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合集下载

【中医】中医说胖

【中医】中医说胖

中医说胖中医认为,胖,并非简单的身材问题,而是一种身体与精神的和谐失衡。

在传统医学的智慧长河中,肥胖被视为“痰湿”体质的表征,痰湿内阻,使得气血不畅,进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古语有云:“肥人多痰湿,瘦人多火旺。

”肥胖之人,往往伴有疲倦无力、食欲不振、易困乏等表现,这些都是痰湿内阻的征兆。

中医治疗肥胖,主张“标本兼治”,既要消除痰湿,又要调和阴阳,恢复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中医治疗肥胖的方法多种多样,既有内服的中药,也有外用的敷贴,更有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

在中医的视角下,肥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改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等手段,逐渐恢复健康。

饮食方面,中医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强调饮食的均衡与适量。

肥胖之人,应减少油腻、甜腻、辛辣等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助消化,排除痰湿。

此外,中医还强调“动则不衰”,适当的运动能够促进气血运行,加快痰湿的代谢。

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运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呼吸的调节,使身体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在治疗肥胖的过程中,针灸、推拿等传统疗法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针灸可以刺激人体的穴位,调节气血,改善体质;推拿则能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消除痰湿。

当然,治疗肥胖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患者们树立信心,持之以恒。

在追求健康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倾听身体的声音,关注自己的情绪变化,调整生活节奏,让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与调养。

总之,中医认为肥胖是身体与精神和谐失衡的体现,治疗肥胖需内外兼修,调整饮食、加强锻炼、合理运用中医疗法,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

让我们携手共进,追求健康的生活,让肥胖不再困扰我们的生活。

中医对肥胖与减肥的治疗

中医对肥胖与减肥的治疗

中医对肥胖与减肥的治疗肥胖是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之一。

由于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肥胖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针对肥胖问题,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在肥胖与减肥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肥胖与减肥的治疗方法。

一、中医对肥胖的认识中医将肥胖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种类型。

实证型肥胖主要表现为体脂肪堆积过多,肥胖者多为体质健壮,其病因主要与饮食过多、运动不足等因素有关。

虚证型肥胖则主要表现为体质肌肉松弛,脂肪堆积在腹部,与内分泌和消化系统功能失调有关。

中医通过望、问、切、诊四诊合参的方法,对肥胖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和判定。

二、中医治疗肥胖的原则中医治疗肥胖的原则是“调理脾胃,疏肝理气”,通过调整体内脾胃功能和疏通肝气来达到减肥的目的。

具体而言,中医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治疗方法:1. 饮食调理:中医注重饮食的调理,强调食物的药性。

在饮食结构上,中医提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热量的食物,尤其是糖类和油脂类食物。

此外,中医还推崇药膳食疗,选用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养胃等功效的中草药材和食物,辅助减肥疗效。

2. 草药治疗:中医草药具有调理体内功能的作用,可以改善肥胖者的体质和代谢率。

常用的中草药包括山楂、薏苡仁、茯苓等,这些草药能够促进脂肪的分解和排泄,达到减肥的目的。

3.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对肥胖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通过针刺特定的穴位,可以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和代谢功能,提高脂肪的分解和消耗速度。

针灸疗法是一种安全无副作用的治疗方法,深受广大肥胖患者的青睐。

4. 推拿按摩:中医推拿按摩能够刺激机体的新陈代谢,改善脂肪的分解和消耗。

通过推拿按摩,可以促进脂肪的燃烧和排泄,达到减肥的效果。

推拿按摩是一种舒适的治疗方法,对肥胖患者来说既起到了健身保健的作用,又能够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

三、中医减肥需注意的事项中医减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事项,以保证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1. 个体化治疗:每个肥胖个体的体质和病因都不尽相同,因此治疗方法也需要个体化。

