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

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
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

教学论坛语文教学设计应遵循

教学目标、内容、媒体、策略匹配一致原则

所谓教学目标、内容、媒体、策略匹配一致原则,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学目标要通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而实现,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要受教学目标的支配,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要达到相互匹配、和谐一致。语文教学设计遵循这项原则,对实现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整体性和可行性具有重要意义。

一、确定此项原则的依据

(一)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媒体、策略的控制作用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方向。目标确定导向哪里,以后的教学活动就会朝向哪个方向。在阅读过程中,语文教学目标是阅读一篇课文、一个单元的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的阅读实践,使学生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它是联系教学大纲总目标与具体课文的桥梁,是沟通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等一切活动的主轴。有了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后,在教学进程中,教与学的内容,选用的媒体,运用的策略,若有误差,出现后不久便会揭示出来,使教学按照既定目标进行矫正或补救,实现目标,形成正相关的教学。

(二)教学内容、媒体、策略对实现教学目标的意义

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媒体的选用、教学策略的制定,是为达到教学目标而服务的。脱离这些教学要素,教学目标就无以达成,而离开教学目标去追求教学内容的精、教学媒体的新、教学方法的活,不仅无益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浪费时间。只有妥善处理好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诸要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三)教学目标、内容、媒体、策略与教学过程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选用媒体、采用策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进程,只有教学目标的导向正确、教学内容精要、所选媒体有利于信息传递、教学策略合乎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使教学过程得以有效推进。语文教学设计,在整体上要重视结构,在层次上要着眼于要素,在策略上要发挥系统的功能。从整体出发,研究教学系统内部的结构、层次,求得最佳组合,目的在于教学过程得以优化。

二、贯彻此项原则的措施

(一)教学目标科学化

从我国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人这一总目标出发,根据语文学科的特色,结合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中学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可以由中学语文德育目标要素、智育目标要素、美育目标要素组成。

在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中,智育的目标要素应该放在主要位置上并处处落到实处。语文智育目标包括知识教养目标,智力开发目标,能力培养目标。语文德育目标包括政治思想、道德情操及个性心理品质等方面的要求。语文美育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审美知识和审美能力两部分。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就可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教养目标:①学习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②区别设问和反问,掌握这两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中的作用。

智力开发目标:①结合课文,培养学生认识事件的现象与本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②背诵课文最后两段。

能力培养目标:①学会读通讯一类的文章;②写一则读书随笔。

德育目标:学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

美育目标:体会松骨峰战斗场面所表现出的悲壮美,防空洞谈话表现出来的战士的情操美。

当然,教学中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或增删都是无可非议的。总之,建立起科学的语文学科教育目标体系,尚需我们继续做出更多的努力。

(二)教学内容重点化

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送审稿)》的精神,目前中学语文教学应突出情感教育、思路教学、语感训练、欣赏文学形象、评价文章写法等内容的教学。当然,这也只是一个总体的把握,具体到每个单元、每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则需根据单元、单篇教学目标来确定教学内容。即使就其一个方面来说,也是如此。比如一篇课文的写作手法可能不只一种,但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则很可能是一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所学的写作技能有一个清晰深刻的认识、理解以至准确掌握。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势必造成学生负担过重,教学效率低下的后果。

(三)选用媒体多样化

运用多种媒体进行语文教学,其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率。在综合使用各种媒体时,不能只考虑某一种媒体的作用,而应考虑各种媒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合理搭配,发挥各种媒体综合运用的整体效应。例如,教学《海燕》,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把它作为一个主体的艺术品,用《命运交响曲》作为背景音乐,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一遍遍地朗读课文,当他们逐渐掌握了感情基调以后,再让他们拿出水彩和纸,凭借形象思维中再造想象的广大空间为课文画一幅诗意画,然后由学生自己向同学们讲解自己作画的构思和对原文的理解。教师作时代背景介绍之后,海燕及暴风雨的象征意义便不言自明了。最后通读课文,以一段暴风雨中的海燕录像作结。

(四)教学策略与学生心理流向一致化

教学策略是根据教学目标对教学任务的分析和学生初始能力水平的测量了解,制定出的促进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办法。在实际阅读教学中,教学策略与学生阅读心理流向的一致性对实现阅读教学目标,取得最佳阅读效果是极为重要的。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心理,我们对阅读教学策略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选点突破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根据课文和学生情况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有嚼头”的地方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达到对课文深入理解的一种教学设计艺术。语文教学设计中最难的是准确找出“突破口”,并以此带动全文,极为简洁地处理教材。老师们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从题目、结构、线索、情节、人物、关键词句、重点语段、重点疑难点等方面作为统帅全篇的教学突破口。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选点突破,必须以判断学生初读课文后的心理流向为基础。这里不再赘述。

