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珠江”区域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四省经济比较

“泛珠江”区域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四省经济比较
“泛珠江”区域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四省经济比较

摘要基于差异性和互补性的区域经济合作不但为经济发达地区在产业转移和市场开拓上有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区域经济合作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快速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否通过区域经济合作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是能否充分利用区域经济合作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本文在“泛珠江”区域合作背景下,通过四省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认为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在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格局变化的今天,有着多层次、多模式的合作基础。

关键词“泛珠江”区域经济合作;差异性;互补性

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发展,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也越来越突出。从地区差距是经济发展的结果来看,中国地区间的差距的形成有着时代、自然和自身因素的特点。

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四省经济的分析,基本突出了中国当前东西部经济发展中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现状。四省经济梯度发展的特征非常明显,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吸引外资量、投资规模等都呈从东到西逐步减弱的趋势。虽然,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非常明显的,但是,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东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自然资源禀赋、劳动力素质、科技创新能力、交通运输条件、地理区位、国家发展政策、投资环境、历史因素等多方面。从绝对优势来讲,经济欠发达地区主要是资源开发型产业的规模优势,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但是,从相对比较优势来讲,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一定加以利用赶上发达地区的条件,但是这些潜在的优势能否得以充分利用,需要很多支撑条件和发展的机遇。

全球经济一体化、次区域经济合作、国家西部大开发都为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腾飞提供了诸多的机遇,但也带来众多挑战。西部地区能否很好的利用这些机遇和条件,赶上经济发达地区。首先在发展的定位上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经济欠发达地区能否通过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路线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西部经济摆脱经济低速循环发展的轨迹,需要内、外部条件的协调利用。显然良好的外部机遇和自身比较优势所带来的发展新兴衍生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赶上经济发达地区的较好的选择。

本文是在“泛珠江”区域经济合作这些区域经济合作大背景下,具有特殊地位的广东、福建、广西、云南四省如何进行发展定位,充分利用这些机遇和条件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相关理论与文献

区域经济的对比分析实质是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衡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的现实检验。

关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首先是评价指标的选择,研究的目的决定着哪些指标能进入评价体系,同时,指标之间的关系和指标本身的经济含义会对研究的合理性、科学性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那水平,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际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到底存在多大的差距,一直是世界各国的统计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迄今为止,学者们已经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评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方法,如汇率法(又称世界银行图表集法)、购买力评价法、实际生活质量指数法、社会进步指数法、人文发展指数法、综合国力方程法、asha指标法等。

对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研究很多,大致可分为三类:①东中西部的差距;②省际发

展的差距;③沿海和内地的差距。经过20多年的经济发展,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差距非常明显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形成我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原因很多,许多学者归因于投资倾斜、乡镇企业发展的分布不均、地方性财权下放、开放的次序及程度差异、基础设施建设差异等多种原因(魏后凯、杨大利,1997;林毅夫、蔡?、李周,1998;王小鲁、樊纲,2004)。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质的飞跃使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相关理论有:①李斯特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未开化阶段、畜牧阶段、农业阶段、农工业阶段、农工商阶段。②胡佛-费雪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五个阶段:自给自足经济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村生产结构转化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③罗斯托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推进阶段、高额消费阶段、追求生活质量阶段。④弗里德曼的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前工业阶段、过渡阶段、工业阶段、后工业阶段。

我国学者蒋清海以制度因素、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和总量水平,将区域经济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传统经济阶段、工业化初级阶段、全面工业化阶段、后工业化阶段。我国经济由东向西经济发展阶段的梯度特征非常明显,李娟文、王启仿(2000)结合蒋清海的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以北京、东部的广东、中部的湖北以及西部的西藏为例,分析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现状,得出北京处于全面工业化向后工业化演变阶段、东部的广东处于全面工业化阶段、中部的湖北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全面工业化过渡阶段,而西藏尚处于传统经济向工业化初期演变阶段。

经济发展的差距所导致的互补成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的基本前提,而区域经济合作是通过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实现共同发展。四省经济发展的差距和阶段性特征以及各自的比较优势给予四省经济合作可能;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低水平发展为区域经济合作提出了必要性;国际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四省经济实力的比较

1.gdp与gdp增长速度

从四省经济发展的总量数据gdp和gdp的增长速度来看,福建、广西、云南三省经济总量与广东差距很大。而且,广东与广西和云南的差距整个90年代一直呈扩大趋势。从gdp 增长速度来看,1995年以后,四省经济增长速度有着同步趋势。也就是说,如果按照当前的增长速度,云南和广西想赶上或超过广东是不可能的。所以,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讲,想赶上经济发达地区,必须以提高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表1:四省gdp对比

注:把广东省gdp看着100,其他省gdp占广东gdp的比重。数据来源: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衡量国内贸易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方面能反映该地区的消费需求强弱;另一方面也能反映出该地区商业发达和集聚程度,是该地区需求和供给实现对接的重要方式。

从图2上可以看出,福建、广西、云南三省与广东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差距很大。用2003年的数据比较,广东分别是福建、云南的三倍,是广西的6倍。再与gdp总量对比比较,

广东的gdp是福建的3倍,是广西、云南的6倍。通过这一简单比较可以看出,除云南外,其他三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gdp的关系基本一致。云南相对较高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有着其他原因。另外,1995年以前,福建、广西、云南三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变化趋势几乎一致,1996年以后,广西增长速度趋缓。

3.资本形成与固定资产投资

在资本形成中,固定资产投资占非常大的比重。剔除存货以后,四省资本形成总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投资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形成新的生产能力的最基本手段。

