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申报指南

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申报指南
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申报指南

2010年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创新平台建设专项申报指南1

粤产学研办函〔2010〕1号

2010年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创新

平台建设专项申报指南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加快建设一批服务区域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公共创新平台和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区域性产学研示范基地,省部产学研办(省院合作办)2010年将继续支持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和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一、支持的主要内容和要求

㈠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

2010年将进一步强调示范基地的产学研工作特色和产学研合作效果,拟培育建设示范市(地级以上市)不超过3个,示范县

(区)不超过10个,依托地方和行业的龙头骨干创新型企业组建示范基地(示范企业)不超过20个。每个示范市支持不超过300万元;每个示范县(区)和示范企业支持不超过200万元。

⒈示范市、县(区)。

示范市、县(区)的承担和实施单位为同级人民政府,要求如下:

⑴同级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工作方案或专项计划的调研和制定工作,大力营造产学研结合的环境,两年内出台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本区域的政策措施。

⑵成立了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产学研结合领导协调机构,地方财政设立了产学研结合专项资金。

⑶政府科技主管部门有明确的产学研结合工作分管领导、专门的产学研结合组织协调机构和专职工作人员。

⑷与多所国家重点建设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了全面、紧密、长效合作机制,以产学研结合为主要手段的科技工作成为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 2 -

⑸产学研结合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机制、模式丰富,特色明显,有典型产学研合作的示范意义。

⑹能根据地方科技与经济发展长远需要,提出有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产学研结合项目,目标明确,方案可行,配套资金落实。

⒉示范企业。

示范企业依托地方、行业的龙头骨干创新型企业组建,同一企业或企业集团不重复组建。要求如下:

⑴为广东省境内注册并按章纳税企业,与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国家级科研机构有紧密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产学研特色明显,能综合体现产学研结合机制及模式的效果,产学研合作效果好。

⑵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合作,组建了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或设立了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的分支机构(分中心)。

⑶引进了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的优秀、稳定创新团队。

- 3 -

⑷通过产学研合作,与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国家级科研机构共同承担了国家863、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或实现了国家863、支撑计划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成果在广东的产业化。

㈡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平台(以下简称创新平台)。

通过把省部、省院资源引入创新平台,打造“点、线、面”结合的创新平台架构,提升区域、产业、企业的创新能力,2010年计划支持15个左右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平台,每个创新平台支持不少于200万元并优先推荐纳入省级重点实验室筹建计划。类型和要求如下:

⒈类型。

⑴区域型创新平台。

地方政府引入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和中科院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面向区域的大型综合性研究院,能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调整和升级服务。

⑵产业型创新平台。

在专业镇已有创新平台基础上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

- 4 -

程中心,提升原有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水平,为产业链技术创新提供支撑。

⑶企业型创新平台。

大中型企业(企业集团)引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工程中心设立分实验室、分中心,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国家重点建设大学、中科院院属科研机构共同组建的大中型企业研究院,是企业技术持续进步的推进器。

⒉要求。

⑴区域型和产业型创新平台其承担和实施主体为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研究院,企业型创新平台可为企业,合作各方能实现优势互补。

⑵创新平台必须保证人员、资金、研发设备和研发场地落实,有稳健的经费来源和有稳定的组织架构,有长远的发展目标、规划;

⑶参与创新平台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高校和国家级科研机构应向创新平台派出相对稳定的优秀创新团队;

