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笔记和详解)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 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
“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
《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
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
“志”指意志和感情。
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
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
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
《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
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的前身。
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
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
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
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
第一章-《古代文论选读》导论-《古代文论选读》教学课件全文编辑修改

❖ 4、《庄子》继承《老子》,说“道”是“自
❖ 5、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中提出“道之文”这种观点。 刘勰之后,唐代司空图作《诗品》,二十四诗品就是道的 二十四种外化形态。
二、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
❖ 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变化发展是循环往复 的:“反者,道之动”、“归根曰静,是曰 复命”;他贵柔守静,提出“致虚极,守静 笃”的主张。此后,守虚静,抱元一,便成 为老庄玄学思想的一个根本特征。
2、庄子则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 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虚静必须在 “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 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进 入“大明”境界。
❖ 刘禹锡提出创造意境的关键是要做到“境生于象 外” ,司空图要求诗歌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 景” ,即是就其意在言外的特色而说的。这正是受 道家和佛家对言意关系认识影响之结果。
(一)哲学领域中言不尽意论
❖ 在我国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的提出除了文学的因素外,主 要受到了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因为言不尽意的提出首先是 在哲学领域中而不是在文学范围内。哲学的分析加深了对言 意的认识和理解,为文学理论中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提供了理 论参考和认识方法。
(二)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
❖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在文学创作中“象”的地 位和作用尤其突出,文学创作的思维被称为形象思 维,文学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被称为文学形象。在 古代文学创作和理论中非常重视景、物、境,观物 取像是创作的基本方法。
❖ 刘勰的《物色》可以算作物象论的代表,同期梁简 文帝《答张缵示集书》、钟嵘《诗品序》都有相关 论述。他们从对创作过程分析中形成的关于言不尽 意的基本认识便构成古代文论中言不尽意论的基本 点。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汉语言自考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自考课程,主要涉及中国古代文论的相关内容。
下面将对该课程中涉及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解答。
1. 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可以理解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形式。
它主要是对文学作品的内容、形式和技艺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旨在探讨文学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经历了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等时期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批评方法。
2.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有哪些
中国古代文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儒家、道家、墨家、名家、党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文论主张以文章为德,关注文学的道德价值,如《论语》中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道家文论主张以自然为师,强调文学作品的自然性和灵性,如《庄子》中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名家文论侧重于艺术性和审美观赏性,如唐代名家刘勰的《文心雕龙》。
3.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哪些经典文献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经典文献,如《庄子》、《论语》、《孟子》、《史记》、《汉书》、《隋书》、《唐才子传》、《唐文粹》、《宋学士集》等。
其中,《文心雕龙》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巅峰之作,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一。
4. 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中国古代文论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它不仅为文学创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审美标准,而且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形成和传承。
此外,中国古代文论也为世界文学批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成为世界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章先秦文学理论1、先秦文学理论处于萌芽状态,诗歌没有完全从音乐舞蹈中脱离出来,散文还附庸于史学和哲学之中。
2、先秦早期的文学理论,可以追溯到《尚书》时代,主要成就则反映于春秋战国之际的诸子著述之中3、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是儒道两学派,共同奠定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的基础。
儒家以政教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道家以审美为中心,注重探讨文学自身的规律。
第一节“诗言志”(一)诗言志最早见于《尚书.舜典》。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尚书》是现存最早的关于上古(虞、夏、商、周初)时期典章文献的汇编。
其中保存了商及西周的一些重要史料。
(二)“诗言志”的特点1、“诗言志”概括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基本特征。
2、提出了诗歌教育作用的要求和理论。
即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
3、朱自清指出“诗言志”是中国古代诗论“开山的纲领”。
第二节孔子的文学思想(一)孔子创立了以仁学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体系孔子文艺思想的现实主义精神相当突出,主要表现为他对“诗教”的强调,“诗教”的中心点则是为政治服务。
