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前期高效开采方案

合集下载

建龙铁矿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联合开采方案研究

建龙铁矿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联合开采方案研究

·采矿工程·建龙铁矿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联合开采方案研究甘德清张云鹏白颖超(宽城建龙铁矿)(河北理工学院)摘要建龙铁矿正处于露天开采、地下一期斜井开采、边角矿帄硐开采,以及地下二期工程建设共同存在的过渡时期。

根据矿山开采现状和稳产过渡要求,提出了5 种过渡期联合开采方案。

经过技术经济分析比较,推荐建龙铁矿采用露天扩圈开采、不改造斜井、主副井分期建设、先期副井提升210m 水帄矿石的联合开采方案。

关键词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联合开采Study on t he Combined Min i ng Schem e f or the Period of T ransit i on f r omOp enca s t i ng to U n d ergroun d Min i ng at Jianlong I ron MineG an Deqing Zhang Y unpeng Bai Y ingchao( Hebei I n st i t u te of S c ience a n d En g i n e eri n g) ( Ku a ncheng J i a nlon g I ron M i n e)Abstract J ianlo ng Iro n Mine is no w in a t ransitio n p eri o d when op encasting ,inclined shaf t mining ,adit2cut mining fo r edge of o re No . 1 undergro und p hase and t he co nst ructio n of No . 2 undergro un d p hase coexist . Acco rd ing to t he mining act u alities and t h e requirement of st ab le t r ansitio n of p r o ductio n of t h e mine ,five alt er natives of co m b ined mining fo r t h e t r ansitio n p erio d were made. Thro u gh t echnical and eco n imical co m p arisio n and analysis , it is reco m mended t h at t h e scheme be used which includes enlarged op encasting ,no n2t r ansfor matio n of t h e inclined shaf t ,se p arat e co n st r uctio n of t h e main and t h e auxiliary shaf t s and t h e lif t ing of 210m level’s o re by t h e early bu ilt auxiliary shaf t .K ey w ords Transitio n f r o m op en2pit to undergro un d , Transitio n p erio d ,Co m b ined mining建龙铁矿为中型贫铁矿床,矿石类型为鞍山式磁铁矿。

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探析

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探析

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探析摘要: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生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大大提高了,但是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自然的储备严重不足,尤其是铁矿。

开采范围的深入使得地下开采的难度也逐渐加强,而相关企业如何才能解决地下开采的技术问题已经成为目前所要重视的。

本文从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所面临的问题和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这两个方面展开讨论,并对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探析提出了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1.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所面临的问题目前我国对于铁矿开场的现状来分析,露天转地下开采已经是必然的趋势。

在近些年,这种开采技术已经在我国的各个地区当中逐渐普及,而且已经影响到我国铁矿资源的效率,那么如何才能借助于现代化技术实现高效率的开采也成为了相关企业目前所要重视的任务。

露天转地下开采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首先是在改变的过程当中怎么才能将资源以最大化效率从集合转换到另一种开采的技术当中,从而减轻开采的成本投入是一大问题;其次,是如何利用传统的开采技术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借鉴,再结合现代化技术手段实现地下开采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是一个问题;最后,是在开采的过程当中如果受到一些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导致突发情况的话,如何才能确保开采的顺利进行也是需要考虑的。

目前我国对于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的重要过渡期,铁矿开产行业怎么样才能科学地相衔接然后提高开采的质量和效率这是重点。

再者是开采的过渡阶段当中如何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地下开采也是相关部门需要考虑的[1]。

1.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技术1.空场法当露天开采和地下开采相对应的时候,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是能够同时实现的,再利用隔离措施将两种开采的风格竞相结合,这样就能实现双向开采,并保证两个工作皆不会受到影响。

根据调查发现,我国的凤凰山铁矿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从露天向着地下开采转型,而且为了保证开采的总量不受影响,相关的人员就在矿场的坑底建设了一些厚度10米左右的顶柱,这样也就有效地实现露天和地下两种开采方式同时进行。

