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油田超稠油油藏动用实践与效果
曙一区超稠油油藏吞吐效果对策研究

31 1 射 孔厚 度优 化 。 层状 兴隆 台油 层最 低射 孔 .. 互 厚度 应保 证 在 2 以上 , 到 2 " 3 生 产 效 果 0m 达 5 -0m
坝, 总体上从构造高部位向低部位物性变差( 1 。 表 )
表1 曙一 区超稠油油藏参数
明显改善( 2 表 ) 在制定射孔方案时, 在预留出二次 射 孔厚 度 的情 况下 , 尽量 保 证 一次 射 孔 的厚 度 或 实
表3 互 层状超稠油油藏射孔组 合、 净总比对 比
2 3 纵 向动 用程 度 低 , 窜影响程 度逐 渐年 加大 . 汽
油藏储层非均质性严重 , 根据吸汽剖面监测显
示, 个别单层吸汽百分 比达到5 以上 , o 油层纵 向动 用程 度为 6. 。 8 6 由于 纵 向动用 程度 存在 较大 差异 , 导致高渗单层突进形成汽窜 , 影响产量逐渐增加 , 汽
3 3 应 用 组 合 式 吞 吐 技 术 .
3 31 平面 组合 式吞 吐技 术 。 面组 合式 蒸气 吞 吐 .. 平 技 术Ez 理 是 通 过 相 对 集 中 的 注 汽 , 立 集 中温 1 ,原 建 场, 提高 了 油层注 入 蒸汽 的热 利用率 , 从而 达到 改善 油 井生 产效 果 的 目的 。 实际 实施过 程 中 , 在 根据 油井 的分布 、 孔层 位和 汽窜状 况 , 射 将互 层超 稠油划 分 为 2 个 单 元进行 实 施 。 2 以杜 8 —5 —4 4 1 7井组 为例 , 该井 组 由杜8 4兴 隆 台1 2口井 组成 , 5周期 进入 递减 , 在 8周期进 行 了组 合 式 吞 吐 , 8 9周 期 产 油及 油 汽 比再 次 出现 高 峰 在 、
3 32 介 质组合 式 吞 吐技术 .. 3 32 1 油层预 处 理技 术 . .. 油层预处理技术[是在利用有机复合处理剂溶 3 ] 解、 清洗岩石表面原油及重质成份, 疏通渗流孔道 ,
河南油区稠油油藏水平井开发技术

( 中国石化股份河南油 田分公司 勘探 开发研究 院 , 河南 南阳 4 3 3 ) 7 12 摘要 : 河南油区稠 油油藏通过直井蒸汽吞吐取得 了较好 的开发 效果 , 但部分储 量丰度较 差 的浅薄层稠油 油藏及叠 瓦状分布 的条带状边水稠油油藏 , 采用常规直井开发 , 单井可采储量低 , 很难取得 经济效益。为合理 开发 河南 油区 稠油油藏未动用储量 , 利用数值模拟技术 , 结合其地质 特点 , 开展水平 井开发技 术研 究, 优化 了水 平井及 注采工 艺
收稿 日期 :02 0 — 0 21— 1 1。 作者简介 : 晓培 , , 杨 男 高级工程师 , 从事油气 田开发研究。联 系电话 :0 7 )3 3 29, — a : p 99 0 7 13 em。 (3 7 6 8 6 1 E m i y 15 10 @ 6 .o lx 基金项 目: 中国石化科技攻关项 目“ 新庄复杂小断块稠 油油藏开采关键技术 研究” P4 5 ) ( 00 0 。
油油 藏 , 开展 了水平 井 开发技术 研究 , 优化 了水平 井
的部 署条 件及 注采 参数 。
1 油 区概 况
河 南 油 区稠 油 油藏 地 质情 况 复 杂 、 原油 性 质 特 殊, 已开发 的新 庄 、 井楼 、 古城 和杨 楼 4个 油 田, 于 位 南襄 盆地泌 阳凹陷 , 典 型 的 中新 生代 山 间小 型 含 是 油气 断 陷湖 盆 , 受南侧 基底 大断 裂控制 , 为南深 北 均 浅 的箕 状 凹陷 , 底落 差 为 580~ 0 1 基 0 80 01。储 层 1 为古 近 系核 桃 园组 的扇三 角洲 、 三角洲 和湖 相沉积 , 具有 砂体 多 、 积 小 、 面 厚层 发育 、 性 复 杂 和非 均 质 岩 性强 的特 点 。油 藏 类 型 主要 为构 造 一 性 油 藏 、 岩 断
河南油田井楼零区一注多采试验及效果评价

