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日本人的美意识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的美学文化受到了很多人的推崇,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侘寂”、“静谧”和“枯淡”三大美学概念。
这三种美学理念在日本文化中既有独立的表现形式,也有相互融合的体现方式。
在艺术作品中,这些美学概念被广泛地应用,具有深刻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首先是“侘寂”美学,它广泛地应用于日本传统花道、茶道和文艺作品中。
侘寂美学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美”与“优雅”,而更注重艺术作品所具有的朴素、自然、虚无和退隐的美学境界。
它要求在物质的丰富和精致之外,体现出一种赤裸、贫瘠、寂静的美感。
例如,在传统日式茶室中,废旧的茶具、低矮的桌子、出土陶器,都符合侘寂美学的要求,为参与者创造了一种贫瘠的美学体验。
在传统绘画和文学作品中,侘寂美学的表现方式更多的是通过描绘沉默、孤独、寂静、无奈等情感来表达。
其次是“静谧”美学,它主要体现在宗教文化中,然而它的效果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被感知和体验。
静谧美学所追求的是一种净化身心、使人在宁静、安宁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例如,在禅宗文化中,禅修者静坐禅室修行,通过禅音、禅法、禅茶、禅画等方式,实现身心的完全净化。
这种绝对的安静与沉淀,被视为无上的美学状态。
在日本传统园林设计中,也注重静谧的美学效果,通过规划空间,采用隔离、限制、纳入等方式来营造一种宁静、安宁的环境。
最后是“枯淡”美学,它在日本文学、戏剧、绘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枯淡美学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极度的简约、削减和抽象,体现一个意境清新、淡泊的艺术风格。
它要求作品要削减冗余的思想,表现生活的本质,并在表达中追求某种简单、朴素的淡泊和快乐。
在日本传统绘画中,枯淡美学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将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以符号图形的方式体现在画面中。
日本的宫廷乐、室内乐、舞蹈等也深受此种美学概念的影响。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是一个高度重视美学的国家,而日本三大美学则是“侘寂”、“颜色”和“雅致”。
这三种美学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传统的绘画艺术还是现代的设计作品,都能够找到这些美学的影子。
侘寂是一种讲究简朴、朴素和寂静的美学观念。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中,侘寂美学通常通过简洁的构图、柔和的色调和精致的细节来体现。
比如在日本的水墨画中,画面常常只有一两个主题,画家通过简单的笔触和淡淡的水墨色彩来表现出一种蕴含深意的寂静之美。
而在传统的茶道艺术中,侘寂美学更是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茶室的设计通常非常简约,只有一张茶几、几个茶碗和一些简单的摆设,但却能够给人一种极致的宁静与美感。
颜色是日本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日本人对于颜色的运用非常讲究,他们擅长利用淡雅的色彩来营造出一种柔美而富有诗意的氛围。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和工艺品中,常常可以看到淡淡的粉红色、浅淡的蓝色、清新的绿色等柔和的色彩,这些色彩的运用令作品更加具有婉约之美。
在日本的装饰艺术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对颜色的精准运用,比如和服的图案设计、传统建筑物的彩绘等都展现出了日本人对于颜色美学的追求与热爱。
雅致美学是日本美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雅致美学追求的是一种高尚、典雅、精致的美感,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修养和精神内涵。
在日本的传统绘画中,雅致美学常常通过对细节的精雕细琢和对构图的精心设计来体现,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展现出画家对于美的追求和对于生活的热爱。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也常常能够看到对雅致美学的追求,无论是庭园的设计、建筑的构造还是室内的摆设,都能够展现出一种高贵典雅的美感。
日本三大美学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它们不仅影响着传统的绘画艺术,也影响着现代的设计作品,无论是在造型上、色彩上还是构图上,都能够找到这些美学的身影。
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所体现出的侘寂、颜色和雅致的美学观念,不仅是对于美的追求,更是对于生活的理解和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浅析日本三大美学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日本是一个富有传统文化和艺术氛围的国家,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它的三大美学观念:侘寂、颓废、雅致。
这三种美学观念贯穿于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成为了日本文化的独特魅力。
下面将从这三大美学角度来浅析日本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首先是侘寂,侘寂源于日本茶道文化,强调的是简朴、朴素、自然的美。