4.工业总产值

从供给的角度来说,工业总产值代表了工业企业的供给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能力的大小。从图5可以看出,福建、广西、云南三省的工业企业依然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上。

表2:四省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对比

资料来源:刘满平,“泛珠江”区域产业梯度分析及产业转移机制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11期。

从表2可以看出,四省工业行业存在明显的发展梯度,而且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广东、福建处于高层,广西、云南处于工业梯度的底层。梯度的存在为区域经济合作中的产业转移提供了前提条件。

5.进出口贸易总额

进出口贸易总额代表了该省对外经济开放程度。从图6可以看出,广东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在1995年以后增长迅速,与其他三省的差距愈来愈大。虽然福建是著名的侨乡,有着全国第二的海岸线和100多个港口。但是,从该省进出口贸易总额来看,这些便利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作为地处内陆山地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云南、广西,对外进出口总额在90年代中期以后几乎没有大的改变。

6.结论

①四省经济总量差距很大。广西、云南与广东的差距从总量上看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有着进一步扩大的趋势。②广西与云南具有很强的一致性。③从需求角度来看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大致反映出地区经济总体差距水平。④四省gdp的增长速度,在90年代中期以后有着趋同的变化。在gdp增长速度变化趋势一致的情况下,gdp 总量的扩大依然是增长速度存在差距。所以,经济欠发达地区要赶上或超过经济发达地区必须以更高的速度增长。

三、四省产业结构分析

1.四省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对比分析

从各省三次产业占gdp比重变化情况来看,四省第一产业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如果按照当前的发展模式第一产业在拉动gdp增长上已经没有潜力。四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略有

波动,但变化不大。第三产业都呈现比重增大的趋势,说明经济结构正在向第三产业为主的方向调整。

除广西外,其余三省的产业结构都是二、三、一的结构形势。广西,第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差距不大。

2.三次产业就业、固定资产投资构成

四省第一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以2002年数据看,绝对数除广东外,其他三省都在增加,而且福建增加的速度很快,2002是1995年的5倍。所占比重除广东有下降趋势外,其他三省都有一定程度的上升,其中福建增长最快,从1995年的3.17增加到2002年的7.84,增加了4.6个百分点。

四省第二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占比重都呈现下降趋势,结合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变化情况。在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占比重下降的情况下,产值所在比重变化基本稳定,说明四省第二产业的投资效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有了一定的改善。

四省第三产业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占比重都在上升。而且所占比重已经超过了第一和第二产业,而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却低于第二产业。说明四省产业结构的调整依然处于从二、三、一结构向三、二、一结构调整的过渡阶段。也说明了第三产业的资本产出效率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必须结合该地区的要素禀赋特点。在中国这个人力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各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的选择的技术进步路线应该是以大量的劳动与少量的资本的结合的方式。所以,四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变化情况就值得加以研究。

在四省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员构成中,第一产业依然是第一位的。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固定资本所占比重都在下降,而第一产业为中国经济发展中解决就业所做的贡献是非常巨大的,换句话说,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农民)不得不被束缚在家乡的土地上,获得微薄的收入,而其所面对的工业制成品的价格却和城市居民一样,这也说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依旧很低。伴随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居民从第一产业中转移出来是中国经济发展今后所要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好的重大问题。

广西、云南两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非常大,超过第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之和。广东、福建虽然也出现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的问题,但是,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差别不大。四省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第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就业呈现上升趋势。说明,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资源向第三产业转移。

将就业结构和三次产业产值联系起来考察,广西、云南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广东、福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第一产业就业偏高和产值较低,直接导致该地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收入水平低下。

云南第一产业比重超过70%,广西次之也达到60%。大量的劳动力,少量的资本和较低的产出,说明广西、云南第一产业的效率是非常低的。而且,农业经济特征明显。

虽然第三产业就业、产值、固定资本形成比重都在增加。但是,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的流通与服务业为主,为现代农业、工业服务的金融、通讯和信息新兴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化水平不高。这种超前发展而现代化水平低下的第三产业对今后的经济发展将带来消极的影响。

四省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不大,但是就业和固定资本形成比重却出现下降趋势。广东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超过50%,说明广东工业化程度最高。云南的产业结构是二、三、一,第

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差距不大,这并不意味着云南的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达到比较高级的阶段。云南产业结构呈现的第一产业发展而不发达、工业化水平较低以及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只能说明云南依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传统形势的快速发展的第三产业很难形成经济增长的持久支撑点。

表3:四省第三产业中具有优势的行业分类对比

资料来源:刘满平,“泛珠江”区域产业梯度分析及产业转移机制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11期。

第三产业发展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和交通通信产业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金融保险业和社会服务业发展阶段;第三阶段是科技教育和信息产业迅速崛起阶段。

从表3可以看出,广东处在第二阶段,并逐步向第三阶段迈进;福建处于第二阶段;广西、云南处于第一阶段。

四、四省对外开放程度比较

1.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以及国家全面对外开放的时代,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已经成为促进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

注:进出口贸易总额单位是亿美元;gdp单位是亿元人民币。

外贸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贸易总额占该国(地区)gdp的比重,它是衡量一国(地区)贸易开放程度的一个基本指标,也是反映一国(地区)与国际市场联系程度的标尺。