中医内科学肥胖PPT课件

中医内科学肥胖PPT课件
详细描述
学会调节情绪,通过冥想、瑜伽、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避免熬 夜和过度疲劳。
定期检测体重,及时调整生活方式
总结词
定期监测体重是预防肥胖的重要环节,能够 及时发现体重异常增长,并采取相应措施进 行调整。
详细描述
建议每周测量一次体重,并记录在册。如果 发现体重异常增长或减重困难,应咨询专业 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调整饮食和运动计划 。同时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 间久坐,尽量减少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
饮食减肥注意事项
饮食减肥需注意营养均衡和身体健康,避免过度节食导致营养不良或 健康问题。
04
CHAPTER
肥胖的预防与保健
合理饮食,控制热量摄入
总结词
控制饮食是预防肥胖的重要措施,应合理安排膳食,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食物摄入。
详细描述
选择低热量、高纤维、低脂肪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类、瘦肉和鱼类等。控制餐后甜点和零食 的摄入量,避免过度饮酒。
胃热滞脾型肥胖
总结词
胃热炽盛,食物进入胃中难以消化, 导致脂肪堆积。
详细描述
多食、消谷善饥、口渴喜饮、口臭、 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 清胃泻火,佐以消导,方用防风通圣 散加减。
脾虚湿阻型肥胖
总结词
脾胃虚弱,水湿运化失调,湿邪内停,导致肥胖。
详细描述
肢体困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泄泻、舌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健脾益 气,利湿化浊,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肥胖的病因病机
病因
饮食不节、缺乏运动、情志失调、年老体衰。
病机
脾虚痰湿、气滞血瘀、湿热内蕴。
肥胖的中医治疗原则
健脾祛湿
清利湿热
针对脾虚痰湿型肥胖,以健脾祛湿为 治疗原则。

从中医角度理解肥胖

从中医角度理解肥胖

从中医角度理解肥胖肥胖是指一定程度的明显超重与脂肪层过厚,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

现代社会以瘦为美,肥胖不仅影响外观,还容易导致糖尿病、冠心病、胆石症、胆囊炎、脂肪肝等。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肥胖是人类目前面临最容易被忽视但发病率却急剧上升的疾病之一。

1.肥胖的判定:肥胖度在±10%之内,称之为正常适中。

肥胖度超过10%,称之为超重。

肥胖度超过20%-30%,称之为轻度肥胖。

肥胖度超过30%-50%,称之为中度肥胖。

肥胖度超过50%以上,称之为重度肥胖。

肥胖度小于-10%,称之为偏瘦。

肥胖度小于-20%以上,称之为消瘦。

目前常用的体重指数是一种计算身高比体重(weight for height)的指数。

具体计算方法是以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即BMI=体重∕身高∕身高(kg/㎡)。

研究表明,大多数个体的体重指数与身体脂肪的百分含量有明显的相关性,能较好地反映机体的肥胖程度。

以下是亚洲人(尤其黄种人)BMI标准:轻体重:BMI超重:BMI 24≤BMI2. 中医对肥胖认识:中医对于肥胖的认识,可追溯到距今2200多年前的汉朝: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曰:“肥:多肉也……胖:半体肉也”;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亦谓:“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其民华食而脂肥……胭肉不坚,皮缓者,膏。

”其中的“脂”、“膏”都是指脂肪。

中医认为肥胖的发生原因,多与“湿、痰、虚”有关。

中医对肥胖的分类如下:①脾虚湿阻型:患者形体肥胖但又四肢困重乏力,容易疲倦,多伴有腹胀、大便较烂。

②脾肾两虚型:患者形体肥胖,甚至虚浮水肿,行走过快或上楼梯则气喘吁吁,平时头晕怕冷、腰膝酸痛,大便偏烂,有些男性还伴有阳痿。

③胃热湿阻型:这类患者除形体肥胖外,多喜欢大鱼大肉,伴口臭口干、大便秘结。

此型多为体壮的中青年肥胖者。

④气滞血瘀型:患者形体肥胖,往往血脂过高,或伴有两胁胀满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部分女性还会月经不调或闭经。