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采矿技术研究

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采矿技术研究

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采矿技术研究I. 前言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1.2 目的和意义II. 文献综述2.1 露天采矿技术2.2 地下采矿技术2.3 转型和平稳过渡采矿技术III. 论述3.1 露天转地下采矿技术的优势3.2 露天转地下采矿技术的不足3.3 平稳过渡采矿技术的原则和要点3.4 平稳过渡采矿技术的工程实现IV. 实验和分析4.1 实验设计和条件4.2 实验方案和过程4.3 结果分析和结论V. 结论和展望5.1 结论与回顾5.2 展望到未来5.3 研究的意义和贡献VI. 参考文献提醒:此提纲仅作为参考,具体内容和章节结构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和研究方向进行调整。

第1章节:前言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工业化的进步和城市化的加速,对各种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

其中,矿产资源作为现代社会的基础资源之一,在各个领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而在矿山开采中,采矿技术是决定铜价和采矿效率的重要因素。

因此,采取合适的采矿技术,提高采矿效率和质量,是矿产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

露天采矿和地下采矿是两种主要的矿山开采方式。

在早期,露天采矿曾被认为是一种高效率、低成本的采矿方式,但其面临的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大量的露天开采会破坏大量土地,影响生态环境,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而地下采矿虽然环保,但生产成本较高,采矿环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发展。

为了综合利用两种矿山开采方式的优点、避免其弱点,矿业界开始探索新的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采矿技术。

通过逐步地将露天采矿的工作逐步移动到地下矿山深处,实现露天转地下的平稳过渡,避免了露天采矿对外部环境的破坏,同时也避免了地下采矿的不足。

1.2 目的和意义本论文旨在阐述露天采矿与地下采矿这两种采矿方式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探究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采矿技术的研究现状、原则和要点,设计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

本文最终的目的是研究出高效、低成本、安全、环保的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采矿技术,促进矿山开采的可持续发展。

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衔接开采技术研究

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衔接开采技术研究

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衔接开采技术研究石材矿山是人类利用地下资源进行建筑和装饰的重要来源。

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和露天矿山资源的枯竭,将露天转地下成为矿山发展的必然趋势。

本文旨在探讨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过渡期的衔接开采技术。

一、石材矿山露天开采的问题石材矿山露天开采虽然产量较高,但也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首先,露天开采需要大量的土地,对周围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破坏生态平衡。

其次,露天开采会产生大量的石屑和噪音,对周围的居民和生物造成威胁。

此外,露天开采还容易受到天气的限制,影响开采效率。

二、石材矿山地下开采的优势相比露天开采,地下开采有一定的优势。

首先,地下开采不需要大面积的土地,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其次,地下开采可以避免受天气的限制,提高开采效率。

此外,地下开采还可以有效控制石屑和噪音的产生,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的挑战然而,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地下开采需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较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次,石材矿山地下开采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技术要求较高。

四、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衔接开采技术研究为了解决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衔接开采的问题,需要开展相关的技术研究。

首先,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确定地下开采的区域和方法。

其次,需要进行地质勘查,了解地下矿脉的情况,确定开采方向和方法。

此外,还需要进行地下开采和矿山设备的研发,提高开采效率和安全性。

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管理规定和安全操作标准,确保人员安全和矿山可持续发展。

五、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带来的影响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不仅可以解决环境破坏的问题,还可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开采效率和质量。

此外,地下开采还可以延长矿山的寿命,充分利用石材资源,降低开采成本。

但是,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也需要注重与周边居民的沟通和协调,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社会矛盾。

六、结论石材矿山露天转地下过渡期衔接开采技术研究是必要的,可以解决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提高矿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永平铜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方案的讨论

永平铜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方案的讨论
露天转地下开采方案 比较 , 认为露天转地下开采方 案可行并优于露天再扩帮方案。
露天采场生产能力不 能充分发挥 , 坑采基建资金提
前 投入 。
经过方案综合 比较 , 选择方案 Ⅲ即露坑联合开 采作为永平铜矿露天转地下过渡方案。
2 露坑联合 开采 露采方 案
( )开拓运输系统 。采场 目 1 前采用的是汽车开 拓运输 , 开采境界 内已形 成的下盘固定 帮上 布置 了 固定运输坑线与境外 的原矿运输和排废道路相接 , 工作平 台上采用移动坑线联接。运输设备有特雷克
22 3




