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档案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档案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中国档案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与趋势

1前言

档案信息化是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规范管理和有效共享、开发与利用。档案信息化以档案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网络建设为平台,以扩大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目的,加快推进档案资源数字化、信息管理标准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的进程,促进档案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社会各项建设服务。

1.1档案信息化发展的社会环境

档案信息化的社会环境已经具备。社会信息化发展已经开始带动档案信息化发展,档案信息化建设也是信息社会建设的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引发了一场新的全球性产业革命——信息产业革命。在这场新兴的产业革命中,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是一项核心的内容,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我国信息化发展开始进入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的信息化迅猛发展,信息化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档案作为信息资源,面对信息化的发展潮流,档案信息化也必然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这是时代赋予档案事业的要求,攸关档案事业的发展前途。同时信息化也是档案事业创新发展的契机,无论是国家信息化中对于信息资源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的要求,还是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为档案各项事业的发展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都是档案事业实现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档案部门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发展机遇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积极作为,科学谋划,夯实档案

信息资源作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信息资源的地位,通过档案信息化推动档案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社会需求与活动规律。社会信息化导致档案数量剧增,档案载体呈现多样性,档案内容分散交叉,档案部门必须改变传统管理方法,一方面由于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和新型载体的应用,不宜用传统的方法来管理档案;另一方面由于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加,传统的档案管理方法已经不能完全满足这种需要。国家行业电子政务和电子业务的普遍应用,大大拓宽了档案信息的服务空间,对档案资源服务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促使档案工作跳出传统的狭窄思维,适应社会发展,改变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服务平台,有效积累和储备国家信息资源,真实保存社会记忆,实现更大范围和更多种类的档案信息资源互补与共享,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1.2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环境

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技术环境已经具备。计算机网络的普及促进了信息化的进程,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存储等各种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科学保管和开发利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网络基础设施不断改进完善也为档案信息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快速、方便的档案信息服务提供保障。

1.3档案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2000年,王刚同志提出了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任务的要求,随后国家档案局组织有关部门对档案信息化建设开展研究,提出了全面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战

略部署,全国档案信息化工作全面启动。2002年,国家档案局发布《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开通了国家档案局网站,并在深圳召开了数字档案馆建设现场演示会,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进入全面推进阶段。2003年,中央办公厅明确提出要“建设档案数据库”,并且作为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2005年,审议通过的《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档案信息化作为新时期档案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提出了“以为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各项建设事业有效服务为目标,以国家档案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和“建设较大规模的全国性、系统性、分布式、规范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库群,建立一批电子文件中心和数字档案馆,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总体目标。2006年以来,杨冬权局长在各种会议上强调档案部门要把握大局,珍惜机遇,适应国家和社会信息化发展对档案事业发展的影响和要求,提出无论是各级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是各级各类档案馆,都要在加强档案资源建设的同时,加快采用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提高远程服务的能力,建设覆盖广泛、内容丰富、检索方便、利用快捷的档案利用体系。

2国家档案信息化发展进展

2.1档案数字化建设

档案数字化是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十一五”期间,许多档案部门在国家档案局一系列政策标准的支持和引导下,开展了不同程度的数字化工作探索。档案数字化工作迅速发展,档案数字化的规模不断扩大,档案数字化的规范日渐成熟,档案数字化加工市场已经逐渐形成,档案数字化对象不断丰

富,不仅仅局限在纸质档案方面,已经扩展到照片、图像、录音、录像、电影胶卷、缩微胶片等各种不同种类载体档案的数字化。

2.1.1政策引导

《全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根据“统一领导、标准先行、利用优先、分步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进程。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数据资源整合,制定统一标准,规范档案数字化与网络化建设,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要求,建立与完善国家档案信息目录数据库、纸质档案全文数据库和多媒体档案数据库等各类档案数据库。各地区也都把档案数字化作为编制本地区的档案事业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根据各地的特点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如北京市提出“十一五”期间市档案馆数字化率达到全部馆藏的50%,上海市提出全市各级档案馆数字化全文达到8000万页等。

