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的贫困问题管窥

合集下载

英国贫困线发展研究

英国贫困线发展研究
策分析研究。
1 7 4 —
2 0 1 6 . 0 9 ( 总4 4 9 )
世辔 嚯业 W 0 r l d A c u l t u r e
为辅 。地方政府负责救济贫 民工作 ,为失业者提供
就业 机会 ,对 贫 穷 家 庭 孩 子 施 行 就 业 培 训 ,收 容 老 年人 、患病 者 和孤 儿 ,对 “ 不 值 得 帮 助 ” 的 穷 人 用 严 酷 手 段 予 以惩 罚 l 2 ] 。② 济 贫 采 取 区别 对 待 原 则 。
具有不同于其他 国家 ( 如美国)的反贫困制度和慷慨 的贫困救助。英国贫困线的发展
演 变对丰 富 贫 困问题 的研 究具有 重要 启示意 义 。 关键 词 :英 国;贫 困线 ;绝对 贫 困;相 对 贫 困;集体主 义
D oI :1 0 . 1 3 8 5 6 / j . c n l l 一 1 0 9 7 / s . 2 0 1 6 . 0 9 . 0 2 9
的工具 ;救助 理念 由怜 悯 慈 悲转 向矫 正 救 治 和 道 德 审 查[ 1 ] ,体现 了基 于 人 道 主 义精 神 下施 助 者 居 高 临
下的恩赐,受助者却以人格尊严丧失为代价。《 济贫
法 》( Th e P o o r L a w)首次 由官方 划定 一条贫 困线 实 行 分类 救 助 ,包 括 :① 以家庭 救 助 为 主 ,政 府 救 助
现 最 大化成 为 面 临 的主 要 难 题 。英 国是 最早 研 究 贫
1 6 0 1 年英国颁布了世界上第 l i z a b e t h P o o r L a w) ,旨在通 过法 律 的
形式谋求社会稳定 ,将社会救助作 为维护统治 阶级
会 :A最 低 收 入 阶层 ,B很 贫 困阶 层 ,C D 贫 穷 阶 层 ,E F一般 阶层 ,GH 中产 阶级及 以上 阶层[ s ] 。

解读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

解读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

解读英国工业化时期的济贫政策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英国经济发展与众不同,尤其是在18世纪晚期技术革命之前。

在17和18世纪,英国的经济结构不同于欧洲大陆上的许多国家。

英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因而国家相对的允许人口的快速增长,相对于欧洲大陆,由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经济活动的转变,国民收入成上升趋势。

同时由于通过税收和接待去组织资源的能力,英国能够确保国内流通和在全世界扩大贸易权利。

经济和政治之间的联系已经成为最近中央政府财政和政策研究的主题工作。

在17和18世纪,救济事业,英格兰当地政府最典型的职能,成熟地包含在英国新的政治经济政策之中。

一、英国济贫政策的功能英国的济贫法制度是一项具有综合性功能的社会政策体系。

社会救济、惩罚和社会控制构成济贫法制度的主要社会功能,而其中的救济则是其基本社会功能。

旧济贫法制度具有稳定就业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经济功能,为英国工业化发展提供充足的自由劳动力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济贫法制度确立了英国民族国家及政府的合法性,逐步扩大了英国公民享有社会救济的权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英国地方政府的权力,这些则构成其主要的政治功能。

最近16到18世纪的(调查)工作强调济贫事业的中心和它在英国当地社区的政府。

斯耐恩认为:“旧有的济贫法提供了一个社会认识的关键点,它通过教区生活的广泛影响渗透到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如就业、工资规定、税收价格、谷物市场、学徒、婚姻、结算、救济分配,或者老年人的医疗问题都受到了广泛的影响。

”贫困救济当时是维护稳定的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

根据贝尔的理论,英国的济贫系统是通过法定的税收和政府官员投资的一个在全国范围内检验贫困的强大武器。

在17世纪60年代的欧洲,与其他国家相比,济贫事业并不意味着成就,无疑导致了英格兰长期的稳定。

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

英国贫困问题解决探析作者:崔明远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4期[摘要]英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较早面临贫富不均等社会问题的国家;处理贫困问题,不仅考验英国的政治家,也是对政府职能的一次现代转型。

