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转地下开采覆盖层界面移动规律初步分析

合集下载

地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地下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强。
3 . 地表移 动 变形 的影 响 因素
3 . 1 覆 岩 力学 性质 、 岩层 层位 的 影响 地表 移动变 形的影 响 因素 有很多 , 开 采沉陷 的分 布规 律取决 于地质 和采矿 的综 合影 响。 第 一个 是岩 石 的力 学性质 ( 坚硬、 中硬 软弱) 【 4 ] , 它对 层状 矿体 开 采引 起的岩 层和 地表 沉 陷影 响很大 。 一 般来 说 , 顶层 岩石 的坚硬 程度 与地 表移 动变形具 有一 定的联 系性 , 当岩石 坚硬 时 , 拐点偏 移度会 向采 空区一侧 靠近 , 当 这个坚硬 度 比较小 时 , 会 呈现 出相 反 的态势 。 上层 岩石越 发坚硬 , 地 表下沉 度就 会越小 。 同时 , 岩 石和地 表下 陷还受 到层位 的影 响 , 当软岩石 覆盖在 硬岩石 层上 方时 , 硬岩 层在 锻炼 过程 中产 生 的力量 会受 到一 定的抵 销 , 降低 移动 变化 带来
的破坏 程 度 。 3 . 2 松散 层对 地表 移 动特征 的影 响
陷在体积 和面 积上呈 现一种 比例 关系 : 如果采 出体积 为 1 , 则 塌陷体 积就 大约是 0 . 7 ; 面积差 异就 比较 大 , 开 采 面积 为 1 , 塌 陷区面 积大概 就是 1 2 [ 1 ] 。 可 以看 出, 它 对 人们 的生 活环 境会 造成 极大 危害 , 开 采损 害纠纷 也 时有发 生 。 地下 开 采出 的 矿石 的冶炼 会造 成空 气污 染 以及水污 染 , 开 采影响 可 以用“ 三带 ” 型来描 述 , 并 且 具有 很 强的针 对 性和 适用 性 。 2 . 地衰 移动 过稷 中的 变形 规律 2 . 1 开采 引起 的岩 层和 地表移 动 地下 岩层 在地 应力 场的 作用下 是一 种平衡 状态 , 在 矿体 被采 出来 的时候 , 会 在岩体 内形 成一个 采空 区[ 2 】 , 若它 的平衡遭 到破 坏 , 岩 体 只有 移 动、 变 形和破 坏达 到新 的平衡 。 岩层 移 动就 是这 个过程 的产物 。 在开 采过 程 中 , 矿 区 的岩石 等地表 物会 在重 力作用 下产 生下 沉 , 这就 会导 致 原本 平坦 的地 面 会 变得 扭 曲 , 如果 内部 的作 用 力超 过岩 层 自身 的受 力强 度

眼前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关键技术分析

眼前山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关键技术分析
个 阶段 中 ,矿 山 的 开 采 强 度 和 企 业 的生 产 能 力 各 异 ,因此 ,在考 虑露 天转 地下 开采 的开 采 工艺及 工
2 矿 山开 采 现 状
眼前 山铁 矿 为 生产 矿 山 , 目前 采 用 露 天 开 采 ,
矿 山有完 善 的工业 辅 助设施 。矿 山露 天 开采设 计规 模 为 2 0 ta 5 万 / ,目前 实 际规模 约 3 0万 ta 0 / 。眼前
第 l O卷
第 i 期
矿 业 工 程
M i n ni g Eng n e i i e r ng 1 5
21 0 2年 2月

矿物开采 ・
眼前 山铁矿露天转地下 开采关键 技术分析
姜 鹏
( 中冶北 方工 程技 术有 限公 司 ,辽 宁 鞍 山 1 4 0 ) 1 0 9
封 闭圈 标 高 为 9 3m,台 阶 高 1 I 21,最 终 露 天 境 界 T 露 天 底 标 高 一1 31 。 目 前 开 采 最 低 标 高 为 8 " 2 1