从图12可以看出,四省外贸依存度,广东最高,广西、云南最低。如果进出口总额按人民币记价,广东的外贸依存度可以达到60%,而广西、云南只能达到8%左右。

可以看出,广东、福建与国际市场有着较高的联系程度,而广西、云南与国际市场的联系程度要低的多。

2.利用外资

外商直接投资(fdi)所形成的资本是最有活力的资本。fdi带来的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以及当前流入中国的fdi所带来的国际市场的开拓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fdi流入发展中东道国具有的资本积累效应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两种可能性,一种是fdi与国内资本之间存在替代性,那么这种影响对东道国经济增长的作用就会微乎其微,因为中国接近20万亿人民币的居民储蓄存在要比500多亿美元的fdi对国内经济发展从资本供给的角度来说要大的多。另一种是fdi与国内资本之间存在互补性,那么fdi流入对东道国经济增长有着较大的影响。

fdi所具有的技术扩散效应,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扩散的主要载体之一。此外,通过“看中学”效应,fdi能够提高发展中东道国国内的人力资本、改善东道国国内公司的知识诀窍和管理水平。fdi还对发展中国家存在制度变迁的效应,卓有成效的制度变迁推动和促进经济增长。

从图13可以看出,广东引进fdi的规模远远大于广西、云南。fdi是一个对投资环境最敏感的资本形式,作为fdi主体的跨国公司在寻求投资地时,处于利润最大化考虑,必然会流向投资回报率高的地区。而影响投资汇报率高低的因素绝不是吸引外资的政策的优惠程度。可见,广西、云南在利用外资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五、四省经济发展合作的基础

区域经济合作是区域经济利益增长要求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是突破单个区域资源与生产率限制的有效途径。区域经济合作是建立在经济规律作用下各区域的发展差异-优势互补-利益共赢之上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利用区域内成员间生产要素的差异性以及产业结构上的互补性,通过生产要素和产业结构在地区间的转移,最大限度地发挥差异性生产要素的聚集效应,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提升整个区域的综合竞争力。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四省经济发展的差异性非常明显。按照经济发展阶段理论,广东处于全面工业化时期,而广西、云南依然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向全面工业化过渡时期。

表4: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一般特征

资料来源:李娟文、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经济地理(4),2000。

决定四省经济合作科学性和合理性的是三大产业运动规律:产业阶梯式上升规律、区域产业成长不平衡规律、产业区域循环规律。

1.产业阶梯式上升规律

从战后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济成长进程看,产业一般沿着轻纺消费资料加工业-重化工业和基础产业-技术密集产业-服务业-知识产业-文化产业的产业序列成长。

经过20多年经济改革开放的准备和积累,四省经济已处于与快速工业化起飞的前夜,广东已进入全面工业化时期。伴随着进入快速工业化的轨道,产业在区域间转移、流动也必然会进入活跃期,此时推动区域间的经济合作,既是顺应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新要求,也必定大大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发展。

2.区域产业成长不平衡规律

由于各地区工业化起飞时间不一样,工业化起飞条件和背景的差异性,导致地区间产业成长的不平衡性(见下图)。

图14:四省发展不平衡与差异性格局

发展的差异性和产业成长的不平衡性,为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互补共赢的可能性和区域合作的前提。

3.产业国际(区域)循环规律

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和发展的不平衡性,往往会反映在产业运行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高低差距上。在开放格局下,在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会引致产业在区域间的流动、传递和转移。一般而言,产业会从梯度高的区域向梯度低的区域流动或转移。

参考文献

[1] 魏后凯;杨大利:《地方分权与中国地区教育差异》,《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2] 林毅夫;蔡日方;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1998年10期。

[3] [美]霍利斯?钱纳里等:《发展的格局1950-1970》,李小青等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年。

[4] [美]麦克尔?p?托达罗:《经济发展与第三世界》,印金强等译,中国经济出版社,1992年。

[5]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6] 李娟文,王启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现状分析》,《经济地理》,2000年7期。

[7] 刘满平:《“泛珠江”区域产业梯度分析及产业转移机制构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11期。