近代早期,英国的济贫政策更多的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政府能发挥的作用没有那么突出。

但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贫穷已经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单纯的惩罚只会激起更大的阶级矛盾和反抗;尤其到了20世纪济贫法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新的济贫、福利政策呼之欲出;构建新的济贫福利体系,标志着政府已经全面接手贫困问题,不再漠视它的存在。

[关键词]新旧济贫法贫困问题济贫政策福利国家[中图分类号]D93/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14-02都铎王朝后期,英国社会处于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时代过渡的时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时期,农村经济关系的解体和变革促使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与发展;社会转型和与之伴随的价格革命、宗教改革、商业扩张、饥荒和歉收等社会问题错综复杂,这些问题带来了社会既有秩序的冲突和动荡,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贫困问题急剧恶化,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一、旧济贫法时期《济贫法》并非仅指某一部法律,而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法律组成的一个体系,它是对英国历史上济贫政策的一个总结,透过新旧济贫法的实施可以梳理英国在近代早期的社会救济与济贫政策的演变过程。

《伊丽莎白济贫法》颁布于1601年,该法令是在1597—1598年期间法令基础上修订而成的①,是对中世纪以来济贫政策的一个总结,在英国济贫与社会保障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一般习惯上将《伊丽莎白济贫法》称“旧济贫法”或者“老济贫法”。

与之相对的,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被称“新济贫法”。

《伊丽莎白济贫法》是英国社会保障与济贫体系的发端且它所确定的一些法律救助原则长期被延续下来,这些原则包括:(1)救济或赡养那些没有工作能力的人。

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下层民众的贫困程度

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下层民众的贫困程度

作者: 向荣
作者机构: 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出版物刊名: 经济社会史评论
页码: 35-45页
主题词: 贫困程度;生活水平;恩格尔系数
摘要:中世纪晚期和近代早期是英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随着贫富分化加剧,英国贫困人口的比例大幅度上升了。

但是,英国穷人的贫困程度与生活状况究竟如何?本文将根据西方学者新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证明:英国穷人的贫困程度并不像以往历史学家通常认为的那样严重。

有迹象表明他们的生活状况没有恶化,甚至有所改善,这既是由于经济发展,也是由于政府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济贫措施。

对穷人贫困程度的估计应持更为客观的态度。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1601)(Poor Law)1、背景英国的产业革命(1640年的资产阶级革命)开始最早,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威胁的感受也最深,其济贫事业也最发达。

英国原来是由教会办理济贫事务的。

但到了16世纪,贫民数量迅速增长,教会财力已不堪重负,于是改由政府接办。

伊丽莎白1女皇登基执政后,针对贫困问题,曾颁布了各种济贫法案,其中以1601年的法案(Poor Law,史称旧济贫法)最为完备,也最为有名。

该法案正式承认政府对济贫负有责任,并建立了初步的救济行政制度与救济工作方法,成为各国现代社会救济事业的开端。

2、内容(教材29页)3、影响:(意义):教材30页【重点内容】⑴开创了国家以立法形式救济贫民的先河,明确了政府和社会有济贫的责任,并直接参与了社会救助活动的组织工作。

《济贫法》的实施,要求对于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状况进行调查以确定帮助对象,这需要专人和专门的工作方法进行,由此,现代社会工作的雏形形成。

而且济贫法为社会工作的诞生创设了一个合法性前提,使社会工作专业的诞生有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⑵政府首次以立法的方式对全国的贫民实施生活救济制度,首次以立法的角度确立了助人自助的观念,这既是一个救助原则又是一个救助理念。

⑶对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来说,最重要的作用还在于她确定由专人从事济贫救助活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将救助人员的专门化视为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开端。

⑷所实施的院外救济也是社会工作提供服务的一种基本形式。

⑸《济贫法》的特点是实施分类救助,分别对有工作能力、无工作能力、无依儿童给予不同安排,社会工作的类型化方式由此提出。

(补充教材)总之济贫法对现代社会工作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4、缺陷:【重点内容】1、可能养成贫民的依赖心理;2、对贫民的自尊心注意不足;3、干涉了贫民谋生的自由。

