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一中高中语文《扬州慢》学案(共3课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2.5扬州慢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2.5《扬州慢》(人教版)[学习目标]1.体味《扬州慢》中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其中白描式的语言。
3.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学习重点]1.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扬州慢》突出的手法特点: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2.了解《菩萨蛮》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学习难点]1.学习领会两首词的表达技巧。
[天天预习]1.作家作品(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
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2)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
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
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
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
高中语文 2.5《扬州慢》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山东省平邑县曾子学校高二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案:2.5《扬州慢》(人教版)[学习目标]1.体味《扬州慢》中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2.领会韦庄词“显而疏”的艺术特色;了解全词上阕由情而景,下阕由景而情结构的艺术效果;品味其中白描式的语言。
3.理解宋词婉约派风格特点:情景交融、低沉伤感、讲究和谐。
[学习重点]1.分析景物“清冷”特点,体味“黍离之悲”感情,了解《扬州慢》突出的手法特点:衬托及虚实结合写作方法。
2.了解《菩萨蛮》情景巧妙结合的表达技巧,把握词中景中情、情中景。
[学习难点]1.学习领会两首词的表达技巧。
[天天预习]1.作家作品(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南宋婉约派的代表词人,一生未仕,飘泊江湖,依人作客,却绝不曳裾(拖着衣襟)侯门,逢迎取合。
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
其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
他深谙音律,能自度曲、工诗,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有《白石道人歌曲》。
(2)韦庄(836年~910年),字端己,五代前蜀诗人、词人,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为中唐著名诗人韦应物四世孙。
孤贫力学,才敏过人。
广明元年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自己困于长安三年。
后离长安,来到洛阳,因洛阳也不安靖,于是携家迁至江南避难。
避居江南十年,五十八岁时又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的怀抱。
五十九岁时中进士,六十二岁被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由此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
六十六岁时,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
天佑四年,朱温篡唐,王建据蜀称帝,是为前蜀。
七十二岁的韦庄被任为宰相,开国制度均出其手。
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
他的诗都很著名,诗极富画意,词尤工。
韦庄的诗集名《浣花集》,其词与温庭筠齐名,号称“温韦”,为“花间派”的代表作家。
《扬州慢》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扬州慢》教学设计对比手法贯通全词,请总结本词的对比手法。
1、上片用昔日“名都”与今日的空城对比,以昔日“春风十里”的繁华热闹对比今日“尽荠麦青青”“废池乔木”的荒凉和“清角吹寒”的凄清。
2、下片以昔日“杜郎俊赏”“青楼梦好”的风流繁华,对比今日的风流云散。
3 、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对比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4 、下片化实为虚,用“杜郎”史实对比“难赋”之苦。
5、“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作者用悬念之疑问结尾,移情入景,今昔对比,更催人泪下。
总结全词这首词写作者自己路过昔日“名都”扬州,目睹了遭战争洗劫后成为空城的扬州的萧条景象。
词作通篇运用对比:今昔对比,悲凉全出;虚实对比,悲意重重;人事对比,悲伤弥漫。
与此同时,作者或用衬托,或用虚笔,表达了词人因祖国山河的残破、人民的不幸而极其沉痛的心情,既有内心的郁愤,也有爱国的深情。
这正是封建文人身遭乱离之时的“黍离之悲”。
齐声诵读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慢》主要压ing 韵,读起来气脉阻滞,哽咽哀婉,带给人低沉、冷寂的感觉,适合表达词人面对劫后孤城的深沉喟叹。
三、拓展延伸比较《望海潮》《扬州慢》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的不同。
明确:《望海潮》和《扬州慢》两首词在意象选取、意境营造上的不同注意表现在:⑴《望海潮》意象上专取美丽富庶之景物,《扬州慢》则是兼采昔日繁华与今日萧条,既有自然景物也有历史典故;⑵《望海潮》描绘了杭州的富足昌盛,营造出国泰民安的盛世气象,《扬州慢》则描绘了扬州的残破荒凉,营造出感伤哀婉的情境;⑶《望海潮》在铺叙写法中运用渲染、烘托等手法营造意境,《扬州慢》则综合采取今昔对比、用典和反衬手法营构意境。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1《扬州慢》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扬州慢》的背景、作者及表现手法。
2、把握本词的基本意思、蕴涵的丰富内涵。
3、通过学习本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诗歌鉴赏能力、文学素养。
4、学会理解诗歌中的文化内涵、寻找重要形象,并感悟诗歌对现实的批判及对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及进度安排第一课时:教师初步介绍《扬州慢》的背景和作者杨慎。
让学生听一下杨慎的诗朗诵及解释诗歌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让学生自行攻读全文,并进行分析、理解和鉴赏。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总结与收获提到课堂上进行分享。
