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监测复习

合集下载

《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

《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所有重点复习生态监测第四版-考试重点复
本文档旨在为生态监测课程的考试提供重点复内容。

下面将介绍几个重要的主题和概念,供大家参考和复。

1. 生态监测基础知识
- 生态监测的定义和目的;
- 生态监测的分类和方法;
- 生态监测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 生态监测在环境管理和保护中的作用。

2. 生物多样性监测
-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和重要性;
-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方法和指标;
- 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数据分析和解释;
- 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影响和应对措施。

3. 水质监测
- 水质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 水质监测的参数和指标;
- 水质监测的常用方法和技术;
- 水质监测数据的分析和报告。

4. 大气环境监测
- 大气环境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大气环境监测的指标和方法;
- 大气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和评估;- 大气环境监测数据的处理和应用。

5. 土壤监测
- 土壤监测的目的和重要性;
- 土壤监测的参数和指标;
- 土壤监测的方法和技术;
- 土壤监测数据的解读和应用。

6. 生态监测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保护规划和政策制定中的作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监管和执法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生态修复和自然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 生态监测在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中的应用。

请根据以上的主题和概念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并结合实际案例和应用进行加深理解。

希望本文档对您的考试复习有所帮助!。

生态监测复习资料

生态监测复习资料

生态监测复习资料()1.生态监测方法:生态学方法、生理生化方法、毒理学与遗传毒理学方法、生物化学成分分析法。

2、消失种数=(新见种数+复建种数+上次总种数)—本次总种数3、只适于在清洁水中和活的称为清水生物或寡污生物。

4、多样性指数是应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得表示生物群落的种数和个体数的数值,以评价环境价质。

5、细菌总数测定方法,测定水中需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厌氧菌密度的方法。

6、从监测手段来看,生态监测包括:生物材料监测、指示生物的研究和生物监测器的应用、群落结构调查、生物污染源检测和生物测试。

7、利用水生生物来监测研究水体污染状况的方法较多,如生物群落法、残毒测定法、急性毒性试验、细菌学检验法等。

8、适于生活在污水中的生物称污水生物。

9、细菌总数是检验饮用水、水源水、地表水等污程度的标志。

10、土壤生化指标包括:土壤呼吸作用、土壤氨化作用、土壤硝化作用、土壤反硝化作用。

11、多管发酵法:是根据大肠菌群细菌能发酵乳糖、产酸产气以及具备革兰染色阴性、无芽孢、茎杆状等有关特性,通过3个步骤进行检验,以求得水样中的总大肠菌群数。

12、细菌总数:指1ml水样在营养琼脂培养基中,于37度培养24小时后,所生长细菌菌落的总数。

13、土壤反硝化作用:是还原硝酸和亚硝酸的释放出氧化氮,一氧化氮,氮气的还原过程。

14、environmental monitoring研究和测定环境质量的学科,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也是环境科学研究的基础和必要手段。

环境监测是对外界空气、水、土壤、食物等材料进行测定分析、定量评价环境污染的程度。

15、着生生物(periphyton)也称周丛生物,指生长在浸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如水中的石头、棒桩、船身、大型水生植物等)表面上的微型生物群落。

16、黑瓶测氧法:水的白瓶和黑瓶悬挂在采水深度处,曝光24小时,黑瓶中的悬浮植物由于得不到光照只能进行呼吸作用,因此黑瓶中的溶解氧就会减少,而白瓶完全曝露在光下,瓶中的悬游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因此白瓶中的溶解氧量一般会上升,所以通过黑白瓶间溶解氧量的变化,就可估算出水体的生产力。

生态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生态环境监测复习要点

第一章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1)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2)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3)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4)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5)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1)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2)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3)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由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1)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2)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2.环境标准: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所做的规定。

3.环境质量的双重含义:①质量现状②质量变化趋势4.环境监测的分类:监视性监测、特定目的性监测、研究性监测5.环境监测原则:1)实用性原则:监测结果有用2)经济性原则:从减少布点而又能满足质量要求,充分发挥站、点功能,协作或网络化,资源共享而尽量减少投入3)质量优先原则: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减少投入4)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1)污染物毒性大,或潜在毒性大,或污染趋势向重的污染物(2)有监测手段(3)有评价标准的污染物。