孔子认为《诗三百》对培养理想人格具有决定性意义。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二)《论语》节选体现的孔子文论主张:1、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核心是为封建礼教、政治服务。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即“兴观群怨”说。
2、主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孔子主张先“质”而后“文”,认为内容决定形式。
并未轻视形式,主张“文质彬彬”。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3、重视“中和”之美。
孔子评论《关雎》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表明了孔子对“中和”之美的肯定。
4、提出了文学批评的两个标准,一是思想的标准,一是艺术的标准,即“善”与“美”。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打印资料)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
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
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
“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
“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3.“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在《论语·卫灵公》中记载道,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是孔子在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
“辞”指语言,文学。
达:表达。
“文质”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这是关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重视中起着主导作用。
4.“以意逆志”说:孟子在《万章上》中提出:“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这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从孟子的思想体系反说诗的状况来看,这个“意”及指读者之意。
“以意逆志”说比较接近于还《诗》以文学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5.“知人论世”说:孟子在《万章下》中提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也也。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㈠ 哲学上的一种认识论
言意关系的提出,本来并不是 文学创作理论问题,而是哲学 上的一种认识论。人的思维内 容能否用语言来作最充分最完 全的表述,这是和人能否正确 地认识客观世界相关连的。先 秦时代在言意关系上儒道两家 是对立的
儒家主张言能尽意,道家则认为言不能尽 意。《周易•系辞》中说:“子云:‘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 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系辞焉以 尽其意。’”《系辞》所引是否确为孔子 所说,已经不可考。然而《系辞》作者讲 得很清楚,孔子认为要做到言尽意虽然很 困难,但圣人还是可以实现的。后来扬雄 曾发挥了这种思想,他在《法言•问神》篇 中说:“言不能达其心,书不能达其言; 难矣哉!惟圣人得言之解,得书之体。”
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散文作家;二 是掌握一些诸如伟大诗人屈原等自 己的文学(美学)观点,从而加深 对其作品的理解;三是借助这些带 有深刻美学思想的文论文章的学习, 简单了解古代美学的诸如意境等的 基本范畴、基本脉络;
课程设计思想
四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 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 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以 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五是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 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发他们对 文学研究的兴趣。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第一讲导论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东方美学的特点它与中国古代绚丽多彩的文学创作是非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是在对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种不同体裁文学的批评中产生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发展的结晶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课程设计思想
学习方法指导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学员在专科未 曾学过的学科。本学科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 古代诗歌,古代散文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 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要参考 学习指导中提供一些学习译文,作到深入浅出,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古代文论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资料1.《尚书》是关于我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舜典》记载了中国早期的文学理论。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诗言志。
朱自清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久的影响。
二是诗的教育作用。
《尚书》是我国现存的较早的古籍。
诗言志是早期的诗歌理论。
其中的名句: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2.《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亦称《诗》、《诗三百》。
儒家学派把它奉为经典。
编成于春秋时代,共305篇,全部是周初至春秋中的合乐歌词,。
全书根据乐调分为风、雅、颂,以四言为主,其中不少的作品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
讽刺是诗歌的主要的职能。
司马迁说:《诗三百》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刘勰说: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
3.《论语》是用语录体写的最早的一部儒家“经典”,其原有《鲁论》、《齐论》、《古论》三种,现存《鲁论》二十篇。
孔子儒家想学派的创始人。
他特别强调文与道德的关系,提出“有德者必有言”的看法。
他把《诗三百》归结为“无邪”。
将全部作品说成为都符合他所宣扬的“仁”、“礼”等的要求。
孔子也很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
他说:诗可以兴(文学作品有感染力量,能感发意志),可以观(读者可以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可以群(群居相切磋,互相启发,互相砥砺),可以怨(怨刺上政,以促使政治改善)。
孔子论诗乐很重视中和之美。
所谓的中和之美是他的中庸之道在文艺思想上的反应,对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民间乐曲采取轻视、排斥的态度,说“郑声淫”主张“放郑声”而对于《韶》、《武》古乐则推崇之至。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而彬彬,然后而君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4.墨子,鲁国人,墨家的创始者,生活于战国初叶。
