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设计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居住区的景观绿化已经成为了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在居住区景观绿化中,植物配置设计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植物不仅可以美化环境,提升居住区的整体品质,还能够改善空气质量,增加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如何合理、科学地进行植物配置设计,成为了居住区景观绿化中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植物配置设计的意义、原则和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植物配置设计的意义1. 美化环境。
植物作为自然界的艺术品,能够为居住区增添绿意、营造浪漫、宁静的活动环境,使得居住区成为一个舒适宜人的生活空间。
2. 调节气候。
植物具有良好的遮荫和保水作用,能够降低居住区的温度,改善炎热的气候,提高居民的生活舒适度。
3. 改善空气质量。
植物能够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害气体和灰尘,并释放出氧气,有利于改善居住区的空气质量,净化空气。
4. 增加生态效应。
通过合理的植物配置设计,可以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多的休闲娱乐场所,增加居住区的生态魅力。
植物配置设计在居住区景观绿化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居住区的整体环境和居民生活品质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生态适应性原则。
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光照条件的植物种类,以保证植物的生长良好,减少植物死亡率,提高景观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2. 多样性原则。
在植物配置设计中,应当注重多样性,选择不同季节开花、不同高度的植物,使得整个景观更加多姿多彩,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3. 安全性原则。
避免选择对人体有害、易引发过敏的植物,对于有刺、有毒的植物要避免使用,以确保居住区的居民安全。
4. 美学性原则。
植物配置设计要能够符合居住区整体风格和环境,要与建筑、园林景观相协调,形成和谐美观的景观整体。
5. 实用性原则。
根据植物的功能特点,合理配置绿化植物,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比如选择适合攀爬的藤本,提供遮荫,选择芳香植物增加空气清新度。
植物配置设计的原则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生态适应性、多样性、安全性、美学性和实用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才能够达到最佳的设计效果。
居民居住区绿化环境空间规划设计

居民居住区绿化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第一章:前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居民居住区的建设已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
而绿化环境作为居民居住区中重要的空间组成部分,对于居民的居住质量和身心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本文将从绿化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的角度,讨论如何在居民居住区中合理规划和设计绿化环境,使其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第二章:居民居住区绿化环境规划设计的意义1. 绿化环境可美化居住区的外观,提升居住品质。
在城市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物普遍成为了城市的主要景观元素。
而近年来,绿化环境的作用被越来越多地重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居民居住区中,合理的绿化环境设计可以增强居民的居住感受,提升整个社区的居住品质。
2. 绿化环境可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城市中的空气污染和噪音污染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而在居民居住区中合理规划和设计绿化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噪声和污染,创造一个更为舒适的居住环境。
3. 绿化环境可促进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绿化环境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共同的公共场所,提高社区居民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这对于社区内的文化和社会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居民的身心健康。
第三章:居民居住区绿化环境规划设计的原则1. 绿化空间应与居住区内道路、建筑、设施相协调,统一整体风格。
在居民居住区绿化环境规划设计中,应该与道路、建筑和设施相协调,统一整体风格,建立起整个社区的视觉形象和语言。
2. 绿化空间应根据社区功能、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
在居民居住区绿化环境规划设计中,需要根据社区的功能定位、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特点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以提高整个社区绿化环境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3. 绿化空间应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满足居民需求。