6.环境优先污染物和优先监测:①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②优先污染物特点:难以降解、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出现频率较高、具有生物积累性、三致物质、毒性较大或潜在危害性较大以及现代已有检出方法的。

③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美国最早开展优先监测: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

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

“中国环境优先污染物黑名单”包括: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7.制取去离子水(无CO2水):①煮沸法:将蒸馏水或去离子水煮沸至少10分钟(水多时),或使水量蒸发10%以上(水少时),加盖冷放即得。

②曝气法:用惰性气体或纯氮通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至饱和即得。

8.化学试剂的级别:级别名称代号标志颜色用途一级品优级纯GR绿色精密的分析工作,在环境分析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中用于配制标准溶液二级品分析纯AR红色配制定量分析中普通试液。

如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无注明环境监测所用试剂均应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为二级或二级以上三级品化学纯CP蓝色配制半定量、定性分析小试液和清洁液等和清洁液等9.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10.数字修约规则:“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环境监测复习总结

环境监测复习总结

第一章绪论环境监测: 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 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掌握)环境监测的过程: 现场调查→监测方案制订→优化布点→样品采集→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

(理解)环境监测的目的: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 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了解)1)环境监测的分类:2)按监测目的分类1.监视性监测2.特定目的监测①污染事故监测②仲裁监测③考核验证监测④咨询服务监测3.研究性监测(又称科研监测)3)按监测介质对象分类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态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监测等。

环境监测的对象: (了解)反映环境质量变化的各种自然因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有影响的各种人为因素、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各种成分。

优先污染物: 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称为优先监测特点:难以降解, 在环境中有一定残留水平, 出现频率较高, 具有生物积累性, 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三致)性质, 毒性较大, 以及目前已有检测方法的一类物质。

第二章水和废水监测水体污染一般分为化学型污染、物理型污染和生物型污染三种类型。

化学型污染系指随废(污)水及其他废物排入水体的无机和有机物质造成的水体污染。

物理型污染系指排入水体的有色物质、悬浮物、放射性物质及高于常温物质造成的污染。

生物型污染系指随生活污水、医院污水等排入水体的病原微生物造成的污染。

废(污)水监测项目第一类: 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第二类: 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测定的污染物测定无机污染物的方法主要有:①化学分析方法②原子吸收光谱法③分光光度法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⑤电化学法⑥离子色谱法⑦其他方法:原子荧光光谱法、气相分子吸收光谱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等①测定有机污染物的方法主要有:②气象色谱法(GC)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③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其他方法: 在常规检测中如有机物类别测定、耗氧有机物测定、石油类测定等, 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荧光光谱法、非红色散红外吸收法等也有一定应用。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

环境监测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

环境监测的双重含义:质量现状和质量变化趋势。

2.环境优先污染物: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

3.优先监测:对优先污染物进行的监测。

4.环境标准:环境标准就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使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依据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政策,对有关环境的各项工作(例如:有害成分含量及其排放源规定的限量阈值和技术规范)所做的规定。

5.环境空气:指人群、植物、动物和建筑物所暴露的室外空气6.等速采样法:测定烟气、烟尘浓度必须采用等速采样法,即烟气进入采样嘴的速度应与采样点烟气流速相等,否则,过大、过小均会造成测定误差。

7.危险废物:是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所列的废物或者根据国务院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8.生物监测:利用生物的组分、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反应,从生物学的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称为生物监测9.等效连续声级:用噪声能量按时间平均方法来评价噪声对人影响;用一个相同时间内声能与之相等的连续稳定的A声级表示该段时间内的噪声的大小。

填空:1.环境监测的原则:实用性原则、经济性原则、质量优先原则、污染物优先监测原则。

2.各国环境优先污染物的种数:(1)美国:水体中129种,空气中43种;(2)前苏联:水体中664种,空气中1122种;(3)中国:14种化学类别共68种有毒化学物质,其中有机物占58种。