立法、法案(英国)政策(德国)服务措施(英美)社会安全制度(德、英、美)。

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

论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政府的济贫问题

作者: 尹虹
作者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系510631
出版物刊名: 历史研究
页码: 128-143页
主题词: 英国;流民问题;济贫工作;教区;济贫税;管理制度
摘要:英国在近代早期出现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流民问题,政府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法规,确立了济贫原则,这些原则在17世纪和18世纪英国的济贫工作中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英国政府在实践过程中注意倾听反对意见,不断进行调整,使立法趋于完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实践,当它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遂进行了彻底改革。

这一时期教区及其官员在英国社会救济工作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由于权力过分集中也出现了腐败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区作为济贫体制中的主要管理单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成为必然。

《雾都孤儿》——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与社会问题

《雾都孤儿》——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与社会问题

雾都孤儿——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与社会问题介绍《雾都孤儿》是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于1857年出版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讲述孤儿奥利弗的遭遇和成长,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以及由此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主题进行详细探讨。

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在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经历了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伦敦成为了一个繁荣而庞大的城市。

然而,在这个城市中,贫富分化现象日益显著。

一方面,工厂主、地主和商人等富有阶层享受着物质和社会的优势;另一方面,底层民众如无业游民、穷苦农民和工人们则陷入了极度困境。

《雾都孤儿》通过展现奥利弗作为一个穷苦孤儿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不公,揭示了当时贫富差距的严重性。

社会问题的体现维多利亚时代伦敦的贫富差距导致了诸多社会问题的出现。

以下是一些主要问题及在小说中相关情节的解析:1. 贫困与饥饿由于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发展,大量农民和工人迁往城市谋求生计,但他们面临着低工资、长时间工作、恶劣的工作环境等苦难。

这导致许多底层人士生活在极度贫困之中,无法获得基本生活需求。

例如,在小说中,奥利弗住在孤儿院,并被迫忍受着糟糕的饮食条件与慈善机构的不足。

2. 教育不平等贫困家庭无法负担得起教育费用,这使得他们的子女面临无法接受良好教育的困境。

相反地,富有阶层则能够提供优质教育资源给他们自己的子女。

《雾都孤儿》中,奥利弗只是一个孤儿,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教育,迫使他陷入了无知和被操纵的境地。

3. 社会不公与道德败坏维多利亚时代伦敦充满了各种社会不公的现象。

贫穷人士常常遭受社会歧视和剥削,而富有的少数人则滥用权力、腐朽贪婪。

《雾都孤儿》中的一系列描写展示了社会不公对底层人士的影响以及那些富有人士对社会处境的漠视。

狄更斯对问题的呼吁作为一位关注社会问题的作家,狄更斯通过《雾都孤儿》向读者传达了改善贫困与社会不公问题的呼吁。

在小说结尾部分,狄更斯通过奥利弗被救出困境、走上正途,并最终找到真正的亲情与幸福,试图告诉读者只要努力奋斗,每个人都有可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环境。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研究综述1. 概述近代英国的济贫制度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英国的济贫制度经历了多次改革和演变,对于这一悠久而又复杂的历史,西方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本文将通过对西方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探讨他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理解和观点。

2. 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成果,首先需要了解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背景。

在18至19世纪,英国面临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和贫困现象。

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济贫政策和法规。

3. 西方学者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内容在近年来,西方学者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3.1 制度演变与政策变革西方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文献和档案的梳理,详细分析了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演变过程和政策变革。

他们发现,济贫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变化,政府的济贫政策也经历了多次改革和调整。

这一部分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历史演化过程。

3.2 社会影响与福利效果除了对制度本身的研究,西方学者们还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社会影响和福利效果进行了深入探讨。

他们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和数据分析,发现济贫政策对于改善贫困人口的生活状况和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揭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

4. 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西方学者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我们发现他们对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深入且全面。

