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为例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

·1·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Journal of Kaife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Culture & Art2021年4月20日Apr.20, 2021第41卷第4期Vo1.41 No.4doi:10.3969/j.issn.2096-7853.2021.04.001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云南省临沧市为例赵 晟(天津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天津 300387)摘 要:云南省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深入了解这些“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保护与传承现状,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意义重大。

在这一背景下,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在全面了解云南省临沧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生存现状的基础上,探讨非遗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从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临沧;传承人;保护与传承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7853(2021)04-0001-03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1]。

临沧市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

临沧民族众多,各民族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深入了解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现状,尤其是非遗传承人现状,笔者于2020年8月多次深入临沧市调查,通过零距离观摩传统技艺、对话非遗传承人等方式,全面了解临沧市非遗传承人群体的生存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探讨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策略,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与 借鉴。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概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沧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类型主要集中在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手工技艺和民俗等几个方面。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

浅谈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论文云南民族文化快速走向世界,既是云南文化建设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内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云南民族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云南民族文化论文篇一:《浅谈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文化特征》论文关键词:云南民族建筑文化特征历史文化遗产论文摘要:云南少数民族建筑具有多元性、丰富性、原生性及景观独特性等文化特征,既反映了各民族人民与自然的和谐,也反映了各民族历史上不同的社会形态和家庭结构,还反映了各民族的文化类型、文化差异、审美心理、宗教信仰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兼收并蓄。

云南民族建筑是各民族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象征,是一份厚重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民族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多样,使云南民族民居建筑显得多彩多姿。

各式各样、五光十色的民族民居,外有奇丽的风貌,内有智慧的技艺,引人注目,形成了云南突出的民族民居文化。

云南各地都有不同的民居建筑。

宁菠纳西族、怒江傈僳族的木楞房,元江哈尼族的土掌房,西双版纳傣、景颇族的竹楼,大理等地彝、白族的重檐瓦房以及白族由重檐瓦房发展而形成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及彝族发展形成的“一颗印”等,在结构、布局、装饰、工艺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典型化和规范化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点。

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竹楼、土掌房、木楞房随汉文化的不断传入而不断改变。

一方面,很多民族在吸取汉族建筑风格和技术后,结合本地、本民族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逐步创建、发展了有自己特色的民居建筑。

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的制约和影响,各民族的民居仍以木楞房、土掌房、竹楼作为基本的住房,历经几千年不变,只是在工艺和技术上逐步改进。

重檐式瓦房是多元文化结合的典型民居,彝、白族人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建了“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六合同春”等壮丽、舒适、体现工艺类的住房,并历经千年以上,成为具有悠久民族传统的住宅。

一、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云南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元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文化构成、地理经济和信仰及意识形态。

云南建水团山民居地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及开发

云南建水团山民居地域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及开发
第 45 卷 第 21 期
2019 年12 月
40
பைடு நூலகம்
山 西 建 筑
SHANXI ARCHITECTURE
Vol. 45 No. 21
Dec. 2019
文章编号:1009 ̄6825(2019)21 ̄0040 ̄03
纵观团山村的历史发展沿革ꎬ其为西迁的张氏族人与当地的
彝人相互融合而取各自所长发展而成的村落ꎮ 汉族移民带来了
典型的中原汉式传统设计ꎬ并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样
式ꎬ才造就了汉族青砖四合院、彝族土掌房、汉彝结合的瓦檐土掌
房三大类型建筑的齐头并进ꎬ百花齐放ꎬ呈现出多民族聚居所特
有的建筑文化特色ꎬ 体现出前人因地制宜、 灵活变通的 生 存 智
1 地域文化对当地旅游发展的作用
团山古村地形复杂ꎬ主体村落建在山坡上ꎬ空间景观丰富ꎬ布
地域文化是人类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ꎬ在自然环境的基础
上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ꎬ是人类活动的产物ꎮ 影响
地域文化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1]
ꎮ 地域文化的差异
性体现在文化结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信仰习惯、价值观念等
应用» 一文中重点分析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旅游纪念品设计方
面的可行性
[6]
局合理ꎬ建筑精美多样( 见图 1) ꎮ 公共基础设施完善ꎬ村内建有学
堂庙宇ꎬ祠堂墓地ꎬ集市贸易ꎬ防御碉楼ꎬ东西南北四个大门等ꎮ
当地因石材资源丰富ꎬ房屋建造大多就地取材ꎬ因地制宜ꎬ呈现与
周边自然环境完美契合的特点ꎮ 建筑式样多为“ 四合五天井” ( 见
地” ꎮ 是 19 世纪一座整体风貌和格局尚未改变的原生态古村落ꎬ
至今仍可感受滇南乡村特色风貌和其传统的社会人文环境ꎬ是世

