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十一次周测语文试题
台市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9月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测试

河北邢台市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9月模拟测试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13年8月,国际权威检测机构美国贝塔放射性碳测年实验室( Beta Analytic Inc.)时取自蓟县东营坊遗址发掘区地层内的动物骨骼样本采用加速器质谱碳- 14测年法(AMS)进行了分析检测,明确了东营坊遗址的绝对年代,从而将天津市域内的人文史提早到距今4万多年以前,这是天津市人文史年代上的又一重大突破。
2005年3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蓟县北部地区开展了旧石器考古专题调查,发现石器地点27处,分布范围涵盖蓟县6个乡镇,采集到大量石制品。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学家对这次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蓟县这次考古调查发现方法科学,最后消灭了以省、直辖市为区域单位的旧石器考古空白区,是天津考古学史上重彩浓墨的一笔,是极为重要的发现,无论对于天津考古还是中国考古学,都具有重要意义。
2007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组队,对2005年调查时所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之一——东营坊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200平米,共出土石制品90余件,石器埋藏层位清楚。
对东营坊遗址的考古发掘是天津市考古史土第一次进行的旧石器遗址发掘,通过该项工作,进一步确认天津旧石器遗存的存在,同时也为中国北方旧石器主工业增加了新的材料,对于研究晚更新世末期华北地区人类活动与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蓟县旧石器地点的发现与东营坊遗址的发掘,是半个世纪以来天津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在填补了天津地区旧石器考古空白的同时,也将天津市域的人文史提前到距今l万年以上。
2008年,文保中心联合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对蓟县考古调查与发掘旧石器材料进行分析整理与综合研究,将取自东营坊遗址地层堆积内的14C、孢粉和光释光(OSL)样本送往国内、外权成分析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为研究以东营坊为代表的蓟县旧石器地点群的绝对年代、古植被、古气候与古地理环境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河北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复习班上学期第十次周测语文试题

南宫一中2016届高四(上)语文第十次周测试题命题人:董芳审题人:吕蔚山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代文艺的媚俗媚世化,是人类社会进入极度意欲物化的结果,尽管它表面上是一种经济商业化的延伸。
一个不容忽视的时代事实是:在政治与法律的纵容、宗教与道德的妥协、技术与文化的刺激之下,中产阶级大众社会的种种欲望和需求愈来愈膨胀发作和肆无忌惮起来,其历史恶习性和文化劣根性也越来越合情合理合法了。
讨好中产阶级已经构成文艺自身生存下来的唯一法则,而其主动的原始职能和独立的社会价值已不复存在。
艺术家显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们完全地服从商业机制和大众趣味;但这不仅违反了自身的社会角色与社会职责,同时制造了人类集体堕落的意识可能。
因为,文艺不单纯是娱乐与消遣的社会工具,更是一种意识警戒线,如果它彻底地丧失了独立自为的建设性,那么这把双刃刀将变成导致毁灭的“凶器”。
随着资本主义国家机器对中产阶级的纵容和鼓动,在中产阶级膨胀的物化欲望支配下,凡是不能适应商业社会的效率与利益的原则的事物,就必然消亡。
只要吻合大众的趣味与情调的文艺就能促成流行时尚和商品价值。
因此,文艺也本能地朝向媚世媚俗的潮流方向发展;而独立价值和原始质味将不再,并变相成“投众所好”的文化贩子,大大地刺激了大众的破坏欲。
一个不争的事实,精神对人类幸福程度构成主导的地位已远远超过了物质,尤其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更为突出,因其制度、价值、审美都倾向效益与利益的目的;如富有与成功构成人的智慧、尊贵的审美象征;因此都有理由、有权利去争取成功,而成功的背后就是一种破坏力。
这里必须指出,因生理所需的物质资料相对容易满足和饱和,因精神性驱使所需的奢侈性生活却是一个永无止境的黑洞。
尤其是在高度工业化与商业化的社会,追求效益和效率变成一种普遍的社会原则和异化人性的本能,包括对人文科学被混化渗透,无论科学还是艺术,它变成了一种物欲与功利的延伸物。
