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碎屑岩的主要成岩作用资料.
火山碎屑岩类

晶屑,白色鸡骨状玻屑,细点为火山尘。 (据孙善平,王小明,1964)
层状玻屑凝灰岩
河北滦平岔道口 单偏光 d=2.2mm 白色玻屑,呈明显定向排列,平行纤维状的为绿泥石
(据孙善平,王小明,1964)
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A)
(B)
流纹质凝灰熔岩和流纹质碎斑熔岩
(A)流纹质凝灰熔岩 福建闽清 d=2.2mm 单偏光 显微斑状结构。斑晶成分主要 是石英和斜长石,其中有些已破碎成为晶屑。但因成分与斑晶相同,故是斑晶的碎
裂物,而非外原碎屑。基质呈霏细结构,由细粒石英和碱性长石镶嵌而成。 (B)流纹质碎斑熔岩 福建南平 d=2.1mm 单偏光 石英斑晶已显著破裂,碱性长 石次之,斜长石斑晶未破碎。斑晶裂缝中贯入基质的长英物质,它们与基质中的长
第十二章 火山碎屑岩类
第一节 概述
火山碎屑岩:指由火山爆发作用形成
的各种火山碎屑物质堆积后经多种成岩方式 固结而形成的岩石。
是一种介于熔岩和正常沉积岩之间的过 渡岩石类型。
第二节 火山碎屑物特征
火山碎屑物指的是由火山爆发所产生的各种碎屑物质, 按内部组分物态特征可分为岩屑、晶屑与玻屑三种类型。
一、岩屑
假流纹构造:由压扁拉长的塑变玻屑和塑变岩屑
呈定向排列所形成的一种构造。
层理构造:是由粗细不等或成分不同的火山碎屑
物质形成韵律性的层状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
第四节 分类和种属描述
一、分类命名
按照火山碎屑岩的形成条件、碎屑物质成分的含量、 成岩方式及主要碎屑物质的粒级可将其分为三大类五个亚类, 再包括若干岩石类型。
(A)流纹质熔结凝灰岩 浙江杭州 d=2mm 单偏光 熔结强。玻屑强烈偏平 化,其中许多呈细脉状,表现出良好的假流纹构造。但在似流动方向的晶屑的 两侧,因所受挤压力小,保存了少数弧面多角形的玻屑。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颗粒直径,mm
常用的碎屑颗粒粒度分级表
十进制
2的几 何 级 数 制
粒级划分
颗粒直径,mm
>1000 1000~100
100~10 10~2 1~2 1~0.5
0.5~0.25 0.25~0.01
0.1~0.05
0.05~0.005
巨砾 粗砾 中砾 细砾 巨砂 粗砂 中砂 细砂
粗粉砂
细粉砂
砾 砂 粉砂
研究意义 鉴别描述、分类命名沉积岩的依据,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碎屑颗粒的结构:构成碎屑岩的矿物及岩石碎屑 的大小、形状以及空间组合方式。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1)碎屑颗粒的粒度 碎屑颗粒的大小,是
碎屑岩最主要的结构特 征。
颗粒最大投影面的外切矩形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第五章 沉积作用与沉积岩
第一节 搬运和沉积作用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第三节 碎屑岩 第四节 碳酸盐岩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一、碎屑岩的成分 二、碎屑岩的结构 三、碎屑岩的沉积构造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本节重点
1、识别常见碎屑岩的结构组分:矿物、岩屑、杂基和 常见胶结物 2、掌握碎屑岩的主要结构特征 3、识别常见沉积构造
夏2井,4717m,流纹岩岩屑 镇川1井 ,h8,千枚岩,燧石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镇 川1井h8,h8,燧石、石英岩岩屑 镇 川1井h8,石英岩、脉石英岩屑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1)杂基 ①定义:
分布于碎屑颗粒之间的,以悬移载荷方式与颗粒同时沉积 的,粒径一般小于0.03mm的,细小的机械成因碎屑沉积 物
磷酸盐类矿物等
第二节 碎屑岩的一般特征
苏3井,3602m 石英加大
碎屑岩成岩阶段划分及依据