2006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和国家档案局联合进行“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档案数字化作为重要内容之一被列入试点范围;2008年,国家档案局在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中央国家机关档案数字化和整理现场会”,杨冬权局长强调:档案数字化工作促进了档案工作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由传统利用模式向现代利用模式转变,不但可以便捷全面地提供档案信息,而且可以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确保档案实体安全,应该积极开展,大力推进,以此为抓手,全面提升档案工作的水平;2010年,国家档案局正式提出建立档案安全保密体系,档案数字化成为安全保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档案数字化作为一项档案基础业务的地位得到了确立。

在国家档案局相关政策的鼓励下,全国各地档案数字化工作蓬勃发展,许多地方档案馆都提前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规划中有关档案数字化的目标,档案数字化成果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同时,各地采取不同措施加强机关档案室数字化建设,如北京要求2011年起市属单位向市档案馆移交档案时必须同时移交齐全完整的数字化副本,杭州市财政每年拨出资金专门用于向市档案馆移交档案的前期数字化工作。

2.1.2档案数字化实践探索

在档案数字化的实践活动中,各地档案部门依据各自不同的档案特点和经济条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市档案馆和长春市档案馆的探索。

北京市档案馆在数字化建设中率先提出了“全面数字化”的战略,对除个别档案(实物、会计凭证等)外的全部馆藏实现数字化,计划用20年时间,对馆藏200余万卷档案全部进行数字化;其次,数字化范围涵盖各种不同的档案载体,包括纸质、缩微品、照片、音频视频等。第三是数字化的档案内容齐全,馆藏档案的所有全宗每一案卷都要数字化。“全面数字化”既是一个目标,也是一种方法,它是根据北京市档案馆的馆藏特点和北京的社会经济条件制定的,截止到2009年底,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率已经超过50%,馆藏声像档案全部完成了数字化(新接收的奥运档案除外)。

长春市档案馆在数字化过程中,以客观需要和现实可能为基础,以提高效率和增加效益为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重点、分层次地进行档案数字化。长春市档案馆引入数学模型,对多年档案利用登记进行了多角度的统计分

析,按照各全宗档案利用目的、利用频率、利用年代、所占比重、基数大小分类排队,最后精选出占馆藏档案卷数10%、占馆藏档案利用率90%的20个全宗作为首批数字化对象,并把关系民生、利用最频、惠及百姓的调配档案作为突破口,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在数字化实践中总结出“现用现扫”、“以用定扫”和“常用先扫”等行之有效的工作原则。

2.1.3档案数字化发展的特点

“十一五”期间,档案部门在数字化建设中,已经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成熟的方法,虽然目前国家和行业标准还不完善,但是各地数字化建设的思路和做法大同小异,标准和手段基本一致。具体呈现以下特点:

数字化加工环节不断细化。随着档案数字化实践的开展,档案数字化加工的环节越来越精细,逐渐形成了以档案整理、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图像存储、数据挂接、数据验收、数据备份、数字化成果管理等环节所组成的一整套数字化加工流程,并且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标准和要求。加工环节的标准化是档案数字化工作成熟的重要标志,从任务分发到各环节管理,从流程控制到质量监督都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过程管理,数字化的效率和质量得到很大提高。

数字化标准不断提高。档案部门早期开展的数字化实践中,数字化成品的标准主要以满足网络利用为出发点,以纸质档案数字化为例,图像基本采用黑白200dpi方式扫描,仅有个别地方采用灰度扫描。“十一五”时期,随着存储成本大幅降低和网络带宽迅速增长,越来越多的档案部门在开展数字化工作时,除了满足基本利用以外,还综合考虑全文检索、制作仿真件等需求,数字化的精度不断提高,彩色扫描大量使用,数字化成品的质量显著提高。

数字化生产日趋社会化。早期的档案数字化生产大多以档案部门自主加工为主,由于受到人员、设备、规模、经验和管理等条件限制,数字化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十一五”期间,数字化生产由档案部门自主加工开始向社会化服务转变,除了涉密部门以外,在开展数字化生产时寻求社会化专业机构服务已经成为首选。

