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河流泥沙研究十年
长江口近十年水质时空演变趋势分析

长江口近十年水质时空演变趋势分析李保;张昀哲;唐敏炯【摘要】为了掌握长江口水质污染变化情况,在长江口徐六泾、石洞口、启东港、南港、北港和吴淞口下23公里处6个监测断面,对TN、TP浓度进行了为期13 a 的常规监测.监测结果表明:①2010年以前,6个监测断面的营养盐浓度年内波动起伏较大,2010年以后进入相对平稳阶段,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说明自水资源"三条红线"监管制度和区域内各治理项目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大的正效应,TN和TP都呈现了年内变幅减小、浓度逐年降低的趋势.② 由于河口受潮汐影响,各个断面的TN 和T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丰水期营养盐浓度高于枯水期的情况,并且呈现出丰枯两季营养盐浓度差异逐渐减小的趋势.③2009年枯水期为TN沿程变化的分界点,即徐六泾-南港的上升趋势、南港-北港的下降趋势,在2009年之后变为徐六泾-南港的下降趋势,南港-北港的上升趋势.TP的丰枯沿程变化则比较平稳,但有小幅度上升趋势.【期刊名称】《人民长江》【年(卷),期】2018(049)018【总页数】5页(P33-37)【关键词】水质;TN;TP;长江口【作者】李保;张昀哲;唐敏炯【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上海20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氮、磷是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物质流的基础,是构成河口生态环境重要化学物质的必要营养元素,其增长或减少会改变水环境中浮游植物的生长速率、生物量、硅藻的生长以及植物群落组成等[1-2]。
但由于化肥的使用、城镇污水排放、上游大量水利工程的修建等人类活动影响,使得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已经成为全球普遍存在的水环境问题[3-6]。
长江口是我国一个世界级的特大型河口,是我国五大重点开发海域之一[7]。
近年来,长江口经济发展与河口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激烈,为了保护水环境以及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利用,许多学者就长江口营养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探讨[8-12]。
河流泥沙研究进展

河流泥沙研究进展班级 20101501学号 2010150131作者刘力摘要:泥沙研究主要是认识水流中的泥沙运动规律、河床演变规律,进而解决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
泥沙学科体系始建于20世纪,侧重河流泥沙研究。
河流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包括:泥沙的沉降特性、泥沙的起动特性、悬移质运动规律、推移质运动规律、水流挟沙力、非平衡输沙、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异重流运动理论、波流作用下的泥沙运动理论等。
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我国的泥沙科学发展迅速,主要进展包括:泥沙运动力学基本理论,高含沙水流的运动机理与理论,河流模拟的理论与技术,水库泥沙的对策与管理,河道演变规律的认识及治河工程技术等。
本文对河流泥沙研究的主要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关键词:河流泥沙;研究进展前言:河流泥沙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技术科学,研究泥沙在流体中的冲刷、悬浮、输移和沉积规律,是水利学科的理论基础之一。
河流泥沙研究则将挟沙水流自然现象和生产应用中的各种泥沙运动作为研究对象,包括了泥沙运动力学、河床演变与整治、工程泥沙、航道与港口治理、水土流失与治理等多方面的内容,涉及水文学、水力学、地理学、以及环境与生态学、沉积学等多个学科。
在细观尺度上,研究泥沙颗粒在流体作用下起动、翻滚、跳跃、悬浮、输移和沉降等过程;在宏观尺度上,则研究泥沙运动所导致的地貌发育和环境演变;在更大的时空尺度上,还研究泥沙运动导致的固体物质从山区搬向平原和海洋、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以及在海洋环境中沉积等过程(钱宁,1983) 。
作为河流泥沙学科研究的应用方面,目前主要面向水利工程中的泥沙问题,今后对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将不断加大。
1、河流泥沙的研究历程河流泥沙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56年的战国末期,当时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工程时巧妙地利用了水流泥沙运动规律,工程布局完全符合现代泥沙运动力学原理,使都江堰工程至今已经成功运行2261年。
尽管国内外河道治理不乏成功的例子,但是泥沙学科体系的建立还是20世纪的事情。
长江河流研究进展

1 流 域 来 沙 特 性 1Βιβλιοθήκη 1 长 江 上 游 产 沙 特 性 .