- 5 -

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探索与研究

第19卷 第5 期Vol.19No.5 2014年10月25日 Journal of Hebei Radio &TV University  Oct.25,2014 【学人论坛】 收稿日期:2 014-07-10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探索与研究》(13051429)作者简介:彭炜(1 964-),男,河北保定人,教授,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研究。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探索与研究 彭 炜,李付有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高职院校不仅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还要积极为行业企业技术升级和新产品研发提供服务。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平台建设,形成产学研平台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产学研结合,对于提高高职院校技术服务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内同类高职院校也起到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产学研平台;建设;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08-469X(2014)05-0093-03 教育部在《 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中指出,“高等职业学校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 务。”[1] 目前对于国内多数高职院校来说,产学研结 合与技术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应用和对接水平低,相关课题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不能很好地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等问题;二是协同和长效水平低,教师从事开发与服务工作多为个体和短期行为,学校与其企业之间存在壁垒,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活力 不能充分释放[ 2] 。因此如何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提高高职院校的技术服务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和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 一、 校企合作的产学研平台产生背景与建设过程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河北省保定市, 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暨中国电谷,是保定市的主要工业企业和科技创新区,全市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于此,目前注册的高新技术企业达1 000余家,其中新能源和电力自动化类企业占多数。长期以来,保定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及辖区企业,对社会劳动力转岗培训、高技能人才和企业的技术升级服务有着迫切需求。学院在多年的改革发展中也认识到专业建设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社 会服务水平的提升仅凭学校一方难以实现。为此,电谷园区领导、园区企业和学院形成共识,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共建共享的开放平台。2 011年12月,学院和保定高新区管委会、电谷园区企业合作共建保定高新区电谷学院。其主要职责为搭建政校企合作平台,面向高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与企业的紧密接触和广泛调研,学院了解到在中国电谷中大量新能源和电力自动化小型企业,长期以来设计研发能力不足,产品升级更新换代落后,难以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和市场竞争需要,迫切希望通过校企合作,解决企业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学院作为河北省重点建设示范性高职院校,承担着为省内同类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的重要任务,如何更好地推进产学研结合,解决企业发展面临的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等问题,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声誉,提高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需要在实践中探索。2012年4月,学院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中心正式挂牌;2013年,智能检测技术研究所在高新区大学生科技园成立。这两个产学研平台分别由学院和保定市创新瑞德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以及保定市际豪电气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其研发人员由校方根据技术需要负责安排,研发经费由企业方负责提供,研发设备由两方共同投入。产学研平台建立以后,随即成立了面向企业的《10kV柱上开关控制器》和《智能消防系统》等项目组,开展新产品研发,解决企业迫在眉睫的技术升级问题。 DOI:10.13559/https://www.360docs.net/doc/b01792478.html,ki.hbgd.2014.05.025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 1 产学研协同创新概述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创新主体和要素在产学研合作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和升级。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的产业界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政府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形成和发展,直至协同创新概念正式提出后助力其升级为产学研协同创新。2011 年4 月,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建校百年大会上讲话提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这是首次从国家战略高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明确要求。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并不矛盾,而是其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延伸发展,是对自主创新内涵的丰富和深化,反映了当今科技革命和技术进步的新趋势。 通过高校与其他相关单位比如科研院所、地方政府、企业组织、金融机构以及有影响力学术组织的交流、结盟或联合,构建多学科、多领域交叉研究平台,探索建立科技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新模式,最终实现国家科技实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当今时代,世界各国都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协同创新要求创新主体和要素之间实现跨一级学科和研究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打破传统科研组织之间的壁垒,反映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在高度分化基础上实现横向联合发展的趋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动态性、多元化、融合性和持续性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世界上各个科技强国的普遍重视,并逐渐向跨学科和区域化、国际和网络化方向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各级各类的协同创新中心不断涌现,产学研协同创新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新阶段。 2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合作模式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产学研合作逐渐起步并缓慢推进,经历了产学研联合、产学研结合阶段后,发展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与之相对应,产学研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要求,鼓励产学研各方特别是高等学校探索建立新的协同创新模式。产学研协同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和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合作模式。 (1)从主导组织的类型可以分为政府推动、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其中政府推动型协同创新模式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主导,重视并强化协同创新基础设施和软环境建设,引导地方高校联合科研机构和产业部门,围绕地方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发展重大问题进行的区域性产学研协同创新;企业主导型协同创新模式是企业为了一定目的,比如提升自身技术水平、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或者仅仅为解决某个技术难题,通过合作、委托开发等方式吸引高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企业研发过程,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其研发活动的时间、内容、形式和范围由企业决定并支付费用;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导的协同创新模式又称为学研主导或者联合开发模式,是学研两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联合起来,建立研究实体或者形成战略联盟,共同参与研发和经营管理,风险和收益共担,利用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而形成的一种协同创新模式。