2.2电子文件管理

2.2.1电子文件应用状况

由于国家信息化的整体推进,信息技术已在各行各业得到普遍应用,各组织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文件档案工作环境正由纸张环境向电子环境迁移,许多领域正逐步实现业务活动电子化、无纸化。以北京市为例,截至2008年已建成了590多个信息系统,覆盖宏观决策、经济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各领域,对政府核心业务覆盖率高达85%。电子文件的应用范围也日益扩展,种类日益丰富,其信息类型包括字处理、数据库、图形图像、视音频等多种文件类型,也存在电子邮件、GIS、CAD、CAE、数据库、网页、博客、即时通信等多种形式,其应用已经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生产和社会生活之中。2007年度中国科协年度重点课题《我国电子文件管理机制研究》针对49家中央机关及直属企事业单位的调查表明:中央机关及直属企事业单位电子文件数量已占全部文件数量的72.7%;49%的受访单位生成的电子文件数量占文件总数的50%以上;14.3%的受访单位生成的文件100%为电子文件;48%的受访单位认为未来5年将会有50%以上的文件仅以电子文件的形式存在。随着200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正式实施,电子文件的地位和

作用发生了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逐步采用电子文件单轨运行。因而可以预见,电子文件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将空前加强。

2.2.2电子文件理论研究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电子文件管理的理论研究非常活跃,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在电子文件管理理论、标准、参考模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国际方面,2001年发布的ISO15489是第一个关于文件管理的国际标准,它规定了文件管理的顶层框架,以及文件管理的法规环境要求、政策与职责要求、文件管理要求、系统设计与开发要求、过程与控制要求等内容。ISO23081《文件元数据》系列标准旨在引导机构以合适的元数据管理支撑ISO15489的文件管理框架。ISO14721《开放档案信息系统参考模型》(OAIS)则提出了数字信息长期保存和利用的基本框架体系,提出了功能模型、信息模型、互操作模型和长久保存的管理策略,在数字文件保存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在功能需求规范方面,美国国防部制定的DOD5015.2和2008年欧盟制定了《电子文件管理通用需求》第二版(MoReq2),以及国际档案理事会(ICA)的电子文件管理功能需求规范都是全球范围内颇具影响的规范标准。

在国内方面,基于我国管理体制下的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的研究、电子文件管理机制的研究等都是我国理论研究的重点,提出了许多颇具建设性的观点和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进程。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文件研究团队首先启动了电子文件国家战略的研究,提出中国电子文件管理应该走一条“统揽全国,政策引导,融合发展,综合治理”的道路。统揽全国是要求整体战略和相关措施都有面向全国的统筹性和包容性,能覆盖中央与地方、不同地区和不同行

业,对全国各级各类文件、档案管理机构具有普遍的适应性和约束力;政策引导是将政策放在核心位臵上,作为一种主动力机制,发挥定位、引导的关键作用;融合发展是指在宏观上把电子文件管理纳入国家信息化、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的计划和对策之中,微观上要在机构内部实现电子文件管理与业务活动的无缝集成;综合治理是指通过各种措施推进多主体参与电子文件管理,并强调多种管理手段并用。2007年,中国档案学会和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了电子文件管理机制问题的相关研究,在对国内情况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和对国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存在了包括失存、失信、失读、失控等主要问题。研究认为这些问题是思想、制度、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因素交错、重叠造成的,明确提出必须建立和健全管理机制,从国家层面全面科学地规划电子文件的管理活动,提升国家对电子文件信息资源的控制力。具体强化管理措施包括:要建立纳入机制,将电子文件管理纳入信息化战略、纳入电子化业务体系、纳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纳入风险管理框架;要强化集中统一管理原则,从对档案的统一管理,扩大到对整个电子文件管理过程的统一管理,从机构层面的集中管理,扩展到国家层面的集中管理;要加强合作协调机制,理顺各部门间分工与协作关系;要健全共建共享机制,统一标准规范、统筹项目规划,克服电子文件管理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恶性封闭建设之弊;要构建监督审计制度,建立和完善电子文件管理审计制度、开展电子文件管理绩效考核、实施电子文件资产审计;要加快法规标准建设,推进相关的立法工作和标准化工作;要加强技术研究与人才培养,重视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同年,温家宝总理对提交的《电子文件管理机制研究》做出批示“此件很好,可发国办及有关部门参考、研究”。经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同志、副秘书长项兆伦同志批示,请发展改革委、