广西经济发展

广西经济发展 朱文亮 今天谈起广西经济的发展,我觉得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而要从解放思想这一方面说起,我觉得更是困难,尤其是在今天的时局的情况下。我们来发展经济,到底需要怎么来解放思想,或者说运用如何样的思维来应对社会经济的进步。在此,我不想仅“思想”方面来谈经济的发展,因为仅从一方面来谈,会将经济的发展看得很片面。所以,在此我选择若干个方面来简要谈谈我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想法。 现状和历史 就目前广西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总体程度来说,不用全国的地位如果,就是在西部的12个省、市、区也谈不上是很出类拔萃。在此我们说的是总体程度,而不是单单指的是GDP或者是居民可支配出入来说的,而应该还包括居民的教育、医疗、文化、科技创新程度等等方面。广西经济今日的落后,我不简单思想领域的问题,我想更多的历史上的问题,因此在谈如果发展经济之时不能仅仅谈现阶段“解放思想”问题,有些问题应该是更深层的历史问题,明白这一情况是否也是一种解放思想呢?广西这一地区自古以来并非中国的富裕地区,也是更不是容易接近的地区。自秦朝开始的朝代对于这一地区出于国防安全和民族团结的考虑,一直采用比较的宽松的政策。即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也建立了民族自治区,但是中央政府在此并没有在此投入较多的工业项目,而加之原先的农业基础不好,教育文化落后的等先天性缺陷。今日之落后是长期历史过程造成的,所以要想改变的今日的落后的面貌绝对不是一朝一夕的过程,而是需要经过一长期的奋斗的过程。 一些案例的分析 下面就广西进行现代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在此作一简单的分析: 第一,就整个地区而言,城市化水平不高,尤其缺乏一些核心的大城市。目前的广西的三大城市南宁是政治文化教育中心,而柳州是交通和工业中心,但桂林的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一定优势另外在外其声誉很高,就总体而言实力相当。按说这应该是好事,因为他们实力的相当代表着区域经济发展平衡。这样的情况是本来稀有的资源过于分散,使其单个实力必然不强,其这三座城市的竞争力都较弱,对周边县区的缺乏相应的辐射力。虽然国家一直强调要合理发展中等规模城市,但是中等规模城市的实力毕竟不如大城市那样强大,而一个省区只有一些实力不强的中等城市对本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起不到太大的辐射力。就以区内最实力最强的城市南宁市来说在西部的城市中综合实力仅才排列第八位,这个和广西在西部地区的总体实力的排名实在是不相符合。而被誉为西部城市三巨的头重庆,西安和成都,它们的潜在竞争力和实力即使放在沿海地区仍是不可小视,或许这些城今日在GDP总量上它们不及一些东部的城市,但是他们在科技,文化,教育,区位等诸多方面起的优势。使其将来的发展用有着巨大的潜力。 反观现在广西的城市,最大的南宁市区人口仅仅才150万,国民生产总值也只有不到600亿,这样城市实力和规模显然难以参加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所以将来的广西的发展必须要培育一两个大型的核心城市,是指在国内有较强的竞争力,这样才辐射到广西其他地区。不要搞什么“平均主义”,搞个个都不错,但是没有一个能拿出手的。在发展之初,城市之间应该需要拉开一些档次的。 关于“效率”和“公平”之间的争论在现在中国双方都足够的力量来压倒对方。中国之大,地区差异之大,所有的问题都不能一刀而切。就现在的广西区而言,我想应该是效率优先,积极培养一些具有实实在在竞争力的核心城市,在先进带动落后。当然在注重效益的时候绝对不能置公平而不管。 第二,产业规划不合理,真正的优势和劣势不分。关于的广西将来的主导和支柱产业我们从政府的报告来看主要是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以及借助地理位置的优势,成为中国东盟的物流中心和西南出海大通道的要塞。总体看来这些项目,均属于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相对于现在广西的情况基本还是很合适的,但是在真正执行起来的时候却出现在了很大的偏差。 1.首先是夸大了区位优势。目前情况而言广西优越的区位优势还不能体现出来。因为广西周边的省份除了广东之外,其经济发展水平都不高,因此把对广西的区位优势就体现不出来。而且所谓的西南出海通道现在已

珠三角地区划分及各地区介绍教材

珠三角地区: 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佛山、中山、惠州、江门和肇庆等九市。 一、广州(10区2市) 10区: 荔湾区、越秀区、天河区、白云区、海珠区、黄埔区、番禺区、萝岗区、花都区、南沙区、 从化市: 从化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广州市东北面。市境东面与龙门县、增城市接壤,南面跟广州郊区毗邻,西面和清远市、广州市花都区交界,北面同佛岗、新丰县相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7′-114°04′,北纬23°22′-23°56′。境内西北到东南最长直线距离约45千米,东北到正南边最大距离80千米。 增城市: 增城市是广州的一个县级市,隶属广州市管理。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部、广州市区东部,背靠大广州,南与东莞隔江相望,东临惠州,北界从化、龙门。总面积1616平方千米。总人口81.03万人(2008年)。市人民政府驻荔城街道,邮编:511300。代码:440183。区号:020。 (广州市)

二、佛山市: 佛山简称“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1951年6月26日成立。是黄飞鸿、李小龙的故乡,珠三角的经济重地。一个荣耀千年的商贸名城,用生生不息的陶都圣火锻造出“敢为人先,崇文务实”的城市。 佛山市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东倚广州,西通肇庆,南连江门、中山,北接清远,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富饶的鱼米之乡。珠江水系中的西江、北江贯穿全境。 现管辖禅城区、南海区、顺德区、高明区和三水区。全市总面积3848.49平方公里。 禅城区面积154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岭南大道(原为大福路)。南海区面积1074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桂城街道南海大道。 顺德区面积806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大良街道德民路。 三水区面积874平方千米,区人民政府驻西南街道人民三路。 高明区面积960平方千米,人口29.17万。邮政编码528500。区人民政府驻荷城街道文汇路。 (佛山市)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 略选择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置身于珠三角区域经济带中的广东经济发展战略选择 一、城市经济:广东未来发展的战略重点 近年来,在广东的经济发展中,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迅速崛起,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促进,使城市经济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目前,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化水平接近70%,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和外贸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全省比重高达%、%和%(2002年)。珠江三角洲城市工业发达,有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公司,产业集中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其中电子通讯产品制造业和家用电器制造业具有世界级的规模。“九五”期间,珠江三角洲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都超过两位数,从各市近二年的实际增长和“十五”计划看,未来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如果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广东经济初步实现了工业化,那么未来二十年,广东经济发展将有一个战略性的转变,发展的主线将集中于城市化,城市化将为广东经济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国际国内的成功经验表明,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那些注重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地区,经济发展更具有主动性和可持续性。 当前全球竞争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大都市区之间综合经济实力的较量,需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城市的发展。广东经济未来在国际和国内竞争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个因素或条件的形成,一是取决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整体经济实力,二是取决于这一城市群中产业的合理分工,三是取决于这一城市群与港澳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而这些因素或条件的最终形成,则需要有明确的、清晰的城市发展战略和发展思路以及科学合理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