( )强产 沙 区 面积 小 , 布 比较 集 中。长 江 上 游 1 分 地表 侵蚀 分微 度 、 度 、 轻 中度 和强度 侵蚀 区 。其 中强 度 侵蚀 区包 括西 汉水 和 白龙 江 的 中下游 土石 山区 , 砻 雅
的调查 , 昌站 的泥 沙输 移 比为 0 3 8 各支 流 为 0 1 宜 .3 , .
~
建立 专 门的河道 观测 和研 究 队伍 , 展长 江 中下 游河 开
道 演 变 和 水 利 枢 纽 工 程 泥 沙 问 题 的 观 测 研 究 , 集 了 收
大量 河道 演变 、 水库 泥 沙 淤积 和 坝 下 游河 道 冲 刷 等方
收 稿 日期 :0 0一O 21 l一1 0
影 响。 当暴雨 中心在 主要产 沙 区发生 大面积 集 中降雨
时, 河流输 沙量 大 。 ( )地表侵 蚀进 入长 江干 流的泥 沙 以悬 移质 泥沙 4 为主, 推移 质泥 沙相 对很少 。 以寸滩站 为例 , 其悬移 质 多年 平均 输 沙 量 为 4 0 3 9 0万 t 15 ( 9 3~2 0 0 0年 ) 卵 ,
长 江 河 流 研 究 进 展
潘 庆 棠
( 江科学院, 北 武汉 401) 长 湖 3 0 0
摘 要 : 15 对 9 0年 以来 长 江 河 流 研 究 工 作 的 进展 作 了简 要 综 述 。 内容 包括 : 江 流域 来 沙特 性 、 江 中下 游 河 长 长 道 演 变特 点 、 河道 整 治 的主 要 经 验 以及 相 应 的 研 究 成 果 。 指 出 : 江 上 游 干 流 悬 移 质 泥 沙 主要 来 源 于金 沙 江 长
长江口河段近期水沙特性研究

输 沙量减少 明显 。上游 寸滩 站 19 9 1~20 0 9年 年 平
均 径流量 为 330亿 m 、 l 年平 均输沙 量为 2 8 .4亿 t与 ,
15 9 0~19 9 0年相 比 , 流 量 减 小 不 明显 , 输 沙 量 减 径 但
小 了 3% 。 8
曾尝试 过多 船组 锚 定 法 、 表线 法 、 C 代 D Y型 动 船 仪 测
基 金 项 目 : 苏省 测绘 科 研 基 金 资助 项 目(s HK 2 1 O ) 江 Jc Y O0 4
作者简介: 巧云 , , 朱 女 高级 工程 师 , 主要 从 事 水文 水 资 源 方 面 的 工 作 。E— i e w nj 16 em ma : k ag 2 .o lj @
8 0
流法等 ; 在整编 技术 上研究 过多 因子成 因推 流 、 合轴 相 /
所有 这些 方法均 无法 达 到整 编 要求 。20 20 0 3~ 0 4年 ,
20 0 3年 6月三 峡水库 开始 蓄水 后 , 江流域 输 沙 长 20 0 3~2 0 年 长 江 上 游 寸 滩 站 年 径 流 量 减 小 了 09
年用该 方法进行 中泓断面输 沙率 测验 , 得 了 20 取 0 9年
2 近 期长 江 口水 沙 变 化及 特 性
2 1 徐 六泾 站 与 大 通 站水 沙 相 关 分析 .