在居民居住区绿化环境规划设计中,应优先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关切,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创造出一个更为温暖和谐的社区绿化环境。
第四章:居民居住区绿化环境规划设计的具体实践1. 绿化空间规划应围绕社区主题和居民需求展开。
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环节,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居住区绿化、美化的要求及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
因此,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
居住区绿化应从其绿化的作用出发,遵循绿化规划原则,使居住环境适应现代建筑,满足功能需求。
目前,在基本解决了居住面积之后,人们已不再满足于室内环境的装饰装修,人们已开始关注居住大环境的质量。
居住区景观规划设计对人们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景观功能和实用功能方面的需要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1 设计理念居住区景观可采用简洁、自然、现代的景观设计理念,突出绿色、生态、人文气息,采用回归自然的造园手法突出居住区的园林景观主题,将园林景观纳入居住区整体环境中,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形成点、线、面相结合,自成系统的绿化景观格局。
在充分尊重自然生态的前提下,建设绿树成荫、独具风情的生态居住区。
2 规划原则主要遵循交通安全性、景观舒适性、生态适应性、经济实用性四个原则。
2.1 交通安全性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是确保绿化工程施工后小区内的的道路交通满足其功能需求。
利用植物引导视线,设计出具有引导作用的植物空间。
2.2 景观舒适性采用自然式栽植手法,总体设计风格力求简洁、大方,注意整体性和节奏感,形成良好的、舒适的视觉冲击效果。
在细部处理上,注意植物生长习性、花期、花色以及树形合理搭配,力求设计精致,根据周边的不同规划环境创造出各具特色,而又具有较高园林艺术水平的园林景观。
2.3 生态适应性在植物选择上,选择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的材料。
采用块状混交,组团结合的方式,运用植物的季相变化,形成较好的植物景观和长期稳定的生态效果。
2.4 经济实用性在景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业主的经济利益,尽量降低造价和后期绿化管护费用。
在选用植物材料时,明确材料来源,易于施工、便于养护,达到在充分表达设计意图和景观效果的前提下,减少投资的目的。
浅析居住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

浅析居住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浅析居住区公共绿地规划设计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居住的需求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居住区不单是居住的功能,同时也是人们思想与情感交流的地方。
人们不但关注内部的居住空间,对居住的外部空间环境也越来越重视。
在我们的教材《居住区规划设计》中,我看到绿地的基本形式有规则式、自然式以及规则与自然结合的混合式等。
规则形式较规则严整,多以轴线组织景物,布局对称均衡,园路多用直线或几何规则线型,各构成要素均采取规则几何型和图案型。
而自由式是以校方自然景观常见,各种构成因素多采用曲折自然形式,不求对称规整,但求自然生动。
混合式是规则与自由式相结合的形式,运用规则式和自由式布局手法,既能和四周环境相协调,又能在整体上产生韵律和节奏,对地形和位置的适应灵活。
在公共绿地当中,植物的配置很重要。
应该尽量选择易成活的本土树种,有花和芳香气味的更好。
我看到很多的居住区中为了追求立竿见影的园林式景观,从外地买回来大树,栽到绿地当中,但是由于气候、大树的受损等因素,大树的长势很不良好,甚至会死亡。
这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在很多地方都有发生。
栽了拔,拔了再栽,既损失了经济效益,又使得绿地当中的植物不能很好的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反而让人觉得没有生机。
现在许多居住小区为求建设速度和环境效果的速成,大量运用草坪以及移栽的树木代替原有的植被系统。
虽然小区内绿意盎然,但这实质上是不尊重原有生态基础的做法。
应注重景观轮廓的刻划和整体构图的均衡协调景观师在设计构思时便要有1个明确的思路,哪些部位需要以植物构成较为封闭空间,哪些要有开阔的视野。
乔木是植物景观的骨干,以遮荫、观赏为主,灌木用以丰富树冠层次,同时树篱可起到景物间的联接、过渡、围合的作用,是植物景观中的重要协调因素。
注重尺度的把握景观的尺度宜与人的尺度适当,可以改变人对建筑空间的感受。
景观的尺度成为了庞大建筑物整体尺度与人体尺度的过渡,从而缓解了压抑感。
浅谈居住区景观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设计

浅谈居住区景观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居住区的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居住区的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居民的居住体验,而景观绿化作为居住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和植物配置的合理性对居住区的整体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就居住区景观绿化中的植物配置设计进行一些浅谈,希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设计师和决策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植物配置设计的基本原则要进行好居住区的植物配置设计,首先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要考虑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阳光、土壤、温度、湿度等因素,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进行配置。