第三课时:讲解诗歌的表现手法,让学生回忆、分析、模仿本文中的修辞手法、形象细节、情感表达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文学修养。
第四课时:对本词的文化内涵、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进行深入探究。
让学生对当时扬州的历史和文化有一个基本了解,并将其与现实进行联系,探究《扬州慢》给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三、教学方法1、朗诵法。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用朗诵的形式来发出自己的感悟,借此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2、分组讨论。
为了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安排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交流,与其他学生的见解进行比较,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接龙式教学。
在课堂上,教师采取接龙式的授课方法,让学生依次发表自己对本词的理解和感悟,让课堂更加生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本词的意义。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学生理解《扬州慢》的意义和内涵。
本词语境深远,具有很强的文化韵味和历史沉淀,让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历史、文化等内容,来理解其所蕴含的含义和内涵。
2、学生掌握《扬州慢》的表现手法。
本词巧妙地运用了一些比喻、排比、插叙之类的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从而进一步把握主题思想。
五、教学资源1、教师准备的教学课件,包括文化历史方面的图片、杨慎的诗歌朗读、本词的背景介绍等,方便教师更好地诠释、阐述和演示。
4.2《扬州慢》(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扬州慢》课型:新授课班级:授课教师:时间:一.学习目标1.反复诵读,疏通词意。
2.揣摩、理解词中丰富的手法,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二.自主预习(基础部分和要点部分:预习内容和预习题)1.知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南宋词人、音乐家。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
2.释标题姜夔作词,常自谱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所以词牌词题是统一的。
这首词写的是扬州战后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3.明背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得残破不堪。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词人路过扬州,目睹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
三、自读思考四、1.小序部分讲了什么内容?意思是指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
也指国破家亡之痛。
出自《诗经》。
2.在赴扬州的路上,词人印象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词中原句)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3.词人进入扬州城,从哪些角度描绘了怎样的图景?看到——荞麦青青、废池乔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红药(视)听到——清角吹寒(听)联想——重到须惊,难赋深情;桥月仍在,玉人已无;花开依旧、人事全非【小结】词人写昔日的扬州与今日的扬州,虚实结合,今昔对比,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萧条景象。
四、合作探究1.造成这种“今昔对比”的原因是什么?请分析相关词句,体味蕴含的情感。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这三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词人将废池、乔木这些没有知觉的事物人格化,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它们“犹厌言兵”,更何况当地的人民呢?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战争的极端痛恨。
《扬州慢》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教材分析《扬州慢》是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和第一单元一样,依然是对中国古代诗词进行鉴赏,与前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不同,这个单元侧重于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诗歌鉴赏方法来鉴赏诗歌,其目的是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情分析对于高中二学生而言,他们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也有了一定的分析能力,经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掌握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但在诗歌鉴赏方面,仅仅掌握一种鉴赏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无法真正的走到作者创设的意境当中,也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情感。
因此,在这堂课当中,我会引导学生学习新的鉴赏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理解作品。
教学设想利用多媒体展示和《扬州慢》相关的一些文章,从而进行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结合教师自身对作品内容的体验,引领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品读作品,让学生感受古典诗词的魅力,感受词人委婉含蓄、深沉悲戚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1.积累作家作品等文学常识。
2.学习本词中对比、用典、虚实结合的诗词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通过领悟诗词意境、体会诗词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4.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1.掌握对比、拟人、虚实结合的诗词表现手法。