20 ,() 06 6 3
石 场边坡 之 间形 成 污 水 调 节 池 。池 底标 高 为 +8 2 I, 坑移动 泵站将 迁至 污水 调 节池 , T南 I 重新 安设 排水 管 。将 废水扬送 到 +10m或 +14m 的水 沟 。 泵 3 5 站布置 形式 不变 。
方案 Ⅱ。南坑单独提前开采 。目前南坑开采 已 结束 , 根据南坑矿体埋藏条件可单独 开采 。南坑单
独提前开采 , 不但可以弥补由于露采 出矿能力下降 的欠 产 , 同时也 可 以锻炼 坑采 队伍 , 以后 的大规 模 为
坑采提供技术保 障。在不影响露采的情况下 , 西部 边坡 内矿体也可以提前开采。北坑底下矿体的大规 模坑采待露采结束以后进行。
斯 30 3 7型 4 和 贝拉斯 72 5t 5 3型 4 2t自卸汽 车 。
1 露天 转地 下开采 过渡方案选择
露天开采转地下开采必然存在过渡问题。结合 矿山实际 , 适合永平铜 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的方 案主要有以下 3 种。 方案 I 。露天开采结束后转入地下开采。露天 按 1 td生产 至 2 1 , 后 按坑 采 50 / 万 / 02年 然 00td生

露天转地下过渡层开采及处理方案研究

露天转地下过渡层开采及处理方案研究
dso a tri p n ptm n b v rn io a e ,ds o a ea in b t e r d cin o i sl wae n o e i i e a o e ta st n ly r i slo rlt ewe n p o u t p f o i p f o o f o nptm iea d ta st n ly r r u d p es r d mo i ro rn iin ly r e p i n r n io a e 。g o n rsu ea nt fta st e ,m i n ae n i n o o a i ng sft o y f i t a e o ta st n ly r i slo o f s y rb lw rn io a e -dso a p n ptso ’ n tbl y p o lm ue y u d r r l e i p f e i lp S u sa i t r be c sd b n e — e i a

试验研 究・
露天转地下过渡层开采及处理方案研究
南世 卿 唐 春 安 ,
( 东北大学岩石破 裂与失稳研 究中心 ; 1 唐钢石人 沟铁矿 )

要 : 露天转 地 下开采 中的过 渡层 以上 露天坑 积水 问题 、 天部分 的 生产与 过渡 层处理 之 对 露
闻的 关 系、 渡层 本体 的地 压与 监控 、 过 过渡 层 以下首 层 开采 的 生产 安全 、 下 开采 引起 的 露 天边 坡 地
失稳、 过渡层 开采及处理形成覆盖岩层问题等开展深入研 究。通过资料收集、 物理 力学试验 、 检测 与监控、 数值分析与计算、 工业实验及论证等项科研工作的开展 , 最终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实现 了真 正意 义上 的露 天转 地 下开采 。 关键 词 : 天转地 下开采 ; 渡层 ; 露 过 开采及 处理 方案

小汪沟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方案研究

小汪沟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方案研究

小汪沟铁矿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方案研究小汪沟铁矿为矿体稳固、矿岩中等稳固的缓倾斜厚到中厚矿体,对于100万吨/年的设计能力而言,矿体规模具有厚度小,倾角小、走向长度小(即“三小”)的不利条件,而且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空间条件较差,但西林钢铁集团公司要求小汪沟铁矿地下开采能力越大越好,而且在露天转地下的过渡年份不减产。

为此,需根据矿床地质特征,寻求一种安全高效的露天转地下开采方案与过渡期增产衔接方案。

在分析地质特征和完成岩体结构面调查、岩石点荷载强度测定与散体流动参数测定、并对岩体进行了稳定性分级的基础上,利用矿体侧俯角较小和地下主副竖井开拓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上、下分区开采的双工作面回采方案;利用散体流动特性改进采场结构、提出了用堑沟与斜切割槽充分回采下盘矿量:并利用平硐辅助开拓系统加快采准进度,由此实现矿床“四低一高”(低损失、低贫化、低成本、低事故隐患和高生产能力)的开采目标。