河北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复习班上学期第八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考]
![河北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复习班上学期第八次周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考]](https://img.taocdn.com/s3/m/b2c04f45011ca300a7c39025.png)
南宫一中2016届高四(上)语文第八次周测试题命题人:于洋审题人:吕蔚山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主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基础。
以中华民族主体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一直起着凝聚和维系中华各民族精神生命和力量的作用,是中华民族不断成长壮大,屡经磨难而终不溃散,并能奋起振兴的最强大的动力。
可以说,这是我们全部特色之中最大的特色,一切优势之中最突出的优势。
怎样去观察和判断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优劣?首先要懂得“文化”是什么。
文化的本质是“人化和化人”,即“使人之为人”的全部要素、过程和成果。
按照这个本质来理解,毎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这个民族自己生存发展方式和过程的凝结,是民族主体生命历史的积淀。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字符号,这是一切民族文化的“共色”;而一种民族文化的“特色”,也是来自民族主体特有的生存发展条件和具体历史过程,就像每个语种的字体和发音都有自己的特征,是来自语言形成的独特历史一样。
其“特色”不仅是必然的,而且是自然地、历史地形成的,因为它代表着民族的现实的、具体的个性。
一般说来,并非所有特色都一定是优点和优势;但是从根本上说,一个民族文化最重要的、核心的基本特色,与其民族主体的生命之间,却必然有一种本质上的、占绝对优势的、不可分离的内在联系。
因为,“我的文化就是我本身”——民族与民族文化存亡与共,荣辱相依。
除非民族本身改变,或被消灭和取代了,否则这种联系是不会让位于其他文化的。
在这层意义上,就可以说“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特色”了。
可见,文化上的所谓“特色”和“优势”,虽然看上去似乎是在与其他民族文化的比较中显现出来的,其实却是来自文化的主体性,来自文化与文化主体之间不可分离的联系。
所以一般说来,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的文化和文明,都具有自己的一定特色和优势。
世界上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都应该平等相待,相互尊重,相互交流,彼此都有可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之处。
台市南宫中学2016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河北邢台市南宫中学2016届高三高考仿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的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
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
河北省南宫中学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1)

河北省南宫中学10-1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挑.选/挑.拨假.借/假.期椎.骨/椎.心泣血B.灯泡./泡.沫压.顶/压.轴肖.像/惟妙惟肖.c.磨.坊/磨.损创.伤/创.造落.枕/落.叶归根D.绷.直/绷.脸夹.袄/夹.杂藤蔓./蔓.草难除2.下列语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聊的雨巷。
B.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寞,凄清,又惆怅。
C.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D.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澜里放歌。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小说以细腻而真切的笔触描述了一个青年妇女为改变山村贫穷面貌而艰苦创业的感人故事,其中个性飞扬、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呼之欲出....。
B.于涛是山西中宇篮球队的元老级人物,经验丰富,老气横秋....,连续几个赛季,不沦主客场,他都能拿到20分左右,可以说是中宇的功臣。
