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

合集下载

关于罗非鱼全雄控制的技术

关于罗非鱼全雄控制的技术

关于罗非鱼全雄控制的技术
摘要:由于全雄罗非鱼生长较快,个体相对较大,因而成为大家争相养殖的对象。

其全雄鱼的转化控制技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物理控制。

人工诱导鱼类四倍体的研究是近年来鱼类遗传育种工作中的主攻方向之一。

采用静水压或静水压与冷休克结合处理两种方法进行抑制第一次卵裂由于全雄罗非鱼生长较快,个体相对较大,因而成为大家争相养殖的对象。

其全雄鱼的转化控制技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物理控制。

人工诱导鱼类四倍体的研究是近年来鱼类遗传育种工作中的主攻方向之一。

采用静水压或静水压与冷休克结合处理两种方法进行抑制第一次卵裂诱导罗非鱼四倍体,让其四倍体鱼再与正常二倍体鱼交配得到大量的可供养殖生产的三倍体后代,得出的三倍体全为雄性罗非鱼,全雄的三倍体罗非鱼没有繁殖能力。

国外有学者曾在罗非鱼卵卵裂前采用7500psi的压力和7.5℃的冷水处理7分钟,成功地诱导出四倍体胚胎。

但由于鱼类四倍体的诱导方法本身具有一定的难度,还没大量繁殖成功。

二是种间杂交。

现有很多设备齐全的鱼苗孵化场采用雄
性的奥尼罗非鱼与雌性的尼罗罗非鱼种间杂交,得出的鱼苗雄性子代占90%~95%,然后拿这一雄性子代与这一雌性子代配种,得出的全为超雄罗非鱼。

这一代的超雄罗非鱼比其父代生长更快,但不能作为亲鱼保种。

这种方法的重点在于雄性奥尼罗非鱼与雌性尼罗罗非鱼的保纯,因现在的河水中含大量的其它野生罗非鱼的鱼卵,如孵化用水处理不好的话,很易造成孵出的鱼苗不纯。

这种方法在现在不失为获得大量雄性罗非鱼的好方法。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

浅谈鱼类的性别与性别控制摘要鱼类的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养殖效益具有明显的应用价值, 目前已经成为水产养殖业的研究热点之一。

为此本文综述了鱼类性别的研究现状和性别控制的主要方法,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关键词鱼类;性别;性别控制除病毒外, 几乎所有生物都有性别。

性别这一生命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进化过程, 它与有性生殖同时出现[]1。

鱼类性别控制对于提高鱼类的养殖效益具有十分明显的应用价值。

因为许多鱼类雌雄个体之间的经济性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如生长率、个体大小等), 大多数鱼类性成熟后生长速度会减慢, 自然生殖活动还带来生长的停滞, 体组织可食部分减少。

因而选择具有最佳生长性能的性别进行单性养殖, 有利于提高养殖对象的生产量和经济价值。

另外, 鱼类性别控制的研究, 对阐明鱼类性别分化和性别决定机制等理论问题, 也是非常有用的[]2。

1鱼类的性别鱼类的性别与其它性状一样,是受基因控制的。

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因此,研究鱼类的染色体及其核型,有时可以发现控制性别的异形染色体,从而可判出某种鱼类性染色体类型。

但是,在目前所分析的约2000种鱼类染色体核型中,大部分并没有发现性染色体。

就目前所知的某些鱼类的性染色体类型,有的种类为XY 型,有的为ZW型,有的为20型,有的甚至具有多条性染色性。

为什么在现存的鱼类中,有的具有性染色体,有的却没有性染色体呢?有的专家认为,实际上这些鱼都具有性染色体,只是运用现有的生物学技术还不能准确地鉴别出来而已。

现已证实,鱼类除性染色体以外,常染色体上也具有影响性别的基因。

例如,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就不只由一对染色体决定,还与常染色体有关。

日本学者Yamazaki认为,大部分没有性染色体的鱼类,其常染色体所具有的雄性或雌性异配性别基因不仅可以使后代雌雄性别出现1:1的比率,而且还可产生雌雄同体的现象。

