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及地面通信系统

合集下载

煤矿井下通信一体化系统设计

煤矿井下通信一体化系统设计

1网络通信技术Network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Electronic Technology & Software Engineering随着我国煤矿企业的发展,煤炭开采强度也在不断加大。

因此,煤炭生产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一个更加令人担忧的问题。

当下,许多煤矿在实际的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

如井下应急信息救援通信手段不完善、落后,系统设计技术的落后和应急设备资源配置的不完善等,直接导致了煤炭开采重大事故的发生。

在发生危急情况时,地下通信不畅,它将严重影响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危及许多矿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煤炭开采。

近年来,我国无线电通信技术也发展迅速,一系列无线电通信技术在我国现场开发中得到了多种应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完成。

在根据地下矿山信息通信应用场景的实际应用情况,结合实际应用需求作出贡献;井下应急信息通信选择无线网络通信作为技术突破口看。

广泛的无线网络通信技术被引入地下,在无线通信网络的基础上,开发煤矿应急通信系统。

1 井下通信技术1.1 井下通信技术现状煤矿井下通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不仅关乎着煤矿企业的发展,还会危及到矿工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

井下通信技术可以作为矿井应急中心与井下的重要救援力量、应急服务运行中心之间的一条临时应急通信线路,在矿难突然发生时发挥作用,避免二次停电,防止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损害。

事故发生后井下供能系统将自动为矿井停止供电,直接导致井下应急通信控制系统不能全面实施井下救援作业。

1.2 数字一体化系统的组成及特点(1)系统采用现代光纤网络无线传输将井下新井井层通信管理系统直接融入井下主井通信系统,合成网络建立井下井层通信系统一体化管理系统,实现统一通信管理、调度和统一维护。

(2)本监控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主要特点:①n+1备份;②有线网络调度控制系统;③无线调度控制系统;④支持移动设备应用;⑤应急事件处理控制系统。

井下通讯管理规定

井下通讯管理规定

井下通讯设施管理规定为了保障井下监控、应急广播及电话通讯系统的正常运行,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结合《煤矿安全规程》特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通讯线路管理1、通讯线路必须在入井处必须设置熔断器和防雷电装置。

2、通讯电缆与压风管、供水管在巷道同一侧敷设时,必须敷设在管子上方,并保持0.3m以上的距离。

不得遭受淋水,电缆上严禁悬挂任何物件,电缆必须吊挂整齐,垂度一致。

3、井筒和巷道内的通信和信号电缆应与电力电缆分挂在井巷的两侧,如果受条件所限:在井筒内,应敷设在距电力电缆0.3m以外的地方;在巷道内,应敷设在电力电缆上方0.1m以上的地方。

4、井下电话线路严禁利用大地作回路,严禁将通讯线路短路。

5、井下通讯电缆的连接处,应采用通讯接线盒连接,严禁使用冷补头连接,以便于故障的判断处理。

6、各单位要保证所管辖区域内的电缆在工作面巷道内使用过程的完整,严禁私自剪短通讯电缆,造成通讯电缆过短不利于下一次使用。

第二条7、各单位严禁私自打开变电所和主巷道内的通讯电缆接线盒,对确实需要打开接线盒的,联系通讯信息中心维修人员一起处理。

否则追究责任人和施工单位责任。

二、防爆电话、井下广播、无线通讯及相应通讯设备管理1、除主巷道通讯电缆由通讯信息中心统一负责管理、维护外。

工作面巷道内的通讯电缆和通讯设备(包括电话机、定位基站和电源、无线通讯基站、井下广播等)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

2、分管负责单位必须保护好分管范围内固定场所的通讯设备,并有责任保证分管范围主巷道内的通讯电缆和通讯设备的完好,不得因任何原因损坏通信电缆和通讯设备。

如在分管范围内出现损坏通讯设备和通讯电缆造成通讯不畅通的,追究责任人和施工单位责任,对损坏的通讯设备按价赔偿。

3、井下通讯设备由通讯信息中心统一管理和负责更换,任何单位不得私自扣留井下通讯设备。

除了跟进迎头的电话机和井下广播外,不得私自改变电话机和井下广播的安装位置。

回撤和损坏的通讯设备应及时交还通讯信息中心;通讯信息中心应做好通讯设备的使用和维修纪录。

透地通信

透地通信

透地通信系统煤矿井下应用白皮书Vital Alert总部位于加拿大多伦多,专注于透地通信系统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公司推出的CanaryTM系列无线透地通信系统是业界首个双向语音和数据透地通信系统。