广东经济发展差异指标体系与数据

一、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标准 所谓离散系数,就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该组数据的平均值之比。换句话说,就是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其均值的比率。离散系数的大小反映一组数据最大值和最小值与其平均值之间的差异程度。离散系数越大,说明这一数据组的数据分布越不均匀,相反,离散系数越小,其数据组的数据分布就越均匀。现依据2000年-2009年广东经济统计数据,基于GDP和人均GDP两种标准计算分别得到2000年-2009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如图-----所示)和四省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图----- 2009)。 按照GDP标准计算,从2000年到2009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分为明显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0-2005),该阶段离散系数曲线逐步上升,离散系数从2000年的1.18上升到2005年的1.29,这说明广东各市经济有逐步向广东总体经济平均水平拉开的趋势,即各市经济差异被逐渐拉大;第二阶段(2005-2009),离散系数曲线呈现出缓慢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1.29降至2009年的1.27,这说明广东各市经济向全省平均经济水平靠拢,即各市经济发展差异有缩小的趋势。按照人均GDP标准计算,也基本表现出同样的趋势,所不同的是,2005年到2009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人均GDP)持续下降,而离散系数(GDP)2008年到2009年并非持续下降而出现了反弹,由2008年的1.26上升至2009年的1.27,这说明广东各市经济发展差距按照人均GDP标准,2008年至2009年没有持续改善趋势而表现为恶化态势。 再横向比较2009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四省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可知,无论是依据GDP标准还是人均GDP标准,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离散系数均高于同期的浙江、江苏和山东,这说明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高于其他三省。 综上所述,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水平在过去5年间逐步下降,但在与浙江、江苏和山东横向比较中,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明显高于其他三省,这表明“全国最穷和最富的地区均在广东”这一现状仍将持续,且在与浙江、江苏和山东三省比较中,处于明显劣势。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定义 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之前,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珠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第七节珠江三角洲地区》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明珠江三角洲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理解其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2)会分析珠江三角洲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越想性,归纳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特点并能分析其成因,理解区际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3)了解香港、澳门的组成及基本概况。知道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能力和对地理信息的归纳、推理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等思维能力。 (2)在区域对比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区域比较过程中,寻找差距,要做到: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观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难点 外向型经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了解这个概念的内涵,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使学生对外向型经济的主要特点有较全面和辩证的了解;使学生懂得各地的外向型经济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其个性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广泛占有经济学相关资料,制作绘声绘影的视频课件,应用PowerPoint和Flash 制作课件,设计教学及评价方案。 学生:划分合作小组,明确小组成员的组内分工。推选小组长、中心发言人、助理中心发言人、记录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平时喜欢听歌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一首歌, 课件展示:《春天的故事》。 谈话交流:“一位老人”指的是谁?(邓小平)。歌中唱道,他画了“一个圈”,这里大体包括了广东省的哪些地区呢?说说你还对哪句歌词感兴趣?(如,“神话般的堆起一座座金山”,这说明本地区经济增长状况如何?快!) 课件展示:2003年,全国人均收入排名前十强的城市。 谈话交流:这十个城市哪几个不在珠江三角洲? 师生活动:现场采访。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作用概述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作用概述 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有序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总体看,各地区注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区域振兴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等工作,区域发展更为协调和均衡。 2008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8.7万亿元、4.4万亿元、5.2万亿元和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7.4%、21.9%和16.1%,东部地区本外币贷款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同比分别提高2.3、4.7和4.3个百分点。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适应这种形势,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冲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深化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实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行政区经济”,由于条块分割,无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于是,出现了跨行政区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如经济技术协作区、经济协作区等。但这些经济联合体,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联合,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能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达到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增强区域及全国经济实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参考已建立的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区域经济联合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它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内各地区合理分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经济协作区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初级的、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围绕加强能源、交通及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大跨度的联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行政区范围大小又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省(区)际经济协作区,即相邻的若干省、区、市,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二是省际毗邻地经济协作区,即相邻几个省、区、市间的部分接壤地区,按照历史的经济联系和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三是省内经济协作区,根据本省、区的经济布局和各市、县经济发展要求,自愿建立的合作组织;四是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即若干地域相邻,或沿海、沿江、沿路的若干城市,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合作组织。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往往以城市群的形式出现,在区域经济联合中起重要作用。城市群是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相邻地域范围内,由相当数量规模等级不同、各具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城市,构成的网络体系。现有的城市群都是各国最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在本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枢纽作用。由于它集聚的产业、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等力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它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日益成为主宰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城市群中的每个城市,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它们之间通过生产上的协作与联系,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经济,从而形成城市群的整体功能优势,推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

改革开放30年来江苏和广东经济发展路径的对比(苏行记之一) [ 2009-9-12 18:45:00 | By: 姚华松] 推荐 笔者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网络宣传,在网上营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良好氛围,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指导、中央和地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共同主办、江苏省委宣传部承办、中国江苏网等江苏省新闻网站协办的专家博客主题笔会定于9月13日至18日在江苏举办。本次笔会主题为“科学发展、和谐家园”。承蒙南方网之邀,不才有幸代表南方网专家博客栏目成员参与这次活动,将与各路博主前辈一道深入江苏各地企业、园区、干群中考察学习和访问,以博文形式反映江苏落实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家园的社会实际,书写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伟大成就,为祖国60岁生日献礼。 这里,从江苏和广东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历程回顾角度,谈谈自己的浅见。 江苏和广东,一直都是中国版图中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虽然不如上海和香港那么惊艳夺目,但也是群星闪耀、绚丽隽永。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两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分别成为华东、华南地区的核心地带,2008年,江苏、广东两省GDP分别达到30 024和35 696亿元,占据中国省市排名榜的第3名和第1名。在长期结合本土特色发展过程中,他们找寻到了适合各自省情的经济发展路径,开创了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其它省份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借鉴。 一、苏、粤经济社会发展背景的比较 (一)江苏社会发展概况 江苏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和长江、淮河下游,东濒黄海,北接山东、河南,西连安徽,东