了露天 与地 下开 采 的有 利工艺 特 点时 ,统 筹规 划露 天 与地 下开 采 的工程 布置 ,可 以使 矿 山 的基建 投 资 减少 2 ~5 ,生产 成本 降低 约 2 %。 5 O 5
岩 型铁 矿体 和夹 有各 种 片岩 、脉岩 及少 量 的富铁 矿
组 成 。3个矿 体彼 此 间平 行分 布 ,均 呈 直 立单 斜 构 造 走 向 2 0~ 3 0 ,倾 向北 东 ,倾 角 一般 为 7 。 7。 0 。 O 9 。 矿 体 长17 7I ,厚 7  ̄ 2 51,2 O ,1 4 n 5 2 I 矿体 长 T 3 4I,厚 5 1 I 矿体 长 10 0m,厚 4 5 6 I T ~ 41 ,3 T 2 . ~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的分析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的分析

回采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规律的分析【摘要】不同地区的煤层赋存条件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而造成的综合机械化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特征也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矿区具体的煤层开采主、客观条件,对采场矿压显现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对采场周围应力场分布、顶底板岩层稳定性、支架对围岩的支护效果等进行了分析,掌握老顶的初次断裂步距,对采场来压进行预测预报,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矿压控制技术措施,来保证矿井安全高效生产。

【关键词】工作面;覆岩;移动;规律;分析1.有关采场覆岩活动规律的重要性综合机械化采煤理论及技术已取得很大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的安全性、经济适用性等已经得到很大提高;综采工作面矿压控制理论技术研究手段、研究成果也有很多。

但是,不同地区的煤层赋存条件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由此而造成的综合机械化开采过程中的矿压显现特征也会有很大程度的不同,因此,针对不同矿区具体的煤层开采主、客观条件,对采场矿压显现特征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据此制定有针对性的矿压控制技术措施,仍是保证安全高效生产必不可少的前提工作。

2.顶板垮落距的计算2.1直接顶垮落煤层开采后,将首先引起直接顶的垮落。

回采工作面从开切眼开始向前推进,直接顶悬露面积增大,当其达到其极限跨距后开始垮落。

直接顶第一次大面积垮落称为直接顶初次垮落。

直接顶初次垮落的标志是:直接顶垮落高度超过1~1.5m,范围超过全工作面长度的一半。

此时直接顶的跨距称为初次垮落距。

初次垮落距的大小由直接顶岩层强度、分层厚度、直接顶内节理裂隙的发育程度所决定,它是直接顶稳定性的一个综合指标。

2.2基本顶的断裂随着工作面自开切眼开始推进,基本顶达到初次断裂时的跨距称为极限跨距,也称初次断裂步距。

掌握老顶的初次断裂步距,对采场来压的预测预报、岩层移动的计算与控制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本顶的梁式断裂图3-1 基本顶两端固支梁受力分析(1)(2)式中,M—该点所在断面的弯矩;y—该点离断面中性轴的距离;Jz—对称中性轴的断面矩。

1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 论文

1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 论文

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矿压显现规律摘要:在大多数情况下,矿压显现会给地下开采工作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为了使矿压显现不影响正常开采工作,保证安全生产,必须采用各种技术措施加以控制。

包括对采掘空间进行支护,对松软破碎的煤层进行加固,用各种方法使巷道或回采工作空间得到卸压,对采空区进行处理等。

此外,对矿压的控制不仅在于消除和减轻矿压对开采工作造成的危害,还包括有效地利用矿压为开采服务。

研究矿压显现规律及各种控制方法的基本目的,是为了保证生产安全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采煤工作面支撑压力及其显现地质因素技术因素1.绪论煤炭是我国的主要不可再生资源,它是我国工业生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因此,研究如何采煤及煤与岩石的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采煤工作面上覆岩层移动及其矿压显现规律,采煤工作面的围岩构成,采动岩体破坏的基本形式,裂隙带岩层的结构形式,工作面得矿压显现方式,直接顶的运动规律,基本顶的运动规律,支撑压力及其显现,地质因素,技术因素。

采煤工作面与矿压是息息相关的,要想安全的采煤,把产量搞上去,我们必须去研究矿山压力,因为在矿山压力作用下,会引起各种力学现象,如顶板下沉、底板鼓起、巷道变形后断面缩小、岩体破坏散离甚至大量冒落、煤被积压产生片帮或突然抛出、支架严重变形或损坏、充填物受压缩以及大量岩层移动、地表发生塌陷等。