【中医】中医说胖

【中医】中医说胖

中医说胖中医之道,博大精深,其中胖瘦之辨,尤为精妙。

古人云:“瘦子多病,胖子多寿。

”然而,此言未必尽然,中医认为,胖与瘦并非绝对的优劣之分,而是一种身体状态的体现。

“形神合一,阴阳平衡”,中医将人体视为一个整体,胖瘦之别,实则源于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

中医认为,肥胖多因脾胃虚弱、湿气内生所致。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虚弱则运化无力,湿气内生则停滞于体内,进而形成肥胖。

“胖人多痰湿,痰湿生百病”,中医认为肥胖之人易生痰湿,痰湿停滞于体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引发诸多疾病。

故而,中医治疗肥胖,重在调理脾胃,祛除痰湿。

中医治疗肥胖,方法多样,既有食疗,又有药疗,更有针灸、推拿等外治法。

食疗方面,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如薏苡仁、赤小豆、茯苓等,以健脾利湿。

药疗方面,可根据个体体质,选用健脾化湿、活血化瘀的中药,如苍术、白术、泽泻、丹参等。

针灸、推拿等外治法,则可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达到减肥的目的。

“病从口入”,中医认为,肥胖之因,与饮食密切相关。

故而,减肥过程中,饮食调理至关重要。

中医提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即饮食要多样化,合理搭配。

此外,中医还强调“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以保持脾胃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肥胖的过程中,中医还注重情志调理。

中医认为,情绪波动会影响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进而影响肥胖。

故而,保持心情舒畅,对减肥具有重要意义。

“医者,仁术也”,中医治疗肥胖,不仅关注病痛的消除,更注重患者的身心健康。

在治疗过程中,医者应以仁爱之心,耐心指导,使患者树立信心,共同战胜肥胖。

总之,中医治疗肥胖,注重整体调理,既关注病因,又关注症状,旨在恢复人体的阴阳气血平衡。

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医的世界,探寻减肥的奥秘,拥有健康的生活。

【中医】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1️⃣ 中医对肥胖的基本认识在中医理论中,肥胖并非单纯的体重超标,而是体内气血津液代谢失衡的外在表现。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尤其是脾胃功能的减弱,导致水湿运化不畅,形成痰湿内蕴,进而堆积于体内,形成肥胖。

此外,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逸失度等因素也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原因。

中医将肥胖分为多种类型,如脾虚湿阻型、胃热炽盛型、肝郁气滞型、脾肾阳虚型等,每种类型的肥胖都有其特定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治疗时需辨证施治,个性化调理。

2️⃣ 中医调理肥胖的方法饮食调养:中医强调“药食同源”,通过合理的饮食搭配,可以达到调理肥胖的目的。

如脾虚湿阻型肥胖者,宜食用健脾利湿的食物,如山药、薏米、红豆等;胃热炽盛型肥胖者,则需清淡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吃西瓜、冬瓜等清热利尿之品。

针灸疗法:针灸作为中医的特色疗法之一,在肥胖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如足三里、丰隆、中脘等,可以调节脾胃功能,促进水湿代谢,减少脂肪堆积。

同时,针灸还能调节内分泌,提高基础代谢率,有助于体重的下降。

中药调理:根据肥胖者的体质及症状,中医会开具个性化的中药方剂,如健脾丸、保和丸等,以调理脾胃功能,消除痰湿内蕴。

中药调理需长期坚持,方能见效。

运动锻炼:中医倡导“动静结合”的生活方式,适量的运动锻炼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新陈代谢,帮助消耗多余的脂肪。