南与山海、浙江接壤,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苏是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总面积10.67万平方公里,2008年常住人口7 600.1万人。 江苏历史悠久,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早在数十万年前南京一带就有人类聚居。6 000多年前,南京和太湖附近出现了原始村落,开始原始农业生产。3 000年前,青铜器的冶炼和锻造已达很高的技术水平。公元3-6世纪,南京成为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公元7-10世纪以后,全国经济重心南移,有所谓“天下大计,仰于东南”的说法,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公元14-17世纪中叶以后,苏州、松江和南京等地,成为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祥地。19世纪末叶,缫丝、纺织、面粉、采煤等近代工业,在无锡、南通、苏州、常州、徐州等地陆续兴起。此后,江苏的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一直名列前茅。 经济发展方面,江苏积极发展集体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依托上海的经济辐射,经济发展迅猛,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一直处于前列。2008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万亿元,全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3 089元,全年进出口总额3 182.3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58亿美元。各具特色的开发区遍布全省,其整体规模和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 江苏科学教育水平居全国前列。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共计88人,从事科研活动人员32.3万人,科技力量与科研能力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三位。 (二)广东社会发展概况 广东位于岭南,是中国大陆的最南部,东临福建,西连广西,北与江西、湖南交界,东南和南部隔海与香港、澳门、台湾、海南相望以南。广东省面积为17.79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常住人口9 544万人。广东籍华侨华人、港澳台同胞人数近3 000万人,其中华人约2 000万人,港澳同胞约600万人,台湾同胞约400万人,遍及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广东具有历史悠久而又独具特色的文化。早在秦朝时期,广东就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素称百越地。秦始皇33年统一岭南后建郡,隶属南海郡。汉初赵佗据岭南三郡称南越国,建都番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解读 中国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4953893.html, 时间: 2008-02-28 发表评论>> 中国国情专题库:透视中国问与答 【关键词】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 【《规划》摘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以下简称“北部湾经济区”)地处我国沿海西南端,由南宁、北海、钦州、防城港四市所辖行政区域和玉林、崇左两市物流等组成,陆地国土面积4.25 万平方公里,2006 年末总人口1255 万人。 【解读】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和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与东盟、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中越“两廊一圈”合作、泛珠三角合作、西南合作等多区域合作的交汇点。拥有沿海1595公里海岸线,深水岸线160多公里,是国内仅存的未大规模开发的连片沿海岸线,是我国沿海地区规划布局新的现代化港口群、产业群和建设高质量宜居城市的重要区域。 加快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开放,是国家深化西部大开发,完善沿海经济布局,推动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和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重大战略举措。 【关键词】 功能定位 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规划》摘要】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是:立足北部湾、服务“三南”(西南、华南和中南)、沟通东中西、面向东南亚,充分发挥连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交流桥梁和合作平台作用,以开放合作促开发建设,努力建成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贸基地、加工制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开放度高、辐射力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的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 【解读】把北部湾经济区定位为“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突出了开放合作的主题,表明北部湾经济区在我国对外开放战略中将担任重要角色。这一功能定位以面向东盟合作和服务带动“三南”为支点,把构建国际大通道和“三基地一中心”作为核心内容,把北部湾经济区建设成为带动、支撑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高地和重要国际

分析广西2015年经济排名

分析广西2015年经济排名 1、南宁——省会,东盟桥头堡,榨干其他城市也要当第一,没人能比。 2、柳州——工业城市,有柳钢,汽车产业技撑,5年内其他城市难以赶上。 3、钦州——随着重工业的落户,相继投产,保税港的区位优势,将带动无数产业链诞生(黑马之一) 4、玉林——在国际品牌玉柴有力带动下,各产业相继活跃。随着在加工业回升,机械制造、水泥陶瓷、健康食品、服装皮革、电子信息五大产业集群推动下,5年内快速上升。 5、桂林——旅游文化城市,走旅游业,但随着国内旅游业不断升温,国内相继开发更具有级引力的景点,桂林优势已不在,旅游不会再是龙头。而最近大工业落成太少,将会慢慢走向落没。被其他兄弟城市超越是必然。所以桂林必需定位自已的发展路线才有出头的一天。 6、贵港——大批企业通过改革焕发生机,香港华润、台泥集团、中国华强、中国华电、五菱集团等全国知名企业先后进入贵港,形成了以制糖、造纸化工、建材、冶金、机电、制药等为主的工业体系,港口运输加大、加快催促下,实力猛增(超桂林只是时间性)。 7、防城港——广西沿海明珠,发展后劲十足,随着防钢、核电落户、带动相应产业链进驻。加上港口不断加大加快输送能力,经济不断飚升,5年后(再给多三年到时这些工业都会运作)将会在前5位置。(黑马之二)。 8、北海——和桂林一样旅游为主,曾经14个沿海开发城市,但没能把握住最佳时机。幸运的是北海能够悬崖勒马,比桂林命好,他是北部湾成员之一,从旅游业慢慢转型工业,石化、电子行业的相继投产,经济会慢慢上升,因为桂林发展路线不明确,有待超桂林。 9、梧州——曾经的小香港,但是风光不再,由于太过于信懒广东,得不到南宁的重视。经济一度停滞不前,但是有食品加工业、珠宝业、电子产业、矿产业、建材业、造船业、机械加工业、种养业、运输物流业、日用化工业、制药业、印刷出版业、家用电器制造业支撑还没有到黑暗时,梧州-加油,希望你重创小香港的辉煌。 10、百色——革命老区,得到区政府的大力支柱,但是发展上升速度慢,被超越是必然。 11、河池——老样子,没上没下,不多评点。 12、崇左——北部湾成员,得到区政府重视,也相继投产一些项目,但不是很明显。 13、贺州——随着交通旅游业的改善,相应会增加一些项目,但要追赶其他城市还是得努力。 14、来宾——地理位置不够理想,经济基础薄弱,很难招入大项目,没有大项目带动,使其发展缓慢。 2013年7月23日 今年上半年,面对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广西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自治区党委、政府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全区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平