2018专业技术人员协同创新答案

? 1.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根本原因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缺乏好的创意和科技能力 o B.创新的过程存在问题 o C.缺乏优秀的高科技人才 o D.重视程度不够 ? 2.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协同创新管理的困难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价值观的统一 o B.文化的冲突 o C.地域整合 o D.利益的统一 ? 3.大学和企业结成战略联盟的根本目的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提高自身的科研创新能力 o B.降低科研风险,实现风险分担 o C.获得经济收益,促进组织发展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o D.实现共同利益,将高技术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 4.产学研三方从各自的组织特性与目标来看,存在着很强的创新互补性。其中,研究机构主要以()为主,注重知识的技术化。(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发现知识、培养人才 o B.应用研究 o C.基础研究 o D.开发研究 ? 5.协同创新政策的本质目标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促进协同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 o B.建立健全鼓励协同创新主体之间合作的法律制度 o C.加强协同创新的外在环境建设,努力建设一种公平、公正的创新合作环境 o D.克服协同创新系统的缺陷,从而更好地促进协同创新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 ? 6.我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2020.0 o B.2025.0 o C.2030.0 o D.2035.0 ?7.创新的主体是()。(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A.个人 o B.企业 o C.高等院校 o D.科研机构 ?8.欧洲工商管理学院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联合发布201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在创新等级排名上,我国被列为()。(单选题3分)得分:0分 o A.以效率驱动发展的第二等级国家 o B.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三等级国家 o C.以效率驱动发展的第三等级国家 o D.以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二等级国家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提升对策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存在着科技成果闲置、科技工作与人才培养没有形成良性互动、企业缺少关键核心技术等问题。如何有效聚集创新资源、推进创新主体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为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服务,这是实现自主创新的新思考。文章对我国产学研现状进行剖析,并依据国家对创新能力的要求提出了提高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科技;产学研;创新能力 协同创新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在科技经济全球的背景下,能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既为开放、合作、共享的协同创新模式,这是因为协同创新是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资源整合达到1+1+1>3的非线性效用,并能有效促进大学、企业、研究机构发挥各自的能力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加快推动技术产业化。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大学、企业、研究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如何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以及创新链个环节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这对实现知识创造主体与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与资源整合显得及其重要。本文将从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如何提升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进行探讨。 1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 1.1取得的成果 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产学研”,随后在2006年国家颁布的《规划纲要》、2007年十七大报告、2012年十八大报告逐步确立了通过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增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强调了产学研工作对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高校在推动协同创新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我国取得了相当的协同创新成功经验,例如中关村协同创新计划,它以产业链为基础,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企业标准联盟、技术联盟和产业联盟,引导和支持各类主体的协同创新活动,呈现出政府引导调控下外部需求驱动、参与各方内在利益驱动的两大运作模式。为进一步深化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我国于2012年5月7日推进“2011计划”,更使得国内一批高等院校从重大前瞻性科学问题、行业产业共性技术问题,及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出发,发挥了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优势,融合多渠道资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目前我国共培育了167个协同创新中心,由高校牵头,联合了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等优势资源,吸纳了超过200亿元的社会资金,其中14个中心成为首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包括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等组成的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河南农业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等组成的河南粮食作物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_苏碧云