目前新方案正在实施中,预计该方案可缩短露天转地下过渡期2年左右,并将地下开采的生产能力由原工程类比不足60万吨/年增大到150万吨/年。

归来庄金矿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高效采矿技术研究

归来庄金矿露天转地下平稳过渡高效采矿技术研究

为 了尽快开采露天假底以下 一42m 至 一64m 之间的矿 体 ,
设 计开拓 了上盘 斜坡 道 ,上盘 斜坡 道施工 贯通 后 ,沿 一50m
2 归来庄金矿露 天转地下存在的主要 问题
分 层 、一56m 分 层 、一60m 分 层 、一64m 分 层 拉 开 上 盘 分 层 沿
(1)归 来庄金矿 的发展 时间较长 ,但 由于 进行 了一 系列 脉巷道 ,进行分层回采。保证 了露天转地下产量的衔接 。
但 由于该 出 口高程 较低 ,在汛期 或雨季 ,斜坡道 面临淹井危 者同步进 行 ,来更好 的对金矿 资源进行 开采 。而对 于露天开
险 ,因此在 一30m 水平又 设计施 工了新 的斜坡道入 口,有效 采 转入地 下开采 的过程 中,如何 度过这 个过渡期 ,成 为 了需
收稿 日期 :201 7-07 作者 简介 :孙 维强,生于 l 980年,男,汉族 ,山东临 沂人,本科 ,采矿助
分 析 ,同 时在 近 况 的 露 天开 采 转入 地 下 开采 的过 程 中,所 产 生的 通 风 问题 和 高效 采矿 技 术 等 问题进 行 了一 系列 的研 究 。 通 过 利 用合 理 的开 采 方 法 ,使 得 整 个金 矿 的开 采水 平得 到 大 幅度 提 升 ,提 升 了金矿 的 开 采安 全性 ,建 立了 完善 的金 矿 开 采体 系。文章 中所 提 出的露 天 矿 坑底 部 开 采技 术在 实际 运 用 当 中有 效 解 决 了境界 矿 柱 回 采 的技 术 难 题 ,为 更好 地 进 行
(3)归来庄金矿 的矿柱 处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施工难度 。 过渡期矿 山的安全生产起 到了重大作用 】。
(4)归来庄金矿 地下开采采矿 方法复杂 ,产量需 求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1卷露天转地下开采在矿业市场是广泛存在的问题,也是矿业市场长足发展而需要解决的问题。

正由于矿体的赋存条件和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露天开采的矿山,不可能用露天开采将矿床一次采完,而多数矿山是上部用露天开采,之后过渡到地下开采,或者是在露天开采转地下开采过渡期间的联合开采。

目前我国应用较为广泛的即为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

为了实现稳定产量或者产量波动不大,一般采用不停产过渡,露天产量逐渐减少,地下产量逐渐增加,直至露天开采结束,地下开采达到设计产量,这段交替时间成为露天转地下开采的过渡时期。

黑山铁矿在完成了多年的露天开采之后,将转入地下开采,本文以黑山铁矿为例,研发出一套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方案。

1矿区概况黑山铁矿为河北钢铁集团矿业有限公司的下属矿山,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北31km 处,地属承德县高寺台镇王营村管辖,面积1.58km 2。

黑山铁矿为岩浆侵入型大型钒钛磁铁矿床,用露天开采至+650m 水平,+650m 之下转入地下开采。

地采范围内矿石总储量2190.51万t ,其中650m 标高以下0~28线之间1873.02万t ,0线以东及28线以西230.83万t ;650m 标高以上境界外86.66万t 。

黑山铁矿矿区内共查明大小矿体46个,其中以Ⅰ号采场的1号和2号矿体规模最大;其次是Ⅱ号采场的3#、6#、8#矿体为中等规模。

地采设计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设计生产能力100万t/a 。

2矿区开采条件2.1矿区工程地质特征黑山铁矿矿体围岩分两类,一类是斜长岩类,多作为高品位铁矿石的直接围岩,矿体与围岩界限收稿日期:2012-07-16作者简介:南世卿(1958-),男,教授级高工,采矿工程博士,河北钢铁集团矿山设计研究院院长,E-mail :nanshiqing@ 。