河南油田井楼零区一注多采试验及效果评价作者:樊伟宋江涛杨学峰宋新峰李智勇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2年第20期[摘要]:蒸汽驱油是稠油油藏经过蒸汽吞吐开采以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的主要开采方法。
本次在楼112井区实施的1个井组蒸汽驱试验取得一定效果,对构造简单、油层分布零散的小油藏将来转驱提高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蒸汽驱汽窜吞吐引效采注比油汽比中图分类号:U469.5+1 文献标识码:U 文章编号:1009-914X(2012)20- 0095 -011.前言河南油田零区已进入蒸汽吞吐中后期开采阶段,存在局部采出程度高、地层压力下降幅度大、汽窜干扰严重等问题。
在对楼112井区油藏地质、油井生产动态分析的基础上,优选了该区Ⅳ8层1个井组实施蒸汽驱开发现场试验,取得了一定效果,对构造简单、油层分布零散的小油藏将来转驱提高开发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油藏地质特征及开发概况河南油田零区楼112井区位于井楼高庄南鼻状构造,地层为一倾角13°、倾向140°的单斜构造。
点驱井组平均孔隙度30.3%,渗透率1.46μm2,平均有效厚度1.6m,油层埋藏深度为245.6-442.6m。
原油油层温度下脱气油粘度580mPa.s,为普通稠油I-2类。
楼112井区Ⅳ8层随着吞吐轮次增加,汽窜加剧,周期生产效果变差,前4周期吞吐日产油大于1.0t/d,油汽比大于0.23,而第5周期后周期日产油降至0.5 t/d,油汽比为0.03。
参与试验的L31823井组共9口井,自2008年开始先后进行蒸汽吞吐开发,截止2011年5月井组平均单井吞吐5个周期,累计产液2.6538万吨,产油0.6957万吨,采出程度15.8%,累计注汽2.3179万吨,采注比1.14,油汽比0.30。
3.一注多采試验实施情况及效果评价3.1 实施情况根据油藏地质及油井生产情况动态分析,选择L31823井组进行局部蒸汽驱。
稠油热采工艺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

稠油热采工艺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稠油热采是一种特殊的油田开采方式,针对在稠油油藏中,采油难度大、采油成本高的问题,通过高温高压等措施,提高稠油流动性,降低油藏粘度,从而增加采油效率,降低采油成本,实现对油田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
本文将介绍稠油热采工艺技术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1.地热采油地热采油是一种利用地下热能加热稠油,提高稠油流动性的采油方式。
采用地热采油技术,要选址在地热资源丰富、热储量大、地温高的区域开发,通过地下加热设备把高温蒸汽或者热水注入到油田井位,使稠油流动性提高,达到提高采油效率的目的。
同时,地热采油还可以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碳排放,具有显著的环保效益。
2.蒸汽注入蒸汽注入是一种将高温高压蒸汽注入到油藏中,使油藏温度升高、压力增大的方法。
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稠油的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强,能够顺畅地流入油井中。
蒸汽注入技术具有注入量大、渗透能力强、采出量高、生产周期短等优点,对于稠油热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电加热电加热技术是将电流直接作用于稠油中,通过油井中的电极产生的热量提高油藏温度,从而降低油层粘度,提高粘度低的油井采出率。