采 用大通 站和 徐六 泾 站 20 0 5~2 1 0 0年 月 径 流 量
部分和 2 1 0 0年 全 年 的断 面 中 泓部 分输 沙 率 资料 。 徐
第4 2卷 第 1 3期 20 1 1年 7 月 文章 编 号 :0 1 4 7 ( 0 1 1 0 7 0 1 0 — 1 9 2 1 ) 3— 0 9— 4
50年来泥沙研究所主要研究进展

年来泥沙研究所主要研究进展泥沙研究所北京泥沙研究所几代科技人员勤奋工作兢兢业业对我国工程泥沙问题进行了大量针对性的研究为一黄河和长江等河道演变研究不少科研人员在所里组织和个人自觉开展相结合的形式下其中一些达到了国际先进甚至领先水平关键词河流泥沙河床演变河道治理水库工程泥沙前言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方面难点做了大量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经过江河治理技术方面整体居于国际先进水平部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共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进入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立本文对泥沙研究所泥沙运动基本理论研究水库异重流研究上但对于缓坡尚须加上均匀流条件阻力系数实验式极限吸出高度宽及异重流水跃提出了洪峰过程中的异重流排出沙量的近似方法证明了对于异重流存在定程度上反映异重流挟沙能力论证了异重流输沙规律与明流相同种泥沙运动随机理论研究泥沙运动统计理论并区分了与床面接触运动和脱离床面应包含种分布种沉积分布和的面积百分数可用其级配来反映位鉴定专家一致认为此项研究研究成果具有显著的开创性在学术上已达卷第推移质跃移运动实验研究及随机理论分析采用高速摄影技术对推移质跃移运动做了大量实验给出推移质输沙率公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研究分成果被教课书采用非均匀悬移质不平衡输沙研究的创新和突破给出了含沙量由由实际资料得到非均匀沙淤积时恢复饱和系数为它可以涵得到的既可能大于能小于但在一般水力条件下对以往研究成果中必大于才永远大于不恒大于泥沙起动及推移质运动研究泥沙起动泥沙起动规律及起动流速的主要创新点及突破了非均匀沙起动是一种随机现象它涉及指出了时均起动流速只具有约定的意义进而定义了起动流速的种标准检验了起动流速给出了非推移质运动与输沙率世纪年代初提出断面模型的概念以确定卵石推移质来量在推移质输沙率和冲淤方面种颗粒给出了分组输沙率黄河河道高含沙水流研究形成窄深断面是有条件的沙峰提前或者错后都不能形成窄深断面考虑到这一因素建立了高低含沙量统一的挟沙能力公式对黄河揭河底冲刷进行了研究揭河底转动上浮逸出下降等不同运动阶段给出了各运动阶段的力学关系解释了揭河底滑坡泥石流研究探讨了支沟泥石流到达主流汇流部后的特性建立了汇流部泥石流龙头的运动轨迹方程式种类型的条件及支沟泥石流堆积扇堵建立了天然坝的水流掺混机理土壤侵蚀研究开发了基于场次暴雨的流域侵蚀产沙分布式模型用类型作用下的产汇流和侵蚀产沙的时空过程为配置流域内水土保持措施和加强流域管理提供了技技术和卫星遥感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长江上游地区复杂下垫面条件下的长治提出了新时期在黄土高水库淤积形态随着淤积坡降不断减小推移质淤积也会发生淤积从理论上证明交错淤积推移质会占用悬移质淤积的部位在悬移质水库排沙与冲刷给出了解析解解析解也能较好地反映溯源冲刷详细的过程淤积引起的回水抬高证明了过去的流量愈大变动回水区的冲淤详细分析势变化的特点边滩发育增加河弯发展水库淤积平衡使床沙不断变粗淤积平衡后纵剖面坡降远小于天然河道时的河床坡降导出了糙率与宽深比公式研究了水库淤积物随淤积厚度和淤积时间的密实过程根水库长期使用加拿大中写到能无限期的保留水库变动回水区航道控制根据水库碍航的该措施已被三峡水库有采用上述航道控制方案后经研究表明变动回水区航深加大约河床演变研究河床演变特性清水冲刷的河床平衡河床极限冲刷深度的公式论证了粗细泥沙交换是冲刷距离长的原因提出了有别于冲刷粗化的交换粗化模式河势变化游荡性河道受清水冲刷后河弯曲性河道的平面变化以岸对水库下河型成因决定冲用时形成单股窄深蠕动河道但若来沙偏小故河型可分为类单股窄深蠕动河流长期冰河道形态弯道环流及泥沙输移特性水面最高处是位于凹岸降是不断改变的黄河演变特性及规律黄河下游的河性比降大和河床滩槽冲淤在河床演变上的效果和利害是不一样相反地在河道的淤积抬高过程中河槽淤积抬高起主导作冲淤的分界约为流量黄河水沙过程变异与洪水过程的作用实测资料分析表明年以后不足以前对应时期的一半年以后只有以前对应时期的约在径流表明滩洪水过程中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漫滩洪水时断面最大过流面积与最大含沙量的对一般漫滩洪水高村增加最年来黄河下游平滩流量与造床流量总体上呈减小的趋势黄河下游河道平滩流量和造床新形势下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方略与水沙调控体系提出了形成基本的输水输沙通道源化与综合利用等治理思路和具体措施黄河下游水沙调控对塑造与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的作用进入黄河下游的年平均径流量很可能维持在年的调水调沙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动力