C.岁月如行云流水....一般悄悄地流逝,白发也悄悄地爬上了他的鬓角,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成了他头脑中永远的记忆。
D.从小喜欢舞文弄墨....、屡获中学生优秀作文奖的小李在报社如鱼得水,他的一篇题为《汗水换淡水》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4.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虽然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不少交流、商务、购物上的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记者15日了解到,“雪龙”号舰载失事直升机的“舱音记录器”已经找到,并已被送往相关管理部门进行译码分析,以寻找飞机失事原因。
C.在人民币升值背景下,服装、鞋类等我国传统出口行业受到的压力尤为明显,不免出现部分企业倒闭、退出市场,并引发行业内加速整合的情况。
D.真正的“名人”是具有仁慈的胸怀、坚毅的品格,以精神的力量,为人类做出贡献,为人类增添勇气,为人类指明方向。
河北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第十次周测语文试题

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十次周测试题命题高三语文组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除去日、月之外,还有两类天体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即是彗星和北极星。
后者在古代文献中更多地被称为北辰。
北辰在中国古代社会心理中有着积极、明亮的政治符号意义,形成了一定意义上的“北辰文化”。
北辰者,乃天球上靠近北极的一颗亮星。
但在不同的时代,所谓的“北辰”并不是同一颗星。
四千年前,北辰是天龙座α星,春秋时代是以小熊座β星为北辰,今天则以小熊座α星为北辰,其距地球约400光年。
由于中国地处北半球,北辰很早即进入中国人视野,融入中国文化之中。
因为北斗星在北辰附近,人们又都是通过北斗七星而找到北极,所以古代也往往将二者混为一说,或者以北斗指称北辰,所以北辰文化往往又与北斗相关。
彗星往往有着某种神秘或迷信色彩,它也常常与北辰一起出现在文献、民间谶语之中。
《春秋》将“星孛(即彗星)入于北斗”与人间政治万象建立了对应联系,认为其兆示着复杂的社会生活和人世中的更替兴衰。
如建安十一年正月,星孛于北斗,首在斗中,尾贯紫宫,及北辰。
占曰:“彗星扫太微宫,人主易位。
”其后,则有魏文帝受禅之事。
经过文化的发展与解读,北辰便从众星体中脱颖而出,使人们产生了与彗星和北斗不同的美学情感、文化心理尤其是政治符号意义。
如刘向所言:“北斗贵星,人君之象也。
茀星,乱臣之类。
”或许由于这种道德意义上的分野以及对彗星和北辰形成的不同情感,自此两种星体便有了不同的文化,有了一褒一贬、一好一恶、一吉一凶、一正一妖之分。
有学者指出,在先秦时曾存在着一种北辰崇拜现象。
夜空中的北辰,终年可见,在浩渺的星空中能够使人准确地确立方位。
其运行轨道与地球的关系永远是那样相对固定与密切,保证了人们社会和政治生活中的观象授时。
正是北辰这种辨别方位的实用性,使人们对其工具功能产生了心理依赖,并从中衍生出更丰富的意义。
河北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语文上册第二次周测试题

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周测试题命题高三语文组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现实主义的生命力在现代文艺发展史上,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在20世纪形成的世界范围内的文艺主潮,当然不乏积极意义。
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现代、后现代主义以反叛现实主义“起家”,但在根本上,并未完全挣脱现实主义这一重要创作原则。
现实主义与现代、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分歧之一,以及基于这种分歧所产生的创作实践上的分野,首先表现在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上。
内容与形式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两个核心要素。
19世纪以前,尤其是在现实主义那里,内容居于主导地位,“内容论”是文艺史的主流。
在现代、后现代主义出现以后,形式获取了至高无上的权威。
几乎所有的现代、后现代主义作家都有一种“形式主义”偏嗜症。
他们对“怎样写”的关注和探索冲动,远超过对“写什么”的热情。
纵观文学史,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每次形式创新,最后之所以被认可并得以保留,无一不是因为这种形式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有意味的形式”是指这种形式所蕴含的内容寓意。
没有任何一部作品仅仅是因为形式本身的华丽或奇特而被归入经典之列。
如《等待戈多》,它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完整清晰的故事,也没有紧张的冲突和丰满典型的人物。