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安全部、统计局、国研室、档案局、保密局作专题研究。

2009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电子文件管理暂行办法》,指出文件管理要遵循信息化条件下电子文件的形成和利用规律,坚持统一管理、全程管理、规范标准、便于利用、安全保密等基本原则,规定了电子文件在形成、办理、归档等过程中的条件和要求,这是国家正式颁布关于电子文件的管理办法,意义重大。2010年成立了由中办牵头,国家档案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国家电子文件管理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这标志着我国电子文件管理国家战略开始启动。

除了战略、机制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之外,国内对于电子文件管理方法、规范、标准等具体问题的研究也日渐丰富,自2001年以来,电子文件已经成为档案管理领域的重点关注对象。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中,《基于XML的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标准研究》(2004年)关注电子文件管理元数据的含义、作用、构成、管理等;《电子文件和纸质文件双套制运用和管理模式》(2005年)研究了电子文件管理中双套制的应用和操作模式;《文件与档案标准化问题研究》(2007年)关注基于文档一体化的文件与档案标准化体系及结构,标准化进程的成绩与问题;《档案馆电子文件管理研究》(2007年)从电子文件生命周期全流程出发,研究国家或地区档案馆电子文件的管理原则、体制和特点,还包括电子文件的接收、价值鉴定、保存、开发利用,以及信息共享的规则与方法等;《中国特色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体系的建构》(2008年)分析了中国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产生的实践基础,提出中国特色电子文件管理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中国电子文件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走向;《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体系研究》(2008年)关注我国标准体系建设现状分析、国际先进经验比较研究、标准体系构建理论基础、

概念框架与逻辑框架设计、标准体系展开明细表以及标准体系实施策略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中,《城市建设文件档案信息集成管理与集成服务研究》提出的集成研究方法为研究数字化环境下复杂系统的创新与优化问题,跨机构和跨领域的信息资源最优化管理与服务问题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电子文件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在机构电子文件管理理念、管理目标、管理原则、管理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成为实施国家电子文件宏观管理和构建国家大型信息网络的理论基础等。

2.2.3电子文件的管理实践

1996年国家档案局成立了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管理研究领导小组,集合有关力量开展相关研究。2002年《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发布,将电子文件归档作为主要任务纳入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2007年召开全国电子文件中心经验交流会,鼓励、倡导地方政府电子文件的集中管理。2010年国家档案局在全面分析我国电子文件系统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开展了“国家电子文件支撑平台系统”建设项目,旨在通过认真总结我国十多年电子政务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民族软件企业发展模式的利弊和认真梳理、分析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共性业务与技术需求,实现对电子文件管理系统标准体系的研究和编写,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具有自主创新性与示范意义的、能够被社会所认可的、可以公开标准的、并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电子文件支撑平台系统,初步实现我国对电子文件系统按统一标准规划、设计、建设、应用与管理,推动我国电子政务的标准化、国产化进程。以下地区对电子文件的管理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安徽省电子文件中心。该中心大体分三个阶段建设:2006-2007年,主要任务是制定政策框架,发布相应标准,建设基础设施,开发应用系统;2008年,对属于档案馆接受范围的所有省直单位形成的电子公文等电子文件进行收集,丰富电子文件数据库;2009年到2010年,与逐步建立起来的市、县二级电子文件中心连接,实现电子文件和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利用。