改革创新 摘要:本文以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内涵为切入点,对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探究了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优化路径,以期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协同创新;产学研;运行机制;企业创新 Abstract:The paper takes the concep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as the starting point,analyzes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and dis-cusses the optimal paths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based on enterprises innov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eywords: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dustry and u-niversity and research;operation mechanism;enterpris-es innovation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基本内涵 随着科技的发展,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这些新兴产业无不使尽浑身解数为自己的未来图谋划策。在这一过程中,许多企业以包容的心态感受外来文化的魅力,团队合作因此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接受和运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所谓的团队也不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由个人组成的整体,有时它是由几个小团队合作组成的大团队,由产业(企业)、学校、科研机构三方构成的产学研合作便是其中被广泛采用的一种合作方式。 产学研合作在多年前已进入学者们的视野,近几年出现的协同创新概念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与活力。协同是元素与元素之间相互作用,表现为元素在整体发展运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能力,即协调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者个体,共同一致地实现某一目标的过程或能力。基于合作方的共同利益,不同创新主体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通过合理分工与创新要素有机配合发挥非线性作用,产生单独要素所无法实现的整体协同效应,这一过程即为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指创新主体、创新要素等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即协同创新的系统结构及其运行机理。通过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创新主体各方能突破各自的边界,进行资源重组,取长补短共同进行创新,获得1+1>2的效果。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是实现技术转移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的重要途径,在解决国家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二、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分析 在竞争愈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助推模式,其具有的强大功能与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各界的瞩目。以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形成为切入点,剖析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进而分析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所存在的问题来探究其运行机制。 1.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形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单打独斗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资源共享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形成联系的首要前提,多个异质组织之间因此紧密相连,成为一个资源共同体。一般而言,企业以知识转移、知识应用和知识创新为主要使命,同时进行科学知识传播。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利益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的核心单元,可以说利益是企业、学校和科研机构结合的重要驱动力,也是维系三者关系正常运转的纽带。 不同主体利益追求的满足是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的动力,正是这一动力实现了三大主体的协同创新,而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能发挥主导作用,因此更能结合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吸引、整合各种资源让产、学、研在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以获得更好的绩效。 2.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各方影响。从企业运营视角出发,可以发现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运行机制的影响因素大致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就外部因素而言,政府和市场是两大影响主体。政府是否支持协同创新,在协同创新的运行上是否给予实质帮助;市场是否接受这一新兴模式,是否会由此引发恶性竞争等,这些都关系到 基于企业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运行机制探析 □苏碧云陈艾华 (嘉兴学院商学院,浙江嘉兴314001) 49 2015年6月Special Zone Economy特区经济

产学研结合的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7种主要模式 产学研结合模式,从结合内容来划分,产学研结合模式主要包括:技术受让、技术开发、共建研发机构或实验室、创办经济实体、联合培养人才(包括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科技资源的共享(包括利用文献、仪器设备等科技资源)、技术咨询或服务等;从结合推进的组织看,可分为大学或研究所推进型、企业推进型、政府推进型等模式;从结合功能藕合的强弱关系看,可分为政府推动、自愿组合、合同连接和共建实体等模式;从组织边界角度看,可分为内部化模式、外部化模式、半内部化模式;从结合的时间长短看,可分为临时性结合、契约型结合、一体化结合。 技术转让模式 通过签订技术转让合同,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相对成熟的技术成果,包括高校、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的专利权、专利申请权、专利实施许可权、技术秘密等。例如,上海某集团公司受让上海涂料研究所的涂料技术成果,使用其“上涂牌”及其丰富的研发人力资源和成套设备。 技术转让模式比较传统,也比较成熟,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只有约1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受让模式。其原因在于,不够成熟的技术成果,企业不会受让,而比较成熟、有市场前景的技术成果,高校、研究院所倾向于自行实施转化,或成立关联公司进行转化。 如果企业受让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成果是普通实施许可,则可能存在市场竞争激烈、附加值低的风险。例如某医药公司以普通许可方式受让一项新药品成果,投人了几百万元申请药品许可证并组织生产,因市场上同类技术产品过多,难以打开市场局面,每年的销售收入只维持在100万元,无法收回成本,亏损比较严重。 另外,在调研中还发现约20%的企业采用了“技术咨询与服务”的合作模式,在技术创新中获得高校、科研机构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这种模式操作比较简单。 技术开发模式 技术开发包括合作开发、委托开发,是目前产学研结合的最主要形式。企业通过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发、联合攻关或委托高校、科研机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的人力资源和实验设施,攻克技术难关。其特点:一是将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开发的优势与企业的市场优势、产品化优势有效结合,实现产学研各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开发风险较高,且主要由企业承担;三是所取得技术成果的知识产权比较明晰,一般为双方共有或由研究方享有。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协同效应研究 摘要: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提出,“高校要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我国高校特别是研究型大学要在‘积极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的同时,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协同创新。”2012年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将“协同创新”定义为全面落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作为产学研联合的新模式,协同创新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作为开放性的系统,产学研协同系统由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个子系统构成,是知识与技术创新的结合。文章基于协同学理论,选取核心能力与协同文化两个序参量因素,通过战略协同、资源协同以及技术创新协同,以实现协同效应,促进产学研的协同创新。全世界的创新型国家都在引进优秀的知识型人才、管理理念等,用以大力发展具有创新活力的企业和建立优秀的科研结构、高校机构;随着市场竞争环境和手段日益复杂多元化,企业只有通过对知识有效应用与管理才能保证其竞争优势。产学研协同创新已经成为各个国家寻求知识创新,将知识转化成效益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产研学协同学协同效应协同创新

