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课件(最新整理)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课件(最新整理)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课件(最新整理)

八年级物理上册 透镜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3.2生活中的透镜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看图及课件的展示,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课件及实物的展示,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课件演示,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具】照相机,课件.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 &3.2 生活中的透镜 二,展示目标:(投影) 三,课堂导学: <一> 导学“照相机” 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2.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照相机。 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

八年级物理上《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习题及标准答案

八年级物理上《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习题及答案

————————————————————————————————作者:————————————————————————————————日期: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 一、选择题 1、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2、一束光经过凸透镜后( ) A 一定是平行光 B 一定会聚于一点 C 一定是发散光线 D 一定较入射光线会聚一些 3、下列光学仪器,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的是() A.凹透镜 B.平面镜 C.凸透镜 D.凸面镜 4、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一定小于L B.一定大于L C.可能小于L,也可能大于L D.可能等于L 5、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b、c、d、e 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A.a B.b C.d D.都不行 6、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凹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一定是发散光束; D.一定比原来光束发散. 7、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A.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B.凹透镜可以将平行光发散; C.凸透镜可以将平行光会聚于一点; D.凸透镜摔成两半,其中任何一块都会失去会聚作用. 二、填空题 8、凸透镜对光有作用,凹透镜对光有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题图 5题图 4题图

9 、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 ___镜,对太阳光有 _____作用,容易引发火灾. 10、小华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_。 11、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12、如图是某同学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桌面上得到一个亮点F ,并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情况,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 13、关于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_。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__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_主光轴. 14、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下左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 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 15、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上. 三、作图题 16、根据图 中所给的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 17、(1)完成图甲中的光路图. (2)根据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在图乙的方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 12题14题 16题 17题甲 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5章 第2讲 生活中的透镜(教师版)

第22讲生活中的透镜 1.生活中的透镜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2.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3.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4.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 知识点一:生活中的透镜 1.照相机; 2.投影仪; 3.放大镜。 【例题1】(2019云南模拟题)如图所示,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当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在_______时,在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上有一块平面镜,它的作用是_______,使像能够投射到屏幕上。 【答案】10~20cm,改变光路。 【解析】本题考查投影仪成像原理。投影仪、幻灯机都是利用物距处于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实像的原理制成的,同时考查了平面镜对光的反射作用。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则由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当物体到镜头的距离在10~20 cm时,在屏幕上就可以看到倒立、放大的像;投影仪成像时,因为光沿直线传播,会竖直向上射出,投不到幕布上;加上平面镜,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从而使像能成在幕布上。 知识点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成像的性质 课前预习 知识点解读与例题突破

1.照相机: (1)镜头是凸透镜; (2)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大于透镜二倍焦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 (1)投影仪的镜头是凸透镜; (2)投影仪的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3)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物距)小于二倍焦距,大于一倍焦距,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注意:照相机、投影仪要使像变大,应该让透镜靠近物体,远离交卷、屏幕。 3.放大镜: 放大镜是凸透镜,放大镜到物体的距离(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成的是放大、正立的虚像;注:要让物体更大,应该让放大镜靠近物体。 【例题2】(2019四川自贡)小明同学在第二届农博会上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下了同一盒 新品种彩色花菜的两张照片。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 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 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 【答案】C 【解答】A.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老花镜也是凸透镜,属于同一类透镜,故A正确。 B.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应用于照相机和摄像机。故B正确。 C.照相机是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实像的原理工作的。在物距不变的条件下,乙照片中彩色菜花大些,则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的焦距需调得大些,故C错误、D正确。 一、选择题 1.(2019山东德州)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 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习题精练

八年级物理上生活中的透镜同步练习题

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同步练习题 1、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它们用的透镜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机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投影仪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像。 3、在透明塑料片下压着一张报纸,塑料片上有一水滴,透过水滴看到报纸上的字比旁边的 字_______(填“大”或“小”),这说明此时的水滴相当于一个_______镜,它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4、下面是对凸透镜成像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只能成实像 B.凸透镜只能成虚像 C.凸透镜只能成放大的像 D.凸透镜既能成实像,又能成虚像 5、窗台上放着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太阳光透过玻璃缸射到屋内窗台下的桌面上,发现桌 面上的光斑比窗外地面上的太阳光亮,下列解释中错误的是:( ) A.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B.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凸透镜 C.水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D.装有水的圆形玻璃缸相当于凹透镜 6、手持凸透镜在人眼和课本之间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凸透镜在任何位置都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B.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远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C.凸透镜在离课本较近时,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D.无论凸透镜放在什么位置都不能看到课本放大的像 7、如图所示四种情景中,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 ) A B C D