浙江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备份登记。2009年浙江省提出了《关于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开展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的各项工作。明确要求对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进行登记认证,并由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对经过认证的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进行数据备份。浙江省档案局制定了《全省电子文件和数字档案登记备份工作实施方案》,明确了组织领导、备份形式、工作程序等具体要求。

江西省直机关电子档案在线报送与集中备份试点。江西省档案局2006年开始建设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旨在接收管理、异地备份省直机关在公务活动中形成、室藏未满20年的电子档案,并从制度、技术、标准规范及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建设电子档案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以凭证性保障、长期可读为目的的规范化管理。

2.3数字档案馆建设

2000年,国家档案局在深圳召开了全国第一次数字档案馆建设研讨会,就此拉开了全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序幕。此后,数字档案馆建设作为档案工作的一项全新事业、全新工程在全国各地获得快速发展,“十一五”时期成为数字档案馆建设的一个极其重要时期,数字档案馆建设开花结果,投入运行并取得绩效。

2.3.1综合性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引领示范

随着电子政务的迅速发展,数字档案资源的数量急剧增长,同时社会对档案的需求方式发生了转变,这些都对档案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些变化,满足数字档案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在线开发利用的需求,数字档案馆建设在各级综合档案馆率先启动并蓬勃发展,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福建、江苏、重庆、深圳、青岛等省市都先后开展数字档案馆的建设。仅以山东、浙江为例,数字档案馆建设从无到有,从初级阶段向规范阶段迅速推进,据调查,山东省已建成启用的数字档案馆有青岛、淄博、威海、济宁、泰安、日照、济南、烟台等8个市级数字档案馆和青岛市崂山区、威海市环翠区等29个县区级数字档案馆;浙江省数字档案馆建设起步早,2009年全省已开展数字档案馆项目建设的国家综合档案馆达到68个,占全省综合档案馆的三分之二以上,累计总投资达8000余万元。全省已建成启用的数字档案馆主要有省级数字档案馆,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台州、丽水、舟山等8个市级数字档案馆,杭州市萧山区、宁波市鄞州区、丽水市莲都区、上虞市、长兴县等部分县市区数字档案馆。可见,数字档案馆建设已成为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各省市的数字档案馆建设中,各地相互借鉴,因地制宜,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典型。

深圳数字档案馆。在探索数字档案馆建设中,深圳数字档案馆是公认的拓荒者。该工程于2000年5月经国家档案局批准立项,次年6月,被列为国家计委技术应用部门发展项目。其建设重点在于规划与设计,规划包括基础设施构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标准规范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其整体规划和总体架构比较完整,不仅有对馆藏数字化和馆务自动化的具体规划,还提出了实现文档管理系统和目录中心管理系统的中期规划,以及实现文件管理系统的远期规划。“十一五”期间,深圳数字档案馆开始二期工程的建设,主要内容为

建设电子文件中心,意在以电子文件中心为依托,解决电子文件的接收和管理问题。

青岛市数字档案馆。2001年启动建设,2003年8月通过国家档案局鉴定并正式启用,成为全国首家启用的数字档案馆。青岛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包括基础设施配备、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数字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开发、档案信息网开通等主要内容,其中最具特色的是构建多媒体档案信息数据库,及时记录重大活动、重大项目和重大事件。

浙江省数字档案馆。项目于2006年启动,整个项目分二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09年6月通过国家档案局组织验收。浙江省数字档案馆是一个集“收、管、用”为一体的完整体系,主要包括一个网络支撑体系,三个档案信息基础数据库(档案目录数据库、重要档案全文数据库与多媒体档案数据库)、三个信息中心(省直单位档案电子目录中心、省直单位电子公文接收管理中心与省级现行文件中心),两个网站(政务内网网站和公众网网站)和一个电子阅览室等建设内容。项目建设以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为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把数字化信息能够直接在网上提供服务作为检验数字档案馆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志;以数字档案信息流动为目标,实现数字信息的动态管理,实现省级机关电子公文的网上在线接收、馆藏档案资料数字化管理与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网上发布,满足利用者异地和远程利用服务的需求,为党和政府及社会公众有效提供档案信息服务。

