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南宫市奋飞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案:必修四 4.12苏武传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苏武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解读《苏武传》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3)能够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深入理解苏武的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苏武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苏武传》与其他历史传记的异同。

(3)通过角色扮演等互动活动,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引导学生从苏武的经历中汲取勇气和坚持的精神,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1)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2)分析《苏武传》的结构和叙事手法。

(3)详细解读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含义。

2. 人物分析:(1)分析苏武的人物形象,包括他的忠诚、坚韧和智慧等方面。

(2)通过对比其他历史人物,探讨苏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

三、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的历史传记,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进行批注和笔记。

3. 合作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进行论证和分析。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文本分析能力:通过学生的笔记、批注和课堂回答,评估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包括沟通、协作和分享。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武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其他历史传记文本、相关研究论文和书籍。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苏武传
《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引导学生充分体会文章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的语言现象、一词多义的准确运用等文言的基础知识。

 二、能力训练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三、德育渗透目标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是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4.12苏武传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4.12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课设计(人教版必修4)教课目的:1、认识班固和《汉书》的有关知识。

2、朗诵断句,叙述课文故事梗概。

3、累积文言常有的字词和句式;翻译词句。

4、学习苏武的英豪气派,增强民族骄傲感。

学法指导:1、朗诵课文,培育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归纳整理:作者作品,内容重点,知识归类。

3、合作学习,借助说明和工具书,正确翻译词句。

4、思虑商讨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课重点:累积和归纳整理文言常有的字词和句式。

教课难点:指引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课过程:一、导入讲堂: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

夜在塞上时闻笳声动听痛心酸。

转瞬寒风吹,雁群汉关飞。

鹤发娘,盼儿归,红妆守空帷。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任天长地久,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这就是《苏武牧羊》。

千百年来,苏武已成为一名伟大的爱国英豪定格在人们心中,苏武受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拘留十九年,千辛万苦,“贫贱不可以移,荣华不可以淫,威严不可以屈”,表现出崇敬而又令人震惊的民族时令。

下边,我们走进苏武,认识苏武,仰慕苏武。

板书《苏武传》。

二、迅速阅读人教版配发资料《第二讲堂》(第99页)和课文说明①,介绍作者、作品和背景。

学生介绍,而后明确。

1.作者简介:班固(32—92),我国东汉有名史学家、文学家。

幼年即聪颖勤学,16岁入洛阳太学,博学多才。

性情谦恭,深受当时儒者恭敬。

以后继承父志,在父未达成的《史记后传》基础上撰写《汉书》。

因被人诬陷私改国史而被捕人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说,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欣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终达成《汉书》写作。

2.简介《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述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不过改“书”为“志”,撤消“世家”并入“传记”,全书有十二纪、七十传、八表、十志,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案

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四单元第十二课《苏武传》教案

《苏武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借助工具书、课文注释,读懂文章,积累和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等文言基础知识,培养文言文语感。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精心剪裁,组织文章和对比衬托,凸显形象的写作技巧。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通过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作比较阅读,结合课外材料,体会《汉书》在艺术上继承《史记》所取得的成就。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突出弘扬爱国主题,引导学生探讨新时代中如何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
●学会辩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知识
2、引导学生在客观评价人物的过程中,理解苏武的精
神内涵。

【教学难点】
1、分析人物性格特征,体会传主的人格精神。

2、评价传主的功过和价值。

【教学过程】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四第四单元第12课《苏武传》教学设计

《苏武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运用简洁整饬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写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语言现象,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3、引导学生学习继承苏武的伟大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本文中文言常见的字词和句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教学方法】引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语:问一问大漠,对苦难的忍耐能持续多久?问一问苍穹,对寂寞的坚守能坚持多长?2000年前,有位汉子用19年大好时光演绎了那份坚守,虽凄婉却感动了这片热土千年,他,就是瀚海青天中守望的灵魂苏武。

今天,我们来学习《苏武传》,体会忠诚、胆气、坚忍和顽强的力量。

二、作者与作品简介:1.作者简介班固(32—92),字孟坚,东汉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我国古代著名史学家。

班固幼年聪慧好学,9岁即善属文、诵诗书,16岁入洛阳太学,博览群书。

以性情谦和,深受当时儒者敬重。

其父班彪曾作《史记后传》,去世后,班固继承父志,在《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

后因有人诬告,班固遂以私改国史的罪名被捕入狱。

幸其弟班超上书解释,汉明帝读了班固的书稿大为赞赏,召为兰台令史,后迁校书郎。

班固“潜精积思二十余年”,完成了《汉书》的写作。

2.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叙了自汉高祖元年至王莽地皇四年共290年的史实。

《汉书》体例上全承《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

其中,八表和十志中的“天文志”是班固死后由他的妹妹班昭、妹夫马续续写的。

作为一部独立的断代史书,《汉书》不仅在中国历史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文学史上也有着重要影响。