中成岩阶段B期 中成岩阶段 期 a) 古温度范围为>140℃~175℃; b) 有机质处于高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o)在 >1.3%~2.0%,最大热解峰温(Tmax)>460℃~490℃,孢 粉颜色为棕黑色,热变指数(TAI)为>3.7~4.0; c) 泥岩中有伊利石及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 蒙皂石层<15%,属超点阵或称卡尔克博格有序混层(有序 度R≥3),称超点阵有序混层带; 晚成岩阶段 a) 古温度范围>175℃~200℃; b) 有机质处于过成熟阶段,镜质体反射率(Ro) >2.0%~4.0%,最大热解峰温(Tmax)>490℃,孢粉颜色 为黑色,热变指数(TAI)>4.0;
浅层成岩阶段划分: 同生成岩阶段 早成岩阶段 中成岩阶段 晚成岩阶段 表生成岩阶段 A,B两期 A,B两期
主要依据: (1)古温度 ——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代表形成时储集层 的温度,是目前恢复古地温较为准确的指标。 ——自生矿物形成温度; 利用以下公式计算地下温度
பைடு நூலகம்
H:深度 Th: 深度H处的温度 ho: 恒温带深度 m取 20m a0:恒温带温度 取15℃ a:地热梯度
早成岩阶段A期 早成岩阶段 期 (1) 古温度范围为古常温~65℃; (2) 有机质未成熟,其镜质体反射率(Ro)<0.35%,最大 热解峰温(Tmax)<430 oC, 孢粉颜色为淡黄色,热变指数(TAI)<2.0; 早成岩阶段B期 早成岩阶段 期 a) 古温度范围为>65℃~85℃; b) 有机质半成熟,镜质体反射率(Ro)为0.35%~0.5%, 最大热解峰温(Tmax)430oC~435℃,孢粉颜色为深黄色, 热变指数(TAI)2.0~2.5; 中成岩阶段A期 中成岩阶段 期 a) 古温度范围为>85℃~140℃; b) 有机质低成熟—成熟,镜质体反射率(Ro)>0.5%~1.3%, 最大热解峰温(Tmax)>435 ℃~460℃,孢粉颜色为桔黄一 棕色,热变指数(TAI)>2.5~3.7; c) 泥岩中的伊利石/蒙皂石(I/S)混层粘土矿物,蒙皂石层占 <50%~15%,其中<50%~35%属部分有序混层(R=0/R=1),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

沉积岩石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沉积岩:沉积岩石学:成岩作用:沉积物沉积后转变为沉积岩直至变质作用以前或者因构造运动重新抬升到地表遭受风化作用以前所发生的一切作用。
风化作用:牛顿流体:重力流:一种在重力作用下发生流动的、弥散有大量沉积物的高密度流体。
非牛顿流体:急流:障碍物处激起浪花,一涌而过,只在障碍物附近的水面有所升高,而对稍远的上游水不发生任何影响缓流:在障碍物处发生水面跌落,而障碍物上游水面发生壅高,并延伸到上游相当远处层流:一种平缓的流动,水质点做直线运动,流体上下层之间无质量交换紊流:一种急湍的流动,水质点运动轨迹极不规则,流体上下层之间经常有质量交换碎屑流:一种砾、砂、泥和水相混合的高密度流体,泥和水相混合组成的依靠杂基支撑着砂、砾使之呈悬浮状态搬运,沿着斜坡运动。
颗粒流:由松散的颗粒(砾、砂)所构成的重力流。
由颗粒之间的相互碰撞所产生的支撑应力,保持颗粒呈悬浮状态被搬运。
液化沉积物流:沉积物孔隙中富含水,当孔隙水的压力超过静水压力时,即可产生超孔隙压力,使流体向上流动来支撑颗粒,使之呈悬浮状,即沉积物发生“液化”。
浊流:主要由砂、泥和水充分混合的高密度流体、靠液体的湍流来支撑碎屑颗粒,并使之呈悬浮状态。
30-40%泥+砂;极少的砾。
密度高者达1.5-2g/cm3。
机械分异作用:碎屑物质在沉积的过程中,按粒度、密度、形状等差异发生有序沉积的现象。
胶体溶液:介于粗分散系(悬浮液)和离子分散系(真溶液)间,粒子直径介于1~100nm间,多呈分子状态。
化学沉积分异作用:泼性或溶解度的差异,以及受所处环境pH和Eh的影响,按一定顺序依次从溶液中沉淀出来的现象。
沉积岩的构造:指沉积岩各个组成部分的空间分布、排列方式和相互关系流动成因构造:沉积物在搬运和沉积时,由于介质(如水、空气)的流动,在沉积物内部或表面形成的构造,属流动成因构造。
层理构造:沉积岩岩石性质沿垂向上的变化或差异而产生的层状构造,可通过矿物成分、颜色、粒度、形状、排列或填集方式的突变或渐变显现出来。
成岩作用