平衡临界阈值研究年内减淤泥沙亿年内减淤泥沙长江与洞庭湖关系个方面在这个时是本项研究在思路上较之过去孤立的单项研究的重要创年较之年世纪口河道冲淤变化对长江干流及洞庭湖湖区的冲淤变口分流洪道及洞庭湖等防洪的影河口演变研究从年提出稳定黄河口流路年而不必加高西河口大堤八五目大循环小循环进一步论证了清水沟流路可以使用多沙的黄河河口的平面二维数模提出了对清断面以下允许流路适当摆动和结合油田开发及泥沙利在资助项年的结含沙量平衡的理论表达式基于波浪掀沙和潮流输沙的物理图形扩散模型不考虑泥沙沉速的将泥沙颗粒从床面扬起的过程概括为研究了新的水沙条件下河口水沙环境变异特征响工程泥沙问题研究三门峡枢纽改造与泥沙处理世纪年代紧密围绕三门峡枢纽改建开展了系统研究研排沙在积物冲刷的目的致使潼关河床高程下降了潼关高程研究研究了工程与以上与全年敞泄相比对潼关期控制水位在位是相对合水来沙的组合通过汇流区河提出了解决黄河西倒夺渭保证黄渭交汇后水流平促进潼关古夺河段冲刷和潼关高程降低的汇流区和渭河尾闾整治方案小浪底工程泥沙问题研究小浪底工程枢纽布置悬沙模型试验取得了以下成果建议进水塔群原阶梯形排列改为一使塔群前缘形成调整流态证在进水口前缘形成有利河势流态即形成单一的逆时针回流保证洪水期电厂发电及其他建筑物的泄水建筑物的运用应口前沿的流量三峡水库淤积和下游河道冲刷三峡水库淤积研究三峡水库下游河道冲淤研究的主要成果亿年冲刷后水位有明藕池河一开始就淤重庆河段实体模型研究成果年进一步提刘家峡电站泥沙问题及排沙设施增建研究在库底穿越黄河具有极高的排沙效果都江堰工程改建研究要注意使外江拦河闸底槛不低于天然河床高程不参数孟加拉布拉马普特拉河防洪及河道整治研究推移质形成的沙洲和占悬沙经过认为从长远来看经过整治并形成人工节点控制河势河道控制工程也少年后由于引黄渠系泥沙利用及对平原排沙影响研究提出了黄河下游引黄泥沙在平面上的分布及特以及淤沙占压土算及系统同步泥沙观测论证了分散处理泥沙区内泥沙安排困难和清淤费用增长等严重制约引黄灌区发展的问题提出了水沙综合利用充分利用非新疆塔里木河干流河道演变与整治研究势摆动范围等种河型揭示了塔里木河干流河床演变提出了干流河道输水深入分析了输水堤防工程对河道冲淤和两岸生态环境的影响得出修建堤防后中游河段向下游河道输水比例将增加官厅水库疏浚整治研究口挖泥槽的回淤特点及挖泥效果提出了采用挖泥疏浚方案是近期解决拦门沙淤堵问题应急而有效的措施首次提出和论证了沙入妫方案是较好的方案河流模拟技术水沙数学模型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一维非均匀不平衡输沙模型一维模型参数确定性好通用性强该模型的理论河网水沙模型开发了可视化河网一维恒定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实现了模拟全过程的可视化和自动判读使模型使用者从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二维连接的整体水沙数学模型引入波浪与潮流共同作用下的水流挟沙力和河口立面二维水沙模型开发了立面二维泥沙异重流数学模型其水流泥沙运动方程中直接包括模型在三峡工程平面二维水沙模型开发了适合河道的曲线正交网格模拟及适合于海域与河口地区的多重网流输沙作用的方法模型采用紧密集成模式三维水沙模型开发了波浪和潮流共同作用下的三维水动力泥沙输移模型潮流泥沙模型水流运动方程和守恒物质的对流扩散基本方程维力矩方程组发展了水流泥沙运动力矩方程模型检验泥沙实体模型相似理论泥沙研究所围绕小浪底和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利工程开展了大量的泥沙实体模型试模型设计和试验技术模型测控技术也有很大的发展建立了以实体模型浑水搅拌及水沙供给系统和模型试验参数测控及可视化系统为平野外调查为了研究三峡水库泥沙淤积和变动回水区的航运问题实地调查了南方淤积引起的回水抬高提出了利用水库调度来改善变动回水区航运的措施通过查勘河床质岩性其中金沙江下游要修建我所遂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分两次对金沙江进行了实地查勘点位进行了床沙取致谢本文基于泥沙研究所参加编写的人员还有曹文洪陈建国王延贵范家骅杜国翰蒋如琴周文浩毛继新鲁文参考文献范家骅王华丰黄寅吴 一沈受百韩其为范家骅沈受百吴德一张启舜韩其为韩其为何明民彭润泽常德礼等韩其为匡尚富等汪小刚彭润泽等曹叔尤秦荣昱王崇浩尹学良尹学良钱宁张仁周志德曾庆华陈建国邓安军戴清等胡春宏等陈建国胡春宏董占地刘大滨胡春宏等方春明毛继新鲁文尹学良曾庆华张世奇胡春宏尹学良等曹文洪张启舜张世奇光华出版郭庆超曾庆华周文浩陈建国赵华侠韩其为何明民孙卫东毛继新韩其为京吕秀珍曾庆华王兆印彭润泽蒋如琴黄永健等中国水利杜国翰张启舜周文浩韩其为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蒋如琴彭润泽黄永健王延贵等方春明王崇浩张世奇曹文洪方春明韩其为何明民方春明胡春宏王延贵张燕菁韩其为何明民论水库的航道控制作者简介士韩。
鄱阳湖出口近10年水沙特征及变化初析

鄱阳湖出口近10年水沙特征及变化初析
殷环环;张航;王悦
【期刊名称】《江西水利科技》
【年(卷),期】2024(50)1
【摘要】利用湖口水文站2012~2021年实测水沙资料,分析近10年鄱阳湖出口水沙基本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对变化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近10年鄱阳湖出湖输沙量呈减小趋势,鄱阳湖出湖年输沙量和含沙量出现明显的突变点在2017年左右;长江倒灌进入鄱阳湖的水量和沙量呈减小趋势,影响了出湖径流量和输沙量年内分配,但对全年鄱阳湖出湖水量和输沙量影响较弱;鄱阳湖区的采砂活动、河道冲刷对出湖输沙量影响较大。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殷环环;张航;王悦