2.1采煤工作面的围岩构成在煤层或岩层中开掘巷道和进行回采工作,称为对煤层或岩层的“采动”。

采动后在煤层或岩层中形成的空间,称为“采动空间”。

直接位于煤层上方和下方的岩层分别称为煤层的顶板和底板。

根据顶底板岩层距煤层的距离和对回采工作的影响,煤层的顶、底板岩层可以分为伪顶、直接顶、基本顶和直接底。

2.1.1伪顶位于煤层之上,极易垮落的薄岩层称为伪顶。

2.1.2直接顶直接顶位于伪顶或煤层之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移架或回采后能自行垮落的一层或数层岩层。

2.1.3基本顶位于直接顶之上较难垮落的厚层坚硬岩层称为基本顶。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质灾害规律及其防治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质灾害规律及其防治

露天转地下开采地质灾害规律及其防治张海波;刘芳芳;董付科【摘要】对露天转地下开采过程中出现的地质灾害如:露天采场边坡失稳、地面塌陷、矿坑涌水、巷道变形以及泥石流等灾害规律进行了整理论述,并相应提出有效解决措施,为矿山生产安全提供了理论依据.【期刊名称】《河北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33)003【总页数】3页(P5-7)【关键词】露天转地下;边坡;塌陷;涌水;巷道变形【作者】张海波;刘芳芳;董付科【作者单位】河北联合大学,河北唐山063000;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81;河北地质职工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D77+10 引言国内一大批深凹露天矿正在或即将转入地下开采,露天转地下或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国内矿山的热点之一。

随之所产生的地质灾害问题,也是当前各个矿山面临的新问题。

如露天转地下复合开采条件下所产生的地质灾害如岩体变形和移动所诱发的露天边帮滑坡、地面坍塌等,是露天转地下矿山所面临的重要地质问题。

1 露天采场边坡失稳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是确保露天开采安全生产的关键,但是露天转地下开采的矿山稳定性问题既不同于单一的露天开采,又不同于单纯的地下开采,复合开采矿山的岩体经历露天和地下二次开挖扰动,应力场和位移变化比较复杂(见图1)。

图1 地下与露天综合开采和应力作用原理图从应力场的变化来看,随着露天开挖的进行,由于卸载作用,边帮岩体内的能量逐步得以释放,露天采动影响范围内应力状态不断发生变化,岩体也产生相应的变形和滑移,系统处在一种动态平衡的变化之中。

露天开采末期转入地下开采,地下开采引起的应力变化会对露天采用影响范围内的岩体产生二次扰动,表现为地下采动效应对原来平衡体系的干扰或作用,使得两种采动效应相互影响和扰动,形成一个复合动态变化系统。

边坡的地质体由于形成条件、改造作用强度差异,致使其物理力学性质复杂,就是在同一地区,同一岩体或岩组内,会出现物理力学特征的强烈的空间和时间变化性[1]。

露天矿山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及采动稳定性研究

露天矿山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及采动稳定性研究

露天矿山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及采动稳定性研究摘要:大型矿山,在露天开采后期及结束后,将采用地下开采,而研究露天转地下开采采矿方法是基础性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

基于此,对市政工程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露天矿山转地下开采;隔离层安全厚度;采动稳定性引言露天转地下开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地表矿坑与地下结构组成复合的动态开采系统。

其中,在露天转地下联合开采过渡时期,隔离层的设计是关系到矿山能否安全生产的重要问题,通过布置一定厚度的隔离矿柱可以保障露天与地下开采同时正常运行。

若隔离层过薄,会对井下生产带来极大安全隐患,若隔离层太厚,又会使得矿产资源严重浪费。

因此,隔离矿柱安全厚度的确定及其采动影响分析是露天转地下矿山需要开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

1工程概况某铜矿分为露天和地下开采2种方式:露天开采分南北2个采坑,南采坑计划开采到最低标高34m水平,现已完成开采,北采坑计划开采至-50m水平,现已开采至底部境界标高-14m;地下开采范围为矿权范围内+300~-255m,首采中段为-100m中段(标高-50~-100m),现已经全部完成回采并进行了充填,正在回采的-150m中段,采场分布高度为-95~-137m,因前期露天开采仍在进行,地下开采采用嗣后充填采矿法。

2隔离层安全厚度计算常用的隔离层稳定性分析方法主要有:荷载传递线交汇法、厚跨比法、结构力学法、松散系数理论法、普氏拱理论、空场长宽比法、K.B.鲁别涅依特理论估算法等。