要考虑植物的功能需求,包括美化、遮荫、净化空气等功能,在不同的区域和场所选择不同的植物进行配置。
要考虑植物的景观效果,包括植物的形态、颜色、花期等因素,进行合理搭配和组合,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在居住区的景观绿化中,常见的植物配置设计包括道路绿化、庭院绿化、公共绿地绿化等。
针对不同的场所和功能需求,需要进行不同的植物配置设计。
1. 道路绿化道路绿化是居住区景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提供遮荫、净化空气等功能。
在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设计中,一般需要选择耐旱、耐污染、抗风等特性的植物,如梧桐、法国梧桐、国槐等。
这些植物生长迅速,树冠茂密,能够有效地改善道路两侧的环境,并且不易引起过敏反应,适合作为道路绿化的植物配置。
2. 庭院绿化庭院是居住区的私人空间,其绿化设计需要考虑到居民的个性化需求。
在庭院绿化的植物配置设计中,一般需要选择树木、灌木、花卉等植物进行组合,形成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可以选择一些观赏植物,如玫瑰、茶花、木兰等,也可以选择一些果树,如柑桔、苹果、樱桃等,既美化了庭院环境,又能丰富居民的日常生活。
3. 公共绿地绿化公共绿地是居住区的开放空间,是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其绿化设计需要兼顾美观性和实用性。
在公共绿地绿化的植物配置设计中,一般需要选择一些功能性植物,如草坪、灌木、地被植物等,能够形成开阔的绿地景观,并且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
城市居住区绿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

城市居住区绿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住区绿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变得愈加重要。
绿化空间不仅能提供人们休憩、娱乐和身心健康的场所,还能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强城市景观魅力。
本文将从城市居住区绿化空间规划的重要性、设计原则以及具体实践等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城市居住区绿化空间的规划对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绿化空间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一个远离喧嚣的环境,使人们能够放松身心,减轻压力。
此外,绿化空间还能提供城市居民丰富的休闲娱乐选择,如散步、跑步、骑行等活动,使人们更好地享受生活。
在规划城市居住区时,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合理划分和安置绿化空间,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其次,城市居住区绿化空间的设计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首先,要注重绿化空间的布局和景观效果。
通过合理的布局,可以使绿化空间在城市中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增强城市的绿色形象。
其次,要注重绿化空间的多样性和功能性。
不同居住区的绿化空间可以根据周边环境和居民需求来确定,可以包括公园、花坛、湖泊等不同形式的绿化景观,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最后,要注重绿化空间的可持续性。
在设计绿化空间时,应考虑保护自然环境、合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等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实现绿化空间的长期可持续利用。
在具体实践中,城市居住区绿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
首先,要考虑土地利用和场地条件。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场地条件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绿化空间的规模和布局。
其次,要考虑居民的需求和偏好。
通过调查问卷、居民会议等方式,可以了解居民对绿化空间的期望,从而更好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此外,还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和环保政策。
绿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应与城市的整体发展规划相匹配,并符合相关环保政策和标准。
城市居住区绿化空间的规划与设计不仅关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也对城市的整体形象与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因此,在规划和设计绿化空间时,应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遵循设计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实践。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居住区绿地设计是指在城市和乡村居住区内,为满足居民的休闲、健身、游玩等活动需求而设置的绿化和景观空间。