根据肥胖者的身体状况,可选择散步、太极拳、瑜伽等低强度运动。

3️⃣ 中医预防肥胖的策略中医预防肥胖的核心在于调整生活方式,保持气血津液的平衡。

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饮食有节:避免暴饮暴食,保持饮食的均衡与适量,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情志调畅:保持心情愉悦,避免长期的精神压力与情绪波动,以免损伤脾胃功能。

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与过度劳累,以维护脏腑功能的正常运作。

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坚持锻炼,以促进气血运行与新陈代谢。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辨证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辨证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及辨证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

1.先天禀赋体形的胖瘦受先天禀赋的影响十分明显。

中医认为体质阴阳刚柔的差异,是由先天禀赋决定的。

《灵枢。

阴阳二十五人》中指出:“土形之人,……其为人黄色,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美股胫,小手足,多肉”、“水形之人,……大头,小肩,大腹”,前者为全身性肥胖,后者为腹大的中心性肥胖,二者均与先天禀性赋有密切关系。

2.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是肥胖形成的重要原因。

《素问。

奇病论》说:“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多食甘美,逐渐积聚化为膏脂;或饮食节制无度,日久损伤脾胃,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运化,水湿停聚,湿从内生,聚湿生痰,造成肌肉减少而脂肪增加,停留肌肤、脏腑而发为肥胖。

故《素问。

通评虚实论》有“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之说。

《临证指南医案》对于肥胖的形成描述得更为具体、详细,认为“湿从内生,必其人膏梁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

其人色白而肥,肌肉柔软……”。

还有人指出“厚味肥甘,可助阳生气、生阴。

生阴者,转化为脂液,浸淫脉道,脉膜变异”。

《脾胃论》说:“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

”这些都充分说明过食膏梁甜腻、厚味肥甘、酒醴茶汤、生冷瓜果均可导致精微物质过剩而引起肥胖。

3.脏腑失调无论男女,随着年龄的增长,容易出现脏腑气血失调,肥胖发生的机率也随之增大。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也。

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矣。

”人体物质能量代谢与脏腑功能有关,其中与脾胃关系尤为密切。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受纳、腐熟、运化、吸收、输布,是维持人体营养物质代谢正常进行的根本。

中年以后,脾胃运化功能逐渐减退,对肥甘厚味的转化功能也逐渐减弱,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输布,蓄积体内而为痰湿脂浊,躯脂满溢,再加上年高以后好静少动,形体遂渐渐肥胖。

《素问。

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五谷入胃,需依靠脾胃的健运才能转化为精微物质,若脾胃虚损则运化失职,水谷肥甘之物无以化生气血精微,而转变为痰浊积聚体内,导致体态肥胖,故有“肥甘生痰”、“肥人多痰”之说。

肥胖的中医辨治探讨(精制医学)