另外,还有人利用Southern印迹杂交的方法,证明了胡子鱿和斑马鱼基因组DNA均能与人的SRY(Sex一determin ingregiony)探针结合,表明了这两种鱼都存在SRY基因的同源序列。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水产动物遗传学是研究水产动物遗传与遗传变异的科学,可以为水产养殖提供重要的遗传改良手段。

在水产动物中,罗非鱼是一种重要的养殖鱼类,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

了解罗非鱼的性别控制机制对于进行性别控制和性别选择具有重要的意义。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是XX/XY,即雌性为XX,雄性为XY。

在罗非鱼研究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性别控制模式:传统绝对性别控制和环境敏感性别控制。

传统绝对性别控制是指罗非鱼的性别完全由基因决定,与环境无关。

研究表明,Y染色体上的一个性别决定基因SDY是罗非鱼性别的主要决定因素。

它编码了一种性别决定蛋白,通过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来决定鱼的性别。

这种基于基因的性别决定机制具有稳定性高、遗传性强的特点,使得养殖者可以通过基因筛选和基因转导等手段,进行性别选择和性别控制,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是指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不仅受基因的影响,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的主要原因是温度。

研究表明,温度可以通过影响SDY基因的表达来控制罗非鱼的性别分化。

高温条件下,SDY基因表达量降低,导致雌性分化;低温条件下,SDY基因表达量增加,导致雄性分化。

因此,通过调节养殖水体温度,可以实现对罗非鱼性别的控制。

环境敏感性别控制具有灵活性强、操作简单的特点,对于养殖业来说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利用基因筛选技术,选择具有良好性状的个体作为繁殖材料,加快罗非鱼的遗传改良进程。

通过筛选和配对,可以选择生长快、抗病能力强、食性适应广等优良性状的个体进行繁殖,提高后代的遗传水平。

其次,利用基因转导技术,实现罗非鱼性别控制。

通过将性别决定基因SDY导入罗非鱼胚胎,可以实现性别的选择和控制。

这种基因转导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在种质改良和繁殖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再次,利用温度调控技术,实现环境敏感性别控制。

通过调节水体温度,可以控制罗非鱼雌性和雄性的比例,在达到一定的温度条件下,实现性别的选择和控制。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10生本1班何彪 2010574160【摘要】罗非鱼性别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制约决定。

遗传因素是性别决定的基础,而温度性别决定只在临界敏感期起作用。

罗非鱼性别控制的主要手段有激素诱导、种间杂交和激素诱导相结合及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关键词】罗非鱼遗传性别决定环境性别决定性别控制罗非鱼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高,食性广杂,抗病力强和肉味鲜美等特点,已成为世界性的养殖鱼类。

常见有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桑给巴罗非鱼等,均属鲜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

由于繁殖快、成熟早,养殖过程中易造成繁殖过剩、密度过大、个体过小等不利情况,另外罗非鱼的雌雄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生长差异,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

因此,研究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单性养殖,可使罗非鱼获得高生长率、减少能量在性腺及繁殖方面的消耗、降低相互间的争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遗传和环境因子两方面初步探讨了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并简要概述了当前对罗非鱼性别进行人为控制的几种方法。

1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由染色体结构引起的性别决定称遗传性别决定(GSD)决定罗非鱼类性别的性染色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雄性异质型,雄性由异质的X Y性染色体决定,而雌性由同质的x x性染色体决定,如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等;另一种是雌性异质型,雄性由同质的ZZ性染色体决定,而雌性由异质的ZW 染色体决定,如奥利亚罗非鱼。

由于罗非鱼性染色体处于进化的原始状态,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在形态上较难区分,以前常采用细胞学以外的方法来确定配子同型或配子异型,如基因标记法、人工雌核发育、诱发性逆转、种间杂交和分子杂交等。