【作者单位】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下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V66
【相关文献】
1.鄱阳湖与长江水沙通量变化特征分析
2.21世纪初黄河流域水沙变化特征分析
3.1956~2005年鄱阳湖入出湖悬移质泥沙特征及其变化初析
4.黄河中上游水沙基本特征及水资源利用现状初析
5.近60年鄱阳湖五河入湖水沙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献综述-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

长江口水文、泥沙计算分析文献综述1研究背景河口地区是海陆相互作用最为典型的区域,其水动力条件复杂,如径流、潮汐、波浪、沿岸流以及地转科氏力等作用强烈;人类活动也颇为活跃,其作为经济发展的强势地位集中体现在沿江、沿海等地域优势上。
众所周知,河流泥沙资料是为防治水土流失、减轻泥沙灾害、合理开发水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宏观分析与决策研究,以及流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划、设计和水库运用、调度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的重要基础工作。
我国属于多河流、广流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长达21000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分布着大小不同、类型各异的河口1800多个,其中河流长度在100公里以上的河口有60多个(沈焕庭等,2001)。
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水量丰沛,输沙量大,全长约6300km,流域面积约180万km2,占全国面积的1/5。
其河流长度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孙河,入海水量仅次于亚马孙河与刚果河,均居世界第三位。
据长江大通站资料(1950~2004),流域平均每年汇集于河道的径流总量达9.00 X 1011m3,并挟带约3. 78 X 108t泥沙(中华人民共和国泥沙公报,2004),由长江河口的南槽、北槽、北港和北支等四条汉道输送入海。
根据长江口水流动力性质和形态特征,可分为径流段、过渡段、潮流段和口外海滨段。
过渡段是径流与潮流相互消长的河段,它自五峰山镇至徐六径,长约184km。
潮流段是潮流势力逐渐增强,径流势力相对减弱,风浪与风暴潮对河道的影响大增的河段,它自徐六径至河口,长约174km。
口外海滨段是诸多水动力因素非常活跃的场所,又受到海岸、海底等边界条件的制约,水流动力情况比较复杂。
它的大致范围是西起长江口拦门沙前端、东至水下三角洲前缘,南自南汇嘴附近、北达江苏省篙枝港(胡辉,1988;沈焕庭2000,2001;宋兰兰,2002)。
每个典型河段都有其固有的且相互影响的悬移质含沙量分布特性,它们在长江口地貌形态、河口演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街道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总结

街道长江十年禁渔工作总结
长江是中国的母亲河,它孕育着无数的生命,也承载着无数的记忆。
然而,长江的水质却一直备受关注,水域中的渔业资源也一直备受破坏。
为了保护长江的渔业资源,禁渔工作已经进行了十年。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十年来长江禁渔工作的成果和经验。
首先,长江禁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十年来,禁渔政策的实施使得长江的渔业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恢复。
不仅如此,禁渔工作也推动了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为长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长江禁渔工作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在实施禁渔政策的过程中,相关部门深入了解长江流域的渔业资源状况,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禁渔措施,并且加强了对违规行为的监督和处罚。
这些经验对于今后长江禁渔工作的持续推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长江禁渔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尽管禁渔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一些违规行为仍然存在,渔业资源的保护和恢复还需要更加持续和坚定的努力。