由于电能输入量大,作用范围广,电加热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的稠油油田开发中。
稠油热采技术能够将深层次、稠黏度高的稠油采出,大大提高稠油油田的采油率。
例如,CNPC在塔里木油田应用稠油热采技术,采出的原油产量比传统采油技术提高了25%以上,有效释放了油田的潜力和能源资源。
2.降低采油成本稠油热采技术通常需要在油田内注入大量的高温高压水、蒸汽、电能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将深层稠油流动化,加快采出速度,降低采油成本。
稠油热采技术的应用,能够大大降低采油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高资源利用价值稠油往往被视为难以采集的能源资源,但是稠油热采技术的应用,可以将那些一度被认为是无法开采的资源变成国家和企业的宝贵财富。
眼下国内外的稠油资源大量存在,通过稠油热采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还可以打破能源稀缺的格局。
浅谈特稠油藏掺水管理的效果分析

浅谈特稠油藏掺水管理的效果分析针对稠油开发特点,本文介绍了持续优化理念、一体化管理理念、多向思维理念以及差异化控制理念,对于开发管理过程中,做到任何决策与经营行为都要以满足节能减排、持续高效为准则,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稠油掺水”集策”精细管理,使油田得到了高效开发,各项指标均位于薄层稠油油藏前列,稠油年综合递减控制在10%以内,含水上升率控制在1.5%以内,躺井率控制在3%以内,油井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采油速度保持在3%以上。
标签:精细管理油田开发稠油掺水含水上升率陈家庄油田是河口采油厂特稠油出砂油藏的一个主力区块,动用含油面积26.5平方千米,动用地质储量4446万吨,注水储量2073万吨,热采储量2373万吨,标定采收率16.1%。
目前有陈25块、陈15-37两个普通稠油区块及陈371西、陈311、陈373三个特稠油热采区块投入开发。
2007年开始应用“空心杆泵上掺水”工艺,使得油田得以开始规模开发,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设施配套、摸索管理经验及制定保障制度,逐渐形成了以掺水管理为核心的“集策”精细管理模式,实现了油田高效开发。
1掺水“集策”精细管理形成的背景陈家庄油田特稠油热采区块自2002年开始动用开采至2007年初,开井数维持在40口以内,动用面积和开发效果很不理想。
先后采用了电热杆、药剂降粘、杆中杆等多种井筒降粘开发方式,均因地面措施不配套、系统不完善、高耗能、高成本等原因没有大面积推广,油田没有得到有效开发。
1.1配套设施不完善举升工艺上采用的空心杆掺水生产方式,掺水深度过大或过小均不利于举升设备的工作,采用∮73mm油管做生产管柱摩擦阻力大,不能满足油井正常生产。
且根据稠油流动能力差的实际,采用常规工作参数无法正常生产。
1.2掺水参数不匹配由于对掺水管理的知识匮乏,掺水量随意控制现象普遍,掺水温度不能有效保证,掺水压力高低无法调控,掺水水质差造成的结垢杆堵、流程堵塞及频繁穿孔现象普遍,以上四个掺水管理关键参数没有达到最佳的匹配,不仅造成能源浪费,更重要的是因管理原因造成停躺井事故频发。
超稠油水平井复合助排技术分析研究及应用效果

超稠油水平井复合助排技术研究与应用效果分析单位:特种油开发公司工艺研究所答辩人:王鸽组别:采油工艺组二○一一年十一月目录1技术背景12作用机理22.1药剂的主要成分22.2施工过程22.3主要作用机理23现场实验情况及应用效果分析43.1杜84-兴H302井实施效果43.2杜84-兴H307井实施效果53.3推广效果64经济效益74.1完周井经济效益74.2未完周井经济效益75结论71技术背景特油公司所辖的曙一区超稠油油藏,经多年开发,油井轮次偏高,产量递减严重。
近年来随着水平井开采技术的不断成熟,并以其独特的技术优势,使水平井的建设规模迅速扩大。