Carasco和Penman (1999)利用电镜观察联会复合体的手段对罗非鱼进行核型分析,发现在尼罗罗非鱼2对染色体中,性别决定基因存在于最长的染色体对(染色体 I)的末端。

他们分析XX(性逆转雄性)、XY(常规雄性)YY(超雄性)三种不同基因型雄性罗非鱼的基因核型,结果发现最长染色体末端的非成对区只在X Y罗非鱼中找到,而在XX和YY雄性中没有此区,证明这个非成对区正是XY型性别决定的中心。

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的开题报告

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的开题报告

尼罗罗非鱼性别决定机制和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的
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尼罗罗非鱼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淡水鱼类,在养殖和捕捞中都具
有重要的地位。

然而,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比
较复杂且未被完全理解的问题。

传统上,尼罗罗非鱼被认为是雌雄同体
鱼类,即可以通过环境或遗传因素来控制其性别。

但最近的研究表明,
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可能与其他物种有所不同。

因此,了解尼罗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及其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对于深入研究其遗传育
种和性别控制有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对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的探究和性
别相关的分子标记的开发和验证,来实现以下研究目标:
1. 确认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通过对不同性别鱼的基因组测
序和分析,探究其性别决定机制,确定其性别决定基因和性别决定途径。

2. 开发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通过对尼罗罗非鱼雌雄基因组的比对,筛选出性别特异性或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开发相应的性别鉴定方法。

3. 验证分子标记的有效性:通过实验验证开发的性别鉴定方法,测
试其准确度和可靠性,并探究其在尼罗罗非鱼遗传育种和性别控制方面
的应用前景。

三、研究意义
本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及其遗传育种
和性别控制方面的特点,为其生产性能的提高和高效的养殖管理提供科
学依据。

同时,通过开发性别相关的分子标记,可以实现对尼罗罗非鱼
的精准性别鉴定,为其适应各种应用场景提供技术支持。

另外,基于性
别相关的分子标记,还可以对尼罗罗非鱼进行种质资源的保护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

罗非鱼的全雄控制专业名称:动物遗传与育种学生:2014级敬莎莎指导教师:吴宏伟摘要:罗非鱼(tilapias)又称非洲鲫鱼,有700多种,属于鲈形目、丽鱼科。

其是世界的主要养殖鱼类之一,原产于非洲大陆及中东地区、太平洋沿岸的淡水咸水海区。

分布在西亚的以色列及约旦等地,遍布赤道地区,莫桑比克和南非,遍及整个非洲大陆的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域。

随原产于非洲,但养殖并不起源于非洲,而是东南亚。

我国先后引进的品种有莫桑比克罗非鱼、尼罗罗非鱼、吉利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吉富罗非鱼、萨罗罗非鱼、荷那龙罗非鱼、红罗非鱼等近十种。

一般情况下,雄性的个体较雌性大,生长也较雌性快。

关键词:罗非鱼;全雄控制;雌性;雄性罗非鱼性成熟早,产卵周期短,口腔孵育幼鱼,繁殖条件要求不高,在小面积静止水体可自然繁殖。

罗非鱼的特点是耐温范围较广,抗病力强,适于群集生活,并能在低氧条件下成活。

具有适应性强、食欲杂、病害少,繁殖迅速,生长快,产量高,肉质细嫩和无肌间刺等优点。

也因此成为了普遍的水产养殖品种。

所以,罗非鱼的性逆转(全雄控制)成为养殖罗非鱼的重要技术。

1.罗非鱼全雄控制的前景与意义罗非鱼生命力强,适宜于淡水、海水、网箱和流水高密度集约化养殖。

罗非鱼作为鳕鱼的替代品,国际市场的需求不断增大,在全球淡水鱼贸易中居第二位,仅次于鲑鳟鱼。

1.1前景罗非鱼有“白肉三文鱼”之称,一方面,其所具有的蛋白质含量高,人体所需营养素适中等特点,其产品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国际消费市场正在迅速崛起,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巨大,我国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具有良好基础,罗非鱼养殖区相对集中,有利于形成规模化生产带。