3数值模型建立及开采方案3.1三维建模采用FLAC3D程序建立三维计算模型,模型尺寸:矿体倾向X=1250m,走向Y=1050m,标高Z为-300m至地表。

整体模型网格采用六面体单元划分,共计473058个实体单元,461200个节点。

3.2边界条件模型上部设置为自由面,允许发生自由位移,四周设置法向约束,限制水平位移,允许发生竖向位移,底部设置固定约束。

计算时不考虑其他构造应力的作用,在垂直方向施加反向应力加速度,在自重应力下平衡初始地应力。

露天转地下覆盖层研究进展

露天转地下覆盖层研究进展

我 国冶 金 矿 山 8 % 以上 的矿 石 量 来 自于露 天 0 开采 , 经过几 十年 的开采 , 目前 我 国大多数 大 中型露 天矿 山已经进 入 了 中后期 开采 , 即将 或 者 已经 面 临
滑塌 , 给企 业生 产 和 财产 安 全 带 来极 大危 害 。如 果 地下 巷道直 接 和上 部露 天坑 底 相通 , 很难 使 井 下 生
露 天转 地下 开采 的需要 。
1 覆 盖层散 体性 质
30 t 0 万 以上的冶金露天矿山有 1 6座, 其中有 1 座 0
设计 凹 陷 开 采 , 度 达 到 20 以上 , 大 深 度 达 深 0m 最
4 0~ 0 m。 由于 我 国多数 大型 铁 矿床 为 倾斜 和急 0 50 倾斜 矿体 , 埋藏 延 深 一般 较 大 。 当 凹陷 开 采深 度 超
过 40 以后 , 续进 行露 天 扩 帮开 采 , 济上 不 合 0m 继 经
理, 同时造 成土 地 的大量 占用 , 离 的大量 废石进 一 剥
覆 盖层 一般 由崩 落或塌 落 的岩石 、 粘土 、 表土层 或 者有 人工 添加 的尾 矿 砂 等 物 质组 成 , 粒 大 小 不 颗

步恶化矿山及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 , 资源却
( .S ho o rnp r t na dMa pn , e e P l eh i U i ri ; .T n sa i nn q imetn 1 c ol f a sot i n p ig H bi o tcnc n esy 2 aghnYa MiigE up n — T ao y v t n I set nC . Ld p e o o ,t.) i
关键词 : 盖层 ; 覆 颗粒 ; 安全 结构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岩体滑移规律研究

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岩体滑移规律研究

对 于先 露天 后 地 下 开采 的矿 山 , 该 系 统 内的 在
右边 界 水平 约 束 , 部 固定 约 束 见 图 2 下 。模 型划 分
岩体应 力状 态与 变化 过程 完全 不 同于单 一露 天开采
网格时 , 结合坡体边界对网格类型的适用性 , 坡体区 域采用三角形网格 , 其它部位采用四边形网格 , 并在 边坡 体 和采 空 区周 围局部 加 密 网格 。在 计算 分析 时 清除位移 , 留应力 , 保 以待下一步分析时使用 。
后应力变形的全部信息。具体步骤见图 l 。
2 原岩 应力状 态模 拟分 析
将 SG A W 运 用 于 采 矿 工 程 的 地 下 开 挖 分 IM / 析 , 一 步进行 原岩 应力 的数 值模 拟 , 第 即给 开挖 岩体 中施加 在地质 年代存 在 的应 力 , 拟 时边界 条件 : 模 左
1分别进行有限元数值分析 , , 在模拟过程中选取采 场 关键 部 位 的单元 进 行 分 析 , 过 分 析 这 些关 键 单 通
元 的应 力 及位 移 , 最终 确定 出较好 的开挖方 案 。
表 1 三种方案采场结构参数 ( m)
应 力 , 人开挖 模 型进行 计算 分析 , 可 以得 到 开挖 导 就
应力变 化量按 照不 同开 采 时序 段 依 次进 行 划 分 , 那 么 , 地 下 采 动 引 起 的 应 力 变 化 依 次 为 { o } 由 A- 、 { o }. ・A -} A " . { o 。边 坡岩 体 内的应 力场 变 化依次 …
露 天转 地 下 开 采边坡 岩 体 滑 移规 律 研 究
许 文飞 陈启元
( 中钢 集团马鞍 山矿 山研 究院有限公司) ( 马钢姑 山矿 业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现实意义 。
2 在高饱和度下基质吸力随含水量 变化的变化 幅度很小 , ) 在
迅速。 参考文献 :
符, 参数 b 反映曲线变化的陡缓 , 参数 C 及后续高次项 系数反 映曲 低饱 和度下基 质吸力 随饱 和度 的增大而缓慢 减小 , 中间段变化 在
4 结 语
1 H拉哈 尔佐. 非饱 和 土土力 学 [ . M] 陈仲 通过对非饱 和土开展 三轴试验 , 并据此对 土水特性 及试样 重 [ ] D G弗雷德 隆德 , 颐, 北京 : 译. 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 ,97 19 . 塑对基质 吸力 的影 响进行 分析研究 , 得到 以下结论 :
Ab t a t h a e n e a e h r x a e t n t eu s tr td s i i u y n ra w t mp o e n au a e olt a i p a a u ,a d sr c :T e p p ru d  ̄ k s t e t a ilts h n au ae ol n L o a g ae i i r v d u s t rt d s i f xa a p r t s n i o h i l u d r k s t e a ay i a d r s ac n t e if e c e s i a d wae h r ce si n p cme e o sr ci n o t c s cin n e t e h n l ss n e e r h o n l n e o t ol n t rc a a t r t a d s e i n r c n tu t n mar u to a h u f h i c o i