他们不仅关注制度的演变和政策的变革,还从社会影响和福利效果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复杂话题的多个层面。

然而,也有学者指出,当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探讨。

对于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仍然值得我们深入关注和探讨。

5.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近代英国济贫制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还能够为当下的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改革提供借鉴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 340 , 分, 因而使用是有困难的也是靠不住的 ” 因 对于那些需要凭借充分而可靠的统计资料方 此, [4 ]301
能加以详尽说明的问题, 便同样只能如保尔 · 芒 图所言, 力求做到“了解现象间的粗糙的外部关 系” 了
[5 ]341
。职是之故, 则当时人的态度以及有关
当局针对贫困问题而进行的济贫工作也便成了我 们了解 18 世纪贫困问题不可或缺的参照了 。 二 18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大体说来, 济贫税
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 同样, 中产阶级适度 、 的 但也相当可观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 这使得 商业高度发达的、 以现金为基础的经济上的不平 [1 ]400 - 401 ” 不难想见, 在社会 等现象变得彰然昭著。 上层和中层之外, 从 18 世纪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中受益最小的当属社会下层, 其中一些人甚至成 而穷人和贫民也正是出自这个阶层 , 或 为受害者, 者更准确地说大多出自于社会下层 。总体上可以 这样认为, 对于生活在 18 世纪的英国社会下层民 众来说, 贫困成为随时可能降临到他们头上的可 怕威胁, 尽管具体到该世纪的不同时期及同一时 期的不同地区, 情况会有所不同。本文以 18 世纪 人们对待贫困的态度以及当时有关济贫措施为观 察点, 尝试对该世纪贫困问题做一探讨 。 一 18 先看 世纪初的情形。 关于这一时期的情 形有两份以数据或统计列表形式出现的材料大致 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其一是 1700 年英国的济贫税 开支数据, 资料表明, 当年英国的济贫开支约为 600 000 - 700 000 英镑, 这一数目在当时人看来, 已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 当年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2 ]131 ) 。更糟的是, 为 430 万英镑 在如此巨额开支 的背后, 人们不愿相信但却又必须面对的则是大 批民众缺衣少食、 贫困潦倒的残酷现实, 这让不少

格雷戈里 · 金虽然采用的是 1688 年的数据, 但他编制这份 数据的时间则是 1696 年。 参见: W. A. Speck,Stability and Strife,England 1714 - 1760 ,p. 33.
· 4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年
纳税人对于穷人们的态度较为严苛。 当时, 在这 个群体中较为流行的观点是, 贫困人口之所以不 穷人之所以变穷, 是因为他们自身“无能 断增多, ( 或缺乏远见) ” ( feckless ) , 同时也是因为他们天 性懒惰, 他们除了勉强糊口之外决不愿更多地工 作。而一当他们手头有了余钱, 他们便会拿着这 些钱 去 喝 酒、 纵情酒色甚至去干违法犯罪的勾 [6 ]34 。一位名叫伊登( Frederick Morton Eden) 的 当 : “来自于劳动阶层的穷人们的悲惨境 先生说道 并非由于他们收入微薄 ( 不论慈善家们希望 遇, 其收入增加到多少 ) 所致, 而是由于他们自身缺 ” : “当工资 乏远见与浪费的缘故。 笛福则抱怨说 收入还不错时, 他们除了挣得仅能糊口的那点钱 这时候, 即便他 而外就再也不愿多做一点工作了 , 们还在干活, 他们也会把多挣的钱胡乱挥霍掉 , 结 果仍然是一无所剩。 而一当生意变得不景气时, 情况又会如何呢? 这时他们会变得吵吵嚷嚷, 鲁 , , 莽好斗 同时会抛妻别子 把他们的家人留给教区 ” 自己过着流浪乞讨的悲惨生活。 总之, 照看, 穷人们的困窘与惨状应归咎于其自身, 而不应该 从其他方面寻求致贫的社会因素
18 世 纪 英 国 的 贫 困 问 题 管 窥
李义中
( 安庆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学院, 安徽 摘 安庆 246133 ) 要: 18 世纪的英国社会在呈现出经济不断发展 、 民生渐趋改善的一面同时, 也始终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社会
问题, 贫困问题即是其中之一 。尽管贫困问题并非始自 18 世纪, 但随着该世纪英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 18 世纪后期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的加剧, 贫困问题也相应地显得越来越突出。 的加速发展, 关键词: 18 世纪; 英国; 贫困; 济贫 中图分类号: D756. 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4730 ( 2012 ) 03 - 0040 - 06