墨子文学思想的要点是“尚用”与“尚质”,为了使文学发挥对政治的作用,他主张“言有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是指言必有据,以古代圣王言行为准则,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是说立言要从实际出发,以老百姓的实际体验为依据,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强调立言著书要考虑客观上对于政治的实际的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方法指导
本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有自主学习、面授辅导、 小组学习、专题讨论、作业讲解、问题答疑等 形式。
自主学习:学员根据文字教材中每一章节的具 体教学内容中教师对重点知识的提示、以及学 习难点的简释,通读教材,结合历代文论选读 指导纲要和作业册,认真领会知识点,熟记基本 概念,掌握中国历代文论的灵魂和实质。
后者可以传统的“文以载道”言之,这个 “道”不是抽象的哲理性的道,而是具体 地体现了儒家政治思想、人伦道德的道, 亦即圣人之道,而圣人之道则是圣人之心 的体现,所以它和“诗言志”在文学本源 上有共同之处,都是指文学本源于人心。
这里我们讲的文学源于道,是指前者,即是指 文学源于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之道。这是 属于道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道家认为宇宙间 万物皆源于道,文学自然也不例外,也是道的 一种体现。所以,庄子认为一切文学艺术都只 有达到了合乎自然之道的境界,才是最高最美 的境界。他把音乐上的“天籁”、“天乐”、 绘画上能超乎言意之表的境界,作为文学 艺术的最高理想。这种观点表现在文学理论上, 就是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所说的,人文 的本质乃是“道之文”,这“道”即是指与天 地万物根源一致的自然之道。
扬雄在《法言•问神》篇中说道: “故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也。”中 国古代讲文学的真实性,不是 讲的文学作品的内容是否符合 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而是讲 的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是否真 实地反映了作者内在的心灵世 界。
㈡ 源于道——道家
文学之源于道,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 指文学的本源为具有宇宙规律意义的自然 之道,二是指文学源于儒家的社会政治之 道,亦即六经之道。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
课程设计思想
一是使学生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 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代散文作家;二 是掌握一些诸如伟大诗人屈原等自 己的文学(美学)观点,从而加深 对其作品的理解;三是借助这些带 有深刻美学思想的文论文章的学习, 简单了解古代美学的诸如意境等的 基本范畴、基本脉络;
课程设计思想
四是利用以往已经获得的文学 史知识,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 解一些古代的重要文学现象以 及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 五是希望通过学习,提高学生 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发他们对 文学研究的兴趣。
第二讲导论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发展和中国古代 的哲学思想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内在 联系,有以下这样五个重要的特点。
一、关于文学的本源——心与道 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源主要有两种
说法:一是本于心,二是源于道,分 别出于儒道两家的哲学观和文学观
代表正统儒家文学观的《毛诗大序》说:“在心 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心 动情发,借语言作为工具,这就是诗。
儒家:人心→感物→
道家:自然之道→人心→文学
只是儒道两家对文学产生最 终根源的看法上侧重点不同,一 在人心,一在自然之道,但都承 认文学是人的心灵创造之结果。 这是符合于文学创作实际的。
二、关于文学创作的构思——虚静说
中国古代有关文学创作构思的理 论,都强调作家在构思以前必须 要具有“虚静”的精神状态,认 为这是使构思得以顺利进行的首 要条件。
然而人的感情之激动,系受外界事物之所触发。 《礼记•乐记》在解释音乐产生原由时说道: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 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此原理亦通于诗。 不过,物感只是促使人心发生由静而动的变化之 条件,人的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仍是人心所固 有的,不过因物感才使之由隐而显而已,故诗之 源非在物仍在人之心。
学习方法指导
1、“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学员在专科未 曾学过的学科。本学科与古代汉语,古代文学, 古代诗歌,古代散文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学 生在学习中会感到有相当的难度。因此要参考 学习指导中提供一些学习译文,作到深入浅出, 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2、“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是一门带有专 题研究性质的课程,需要大家更多的阅读思考, 而不是死记硬背。希望同学们重视教材,要读 懂教材中一些重点文章,又不局限于教材,结 合相关的作家作品,能在教材的引导下,大量 阅读相关的作品和研究文章,加深对教材的理 解和掌握,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
自主学习要结合教材内容带着问题去学习。
学习方法指导
面授辅导:解决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回 答学员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指导学员学习 方法,处理作业中的共性问题。
小组学习:根据地域划分学习小组,在教师指 导下开展讨论,集思广益,共同提高。
专题讨论:《中国历代文论》的教与学,应重 视对中国传统文学现论的思考和分析,应重视 对传统文学批评继承与反思,通过学习,切实 做到用理论指导实践。指导自已的文学创作,提 高创作水平.当然有志于文学评论的人更要学好 这门课。结合实际谈谈你对文以载道观点的认
然而,持这种观点的,并不否认文学是人 的心灵之创造,只是认为人的心灵最终也 是自然之道的一种体现。故而主张文源于 道者,也常常以人心作为中介。刘勰就是 如此。他曾肯定“诗言志”说,认为人文 是人的性灵所钟之表现。但人也和宇宙万 物一样,也是自然之道的一种体现。人和 万物的区别只是在人是有灵性的,是“有 心之器”,而不像万物一样,是没有灵性 的,是“无识之物”。所以文也是“道之 文”。为此,我们可以如下公式来表示儒 道两家对文学本源的认识: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 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 氵龠五藏,澡雪精神。”
一、道家
虚静,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指的是人在认识外界事物时的一种静观的精神 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致虚极,守 静笃”的思想,《管子》一书中,在论述心作为 思维器官的作用时,也分析过虚静的问题。庄子 则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学说,认为它是进入 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认 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去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 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 最深刻的认识,进入“大明”境界。庄子的虚静 是排斥人的具体认识与实践的,但是他在运用虚 静的学说去分析许多技艺神化故事(如庖丁解牛、 轮扁斫(zho)轮、津人操舟、吕梁丈夫蹈水、 痀偻者承蜩)时,这些故事本身却又说明了只有 在大量具体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上,方能达到出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