云南大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云南大理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化建设·7·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民俗文化旅游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形态,同时也成为大理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开始从一味追求多彩的物质需求渐渐过渡到具有独特性、文化性和神秘性的精神追求。

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因为满足人们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而被越来越多的人青睐。

但是面对丰富多彩的外界,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中也出现被淡化、同化等负面影响,同时民族文化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云南大理旅游业发展现状及认知近年来,大理市紧紧围绕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总目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主导作用,做足、做好“旅游+”,推动旅游产业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大理地方文化灿烂,民族风情浓郁。

作为数百年云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作为滇西大城的地位,文人名流汇集,史籍文献甚丰。

加之,在当地占主要地位的白族人民,文化素养历来较高。

白族人民从服饰、住居、婚嫁、信仰、习俗以及庆典节日,都充满着独特的民族情趣,这些浓郁的民族风情,增添了古城的历史文化气氛,亦更加增添了大理历史文化名城的迷人色彩。

这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不断促进着当地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为其旅游业增添了独特的风采。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24.88%的接受问卷的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了解不深,而且其中51.22%的人只是略有了解,对少数民族文化在非常了解的人仅占23.9%。

相较于民族服饰、建筑、艺术和节庆活动,人们对民族饮食更感兴趣。

87.8%的人选择购买民族饮食,64.88%的人选择民族服饰,61.95%的人选择民居建筑,部分人对民间艺术和民族节气活动也是很感兴趣的。

受地区气候和文化的影响,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美食,在用料、制作和吃法上都很有特色,这种民族美食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

在开发区域旅游时,除地区自然景观外,当地少数民族文化是重要的开发资源,对外地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

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以“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

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以“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

Tourism Overview83Tourism Planning旅游规划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研究——以“三月三”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为例吴亚亚1,2一、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概述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是相对于物质民俗文明传承范畴的文化遗产而言的,其是通过人们代代相传、口口相传而保存并发展而来的文化形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倾向于精神文明传承范畴。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或者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相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在民族、地区代代相传,具有活态性而非历史的“遗迹”,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依然是人们生活中精神文化的组成内容。

2001年,昆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拉开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遗”序幕,体现了政府对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及树立文化自信的积极态度。

特别是以“天地之中”理念为登封历史建筑群“申遗”成功,凸显了嵩山历史建筑群在中华文明的特殊地位,实现了“申遗”成功的目标,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不可忽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类别分为口头传述、表演艺术、民俗和节庆、文化场所、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等几大类。

其中,民俗庆典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内容比较丰富,是一种特殊的文化遗产形式,不仅涵盖现代与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习惯,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文化生活的价值和方式。

因此,具有一定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民俗文化地区往往容易受旅游者的青睐。

200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布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民俗庆典类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意义在于当代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俗中的庆典活动。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属于基于人物纪念的民俗庆典类活动,充分体现了地域民俗和传统文化,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旅游价值。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

当前云南旅游资源优势及开发策略一、云南旅游资源优势云南作为一个山水相依的省份,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拥有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北亚北温带湿润气候区以及高原气候区等多个不同的气候区,物种生态资源丰富,其中的植被、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多样性属于全球保护优先级非常高的类型。

此外,云南还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镶嵌了不少名胜古迹,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拥有着丰富的资料、广泛的影响,对文学、艺术等领域都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云南拥有着大好的旅游资源。

二、云南旅游开发现状当前的云南旅游开发,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重景轻文,存在文化开发不够的问题;2、由于旅游资源的高质量开发不足,导致景区环境恶化,旅游设施建设不够规范;3、旅游市场价格混乱,存在价格不透明,相互之间恶性竞争的现象;4、旅游商品和服务质量不稳定,存在着旅游黑导、黑车、黑店等问题;5、部分景点属于重要的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必须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但实际上,部分景点的开发面积过大、开发方式不尊重环境保护,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对旅游资源也造成了损失。

三、云南旅游的开发策略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云南在旅游业的开发中有必要采取以下策略:1、高度重视文化价值,推出更多有特点、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2、坚持绿色旅游理念,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和旅游资源的保护;3、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完善景区建设治理方式,打造多元化产品,推广红色旅游、美食旅游、民族文化旅游等多种旅游类型;4、依托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景点打造旅游品牌,建造一批富有云南文化特色的旅游品牌,打造旅游“云南一号”和“云南版图”;5、以开放思维促进旅游合作,积极谋求与周边省份、甚至各国旅游企业合作,开展产业融合,优化旅游产品的供应链,扩大尤其是国际旅游市场的份额。