贝克特之所以采用这种古怪的艺术形式,就是因为它巧妙地呼应了作品的主题,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绝望、无所归依的精神状态。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贝克特们”与现实主义大师殊途同归,共同抵达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终点。
可见,现代、后现代主义处心积虑、挖空心思地开创的种种花样翻新的形式,最终达到和收获的,仍然是现实主义的目的和结果。
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异军突起,在一定程度上对现实主义潮流形成遮蔽之势。
有人将此视为现实主义衰朽的表征,认为未来的文艺必将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天下。
其实,现代、后现代主义大势之成,主要倚仗的是方法上的优势,而并未在根本上颠覆和取代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精神立场。
河北省南宫一中高三语文上学期第十四次周测试题

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十四次周测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从科举制度的废除看近代以来的文化断裂科举制度的取消对中国现代化造成的困难在于,原有的形成社会精英的方式由此而发生突然的断裂。
正如一些研究者指出的,曾经由科举制度给社会提供的内聚力量,在其后几十年中一直都没有恢复过来。
科举制度的取消既然产生如此多的消极后果,这是否可以得出一个保守倒退的结论,即中国根本不应该进行以科举制为核心的教育体制改革?显然不应得出这样的结论。
变革不适应于时代要求的旧制度,毕竟是历史的大趋势。
但采取什么方法,使制度改革可以取得真正的效果,则应是改革者考虑的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在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个以士绅为主体的精英阶级。
科举制所造成的社会流动性,使中国的农村社会存在着独立于城市的文化系统,这一文化系统是由士绅地主、宗族组织与相应的宗族学校私塾构成的。
在传统科举制度下,农村士绅通过科举所拥有的士绅身份,是保持其在农村中的精英地位的基础。
他们正是借助这一身份与地位,获得社会的尊重,并成为农村社会与文化生活的主导者与组织者。
正如张仲礼先生所指出的,“士绅作为一个居于领袖地位和享有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也承担了若干社会职责。
他们视自己的家乡福利增进与利益保护为己任。
在政府官员面前,他们代表了本地的利益,他们承担了诸如公益活动、排解纠纷、组织修路筑桥、开河建堤等公共工程,此外,还组织地方治安,征税,弘扬儒学,兴建学校等农村社会生活的各项工作。
”在这一文化系统中,由于宗族所拥有的相当数量的学田、义田、义学的存在,相当一部分同族子弟不分贫富均可以通过就读于本族的宗族学校,获得一定的文化知识,并成为农村的准文化人。
据一些国外学者统计,近代以前,中国南方农村不少地区的识字率比20世纪20、30年代更高,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可以从这种农村精英文化系统所维持的文化生态平衡得到解释。
中国农村社会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自主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宫一中2016届高三上学期语文第十一次周测试题命题高三语文组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代家训家训,是中国古代的家长出于督促家庭成员尤其子孙修其身、齐其家的美好理想,而对其言行提出的种种规范、劝谕或警戒。
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分为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和百姓家训,其中士大夫家训最多,如范仲淹《义庄规矩》、包拯《家训》、陆游《放翁家训》等。
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创造性地将散文与诗歌融于一体,先以散文叙事,后以诗歌阐发。
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
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相关的家庭规范汇集起来,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关系密切。
宋代由门阀政治时期转入官僚政治时代,婚姻不重阀阅,选官以科举为主,土地买卖自由。
在这样的社会中,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
家族如何在竞争中取胜,如何维护家族利益长期不衰,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些家族特别是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以期通过对家庭成员的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