2018年底特油公司共有吞吐水平井154口,占公司总井数的13.3%,年产油达到39.8×104t ,占总产量的30%,为特油公司的持续稳产发挥了重要作用,见图1。
试采以直井为主的阶段20406080100120140160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年度年产油量/万吨产能建设阶段水平井规模实施阶段图1 特油公司历年产量构成情况随着开发的深入,水平井陆续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逐渐暴露出油井吞吐效果变差、产量递减幅度大等问题,见图2。
图2 特油公司水平井各轮生产情况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123456789平均轮次0.000.100.200.300.400.50注汽量产油量油汽比通过对超稠油蒸汽吞吐规律和影响因素的分析认为,导致油井吞吐效果变差有两个方面原因,一是油层动用状况不均,平面汽窜严重,大量地下原油得不到动用;二是地层亏空加大,地层压力下降,油层供液能力下降,表现为油井周期日产水平下降,生产期延长;三是受地下存水影响,蒸汽前缘的热水带加热温度低,影响蒸汽波及范围和利用效率。
这些开发矛盾严重制约了水平井的高效开发。
因此,引进新工艺、新技术,提高超稠油水平井工艺技术水平,对稳定特油公司原油产量至关重要。
曙1—27—454块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评价研究

曙1—27—454块超稠油油藏开发效果评价研究曙1-27-454块是典型的超稠油油藏,采用蒸汽吞吐开发。
高周期蒸汽吞吐后,油井产量递减快,含水上升快,周期产量低,油汽比低,单位操作成本高。
同时蒸汽吞吐扩展波及范围有限且不均,井间及层间剩余油丰度较高。
因此有必要开展开发效果评价研究,找出油藏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影响因素,为区块下步综合调整奠定基础。
标签:超稠油蒸汽吞吐效果评价影响因素1区块概况曙1-27-454块兴隆台油层属薄互层Ⅲ类超稠油储层,沉积相带多为前缘砂、河口坝等。
油藏厚度较薄,储层物性较差。
吞吐开发近10年,累积产油72.0×104t,采出程度仅3.2%,累积油汽比0.32,平均采油速度0.55%,属于典型的低产低速区块,直井蒸汽吞吐开发效果相对较差。
井区北部大部分区域油层厚度较薄,低于直井部署界限,目前基本处于未动用状态。
油井井况差,区块开井率低,不正常井恢复难度大,油井汽窜频繁,开发效果较差。
2开发效果評价2.1吞吐初期油井具有自喷能力,自喷期短,产油量低曙1-27-454块兴隆台油层50℃地面脱气原油粘度80820~217500mPa·s,原油对温度极为敏感,当温度达到80℃时,原油粘度下降到2550mPa·s。
大部分油井在吞吐初期具有自喷能力。
自喷天数呈抛物线型变化,在3-5周期达到高值,5周期后逐渐减少。
自喷能力在吞吐3个周期后逐渐减弱。
2.2不同生产层位开采效果不同该区采用直井正方形井网100m井距一套开发层系进行蒸汽吞吐开发。
主要发育兴Ⅱ-Ⅳ组油层,大部分油井为合采井。
生产动态资料统计表明,合采井与单采兴Ⅱ组的油井生产效果相近,说明兴Ⅱ组为主要产油层。
2.3不同开发区域开发效果不同曙1-27-454南部开发效果好于北部。
南部比北部油井平均多吞吐1.2周期,平均单井累积注汽多3499t,平均单井累积产油多2405t,平均单井油汽比高0.1,平均单井回采水率高14.8%。
稠油热采工艺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

稠油热采工艺技术应用及效果分析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稠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了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一大热点。