2.体味怀古伤今的黍离之悲及“清冷”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在高一时我们学习了《故都的秋》,里面提到了“二十四桥的明月”。
其实,不仅是现代散文,就是古代诗词当中,也有很多描写二十四桥的诗句,比如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姜夔的“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今天,我们来学习姜夔另外一首也描写了二十四桥的词-《扬州慢》。
(板书课题:扬州慢)二、知识积累1、作者: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2、解题:姜夔作词,常自作曲而不用现成曲调,故“扬州慢”既是词牌名,又是词题,与词的内容联系密切。
高中语文《扬州慢》学案(共3课时)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扬州慢一、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自主学习指导1、诗人介绍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
《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2、背景简介: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2024最新-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

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以下是爱岗的小编帮助大家整编的选修语文《扬州慢》教案6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扬州慢》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作2、掌握本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3、鉴赏本词用典的技法德育目标:体会词中的“黍离之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难点: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教学方法:探讨、点拔法,比较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生一起复习前几节课的内容,指出词分婉约、豪放。
重点复习婉约派词的特点,指出本词的作者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二、解题:作者简介:引导学生结合注释介绍姜夔,教师稍作补充。
他一生未仕,精通音律,能自度曲。
所以他的词牌往往和词题是一致的。
扬州慢可以看出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
三、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感情教师放录音,学生跟读,进一步体会本词传达的情感,讨论明确本词的情感基调(诗人为国家的残破以及人民的不幸而及其沉痛的心情)四、引导学生结合注释,进行探讨,把握本词的文意及结构问:本词的写作背景和缘由从哪儿可以找到?引导学生讨论明确:在小序中可以看出作者为何写这首词,以及写本词的目的,即抒发“黍离之悲”。
(要求学生找出有关词句)追问:作者是如何书法自己的“黍离之悲”的?(即本词的文意及结构如何)讨论明确:(结构示意)所见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萧条冷落)空城二十四桥明月所闻清角吹寒(凄清)所感杜郎须惊(难言之痛)对比手法“黍离之悲”冷月无声(凄清)桥边红药(感时伤乱)教师在和学生分析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以下字词:霁,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冷月,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五、引导学生研究探讨本词和前面的几首婉约词的不同要求学生结合前面的婉约派词来感受(文学史指出‘他的贡献主要在于对传统的婉约派词的表现艺术进行改造,建立起新的审美规范’)明确:语言由“俗”变雅,内容有开拓(如本词跳出了以往的词为表现个人的狭隘情感的范围,把国家和个人联系在一起),具体分析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慢一、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及其词风。
2、培养学生自行阅读鉴赏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体会作品的意境和内涵。
二、自主学习指导1、诗人介绍中国文学史上,宋词和前代的唐诗,后代的元曲,都分别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样式。
宋词按时代分为北宋、南宋两个时期;按流派,习惯上又分为豪放、婉约两派。
豪放派的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也称格律派)在北宋的代表是柳永,在南宋的代表,前期是女词人李清照,后期则推姜夔。
《扬州慢》便是姜夔的代表作。
姜夔(1155—1221),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由于讲究音律和锤炼字句,其作品精工典雅,意韵谐婉,但也有用典过多,词意隐晦等特点。
同时他的词常有小序,提示写作缘由和主旨,大都语言精练,文笔优美,一散一韵,值得并读。
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词留下了十七首当时用于演奏的古乐谱,对研究唐宋音乐极有价值,留有《白石词》。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
在词人早期直至晚年的部分作品中,能针对这种情况,反映了一定的爱国精神和不满现实的思想,特别是晚年时,他那力主恢复,同情沦陷区人民的思想倾向较之早期作品有进一步的发展。
2、背景简介: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
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
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
而南宋王朝南渡后,金人屡次渡淮,扬州变为残破不堪。
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
虽已时隔十五年了,但作者经过扬州时依然“荠麦青青”,疮痍满目,不禁追忆丧乱,“感慨今昔”,表露出对国家衰亡的悲痛。
虽然情调凄怆,但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扬州慢》是姜夔早期的代表作,抒发作者路过扬州时对国事悲凉痛惜的情绪。