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爱的图案(这时不要接通电源),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能不能在墙上得到所画图案的像?有几个位置可以使凸透镜在墙上成像?像是放大的还是缩小的?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照相机简介 照相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生活用品,但你对照相机的了解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照相机的一些知识。 一、镜头 由于单个凸透镜在成像中存在着严重的光行差问题(包括像差、像散、像场弯曲、畸变和色差等),因此实际照相机的镜头是由透镜组构成的,它起着校正光行差的作用。它一般由前后两个会聚透镜组及中间一个发散透镜构成。 由于镜头在照相机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特别用心保护,注意防潮、防晒、防高温、防碰撞、防灰尘、防油气、防污垢,同时切忌用手指或其他物体接触镜面。每次用完后,应立即用镜头盖盖好,并把距离拨回到无限远处(让镜头收进去)。如镜面有一些浮尘,可用干净柔软的毛笔轻轻拂去灰尘,如擦拭镜头,应用干净的控镜头纸或用干净的专用麂皮轻轻地从镜头中心起转圈向边缘试擦,揩拭的次数越少越好,以免镜头受伤。 二、光圈 光圈的作用是调节镜头的通光量。镜头的实际通光量不但跟光圈口径有关系,而且跟镜头的焦距有关系,因此,镜头的通光量不能用光圈口径表示,而要用光圈的相对口径表示,光圈的相对口径等于光圈的口径与镜头的焦距比:f a 。因为分母的数值越大,就表示相对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 案 Last updated on the afternoon of January 3, 2021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生戊]为什么像片中景物比实物小? [生己]有时拍出的像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 [生庚]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初二物理经典 生活中的透镜 知识讲解(提高)

生活中的透镜(提高) 【学习目标】 1.知道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及构造; 2.知道投影仪的成像原理及构造; 3.理解放大镜的原理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4.理解实像和虚像的特征,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5.掌握照相机和投影仪在使用中的调节。 【要点梳理】 要点一、照相机 1、【高清课堂《透镜、生活中的透镜》】照相机原理: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2、构造:镜头(凸透镜)、胶片、调焦环、光圈环、快门等几部分组成。 3、成像特点: (1)照相机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2)像距小于物距; (3)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要点诠释: 1、物体离照相机镜头的距离(物距)大于底片离照相机的距离(像距)。 2、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越远,物体在胶卷上所成的像越小,像的位置(底片或胶片到镜头的距离)越近。 要点二、幻灯机和投影仪 1、成像原理及示意图: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成倒立、放大、实像。

2、构造:凹面镜、光源、螺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 要点诠释: 1、幻灯机和投影仪的调节: (1)透明胶片到镜头的距离(物距)小于镜头到屏幕的距离(像距); (2)透明胶片离镜头越近时,屏幕上所成的像越大,像到镜头的距离越大。所以要想让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向下调凸透镜,减小凸透镜到物体的距离,增大投影仪到光屏的距离。 (3)幻灯机(投影仪)成的像上下颠倒,左右相反。如下图: 类别构造作用 幻灯机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聚光镜加强照到幻灯片上的光 凹面镜反射会聚光线,照亮透明胶片 光屏承接像 投影仪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螺纹透镜会聚光线,照亮透明胶片 平面镜改变光路 凹面镜反射会聚光线,照亮透明胶片 光屏承接像 要点三、放大镜 1、成像原理:放大镜(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2、成像规律: (1)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2)放大镜离被观察的物体越近,所成的像越小;放大镜离物体越远,所成的像越大; (3)如果放大镜与物体的距离大到一定程度,所成的放大的虚像便消失了。 要点四、实像和虚像 1、实像: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形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适度的位置,能记录下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 2、虚像:没有实际光线会聚,人眼逆着出射光的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虚像处发出。