侘寂美学强调寂静、宁静、朴素、自然等因素,并且追求的是一种淡泊、平淡的生活态度。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侘寂美学的体现。
比如日本的传统建筑,简洁朴实的木质结构,自然的采光和通风,以及淡雅的设计风格,无不体现了侘寂美学的精髓。
日本的花艺也是侘寂美学的典型体现,它强调花材的自然、朴素,追求的是一种淡雅、淡泊的美感。
在绘画艺术中,日本的浮世绘作品也经常体现出侘寂美学的特点,简洁的构图、朴素的色彩、寂静的情感都是它的特点。
其次是颓废,颓废美学是日本文化中的另一种美学观念,强调的是虚无、腐朽、退化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颓废美学的体现也是比较明显的。
比如一些废墟风格的摄影作品,表现出社会现实中的颓废景象,捕捉了人们内心中对于原始、腐朽、退化的情感,来揭示现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弊端。
和侘寂美学相似,颓废美学也在绘画艺术中得到了体现,有一些画家通过颓废的构图、色彩和线条表现出一种颓废的审美趣味,引发观者对生活的思考。
最后是雅致,雅致美学是日本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它强调的是高尚、优美、精致的美。
在日本的艺术作品中,雅致美学的体现也是极为突出的。
比如传统的茶道艺术,注重礼仪、品茶器和茶具的精致和雅致,通过简单的动作和品茶的仪式感展现出雅致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日本的绘画艺术中,有一些传统画家的作品也对雅致美学有着深刻的体现,他们通过精致的线条、精湛的技艺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展现出了雅致美学的魅力。
日本的三大美学观念侘寂、颓废、雅致贯穿于日本的艺机作品中,无论是建筑、绘画、摄影还是其他形式的艺术表现,都能看到这三种美学观念的体现。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自然对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相对有限的岛国,日本人民对于大自然有着深刻的敬畏和感激之情,这种态度贯穿于他们的审美观念中。
首先,自然景观成为了日本传统美学的灵感源泉。
这一点在日本园林设计和艺术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自然景观的表现手法如水、石、花卉、树木等元素常常被运用于庭院和建筑设计中,使得散布于岛国的园林和庭院成为了一处处仿若世外桃源的美丽天地。
这种自然景观所传达出的平和、宁静的氛围被认为有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其次,自然对于日本人的审美意识还体现在日本传统艺术和文化中。
比如,在传统绘画中经常出现的山水画是对自然景色的高度模拟和表达,借助画笔、墨水和纸张将山水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日本还有一种传统的花道艺术,“生花”,在这种艺术形式中,通过精心挑选和摆放花卉,再加上适当的绿色装饰,展现出自然花卉的美丽和和谐。
此外,由于地理环境的限制,日本的自然灾害频繁,如地震、台风、海啸等。
这些灾害对日本人的审美意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日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种名为「侘寂」的审美观念,它强调不完美、不持久和寂寞的美感。
这种审美意识与日本自然灾害频繁的现实相吻合,通过强调生命的脆弱和短暂来提醒人们珍惜眼前的一刻,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总之,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受到了自然的巨大影响。
在日本人民的心中,大自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们纯朴而又崇高的审美观念,凸显了对大自然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这种意识贯穿于日本的传统艺术、文化和生活方式中,使得日本的审美取向与众不同,独具特色。
日本人的美意识——物哀

日本 人 美 意 谶 一 一 物 哀 扎 日本 人 美 意 谶 c c : 土 物 哀扎 j 南 为 物 哀 扎 J 0 . 匕 、j { 人 生 槎 微 e 各 芑 耋、 未加 l 触扎 畴 c 感 为 、 匕 二 二 L
c :屯强 0影 警 老与 之 ℃ 南 为 。川 端 康 成 c平 安 朝 物 哀 I 土 扎 J 日本 美 源 6 , 匕加 、 匕美 互 0 I 通 匕合 j 屯 匕 : ) 悲 、:
加 述 二 l 南 为 。彼 c 二 美 意 谶 影 窖 、 伊 豆 踊 9 r 子 J 中 l 主 人 公 二 人 悲 老美 c 属 L 、 0 悲 L =、 二 淡 、 , 真 美 艺解 c 合 , 、 哀 美 的 抒 情 世 界 老 作 r L 。 日本 民 族 全 于 ) 悲 J出
国学 者 南 否本 居 宣 畏 f r 氏 物 J 作 中加 主、 源
物 哀
札 j 用 例 十 二 笛 所 老抽 出 L 二 物
学 本 冒 南 否 税 、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 耍
物 哀 扎 J 日本 文
南 为 二 老夹 的 l输 寸 为 匕 匕 屯c 二 精 神 二 : :、
害 0 允例 南 为 。 春 佐 米 乃 阿 波 礼 j 二 札 e 雨 老 兄 、 。 春 哀 扎 J 氖 分 I , 、 否 绒 细 ℃ 哀 愁 感 情 表 现 南 为 。 二 ) 南
之 为。
主 体 c 瞬 同美 J 耋 老求 幻 、 L 0瞬 蠲 永 久 不 变 美 、
日本 人 的 美 意 识 一 一 物 哀
李 娜
( 西安 工 业 大 学
【 摘 要 】日本 人 的 美 意 识 中“ 哀 ” 极 其 重 要 且 经 常 被 提 及 的 。 本 文 物 是 通过 分析“ 哀” 意识产 生与发 展 直到被 明确提 出的过 程 , 述 了“ 物 美 阐 物
日本美学四大概念(物哀、幽玄、侘寂、意气)到底是什么意思?