Canary TM无线透地通信系统提供了革命性的技术手段,独有的实时的、双向的语音和数据通信技术,满足了矿山井下与地面的通信需求,为救生舱/避难硐室与地面通信、矿山救援、远程监测和控制等煤矿井下应用专用的透地、穿岩的通信链路。

Canary TM无线透地通信系统包括以下三款设备:Canary TM Link (普通型)Canary TM Link-IS (隔爆兼本安型)Canary TM GO (移动便携型)以上三款设备分别用于非煤固定场景、煤矿固定场景以及非煤移动场景,三款设备可任意的两两配合使用,组成点对点的双向通信链路,从而实现垂直方向或水平方向等不同角度的透地通信。

除透地通信技术之外,Canary TM还可连接泄漏电源和有线网络,能够为井下作业人员在新开采的矿井环境或光纤线缆发生损坏的时候提供临时的通信通道。

同时,多套点对点透地通信系统也可以通过WiFi网络、光纤网络等多种通信链路进行互联,从而到达矿井所有层面。

Canary TM Link产品特性穿透岩石等固体物质的实时双向语音、数据的非视距无线通信双向语音可达300米、双向数据可达450米与现有的UHF/VHF对讲、采集传感控制设备、头戴耳机话筒器等能配合使用双向传输速率可达1Kb/s,支持SPR语音编码(速率800bps+)多种可选数据接口,包括RS485、RS232、USB、以太网、WiFi、电台中继等采用甚低频2-8KHz内置Linux平台和API接口,可提供类似短信或文本到语音的人机对话功能适合永久性的、固定的安装场景,尺寸小也便于迁移防护等级:IP67,适合恶劣环境使用供电:交流或直流供电,或采用外置24V电池尺寸:40cm*25cm*10dm重量:主机重量小于5公斤认证:FCC Part 15 Class A,RSS-210,IEC/ULS/CSA/EN 60950-1,RoHS Canary TM GO产品特性数分钟内即可完成部署,适合临时部署、应急通信等场景每套设备由两个防水工具箱组成,尺寸为53cm*43cm*20cm;其中一箱包含主机、接口、键盘、内置电池和接收天线(12公斤重);另外一箱包含200英尺环形天线(9公斤重)装置在第二个防水运输箱里标配10小时续航能力的电池标配天线可实现200米以上的透地通信可选Canary TM Deep天线,使得双向语音通信达到300米、双向数据通信达到450米双向语音双向传输速率可达1Kb/s采用甚低频2-8KHz供电:内置电池续航时间10小时防护等级:防水和防尘设计认证:FCC Part 15 Class A,RSS-210,IEC/ULS/CSA/EN 60950-1,RoHS Canary TM Link-IS产品特性隔爆兼本安型(MSHA认证中,MA待认证)尺寸紧凑、便于移动穿透岩石等固体物质的实时双向语音、数据的非视距无线通信双向语音可达300米、双向数据可达450米与现有的UHF/VHF对讲、采集传感控制设备、头戴耳机话筒器等能配合使用双向传输速率可达1Kb/s采用甚低频2-8KHz防护等级:IP57,防水防尘,适合恶劣环境供电:内置电池支持8小时以上工作时间,额外10小时后备典型应用矿山救生舱/避难硐室与地面的备份通信链路(作为光纤主链路的备份)当灾难或事故发生时,救生舱/避难硐室与地面的光纤链路极易受到损坏,导致地面与井下无法建立通信连接,救助救援缺乏现场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将为应急救灾带来极大的难度。

华为数字矿山井下通信解决方案彩页

华为数字矿山井下通信解决方案彩页

华为数字矿山井下通信解决方案当今社会对安全生产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井下煤矿生产的安全性已成为行业及企业的立命之本、发展之根,只有全面、深入地实现井下生产自动化才能满足安全的最终要求。

在21世纪,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集中表现,我国煤矿企业正逐步走向矿山数字化,井下通信是矿山走向数字化的基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支撑着诸如生产过程管理、采矿作业分析、决策支持等应用。