三、整体感知《苏武传》是《汉书》中最出色的名篇之一,它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2 苏武传4-人教版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2 苏武传4-人教版

心灵的选择灵魂的坚守——《苏武传》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检查巩固本课中的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2、了解人物传记的特点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并重点掌握细节描写。

3、感受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学习重点】通过细读文本,赏析关于人物的细节描写。

【学习难点】理解苏武坚贞的民族气节。

【学习方法】1、合作探究法针对文章内的重点细节描写,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挖掘更深的内涵,有助于学生理解苏武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品质。

2、课堂表演法关于苏武的细节描写,赏析也好,朗读也罢,都是抽象的;如果把人物的行为转化为具体的表演,而且是两次表演,学生的理解会更加深入,对细节描写的把握也更加准确,才有可能学会使用细节描写。

【教学工具】多媒体、自制道具。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的确,艰难困苦中最能见出一个人的品性,沧海横流中方显出一个英雄的本色。

面对人生穷途危难是卑躬屈膝还是傲骨在身,这涉及到心灵的选择。

在这样的选择前,志士仁人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今天,就让我们心怀虔诚走近一位古人,他就是——大汉苏武。

二、复习检查1、读准字音(yí)(háng) (yūn) (niè)栘中厩监丈人行煴火啮雪(máo) (zhuó) (yuè) (huò)节旄纺缴斧钺汤镬2、理解字义(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2)武帝嘉其义(3)私候胜(4)舆归营(5)复举剑拟之(6)反欲斗两主(7)武复穷厄(8)大夫人已不幸(9)且陛下春秋高(10)皆为陛下所成就三、文体知识人物传记的两个特点:1、真实性——情真而不诡”、“事信而不诞”;2、文学性正面描写(语言、动作、心里、语言、神态等)侧面描写(环境、他人的评价态度、与他人的对比)细节描写四、见微知著——细节描写1、赏析示例: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

高中语文《苏武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把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苏武传》,感受苏武的忠诚、坚定和勇敢品质,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增强自己的文化素养。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追求真理、美好和卓越。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苏武的忠诚和坚定品质,以及其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2)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学创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古代传记文学作品,分享学习心得。

(2)简介《苏武传》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苏武传》,理解文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总结文本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观点。

(2)引导学生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

4. 课堂讲解:(1)讲解《苏武传》的基本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描写手法和语言特色。

(3)探讨文本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课堂练习:(1)布置练习题目,要求学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思考,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苏武传》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汉书》的文学常识、本文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理解课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翻译、分析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人物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苏武坚持民族气节、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以及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尊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理解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2.教学难点:深入探讨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思想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历史意识。

三、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介绍《汉书》的作者班固和本文的背景,引出苏武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知识点讲解:详细介绍文中涉及的历史背景、人物身份和故事情节。

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知识点深化:结合具体段落和语句,对文中的文言实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进行讲解和练习,使学生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结构。

4.课堂互动:通过小组合作、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

5.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总结《苏武传》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以及课文中的文言语法现象。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教学、板书教学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式,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2.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同时,利用网络资源,鼓励学生课后自主拓展学习。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课堂练习: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用原文回答或用自己的话表述,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课后翻译课文段落,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等现象,并梳理历史人物关系及性格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武传》
一.学情分析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和学习心理状态《苏武传》节选近2000字,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学过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但是文言文的基础仍是很薄弱因此要学习这么长的文言文,确实有一定得困难,好在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二、说教材
《苏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4第四单元编选的一篇具有典范意义的文言文,记叙了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仍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

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三、说教法
教材虽然篇幅较长,个别字词生僻,但人物形象饱满,情节生动,文
学性、观赏性较强,课下注释很详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只要敢于创新,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就能为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保障。

我打算采用:
1.启发式教学,
2.学案式教学,为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我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3、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根据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班固以及《汉书》的相关知识。

2、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和习惯。

3、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情感态度目标
1、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理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真正内涵。

2、学会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来审视作品人物形象,评价其积极意义;
教学重点新课标强调: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

因此我把学习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手法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作为本课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根据我校的学生情况,我把学习积累文言知识,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句式作为本课教学难点。