广西区域经济与物流关系的实证分析

广西区域经济与物流关系的实证分析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广西区域经济与物流关系的实证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当代物流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进行细化后的产业。物流将各种原材料在恰当的时间运送到恰当的地点,以保证制造企业的正常生产活动,又将产出的商品运输给消费者,以满足消费者的生产、生活需求。在物品流通过程中,在为企业与消费者创造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物流不仅仅服务于企业,也有很多企业为物流服务,他们为商品的流通提供材料以及车辆,物流又间接为经济做出贡献。在区域经济中,不同的部门、行业和企业之间存在复杂的交换和相互依存关系,物流业是维持这种关系的保障。因此,物流是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相互匹配的高速发展,才能保证区域资源的合理分配,人才的合理利用,产业结构和区域贸易的优化组合。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物流关系的探讨最早源于韦伯1909年发表的工业区位理论,该理论着重分析了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三大因素对工业区位的选择,并在分析物流系统时侧重于交通因素而忽视了其它因素的作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区域经济作为研究对象的区域经济学逐步诞生,物流系统的经济效益

逐步受到关注,人们开始将开发区域经济与构建区域物流系统联系起来。国外已有很多学者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Talley (1996)通过建立区域交通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模型,研究区域交通设施投资带來物流服务能力的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1]。Kulshreshtha(2001)利用多元共交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印度铁路货物运输需求的长期结构进行了分析,实证结果表明,铁路运输物流与经济发展存在重要关联性[2]。Tyan等(2003)在研究跨国公司物流时指出,在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大背景下,建立全球供应链体系是保证市场份额的必要手段,并且第三方物流正逐渐成为国际性产品分拨的主体[3]。Hulten(2006)通过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网络外部性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4]。Ruth(2008)则详细解析和阐述东盟地区物流发展政策和整合路线图,为东盟物流业自由化一体化发展提供重要参考[5]。 国内学者也围绕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进行了探讨。王圣云和沈玉芳(2007)提出区域物流竞争力的提高对于改善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李全喜和金凤花(2020)基于20032008年我国31个省面板数据,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相关[7]。涂志涛(2020)运用灰色理论对重庆邮电物流发展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较高的相关性,总体相互协调,但物流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经济可持续增长[8]。郑红玲、鲁丽丽(2020)对19992000年河北物流业与经济发展进行线性分析和弹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的线性相关性是显著的[9]。郭湖斌(2020)则运用