3.监测数据的五性:代表性、准确性、精密性(平行性、重复性、再现性)、可比性、完整性。

4.数据处理与结果表述:⑵数字修约规则:常采用“四舍六入五考虑,五后非零则进一,五后皆零视奇偶,五前为偶应舍去,五前为奇则进一”规则。

例如:14.3426→14.3;14.2631→14.3;14.2501→14.3;14.2500→14.2。

生态环境监测复习

生态环境监测复习

生态环境监测复习第一章 1.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

2.生态环境监测:通过对影响生态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及其变化趋势的过程。

3.生态环境监测的目的:根据生态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根据生态系统的情况,决定管理对策根据污染分布情况,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现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收集本底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4.环境监测:是指测定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标志数据的过程。

即通过物理测定、化学测定、仪器测定和生物监测等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对环境质量某些代表值实施测定的过程。

5.环境监测的内容:物理指标的测定。

包括噪声、振动、电磁波、热能、放射性等水平的监测。

化学指标的测定。

包括各种化学物质在空气、水体、土壤和生物体内水平的监测。

生态系统的监测。

主要监测于人类活动引起的生态系统的变化。

如乱砍滥伐森林或草原和过度放牧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土地沙化,二氧化碳和氟氯烃的过量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等。

6.环境监测的分类环境监测按其目的,可以分类以下三类:①研究性监测。

主要是研究确定从污染源排出的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趋势和发展规律,以及对人体和其他生物体的影响和危害程度等。

1 ②监视性监测,亦称常规监测。

主要是对在不同功能区内的水、气等环境要素,进行长期的定点、定期监测,从而了解和掌握环境污染情况,评价治理效果和判断环境质量的好坏。

③特定目的的监测。

主要是指污染事故的监测和污染纠纷的仲裁监测。

前者为污染事故的判断和处理提供监测服务;后者为解决污染纠纷提供技术依据。

环境监测按其对象,可以分为以下两类:①环境质量监测。

环境监测机构通过对环境中各项要素进行经常性的监测,掌握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发展趋势,并编报各种环境监测报告和环境质量报告。

生态环境监测期末复习.docx

生态环境监测期末复习.docx

生态环境检测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 空气污染指数:是一种反应和评价空气质量状况的指标,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和污染程度,具有简明,直观和使用方法的优点。

•■t £i2.生态监测:是在地球的全部或者局部范围内观察和收集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 ! i并加以分析研究,以了解生态环境的现状和变化。

主要包括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8 生态监测。

I 3. 优先污染物:由于化学污染物种类繁多,世界各国都筛选岀了一些毒性强、难降解、残留时间长、在环境中分布广的污染物优先进行控制,称为优先污染物。

经过优先监测原则选择的污染物,一般为具有较强毒害性的物质。

4. BOD5 :生化需氧量或生化耗氧量(五日化学需氧量),表示水中有机物等需氧污染物质含量的一个综合指示。

5. 指示植物: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能指示生长环境或某些环境条件的植物种、属或群落。

6. 消减断面:指工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在水体内流经一定距离而达到最大程度的混合,污染物受到稀释,其主要污染物弄浓度有明显降低的断面。

7. 控制断面:指为了解水环境受污染程度及其变化情况的断面。

8. 土壤本底值:指土壤没有进样时检测器的信号值,与检测器的类型有关,是无论如何也去不掉的值。

9. 细菌总数:水质参数之一,单位体积水中的细菌总量。

10. 土壤污染:土壤中含有害物质过多,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就会引起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微生物活动受到抑制,有害物质或其分解产物在土壤中逐渐积累,达到危害人体健康的程度。

"•环境自净能力:指的是自然环境可以通过大气、水流的扩散、氧化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将污染物化为无害物的能力。

12.生物放大:某些在自然界不能降解或难降解的化学物质,在环境中通过食物链的延长和营养级的增加在生物体内逐级富集,浓度越来越大的现象。

•rN M [13.污染性生态监测:对农药以及一些重金属污染物等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传I ■■9 ■! «i递及富集的检测!A ■■・■ _ _ _ _ _ _ _ _ _ _ _14. 敏感生物:对环境变化有明显反应的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