2.铺路搭桥

课堂教学中,无论复习、导入、提问、质疑、讨论、训练等都呈现为信息“传递、接受”的往复循环,呈现为注意力的集中、凝定、迁移、推进,思维的发散、收敛的不断变化;呈现为课堂学习的时空、课文所展现的时空,教学导向的思维、想象、探索的时空相互交错。所以,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关联运动,直接决定着学生参与的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而“铺路搭桥”起着引导、疏通、过渡、超越的至关重要的作用。《眼睛与仿生学》一课,如何通过实物——眼睛,揭示抽象事理——仿生学,是教学上的难点。教师在授课时,可先抛开“仿生学”这个概念,而启发学生从实体——眼睛入手,讨论文章的组材、结构,排列出各种动物(包括人)眼睛的构成及功能,再一一对应,总结仿照不同眼睛的功能研制成的各类新型仪器、设备。经过铺垫,由文章结构的对应分析,学生对眼睛的功能与仿其功能研制的仪器设备有了清晰认识,之后再归纳出这个研究制造的过程为视觉仿生。至此,学生跨越了难点,“仿生学”的原理就可以推论出来了。

3.掀起高潮

所谓掀起高潮,是指在教师精心的铺垫、巧妙的点拨、恰当的引导之下,课堂上出现的学习激情高涨、学习兴趣浓厚、参与意识倍增的热烈精彩、生动活泼的教学场面。教学高潮具有情感性、凝聚力、愉悦感。课堂教学中有了高潮,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量,有了波澜。它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倍为关注、着力设计的内容。

一篇课文,有内容详略主次之分;高潮的设置是教学主体部分,也是教学的目标、方向。教学设计要模

拟性地明确主攻方向,层层铺垫,因势利导,直通高潮。例如,《鸿门宴》惊心动魄,刀光剑影,如能借助语言、神态、动作讲出其“勇”“威”“壮”“智”,就能在课堂里掀起高潮,教学效果则能恰到好处。

4.收尾拓展

收尾,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过调控反馈后对一篇课文的教学做出的总结,使学生所学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拓展,是通过教师的导引,使教学内容得以深化、升华或迁移。一堂课的收尾拓展如何,不仅可以窥探出教师教学设计水平的高低,掂量出教师的教学功力的强弱,而更重要的是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发展。

如有位教师讲《果树园》,将结束时,他说:“丁玲笔下的果树园是美丽的,写景也是成功的。但是成功的作品还很多,同学们想了解吗?那么,你们就看看鲁迅笔下的山阴道,茅盾笔下的夜上海,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朱自清笔下的秦淮河,罗贯中笔下的卧龙冈,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那里的美景足以使你陶醉,会给你新的营养和启示。”

优秀的课堂教学程序犹如戏剧演出,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波澜起伏。这样,能够刺激学生大脑皮层兴奋,使学生智力活动活跃,催促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使之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聪明。

语法教学设计模板

语法教学设计模板 1. Teaching objective: ①. Knowledge and ability: 1. Students will be able to have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 grammar and learn to sum up the grammatical rules themselves. 2. Students can make full use of what they’ve learned. ②. Process and method: 1. The teacher will apply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to promot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teraction in class. 2. Individual work and pair work to make students work in class. 3. Explanations to make students master this grammar skillfully. ③.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 1. Try to raise the students’ cooperative awareness in their study by pair work or group work. 2. Stimulate the students’ motivation of this grammar. 3. Teaching key points: 1. Learn to research by cooperation. 2. Learn to make full use of this grammar skillfully. 4.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How to help students understand this grammatical item and use this grammar correctly. 5.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自主学习法self-directed learning 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 讨论法(discussion) 反思教学法(reflection teaching). 6. 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tape-recorder, pictures, videos, songs, the blackboard, 7. Teaching procedure: Step1. Lead-in ①.Activity: 1.enjoy a song whose content is related to this class and ask questions 2. play a guessing game. 3. show related pictures and videos. 4. free talk about familiar topics. 5. describe a student or a teacher in our school.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略>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线索: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五、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