2012 年 6 月 第 31 卷第 3 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 2012 Vol. 31 No. 3

第3 期
李义中: 18 世纪英国的贫困问题管窥
· 41·
的有关数据与 18 世纪初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 [3 ]33 , 出入① 但由于较之更为全面的其他统计资料 18 这份统计列表对于人们大致了解 17 , 的缺乏, 世纪之交英国人的生活境遇与贫富状况仍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正是依据格雷戈里·金的统计 数据, 一些学者对 17 世纪末英国的贫困状况做出 了较为明确的推断。 英国学者罗伊 · 波特 ( Roy Potter) 认为, 1688 年时, 按格雷戈里 · 金的说法, 一个普通家庭( 比方说, 包括丈夫、 妻子以及他们 的三个孩子在内的五口之家 ) 要想维持其正常生 活而不至于欠债或接受救济和慈善捐赠, 则其每 年的开支至少约需 40 英镑左右。 而从格雷戈里 ·金所列出的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收入统计表 364 000 个“劳工及仆役 ”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上, 家庭( 以每个家庭平均 3. 5 人计, 总数为 127. 5 万 人) , 其家庭年收入为 15 英镑; 400 000 个“茅舍 家庭 ( 以每个家庭平均 3. 25 人计, 总 农和穷人” 130 ) , 6 10 数为 万人 其家庭年收入则仅为 英镑 先令; 另有 50 000 个海员家庭 ( 以每户平均 3 人 计, 总数为 15 万人) , 其年收入为 20 英镑; 35 000 个普通士兵家庭( 以每户 2 人计, 总数为 7 万人 ) 年收入为 14 英镑, 此外尚有人数达 3 万的流民 ( 如吉普赛人、 小偷和乞丐等等 ) , 这些人的收入 而这些家庭加在一起, 均低于或远低于 40 英镑, 其总数则超过了当时全英家庭的一半 。 这样看 来, 当时的英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处于无法 [2 ]28 。 罗伊 · 波特 维持正常生活开支的贫困状态 所引述的这一结论看上去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 议, 但一些学者如斯佩克 ( W. A. Speck ) 还是认 为, 这一数字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去不会太 [3 ]34 。不过, 远 针对格雷戈里 · 金所作的数据统 计, 斯佩克同时强调, 由于统计者的谨慎从事, 以 至于对有关各阶层实际收入的估算未免太过保 — —甚至对此前较早一个时期的情况而言也显 守— 得过于保守; 至于 18 世纪初期英国各阶层的实际 收入状况, 考虑到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英国在 经济社会各方面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需要对这些 数字做很大幅度的修正, 才较为符合 18 世纪初期 。如此看来, 同样有必要对 18 世 纪初英国的贫困状况做相应修正, 方能得出较为 的真实情况 在做这类修正时, 由 可信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 于不同阶层的收入变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 故应 采取区别对待的做法为宜。 退一步说, 即便将格 雷戈里·金估算的原有贫困家庭数减除一半, 仍
[6 ]30 [2 ]145
职责, 对于凡不愿进入济贫院的贫民, 不准给予任 何救济。据称, 到 1776 年时, 济贫院达到近 2 000 所
பைடு நூலகம்[7 ]213
。济贫院的建立看似为了救济穷人, 实则