日本美学四大概念(物哀、幽玄、侘寂、意气)到底是什么意思?相较于西方文学,东亚文学在如今的高校中,确实处于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
世界文学丰富多彩,你不提一下东亚文学,也不好,毕竟世界不等于西方。
但是确实东亚文学不那么受重视,于是大家心照不宣地,会稍微说一下,算是介绍过了吧。
如果在东亚文学里面挑一个世界最具代表性的,那恐怕就是日本文学了。
小小的太平洋岛国,涌现了大量文学大师,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其中不乏诺奖获得者。
令人好奇,日本文学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呢?总的来说,日本文学最突出的贡献还是在美学向度上。
日本的文学是纯净的文学,不掺杂质的,仅仅为了美而美。
美是那些汉字,假名组合在一起的首要,也是终极目的。
01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川端康成对于喜欢读日本文学的朋友来说,应该对“物哀”这两个字不觉得陌生。
值得一提的是,物哀中的这个“哀”,并不是伤感,更不是悲恸。
它仅仅是感叹,仅仅是日本人在看到生活中的事物,随口说出的一句话。
物哀是日本人对时间万物的感叹,感动。
日出日落,潮涨潮落,乃至一片樱花的凋谢,都是日本人感叹的对象。
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文学史上极为重要的一部作品:《源氏物语》。
紫式部在其中将物哀的概念确定,可以说物哀之滥觞即《源氏物语》。
《源氏物语》中,紫式部写尽了事件美好之物,满开的樱花,彩色的画卷和不尽的流年。
从其中我们可以看到,“物哀”这一概念,是反政治的,不讲道德的,是不讲道理的。
光源氏一生,最不爱的就是他的妻子。
这样的一个人,在中国文学里面,是不可能成为主人公的。
但是,在以美为第一追求的日本文学中,光源氏的倾城一舞,将道德,政治统统排开,天地之间仅我一人。
“忧心长抱恨,未觉日月行。
忽尔岁华尽,我身亦将倾”,极尽物哀之美。
这是光划公子最后,阅尽繁华后,对世间的感叹,冷冷转身,给世人留下一个孤独又美丽的背影。
川端康成的作品可以说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日本物哀之美的巅峰。
《雪国》帮助川端康成摘下诺贝尔奖的桂冠。
关于日本人传统的“物哀”美学精神

关于日本人传统的“物哀”美学精神物哀是日本江户时代国学大家本居宣长(もとおりのりながMotooriNorinaga)提出的文学理念,也可以说是他的世界观,这个概念简单地说,是“真情流露”,人心接触外部世界时,触景生情,感物生情,心为之所动,有所感触,这时候自然涌出的情感,或喜悦,或愤怒,或恐惧,或悲伤,或低徊婉转,或思恋憧憬。
有这样情感的人,便是懂得“物哀”的人。
有点类似中国话里的“真性情”。
懂得“物哀”的人,就类似中国话里的“性情中人”了。
“物哀”并不是中国人望文生义而得到的“悲哀”之感,“悲哀”只是其中一种情绪而已。
《日本文学思潮史》就提出久松潜一博士将“物哀”特质分为五大类,“一感动,二调和,三优美,四情趣,五哀感。
而其最突出的是哀感。
对于“物哀”,叶渭渠先生认为“物哀”的思想结构是重层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对人的感动,以男女恋情的哀感最为突出,第二个层次是对世相的感动,贯穿在对人情世态包括“天下大事”的咏叹上。
第三个层次是对自然物的感动,尤其是季节带来的无常感,即对自然美的动心。
中国古诗词中有一些诗句,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无边落木萧萧下”、“昨夜星辰昨夜风”、“平林漠漠烟如织”……都表达了因自然景物而诱发的一种哀伤情绪,与日本的“物哀”十分类似。
物哀是一种审美意识。
川端康成多次强调:“平安朝的‘物哀’成为日本美的源流。
”“悲与美是相通的。