我国罗非鱼主产区集中在广东、福建和广西三地,其次为山东、海南。

产业开发技术日趋成熟,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罗非鱼产业化发展将带动相关行业发展。

罗非鱼系热带鱼类,原产于非洲,具有食性杂、生长快、抗病力与抗逆性强、肉质好、繁殖力强、易养殖、群体产量高等一系列优点。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

水产动物遗传学罗非鱼性别控制研究及应用
(2)实验佐证:在高温处理的尼罗罗非鱼群体中雄性比例升高,据此现象可 推测罗非鱼的性别分化很可能与温度相关。
与高温实验相反,在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以及通过 4种不同杂交途径获得的红罗非鱼中,当分别选用刚孵化以及孵化后10 d的莫桑 比克罗非鱼进行低温处理时,雌性比例有所提高。
(3)温度可能通过2种途径产生作用: 一是干扰正常的性别分化发育进程,促使遗传型雌鱼转化为雄性或使遗传型
YY(♂) × XY( ♀)
XY(♂) YY(♂) 1 :1
全雄
完善后的三系配套技术 全雄
XY(♂
YY(♂)
雌激素 雌性化
XY( ♀) YY(♀)
通过后 代测试
刷 选
YY(♀) × YY(♂)
鉴定YY(♀)
正常XX( ♀) × YY(♂)
XY(♂) 全雄
四.罗非鱼性别控制应用及展望
1 生物技术将有所突破 在罗非鱼的性别控制方法中,以激素处理和种间杂交技术使用最为
产生高雄性和全雄性率的罗非鱼杂交组合
母本
父本
备注
尼罗罗非鱼(O. niloticus)
奥利亚罗非鱼(O. aureus)
有商业应用,但结果有较大 差异
尼罗罗非鱼(O. niloticus) 巨鳍罗非鱼(O. macrochiபைடு நூலகம்)
尼罗罗非鱼(O. niloticus)
霍诺鲁姆罗非鱼(O. u. hornorum)
大部组合后代全雄,部分商 业应用
尼罗罗非鱼(O. niloticus) 易变罗非鱼(O. ariablis)
全雄后代
黑罗非鱼(O. spilurus niger)
黑罗非鱼(O. spilurus niger)

罗非鱼的遗传性控技术

罗非鱼的遗传性控技术

罗非鱼的遗传性控技术张海明鹭业水产集美大学水产学院3.1遗传雄性罗非鱼技术的历史回顾-- YY/GMT技术的第一次革命我公司现任首席专家杨永铨教授,为了解决单雄性罗非鱼养殖问题,于1979年根据生理遗传学原理,首先提出人工控制鱼类遗传性别三系(原系、转化系、雄性纯合系)和二系(纯合系、纯合转化系)配套应用理论与方法。

他以莫桑比克罗非鱼为材料,采用三系配套法获得683尾YY 型超雄鱼,生产61万余尾XY型纯种和莫尼杂种罗非鱼,雄性率均为100%。

还完成了YY型合子转化为雌鱼的实验,筛选出6尾转化雌鱼(YY△♀)。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YY/GMT(Genetically male tilapia technollogy)技术在理论和生产上开创了有效途径,而且为三系简化为二系配套(YY△♀×YY♂)铺平了道路。