珠三角区域分析

珠三角地区区域发展的一些整理及思考 规划0902 U200913410 文婷 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 发展特色及存在问题简要分析 个人思考及启发 一.珠三角城镇规划体系发展演变 珠三角的原始概念主要是基于地理上的考虑。划界的基本原则是三角洲形成的天然机制,本质上是潮汐和水流相互作用的结果。为实现从增长到发展,具体说是从一个经济区到巨型都市的发展,规划部门不断出台各种有效措施。 第一个是1985年中央和省级政府提出了一项珠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的战略思想,确定哪些县根据深圳市的政策可以享有对外国投资者的优惠待遇。正式划定的区域涉及2.28万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个中型城市和13个当时的县。那时,由政府确定的三角洲通常被称为“内三角洲”或“小三角洲”。 后来的战略规划则是对当时确认界限的不断延伸。由于原来的三角洲随着快速的经济增长变得更有活力,1987年11月国务院宣布,珠三角经济开放区增加3 个城市和8 个县,以加速三角洲周围山区的经济增长。截至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东莞、中山两个中等城市和顺德、南海两个县级市开始被戏称为该地区的“四小龙”,媲美东亚著名的“四小龙”香港、台湾、新加坡和韩国。 加速的增长和发展让人艳羡不已,其他城市纷纷要求加入,一个整合意义上的三角洲要求重新划定。在1994 年后,广东省政府启动了一项珠三角地区战略规划,此次划定的珠三角覆盖了41,596平方公里的区域。在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力图将之规划为巨型都市群。除了广州、深圳、珠海等10 个中型城市,还包括大约15个县级市。自此,小三角洲已更名为大三角洲。 在1996 年出版的总规划中,首次强调了基于仔细规划的功能系统和空间整合的区域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这标志着广州—深圳和广州—珠海两个经济发展轴心或走廊以及中心区、东海岸区和西海岸区三个都市圈的形成。三角洲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结合作为都市空间发展条件的地区内部连接,一个巨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4953893.html, 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研究 作者:杜思贤陈红光孙胜林 来源:《环球市场》2018年第27期 摘要:近年来,广东省区域协调发展掀开了新篇章,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一些落后地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区域间的合作联动全面铺开,经济发展的协同叠加效应不断显现。但需要注意的是,广东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格局尚未得到根本改变,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欠发达地區与发达地区在经济总量指标和人均指标上均存在相当差距,要实现追赶跨越还需要较长时间;区域间的生产要素错配、同质化竞争现象亟待缓解,区域产业分工协作链条需进一步优化调整。破解这些难题,需要我们在注重统筹协调,促进省内产业结构优化、挖掘区域经济潜力上注入更多的努力。本文提出的政策建议,有助于优化广东省区域经济发展结构与质量。 关键词:产业;经济发展;平衡;研究 一、地区产业结构变迁导向 对于珠三角地区而言,无论是从地区企业数量还是工业增加值规模而言,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都处于地区产业结构的主导地位,电器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紧随其后,这类型的行业多以高技术企业为主,基本代表了地区的创新发展导向和经济实力。但以企业规模数量来看,金属制品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和纺织服装、装饰业依旧有着相当的企业数量存量,这类企业的技术含量较低,甚至还多有着劳动密集型的特质:一方面,这难以为地区的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支持,另一方面,也无法为地区贡献足够的产能和产值。对于广东省的东西两翼而言,地区的主导产业结构仍停留在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明显的行业上。在粤东地区,较为突出的是以纺织服装、服饰业和纺织业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产品的附加值较低;而粤西地区的典型代表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农副食品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兼有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特征。应当说,广东省东西两翼的地区生产结构特质,决定了其在后续的时间发展中难以展现出强劲的经济动力,产业结构转型滞缓、企业发展多、小、散的格局亟待扭转。对于粤北山区而言,应当把地区的生态平衡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但就当前的地区产业结构来看,非金属矿物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都与地区污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如何处理好企业生产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成为粤北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整体来看,广东省全域的产业发展基本实现了“结构性”错位发展,珠三角地区、粤东西北地区的产业发展实现了一定的联动、互补格局。但仍旧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各地区板块间的产业关联度较低,表现为不具有产业价值链关系的产业扎堆。过多技术不兼容甚至存在相斥的产业并非以地区企业内在肌理和产业关联为依据,为支撑地区经济优化发展而生的成本会大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简介 一、广西的基本区情 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有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2008年末总人口5049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壮族人口占%)。陆地面积万平方公里,现设14个地级市、109个县(市、区)。广西的发展优势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区位优势。广西沿海、沿边、沿江,陆地边境线1020公里,海岸线1595公里,有8个县(市、区)与越南接壤,拥有国家一类口岸17个、二类口岸8个。西江“黄金水道”横贯广西境内,直通广东、香港、澳门。地处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我国唯一与东盟既有陆地接壤又有海上通道的省区,是我国通往东盟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是我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口和对外开放的窗口,是连接我国与东盟市场的重要枢纽。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2010年全面建成、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兴起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广西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作用更为突出。 二是资源优势。广西是我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铝、锰、锡、锑、铟等矿产储量居全国前列,其中铝资源储量10亿吨以上,可建成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铝工业基地。水能可开发蕴藏量1800多万千瓦,居全国第七位。以南亚热带为特色的农林产品、动植物资源丰富多样,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甘蔗和机制糖、蚕茧、木薯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南亚热带水果和速丰产林基地,有中草药4600多种,居全国第二位。岸线资源和海洋资源丰富,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个沿海港口

具有兴建年吞吐能力数亿吨的资源。广西还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区位、资源等优势,为广西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提供了优越条件。 三是生态优势。广西蓝天碧海、山青水秀、空气清新,全区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四位;沿海有红树林面积万亩,占全国红树林总面积的38%,居全国第二位;有76个自然保护区、34个风景名胜区、26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同时还有31个市(区、县)列为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比例达到80%,主要江河3类水质达标率超过90%。良好的生态环境,己经成为广西的一大优势、一大品牌。 四是政策优势。广西同时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沿海地区开放政策和边境贸易政策。2008年1月16日,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于2010年全面建成,目前国家已陆续在广西批准广西钦州保税港区,广西凭祥保税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北海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四个保税区。 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各项事业得到全面发展。一是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1978年到2008年,经济总量从亿元增加到7171亿元,居全国第17位;人均GDP2008年达到14966元;财政收入由1978年亿元增加到2008年843亿元,年均增长%。二是工业化进程加快推进。三大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34:调整为2008年的::,工业占GDP比重提高到%,实现了产业结构从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重大转变。三是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广西西南出海通道框架基本形成并已发挥重要作用,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通知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s://www.360docs.net/doc/b04953893.html,/souask/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修订《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的通知 发布部门: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 发布文号: 桂发[2005]13号 各市党委和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级国家机关各部委办厅局,各人民团体,各高等学校: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桂发[2004]19号)明确规定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自2004年5月制定下发以来,有力地推动了全区县域经济的发展。 现将修订后的《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桂发[2004]19号)同时废止。 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05年7月4日 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加快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富民兴桂新跨越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特作如下决定: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https://www.360docs.net/doc/b04953893.html,/souask/ 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决策和自治区的部署,认真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富民、强县、奔小康的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开拓进取,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为重点,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区和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投资为突破口,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推动县域经济迅速发展。 2、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扩大就业,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充分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和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统筹城乡和产业发展;坚持激活内力和借助外力相结合,在扩大对外开放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坚持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导下,因地制宜,选择可行的产业发展路子,对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安全生产缺乏保障的项目要坚决取缔;坚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调动好、发挥好、保护好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人员创业。 3、目标任务。从2005年起,县域生产总值、财政收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绝大多数县(市)形成一批税收达500万或1000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和2-3个竞争力较强的支柱产业;全区县域平均生产总值达到30亿元以上,其中10个以上县(市)超过80亿元;大多数县(市)财政实现基本自给;县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上级政府下达的年度控制率以内,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争取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与我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相适应;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涌现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好、增长后劲足的经济强县(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