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感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一、原文: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二、《四书集注》注释:
朋,同类也。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程子曰:"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又曰:"说在心,乐主发散在外。"

三、个人理解:

这个“朋”是什么样的朋友呢?《集注》说:“朋,同类也”,也就是和你志趣、爱好等等相投的人。程子说:“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所以这个朋友还是欣赏你的人。“相识满天下,相知能几人?”,“有朋自远方来”这句话里的朋友不是一般的朋友,而是与你有共同志向、意趣,还与你互相欣赏的人。并且这里有一个前提:你自己就是个君子,那么你的这个志同道合的朋友至少也是一个君子。一个人一辈子朋友可能很多,但真正的倾心相交、同气相投者,却是可遇不可求,所以有这样的朋友,值得一“乐”,乐者,内心的喜悦发散于表情、四肢、语言的一种真心高兴的样子,这种乐,没有任何伪饰与做作,让人心情愉快,并且能够感染周围的人。

再谈谈“乐”的原因,一乐是由于遇到知心的朋友;二乐呢?是因为“以善及人”(见《论语集注》),自己学到知识、增长能力,利用知识和能力做好事,帮助了别人,这种帮助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精神上的,自己会感到快乐。所谓“助人为乐”者也,助人者,人乐,己乐,不亦乐乎?三是“信从者众”,自己学知识、长能力、做好事,认可和欣赏自己的人越来越多,并且自己的行动感染了别人,带动更多的人和自己一起参加到学习、实践、助人的行动中来,一个人的善行变成大家的善行,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情呢?比如某单位员工自行组织了多次对贫困学生的捐助,他们的行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行动中,而且随着活动的次数增多,其组织方式、捐款方式也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对于参加这一活动的人来说,无疑是快乐的,并且增加了将活动持续下去的信心和动力。

再回答一个自己以前的疑问:为什么是有朋自“远方”来?难道近处就没有朋友吗?而我看到《论语集注》中“自远方来,则近者可知”的解释,就豁然开朗了。君子学而时习之,自然会因所学指导所言所行,而所言所行,自然会感染、引导身边的人,而身边的人欣赏乃至敬佩君子,他们也有朋友和交往,自然会传播君子之德行、言语,于是君子之德、行、言、事自会传播至远方,于是有朋自远方来。还可以这样理解,一个和谐的团队,其中几乎人人是君子,既有凝聚力,又有发展力,这样一个团队,自然会吸引远方的君

子加入。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建设企业文化,打造和谐团队的重要性,一方面可以使自己的公司健康较快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引和招揽优秀人才加入,为公司发展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另外,还可以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要想有好的生活和发展环境,你必须要首先处理好周围的人和事,这样才能以一种快乐、健康的观念和行动去做事,用成功学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你是对的,你周围的世界也将是对的”。如果不自查自省,一味怨天尤人,以为理解自己的人只能在远方,与周围格格不入,则也很难有所作为。当然这也要讲中庸之道,一味想与周围搞好关系,失去原则与良心,也可能溺于其中不能自拔。
还有一个问题:有朋自远方来,仅仅是因为受自己的德行吸引,或者同气相投,同声相应吗?恐怕不仅于此。如果总是以为远方来朋是受自己“德行”吸引,未免有些自高自大。因为“远方”来的朋友,也许有着与你不同的见解,不一样的知识,不一样的风格,这种“不同”,恰恰给了自己交流、学习、比较、借鉴的机会,“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种交流会促进自己的进步,所以更应“乐”。近读《全球通史》,作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一个只有不断加强与其他民族的交流,才能有效的促进自身的进步。比如我们总结中国文明的发展,就是在不断的与其他民族交流、学习、碰撞乃至冲突中发展的,华夏民族的形成,更是历史上多民族融合的结果。这种交流一旦主动或被动停止,这个民族仅仅依靠自身的发展,其发展进程会大大减慢,比如美洲大陆的印第安人,经过上千年的发展,不过是部分部族发展到石器时代、奴隶时代,而欧洲历经与外界文明的冲突和交流,最终发展出资本主义文明,当两者对抗时,美洲原始文明只有退让。载入中国,西方自然科学明朝时就传入中国,当时的中国社会不自高自大,乐于学习,到明末科学技术实际上已经被部分知识分子接受,但到了大清王朝,自高自大的思想抬头,对于“外夷来朝”,总抱着一种他们是被我们的“德行”吸引过来,他们只配学习我们,我们丝毫不必学习他们的态度。不可否认,乾隆时期英国人来中国,带着他们最先进的技术,其意愿是和平交流,互通有无,但我们的大清乾隆皇帝对于这一“远方来的朋友”,毫无"乐乎“之心,既看不起,更不感兴趣,别说了解、学习了,自高自大的结果,是闭关锁国,关起门来自我慢速发展,最终让后辈们尝到了苦果,岂不痛哉!其实对于个人而言,也是如此,顾炎武好像说过“独居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孤

陋寡闻的结果,便是见识短浅还自以为是。
写到这里还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大秦帝国的"远交近攻"战略,不多论述了。

四、经世致用
1、提倡和谐社会,形成人与人之间和谐、融洽、互助的社会风气,一个“人人为朋,互相协作”的社会,也是很不错的。
2、传播本国优秀的文化。学习和研究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文化、文明。
3、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和互相借鉴是促进本民族和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
4、妄自菲薄要不得,妄自尊大同样要不得。
5、依托中国文化,打造国际“软实力”。文化战略不能钻到钱眼里,比如有人给中国在世界上其他国家设立孔子学院算经济账,认为不值得,可谓鼠目寸光。具体的方式方法可能需要健全,但路子绝对没有错。

五、个人自修
1、独居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2、要乐于分析、思考与自己不同的思路、不同的见解,要了解外面的世界和规则,只有了解,才有对比,才能更快进步;
3、与志趣相投之人为友,岂不悦哉!与喜欢给自己的理论挑毛病的人为友,岂不乐哉!与赞同自己的人为友,岂不悠哉!与毫不客气批评自己过失的人为友,岂不益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