八年级物理上册5.2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整体设计 本节课,是一段神奇的探索,复习前一节的知识让学生熟悉了透镜的知识。学习之中,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这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乐趣和积极性。在学生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的过程中,利用硬纸片和凸透镜以及塑料膜等生活中常用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不仅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的真实性和可操作性,而且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增加学生对物理课的亲切感。在学生学习完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后,利用课件展现透镜的光路。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透镜成像的特点,这些会使学生感到物理不是抽象枯燥的。 本节课,在设计实验验证猜想的环节中,打破了传统实验教学“照单抓药”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给学生提供广阔的自主探索发现的空间,表现在:一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器材。二对同一探究问题,探讨出多种实验方案,摆脱了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探究的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创新成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学生的双眼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去实验,解放学生的大脑去思考,解放学生的嘴巴去交流,使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发挥,充分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领略探究过程的美好与和谐,体验探究问题成功时的喜悦,呈现出一种开放的、自主的学习格局,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本节课学生经历了“提出猜想、学习原理、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交流”这一较为完整的探究过程,弄清了原来未知的知识,这与科学家的创新发明在本质上并没什么区别。在引导学生体验探究过程的同时,还对学生渗透求知方法的教育,正是探究、归纳、实验等方法帮助学生丢掉“拐杖”,主动地参与到知识获取过程中去,这些方法将成为学生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3.了解实像和虚像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综合的思维方法。

人教版2012秋八上物理 5-2《生活中的透镜》练习及答案

12年新人教版(走进中考) 第五章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一、选择题 1.(12南京)把一个凸透镜对准太阳光,在距凸透镜10 cm 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 将一物体放在此透镜前15 cm 处,经凸透镜所成的像是B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缩小的虚像 2.(12徐州)如图所示,把人参泡在酒中,通过酒瓶看见的是人参的放大虚 像,这时的瓶和酒相当于一个A A .凸透镜 B .凹透镜 C .凸面镜 D .凹面镜 3.(12淮安)一简易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6cm ,则其胶片离镜头的距离为B A .小于6cm B .大于6cm ,小于12cm C .大于12cm ,小于24cm D .大于24cm 4.(12济南)如图所示,人透过透镜所观察到的烛焰的像是D A .实像,这个像能用屏承接 B .实像,这个像不能用屏承接 C .虚像,这个像能用屏承接 D .虚像,这个像不能用屏承接 5.(12龙东)下列不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是A A .潜望镜 B .老花镜 C .放大镜 D .显微镜 6.(12南宁)下列光学器材中,能使物体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的是A A .放大镜 B .照相机 C .投影仪 D .平面镜 7.(12来宾)下图所示是“天网监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摄像头,该摄像头的主要光 学元件是A A .凸透镜 B .凹透镜 C .平面镜 D .凹面镜 8.(12兰州)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 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利用这一 成像原理的光学仪器是B A .投影仪 B .照相机 C .放大镜 D .显微镜 9.(12龙东农垦·森工)下列光学器材不是应用凸透镜成像的是C

初中物理复习 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

透镜及其应用—透镜及生活中的透镜 课前导读 从前,有一个探险队到达了南极洲。那正是南极洲的夏季,说是夏季,其实也在零下 20摄氏度左右,南极的夏天没有黑夜白昼之分,柔和的太阳一直徘徊在天空,把它那几乎使人感觉不到的温暖默默地赐给探险队员们。 南极的天气变化无常,探险队员们顽强地抵搞着无情的大自然带来的寒冷和风暴,进行科学探测。当他们到达一个孤岛上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要动手生火烧水做饭,打火器却找不到了,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也不见打火器的踪影。 没有火,就不能工作;没有火,就不能生活;没有火,生命就受到威胁。 大家一筹莫展,陷于绝望。 “难道就真的束手无策,等待无情的死神到来?”一个年轻的队员,望着惨白无力的太阳和茫茫的冰原,久久地思索着。 他取了一块冰,用小刀轻轻地刮,用温暖的双手不断摩挲,慢慢地,做成了一个光洁透明的半球形的“冰透镜”。 他举着“冰透镜”,向着太阳,让太阳光穿过“冰透镜”,形成焦点,射在一团干燥蓬松的火绒上。一分钟,两分钟……火绒冒出一缕淡淡的青烟。又过了一会儿,火绒上出现了一个红点,接着便燃烧起来了! 这团红红的火,驱散了死的威胁,带来了生的欢乐;这团红红的火,恢复了探险队员们的正常生活。他们欢呼,跳跃,像在欢庆一个重大的节日。 模块一透镜的类型和基本概念 【一、知识点】 1.透镜的类型: (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 (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2.主光轴和光心:通过透镜的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主光轴;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个点叫做透镜的光心。 3.透镜对光的作用: (1)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2)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焦点和焦距: (1)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一点叫做凸透镜的焦点 用字母“F”表示。凸透镜两侧各有一个焦点,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两侧的焦距 相等,用“f”表示。 (2)凹透镜能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它后变得发散,且这些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 交在主光轴的一点上,这一点叫做凹透镜的焦点,它是虚焦点。虚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