我们称之为YY/GMT技术的第一次革命。

后来因故杨永铨十分遗憾地中断了用二系获得YY 型超雄鱼的实验。

10多年后,Mair等以尼罗鱼为材料,完成了由三系转变为二系配套制种技术,并开始应用于生产。

现在YY/GMT技术已被联合国国际发展组织(ODA)确立为鱼类遗传研究计划(FGRP)。

Beardmore等认为YY/GMT技术明显优于其它形式的单雄性鱼生产,是水产养殖业中唯一可进行单雄性生产的遗传学技术。

3.2遗传雄性罗非鱼规模化育种配套技术的突破---YY/GMT技术第二次革命近八年来我们育种组在厦门鹭业国家级水产良种场,进一步对WZ♀-ZZ♂型和XX♀-XY♂型罗非鱼的单雄性别制种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经8年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二种性别机制雄性罗非鱼的二系配套育种技术的全面突破,其过程如下:3.2.1 XY♂全雄罗非鱼二系配套育种技术FH、测交检验a.XX♀×XY♂ XX + XY(原系合子) XY△♀(原系转化雌鱼);F1b.XY△♀×XY♂ XX♀+XY♂+YY♂(25%纯合系超雄鱼);测交检验c.XY♂+YY♂ YY♂(纯合系超雄鱼);FHd.YY♂×XY♀ XY+YY(合子) XY△♀+YY△♀;测交检验e. XY△♀+YY△♀ YY△♀(纯合系转化雌鱼)FHf.YY△♀×YY♂ YY(合子) YY△♀(大批量扩群、亲本库) G. YY△♀×YY♂ YY♂(超雄性亲本库);h.XX♀×YY♂ XY♂(全雄苗种,供养殖商品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与控制10生本1班何彪 2010574160【摘要】罗非鱼性别主要受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制约决定。

遗传因素是性别决定的基础,而温度性别决定只在临界敏感期起作用。

罗非鱼性别控制的主要手段有激素诱导、种间杂交和激素诱导相结合及人工诱导雌核发育。

【关键词】罗非鱼遗传性别决定环境性别决定性别控制罗非鱼具有适应性强,繁殖力高,食性广杂,抗病力强和肉味鲜美等特点,已成为世界性的养殖鱼类。

常见有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桑给巴罗非鱼等,均属鲜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

由于繁殖快、成熟早,养殖过程中易造成繁殖过剩、密度过大、个体过小等不利情况,另外罗非鱼的雌雄个体之间具有明显的生长差异,从而影响产量的提高。

因此,研究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根据生产需要选择单性养殖,可使罗非鱼获得高生长率、减少能量在性腺及繁殖方面的消耗、降低相互间的争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遗传和环境因子两方面初步探讨了罗非鱼的性别决定机制,并简要概述了当前对罗非鱼性别进行人为控制的几种方法。

1性别决定的遗传机制由染色体结构引起的性别决定称遗传性别决定(GSD)决定罗非鱼类性别的性染色体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雄性异质型,雄性由异质的X Y性染色体决定,而雌性由同质的x x性染色体决定,如尼罗罗非鱼、莫桑比克罗非鱼等;另一种是雌性异质型,雄性由同质的ZZ性染色体决定,而雌性由异质的ZW 染色体决定,如奥利亚罗非鱼。

由于罗非鱼性染色体处于进化的原始状态,性染色体与常染色体在形态上较难区分,以前常采用细胞学以外的方法来确定配子同型或配子异型,如基因标记法、人工雌核发育、诱发性逆转、种间杂交和分子杂交等。

Carasco和Penman (1999)利用电镜观察联会复合体的手段对罗非鱼进行核型分析,发现在尼罗罗非鱼2对染色体中,性别决定基因存在于最长的染色体对(染色体 I)的末端。

他们分析XX(性逆转雄性)、XY(常规雄性)YY(超雄性)三种不同基因型雄性罗非鱼的基因核型,结果发现最长染色体末端的非成对区只在X Y罗非鱼中找到,而在XX和YY雄性中没有此区,证明这个非成对区正是XY型性别决定的中心。

对奥利亚罗非鱼染色体第一次减数分裂的联会复合体核型分析表明,主要的性别决定基因可能存在于两条染色体中,W 和Y位于最长染色体对亚末端,W和Y ,位于小染色体对上,推断奥利亚罗非鱼的性别ZW/ ZZ、ZW-ZZ两套独立的性染色体对共同决定。