高中英语语法课教案.doc

高中英语语法“虚拟语气”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6中有关虚拟语气的语法内容,进行高三虚拟语气的复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和高二英语学习基础上,高三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高三语法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重点: 1.复习的重点---语法虚拟语气的句型结构. 2.语法虚拟语气的运用 四、教学难点: 1.结合复习的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虚拟语气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 五、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情态动词在虚拟语气之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附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高考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3.德育目标: 用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六、教学策略:

七年级语文第一节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新生第一节语文课 陈俭志 (注:红色楷体为上完课后补充内容。) 教学目标: 一、让学生懂得课前该做哪些准备,课上该如何表现,课下该如何作业。 二、通过自我介绍、师生互动让学生认可教师 三、通过对话交流对学生进行初步了解,教师的适时适当点评鼓舞学生的表现欲 四、认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激发兴趣,使学生树立“大语文学习法”,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设想:通过本节课让学生有兴趣学习语文的各个环节,让学生觉得老师的语言美、见识广、素养好、魅力大,拉近与学生距离,从而“拜倒”在语文学习上。 教学过程: 一、欢迎词同学们好,首先祝贺大家顺利完成小学阶段的学习,也热诚欢迎大家来到绿树成荫、幽雅美丽的颜中。从今天开始我将伴随大家进入中学阶段的语文学习。 二、自我介绍我的名字叫?。说到名字,很有学问,也很有语文知识。名字很讲究音、形、意。而这也是汉语词语的特点。比如:苏轼这个名字。“轼”,就是古代车上的横栏杆,扶着栏杆可以望远。足见他的父亲希望他做个志向远大的人。同学们,你们的名字有什么内 涵呢?能给我们说说吗?(找几个学生说说。)(有两个学生说:黎庆怡是姑奶取的,希望天天开开心心,学有所成;黄荣康:荣宗耀祖,健健康康) 老师自我介绍:姓“陈”,以后叫我陈老师吧,“陈燮霞”的“陈”,知道她是谁吗?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苦练16年、曾面临两次退役打起背包准备回家最终却咬紧牙关坚持下来为我们取得奥运首金的举重冠军,我和她的经历很相似,生于普通农民家庭,苦读16 年后再次咬紧牙关读书三年取得硕士学位。(学生“哇”) 名字是:俭志,家里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勤俭节约而又有志向的人,好名字吧!但也是这 个中性的名字,让我在大学第一天入学时在女生宿舍找不到自己的名字。(网上可以找到两个“陈俭志”,一个是本人,另一个是男性,律师。呵呵,也算独一无二。)老师的性格:我参加工作10年,在颜中教语文8年,其中5年教初三,可以问问你们的哥哥姐姐、邻居亲戚:陈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你们就说你们的语文老师是那个姓陈的、女的、个子不高、长相一般、稍微有点胖的老师(学生笑),他们就知道是谁了。总的来说:你尊重我,我就充分尊重你;你不尊重我,我将会更不尊重你!我最不能容忍的三个行为:上课说话、趴台睡觉和不交作业。(此时已有黄耀志三次讲话,叫他站起来,他不站,走过去将他拉起来。) 三、教材介绍:

英语语法课教学设计

“英语句子分类”语法课教学设计 重庆市垫江第一中学校李道宽 一、概述 本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三Unit3单元涉及的语法知识。主要的语法知识包括判断英语句子的标准及英语句子的分类,简单句、并列句、复合句的基础知识。本课从学生兴趣出发,联系学生的初中所学的句子语法知识,凭借PPT和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积极参与分组讨论、自主学习,课堂知识竞技等多种课堂活动,复习旧知识,联系新知识,丰富学生的语法知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对语法学习的兴趣。 课型:语法课 教学时间:40分钟 二、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熟练掌握英语句子的分类,能判断所给英语句子的类型。 2. 能力发展目标: ⑴学生回顾语言材料,复习判断英语句子的标准; ⑵学生学习新的语言材料,发现不同句型之间的差异; ⑶教师创设相关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把自己归纳的语法知识运用于课堂知识竞技中,以便更加熟练掌握英语句子分类的语法知识。

3. 情感目标: 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进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⑵通过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课堂师生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 学生是重庆市垫江第一中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 2. 学生在初三年级已对宾语从句、表语从句、状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的相关语法知识有一定了解; 3. 学生对判断英语句子的标准已掌握的非常熟悉; 4. 学生思想活跃,善于和同学交流,乐于表达自己,渴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 5. 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虽然对英语句子的语法知识有一定了解,但还未形成系统化的语法体系; 6. 学生对交互式电子白板所呈现的多媒体元素感到好奇。 四、教学资源 1. 课本教材; 2. 希沃交互式电子白板; 3. 希沃白板5及配套课件。