八年级物理上册5_2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生活中的透镜》 本节通过介绍生活中常用的透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做准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可分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实验探究解决问题,梳理反思深化问题,应用练习评价反馈,让学生逐步形成对透镜能成不同特征的像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渗透一些趣味小实验,进一步拓展生活中的透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针对以上设计思路,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过观察实验、验证分析、交流总结等过程,弄清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及成像情况。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原理和特点; 3.了解实像和虚像,能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认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上三幅图分别是日常生活中用的哪些器材?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这三种器材在构造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能说说你的看法吗? 二、新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 1.透镜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2.照相机的结构如何?成像有什么特点?(事先让学生做好相机模型) ①像是缩小还是放大?②像是正立还是倒立?③像距与物距谁大? ④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两侧? 3.投影仪的结构如何?成像有什么特点? ①像是缩小还是放大?②像是正立还是倒立?③像距与物距谁大? ④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还是异侧?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 案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制作模型照相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与实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 2.通过学习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教学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我们通过观察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教学 [生甲]我很想知道照相机为什么能照像 [生乙]照相机前面的镜头是什么透镜 [生丙]照相机的构造是什么样的 [生丁]为什么同样的照相机能照全景和不是全景的像 [生戊]为什么像片中景物比实物小 [生己]有时拍出的像很白,有时拍出的很暗,这是怎么回事 [生庚]为什么我们常用的照相机叫傻瓜相机 [师]这些问题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我让你们收集的资料,看看能否得出结论. [生甲]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 [生乙]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 [生丁]光线强拍出的像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 [生戊]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生己]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生活中的透镜》导学案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导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预习导学 1.凸透镜的特点:;凹透镜的特点: 2.凸透镜对光线有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作用。 3.观察课本81页下图阅读课文然后填空: 来自物体的光经过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的像。 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的物质,它在暴光后发生化学变化,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4.阅读课文82页观察图然后请回答: 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形成一个的像。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在屏幕上成像。 5.阅读课文,观察图然后请回答: 放大镜也是,是最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 合作探究: 知识点1、照相机: 1、照相机的原理: 照相机前面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_ ,成像在暗箱中的_____ 上。被照物体离相机较远,成_____、_____ 的_____像。 2、照相机的结构:镜头……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新课标人教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难点: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 学具: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 板书设计: $3.2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流程: 一,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 一下生活中的透镜. 板书: &3.2 生活中的透镜 二,展示目标:(投影) 三,课堂导学: <一> 导学“照相机” 1.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 2.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照相机。 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_____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______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______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____像距,像___物体(填大于、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___侧(填同侧、异侧)。 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 3、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学生自学课本P63想想做做 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做一做 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

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doc

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 下面是我为你精心编辑整理的初中物理说课稿《生活中的透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的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透镜的基础上,感知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课上进一步深入的理解透镜和学习它们的工作原理奠定良好的基础,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因此本节课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 (二)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分析、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掌握照相机成相的原理,通过实验演示,了解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照相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与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身心发展特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对照相机成像原理的理解,从而掌握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及应用。 由于凸透镜成实像、虚像特征的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之前没有接触过,因此,本节课的难点在于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理解以及凸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二、说学情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此前已经对物理的声、光方面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简单地接触了透镜的一些知识,但对于透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还不是很清楚,因此本节课通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现实生活中学生常见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迅速发展,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处于优势地位,初中学生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虽然开始占优势,可是在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他们的逻辑思维需要感性经验的直接支持。 三、说教法 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我打算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和启发式教学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索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四、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法。亲身经历以探究学习为主的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法上采取探究法、合作交流法、讨论法、分析法,来养成独立思考的好

(word完整版)八年级物理上《透镜》和《生活中的透镜》习题及答案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第一节透镜 一、选择题 1、下列光路图中,正确的是( ) 2、一束光经过凸透镜后( ) A 一定是平行光 B 一定会聚于一点 C 一定是发散光线 D 一定较入射光线会聚一些 3、下列光学仪器,对光线起会聚作用的是( ) A .凹透镜 B .平面镜 C .凸透镜 D .凸面镜 4、小星同学利用太阳光测量凸透镜的焦距,方法如图所示。他注意到让凸透镜正对阳光,但没有仔细调节纸片与透镜的距离,在纸片上的光斑并不是最小时,就测出了光斑到凸透镜中心的距离L ,那么,凸透镜的实际焦距( ) A .一定小于L B .一定大于L C .可能小于L ,也可能大于L D .可能等于L 5、如果把一个玻璃球分割成五块,其截面如图所示,再将这五块玻璃a 、b 、c 、d 、e 分别放在太阳光下,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 ) A .a B .b C .d D .都不行 6、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凹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一定是平行光束; B .一定是会聚光束; C .一定是发散光束; D .一定比原来光束发散. 7、下列关于透镜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凸透镜是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B .凹透镜可以将平行光发散; C .凸透镜可以将平行光会聚于一点; D .凸透镜摔成两半,其中任何一块都会失去会聚作用. 二、填空题 8、凸透镜对光有 作用,凹透镜对光有 作用。(填“会聚”或“发散”) 1题图 5题图 4题图