同时,长江禁渔工作也需要更多的社会参与和支持,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保护长江的渔业资源。
综上所述,长江禁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希望未来长江禁渔工作能够继续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为长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长江的明天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江河流泥沙研究十年余文畴,卢金友,龙超平,范北林(长江科学院)主要介绍近十年来,我院围绕三峡、南水北调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和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开发利用工程的泥沙问题以及泥沙运动基本问题所开展的研究工作。
1 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关系到枢纽建筑物的布置、施工期和建成后的运行、水库寿命、长江的防洪、航运、生态环境、岸线开发利用与河道治理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三峡工程关键性技术问题之一。
“八五”和“九五”期间,我院配合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和技术设计,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八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的“三峡工程下游河道演变及重点河段整治研究”专题、“三峡工程坝区泥沙淤积对通航和发电的影响及防治措施优选研究”专题和“三峡工程临时通航建筑物布置和施工期临时航道泥沙淤积问题及其对策研究”子题研究;承担了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泥沙课题专家组主持的三峡工程“九五”泥沙问题研究工作。
为三峡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1 库区泥沙问题为了研究上游干支流建库对三峡水库淤积的影响,利用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长江上游2030年前已建、在建和可能兴建的溪洛渡、向家坝等总库容约557亿m3的15座大型水库对三峡水库淤积的影响。
利用泥沙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三峡水库运用初期30年重庆城区河段的整治问题,提出了九龙坡和金沙碛等重点港区河段的整治工程方案。
1.2 坝区泥沙问题利用比尺为1∶150的正态整体泥沙模型和比尺为1∶50的正态局部泥沙模型,结合水槽试验、数学模型计算和原型实测资料分析,研究了三峡工程运用后,坝区河段泥沙淤积和河势调整规律;各种通航建筑物布置方案,在枢纽运用不同时期通航建筑物上、下游引航道的泥沙淤积规律以及通航水流条件;船闸和升船机引航道防淤清淤措施,包括引客水破异重流、利用水帘或气帘破异重流、松动冲沙和机械挖泥等措施;枢纽运用不同时期电站进水口前泥沙淤积高程与形态、过水轮机的泥沙粒径与数量、电站尾水渠流态与泥沙淤积,以及排沙底孔的布置方案;施工期坝区泥沙问题,包括导流明渠和临时船闸引航道泥沙淤积、施工围堰的防冲、导流明渠岸线防护、水厂取水口和施工码头位置选择等问题;右岸地下电站防沙问题。
上述研究提出的成果已被工程设计单位采用,为枢纽建筑物设计、施工及运行提供了科学依据,其中施工一期泥沙问题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已为原型观测资料所证实。
1.3 坝下游泥沙问题利用数学模型和实体泥沙模型对三峡工程下游河道冲刷与演变及其对防洪、航运影响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利用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三峡工程运用后坝下游宜昌至大通长约1100km河段的河床冲淤数量、分布与冲淤过程,沿程水位变化过程;利用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了三峡工程修建后上荆江重点河段的河势调整趋势;研究了三峡工程修建后荆江三口分流道的冲淤变化及荆江与洞庭湖水沙关系变化;并研究了荆江、洞庭湖冲淤联算的数学模型。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对三峡工程运用后荆江河道演变及河势控制进行了初步研究。
为配合工程技术设计,正在利用泥沙数学模型和实体模型研究三峡工程施工期及建成后,坝下游水位降低对葛洲坝枢纽船闸下游引航道通航的影响及解决措施,河床冲刷对枝城至江口河段浅滩的影响及整治方案。
此外,我院根据40年来三峡工程泥沙研究成果,编写了《三峡工程泥沙研究》专著,已于1997年出版。