初中英语语法课教案设计

初中英语语法课教案设计 初中英语语法课教案设计 一、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语法内容的异同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在内容上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在语法知识上也有所改变,增加了间接引语这一知识点。这就要求老师要对教材 的语法知识进行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准确把握语法重点和难点,找 到最合适学生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的英语语法学习兴趣,使学生 扎实掌握英语语法。 二、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与人教版教材语法的具体差异 (一)牛津版教材更强调现在时语法 牛津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出现的先后顺序有所调整,而且没有“过去将来时”这一语法点。这一顺 序的调整不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较大影响,“过去将来时”可以在 学生学习“过去完成时”时提出。“现在进行时”与“一般现在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区分助动词形式:do/does/is/are;区分动词形式:read/reads/reading。 (二)牛津版教材被动语态出现较早 被动语态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学生比较难以理解,例如学生对“Englishisspokenbylotsofpeopleintheworld.”这句话的理解就 容易产生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要使学生回顾过去学过的几种 基本时态,通过基本时态反过来理解被动语态,这样就可以起到融 汇贯通的作用。 (三)牛津版教材新增间接引语语法 间接引语是牛津版英语教材中新增的内容,学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学生在学习时就会产生障碍,不容易理解。

“HeaskedmeifIhadanypaper.”这句话是如何体现间接引语的语法 特征的以及如何将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抓住宾语从句作为间接引语的教学重点。从宾 语从句入手,讲解间接引语的语法特点和直接引语转化为间接引语 的方法,深入浅出,这样就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间接引语的语法特点,及时掌握间接引语的转换方式,提升学生英语语法的基础水平。 三、语法课教案设计措施 教案是教师开展教学的重要手段,教案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合格的教案能最大程度地体现教师的教学水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接受新知识。 (一)教案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有针对性。一是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 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学生之间学习水平的差异,这样就可以合理 安排教学环节和教学进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制定有层次性的 学习目标,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设置提问环节,使学生都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能够体会到学习过程中的成 就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法教学质量。二是要针对教学 内容准确把握各类语法的重难点,将重点知识传授给学生,如在讲 间接引语时要着重讲解宾语从句的语法特点。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习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成绩。 (二)教案要有创新性 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调动自身的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剖析,对学生心理进行深入解读。初中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好 胜心较强,教师在设计教案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些特点。不断创 新教学形式,开展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进入到教师创 设的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 极性。在教案中最好设计小组竞技教学活动内容,打破传统灌输式 教育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案中还要注意提问的技巧,提问要注重知识点的迁移,促使学生能够积极思考。例如在提问被动语态的特点时,学生可能不太了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 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

别了,语文课教案设计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描写陈小允心理活动的语句,品味他对语文课由讨厌转变为喜欢到最后舍不得离开的心理变化过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体会陈小允的内心感受和思想感情。。 4、教育学生不要做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时才感到宝贵的人,培养学生爱语文、爱老师、爱祖国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4 教学过程: 一、铺垫情感,揭示课题。 1、导入: 孩子们,我们每天都上语文课,每天都学语文,每天都在说语文,用语文,因为汉语是我们的母语。那么,语文究竟代表着什么,它究竟有多么重要呢?这节课,让我们走进一个将要离开祖国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去倾听他的心灵故事,去感受他的语文情结。 谁能用合适的语调朗读课题。

2、板书课题:《别了,语文课(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陈小允起初对语文课是什么态度,后来,又有了什么变化? 生:陈小允起初非常讨厌语文课,后来在出国前又有点喜欢语文课。(板书:讨厌喜欢) 三、边读边悟,感受陈小允对语文课的讨厌,明确描写心理活动的几种方法。 1、自读自悟,找出表现陈小允讨厌语文课的语句。 师:同样是陈小允,同样是对待语文课,态度怎么能说变就变呢?看来陈小允这孩子很值得研究。下面,咱们出声读课文第一部分(110自然段)看看从哪些地方能看出他讨厌语文课。

2、师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明确指出描写心理活动方法,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从哪儿可以看出陈小允讨厌语文课?谁先说? 生:我不能我不能我甚至不能从这里我可以看出他就想着搞小动作,根本无心听讲。可见他讨厌语文课。 师:左一个我不能,右一个我不能,最后还说个我甚至不能谁都听得出来,他就是愿意他愿意做什么?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生:我愿意我愿意我甚至愿意 师:你真比我还了解陈小允啊!同学们请看,这么多我不能重复出现,这在修辞方法上叫什么啊?(课件2)