9、在森林中旅游时,请不要随意丢弃饮料瓶.因为饮料瓶内进入水后,相当于一个 ___ 镜,对太阳光有 _____ 作用,容易引发火灾. 10、小华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_。 11、透镜是利用光的折射现象制成的,凸透镜对光线有 作用。 12、如图是某同学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桌面上得到一个亮点F ,并用直尺进行测量的情况,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 13、关于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是,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___。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__焦点;通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__主光轴. 14、在利用光具座进行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下左图所示,一束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 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形成了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 15、要想利用凸透镜使小灯泡发出的光线变成平行光,应该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的____ 上. 三、作图题 16、根据图中 所给的入射光线,画出折射光线. 17、(1)完成图甲中的光路图. (2)根据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在图乙的方框中画出适当的透镜. 12题图 14题图 16题图 17题图 甲 乙

苏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练习(含解析)

苏版初二物理上册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练习(含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3小题,共46.0分) 1.用照相机给某人拍完半身像后,改拍全身像,应〔〕 A.缩短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增大镜头与底片间的距 离 B.增大镜头与人的距离,同时减小镜头与底片间的距 离 C.只需要增大照相机与人间的距 离 D.只需要减小照相机与人的距离 2.关于光现象,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自行车的尾灯是靠光的折射来引起后方车辆司机注意的 B.我们能看到投影屏幕上的画面,因为屏幕是光源 C.通过放大镜观察远处的景物,看到的是景物的倒立缩小的像 D.轿车内的行车记录仪,在拍摄录像时,物体在透镜一倍焦距内 3.以下有关透镜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A.矫正近视眼用凹透镜,主要是利用它对光的会聚作用 B.要使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更大一些,应让投影片离镜头更近一些 C.照相机成像时,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 D.放大镜只能成放大的像,不能成缩小的像 4.泡茶、喝茶中包含很多物理知识,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A.泡茶时,杯口冒出白气--是液化现象 B.泡茶时,部分茶叶下沉--是由于茶叶受到的浮力小于自身的重力 C.茶水太烫,放一会茶水凉了--此时茶水具有的热量较少 D.透过玻璃茶杯看到手指变粗--是由于装水的玻璃杯相当于一个放大镜 5.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对观察者所成的像是〔〕 A.物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B.物镜和目镜都成实像 C.物镜和目镜都成虚像 D.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6.2019年1月31日晚,我国几乎所有地区都欣赏到一轮〝红月亮〞高悬夜空的迷人景 象。有 很多天文爱好者使用望远镜欣赏美丽的月食景观,还有人用摄像头记录下整个过程。对于以下说法正 确的选项是〔〕 A.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投影仪 B.通过摄像头所成的像是正立放大的 C.通过望远镜的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 像 D.摄像头记录〝红月亮〞时镜头应该前伸 7.用天文望远镜和显微镜观察物体时,以下关于像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缩小的 B.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放大 的