宋人提倡家庭治生,强调辩证节俭和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
这些治生内容出现在家训中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关系,也体现了家族维持正常运作的总体考虑和支持科举的良苦用心。
宋人把俭朴当做应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认为节俭是人最高尚的行为,但节俭又不是吝啬,要量力而行,“丰俭随其财力,则不谓之费”;对公益事业,则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
这些治生内容得到了后代家训的继承和补充。
重视教育是宋代家训的内核。
宋人注重道德教育,在家训中贯穿儒家思想以规范家庭成员的言行,并在强调修身与齐家之后,倡导治国与平天下的追求。
宋人还在家训中突出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等教育原则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对子孙教育重视与否,关乎家族能否兴旺发达。
宋代鄱阳大族洪氏,从农、商并重发家开始,到富而重教培养出子孙考中进士,走出了一条由山村农户向士绅人家转变的道路。
但此后族中晚辈皆荒废学业,骄奢淫逸,家中再无一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长久兴旺,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
有的宋代家训及后续规矩还曾得到朝廷的许可或支持,而朝廷也会给家族政治、经济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保护,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国与平天下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和繁荣。
当对家庭子孙等成员言行的规范、劝谕或警戒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惩罚方式,但宋代家训中很少有对某类过错者要严惩至处死的规定,一些惩罚常采取告官但又不至于处死的方式来实现。
家训与法律有相互依赖之处,但家训侧重家庭的发展,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特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宋代家训的数量远超前代,在体裁上也有自己的创新。
B.宋代家训提倡家庭经营生计,并补充了一些基本原则。
C.宋代家训重视道德教育,也重视参加科举考试教育等。
D.宋代家训与法律有互相依赖之处,但其目的各有侧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辑录体家训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这样的方式决定了这种家训的纂述者以士大夫居多。
B.在贫富无定势的宋代社会,士大夫家族积极纂述家训是一种督促家庭成员修身齐家从而维持家族优势地位的手段。
C.宋代以后的家训在治生内容方面,也强调节俭但不吝啬、对公益事业要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的基本原则。
D.宋代家训不仅强调家庭成员要修身齐家,还倡导追求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这表明宋代家训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大量出现的辑录体家训丰富了宋代家训的体裁,它不仅能帮助家族在竞争中获胜,还能维护家族利益使其长期不衰。
B.宋人视俭朴为应该代代相传的传统,这表明宋代百姓家训在治生方面的基本原则要严格于士大夫家训中的相应原则。
C.宋代鄱阳大族洪氏忽视教育子孙,使族中晚辈无人进入士绅阶层,家道走向衰落,洪氏也由士绅人家变回山村农户。
D.宋代家训借助官方势力惩罚犯有某类过错者的方式,体现出家训与法律在追求“治国平天下”理想方面关系密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翥,字仲举,晋宁人。
其父为吏,从征江南,调饶州安仁县典史,又为杭州钞库副使。
翥少时,负.其才隽,豪放不羁,好蹴鞠,喜音乐,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
”乃谢客,闭门读书,昼夜不暂辍,因受业于李存先生。
存家安仁,江东大儒也,其学传于陆九渊氏,翥从之游,道德性命之说,多所研究。
未几,留杭,又从仇远先生学。
远于诗最高,翥学之,尽得其音律之奥,于是翥遂以诗文知名一时。
已而薄游维扬,居久之,学者及门甚众。
至元末,同郡傅岩起居中书,荐翥隐逸。
至正初,召为国子助教,分教上都生。
寻退居淮东。
会朝廷修辽、金、宋三史,起为翰林国史院编修官。
史成,历应奉、修撰,迁太常博士,升礼仪院判官,又迁翰林,历直学士、侍讲学士,乃以侍读兼祭酒。
翥勤于诱掖..后进,绝去崖岸..,不徒以师道自尊,用是学者乐亲炙之。
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