福建省数字档案馆。2010年7月,福建省档案局制发《福建省新馆“数字档案馆”建设规划方案》。规划根据数字档案馆“收、管、存、用”基本功能要

求,方案设计以“馆藏档案数据库”为基础,以数字档案数据接收中心、管理中心、灾备中心、共享中心为核心建设内容的新型档案馆。

2.3.2专业、行业、部门数字档案馆建设的探索实践

除了综合档案馆建设数字档案馆以外,专业档案馆和企事业部门档案馆也开展了数字档案馆的建设。

珠海市数字城建档案馆。该示范工程项目被列入建设部2006年科技项目计划,2007年6月通过建设部验收。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标准规范的制定、数据资源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四部分。该项目以“城市建设电子文件元数据”为基础,创建了以电子文件全程管理为核心的数字城建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数字城建档案馆;项目建立的“开放城建档案模型(OUCAIS)”,确保了城建工程档案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用性;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数字资源长期保存的国际标准,与中国城建档案工作的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建电子文件全程管理系统;该项目在城建档案全过程的规范管理与控制方面具有国内领先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数字档案馆。该项目于2008年12月建成并开馆,是全国高校第一个数字档案馆,在数字档案馆平面化服务向立体化服务的转变历程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在SOA架构应用、资源整合、网络信息采集、在线编研等方面进行多项创新,为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很好示范。

河北网通数字档案馆。该项目基于OAIS参考模型来规划建设,要求在数据的提交、收集整理、利用等各环节均采用数据包形式。

2.3.3数字档案馆建设逐步规范

为进一步规范数字的档案馆建设,尽可能的少走弯路,国家和地方档案部门纷纷结合数字档案馆建设的实践编制相应的建设规范,有效的指导全国各地的数字档案馆建设。

山东省编制《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2007年,山东省档案局率先制定《数字档案馆建设规程》(下称《规程》)。《规程》认为数字档案馆是指以电子档案为对象,以电子计算机等数字设备为手段,基于网络实现档案接收、整理、保管、鉴定、保护、共享利用的档案管理模式。其建设主要内容包括网络建设、软件建设、数据库建设、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人才队伍建设、施工、监理与验收等。数字档案馆的应用管理平台建设应包括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电子公文归档管理系统、电子文件接收管理系统、档案信息发布管理系统等数字档案馆应用管理系统,分别在不同的网络上运行,其中数字档案馆管理系统应建立以数字档案信息收集、管理和利用为核心,涵盖整个档案馆业务工作的管理系统。

浙江省编制《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浙江省档案局制定《浙江省数字档案馆建设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办法》认为数字档案馆是指以电子化档案和部分电子文件为对象,以硬盘、磁带、光盘等数字化设备为载体,借助信息网络(如因特网、政务外网、政务内网)和计算机软件等信息技术实现接收、管理和利用等功能,并且具备严格完善的运行机制及管理制度的综合档案信息系统。数字档案馆建设内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建设和规范制度建设四个部分,最终达到档案信息接收、管理和利用的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

国家档案局编制《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2010年6月,国家档案局发布《数字档案馆建设指南》(下称《指南》),包括总体要求、管理系统功能要求、应用系统开发和服务平台构建、数字档案资源建设、保障体系建设五个部分。《指南》认为,数字档案馆是指各级各类档案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字档案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管理,并通过各种网络平台提供公共档案信息服务和共享利用的档案信息集成管理系统。数字档案馆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经过调研、立项、论证、开发、运行等诸多环节,需要各业务部门、档案管理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单位的共同参与,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