五、教法设计为了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打算采

1、情景式教学。

2、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采用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具及信息技术设备: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本文是一篇讲读课文,我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理念:
1.以学生为主体,组成积极的学习活动,转变教师讲解、学生记录的教学模式,
2.继续培养学生的探究质疑能力,
3.学生小组合作,深入文本,对文本进行质疑,激发学习的兴趣,
4.教师对质疑辅导,课堂上师生互动,让课堂绽放出活力和生命力。

第二课时教学理念:
1、这节课是学生小组之间开展交流,学生参与到教学的进程中来,实现资源、知识的共享,提高学生的讲解、交流能力,极大地激发学生上课的兴趣,更突出他们是学习的主动者、主体者,
2、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辅助者。

由讲师对各小组进行评价,鼓励。

3、结合背景材料,深入理解人物特征(学生展示自己了解的材料,教师适当补充)
4、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挖掘探究,培养独立的鉴赏能力,发展高中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5、以鉴赏为契机,培养民族精神,传成优秀的传统文化,涵养个人素质.
第三课时教学理念:
1、加强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开放课堂,让现代视角与历史视角融合;
2、学生在古典文本的解读中注入现代的意识,去体现出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3、让优秀的文化在新世纪绽放出光彩。

第一、二课时:学案式教学,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和句式,培养学生归纳整理字词的能力。

第三课时: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学习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1.导入:展示年轻的苏武手拿符节准备出使匈奴的照片以及播放《苏武歌》,引导学生找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节”字。

“节”既表明了他是持符节出使匈奴的大汉的使者,也是指苏武在面对重大变故,对敌人的种种威逼利诱,始终以国家民族利益至上的民族气节。

(目的:为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我采用图片展示的方式导入新课,能迅速地让同学们找出“节”是贯穿《苏武传》的一条主线,是苏武
伟大精神的核心所在。


2.浏览全文,梳理情节。

《苏武传》是通过哪些内容展示苏武的崇高气节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分角色朗读。

总结:两次自杀――刚烈豪壮之节,三次拒降,十九年坚守―忠贞之节。

(目的:让学生走进历史,走进文本,直面人物,主动参与。

在研读文本中探究角色,在角色进入中体验情感,让枯燥无味的文言文鲜活起来,让同学们在角色品评中回归主旨。


3.重点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本文运用富有个性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映衬的方式来突出主题、塑造人物的方法。

师生互动:问题设置:
(1)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你认为苏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①文章详写卫律和李陵的劝降的目的。

②苏武自杀的原因和自杀时周围人的反应。

③苏武被囚禁和北海牧羊时的表现。

4.师生共同总结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简洁的语言、生动入微的细节、对比反衬的手法。


(在重点探究环节中,1.我请每个小组推选出来的同学发言――引导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

2.接下来在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塑造人物的技巧和方法
时,我依然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启发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进行讨论,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回点拨、指导。

讨论结束后,教师抽查讨论结果,小组代表发言,其他小组补充。

目的:启发思考,培养学习主动性;倡导合作,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本课的教学重点。


5.学生披文入情,齐读苏武语录,感受苏武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高尚的爱国情操。

(课件展示:苏武手拿已经掉完毡毛的符节屹立于旷野之中牧羊的背影。


(目的:和前面苏武年轻时手拿毡毛的形象对比呼应,让苏武形象更加突出,为后面小结做铺垫。


6.延伸探究,归纳形象。

(苏武为什么会被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纪念和崇敬?)
排剧本
第三幕——李陵劝降、私情不动(7、8自然段)
演职员表
导演——
编剧——
监制——
顾问——可以请老师
造型——
道具——
音乐——
旁白——
演员表
苏武——
七、教学评价方案(设计理念、活动方案、设计目的)
设计一
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和成才的动机源和催化剂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方案:为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采用激情的语言和播放名曲的方式导入新课
目的: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二理念: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善于结合教学实际的需要,灵活地和创造地使用教材”而喜欢表演是学生的天性鉴于此,我设计了重现历史环节,让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大汉使者苏武》,让学生全员参与,通力合作这是促使学生深入解读文本克服阅读困难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案:活动的具体方案是:课前在我的指导下和科代表的主持下:(1)、先从全班同学中推举五名评委,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再选举产生评审组长由组长负责制订评分细则,要求现场打分,现场点评,现场评奖(2)、把其他同学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影视公司,先推举导演,然后由导演负责,抽签决定表演内容,安排演职员表,每组表演时间不超过五分钟,课前将名单提供给老师,由老师制作成课件,在表演时配合播放需要强调的是,各小组的负责人一定要及时和老师沟通、交换意见,确保表演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