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前期高效开采方案研究南世卿1,任凤玉2,宋爱东1(1.河北钢铁集团矿山设计研究院,河北唐山063000;2.东北大学,辽宁沈阳110004)摘要:本文针对黑山铁矿在露天转地下开采过渡前期遇到的诸多技术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科学技术研究,解决了采矿方法与地压控制的关建技术难题,研发出适合黑山铁矿条件的露天转地下高效开采技术方案,为黑山铁矿露天转地下产量平稳过渡与地下高效开采提供了技术保障。

关键词:露天转地下;过渡期;高效开采;方案研究中图分类号:TD8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051(2012)zk-0343-04Study on the high efficient method of open 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transitional earlier stageNAN Shi-qing 1,REN Feng-yu 2,SONG Ai-dong 1(1.Hebei Iron and Steel Group mining design Co.,Ltd.,Tangshan 063000,China ;2.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China )Abstract :Contraposing Heishan iron mine from open 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 transitional earlier stage many technical issues,This article make many science and t echnology research,Solve Mining method and pressure control,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 high efficient method which suit HeShan iron mine condition,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open 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 production smooth transition and the efficient exploitation.Key words:open pit to underground mining;transitional period;efficient exploitation;scheme research第21卷增刊2012年8月中国矿业CHINA MINING MAGAZINEVol.21,zkAugust 2012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中国矿业第21卷明显。

斜长岩呈整体块状结构,岩体质量等级为中等—良好,RQD为75.01,岩体质量指标(M)0.123,岩石抗压强度平均值53.29MPa。

另一类是苏长岩类,与矿体界限呈过渡关系,在整个矿带上处于顶底板位置。

苏长岩岩石质量比斜长岩略差,岩体质量亦是好的。

两种岩石在地表有些风化,风化深度较浅,作为矿体顶底板岩石坚固完整,局部有些破碎,对开采无影响。

矿区的矿石多为浸染型。

总之,工程地质条件属简单类型。

2.2边坡构造地质特征矿区构造依据与成矿的关系,可划分为成矿前构造、成矿期构造、成矿后构造。

1)成矿前构造:主要为断裂构造,已被苏长岩充填。

2)成矿期构造:已被铁矿体充填,为压扭性扭裂带,呈北东东向,长约1000m,宽400m,由数十条压扭性构造组成,在近地表和733m水平以下构造形态有一定差别。

3)成矿后构造:主要表现为较少的压性小断裂及张性裂隙,对矿体没有产生破坏作用。

其中最大断裂出露在Ⅰ号露天采场北部边缘,地表可见较小的滑动面,无构造岩的产出,其长度不足400m,走向近东西,倾向南,倾角70°~80°。

3采矿方法研究黑山铁矿作为多金属磁铁矿床,矿石开采价值大但储量不是很充足,为实现矿床开采效益的最大化,需要选择适宜的采矿方法并优化采场结构参数,最大限度地降低矿石损失率与贫化率,并提高开采效率。

通过现场调研、参数测定与矿岩稳定性分析,对矿岩进行稳定性分级,得出的结论是,目前地下采准工程揭露的矿石与围岩的稳定性都在中等稳定以上。

在此基础上,针对矿岩稳定性、矿体产状与分布特点,按适应性原理研究采矿方法的改进方案。

3.1黑山铁矿采矿方法存在问题及改进途径黑山铁矿赋存矿体倾角一般45°~75°,矿体厚度一般8~15m,这类矿体条件采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分段高度12m。

矿体多层位产出,而且夹石厚度一般大于5m。

采区西部矿体呈似层状产出,矿岩交错互相侵入或切断,矿体分枝严重,变化复杂。

厚度一般在6~8m之间,中间出现了厚度4~7m的夹石,矿体最小厚度仅2~3m,甚至不足1m。

根据矿体成因,针对这种分支多、赋存复杂、不规则的似层状分布的矿体情况,采用单一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或者留矿法和统一的结构参数设计,不能适应矿体形态变化,其结果势必将大量岩石混入矿石中,引起较大的矿石损失率与贫化率。

为解决这一问题,需针对不规则矿体的分布情况,按三律(地压活动规律、岩体冒落规律与散体流动规律)适应性原理,构建适宜的采矿方法及采场结构,并取用适宜的结构参数,使各类矿体得到最大限度的回采。