肥胖的中医辨治探讨(精制医学)
肾阴不足,肝阳上亢化火,肝木侮土,出现下虚 上盛、消谷善饥、烦热之症,多见于肥胖合并高 血压、糖尿病病人。
精制类
15
肥胖的中医辨证施治
治宜滋阴补肾,平肝泻火。 方药:大补阴丸 《丹溪心法》
杞菊地黄丸 《麻疹全书》 加减:头晕重者加生石决明、草决明;
头痛加天麻、钩藤,茜草; 腰酸重者加牛膝; 烦热者加黄柏、知母。
精制类
5
肥胖的病机
《景岳全书》:“肥人者,柔胜于刚, 阴生于阳也”
《肥纂》:“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 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
精制类
6
肥胖的中医辨证施治
1、脾虚湿阻型 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
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红。
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功能减退,水湿与精微凝聚 为湿浊,流于孔窍、肌肤,化为膏脂、湿邪,使 人臃肿而虚劳困倦,四肢沉重,腹胀纳呆。由于 湿浊凝聚,不能化生津液则口渴多饮。本型多见 于中老年肥胖病人,尤以妇女为多。
精制类
30
七通:经络
三百六十多穴位 突起的叫:腧、陵、丘、墟、突 凹陷的叫:穴、井、沟、谷、谿 回流的叫:渊 平静的叫:池 波澜壮阔的叫:泽、海 更重要的叫:泉
精制类
31
病案举例(一)
杨某,男,38岁,2010年08月16日初诊,自成年来形体渐见丰盛, 体重已达103kg,多次检查示有高血脂。视之形体臃肿,大腹便便, 腹壁脂肪肥厚,头额有包块隆起,面色红泛油光,时或左侧头痛,困 倦乏力。舌质暗紫,苔黄薄腻,脉细滑数。
精制类
13
肥胖的中医辨证施治
治宜健脾补肾,温阳化湿。 方药:真武汤 《伤寒论》
附子理中汤 《和剂局方》 加减:浮肿重者加汉防己、大腹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能下降,代谢功能发生异常,最终导致肥胖。 这类人的特点:食欲 正常,但小腹饱满突出,手脚细但身上胖,也就是说的“偷着胖”。 对症药方:具有补血作用的四物汤和小建汤各半。
减肥方:四物汤 功能:补血和血,调经化瘀。 材料:白芍药、川当归、熟地黄、川芎各等分 做法: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减肥方:小建汤 功能: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症。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 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材料: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生姜(9 克) 、大枣(6枚) 、炙甘草(6克)。 做法:每服9克,用水,220毫升,煎至150毫升,空腹时热服。
因肾功能太强或太弱引起,多伴有月经不调、手脚冰凉等症状。 3.因血气过盛引起的脂肪性肥胖
因血气过盛引起,容易引发心脏病。
4. 因血气不足、脾脏阳气太盛引起的病态肥胖 因血气不足,脾脏阳气太盛引起,产后肥胖、激素性肥胖属于此类。
5. 因三焦经异常引起的气胖症状 因三焦经异常引起,属精神压力型肥胖。 对于这些类型的肥胖,中医认为其根本原因是阴阳平衡失调,直接
减肥方:胃苓汤 功能:清热燥湿,健脾燥湿,和中利水。 材料:苍术(炒) 、厚朴(姜炒)、 陈皮 、猪苓 、泽泻 、赤茯苓、 白术 (土炒) 、滑石、 防风 、山栀子(生研) 、木通各9克; 肉桂、 甘草(生) 各3克 做法:水400毫升,加灯心165厘米,煎至320毫升,空腹时服。
4.贫血肥胖型 贫血型肥胖,又称“血虚肥胖”。因体内血液不足,身体基本机
减肥方:香砂六子汤 功能:益气健脾,行气化痰。主治脾胃气虚,痰阻气滞证。呕吐痞闷, 不思饮食,脘腹胀痛,消瘦倦怠,或气虚肿满。 材料: 木香70g 、砂仁80g、 党参100g 、白术(炒)200g、 茯苓 200g 、炙甘草70g 、陈皮80g 、半夏(制)100g。 做法:用量上加生姜,水煎服 。