2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泥沙问题研究泥沙问题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关键性技术问题之一。
近10年来,利用河道观测资料分析、数学模型计算和实体模型试验等手段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区、输水区及补偿区的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
2.1 水源区泥沙问题水源区是指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引水区,即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地区。
利用一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而抬高蓄水位运行后的水库淤积问题及南水北调工程初期年调水15亿m3、后期年调水150亿m3时,对水库淤积的影响。
利用一维泥沙数学模型对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进行了长系列年的计算。
利用二维泥沙数学模型计算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的补偿工程碾盘山枢纽下游重点河段的冲淤变化。
2.2 输水区泥沙问题输水区泥沙问题主要是渠系泥沙及河、渠交叉的有关泥沙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沿程与众多河渠交叉,其中穿过黄河的工程是最大的跨河工程,位于郑州以西约30km处,供比较研究的有4条跨河线路以及隧洞和渡槽两种型式工程方案,其泥沙问题较为复杂。
为了配合工程规划和设计,1995年起开展了穿黄工程泥沙模型试验。
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的水沙条件下,对各条跨河线路的不同跨河建筑物型式和不同的河道缩窄方案的组合,穿黄工程与黄河河道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
2.3 补偿区泥沙问题为了补偿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规划中提出从长江引水至汉江的“引江济汉”工程。
利用二维泥沙数学模型对引江济汉工程在上荆江的三个引水口区域(即大布街、沙市新华垸和盐卡)进行了计算分析,给出了在不同的水文条件下,各引水口河段流场、河床冲淤及河势的变化。
3 其它水利枢纽工程泥沙问题研究近10年来,除三峡工程外,我院还对长江干支流上近20座水利枢纽的工程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
利用正态泥沙模型试验研究了葛洲坝枢纽下游河势调整工程有关问题。
在多方案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有效降低大江下游航道波高以改善通航条件的大江下游江心堤工程布置方案,已为设计部门所采用;利用泥沙数学模型计算研究了金沙江溪洛渡和向家坝水库修建后,其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及其对三峡水库淤积的可能影响;利用泥沙数学模型对长江支流嘉陵江亭子口、合川、井口枢纽,乌江构皮滩、彭水和江口水利枢纽,清江隔河岩、水布垭和高坝洲枢纽,澧水皂市枢纽,汉江支流的孤山枢纽及赣江万安枢纽的水库淤积、变动回水区冲淤、洪水位变化及其可能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对彭水、亭子口、高坝洲等水利枢纽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及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利用泥沙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万安枢纽下游近坝段河床冲淤及整治方案,研究了亭子口水库变动回水区的冲淤和洪水位的变化及其对防洪、航运的影响。
4 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4.1 河道治理规划研究为了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进行综合治理,根据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长江水利委员会自1992年起开展了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的编制工作。
我院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现状的深入分析,并在总结近40年来河道整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根据规划原则和治理目标,提出长江中下游干流河势控制总体规划和河势控制应急工程方案,并对上荆江、下荆江、岳阳、九江、安庆、芜湖、马鞍山、镇扬、扬中、澄通等10个重点河段及其它一般河段的治理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各河段河势控制和治理工程方案。