合理规划和设计居住区绿地,不仅可以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提升居住质量,还可以增加城市的生态功能,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下面我们将从景观规划、绿化设计和功能设置三个方面介绍居住区绿地设计规范。
一、景观规划1.制定景观设计总体规划。
根据居住区的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特点和人口需求,制定清晰的景观设计总体规划,明确绿地的位置、范围、结构和功能。
2.考虑人流线和视觉景观。
合理设置人流线,使居住区绿地与居民的生活区域相连通,方便居民的出行和活动。
同时,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考虑视觉景观,合理布局花草树木、水体等景观元素,打造美丽宜人的绿地环境。
3.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
在景观规划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尽量保留原有的自然地形和植被,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合理设置湿地、水系等生态景观,促进水循环、空气净化等生态功能。
二、绿化设计1.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
根据当地的气候、土质和水源等条件选择适应性强的植物,确保植物的生长率和成活率。
同时,根据居住区的不同区域和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打造丰富多样的景观效果。
2.合理布局绿地空间。
根据居住区的空间布局,合理分配绿地区域,确保绿地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同时,考虑到居民的需求,尽量将绿地设置在居民活动频繁的区域,例如社区广场、公园入口等。
3.加强绿地养护管理。
制定完善的绿地养护管理制度,定期对绿地进行修剪、除草、施肥等养护工作,以保持绿地的整洁和美观。
同时,加强环境监测和病虫害防治,确保植物的健康生长。
三、功能设置1.设置休闲娱乐设施。
根据居民的需求和喜好,设置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例如健身设施、儿童游乐设施、休闲长廊等,提供多样化的活动方式,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居民需求。
2.设置文化活动场所。
合理设置文化活动场所,例如公共广场、露天剧场等,举办各类文化演出和活动,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增加居住区的凝聚力和活力。
居住区绿化设计方案

居住区绿化设计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住区绿化成为提升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提出一项居住区绿化设计方案,旨在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植被选择与布置在居住区内,应选择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植被进行绿化。
比如在南方地区,可选择阔叶乔木、常绿灌木等,而在北方地区则宜选择耐寒性较强的灌木或针叶树种。
同时,应根据不同的用途对植物进行布置,如在道路两侧种植乔木、灌木,为行人提供阴凉和视觉美感。
二、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是绿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设置花坛、草坪、人工湖等景观元素,营造出丰富多样的景致。
比如可以在居住区正中心的广场设置美丽的花坛,周围种植高大的乔木,为居民提供休闲活动的场所,并增加视觉上的美感。
三、步行道和公园规划为了提高居住区的绿化率,应合理规划步行道和公园。
步行道可沿着绿化带铺设,两侧种植花草树木,使行人在步行的同时能够享受到绿色的环境。
公园则应在居住区的核心位置规划,充分考虑到居民的娱乐和休闲需求,设置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区等设施,提供一个方便居民娱乐活动的场所。
四、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居住区绿化还可以从建筑物上延伸,采用绿色屋顶和立体绿化的方式。
绿色屋顶是指在屋顶上进行绿化,种植草坪或浅根植物,不仅美化了屋顶环境,还能起到隔热和保温的作用。
立体绿化则是在建筑物的墙壁上垂直种植植物,利用空中空间进行绿化。
五、水系建设水系建设是居住区绿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以在居住区内建设小型人工湖、水景喷泉等水景元素,为居民创造一个清凉宜人的环境。
同时,还可以设置雨水花园和生态滞留设施,实现雨水的收集和净化,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六、绿化养护绿化养护是居住区绿化工作的重要环节。
要定期对植物进行修剪、浇水和施肥,保持植物的良好生长状态。
同时,要加强对病虫害的防治,保证植物的健康。
此外,还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绿化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通过以上的方案,相信可以有效改善居住区的绿化环境,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
发表时间:2017-08-11T17:07:59.1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7年第11期作者:许晓东
[导读] 摘要: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黑龙江省铁力市园林管理处
摘要:居住区绿化是城市园林绿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环节。