四、云南旅游成功案例云南之美吸引了无数驴友的到来,如何将其中的经验成果转化为实践,使云南旅游市场更加繁荣,这是云南旅游开发的目标。

针对当前的旅游开发出现的问题,云南旅游理事会制定了对策,目前云南已成为全国热门的旅游胜地之一。

举例说明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

举例说明民俗旅游的开发模式

通过对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进行精选和加工,激发人们前来观赏民俗、了解文化的旅游开发行为可以概括为六种基本模式:集锦荟萃式指将散布于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典型民俗集中于一个主题公园内表现出来,如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和美国佛罗里达州锦绣中华、北京中华民族园集中表现了中国的民族民俗文化,台湾九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高山族、格鲁族等分布于台湾附近的九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云南民族文化村集中表现了云南境内的少数民族”的民俗文化。

这一模式的优点是可以让游客用很短的时间、走很少的路程就领略到原本需花很长时间、很长路程才能了解到的民俗文化,其缺点是在复制加工过程中会损失很多原有的民俗文化信息内涵,如果建设态度不够严谨,可能会歪曲民俗文化。

复古再现式它是对现已消失的民俗文化通过信息搜集、整理、建设、再现,让游客了解过去的民俗文化。

如美国的“活人博物馆”中,员工作为几百年的抵美“移民”而出现,身着十六、十七世纪美国劳动人民的服饰,向游客表演了用方形的扁担挑水、用原始农具耕作、用独轮车运输等古老的传统习俗以及各种民间舞蹈,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杭州和香港的宋城、无锡的唐城、吴文化公园也属此类。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可以令时光“倒流”,满足游客原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但也存在着与集锦举苹式共同的缺点。

原地浓缩式一些少数民族村落或民俗文化丰富独特的地区由于时代的发展已在建筑、服饰、风俗等方面有所淡化,不再典型,或者民俗文化的一些重要活动(如节庆、婚嫁)原本在特定的时期才会呈现,令游客不能完全领会当地民俗文化的风韵,故当地政府或投资商在当地觅取合适地段建以当地民俗文化为主题的主题园,集中呈现其民俗精华,如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塞风情园均属此类,其优点是便利了游客充分了解当地或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精髓,其缺点是在真迹旁边造“真迹”,令游客自然形成对比,对有些游客不能构成吸引力。

以上三种形式可以归并为一个大类,即博物馆类,以丰富的民俗文化知识为特征,其员工都是专门的旅游业从业人员。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研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云南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文化。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许多民族拥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和工艺品制作技艺。

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工艺品逐渐成为吸引游客的亮点之一。

本文将就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展开研究,探讨其特点、种类以及创意设计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云南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并对创意设计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揭示创意设计对于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促进作用,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最终得出结论。

1.2 研究意义根据大纲指定的内容,研究意义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之一。

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研究,可以促进和保护云南传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这些工艺品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创意设计的方式,可以使这些工艺品更具现代感和时尚性,吸引更多人关注和了解云南的传统文化。

创意设计可以提升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工艺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创意设计可以赋予工艺品独特的个性和风格,提高产品的美感和吸引力,从而获得更好的市场反响和销售表现。

研究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的创意设计也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繁荣。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工艺品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创意设计,可以为传统工艺品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1.3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了综合性的方法来探讨云南传统民族文化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的相关问题。