【八年级】八年级物理上册52生活中的透镜习题精选新版新人教版

【关键字】八年级 生活中的透镜 1.(2013·黄石中考)下列光学仪器成缩小实像的是() A.照相机 B.平面镜 C.投影仪 D.缩小镜 【解析】选A。本题考查凸透镜的应用。照相机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利用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缩小镜利用凸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故选A。 2.如图所示,把人参泡在酒中,通过酒瓶看见的是人参的缩小虚像,这时的瓶和酒相当于一个() A.凸透镜 B.凹透镜 C.凸面镜 D.凹面镜 【解析】选A。本题考查缩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瓶和酒两边都可透过光,故是透镜;人参通过透镜成正立、缩小的虚像,故说明瓶和酒相当于凸透镜。故选A。 3.如图所示是2014年亚运会吉祥物“斑海豹三兄妹”在胶片上的图样,若把投影仪的反光镜卸掉,该胶片的像成在天花板上,这时天花板上看到的像的形式为 ()【解析】选A。本题考查投影仪的成像特点,胶片在投影仪中是用来成像的物体,经过凸透镜后,在天花板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左右相反、上下颠倒。故选A。 4.如图所示是照相机的成像示意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 B.照相机使用的是凹透镜 C.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D.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解析】选A。本题考查照相机的成像特点。照相机使用的是凸透镜,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选A。 5.(2014·辽宁沈阳期末)一位同学利用双黄连口服液的空瓶制作成了温度计。他将小瓶放入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到小瓶中装的蓝钢笔水遇热膨胀在细管中明显上升,水面以下的小瓶变得很粗,小瓶变粗是因为水和烧杯共同构成凸透镜,成(选填“正立”或“倒立”)缩小的(选填“虚”或“实”)像。 【解析】本题考查凸透镜成像在生活中的应用。透过烧杯看到小瓶变粗,水和烧杯相当于一个缩小镜,小瓶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doc

初中物理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教案是教师钻研教材、认真思考、不断审视和反思的书面成果,凝聚着 教师的教学智慧和创造力。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了解照相机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2.了解投影仪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 3.了解放大镜的结构及其成像特点.[来源:Zxxk.Com] 4.了解凸透镜形成实像和虚像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照相机、投影仪、放大 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2、通过观察、制作和探究,经过分析、综合得出照相机、投影仪、放 大镜的成像特点。 教学过程 学习指导一:照相机 【自主预习】 阅读课本第94页、第95页,完成下列填空: 1.照相机的前面都有一个镜头,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被照物体的像. 2.物体经过照相机形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

【小组讨论】 1.请各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完成课本第94页"制作模型照相机"实验,如图所示.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 ①通过模型照相机观察明亮窗外的景物,你会发现,半透明纸上的像是倒立(填"倒立"或"正立")、缩小(填"放大"或"缩小")的实(填"实"或"虚")像. ②在观察景物时,是半透明纸朝向景物,还是凸透镜朝向景物?凸透镜 ③在观察景物时,为了得到最清晰的像,需要调节半透明纸到凸透镜的距离大小吗?需要 2.找一架照相机,把镜头盖取下,观察镜头部分,它可能是凸透镜;打开照相机后盖,调节快门,按下快门,并在照相机背面用一张白纸当作后盖,让镜头对着明亮的景物,你会在白纸上看到景物倒立的像. 【教师点拨】 1.照相机工作时,物体和像在凸透镜的两侧,其中物体离凸透镜远些,像离凸透镜近些. 2.照相机的最重要结构是镜头、胶卷.但快门、光圈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快门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时间,光圈能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面积,二者共同作用控制物体光线进入胶卷的多少,进而控制胶卷上的像的清晰程度. 3.在对物体进行照相时,如果物体到照相机的距离改变,那么胶卷到镜头的距离也要随之改变,这样胶卷上的像才清晰. 【跟踪训练】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5章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教案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第五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成的的像。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特殊学原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1、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和像距的大小比较。 2、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课前准备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20cm×20cm纸两张,凸透镜、半透明蜡、纸、白色透明塑料薄膜、水。 ●教学过程 (一)预学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是凸透镜,是凹透镜。 2、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3、照相时,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填“远”或“近”),像是 (填“缩小”或“放大”)、的(填“倒立”或“正立)。 4、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的镜头,用投影仪观看投影片时的图案(物体时),物体离投影仪镜头比较(填“远”或“近”),像是(填“缩小”或“放大”)、的(填“倒立”或“正立”)。 5、用放大镜看物体时,放大镜离物体要很(填“远”或“近”),放大镜所成的像是、的。 6、实像和虚像是有什么不同?

(二)探究与精导 教学点1 照相机 1、自学课本第62~63页一、二段“照相机”。 (1)仔细观察图4.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的像。 (2)胶卷上涂着一层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像距,像 物体(填“大于”或“小于”)。 (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侧(填“同侧”或“异侧”) 2、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学生自学课本62页想想做做 根据课本内容及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 (1)做一做 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 (2)看一看 拿起你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 【学点训练】 1、下列光学仪器或器具中用到凸透镜的是() A、潜望镜 B、汽车观后镜 C、太阳灶 D、摄影机的镜头 教学点2 投影仪 1、自学课本64页投影仪,认真观察图3.2-4对照实物。 (1)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镜。 (2)投影仪的构造有:。 猜一猜,将投影片“F”放在投影仪的载物台上,显示出的像的大小、正倒将会如何? 2、看教师演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