稠油储量丰富但开发难度大,热采技术作为其中的一种技术手段逐渐被广泛应用。
本文针对稠油热采工艺技术的应用及效果进行分析,为稠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稠油热采技术的分类及原理稠油热采技术根据不同的原理和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1)蒸汽吞吐循环法(2)蒸汽气体驱动法(3)发热体加热法稠油热采技术是通过加热稠油,使得稠油内部粘度下降,流动性增加,从而方便稠油的开采,主要的原理有以下几种:(1)热量将稠油加热至沸点,形成大量的蒸汽压力,使稠油产生膨胀并增加流动性。
(2)加热稠油,使其内部黏着物质熔化,减少油水的黏附力,从而提高稠油的流动性。
(3)利用外部热源加热地层,降低地层黏度,使稠油产生膨胀,提高稠油的流动性。
稠油热采技术在稠油开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体应用如下:兖州煤业集团的蒸汽吞吐循环法采用沸点以下温度加热地层,以蒸汽弥散作用为主,采油量高,稠油资源得到了充分开发利用。
2、加拿大原油生产公司的发热体加热法加拿大原油生产公司的发热体加热法采用内部加热策略,将发热体嵌入到地层中,将自身温度调节至超过油的沸点,通过传导作用将热量传递给地层,实现了对稠油的快速加热和稠油开采,采油效果良好。
3、俄罗斯Rosneft公司的电加热法俄罗斯Rosneft公司的电加热法采用电阻管作为加热元件,通过电能转化为热能,使地层内部温度上升,从而达到开采稠油的目的,该技术工艺安全可靠,采油效果显著。
稠油热采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稠油开采方式,采油效果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采油量大稠油加热后,粘度降低,流动性增强,从而提高了稠油的采收率,使采油量大幅提高。
2、生产周期长稠油热采技术可以延长油藏的生产周期,维持较长时段的高产期,因此可以提高稠油资源的开采效率。
3、技术稳定性好稠油热采技术使用简单,技术稳定性高,且操作难度较低,不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因此适用范围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藏 经济 有效开 采 技术 , 加 油 田经 济可 采 储 量 具 增
有重要 的现实 意义 。
2 河南油田超稠油开采技术应用及效果
2 1 高 干度 、 . 高强 度 、 高速 度 、 辅助氮 气 、 溶剂 降粘
的蒸 汽吞 吐 开采技 术_ 4 井楼 油 田楼 八 区 Ⅱ6 小层 油层 埋 深 3 0 6 ~4 3 5 1, T 油层厚 度 4 6 . 油 层 温度 下 的原 油 粘 度 I . ~5 0 m, 5 3 . ~ 6 6 . a・S 胶 质 含 量 4 . ~ 75 0 4 38 5 4mP , 80 4 . , 9 2 沥青质 含量 2 8 ~3 5 。由 于原 油 粘度 . . 过 高 , 用常规 蒸 汽 吞 吐方 式 开 采 效果 差 。为 了有 采
1 00 0mP 6 0 a・S 大 于 1 0 a・ , 0 0 0mP S的 特 超 稠 油
储量 占探 明储 量 的 5 , 0 占稠 油 总储量 的 6 。 0 ( ) 散” 4 “ —— 油 层 分 布 散 , 油 区块 多 , 砂 体 含 油
面积 小 , 般 为 O 1 一 . ~0 5 k 。 纵 向 上 含 油 井 段 . m。
不 到 热 采 产 能要 求 。通 过 注 氮 气 隔热 、 降 粘 剂 的措 施 虽 然 可 以提 高试 采 效果 , 仍 然 突破 不 了产 能 关 , 致 超 稠 注 但 导 油储 量难 以 动 用 。通 过 调 研 国 内超 稠 油 油 田稠 油 开 采 的 先 进 技 术 , 析 适 宜 河 南 油 田 超 稠 油 油 藏 特 征 的 开 采 技 分