3.2采矿方法改进方案根据矿体成因,采用单一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或者留矿法和统一的结构参数设计,不能适应矿体形态变化。

原676m中段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28线所对应的剖面图如图2所示。

图1原676m中段设计方案图228线所对应的剖面图经过对原设计方案水平图和剖面图的研究发现,原设计方案中,回采进路大部分都布置在岩石中,导致无法正常回采矿石,增大了矿石损失和贫化。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从剖面图出发,按照图3所示布置回采进路,最终的平面图布置如图4所示。

图3回采进路布置344第21卷图4最终平面布置图因此经过对各水平矿体形态的研究,按因矿生法与放宽近矿围岩混入量限制的原则设计采矿方法与采场结构,得出的典型改进方案见图5。

图5采矿方法改进方案示意图在图5所示方案中,大体上根据矿体厚度与倾角选择采矿方法。

当矿体厚度大于8m 时,应用沿走向布置进路的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开采;当矿体厚度小于3m 时,应用浅孔留矿法开采;当矿体厚度3~8m 时,根据矿体倾角与规整程度确定采矿方法,当矿体倾角大于55°且形态规则时,应用空场崩落组合法开采;其它矿体应用分段或阶段浅孔留矿法开采。

对于平行产出的多层矿体,尽量应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与空场崩落组合法开采。

在无底柱分段崩落法采场,无论矿体厚度大小,原则上都采用沿走向布置进路的采场结构,以此控制下盘矿石残留量。

沿脉进路的位置,视矿体倾角的大小而定,当矿体倾角60°以上时,可将沿脉进路布置在下盘矿岩交界线上,保持巷道断面半岩半矿;当矿体倾角小于60°时,沿脉进路需布置在下盘围岩里,在巷道断面内仅一个拱角出露矿体为宜。

在空场法与留矿法的回采过程中,相邻矿体需保持先上盘后下盘的回采顺序或同步回采。

特别当夹层的水平厚度小于5m 、相邻矿体的高度超过30m时,要保持相邻矿体同步回采,以使采场作业人员避免遭受围岩失稳冒落的安全威胁。

4高效开采方案研究4.1覆盖层的形成方法在露天转地下回采过程中,为缩小露天与地下生产的相互影响范围,延长露天与地下同时生产的时间,建议用诱导冒落与滞后强制崩落相结合的方法形成覆盖层。

西端帮矿体厚度大,而且上覆岩层强度较低,第一出矿分段(+664m 分段)采空区的面积超过3000m 2,借助于这一面积,容易诱导端帮岩体自然冒落,但要控制采空区的形状与避免形成支撑矿柱,以促使顶板围岩自然冒落形成覆盖层。

东端帮矿体厚度小,沿走向布置进路,覆盖层的形成方法取决于回采进路的长度和上盘围岩的稳定性。

由于东端帮岩体稳定性较好,沿脉进路的长度一般50~80m ,自然冒落的可能性不是很大,需要在回采过程中跟踪观察围岩的可冒性。

如果在+664m 分段回采结束后,采空区上盘围岩不能自然冒落,就需强制崩落。

此时用硐室爆破法崩落围岩,形成覆盖岩层。

对于边帮矿体,由于一般矿体走向长度较大,随着采深的增大,上盘围岩的暴露面积迅速扩大,经过几个分段的回采,就可达到临界冒落面积,因此可以诱导冒落为主、强制崩落为辅形成覆盖层。

对于局部走向长度较小的矿体,尽可能用封闭法处理采空区,不能用封闭法的,在回采后崩落围岩形成覆盖层。

对于多层矿体,用同样的方法,首先考虑诱导矿层之间的夹层围岩自然冒落形成覆盖层,对于矿体延伸较小、或是矿体倾角较小不能用诱导冒落法形成覆盖层的场合,采用强制崩落法形成覆盖层。

对于露天坑底矿体,采用与边帮矿体相同的方法,立足于诱导冒落形成覆盖层。

4.2首采矿段出矿控制方法首采矿段是在空场条件下出矿,回采过程中,既要防止采空区顶板或上盘围岩落块砸碰作业人员,又要防止冒落气浪冲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