Abstract General Secretary Hu Jintao's speech at Tsinghua University Centennial raised, "college with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strategic alliance, ou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research universities to 'actively enhance the original innovation, integrated innovation and the introduction of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and re-innovation 'at the same time, with research institutions, enterprises to develop the depth of cooperation, and actively promot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2012's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work conference",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defined as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As a new model of research join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the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an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innovation, but als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chieve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the fundamental driving force.As an open system, research collaboration system consists of enterprises,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of three subsystems, is a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rticle is based on synergetic theory, select the core competencies and collaborative culture two order parameters factors, through strategic collaboration, resource coordination and synergy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order to achieve synergy and promote collaborative research innovation. Keywords:Research Synergetics Synergie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Knowledge Collaboration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 1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的宏观构想 协同创新是可以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获取规模经济 和外部经济优势,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③高职校企合作在推进 协同创新方面,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特点、企业规模大小、专业特性和可利用的资源等。 (1)打破利益分割局面,建立“产业集群式”的协同创新机制。以 专业化分工和协作为基础建立产业集群,围绕地区产业发展特色,企 业性质发展专业,开展教学活动,或着进行科研创新带动新型产业发展,使得与地区产业相关联的学校、企业及其其它机构形成关系紧密 的产业网络,并通过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有效协作等渠道,加速知 识生产与知识运用的过程,获取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优势,推动校企 合作的深入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集群内企业由于行业相关、地 理接近,专业化分工合作频繁,沟通交流的机会和渠道会大大增加, 校企合作才能更深入地发展。比如以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例, 这里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高端装备产业和高技术服务 业五大产业的产业集群,辉瑞公司、华大基因公司、药明康德公司等 一批知名企业相继入驻,加速了光谷生物城的建设;以数控机床、清 洁能源装备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形成较好基础;在高技术服务业 领域,光谷软件园、光谷金融港、光谷创意产业基地等一批专业化载 体建设迅速,集聚了一批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和原创型中小企业,形成 了武汉光谷“资本特区”和“人才特区”的两大特征。④产业集群的 发展带动了以光谷为核心的周边职业院校的专业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 考和改革,也为职业院校的就业带来优势。同时,各职业学校人才的 培养和科研活动,又将助推产业的完善。各主体间相互联结、相互作用,以自身的需求和目标、资源和优势为导向,按照“利益共享、风 险共担、优势互补、共赢互利”的原则,进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 体制创新的结合与互动,共同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的改革 创新。同时,光谷产业集群式的发展,又产生了一种集群式的文化影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提升国家产业技术能力的基本途径,是创新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国家鼓励高校与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本文以创新型国家建设为研究背景,以协同创新理论在产学研合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为研究对象,介绍了协同创新理论,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现状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现状;对策建议 引言 产学研合作作为一种促进社会技术创新模式,综合了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单位的优势资源。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成果转化、提高科研水平,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促进高校院所、企业和地方政府等相关各方的协同创新和发展,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创造能力。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国务院颁布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明确提出,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此外,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鉴于产学研合作涉及政、产、学、研、金、用等多个单元,必须多方协同并进,才能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协同创新理论介绍 协同创新(Collaborative Innovation)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中心(MIT Sloan’s Center for Collective Intelligence)研究员彼得·葛洛(Peter Gloor)最早将其定义为“由自我激励的人员所组成的网络小组形成集体愿景,借助网络交流思路、信息及工作状况,合作实现共同的目标。”[1]国内以许庆瑞为首的浙江大学创新管理研究团队,先后采用理论推导、案例研究、统计实证等方法,以全面创新管理为中心,连续、系统地对协同创新进行了多角度、不断深入的研究,从技术、组织与文化的协同创新,技术—市场创新的协同与管理,企业技术与制度创新协同及其动态演化过程,技术与非技术要素协同创新,各创新要素全面协同程度与企业特质的关系等方面开展研究。 协同创新不同于原始创新的协调合作,有别于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再创新的产品技术要素整合,其本质是管理创新,打破部门、领域、行业、区域、国别界限,实现创新要素的最大限度整合。随着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不断加速,协同创新重要性日益凸显,协同创新思想已经成为当今创新理论最重要的核心理念,协同创新理论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技术——经济”范式,主要表现拥有组织内部形成的知识分享机制,拥有共同的目标、内在动力,可以便捷地直接沟通;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平台;开展多方位交流和多样化合作[2]。