(完整版)英语语法主谓一致课堂教学设计

11英语师本7班林晴学号:1102000125 英语语法主谓一致课堂教学设计 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 在英语学习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会不断发现能够充当主语的成分也越来越多,除了常见的名词,代词,还有非谓语,句子等等,那么如何使这些主语和它的谓语动词保持性,数上的一致,即谓语一致就成了我们英语学习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依据标准 课程标准: 本学段主要通过对主谓一致三个原则就行讲解,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并配以一定数量的数量,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本节课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掌握三大原则:语法一致,意义一致,就近原则。 (2)能力目标:能在写作,口语中熟练应用三大原则,写说或说出语法正确的语句。(3)情感目标:加强学生对英语语法的重视,培养学习的语法能力,激发学生对英语语法学习的兴趣。 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是闽南师范大学英语师范专业11级7班的大二学生; (2)语法是英语专业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学科; (3)学生对高级语法有一定的专业基础; (4)学生对有关语法的知识很感兴趣; (5)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行练习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

教学环境设计

Step 2 Subject-verb Agreement 主谓一致是指: 1)语法形式上要一致,即单复数形式与谓语要一致。 2)意义上要一致,即主语意义上的单复数要与谓语的单复数形式一致。 3)就近原则,即谓语动词的单复形式取决于最靠近它的词语, 一般来说,不可数名词用动词单数,可数名词复数用动词复数。例如: There is much water in the thermos. 但当不可数名词前有表示数量的复数名词时,谓语动词用复数形式。例如: Ten thousand tons of coal were produced last year. 1 并列结构作主语时谓语用复数,例如: Readingand writing are very important. 读写很重要。 注意:当主语由and连结时,如果它表示一个单一的概念,即指同一人或同一物时,谓语动词用单数,and 此时连接的两个词前只有一个冠词。例如: The iron and steel industry is very important to our life. 钢铁工业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意义。 典型例题 The League secretary and monitor ___ asked to make a speech at the meeting. A. is B. was C. are D. were 答案B. 注:先从时态上考虑。这是过去发生的事情应用过去时,先排除A.,C。本题易误选D,因为The League secretary and monitor 好象是两个人,但仔细辨别,monitor 前没有the,在英语中,当一人兼数职时只在第一个职务前加定冠词。后面的职

高一语文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方案 [单元]第二单元 [年级]高一年级上册 [单元课时数]6课时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单元鉴赏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外国散文,知识要点是在整体把握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学习文章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借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德育目标: 体味作者对大自然、对自由生活、对独立人格的向往和迷恋之情唤起学生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方法和措施: 1、朗读教学法。声情并茂的朗读,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讨论法、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师生互动,沟通认识和看法,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3、比较鉴赏法。将几篇散文的表现手法进行比较,从而深入理解和把握本文的美点。 所需材料及资源 1、多媒体课件 2、课文赏析 3、朗读示范磁带 4、美文荐读《航船中的文明》(朱自清)、《故乡的月色》(庄园)、《江南古镇》(杨国民)、《冬天的山》(代青)、《轮椅间的心灵对话》(张海迪)、《彻悟生死之后才可能拥有的宁静》(蒋子丹)、《故乡的胡同》(史铁生)、《爱从未离开你》(史丹利.D.慕尔森)、《落叶》(日本)(岛崎藤村) [教学过程] 《荷塘月色》第1课时 教学要点: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美点寻踪,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我们曾经品读过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父亲那臃肿而蹒跚的背影所承载的悲凉、惆怅与沉重似乎还积淀在我们的心头。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朱自清先生心灵的荷塘,叩响心扉,解读那淡雅朦胧的心月,心荷。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学生感受画面的美。 2、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入境,欣赏美景,体味感情。 3、放录音,学生复听一次,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投影显示,给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三、美点寻踪,体味课文的美。 1、欣赏文章的“画面美”。无论是荷塘的月色,还是月下荷塘,景物美妙怡人,画面立体感强,并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浓淡相宜,疏密有致。不仅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有着浓浓的诗意。 2、品味文章“语言美”。

