长率 0.7 -0.8 1.2 3.9 1.8 1.5 4.8 5.9 -0.7 3.3
y增长率 7.3 8.0 9.1 9.5 9.9 12.7 14.2 9.6 9.2 10.3
由上表可知在M0、M1、M2三种情况下,△M与△y及△P的具体比较情况如表5所示: 其中△M大于△y及△P之和表示为正,反之为负。 表5:△M与△y及△P的具体比较情况 年份(年)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M0时 -0.8 2.9 4 4.7 -0.2 -1.5 -6.8 -2.8 -3.3 3.1 M1时 4.7 9.6 8.4 0.2 0.1 3.3 2.1 -6.4 23.9 12.6 M2时 6.4 9.6 9.3 1.2 5.9 2.7 -2.3 2.3 19.2 6.1 由此可得出结论: (1)以M0测算时,△M与△y、△P之和的平均偏差为3.01,而以M2测算时,平均偏差为6.5,以M1计算时,二者间平均偏差最大,竟达到7.13。 (2)△M与△y、△P之和虽然不完全吻合,但其存在的相关性从表中还是可以看出,总体上货币供给量增加时,物价水平和国民生产总值也是增加的。以M1衡量时,01年和05年是比较吻合费雪方程的,以M1衡量时04年和05年也是比较吻合交易方程式的。 (3)但仅从以上数据来看,本人认为,以物价持续上涨为表现形式通货膨胀与我国的货币供给量多少联系并不是很紧密。最终得出的结论与古典货币数量论有一定的偏差,可能是统计我国CPI指数时因统计方法和选取对象的不同而导致期间存在较大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