矿山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布局与发展也将是现阶段安全生产的重要一环。

使ICT系统在安全生产和自动化生产中发挥着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

通过ICT系统建设,实现生产过程管理和控制一体化无人采矿、遥控开采矿山分析、管理的逐步信息化、应用化(如信息分析、生产评估、监控、决策支持)更深入的智能化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透彻的感知前言趋势初期的井下通信方案采用以小灵通为主的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解决井下基本语音通信功能;目前流行的井下通信方案主要是3G和工业环网为主的语音+数据业务,除了解决基本的语音通信功能以外,还将承载井下多业务的接入与回传,可实现移动办公等业务;未来井下业务会逐步向LTE演进,实现大数据的无线交互和更稳定的语音通信,以及多维度的智能感知。

1 代表:小灵通2 代表:3G+工业环网3 代表:LTE+工业环网分散建设,独立经营 ·解决基本语音通讯 ·实现人与人的互联统一规划,统管统调·多业务接入及承载·有线无线统一调度·清晰语音通信·移动办公作业等数据业务 大数据无线交互 ·多维度智能感知 ·移动超宽带 ·大数据无线交互安全生产与经营能力不断提升矿井井下通信建设应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目前大部分矿业企业在井上和井下存在信息化不足, 阻碍了矿业行业的进一步深入发展。

· 井下通信基础薄弱,井下生产过程井上可视性低,矿山生产企业无法随时掌握井下生产、人员分布动态以进行有效分析、管理及决策,安全生产得不到保障。

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试行)前言为规范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的选型、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保证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的正常使用,建立通畅、便捷、有效、快速、智能化的井上下通信联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选型、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煤矿安全规程》GB/T 288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3836.1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3836.1-2000,eqv IEC 60079-0:1998)GB 3836.2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GB 3836.2-2000,eqv IEC 60079-1:1990)GB 3836.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增安型“e”(GB 3836.3-2000,eqv IEC 60079-7:1990)GB 3836.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GB 3836.4-2000,eqv IEC 60079-11:1999)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AQ 6210-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MT/T 286 煤矿通信、自动化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T 772-1998 煤矿监控系统主要性能测试方法MT287-92 煤矿信号设备通用技术条件MT20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YD/N 065-1997《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T 954-1998《数字程控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1821-2008《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发布《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第二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08)49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 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具有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实现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功能。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试行)》晋煤办信发2010 1743号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试行)》晋煤办信发2010 1743号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试行)前言为规范全省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的选型、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保证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的正常使用,建立通畅、便捷、有效、快速、智能化的井上下通信联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信息中心提出并起草。

1 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山西省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选型、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的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管辖范围内的煤矿企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煤矿安全规程》GB/T 288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3836.1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部分:通用要求(GB 3836.1-2000,eqv IEC 60079-0:1998)GB 3836.2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GB 3836.2-2000,eqv IEC 60079-1:1990)GB 3836.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增安型“e”(GB 3836.3-2000,eqv IEC 60079-7:1990)GB 3836.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部分:本质安全型“i”(GB 3836.4-2000,eqv IEC 60079-11:1999)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AQ 6210-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MT/T 286 煤矿通信、自动化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T 772-1998 煤矿监控系统主要性能测试方法MT287-92 煤矿信号设备通用技术条件MT20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YD/N 065-1997《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T 954-1998《数字程控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1821-2008《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1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发布《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第二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08)49号)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 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具有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实现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功能。

六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与通信联络系统-PPT精选

六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与通信联络系统-PPT精选

煤矿井下具有瓦斯等易燃易爆气体和煤尘, 煤矿用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有电气防爆等特殊要求。
因此,下面我重点介绍煤矿用井下人员定 位系统和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2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安全 监察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 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9]146号)》要求煤 矿要按照在灾变期间能够通知人员撤离和实现与 避险人员通话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矿井通信 联络系统。
2.2 分类 矿井通信系统包括: (1)矿用调度通信系统; (2)矿井广播通信系统; (3)矿井移动通信系统; (4)矿井救灾通信系统等。
2.3 矿用调度通信系统
矿用调度通信系统一般由矿用本质安全型防爆 调度电话、矿用程控调度交换机(含安全栅)、调 度台、电源、电缆等组成,如图1所示。
矿用本质安全型防爆调度电话实现声音信号与 电信号转换,同时具有来电提示、拨号等功能。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与 通信联络系统
孙继平
博士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副校长
1 引言 2 井下人员定位系统 3 矿井通信联络系统 4 煤矿电气安全 5 煤矿物联网及其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1 引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9]23号)》要求煤矿和非煤矿山要安装
(2)调度室值班人员及领导通过通信系统通知 井下作业人员撤人、逃生路线等。
(3)日常生产调度通信联络等。
(4)矿井救灾通信系统主要用于灾后救援。
2.9 救援案例
2019年7月29日河南省陕县支建煤矿发生透水事 故,共有69人被困。
被困人员通过电话及时将被困人数、位置和状 况向地面汇报,为救援提供了准确信息,缩短了救 援时间。