居住区绿化为人们创造了富有生活情趣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区环境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志。
居住区绿化以植物为主,通过增加湿度、减低风速、减少和吸附灰尘、保持水土流失等生态作用来调节气温、改善小气候,对于缓减热岛效应有明显作用。
在对居住区进行绿化规划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关键词:居住区;绿化规划设计;分析
居住区绿地是居民日常休闲和交往的重要场所,不仅满足人们特定的精神需求,而且为人们创造卫生、安静、舒适的居住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最能体现环境水淮的绿地建设成为开发商和购房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因此,对居住区绿化的开发成为开发商下大力气建设的一项指标。
一、居住区绿地作用
1.减少尘土
小区绿化覆盖率高,能够做到绿树成荫,青草凄凄,在黄土不露天的情况下小区内尘土减少,也就是空气“可吸入颗粒”一项指标大大低于绿化覆盖低的地区,降粉尘能力可达20%左右。
2.降低噪音
较好的绿化配置、最佳的生态效益结构为乔木+灌木+草,这种种植结构既节省土地,又在环境生态效益上产生最佳效果。
3.隔音明显
乔木、灌木和宿根花卉合理的分层次栽植能够形成绿色隔音墙,现在流行的“疏林草地”虽然隔音效果差,但也有一定的隔音效果。
4.降温作用
一方面绿地本身能吸收热能,使小环境温度降低1℃左右,另一方面良好的绿色景观使人们心情愉悦,相对于群楼、水泥路面的枯燥景观,可产生心理上的调温作用。
提供避难场所小区内绿地为居民突发事件提供避难场所,如地震,火灾时。
二、设计原则
1.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
目前城市居住区的绿化建设中,不论原址如何,一律先填沟、推山、平地后再进行规划设计。
这样既抹掉原有自然的情趣,又给施工带来不便,使新建的居住区千篇一律,缺乏特色。
因此居住区绿化在规划布局时,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和现状条件,尽量利用劣地、坡地、洼地及水面作为绿化用地,以节约用地。
对原有树木特别是古树名木要加以保护和利用。
2.规划设计要以人为本
居住区的绿化设计要考虑人的心理与生理需要,居住区绿地同居住区各类建筑一样,是为人服务的,分析居住区内人们的需要是居住区绿化设计的重要依据。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居住环境日益得到改善,然而人和人之间的交往却越来越少,人与自然的接触也越来越少。
因此,创造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接触环境是居住区绿化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
所以在绿地系统中形成开放的格局,布置文化娱乐设施,使休闲、运动、交流等人性化的空间与设施融合在园林绿化中,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公共空间(在住宅入口、公共走廊直到分户入口,都能接触到绿地)。
绿化环境不只是一块绿地,而是一个连续的系统(在住宅的多个角落,应种植一些芳香类植物,营造怡人的香味环境,舒缓人们的神经,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轻松自然的融入家园群体)。
让每一个居民随时随地都能享受新鲜的空气、阳光、绿色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居民理想中的乐园。
3.规划设计要应用多种植物材料
三、居住区各项绿地设计
1.公共绿地
公共绿地应在中心位置,根据面积的不同在以植物材料为基础上,面积越大设施应越全面,适当增加一定比例的小品建筑、场地设施。
在绿地人与共园内功能分区和地形条件,在不同方向设置出绿地,但要避开交通频繁的地方。
巧妙处理好功能分区,或者用植物隔开、或者用小品、甚至地面铺装。
园路布局宜主次分明、导游明显、宜环套状、忌走回头路、等距浇水、宜随地形变化而起伏,随景观要求而曲折,弯曲自然、线性流畅,交叉不宜太多,为行走舒适和利于排水应有一定坡度,横坡为一,纵坡为左右,纵坡超过要以台阶布置。
在路两侧适当间距局部加宽,布置座椅,供游人小憩。
植物选择应注意选乡土树种、保健树种、夜香植物、浓荫落叶乔木、观赏型常绿灌木,避免有毒、带刺、易过敏植物。
注意季相变化和色彩配合。
既统一基调又各有特色,方式上宜变化多样,注意植物划分和组织空间,形成有韵律节奏变化的空间景观。
建筑巧用点缀,起到画龙点精的作用。
2.专用绿地
专用绿地的布置应注意满足各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的功能要求学校要有运动场、生物园、自行车棚等。
幼儿园应有游戏场、活动场、小型植物实验场等。
结合周围环境的要求布置。
大树可以遮荫,但离住宅区采光面远些,在墙面种植攀援植物等。
专用绿地若能与小区公共绿地相邻布置,连成一片,扩大绿色视野,则效果更佳。
3.宅旁绿地
入口常拓宽成局部休息空间,或设花池、常绿树点缀,诱导游人进入绿地。
场地设计将绿地内部分游道拓宽成局部休息空间,以免内部拥挤封闭,践踏绿地。
小品点缀,小品以花坛、花池、树池、座椅、园灯为主,重点处设小型雕塑,小型亭、廊、花架等所有小品应体量适宜,达到经济、实用、美观。
4.道路绿地
道路绿地应根据道路级别、功能、断面组成、走向、地上地下管线和两边住宅布置形式等情况进行布置。
结论
居住区绿地在城市园林系统中分布最广,是普遍绿化的重要方面,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居住
区绿色空间,以达到改善城市生态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的,在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条件下,开拓人与自然充分亲近的休憩生活境域,使久居闹市的居民获得重返自然的身心享受这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理想。
参考文献:
[1]王燕春.浅谈居住区绿化设计[J].中国园艺文摘,2010,26(2):86-87.
[2]丁砚强.浅议居住区绿化设计[J].陕西林业科技,2014(1):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