”物哀意识诞生于日本,与岛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日本列岛自古以来经常为雾霭所笼罩,自然风光留给人们的是朦朦胧胧、变幻莫测的印象。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能像日本一样在狭窄地域集中了如此之多的美景——雪山、海滩、山涧、峡谷、温泉、瀑布,林木葱葱,繁花似锦,小桥流水,幽雅庭院。
故而说日本国土处处诗情画意并不为过。
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国家像日本一样,自古以来被如此之多的自然灾害所频频袭击——火山、地震、雪灾、海啸、飓风、战乱……多少年来日本人常看到的是美稍纵即逝,顷刻化为乌有。
自然影响下的日本人审美意识

场视 觉的盛 宴 。
、
与 自然相调和 的美意识
在 人类 文化 中敏锐 地反映 人们 生活 的往往 是文学 。 自然 , 在 日
日本的 国土面 积本来 就非 常狭小 , 而适 合人们 居住 的平 地范 围 本 文学 中一 直是 一个 很 重要 的主 题 。日本 文学 既反 映 了日 本的 风 四季 景 致 的独特 魅力 以 及 日本 人 纤细 、 敏 感、 忧郁、 虚幻 的 更是 有 限 。由于 没有 大陆 国 家那样 广 阔的 疆域 和规模 宏 大 的自然 土 人 情, 景观 , 日本 人的 衣食住 行往 往是更倾 向于 小巧玲 珑 的事物 。郁达 夫 性 格 , 也 反映 了日本 文化 体现季 节 感的 特性 。8 世纪 中叶 成立 的 日 曾总 结 日本 人 的文化 生 活 “ 不 喜铺 张 , 无伤 大体 ; 能 在 清淡 中 出奇 本最 早的和 歌集 《 万叶 集》 中, 歌者 在表达 自己 的内心 世界 时往往 悲伤 这类词 汇 , 而是常 常假 托自然 草木 、 山水 的 趣, 简易 里寓新 意 , 春花 秋月 , 近 山遥水 , 得天地 自然之 气独 多 。 ”例 并不 直接使 用喜 悦、 如, 单从 建筑 上 来说 , 传统 的 日式 建筑 并不 似 中式建 筑 一般 追 求规 姿 态来抒 发自 己对人 生的感 悟 。特别是 和歌之 后 出现 的俳 句中 , 只 模 的宏大 、 装饰 的豪华 , 或是 对称 等几何 式的 美 , 而 仍以淡 泊素 雅的 有 十七个 音节 , 但它 却每每 通过形 式多样 的季语 准确 捕捉 出当 前的 自然景 观 美为 主 。建 筑材 料 主要 取 自木材 和 稻草 , 轻 便环 保 , 被 称 季 节景致 以及 瞬间的 现象 , 并使人 由此联 想 出无限 的变化 和更 为深 作 会 呼吸 的材 料 , 这 不仅 在视 觉 上与 周 围的草 木相 协调 , 而 且 很适 邃 的意境 , 短小 精炼 而又趣 味无 穷。其次 , 在 散文 出现后 , 作 者常 根 合 日 本高 温多 湿 的气候 。此 外 , 室 内的装 修也 很朴 素 , 为 了达 到整 据 自身 经历 表 达对 自然 现象 和世 态人 情 的独 特感 受 。如被 后世 称 体 的调和 , 室 内尽量 不摆放 过多 家具 , 壁 龛里 只挂一 幅字 或一幅 画 , 作 随笔 文 学鼻 祖的 《 枕 草子 》 中有一 篇 散文— — 《 四季 的 美 》 , 在 U Y 3 纳 到某一 时段 ,“ 春 花 瓶 内只简 单 插一 枝花 。和 室的 魅力 还在 于 它的 隔扇 并不 是将 室 这 里作者 清少 纳言将 四季 中最美 的情境 分g 内和 室外 截断 , 而是 通过 柔 和 的划分 更加 突 出居 室的 宁静 , 即 使坐 天 最美的 是拂晓 ” : “ 夏天最美 的是夜 晚 ” ; “ 秋 天最美 的是黄 昏 ” ; “ 冬 在室 内也能 享受到 透过 隔扇照射 进来 的温暖 阳光 , 偶尔 听到大 自然 天 最 美的 是清 晨 ” , 并在 散 文中 列举 出这 一 时段 几个典 型 的 自然 景 的乌语虫 鸣 , 更渲 染出一种 优雅祥 和的氛 围。 物, 委 婉地表 达出不 同季 节的特 征和 魅力 , 传 递 出了一种 微妙 的 、 难 启 发人 们从 看似 平 淡无奇 的 四季 景物变 化 中 , 寻 找 与淡 雅朴素 的 日式房屋 相搭 配的 是 , 同 样以 自然的景 观美 为主 以言 说的 情趣 , 的庭 园布局 。