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

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试行)、八前言为规范全省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的选型、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保证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的正常使用,建立通畅、便捷、有效、快速、智能化的井上下通信联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由山西省煤炭工业厅信息中心提出并起草。

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山西省煤矿井下通信设备和系统选型、安装、使用、维护与管理的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山西省煤炭工业厅管辖范围内的煤矿企业。

2规范性引用文件《煤矿安全规程》GB/T 2887 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 3836.1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1 部分:通用要求(GB 3836.1 -2000 , eqv IEC 60079-0:1998 )GB 3836.2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2部分:隔爆型“d”(GB 3836.2-2000 ,eqv IEC 60079-1:1990 )GB 3836.3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3部分:增安型“e”(GB 3836.3-2000 ,eqv IEC 60079-7:1990 )GB 3836.4 爆炸性气体环境用电气设备第4 部分:本质安全型“ i” (GB 3836.4-2000 , eqv IEC 60079-11:1999 )GB 50215-2005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AQ 6210-2007 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MT/T 286 煤矿通信、自动化产品型号编制方法和管理办法MT/T 772-1998 煤矿监控系统主要性能测试方法MT287-92 煤矿信号设备通用技术条件MT209-90 煤矿通信、检测、控制用电工电子产品通用技术要求YD/N 065-1997 《邮电部电话交换设备总技术规范书》YD/T 954-1998 《数字程控调度机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1821-2008 《通信中心机房环境条件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0 )146号)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发布《禁止井工煤矿使用的设备及工艺目录(第二批)》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08 )49 号)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3.1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具有以有线或无线的方式实现语音、数据、图像传输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1页
振动信号实现灾后井下与地面救援通信系统
成都凯生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电子科技大学
一 煤矿振动探测定位系统
1, 项目构想来源
针对近年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频频出现的煤矿矿难,大量人员被困井下。地面人员在
搜救过程中往往无法准确获取被困人员数量以及位置信息。如果在灾后能在第一时间获取较
为准确的人员信息,那将对救援工作带来巨大的方便。
2, 思路
需要利用现有的科技研发资源,产学研结合,建立一套集灾前监控,灾后救援于一体的
完善的监控系统!这就是煤矿无线监控系统的雏形。
需要利用现有的科技资源,各专业结合,建立一套集灾前监控,灾后救援于一体的完善
的监控系统!这就是煤矿无线监控系统的雏形。
系统建设步骤:
 在矿区进行全面的地理及地质数据收集,包括地质类数据和煤矿所在地的矿
井巷道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
 根据所得数据进行传感器布局,根据实际需求达到尽量经济的布局规划方案
 根据布局方案在地面或浅表层安装高灵敏度振动波检测设备,并且组网。
 在煤矿地面部分建立监控数据收集,存储,处理大型终端。
 进行试运行,并且根据实际数据验证状况进行调整,以达到优化。
经过大量的论证,我们将传统无线电监控思路改成了振动波监控思路。这是一次极具挑
战意义的开发工作。
3,系统构思
.监控系统无须井下电力支持,由于在事故发生后,井下是停电状态,所以所有有线网
络、无线电网络都无法工作,所以振动波监控就成了唯一可行的方案。
利用振动波监控系统对事故发生地点进行一定精度的定位,评估事故影响范围、灾害程
度和制定救灾方案。
利用振动波监控系统对受困员工的相对精确的定位也就成了事故状态下搜寻幸存者最
直接有效的方法。
希望该监控系统的开发和利用,能填补在事故隐患治理关键技术研究中的某些技术空
白!
信号与传感器类型的选择
信号类型选择的依据:
① 能穿透岩石与土层
② 地下设备工作条件需求简单
③ 设备结构简练,不易受地理和矿井环境突变的影响
振动波的传播特征主要决定岩体的阻抗特性, 即岩体的密度和振动波的传播速度的乘
积。在波的传播过程中,遇到岩层两种介质的界面时,波的能量其中一部分通过交界面透射
或折射过去进入另一种介质,而另一部分就会被反射回来,波的这种透射,折射和反射性质
均与每一层面介质的阻抗特性有关,是各岩层介质阻抗特性的函数。 振动波在岩层中能够
以每秒1~2千米的速度传播,即便在浮土层,可能也有每秒数百米的传播速度。
振动波具有的优点:
接收设备相对简单。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2页
设备经过处理之后便携,便于安装,可加固。
穿透岩石与土层。
所以我们选择振动波作为信号传输手段。
系统构架思路:
由于矿井下与地面之间的岩石与土层分布状况以及相应的物理参数完全不可能通过传
统无线电定位方式通过获取信号之后再实施理论计算来估计位置。
只能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获得信号中含有的信息:
1,通过多传感器阵组成的阵列获得先验信号的信息,在灾后利用接收到的信号进行比
对。在监控中心能观测到信号从而确认被困人员位置。
2,通过莫尔斯码的原理将振动波信号编码,被困人员按预先培训的方式将信息通过振
动信号传输到地面。
也可两种办法同时使用。
系统构架图
图1 系统构成场景示意图
图2 多通道振动采集定位系统工作示意图