三、学习任务1.“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采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月亮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姜夔为何要说“冷月无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数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5.词前小序在词中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找出能够贯穿全篇的“词眼”,并说说表现在哪些景物上?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运用了什么样的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堂练习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的一组是( )A.暮霭(ǎi) 凝噎(yē) 夜雪初霁(jì) 戍角(shù)B.荠麦(jì) 豆蔻(kòu) 怆然(chuànɡ) 弥望(mí)C.姜夔(kuí) 萧条(xiāo) 留恋(liàn) 窥江(kuī)D.那堪(kān) 芍药(sháo) 俊赏(shǎnɡ) 黍离(sù)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荠麦弥望弥:满 B.自度此曲度:构思C.杜郎俊赏俊赏:出色的鉴赏能力D.难赋深情赋:写作解析: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B.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C.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D.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4.下列对文学常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词是古代诗歌的变式,称“长短句”,是按照一定的曲调填写的,根据词的字数多少可分为单调、双调、三叠等。
B.词一般有两段,在词中叫“阕”。
“阕”就是“遍”,因此,词中的“遍”就是音乐乐曲的一段,上下两阕就是由两段乐曲组成的—个曲子。
C.词除了被称为“长短句”之外,还有“诗余”“乐府”“曲子词”等别名。
D.词“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所以后人的创作一般都是按调填词的,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5.名句名篇默写。
(1)____________,尽荠麦青青。
(2)渐黄昏、清角吹寒,____________。
(3)杜郎俊赏,____________。
(4)念桥边红药,____________?五、小结扬州慢学案(二)案编号:29 编写人:王佩林审核人:贾立恩张广胜一、学习目标1、明确怀古诗的类别及意义。
2、掌握怀古类试题的答题技巧。
二、考点讲解1、什么是怀古诗?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2、怀古诗的类别㈠就史事论史事㈡借史事说今事㈢以史事言情志(一)、就史事论史事作者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并不置身其中,但在对历史和古人的评价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个人取向和感性认识。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可是对项羽战败自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
杜牧在诗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自刎表现出无限惋惜;而王安石却从项羽穷兵黩武的行径入笔,道出“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二)、借史事说今事这是咏史怀古诗创作的主流。
将史实与现实巧妙联系,采取一种婉曲的方式,或抒写对国事的忧虑,或唤醒和警策当朝统治集团。
借古讽今和借(怀)古伤今是这一类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
1.借古讽今:以历史教训告诫统治者不应荒淫无度,以免重蹈覆辙。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劝喻南宋当政者应该像项羽那样宁死也不要逃到江东,收复国土,恢复中原。
2.借(怀)古伤今:通过今昔对比,感叹昔盛今衰。
如韦庄的《台城》:“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鸟儿空啼,不解世事;台柳无情,依旧笼堤。
作者凭吊古迹,借景抒情:六朝兴亡,犹如一梦;用以感伤唐王朝的衰微。
(三)、以史事言情志作者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托于历史人物,借以抒情明志。
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周郎的得志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郁闷心情(怀古伤己)。
3.常用史料历代帝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英雄豪杰“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贤相佐臣“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隐士名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嫔妃美女“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扬州慢学案(三)案编号:30 编写人:王佩林审核人:贾立恩张广胜学习任务:(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过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注释】三闾庙:即屈原祠。
屈原事楚仪王,曾任三闾大夫。
(1)诗歌是形象的艺术。
请结合诗句说说在一、二两句中作者是怎样将所咏之情形象化的。
答:(2)有些鉴赏家认为此诗的妙处在于以景语结尾,如李镁《诗法易简录》云:“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二)山坡羊·长安怀古赵善庆骊山横岫,渭河环秀,山河百二还如旧。
狐兔悲,草木秋;秦宫隋苑徒遗臭,唐阙汉陵何处有?山,空自愁;河,空自流。
1.这首曲子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写景?从整首曲子来看,这种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效果?答:2.“山,空自愁;河,空自流”该如何理解?答:(三)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⑴这首诗首句连用两个“笼”字,试体会其表达效果。
)答:⑵本诗第三四句是在批评歌女不知亡国之恨,一味沉迷于靡靡之音吗?谈谈你的理解。
答:(3)杜牧这首诗表达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四) 金陵图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1)本诗第一句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为全诗奠定下什么样的基调?答:(2)作者笔下的鸟儿、台柳有什么特点?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答:(3)作者用意何在?答:(五)[黄钟]人月圆·山中书事张可久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