虽说 是 自然的景观 美 , 但并不 意味 着百 分之百 照搬 自 并细细 品味生 活 、 品味自然 、 品味 人生 的乐趣 。此外 , 在 物语文 学和 然的 本来样 式布 置 , 而是 将 自然 的 山水形态 象征 化 , 或 是加 以强调 , 近 现代小 说中 , 自然 景物和 四季 的变幻不 仅承 载着作 品 的背景 和基 巧用 树木 、 石 头等 大 自然 的材 料形成 一个完 整 的、 调和 的 , 人 工的 空 调 , 象征 着人 物命运 , 还从侧 面暗 示出人 物的 心理 活动和 性格 特征 。 间美 。这点 与盆景 的理 念非 常相似 , 即 以小巧纤 细的 手法取 景于大 比如 川端 康成 就认 为 日本 的传统 存在 于 自然和 人 类感 情在 内 的美 自然 , 然后将 大 自然 的千 姿百 态尽 收盆中 , 重现 自然 , 是 一种 充分体 感 之 中 , 他 在 自己 的一 系列 作品 《 雪国》 、《 伊 豆的 舞女 》 、《 古都》 现 日本人 的性格 、 气质和 情趣 的表现 手法 。这种将 一部 分 自然的形 等 作品 中都是 借助 自然环境 进而 展开故 事情 节 , 塑 造人 物形象 和性 衬托人 物内心世 界的 。 式纳 入 日式庭 园 之中 的传 统一 直 延续 到现 代 , 也 对 日本 的茶 道 、 花 格 , 道产 生了很大 的影响 。 值得一 提 的是 , 由于 日本 处在环 太平 洋地 震带且 受 到富于 变化 二、 四季 变幻 中的美意识 的季风气候 的侵蚀 , 除了有风和 日丽的美好 景致外 , 也是一个 时常面 频 发的 台风 , 突然 的地震 、 多变 的气候 … … 除 了住 宅以外 , 日本 人对 大自然 的亲近 从他们 对季 节的 关心 上 临自然 灾害 困扰的 国家 , 也 可 以清楚 地看 出来 。春 夏秋 冬 微妙 的四 季变 幻 不仅 给 日本人 带 这 些都 使得 日本人在 歌咏 自然美 景 , 沉浸人 生行乐 中时 往往会 悲从 来 多 姿多彩 的 自然景 观 , 提供 了种 类 繁多 的食 材 , 也激 发 了日本 人 中来 , 担 忧美 好的 时光稍 纵即 逝, 进而 流露 出伤感 颓废 、 徒劳 虚幻 的 源 源不 断的艺 术创作 的灵 感 。在 生活方 面 , 日本人在 敏锐 地感 受季 情绪 。他 们常 把四季 的 自然美 同人的哀 伤与 灭亡相 联 , 构 成 日本古 节 交替 的同日 寸 , 也擅 于将 时下的 季节感 再现 到身边 的事 物和审美 享 典 文学独 特的悲哀之 美 , 进而形 成了 “ 物哀 ”传统 。“ 物哀 ”本是江 受中, 这 点在 传统 的日本 料理 中有很好 的体 现 。日本 料理 口味 以清 户时代 的国学大师本 居宣长提 出的文学理念 , 宣长认 为 “ 物” 指 “ 壮 淡 为主 , 烹调 时尽 量保持 食材本 身的 天然原 味 。如 果说 饮食只 看重 美 ” ,“ 哀 ”指 “ 悲哀” , “ 物 哀 ”便 是在 悲 中求 其壮 , 哀 中求 其美 。 美 味与 否的话 , 味道 浓香 的中餐 和西 餐绝对 更胜 一筹 。日本学 者笠 它 既是自然 景物 与季节 感的体 现 , 但 又因 为其表 达了对 自然 万物抱 原 仲 二在 对美 及与 美相 关 的古代 文 字和 文 献进行 深入 考 察后也 认 着 同情、 喜 爱、 眷 恋、 惋叹 等情 感态度 而逐渐 演变 上升 为了一 种美 学 为: 中 国人 原 初的 美意 识起 源于 味 觉, 然 后依 次扩 展到 嗅 觉 、 视觉、 传统 。这 种美学传统 对后世 日本人 的美意识 塑造有着 深远的影 响 。 触觉、 听觉 ; 随着文 明的发 展 , 又 从官 能性感 受的五 觉扩展 到精神 性 以上仅 是举 例论 述 了一 部分 受 自然 影响 而形 成 的 日本人 的 美 的心 觉, 最后 涉及到 自然 界和人 类社会 的整体 , 扩展 到精 神、 物质 生 意 识 , 其 实在 这种 得 天独 厚的 风土 环境 中饱 受 熏陶 的 日本人 , 其 形 活中 能带 来美 的效 应 的一切 方 面 。