语法课教学设计

语法课教学设计 扬中市新坝中学刘海燕 一、教学设计 课题:牛津英语上海版,八年级上册,Unit 3 Modern machines 教学内容:Language A:The comparative of adjectives & Language B:The superlative of adjectives& Language C: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of good and bad 课型:语法课 教学时间:45分钟 本节与上节相关性分析: Reading A和reading B的阅读教学材料中渗透了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部分用法。而在listening的学习中,学生通过听力对文具用品的价格,颜色,尺寸,质量等做了相关的比较活动,学生有了物品比较的意识,为本节课的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语言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本节课的思路是让学生感知材料,发现语言的特点,归纳语言知识的规律,从而在合适环境下合理运用该知识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句子,对该知识点并不陌生。本节课注重引导学生从机械模仿到活用,设置与实际相符的活动,尽可能使活动的内容个性化。同时让学生接触与本节课语法相关的真实语言材料,在语篇中活用该语法。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形容词比较级最高级构成及规律 2.能力发展目标: 1)学生回顾语言材料,发现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特点。 2)学生学习新语言材料,归纳形容词比较级和最高级的规律及相关用法并进行相关练习。3)教师创设相关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把自己的归纳结果运用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活用所学的形容词比较与最高级的语法知识。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活动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通过比较的活动,了解生活中比较的意义。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共篇)

篇一: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 语文教学设计优秀模版(含高中和初中) 初中篇 【设计理念】 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学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合作探究与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联系自身经验,对文本进行了个性化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 【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选自人教版语文教材第“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这个例子既承担了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了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因此是个很好的蓝本。2.文本简析: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和表现欲望,所以教师要采取鼓励机制,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热情。并且,初一是学生开始形成自己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时期,但他们的鉴赏能力还是很有限的,因此要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以上几点主要是从学生的现有水平、学习习惯和能力上去认识归纳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难点】 1.针对单元重点和教材内容,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2.针对学生的现有水平和心理层次,我认为本文的教学难点是: 【教学方法】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教学手段】 采用多媒体教学,利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课时安排】 一课时(45分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3分钟) (一)课前预习 1.掌握本文字词,熟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对有疑惑的地方做好记号。 2.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认识并熟悉作者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图片已关闭显示,点此查看 三、奇文探究共赏析(22分钟) 四人组成一个小组,合作完成以下内容,并且采用“小组擂台积分榜”进行评价。(一)研读入境品语言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其意义是:阅读课上师生的基本语文实践活动形式是“对话”,而这一过程中,参与对话的一共有三方。因此,我认为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强调知识、技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重视多种信息资源、手段的利用,体现新学科进展,要求贴近学生生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的《海上日出》是著名作家巴金的名作,主要写了作者站在海边观看日出的情景和经过,作者用贴切、朴实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拟人手法,简捷明快的笔墨,色彩鲜明的描绘,向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作者在四周清静的环境中,独自观赏日出美景,更显悠然尽兴,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和情趣中,才能更好地表现出作者与山、水、云霞相融的情怀,更好地表达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向往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最后一句:“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么?”更充分流露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之情。全文条理清楚、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动静相宜,很适合朗读、背诵,让我们在自然知识的学习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本文是学生积累词汇、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能的佳作,学生在朗读时要注意情感投入和视觉变化,要求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身临其境地看到“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朗读起来既能投入感情,又能理解课文。课文中每一句就象画中勾勒的每一线条或渲染的色彩,每一段就是无光十色的一个画面,全文就是一幅完整的绚丽多彩的“海上日出”的壮丽画卷。 基于以上认识,根据本文特点,我以朗读和描绘作为贯穿全文的主线,引导学生随文入境,随境生情,以境促读,让学生既在水天相融、霞光万道的晨曦画卷中去朗读书中语段来流放自己的感情,又在贴切生动的句、线、段、面的语言中感受朝晖霞彩的动静变化之美。充分发挥以朗读、描绘代替烦琐讲解的功能,创造性地把读、想、看、问、思、说聚合交融,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景中读文、读中看景的主体建构活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 建“海上日出”美景 3、通过学习、理解文中“伟大”、“奇观”的涵义,从而培养学生 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难点: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设计