2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目前认为鱼类存在环境性别决定因子(environme , ltalsexdeterm ination E S D)。

对于性别决定起作用的环境因子有温度、pH、放养密度、社会因子等。

相关的研究表明,温度对于热敏感鱼类的性别决定是主要的控制因子,即温度性别决定(T S D )。

罗非鱼在不同的温度条件控制下,雌雄,性比会产生明显的差异,但对于盐度、密度等环境限制因子不敏感。

罗非鱼的性别决定存在一个临界敏感期,即在性别分化开始之前或分化期给予一定的环境压力刺激,则可以改变鱼类的性比。

罗非鱼的临界敏感期始于受精后的14一24天(Baroilleretal 1996)。

Desorez等(1998 )研究了周围水域环境对尼罗罗非鱼的性别决定的影响,在鱼卵产出后9天时以 21℃、27℃和34℃的温度分别处理4 0天、25天和25天,结果高温组的雄性率为 97.8%,中温组雄性率为 63.0% 雌雄比例差异不显著,而低温组的孵化成活率低且性别分化推迟。

Baroiller等(1995)利用高温处理临界期尼罗罗非鱼获得了高比例的雄性个体,使基因型为雌性的个体雄性化,并且X X型雄性只出现在高温处理组。

他们还用激素处理临界期的罗非鱼,发现只用1O天的高温处理就与用激素处理2 1天的效率相当。

罗非鱼的临界敏感期存在热敏窗D(ther moser lsstsvews, ldows),即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对性比起作用。

对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在临界期进行低温处理,发现即使使用激素对性比也不产生影响。

对莫桑比克罗非鱼的试验也得出同样的结论:对孵化 lO天后的卵进行处理,高温组出现高比例的雄鱼,低温组对性比不起作用。

对于温度的性别决定机制还没有统一的结论。

SPotila等(1994 ) 认为,TSD 机制是一种未分化的性腺发育的修饰过程,这种修饰过程归因于一个或多个特异DNA序列的差异表达,而这种表达又受到某一温度敏感的过程或类似于蛋白一样分子的基因产物不同作用所控制。

温度作为修饰剂(媒介)改变x分子的空间构型,在产生雄性的温度上,X结合到增强子上,这样就大大刺激了基因转录,产生大量的雄性分化所必需的基因产物,而在雌性产生温度下,分子x有不同的构型,其不能与增强子结合,从而仅有少量的基因产物,性腺则发育成雌性。

虽然罗非鱼的性别决定存在遗传性别决定和温度性别决定,却不能把TSD和GSD截然分开。

因为TSD的敏感期一般就限定在胚胎、仔稚鱼期内的几周之内TSD 敏感期的温度控制不会逆转性腺性分化的方向,并且许多证据表明TSD可能在温度耐受闭的边缘地带压倒G S D的作用。