正 因为中 国人 的 审美意 识是 从 成 的美 意识 是纤 细 而复 杂 的, 其他 如 “ 飞花 落 叶 ”之美 、 不 圆满 的 味觉 开始 的 , 所 以中 国人在 审美 活动 中 重在体 味 而不 是重 在观 察 , 美等, 无 一不 是与 自然 , 与 生命 息 息相 关 。日本 人在 自然 影 响下 形 对 气与 神的 把握胜 于对形 与体 的关照 , 中 国料理 亦如此 。但 是日本 成 的美 意识 的过 程 , 其实 也是 其整 个 民族对 生 命 、 生 活 所流 露 出的 料 理 的独特之 处在 于 , 它 与季 节的融 合是 多角度 的 。对 于一 名优秀 情感 变迁 的过 程 , 记 录着其 民族 精神 的前进足迹 。 ( 下 转第 1 6 2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日本人的美意识
作者:何博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12期
摘要:日本人关于“美” 的心境是独特而且超群的。
日本式的美,一般情况下,不是华丽而是朴素,不是雄辩而是沉默,不是动态而是静态。
因此,本文将对日本人美意识的特性做进一步的总结。
关键词:美意识;小型事物;简洁;暗示;余味;阴影;不完整美;风雅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2)-12-0235-01
在《日本人的美意识》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即使在被认为没有余地加入美的表达的领域,也充满了美的表现。
”看完这句话后,觉得深有同感。
因此,本文将对日本人的美意识稍作考察。
从远古以来,孕育着平静的凹型文化的日本人的“柔心”所面对的对象,首先就是自然。
日本人被赋予美丽的岛国自然环境,也非常亲近自然。
并且,这也给日本人最初的性格和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日本人对于自然美的感觉是非常纤细的,而且富于艺术性。
美意识的起源于人的本能的感受。
可以说,日本人关于“美”的心境是独特而且超群的。
日本式的美,一般情况下,不是华丽而是朴素,不是雄辩而是沉默,不是动态而是静态。
日本美意识的特性可以分为四点,即喜爱小型事物、简洁·暗示·余味·阴影、不完整美、风流·风雅。
一、喜爱小型事物
比起强大的事物,日本人对于弱小的事物带有更多美的感情。
日本人生活的世界非常狭小,接触的是小型而简单的景色,被温和的自然环境所包围,因此产生出了纤细的感觉。
在日本,有盆栽这种园艺。
它本来是从中国传来的,但在日本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将本来就是小规模的自然再将它缩小,这一点足以证明日本人是非常喜欢小规模事物民族。
另外,这种对于小型事物的喜爱之情在产业和技术中也可以看到。
例如,在制造像照相机这之类的小型的精密产品的时候,是充分发挥纤细的美意识的时候。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美しい”这个词汇。
它是在探究日本人美意识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美しい”这个词在过去,是表示对于某种特殊的被限定对象的爱情表达的意思,而现在,是表示美的性质的词汇。
这一事实,也充分说明了日本人的美意识主要是倾向于必须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二、简洁·暗示·余味·阴影
首先,我们来看看川端康成的《雪国》的开头部分。
“国境の長いトンネルを抜けると、雪国であった。
夜の底が白くなった。
”(“火车穿过县界的长长的隧道,就到了雪国。
夜幕下的大地都成了白色。
”)这一句中,“夜の底”这一词汇,从字面上看的话,或许有些费解,事实上,作者想要表现的是,在火车上透过车窗远眺窗外景色时,车窗就像一幅美丽的风景画一样。
“底”这一词,当然指的是大地。