重在通过惩贫以达到让人不敢成为穷人的目的 , “人们依靠它所引起的恐怖, 使那些尚未降到最 [5 ]351 。 ” 贫程度的人不敢接近 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 该地由于济贫院的建立, 济贫税得以 于梅德斯通, , 大大减少 从原来的一千镑左右降至五百三十镑 , 济贫税的减少显然与穷人对救贫院的恐惧有关 。 对此, 一份由梅德斯通当地呈交给政府当局的关 : “救贫院的优点 于济贫院的报告书中这样写道 不仅在于贫民赡养费不及花在他们每周津贴上的 费用的一半, 而且在于很多懒惰的人不愿忍受救 而甘愿抛掉假面具, 用自己的 贫院的拘束和劳苦, 勤劳养活自己。 这在梅德斯通非常显著, 以至当 一切要求每周 我们这救贫院竣工而发出通告说, 津贴的人应被送到救贫院的时候, 来向管理员要 ” 求津贴的就不过是登记贫民的一半了。 可 在一些地方, 济贫院在让济贫税纳税人深感满 见, 意的同时, 也让不少事实上的贫民“被 ” 自足了。 当时, 不少济贫院的管理采取的是将其中的穷人 承包给某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承包人, 而后者为了 通常会肆无忌惮地任意役使这些贫民 , 甚至 赚钱, 1750 年之后的 完全不顾他们的死活。 资料显示, 五年里, 由伦敦各处的济贫院接收的 2 339 名儿 童, 到 1755 年时仅有 168 人存活。而米得瑟克斯 的圣乔治济贫院的贫民死亡率更是达到百分之 [2 ]147 。 百 18 世纪英国的济贫活动还沿袭 除了济贫院, 了自都铎王朝以来形成的其他法律规定及有关做 法。英国的济贫工作自伊丽莎白女王以来形成的 一项传统是: 政府颁布相关法令、 给出相关指导原 ① 据 则, 而具体济贫责任则由教区承担与落实。
[2 ]145 。 另一份数据则 当时人为此而深感脸上无光 是格雷戈里 · 金 ( Gregory King ) 提供的关于 1688 年英国人收入和支出方面的统计列表, 尽管其中
*
收稿日期: 2012 - 04 - 20 作者简介: 李义中, 男, 安徽怀宁人,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 历史学博士。
[3 ]33
然还有超过 1 /4 的家庭属于贫困家庭。 据此, 再 加上 1700 年济贫税征收总额这一数据, 我们还是 可以对 18 世纪初英国的贫困状况有大致的了解 。 比较起来, 有关 18 世纪末英国贫困状况的数 1800 年, 据表述要明确得多。 资料显示, 接受贫 [2 ]110 。 就贫 困救济的人数达到英国总人口 28% 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而言, 不妨认为, 世纪末的 这一比率与世纪初的情形大致相仿, 但就贫困人 口的实际数量而言, 由于英国人口此时已从世纪 初的五百多万增加到 1801 年的近九百万, 因此, 贫困人口的绝对数要远远超过世纪初的数量 。关 E. P. 汤普森的看法是: 于 18 世纪的贫困人口, “ 18 世纪时可能有 1 /5 或 1 /4 的英国人是在刚刚 能维持生存的边缘上挣扎过来的, 处在一当价格 ” 上涨就跌入生存线以下的危险中。 他还援引一 位权威人士 ( Douglas Hay ) 的研究结果以证明自 : “近来一份权威的研究表明: 在困难年 己的观点 可能有 20% 的居民即使已能消除所有其他开 月, 支, 也无法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买到足够的面包 ; 而且……在很艰难的年月, 全部居民中有 45% 会 ” 被抛进这种赤贫之中。 大量贫困人群之持续 存在, 无疑会对 18 世纪的同时代人以及历届政府 当局形成巨大压力, 如何看待贫困问题并采取措 施予以解决因此而常常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人士颇 为关注的话题, 同时更成为政府当局必须面对的 难题。而这些来自于中上层人士的态度以及政府 据以采取的处置措施正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18 世纪的贫困状况以及贫困人群的实际遭遇及 其真实生活状态。 考虑到 18 世纪是一个统计资 — —如 同 保 尔 · 芒 图 所 说: 料相当 缺 乏 的 时 代— “不幸得很, …… 就连所有先于十九世纪大调查 和定期普查之前的时期的统计资料, 也都极不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