具体的研究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我们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综述,对云南传统民族文化和旅游工艺品创意设计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们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采访,深入了解云南各地的传统民族文化和工艺品生产技艺,从而更加全面地把握这一领域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凰沱江边上的老婆婆
凤凰虹桥 、吊脚楼、石跳和沱江
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
特的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
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还
有原始戏剧活化石傩堂戏、地方
风味十足的阳戏、散发着泥土清
香的文茶灯,以及玻璃吹画、蜡
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
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凤凰独具
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中国最具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目的地评选
由人民网旅游频道主办的“最具民俗文化特 色旅游目的地评选活动”进入专业投票环节准备阶 段,在2009年12月初邀请了专家、业界代表、媒 体代表等进行专业环节投票。共有30个候选目的 地进入专业投票阶段,最后有20个目的地胜出。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中国民俗文化旅为游按例开“发研棋究以子云南”的布局摆菜。
这种融 舞蹈、音乐、饮食于一
体的上 菜礼仪,是为尊贵宾客
而跳的 一种礼节性舞蹈。这种
舞蹈常 见的有两类:一类是
“宴席跳菜”, 另一类是“舞台跳菜”。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建立民俗文化村
• 深圳民俗文化村占地20多万平 方米,是中国第一个荟萃各民 族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和民居 建筑于一园的大型文化旅游景 区。内含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 按1:1比例建成。有二十四个村 寨、五十六族风情”、“中国 民俗博物馆”之美誉。中国民 俗文化村以“源于生活,高于 生活,荟集精华,有所取舍” 作为建村的指导原则,从不同 角度多侧面反映了中国丰富多 彩的民俗文化。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民俗旅游的特点
娱乐性 参与性 体验性 可移性 地域性 民族性
寨下大峡谷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民俗旅游的内容
• 生活文化 • 婚姻家庭 • 人生礼仪文化 • 口头传承文化 • 民间歌舞娱乐文化 • 节日文化 • 信仰文化 • ……
• 深圳锦绣中华民俗村
30个候选目的地分别是:
• 河南 开封 广西 宜州 湖北 荆门 • 青海 湟源 内蒙古 额尔古纳 江西 宜春 • 湖北 利川市 云南 富宁 内蒙古 鄂尔多斯杭锦旗 • 云南 沧源 云南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海南 保亭
云南 建水 山西 洪洞 云南 元阳 河南 林州 • 云南 西盟佤族自治县 云南 大姚 • 云南 大理 福建 泰宁 广西 南丹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民俗**文化**旅游
民俗:
民间风俗习惯,是广 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 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
化,包括饮食、服饰、 居住、节日、民间歌 舞、游戏竞技等各方 面的民俗风情。
民俗旅游: 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 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
旅游行程。
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 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 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 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 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 合体。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 云南 巍山 广东 梅县 山西 万荣县 • 山东 高密 云南 腾冲 云南 怒江
• 江苏 高邮 河北 承德 江西 赣州兴国县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文化、民俗风情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有效形式 和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 开发原生态民俗村寨 • 建立民俗文化村、民俗博物馆 • 组织民俗节庆、集会 • 民间工艺品制作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开发原生态民俗村寨
依托原有古村寨,进行合理有效的开发,以 展现原有民生活风貌,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蕴吸引 游客,大多数原生态民俗村寨还通过原生态歌舞 表演吸引游客。如:
• 湖南凤凰古城 • 云南丽江古城
“印象系列” 之《印象.丽江》实景演出 纳西古乐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
小探究,小认识 分析与开发研究
延边朝鲜族民俗文化旅游博览会
小组成员:何书兰 罗洁
杨洪芳 邓卫清 杨慧青 李义苏 冯方红 魏中星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
• 民俗及民俗旅游的涵义 • 民俗旅游的特点 • 民俗旅游的内容 • 系统性介绍中国民俗旅游的一些概况 •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六种模式(国内外) •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两大原则 • 民俗文化旅游组员开发的两大重点 • 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SWOT分析-----以云南为
丽江古城 纳西老人表演舞蹈
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
在丽江坝中部,它是中国历史
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
古城。因为集中了纳西文化
的精华,完整地保留了、元
以来形成的历史风貌,被国
务院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Biblioteka 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云南印象歌舞
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在 海拔3100米的玉龙雪山脚下公演,来 自藏族、纳西族、彝族等10个民族的 500名农民演员仰着他们黝黑的脸庞, 用最原生的动作,最质朴的歌声与天 地共舞。 中国民俗文看化旅点为游例:开质发研朴究原以云始南
南涧县是世界上独 一无二的
“中国民间跳菜艺术之 乡”。
“南涧跳菜”历史悠 久,起源于原始
母系社会,盛行于唐朝 民间的
“南涧跳菜”构成了南
涧民族文 化的源头。
在云南大理白 族自治州南涧民间,逢办宴席
跳菜雅称“奉盘 舞”,
上,引菜人和抬菜人从厨房到 餐桌,合着音乐的节拍,跳着
俗称“抬菜舞”。
彝族特有的舞步,诙谐幽默地
• 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 《洞经音乐》和皇经音乐 组成(皇经音乐现已失 传)。纳西古乐融入了道 教法事音乐,儒教典礼音 乐,甚至唐、宋、元朝的 词、曲牌音乐,形成了它 独特的灵韵,被誉为“音 乐化石”。纳西古乐有一 套严格的传承方式,演奏 者多为年老艺人,乐器也 很古老。
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研究以云南 为例
为例
民俗旅游的特点
高层次性文化旅游
民俗文化---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 会内容
地方特色、民俗特色 、独特性 、不可替代性
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需求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向外来旅游者展示本土形象的旅 游资源 后现代时期文化现象:全球化、市场化 权利政治、资本与地方性文化的互动所产生 :本土 化的现代性 、文化政治之暴力 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