也就是说,意思是“大地都成了白色”。
言外之意是指,火车在进入隧道之前大地上没有积雪,是黑色的夜幕,但是穿过隧道进入雪国以后,大地就变成了一片雪白的景色。
也就是说,“夜の底”一词非常简洁,给读者一片联想的空间。
这不得不说是归功于作者对于描写对象细致入微地观察了。
如果作者用尽各种恰当的辞藻来形容当时车窗外的景色的话,反而将读者的思维固定在了作者设计的思路上了。
另外,铃木大拙在《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这样说道:“正是极少的表达才能蕴藏最大限度的意义。
”这种观点,当然不用说,是从禅的立场来说的。
禅佛教是在镰仓时代初期,以宗派的形式从中国传来的。
禅重视的是,冥想、简单、与自然的亲和。
到了中世末期,在禅文化的影响下,形成了美的体系,在以后的日本文化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因此,我们也可以多少透过这点来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
另外,从和歌和俳句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日本人喜欢暗示、余味、阴影的影子。
例如,松尾芭蕉的一句有名的俳句“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
关于俳句这样的短诗形式,竹山道雄是这样阐述的:“绝不是矮小、卑微这种意义上的小,而是尽量舍弃无用的东西,留下最本质的东西。
(中略)暗示绝对的事物。
因为闲寂和幽静之美这样的心情,是为了暗示绝对的境地,所以俳句等只留下一种事物,不是为了描述那种事物,而是为了引出那之外更多的东西。
”俳句只有三句十七个音节,在这有限的字数中,必须表现出自然美和人们的心情。
因为字数被限制了,所以使用体言终止,而省略了动词和助词。
正是因为省略了不必要的词语,才产生了节奏和韵律。
三、不完整美
在日本,不足和不完整的状态是很受欢迎的。
正如“花は盛りに月は隈なきをのみ見るものかは”(《徒然草》)这句话所说,没有必要满足的,最好有缺陷、间隙的事物才符合日本的性情。
这是日本人特有的美,可以很好地解释处在陶艺、书道、造园中的“不规则美”这一现象。
与希腊那样的理想型的对称美和同样的理想型的完整美相比,日本人更追求自然的、不对称美和自然的不完整美。
追求不对称美的心理,在禅被传到日本之前的更远古的时代,已经展示在了出云大社的建筑上了,这绝对不是在武士时代养成的心理。
另外,在古代文学《古事记》和《万叶集》中,可以找到“不完整美”的道德性的意义和形式性的意义。
但是,它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我想,这和日本人所拥有的简朴淡泊的美意识深深相关。
四、流·雅
所谓风流,是超越了利害关系的“自然”的行乐。
也就是说,仅仅拥有不包含自然美的那种艺术美的生活是不能够称之为风流的。
与此相比,在西欧文化中却欠缺“风流”这个词语和概念。
只单单看这两个字,就可以感觉到从财富、名誉和权势的世俗中解放出来的那种愉快心情。
当然,“风流”这个概念的本质是和日本人的自然观息息相关的。
另外,所谓的风雅,一般有“生活的洗练”的意味。
也就是说,风雅是享受纯净的生活与自然,是对于闲寂和幽静之美的憧憬。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我们多多少少可以了解日本人的美意识,希望能对进一步理解日本民族性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芳賀桜『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大修館書店2004年
[2]、叶渭渠《日本艺术美的主要形式》日本学刊 1992年
[3]、山折哲雄『近代日本人の美意識』岩波書店2001年
[4]、川端康成『雪国』南海出版社 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