数据收集,分析,
处理,显示终端

传感器系统
数据采集系统

震动波传感器阵列
图3 多通道振动采集定位系统工作示意图
图4 多通道振动波采集处理设备实物
图5 实验用高精度多分量传感器实物
4, 研究现状
信号检测理论:核心技术已经通过实验验证可行。利用多年积累的信号处理分析基础。
传感器:已选好型,完成定制。
数据采集设备:已完成16通道样机以及其中检测关键技术,样机如图4。
数据分析终端:硬件设计可采购成熟的部件,在成熟的平台下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处
理以及显示终端;其中软件的需要大量的时间,这是本套系统对于用户的核心部分。已完成
核心处理部分。
传输系统:采用成熟的传输线,电缆和光缆均可采用。
关键技术:
如有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谢谢!
3页
1, 传感器设计与定制。
2, 信号采集设备的关键技术。
3, 弱信号处理提取,处理,分析。
实验验证:
选用传播路径比实际井下状况更为恶劣的情况,敲击位置为山脚下,接收位置为山顶。
图6A 其中一个通道原始信号波形
图6B 局部放大秒波形
图7A 信号放大,敲击3下,间隔5秒左右。信号经过两级处理。
图7B敲击信号检测结果
图8A信号放大,敲击3下,间隔5秒左右。敲击距离比图7实验1稍近
图8B敲击信号检测结果
根据在贵州某矿的实际检测结果与此相比,实际状况下信号传播条件和接收信号的状
况相比实验条件下更好。所以我们可以建立如图123所示振动信号检测系统。当发生事故时,
井下被困人员通过敲击巷道壁,让传感器阵列接收信号,地面人员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得出相
应信息,以便实施营救。
在2011年4月与某煤矿集团救援大队探讨,以此方式在模拟巷道中做实验,得出以下
结果:
1, 传感器直接放于地面,接收到的信号甚至无需处理就可轻松识别。
2, 传感器布于井下通到地面的铁轨上,接受信号能力更强。
由此,经过与救援大队的探讨与了解,得出应急通讯系统的方案。
二 煤矿灾后井下与地面应急通讯系统
图9A
图9B
1,系统构成:
由于井下充满了铁轨,水管等振动波传输的良好条件,使井下(被困)人员通过这些
管线利用振动波向地面人员传送信息大大成为可能。
即使某一处管线断裂后,由于管线在井下已经形成网络,传输路径仍然存在很大的可
能性畅通,只是可能信号不是走最短最佳路径而已。
只需在巷道口,通风口管线位置(据了解一个矿通常4至5个),布置好接收设备与处
理分析设备便可接收井下信号。
如图9所示。
传感器固定在管线上。采用不同精度多分量传感器组。
采集处理机与传感器相联(便携,不超过20公斤)。
分析处理终端可采用在监控中心,也可采用便携式工控计算机。
通过预先编码的方式,这样地面人员就能接收到相对准确的信息。敲击产生振动信号
可以人为操作,如图9A,也可在此基础上研发专门的振动信号产生器,如图9B,放在救生
仓附近,这可以作为下一步考虑。
2,编码原理:
如图10所示:
图10 敲击编码示意图
可以变成四进制码,每一位都有1 2 3 4构成。
三 现状及比较
1, 与现有安全设备比较:
救生仓:救生仓能在灾后为被困人员提供一定时间的生存,但是不能主动发送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