效 动用 楼八 区 Ⅱ6 小 层 的 1 0 2 0 超 稠 油储 1 . 8x1 t 量 ,0 6年 1 20 0月 , 楼 1 1井 采 取 高 速 注 入 高 干 对 2 度、 井筒 注氮 气 隔热 技 术 进行 蒸 汽 吞 吐试 验 。第一 周期 , 注氮气 6 0 m。 注 汽 8 9 4 t每 米 油 层 注 汽 0 , 9. , 1 7 4t注 汽速 度 (6 / ) 8 . , 1 3td 较常 规高 1 6 . . ~1 8倍 , 生产 过程 中加入 降粘 剂降低 原油 粘度 , 生产 5 , 4d 产
目前投 入开发 的古 城 、 楼 、 庄 、 楼 、 湾等 井 新 杨 付
五个 稠油 油 田落 实含 油 面 积 3 . 2 k 。 石 油地 质 0 7 m , 储量 66 4 5 7 . 9×1 , 用地质 储量 44 9 2 0 0 t动 7 . 7x1
t未动 用储 量 2 1 5 3 ×1 t其 中高粘 度 超 稠油 , 9 . 2 0 ,
术 , 选 了采 用 高干 度 、 强度 、 速 度 、 助 氮 气 、 剂 降 粘 的 蒸 汽吞 吐 开采 技 术 , 水 平 井 蒸 汽 吞 吐 方 式 , 井 眼 优 高 高 辅 溶 单 大 ( / 管 , 油 管 ) 采 方 式 , 热蒸 汽 技 术 等 , 效提 高 了超 稠 油难 采 储 量 动 用程 度 。 958套 双 开 过 有
液 5 9t产 油 3 6t 含水 3 . , 0 , 0 , 9 9 平均 单 井 日产 油
储 量 的 8 以上 ; 中 , 稠 油 和超 稠 油油 藏 , 深 5 其 特 埋
一
般 都 小 于 4 0m 。 0
()薄 ” 2 “ —— 油层 厚度 薄 , 单层 厚 度一 般 在 1 ~
4m 之 间 。
( ) 稠” 3 “ —— 原油 粘度 高 , 面原 油 密 度 0 9 4 地 . 5 9 . 7 / m。 油层 温度 下脱 气 原 油 粘度 9 ~ ~0 9 28g c , 0
( 于 5 0 mP s储 量 10 8 1 ×1 t 占未 动 大 ×1 a・ ) 8 . 9 0 , 用储量 的 4 . 。因此 , 96 探索 适合 河 南 油 田超 稠 油
楼、 新庄 、 楼 、 湾 等 五个 稠 油 油 田含 油 层 系 主要 杨 付
为 古近 系核桃 园组 的核 三段 , 油藏 圈闭类 型较 多 , 以
关键 词 : 南 油 田 ; 稠 油 油 藏 ; 用 技 术 ; 河 超 动 效果
中图 分 类 号 : E 4 T 35
文献 标 识 码 : A
1 油 藏 基 本 地 质 特 点
河 南稠 油 油 田位 于 泌 阳 凹陷 北部 斜 坡带 , 地质 情 况复 杂 、 油性质 特殊 。 目前投入 开发 的古 城 、 原 井
断块 、 断鼻等 构造 圈 闭为主 , 量 岩性及 断块 +岩 性 少
圈闭口 。油藏具 有浅 、 、 、 、 的特点 : ] 薄 稠 散 窄
() 浅 ” 1 “ —— 油 藏 埋 藏 浅 , 层 埋 藏 深 度 9 ~ 油 0 11 3m, 深小 于 7 0m 的油层 地质储 量 占总地 质 1 埋践 与 效 果
王 涛, 李 娜, 陈 密, 胡 荣 , 超 贤 , 梁 黄 磊
( 国石 化 河 南 油 田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南 南 阳 4 3 3 ) 中 河 7 1 2
摘 要 :河 南 油 田 高 粘 度 超 稠 油 油 藏储 量 18 . 9 0 , 0 8 1 ×1 t 目前 采 用 常 规 的 注 蒸 汽 吞 吐 试 采 , 采 效 果很 不 理 想 , 试 达
21 0 1年 l 月 1
石 油 地 质 与 工 程 PT O E E R L UM E L GY AN NGNE RNG G O O DE I E I
第 2 卷 第 6期 5
文 章 编 号 :6 3 2 7 2 1 ) 6 0 4—0 1 7 —8 1 ( 0 1 0 —0 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