于1997年完成的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治理规划已经水利部审查批准实施。
4.2 河道整治工程研究护岸工程是长江中下游防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10年来,为配合防洪工程建设,我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根据天然河道资料对河道崩岸规律、护岸工程效果等进行了分析,利用水槽试验及现场试验研究了塑料土枕等护岸工程新材料新技术,承担了黄广大堤、荆南干堤、安庆广济圩江堤的护岸工程设计及监理工作。
我院在总结历来治江护岸工程经验基础上,组织编写了《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技术要求》,对提高长江中下游护岸工程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根据河道整治规划,开展了一系列重点河段的整治研究和设计工作。
自1986年开始,与交通部门一起开展了长江中游界牌河段综合治理研究,在大量整治方案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选定了枯水双槽整治方案,主持编制了该项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
经国家计委批准,该工程于1994年底开工,我院承担全河段的护岸工程设计工作。
目前该项整治工程已基本完成,经近几年洪水考验,整治工程是成功的。
在深入分析河床演变规律和大量的河工模型试验的基础上,编制了长江中游下荆江的石首河段、熊家洲至城陵矶河段,长江下游安庆河段、马鞍山河段一期和镇扬河段二期整治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为各河段整治及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4.3 河道开发利用研究随着沿江两岸社会经济的发展,河道开发利用工程项目也日益增多。
我院通过河道观测资料分析、泥沙实体模型试验及数学模型计算对长江中下游的荆沙大桥、岳阳大桥、武汉二桥、武汉三桥、武汉四桥、鄂黄大桥、黄石大桥、铜陵大桥、芜湖大桥、南京二桥、南京三桥及镇扬大桥等十几座跨江大桥桥址的选择,建桥对河势、防洪、航运的影响以及桥墩局部冲刷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对宜昌、阳逻、汉川、鄂州、黄冈、黄石、安庆、常州、利港等电厂取水口的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利用二维泥沙数学模型、二维非恒定流数学模型及泥沙实体模型试验研究了扬子--- 巴士伏、太仓、利港等江滩和岸线利用工程、码头及港埠工程的布置问题。
此外,承担了长江中下游开采砂石料的分析论证工作;并与有关单位合作研究提出的防止钉螺通过灌溉闸向渠道扩散的工程措施,运用于实际取得成功,已在各省推广。
5 基本问题研究结合工程实际,申请各类研究基金项目,对河道泥沙基本问题进行了研究,获得了有价值的成果。
5.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几个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中“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课题,取得如下成果。
(1)三峡工程通航建筑物引航道防淤清淤措施及电站防沙问题研究。
利用整体泥沙模型和水槽试验及理论分析相结合,对通航建筑物引航道防淤工程措施,其中包括引客水破异重流、射流破异重流(包括水帘、气帘和水平附壁射流)和潜坝拦异重流等,以及清淤措施,包括引流冲沙、引流结合松动冲沙和机械挖泥措施的机理、工程方案和效果进行研究,为设计提供了依据。
试验研究了电站排沙底孔的布置和排沙效果。
(2)模型变率影响研究。
利用变率1~10的弯道动床模型,研究变率对实体模型流场和河床冲淤相似性的影响,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定性或定量成果,提出模型变率的选择范围。
(3)回流区泥沙淤积计算。
为了模拟计算回流区泥沙淤积,建立了水深平均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
该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回流区水流泥沙运动和泥沙淤积量。
5.2 其它基本问题研究(1)长江中下游分汊河道形成条件研究。
在调查分析长江中下游干支流分汊河道特性与演变的基础上,对来水来沙、河床边界等各个因素对分汊河道形成与演变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获得了分汊河道类型的判别方法及其形成的条件。
(2)钉螺在水流中运动扩散规律研究。
利用理论分析和水槽试验研究得到了钉螺的重力特性、钉螺在水中的沉降、起动和扩散规律及其计算公式。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防止钉螺通过灌溉闸向渠道扩散的工程措施,在实际工程中已成功应用。
(3)温度及浓度场模拟研究。
建立了模拟温度和浓度场变化的二维数学模型,该模型经实测资料验证,具有良好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