成岩作用及研究进展一、成岩作用的概念:成岩作用diagenesis :是指使松散沉积物固结形成沉积岩石的作用。
形成岩石的各种地质作用的统称。
如岩浆成岩作用、变质成岩作用、沉积成岩作用、花岗岩化作用、混合岩化作用等。
通常所说的成岩作用是指沉积物沉积后至岩石固结,在深埋环境下直到变质作用之前发生的物理、化学的变化,以及埋藏后演示又被抬升至地表或接近地表的环境中所发生的一切物理、化学变化。
直到固结为岩石以前所发生的一切物理的和化学的(或生物)变化过程。
一般包括沉积物的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交代作用、结晶作用、淋滤作用、水合作用和生物化学作用等。
这些作用通常是在压力、温度不高的地壳表层发生的。
当成岩物质被覆盖之后,由于厌氧细菌的作用,有机质腐烂分解,产生H2S 、CH4、NH3和CO2等气体,促使碳酸基矿物溶解成重碳酸盐,高价氧化物还原成低价硫化物,酸性氧化环境变为碱性还原环境。
此时沉积物质发生重新分配、组合,胶体矿物脱水陈化、压缩胶结,最终固结为岩石。
成岩作用一词最早由德国学者C.W.冈贝尔(1868 )提出,各国学者对这一名词所赋予的含义并不完全一致。
压实作用(compaction)又称压固作用、压缩作用,压实作用是沉积物最重要的成岩作用之一。
指沉积物沉积后,由于上覆沉积物不断加厚,在重荷压力下所发生的作用。
通过压实作用沉积物发生脱水,孔隙度降低,体积缩小,密度增大,松软的沉积物变成固结的岩石。
例如泥炭,通过压实体积缩小(到1/20~1/30)后,便转变为坚硬的煤。
研究资料表明,碎屑沉积物在300米深处,受压实作用影响,其所含75%以上的水已被排出,石英砂岩由40%左右的原始孔隙降低至30%~10%。
胶结作用是沉积物在成岩过程中的一种变化。
沉积物的松散碎屑被胶结成坚硬岩石的作用。
其胶结物的成分不同,也可以和碎屑物成分相同。
前者如钙质胶结的钙质砂岩,后者如硅质胶结的石英砂岩。
常见的胶结物有泥质的、铁质的、硅质的和钙质的等。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2、储层3、储层地质学第二章储层的基本特征一、名词解释1、孔隙度2、有效孔隙度3、流动孔隙度4、绝对渗透率5、相渗透率6、相对渗透率7、原始含油饱和度8、残余油饱和度9、达西定律二、简答题1、简述孔隙度的影响因素。
2、简述渗透率的影响因素。
3、简述孔隙度与渗透率的关系第三章储层的分布特征一、简答题1、简述储层的岩性分类?2、简述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3、简述碳酸盐岩储层岩石类型?4、简述火山碎屑岩储层岩石类型?5、风化壳储层的结构6、泥质岩储层的形成条件二、论述题1、简述我国中、新生代含油气湖盆中的主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要点:重点针对河流相、三角洲、扇三角洲、滩坝、浊积岩等砂体分析其平面及剖面展布特征)第四章储层孔隙成岩演化及其模型一、名词解释1、成岩作用2、同生成岩阶段3、表生成岩阶段二、简答题1、次生孔隙形成的原因主要有哪些?2、碳酸盐岩储层成岩作用类型有哪些?3、如何识别次次生孔隙。
三、论述题1、简述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各成岩阶段标志2、论述碎屑岩储层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其对储层发育的影响。
3、论述影响储层发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方面。
第五章储层微观孔隙结构一、名词解释1、孔隙结构2、原生孔隙3、次生孔隙4、喉道5、排驱压力二、简答题1、简述砂岩碎屑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2、简述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与喉道类型。
三、论述题试述毛管压力曲线的作用?并分析下列毛管压力曲线所代表的含义第六章储层非均质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非均质性2、层内非均质性3、层间非均质性4、平面非均质性二、简答题1、请指出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因素。