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制度保障 目前,我国为了推动创新发展,实现国家科技强国的目标,从战略层面提出在各机关政府、各个企业及各大高校等组织中,共同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机制。产学研协同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其主要特点就是多方联合,配合行动,因此,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制度保障。本文将结合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实现产学研协同创新所需要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与借鉴。 标签:产学研;创新;制度保障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12-17 科学技术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科技创新促进民族的进步。在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由于合作主体的不同,其合作类型也大不相同。有政府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也有以高校和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基础性研究模式、应用型研究模式、合作开发研究模式这三种模式则是根据合作内容进行划分;还有根据组织模式进行划分的校企合作模式、董事会合作模式等。我国产学研协同创理念的提出比较晚,其各项运行机制还不够完善,造成了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要保证产学研协同创新建设活动的有效开展,关键在于完善其制度体系。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和问题 1.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现状 第一,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类型主要以自然科学为主要创新内容。其组织模式以高校合作、科研所和学术机构合作为主。其合作内容主要有量子物质、量子信息、量子科技、生物治疗、化学化工。其目标是建立世界一流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为我国培养更多科学研究人才。 第二,面向文化传承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类型主要以哲学类的社会科学为主要创新内容。其组织模式主要有高校合作、科研所合作、政府部门合作、行业产业和学术机构的合作。根据其组织模式的划分,我国目前主要有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以及关于司法文明的协同创新中心。其主要目标是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第三,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类型主要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要创新内容。其组织模式主要有高校合作、科研所合作、企业合作。其主要合作内容有宇航科学技术、先进航空发动机技术、轨道交通安全技术、有色金属的结构材料技术以及制造技术。其目的是为了改造我国的传统产业,培育具有战略意义的新兴产业。 第四,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这类型主要以地方政府为主,其目的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范文

产学研结合创新模式的基本结构 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为了市场需求和共同利益, 以各自拥有的资源进行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市场开拓等一系列开发、经营活动。这也是企业界、学术界、技术开发领域为了共同实现创新目标而形成的合作交流活动。产学研合作是基于创新而进行的合作, 是技术创新上游、中游、下游的对接与融合。 基于产学研创新的分析, 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是指产学研合作主体之间所采取的不同合作方式、合作类型的标识。显然这种标识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和功能的一个复杂系统, 也是产学研结合研究中的一种范式。 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是直接参与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动性因素, 即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直接参与者。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产学研结合中不可或缺的3 类主体, 这3 类主体的角色各不相同:科研机构和高校是创新知识的源泉和人才的主要输出者, 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者; 企业是科技的主要输入者, 是技术创新的的主体, 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现者。但由于以上3 类主体的目标存在着不一致, 因此需要政府出面充当推动、沟通、调和和监督的角色, 这样产学研结合的主体要素就包括:企业、科研单位、高校和政府。 产学研结合的环境要素是指构成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之环境系统中的诸要素。它包括经济体制、文化传统等。

产学研结合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就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而言, 科技的进步, 教育的变革, 必然会带来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会进一步促进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变革。就主体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关系而言,产学研联合是一个开放系统, 一方面, 主体要素与环境要素之间进行物质和信息的交换;另一方面, 主体要素结合的方式, 结合的紧密程度, 结合的持久性, 无时无刻不受到环境要素的影响。从产学研结合系统结构中, 能清晰看出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 , 如图1所示。 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模式 虽然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理论研究有很多, 但目前仍然没有形成系统的产学研创新模式的科学分类,按照不同视角, 对产学研创新模式进行区别和划分,确立产学研不同模式的组织建制与实施方略, 对于促进产学研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3.1 产学研合作的阶段划分 确定产学研合作的基本模式, 对产学研合作过程进行系统分析是必要的。按照产学研合作时间、方式、核心内容可将产学研合作划分为6 个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合作共赢融合发展

