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的联动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的联动关系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货币供应量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引发国内外各界对我国通货膨胀的关注与担忧。本文通过对我国1990-2010年货币供应量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当期的物价水平和前一期GDP 的增长率呈正相关,当期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引起下一期物价水平的上升,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因此,货币当局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应控制物价上涨的幅度,将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关键词:通货膨胀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

引言

“通货膨胀”是中国目前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之一。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不免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困扰。虽然央行频繁调动存款准备金率冻结回笼上千亿的人民币,减少商业银行的可用资金,调节货币供给量,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但宏观经济数据表明,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的形式仍然不容乐观,通货膨胀率持续保持在高位运行。货币供给量的控制又直接影响着一国经济能否平稳运行,为了厘清我国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货币供应量的互动关系,且考虑到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引入了1990-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表明,价格变动与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有密切的关联。在传统的凯恩斯主义模型中,纯粹货币扰动在短期和长期都对总收入有重要影响,他们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是不稳定的,存在从货币供应量M—利率r—投资I—总收入Y的作用机制。20 世纪中叶,弗里德曼提出了现代货币数量论,认为“无论何时何地,通货膨胀总是一种货币现象”,是由于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超过实际需求量而造成的,控制通货膨胀的措施主要是减少货币的供应量。McCarrdless 和Weber考察了100多个国家,得出通货膨胀率和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具有非常强的相关关系,并且从长期来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将最终导致相同程度通货膨胀的上涨。国内学者贵斌威、甄苓通过构建一个内生增长的CIA模型,发现当货币供给速度变大时,经济增长率会因此降低,通货膨胀将升高。张奇通过货币供应量与经济增长的EMC模型分析,说明货币供应量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

理论依据以及指标选择

(一)理论依据

将交易方程:MV=Py的变量动态化,并取自然对数有lnP+lny=lnM+lnV,

对此式关于时间t求微分,整理得:

,记,,,,则有

其中,M为货币供应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水平、y为实际收入水平;π为通货膨胀率、m为货币增长率、v为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y为产量增长率。可见,通货膨胀率与货币增长率、货币流通速度变化率和产量增长率相关。

(二)指标选择

目前,常用的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有消费价格指数(CPI)、批发价格指数(WPI)、GNP平减指数等。国际上一般采用CPI指标来观察某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程度,虽然它范围较窄,只包括社会最终产品中的居民消费品这一部分,不足以说明全面的情况,但数据容易搜集,公布次数较为频繁,能够迅速直接地反映影响居民生活的价格趋势,所以本文选用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

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一般分为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M2(广义货币供应量),其中M2不仅反映现实的购买力,还反映潜在的购买力,且央行一般通过调整M2来调整货币政策,所以本文选取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衡量货币供给的指标。

在经济学中,国民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是衡量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指标,所以本文选取GDP的实际增长率作为衡量经济增长的指标。

(三)数据汇总

1990-2010年我国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以及货币供给情况见表1。

模型建立与数据回归

(一)模型建立

首先,根据搜集到的数据分别作CPI和GDP增长率、CPI与M2增长率的关系图,见图1、图2。

从图1、图2直观上可以得到,CPI的变化率与GDP实际增长率和M2增长率的变动趋势基本吻合,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GDP的增长变化与M2的增长变化在前,CPI的变化在后,也就是说CPI对M2和GDP的实际增长变动具有滞后性,这也与现实生活和经济理论相一致。因此,我们大胆地将滞后一期的变量纳入方程,即用GDP(-1)代替GDP,M2(-1)代替M2。

据此建立如下模型:CPI=C(1)+C(2)*GDP(-1)+C(3)*M2(-1)+u

其中,CPI:通货膨胀率;GDP(-1):滞后一期的实际GDP增长率;M2(-1):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C(1):常数项;C(2):度量滞后一期的实际GDP增长率每变动1%,对CPI的影响;C(3):度量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每变动1%,对CPI 的影响;u:随机扰动项。

(二)数据回归

利用OLS估计模型。将表1数据导入Eviews,并进行一元回归,输出结果见表2。

模型检验

(一)经济意义的检验

由表2可知,滞后一期的GDP实际增长率的系数为0.742663,为正数;滞后一期的M2增长率的系数为0.628615,为正数;这与现实和经济理论相一致。即GDP的增长与M2供应量的增加会带来通货膨胀的压力,使通货膨胀率增加。

(二)统计意义的检验

从显著性检验的角度看,在显著性水平为0.05时,截距项参数C(1)与偏回归系数C(2)、C(3)的P值均小于0.05,表明通过了t检验。即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对通货膨胀具有显著性影响。因此,此模型顺利通过了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在回归结果中,F值为30.72379,Prob(F-statistic)= 0.000002 << 0.05,因此模型也通过了F检验,即此回归模型的整体线性的显著性检验。

从拟合优度的角度看,在多元线性回归中用R2作为修正的可决系数反映模型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多大,其值越接近1,表明模型的拟合程度就越高。在上述模型中R2=0.757800,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良好。

(三)计量经济意义的检验

1.多重共线性检验。此多元模型只有两个解释变量,可以采用简单相关系数即Correlation Matrix检验。

由表3可知,GDP实际增长率和M2增长率的相关系数为0.540065。也可以作M2(-1)与GDP(-1)的辅助回归并观察相应的R2值,从两者的辅助回归方程中可得出R2为0.291670。可见,此模型中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2.异方差检验。由于样本容量为20,数量较小,解释变量个数大于1,采用包含交叉项的White检验。在Eviews操作中可知,包含交叉乘积项的White检验的Obs*R-squared(12.19295)后面的伴随概率(0.0322)小于显著性水平0.05,表明不接受模型同方差的原假设。即此模型存在异方差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