性别的最终决定是遗传基因和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的结果。

也有学者认为TSD是鱼类的一种适应性,性比决定于某温度下那种性别的个体受益更多 (eonveretal 1987)。

3 人工控制罗非鱼性别人工控制的方法主要有:种间杂交、激素诱导、染色体操纵(雌核发育多倍化)等。

根据其遗传机理采用罗非鱼种间杂交法可繁育出高雄性率的杂种鱼,种间杂交当前国内外生产全雄或大部分雄性罗非鱼的应用最广的一种途径。

尼罗罗非鱼奥利亚罗非鱼己和尼罗罗非鱼x桑给巴罗非鱼己是目前在生产上生产单性罗非鱼应用最广泛的杂交组合。

然而,种间杂交产生的后代雄性也存在不稳定的现象,尼罗罗非鱼x奥利亚罗非鱼己所产后代雄性比例在 5 9% 到 8 1%之间波动 (wollfarth,1994)。

大量的研究表明,通过使用固醇类激素在性腺性分化的关键时期处理仔、稚鱼,可得到单性或原发单性种群。

目前外源激素所采用的方法包括投喂、浸浴和注射3种,而投喂法是使用得最多的一种。

利用激素控制罗非鱼的性别决定主要是用雄激素使遗传型雌向表现型雄性转变,应用最广泛的雄激素是17-甲基肇酮,它具有容易得到且口服时相当稳定有效。

研究发现,不同含量的甲基攀丸酮对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物效应。

剂量为 lo一50ppm 会导致罗非鱼由雌性向雄性的完全性逆转,当剂量超过l000ppm时则对遗传性雄莫桑比克罗非鱼产生雌性化效应(Nakamura 1975)。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已应用到罗非鱼的性别控制中。

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包括两个主要技术环节:精子染色体的遗传失活以及卵子染色体的二倍体化。

用各种辐射或化学方法处理鱼类精子,都可以有效地破坏染色体上的遗传物质D N A,使其失去遗传活性,但精子的细胞质组成并未发生改变。

因此,这种遗传上失活的精子仍能进入卵子,它所携带的细胞分裂器能正常的起作用。

卵子染色体的二倍体化常用的处理方法有物理(温度和静水压)、化学以及生物 (杂交)等三种方法。

x x 染色体鱼类经人工诱发的雌核发育二倍体个体在遗传上和表型上都是雌性。

而在雌性配子异型(zw)的鱼类中,人工雌核发育的结果则可产生雌性和雄性两种性别。

varadaraj 等(1989)利用定向联合性逆转和雌核发育技术使超雄性个体由2 5 % 增加到50%,培育时间由2个月减少到8个月。

潘锋(1994)用鲡鱼精子激活奥利亚罗非鱼卵,成功的诱导出雌核发育的个体。

雌核发育鱼无论在外形上还是生化、遗传性状上都表现出亲母本性,而与鲡鱼不同。

但雌核发育鱼的出苗率较低。

用温度休克和静水压处理获得罗非鱼二倍体和四倍体的试验已见报道。

从所进行的实验来看,有三倍体出现频率低、仔幼鱼存活率差和结果不稳定等问题存在。

如Myer (1986)报告用压力和冷休克联合诱导的罗非鱼四倍体仔鱼在出膜后7天内全部死亡。

容寿柏(1994)用热休克的方法,以39.5℃的温度处理罗非鱼卵三分钟以诱导四倍体,仔鱼和幼鱼的四倍体诱导率分别只有38.3% 和30%,并且出现短尾、歪尾和血管畸型的胚胎和仔鱼,同时伴有大量的死亡。

4 结语罗非鱼性别决定主要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制约。

对罗非鱼的遗传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开展较早,由此产生的种间杂交方法得到全雄或大部分雄性罗非鱼在当前生产上已广泛应用。

利用激素诱导、种间杂交和激素诱导相结合及人工诱导雌核发育的方法是目前应用最广的性别控制手段。

关于罗非鱼性别决定的环境因素研究开展较晚,研究表明罗非鱼确实存在温度性别决定机制,而且这种温度性别决定只出现在临界敏感期。

通过调控温度来生产单性罗非鱼,已显示出广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1]李家乐,李思发,韩风进.甲基辜丸酮诱导吉富品系尼罗非鱼雄性化的研究水产学报 1997(12),21:107~110[2]杨永锉.应用三系配套途径产生遗传上全雄莫桑比克罗非鱼遗传学报198 0,7(3):241一246.[3]容寿柏,周泉涌,安艳芳.用热休克诱导罗非鱼四倍体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1994,4(2):97一101.[3]潘锋.异源精子诱导的罗非鱼人工雌核发育水生生物学报1994,18(l):90一91.[4] Abucay J S, Mair G G, Aquaculture 1999, 173:et al. Environmental sex determination: the effect of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n sex ratio in Oreoc : hromis niloticus. L.219一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