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合作共赢融合发展 ------亚泰集团与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质量年报 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的要求,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彰显企业先锋的示范引领作用,履行行业企业支持职业教育的社会责任,于2013年9月24日,与全国示范高职院校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签署校企合作协议,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重实效的系列校企合作,取得了“企业和学校互动、专业与市场对接、育人为生产服务”的良好效果,为学校培养的技能人才提供了“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宽度,发展有高度”的职业发展空间,走出一条支持高职教育发展,校企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行业先锋追求卓越 北京城建亚泰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亚泰集团”)成立于1994年,是国家大型一级建筑施工企业,资信等级为AAA级,拥有房屋建筑、市政公用、建筑装饰装修、文物保护、园林古建筑、钢结构、机电设备安装、起重设备安装等8个国家一级资质和国际承包、房地产开发、建筑装饰设计甲级资质以及特种设备安装改造维修许可证;具有承担工业与民用建筑、装饰、市政、古建、钢结构、高速公路、水电设备安装施工、房地产开发以及商品混凝土等生产能力。公司先后荣获“北京市守信企业”、“首都文明单位”、“全国消费者满意施工企业”、“全国诚信建设示范单位”、“中国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优秀质量品牌文化奖”等荣誉称号,并通过了ISO9001、 ISO14001以及ISO18000管理体系认证。 公司董事长曹国章曾荣获“中国优秀企业家”、首都劳动奖章”、“北京市优秀项目经理”、“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市质量管理优秀企业家”“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连续三届当选为北京市朝阳区人大代表。公司党委书记: 潘寿林先后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集团党委被评为全国企业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所谓文化产业,就是将文化产业化的过程,深层次多方面的将文 化所具有的特性和功能呈现出来。按照工业理论来说,就是将文化按 照某一标准或市场需求进行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的过程1。从其产品性质的角度来说,就是为消费者提供精神产品与服务的行业。黑龙 江省文化产业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了开放、互利、高效、共赢、的协同创新机制,取得了一定水准的发展2,但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黑龙江省的文化产业还需进一步的提升,为了更好地统筹资源、优化 结构、实现文化产业快速稳定的发展,就需要从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 创新的研究入手,针对制约黑龙省文化产业产学研发展的因素,结合 产学研三方的特点和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建适应文化产业发展的 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 1制约黑龙江省产学研发展的因素 1.1协同创新的动力不足对于学研机构来说,知识的积累与人才 培养是他们的主要目的,而文化产业看中的则是盈利,促使企业参与 到跨领域合作中来的主要原因也是产学研协同创新为他们所带来的直 接经济效益。因此,目标的不一致导致了各主体间协同创新的动力严 重不足。长期以来,黑龙江省的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就比较注重发表 科研成果和提升自身的学术价值,往往忽略了随之而来的经济效益, 并且对文化产业这样的新兴市场缺乏持续了解与关注,致使与其相关 的研究相对匮乏与滞后;另一方面,部门间缺乏应有的沟通协调与统筹

安排,造成本来就不多的技术创新要素出现分散、交叉、重复的现象,难以紧密结合在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发展的创新链上3-4。 1.2缺乏辅助主体的有利支撑文化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一项精细与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等各个领域,因为现有的各领域体系呈相互分割、互不相容的态势,致使来自各方面的多种资源难以得到合理的优化与配置,严重防碍了主体间的互动,使文化产业很难有突破式的发展。尤其是与高技术、高文化、大数据相融合的文化产业更需要政府部门与中介机构这些辅助主体给予相对应的服务与政策支撑5。 1.3法律环境与运行机制不健全产学研协同创新涉及到合作各方的利益,需要较为完善的法令法规来规范行为和确保合作可以顺利的进行。目前我国在处理产学研各主体间利益分配问题方面的相关法律还不完善,往往在实际合作的后期出现问题,很难对状况实现有效的掌控与约束。另一方面,在协同创新过程中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薄弱和产学研各方诚信合作机制的不健全都是制约协同创新发现的主要问题。 1.4不够重视人才引进要想使产学研协同创新稳定有效的开展,离不开各类人才的大力培养,目前相关人才的引进、培养、雇佣、激励等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灵活的管理模式和有效的竞争激励,严重制约了优秀人才在地区间与行业间的交流与互动。因为制度上的限制、人才市场的不规范、人才流通的不顺畅等原因,导致人才得不到合理