高中英语语法教学设计 Grammar – The Past Participle 翔安一中许彩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结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选修5中有关过去分词的语法内容,进行过去分词的学习,教学中将语法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学习结合到一起,注重复习语法与语言的运用。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从而扩大课堂的语言输入量及学生的语言输出量。 二、学情分析: 在高一英语学习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语言结构和一定程度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学生原有的知识掌握水平,巩固基础强化正确使用语法知识,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深度和难度.但大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仍然较为薄弱,运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的能力较差,主动学习的动力不够,然而他们学习比较认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维比较活跃。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好,能主动配合老师。只有设置使他们感兴趣的活动,因材施教,才能让他们投入到课堂活动中来。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过去分词在真实的生活语境中的使用。培养学生通读,分析,理解,综合的能力,教会学生体察语境,结合上下文,符和逻辑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结合语法和题干中的语境解决问题。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学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2.能力目标: 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积极和谐教学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规范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准确表达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3.德育目标: 用含过去分词的句子结构表达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点: 1.过去分词的用法. 2. 过去分词的运用 五、教学难点: 1.结合语法知识,以课堂教学为依托,全面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加强和提高运用英语的综合能力。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高三语文:《花未眠》(教学设计)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冯小兵 教学目的:1、理解文章表达的有关审美的主旨。2、体味作者以自身感受起笔,以小见大,深入浅出的写法。3、让学生建立感受生活美的意识。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为难点。2、善于通过语言,把握文章主旨为重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意:东风微微地吹拂,海棠花透出高洁美丽的光泽,散发阵阵幽香,使人有空蒙迷茫之感。这时,月亮已转过曲折的走廊,照不到海棠花了。诗人只怕那花儿在深夜里也会睡去,自己更加寂寞,

所以点燃起明亮的灯烛,照看着那一簇簇红艳艳的海棠。 指点:这首诗写于元丰三年(1080),是诗人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诗中生动地刻画了月下海棠美丽的光泽、清幽的香味和红妆粉裹的娇神态,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诗人对海棠花怜惜眷爱的殷切情意;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怀才不遇的思想情绪。美好的海棠是诗人自比,因为“月转廊”,花儿就得不到月光的照射,以此比喻自己遭受贬谪、怀才不遇,既恰当,又含而不露。“只恐夜深花睡去”含有顾影自怜的意思。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是北宋著名词人苏轼夜半醒来,面对寂然盛开的海棠,留下的千古佳句。无独有偶,千年以后,一位日本作家发现了凌晨四点海棠的美,心灵有所启迪,写下了随笔散文《花未眠》,这位作家就是1968年诺贝尔文学家获得者川端康成。 二、作者简介。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著名作家,出生在大阪。2岁丧父,3岁丧母,7岁祖母亡,15岁祖父亡,后来姐姐又病故。孤儿的遭遇使他的童年抑郁悲凉,这对他以后的文学创作

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一1、让学生交流近期来阅读 《木偶奇遇记》的感受,检查他们阅读的情况。 2、通过对序言、目录等内容的了解,让学生学会系统的读书的方法。 3、通过交流匹诺曹的成长经历,让学生们明白一些故事中的道理,明白如何选择朋友。 4、激发学生爱读课外书,爱读名著的兴趣。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师:孩子们,书是陪伴我们成长的好伙伴。有句话说得好:“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可见,读一本好书甚至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的聪明。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共同读了一本书——《木偶奇遇记》,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就让我们来共同交流读书心得。 (一)学会从序言等了解书的内容 1、这样一本好书,你是怎样去读的呢? 2、其实,我们有很多的捷径去读完这本书。(扉页、序言、总言、后记等等) 3、阅读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一本书的大概内容、写作特色等最快的方法。现在请同学们快速的去找一找,看一看,了解一下这本书的 基本情况。 4、课件出示:

①了解了吗?谁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②看得真仔细。那这个填空肯定难不倒你们了。 课件出示:《木偶奇遇记》是________ (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 者)写的一部童话故事。主人翁是_____________ ,童话讲述了 (作者简介:卡洛? 科洛迪,1826 年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乡下一个厨师家庭,在教会学校毕业后,开始写作。科洛迪以儿童文学作家闻名于世,他先后写过《小手杖游意大利》《小手杖地理》等童话,他最著名的作品当然是《木偶奇遇记》。木偶匹诺曹的故事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轰动。这部童话出版以来,受到了各国儿童的喜爱,并多次被拍成动画片和故事片,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内容概要:《木偶奇遇记》是19 世纪意大利作家科洛迪留给世人的经典童话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匹诺曹的木偶被注入了生命力,在仙女妈妈的关爱下,如何学会诚实、勇敢、不自私,从一个任性、懒惰、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着玩的木偶,变成一个懂礼貌、爱学习、关心他人的好孩子的故事,书中主人公木偶匹诺曹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人物。) (二)学会从目录了解各章的内容 1、除了序言,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相当于文章的题目,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咱们一起读一读目录,谁来说说,你的目录中都有哪些内容?