2.压力肥胖型 由压力所造成的肥胖又称作“肝胃郁热肥胖”。压力过大肝(中
医的“肝”除有西医的肝脏功能之外,还有中枢神经系统、自律神经 系统、运动神经系统的功能)功能下降。甚至会影响到胃,使胃发热, 食欲异常旺盛。
这种类型的人,心情一烦躁就会出现食欲旺盛、头痛、眼睛充血等 症状。有些女孩子,压力大、心情烦的时候,就猛吃甜食,可以说是 这一类人的典型。 这类肥胖者可服用大柴胡汤。这类药有抑制压力的过度反应,消除烦 躁、抑制消化器官异常兴奋的作用。
减肥方:大柴胡汤 功能: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呕不止,郁郁微烦, 心下痞硬或满痛,大便秘结,或协热下利,舌苔黄,脉弦有力者。 材料:柴胡半斤(12克)、黄芩三两(9克)、芍药三两(9克)、半夏 半升(洗,9克) 生姜五两(切,15克) 枳实四枚,灸(9克) 大枣十 二枚,擘(4枚) 做法:上七味,用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温服200毫升, 日三服。
中医对肥胖的认识
何嘉丽 2014.12.5
中医肥胖类型划分 中医肥胖成因划分 肥胖的形成原因 单纯性肥胖分类 肥胖症的总体分类
(一)
中医肥胖类型划分
1.暴饮暴食肥胖型 这类型人食欲旺盛,若能强制节食,能暂时性的瘦下来,但一旦控
制不住食欲时,有会反弹回来,而且很有可能比以前更胖。 其实,“暴饮暴食”者的通病就是有火,所以通过服用中药,能起
(二)
中医肥面上的减肥产品层出不穷,可 以看出减肥市场日渐得宠。
中医对肥胖有着非常清楚的认识,中医认为,导致肥胖发生的原因 多与“湿、痰、虚”有关。并根据成因将肥胖分为以下几种: 1.因肝气过剩引起的腹型肥胖
肝气过剩引起,多伴有便秘及高血压倾向。 2.因肾功能太强或太弱引起的虚胖
3.水肿肥胖型 又称为“痰湿内蕴肥胖”,臀部和大腿浮肿,即“下半身胖”人群。
这是因身体排水功能较差,多余水分在体内积聚所造成的肥胖。 主要症状:食欲一般,但手脚无力;不喜欢运动;吃完饭浑身发软
想躺下;嘴里发粘;尿不通;易坏肚子;早晨起来时眼睛浮肿等。 对症药方:防风通圣散和胃苓汤。有利尿、减肥的作用。
影响到人体体液的酸碱度及体内酶的存活度。而中医则能够由内而外 的调整人体,从调节内分泌入手、对肝、脾、肾、心脏、肺及三焦等 进行调节,通过气血津液的作用来完成机体的统一,达到减肥的目的。 同时,中医可以针对不同肥胖起因,做到对症下药。
中医药强调复方配伍的组合作用,具有协同加强、相互制约等复杂 关系,同时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动态地呈现综合药物的特点。
(三)
肥胖的形成原因
肥胖因其导致早死、致残、影响生命质量和增加政府财政负担和医疗 支出已成为重大的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医学在对肥胖的认识和治 疗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优势,经过历代医家的理论探索和临床实践,目前 对于肥胖症的病因分型和辨证治疗已经有了比较完整的认识。
中医认为,肥胖的形成与先天禀赋、过食肥甘、疏于劳作、七情过度、 脾胃虚衰、痰饮水湿等有关。 1.先天禀赋
到消火、清肠之功效。与此同时,体重也会有所减轻。 对症药方:防风通圣散。这剂药可消除胃火,抑制亢奋,并有改善
代谢功能之作用,可将积聚在体内的多余能量转化为体热排散出去。
减肥方:防风通圣散 功能: 排毒、降压、修身。 材料: 酒蒸大黄、芒硝、山栀子、当归、芍药各5钱(15克),麻黄、防 风、荆芥、薄荷、白术、黄苓、石膏、桔梗、连翘、川芎各1两(30克), 甘草2两(60克)、滑石3两(90克)。 做法: 研粉埋丸,每次2钱(6克),每15日为一个疗程,按情况斟酌用 药。急性减肥可用冲服,但须专人指导。
5.疲累肥胖型 这类肥胖者因“元气”(就是生命能源)不足,而导致消化机能
下降、代谢异常,有食欲不振,不正经吃饭但爱吃零食的倾向。 主要症状:极易疲劳;一动就爱出汗、气喘;怕冷爱感冒;小便
次数少;肿眼泡等。 对症药:香砂六子汤。它有恢复“元气”、提高消化器官功能,
使身体代谢正常的作用。可将体内积聚的不必要物质燃烧并排出,达 到减肥的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