2、如何表征层内非均质性?三、论述题1、论述裘怿楠(1992)关于储层非均质性的分类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2、论述宏观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要点:分析层内、层间、平面非均质性对油气采收率的影响)第七章储层敏感性一、名词解释1、储层敏感性2、水敏性3、酸敏性4、速敏性二、简答题1、储层损害的原因?2、储层敏感性类型?《储层地质学》期末复习题参考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储集岩:具有孔隙空间并能储渗流体的岩石。
第二节 沉积岩的分类及主要类型

第二节 沉积岩的分类及主要类型
一、沉积岩的分类:
以沉积作用方式和岩石成分把沉积岩分三类: ① 碎屑岩类 ② 粘土岩类 ③ 化学岩及生物化学岩类
4、砂岩的主要类型
砂岩类进一步按三个端点组分分为石英砂岩、长石砂 岩、岩屑砂岩,它们之间存在一些过渡类型的岩石类型, 此外还有杂砂岩岩类。
①
石英砂岩 石英>90%,(燧石、硅质岩),少量的长石、岩屑。 重矿物很少,常为稳定的、磨圆度较好的重矿物。 胶结物:硅质、碳酸盐、铁质、石膏、磷酸盐等。 石英砂岩分布约占砂岩总量的1/3。 按胶结物成分分类: •铁质石英砂岩 •粘土质石英砂岩 •钙质石英砂岩 •白云质石英砂岩 •磷质石英砂岩 硅质石英砂岩 •硅质石英砂岩 石英岩状砂岩
>2mm 2~0.5mm 巨砾 粗砂
0.5~0.25mm 中砂 0.25~0.125mm 细砂 0.125~0.0625mm 微砂
3. 碎屑岩的结构
②圆度:碎屑颗粒的棱和角被磨蚀圆化的程度。 它是颗粒在沉积作用过程中累积磨蚀强度的衡量指标。
棱角状:说明碎屑未经搬运或搬运极近; 次棱角状:经过一定距离搬运; 次圆状:经过较长距离搬运; 圆状:经过了很长距离的搬运和磨蚀
长石 含量仅次于石英,主要来自花岗岩、花岗片麻岩。常见 的是钾长石、酸性斜长石,而中-基性斜长石少见。 属不稳定矿物,若在砂岩中大量出现,则多半是干燥气候和快 速条件下堆积。长石碎屑也只有在短距离搬运、迅速埋葬的情况下, 才能保存下来不被分解。 对长石含量、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可以追溯母岩、推断古气 候、古构造等。 云母 多是稳定的白云母,常集中在细砂岩、粉砂岩的层面上。 黑云母不稳定,只出现在离陆源区近、而成分复杂的砂岩中。
第二章 岩浆岩

二.岩浆岩的构造
指岩石中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 方式及充填方式所反映出来的特征。
1.块状构造:岩石在成分和结构 上呈均匀的状态。反映了较为稳定的 形成过程。是侵入岩中常见的构造, 也见于一些喷出岩。 2.流纹构造:由不同颜色、不同 成分的矿物、拉长的气孔显示出条纹 状。是岩浆流动过程所形成的现象。 常见于中酸性熔岩(流纹岩)。
FeO
MnO MgO
1.77
0.08 24
7.61
0.21 6.93
7.77
0.25 25.34
2.57
0.16 0.63
CaO
Na2O K2O H2O
1.93
3.77 3.99 0.65
5.77
3.57 2.36 0.85
8.27
3.30 1.72 1.47
8.79
0.90 0.41 2.84
2.流纹岩 为典型的酸性喷出岩,常与安山岩类共生。 颜色:灰红、灰白色、浅紫色等。 斑晶:石英、斜长石为主,少量黑云母、角闪石、 磁铁矿等。 结构:斑状结构、玻璃质结构。 构造:流纹构造、气孔构造等。
五)火山碎屑岩类 1.火山碎屑岩:火山爆发作用产生的火山碎屑物质, 于火山口附近就地堆积或搬运、降落、沉积后固结形成的 岩石。 2.火山碎屑的物质构成:可分为岩屑、晶屑和玻屑。 3.火山碎屑岩分类:其按火山碎屑的大小分为集块岩、 火山角砾岩和凝灰岩。 (1)集块岩:50%以上由粒径大于64mm的火山碎屑 物构成的岩石。位于火山口附近。 (2)火山角砾岩:50%以上由粒径2~64mm的火山碎 屑物构成的岩石。 (3)凝灰岩:50%以上由粒径小于2mm的火山碎屑物 构成的岩石。
流 纹 构 造
3.气孔构造:当岩浆喷溢到地面时,围压降低,所含 挥发份从岩浆中分离出来时,形成大量的气孔。是喷出岩 中常见的构造。 4.杏仁构造:气孔构造的气孔被岩浆期后矿物所充填 形成宛如杏仁状的充填物。是喷出岩中常见的构造。 5.绳状构造:熔岩表面呈绳索状扭曲。常见于基性熔 岩的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