语法课型教学设计

Adjectives Chapter 2 Care for hair ---------- Language 一、教师简介 丘清秀坪地中学英语一级教师。1999 年毕业于嘉应大学外语系。喜欢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善于运用自身的 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二、教材版本 牛津深圳版Oxford English Grade 9 三、课题名称 9A Chapter 2 Language ------------ Adjectives 四、授课年级 初中三年级 五、授课时间 40 分钟 六、学生分析初三的学生在初二两极分化凸显之后,在初三更是形成明显的落差。部分学生基础好,学习主动 性强,有目标。而大部分学生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考试的失败经验之后,在英语学习上的缺陷与惰性也逐渐暴 露出来。面对这样一个水平差距较大的学生群体,如何兼顾两头,如何设计活动,才能吸引低水平学生的兴 趣,使他们有参与的空间,且又能让高水平学生发挥其精英作用,这才是关键。 七、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深圳牛津版九年级全一册第二单元Chapter 2 Care for hair 的第 5 课时。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 形容词并不陌生。从小学到初中零零星星学过很多形容词的诸多用法,但是都不够系统,尤其是对句型的掌握更是 不牢固。因此本节课将对形容词的一些常用句型进行梳理归纳并作实际训练。 八、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目标:(1)学生学习形容词。(2)学生学习分辨形容词的各种常用句型。技能目标:学生学会运用形 容词及各种句型。 能力目标:学生学会“观察---归纳总结--- 运用” 的基本语法学习方法。 九、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引导学生辨认形容词及各种常用句型,学会自己总结概括“公式” 。难点:将 总结概括出来的“公式”运用到实际生活及练习中去。 十、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型教学法,设计出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任务,采用小组竞赛活动形式, 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别了语文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文本、作者展开对话,感受作者的爱国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琢磨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爱国之情。 教学难点 结合资料,深入文本体会作品所表达的爱国之情。 教学准备 查找海外华侨学习国语的事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我一定不会忘记中国语文,我要把我的作业本一生一世留在身边,常常翻阅它。我一定会激励自己把中国语文自修好,像这作业本上的成绩那样。“同学们,看了这段话,你的心中涌动的是怎样的情感呢? 过渡:那一声声“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分别的时刻,是多么不忍心离去呀! 二、质疑,研读课文。 1、陈小允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2、你对他的变化有什么感情? 3、对于语文课,“我”由开始的“厌恶”到后来的“喜爱”,最后因为知道自己无法再学习语文而“热泪盈眶”,从这些心理变化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4、对于语文课,对于中国语言,文学,你又有了怎样的认识? 结合一些海外华侨不忘学习国语的事例,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总结升华 是啊,这是作者热爱祖国的表现,是对祖国的深深眷恋。所以当他离开中国那一刻,再一次深情地呼唤着——别了,我亲爱的老师,我亲爱的同学。

“我”深情的告别,抒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这种爱国情有着一股绵绵不息的力量,它激励着我们华夏儿女、炎黄子孙。同学们,我们都深切地爱着我们的祖国,就像我们深切地爱着我们伟大而慈祥的母亲,而亲爱的祖国就是我们最伟大的母亲。而今天作者要漂洋过海,离开母亲,怎能不深情地呼唤——别了,语文课。

语法教学设计

7A, Unit 4 language 的教学设计 花地中学敬艳芬 教学对象:初一(4)班 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情态动词can/cannot, may/may not, must/ must not 2. 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情态动词can,may , must的用法。 3.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1. 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情态动词 2. 引导学生发现并归纳出情态动词can,may , must的用法。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并正确运用情态动词 教学方法:四环节教学法(自学,讨论,展示,评研)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ming-up (5minutes) Using some pictures make students say ,then Lead in情态动词can/cannot,may/may not, must/ must not .Present sentences. Step 2 Grammar learning(15’) 1.Observing and summarying.Make the students observe the sentences in BookA Page55 A1,finish T Or F. 2. Practise speaking.(Page56) Step 3 Consolidation.(10’) 1.Make Students finish Exercise1 by themselves,then discuss with group members. 2.Group work. Each group shows the answers on the small blackboard, and correct one another. 3.Explanation Step 4 Talk Bar(8’) 1. Group work. Talk about Huadi Middle Rules with modal words, group-leader takes note on a piece of paper. 2.Showing time.1 or 2 groups show. Step 5 Sum up(1’) Summarize by students. Step6 Homework(1’) 1.Oral and writing practice. Practise saying sentences with modal , and write them down your exercise-books. 2.Finish 《新目标》P59 3. Dictation about words and phrases of U 4. 4.Finish Exercise“ summaris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