要: 针对露天矿 山转为地下开采亟待解决 的覆盖层 问题 , 通过 实验模型 , 进行相似材 料的模拟 , 求得 覆盖层界 面移动 曲线 , 从
而寻求 了矿 山覆盖层界面 曲线的一般求法 , 为边帮爆破形成覆盖层提供指导性的建议。 关键词 : 覆盖 层 , 实验模型 , 界面移动
中 图分 类 号 :U 3 T 41
t C s A rtni t fn t o s n si o vy o tr 2 Hus nJL, asA. ee t i u cin fru ei olwae 1 饱和度 与基质吸力 的关系是连续 的 ; ) 同一 围压下基 质吸力 [ ] s ua o dl[ ] Jun fSi cec , 97,8( ) i lt nmoe J .o ra o o ine 18 3 5 : m i s l l 随饱 和度的变化 成 反 向变化 , 且变 化 幅度 随饱 和度 的升 高而 减
放 矿过 程中 , 随着覆 盖层整 体 的不断 向下移动 , 盖层 表层 界面 覆 实现露天开采方式 向地下开采方式 的转变 , 有许多 问题需要 将 不断的发生变 化 , 将逐渐出 现“ 形 塌陷 凹坑 。覆盖层 表层 界 V” 解 决。其中覆盖层 的 问题 是其 中之一 。随着覆 盖层下 面矿 石 的 面 的 “ ” 塌 陷 , 但 造 成 矿 石 的 损失 贫化 , 且 会 影 响 到覆 盖层 V形 不 而
tn us i uo .
Ke r s n au ae ol r xa e t y wo d :u s t rt d s i,t a i ts ,mar u t n。s t rt n,c r e o ola d w trc aa trsi i l ti s ci c o au ai o u v fs i n a e h c e t r i c