软件园产学研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寿光市软件园产学研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山东寿光中印软件园发展中心 二〇一一年六月

一、基本情况 山东寿光中印软件园发展中心,注册资金1000万元。现有职工120人,具有高级职称和研究生学历的专业人员68人。公司位于寿光市学院路166号,为科技研发、动漫制作、信息服务等提供服务,发展人才培训、文化创意、影视传媒、商务服务等业务。根据软件园发展的需要,积极开展人才培训活动,每年培训学员达1200人,是一家集管理、服务、研发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企业。 寿光市软件园占地81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总投资8.9亿元人民币。现已投资5.9亿元,完成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孵化大厦、会展中心、动漫大厦、呼叫中心、软件展示销售中心、科技研发基地、软件评测中心、信息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已交付使用。软件人才公寓14栋多层已交付使用,3栋高层已开始装修。 寿光市软件园被确定为山东省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山东省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山东省重点服务外包人才培训机构、山东省重点服务业建设项目、山东省省级公共服务平台、潍坊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潍坊市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潍坊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10年10月20日,全省服务外包产业分析调度会在寿光软件园举行,推广寿光市软件园的经验。 目前,寿光市软件园从业人员已达1200多人,软件产业、动漫产业、呼叫服务、服务外包初具规模。已有印度格特维公司、山东中印环球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寿光蓝狐动漫公司、北京恩源中国蔬菜调度呼叫中心等120家企业、科研院所、培训机构已入驻。印度、菲律宾、台湾、香港和北京、济南、青岛等地50余家境内外知名企业已达成合作意向,准备入驻。目前,软件园软件、动漫、呼叫等企业产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生效日期:2014年4月1日 页码:page1 of 5 第一条目的 为了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科研创新能力,促使产学研合作项目规章化、制度化, 特制订本管理办法。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公司产品技术含量和性价比,降低 生产成本。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开发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推广新成果。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技术创新。 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获取市场信息和技术支持,开辟新的产品领域,提供信 息和技术支撑,缩短项目开发周期。 第二条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开展各类产学研工作管理。 第三条定义 产学研合作是指公司、高校和科研机构协调各自的资本、人力和技术资源, 通过合作,最大限度实现软硬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活动。 第四条各部门职责 1、企划部负责与高校及科研机构协调与沟通 2、技术研发中心负责产学研项目技术对接。 第五条产学研合作的责任与义务 1、充分利用公司的设备优势和生产条件为高等院校提供良好的生产实验条 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在不影响公司研发活动的前提下,为学生实践活动提供方 便。

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生效日期:2014年4月1日 页码:page2 of 5 2、优先接纳与公司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公司就业。 3、接受高等院校的教师到公司进行实践活动,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4、配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及专业设置等项目的市场调研,及时向高等院校 提供行业最新的市场信息。 第六条组织运行方式 1、企划部为产学研合作活动的归口部门,对产学研的运作进行监督管理, 熟知合作双方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按照双方约定开展合作。 2、公司设立产学研合作活动管理小组,组长由企划部经理担任,组员由公 司技术研发中心、财务部、企划部、生产部主管组成。 3、组长每年根据公司研发活动的需要,组织管理小组制定公司年度产学研 活动的计划、经费预算、人员配置等事项。 第七条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1、产学研合作的经费来源: (1)按照公司的销售收入,按比例划拨专项经费; (2)高等院校的科研经费; (3)政府补助经费; (4)其他。 2、政府补助经费必须贯彻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保证 资金用于支付产学研合作的各项支出,保证产学研活动顺利进行。 3、产学研活动的资产来源必须合法,合作双方不得侵占、私分或者挪用产 学研合作资金。 4、执行国家规定的会计制度,已发进行会计核算,建立健全内部会计监督 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