尝奉旨诣中书,集议时政,众论蜂起,翥独默然。
丞相搠思监曰:“张先生平日好论事,今一语不出,何耶?”翥对曰:“诸人之议,皆是也。
但事势有缓急,施行有先后,在丞相所决耳。
”搠思监善之。
明日,除集贤学士,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阶荣禄大夫。
孛罗帖木儿之入京师也,命翥草诏,削夺扩廓帖木儿官爵,且发兵讨之,翥毅然不从。
左右或劝之,翥曰:“吾臂可断,笔不能操也。
”天子知其意不可夺,乃命他学士为之。
孛罗帖木儿虽知之,亦不以为怨也。
及孛罗帖木儿既诛,诏乃以翥为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仍翰林学士承旨致仕,给全俸终其身。
二十八年三月卒,年八十二。
翥长于诗,其近体、长短句尤工。
文不如诗,而每以文自负。
常语人曰:“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
”它日,翰林学士沙剌班示以所为文,请易置数字,苦思者移时,终不就。
沙剌班曰:“先生于文,岂犹未化耶,何思之苦也?”翥因相视大笑。
盖翥平日善谐谑,出谈吐语,辄令人失笑,一座尽倾,入其室,蔼然春风中也。
所为诗文甚多。
无丈夫子。
及死,国遂亡,以故其遗稿不传。
其传者,有律诗、乐府,仅三卷。
翥尝集兵兴以来死节死事之人为书,曰《忠义录》,识者韪之。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八十六列传第七十三)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负.其才隽依恃,凭仗B. 诱掖..后进引导扶持C. 绝去崖岸..山崖、堤岸D. 俄以翰林学士承旨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B.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C.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D.有以经义请问者/必历举众说/为之折衷/论辩之际/杂以谈笑/无不厌其所得而后已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 张翥年少时,虽有才华,但豪放不羁,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B. 至元末年,张翥受同郡傅岩的举荐,担任国子监的助教,分教上都的学生。
C. 在一次朝议时,张翥认为国事有缓有急,实行起来有先有后,关键在于丞相的决断。
D. 张翥在诗歌方面,尤其在近体诗和词上很擅长,平日喜欢开玩笑,诙谐,幽默。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不以家业屑其意,其父以为忧。
翥一旦翻然改曰:“大人勿忧,今请易业矣。
”(5分)(2)吾于文已化矣,盖吾未尝构思,特任意属笔而已。
(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东马塍①朱淑贞一塍芳草碧芊芊,活水穿花暗护田。
蚕事正忙农事急,不知春色为谁妍。
【注】①东马塍:地名。
8.第二句中“暗”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赏析。
(5分)9.第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暂,并向往大江永恒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告诫人们不吸取历史教训就会重蹈覆辙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行路难》中表达对人生自信和对理想的追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并填图该题标记;未填图标记的按11题评改计分。
该题各为25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募捐碧野一望无尽的长安街安详地躺在朝雾里,冷风从街两旁的屋顶上一阵阵地往下倾扫,稀疏的人影远远地蠕动着。
一阵风来,又把黄沙飞腾起来,遮蒙了视线。
天空像被寒气凝冻得青紫,街旁矮树的叶落得快完了,有些秃枝在寒风中摇曳着。
慧走在前面,她是自告奋勇地把干粮斜挂在身上,我们的捐册和几个充饥的馒头都放在那干粮袋里。
她算是我们这个小队里的队长,我和老熊并着肩默默地跟着走。
这是南城的一个市集。
我和老熊随着慧走到一家小店门前去,慧把盖了全市学生募捐团的大红印的捐册从干粮袋里取了出来,我把我衣袋里的募捐宣传单也掏了出来。
“掌柜的,日本兵在打我们的绥远了,我们的中国兵冰天雪地里保护着我们的国土。
要晓得我们失掉了绥远,我们就再不能在这北京城里做买卖了!”慧把话停了停,望望站在柜台前的店老板,只见一道惊惶的神色掠过了店老板的脸孔。
忽地围在店门前的买客中的一个发出沙哑的声音:“我们的绥远失掉了么?”“如果我们老百姓不帮助我们的守兵,绥远是要失掉的!绥远一失掉,我们在北京城里的人不但不能做买卖,日本兵还要砍杀我们哩!”慧又望了望众人的惊怕的脸色:“我们不要怕,只要我们全国老百姓肯出力帮忙,不单我们绥远不会失掉,就是驻扎在我们北京城周围的日本兵也要给我们赶走的!我们老百姓现在最好的帮忙法子,就是捐钱给我们绥远的守兵买皮衣,我们打算买一万件皮衣运到绥远去!”“一万件!”老熊把一只指头重重地敲了一下柜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