8 . 2
第3 8卷 第 2 4期 20 12 年 8 月
S HANXI AR CHI 4 13 o 2 Aug 2 2 . 01
文章编号 :0 9 6 2 (0 2 2 ・0 2 0 10 — 8 5 2 1 ) 4 0 8 — 2
地下开采势在必 行 。对 于采用 崩落采 矿法进 行转 地下 开采 的矿
矿石崩落后 , 成覆 盖层一矿石 层 双层结 构 , 形 随着 放矿 过程
山, 要求在地下开 采 区域 的上 部 留有安 全缓 冲垫 层——覆 盖层 , 中矿石不断被放 出 , 石层 和覆盖层 不断 相互侵 蚀 , 矿 结果 导致 矿 其 对露 天转地下开采 的矿 山生产 安全及 技术 经济指标 具有 重要 石层 的贫化 和覆 盖层 散体材 料下 移流动过 程 中不断损 失 。再 次
缓 ; 同围压下 的 S C具 有相 似 的形 状和 走势 , 不 WC 更低 围压下 的
1 . 66. 57 1
3 黄润秋. 土水特征 曲线的通 用数 学模 型研 究 [ ] 工 J. S C具有更大 的变化范 围、 WC 更平缓 的变化 趋势及 在 同饱 和度下 [ ] 戚 国庆 , 程 地 质 学报 ,04,2 2 :8 —8 . 2 0 1 ( ) 1216 更 大的基质吸力取值 ;
收 稿 日期 :0 20 -0 2 1 -62 作 者 简 介 : 海 民 (9 3 , , 程 师 温 17 .) 男 工
Ex e i e t lr s a c n s i a d wa e h r c e itc o n a u a e o l p rm n a e e r h o o l n t r c a a trsi fu s t r td s i
CHEN a - n ’ Xi n r g i YAN n - Ga g l i
露 天 转 地 下 开 采 覆 盖 层 界 面 移 动 规 律 初 步 分 析
温 海 民 陈
(. 1 河北钢铁集团矿 业有 限公 司黑 山铁矿 , 河北 承德
超 刘艳 东
070 6 40; 2 河北联合大学 , . 河北 唐山 0 70 6 60) 0 30 60 9;
3 宽城满族 自治县冶金建材工业公司 , . 河北 宽城
( . r pcD p r et G ag i o e Ids yIvsg t nD s na dR s r stt, a nn 30 3 hn ; 1P o et eat n, u nx w r n ut et ai eg n e ac I tue N n i 5 0 2 ,C ia s m P r n i o i e hni g 2 Cv n i e n ea m n, eo i r a r o e ac oainl n e n a Istt, a n 7 04, hn ) . i l gn r gD p r t Ylw Rv t n r nyVct a a Tc i lntue K g4 50 C i iE ei t e l ew e Cs v o d h c i a
文献标识码 : A
0 引言
6 0年代 , 经过几十年l 开采 , 的 已有 8 % 的铁矿 山进入 了中晚期开 0
1 露 天转 地下 覆盖层 移动 规律 实验研 究
我国的大中型露天金属矿 山大多都始建于 2 纪 5 0世 0年代 一 1 1 覆 盖层 界 面移动 物理模 拟试验 目的 .


po e rv s
b h e e r h ta h t c s ci n o e ti i n th v e l e rrd ci n ao g w t e i c e sn o f i gp e s r t e m arc s e y t e r s a c h tt emar u t t r d d ’ a e t i a e u t n i t r a ig c n i n r su e h t u — i o f h l a h n o l hh n n i t n h st e c n i u u e u t n a o g w t h n r a i g s t r t n n er l t n h p b t e n t e s t r t n a d t e mar u t n i c n i a h o t o s r d c i n i te i c e sn a u ai ,a d t e ai s i ew e h au ai n h t c s ci s o - o n o l h o h o o i o
放 出, 散体 不断的下移补充 , 覆盖层界 面将不断 的发生变化 , 很可 的安全功能 , 至导致覆盖层安全 机能的失效 。故 在覆 盖层形 成 甚 能 出现 凹坑 , 造成“ ” 凹坑 , V形 可能使雨 水汇 聚, 造成雨 水下渗 速 和维护过程 中, 必须 考虑后 期覆 盖层 的损失 , 持覆盖 层 的结 构 保 度太快 , 从而对矿 山的开采造成危害 。为此研 究覆 盖层界面 移动 和厚度大体维持稳定和平衡 , 保证 其安全机 能充分 发挥 。揭示 放 规律迫在 眉睫。 矿 扰动下覆盖层表层界面 的变化规律 , 是完善露天转地 下矿 山覆 项 系数的表达式及可 增加 多项式 的项 数来更 准确 的拟合 曲线相 线变化段 的曲率 ( 即可使拟合 曲线更贴近实 际) 。
构建 物理 实验模 型 , 模拟采用无底柱崩 落法 的露 天转地下 矿 采阶段 , 大部分 矿山已在 高陡边坡下进行深 凹露天 开采 。随着开 山首采中段放矿过程 中 , 盖层 移动变 化 的规 律 , 覆 以及覆 盖层 表 采深度 的增加 , 技术难度加大 , 而且 经济 上不再 可行 , 因此露 天转 层界面变化 , 确定其变化规律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