2.4资源开发利用

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社会共享是档案信息化的根本目标,“十一五”期间,各级档案部门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04?34号)和国家档案局下发的《关于加强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意见》(国档[2005]1号)的文件精神,充分发挥档案信息化的技术优势,拓宽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手段,不断加强和推进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2006年编制的国家《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根据“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指导思想,将信息化条件下的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作为“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明确提出:加强多形式多层次共享平台建设,推进服务机制创新,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共享和再利用,全面提升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能力;加快优化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的保障环境,建立长效发展机制。各级档案部门也都将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纳入本地区、本部门在“十一五”期间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十一五”期间,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有效地纳入了国家信息化的工作范畴,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在2006年发布的《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中指出:全国各级档案部门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主要是对原始档案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和编撰出版;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原始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和处理,开发档案资料数据库;利用档案网站发布开放档案信息,为社会各界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建立现行文件查询利用中心,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现行文件服务,推进政府信息公开。为进一步推动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2006年10月—2007年9月,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联合启动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表明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工作主要内容包括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政务信息资源管理、已公开现行文件利用、企业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公共文献基础信息库建设、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化服务6个方面。与此同时,各级档案部门紧紧把握信息化发展的契机,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着力于档案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活动,有力地推动新形势下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不仅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且为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工作奠定坚实的服务与保障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平台建设。“十一五”期间,各地档案部门按照国家档案局《档案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所提出的“加强多形式多层次共享平台建设”的要求,以档案网站建设为重点,加快档案信息利用服务平台建设,为最大限度地面向社会扩大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快速、便捷的渠道和服务途径。如辽宁省档案局以辽宁省档案信息网为平台构建档案网站信息资源

共享体系,其中包括“全国档案网站新闻”、“全省档案网站信息”、“省、市两级现行文件”和“全省档案网站电子档案信息”四个共享平台;青岛市档案局以需求为导向,2009年对青岛档案信息网进行再次改版,提供全市13个综合档案馆的网页及开放档案查询平台,为用户提供档案馆际信息共享服务,构筑了开放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的服务体系。许多档案部门通过档案网站,在档案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基础上,积极扩大发布开放档案信息资源的数量,推动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共享。如:甘肃省档案局将已有的数字化档案数据进行整理、鉴定、发布,实现全部目录的网上检索,并逐步实施全文浏览;大连市档案局将构建丰富的网上资源作为提升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基础,并计划在2010年底前将开放档案文件级目录全部上网,以满足公众对档案资源的利用需求。以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社会共享为目标的档案网站及其资源共享服务建设,极大地推动了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发展。

二是以专题数据库建设为核心的开发利用工作。“十一五”期间,各地档案部门以开发档案专题数据库为手段,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方式,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福建省档案局在分布式档案基础数据库建设成果基础上,充分发挥信息化和信息资源相结合的优势,积极推动以档案专题数据库的建设与提供服务为主要方式的新时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全省紧紧围绕服务和谐社会、服务海峡两岸经济区建设的主旨,以专题档案信息的方式集中展示本地区历史文化、风俗民情、人文景观、社会发展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共集中开发建设64个公共档案专题全文数据库,在“福建省分布式档案网站系统”上发布共享。南京市自2008年实施市区两级档案馆共建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以来,已建有婚姻、招工、独生子女、

公证、兵役等档案专题数据库,共有数据350万条。各类民生专题数据库的建成,为档案馆查阅各类涉民行政审批及行政备案事项,帮助百姓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极大便利,提高了档案的查准率和查全率。

三是各级档案馆成为政府公开信息的集中查询场所。推行政府信息公开是推进我国民主政治进步的一项重要大事,档案馆作为公众获取政府公开信息的场所,是党和政府赋予档案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责,2007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各级国家档案馆作为政府信息公开查阅场所的地位。“十一五”期间,各地都在综合档案馆内相继建立了同级政府的信息公开查阅场所,许多档案馆挂牌成立了“政府信息公开查阅服务中心”,依法履行向社会提供查阅已公开的政府信息,拓展了各级档案馆作为公众获取政府公开信息场所的查询职能。在各地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各级档案馆普遍加强了查询场所建设,明确责任部门,设立专门人员,简化查阅手续,编印服务指南,开放文件目录,实现计算机全文检索,建立政府公开信息查询系统,使档案馆成为社会公众查阅政府信息服务的重要窗口。中央档案馆建立了“中央国家机关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面向社会开放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各委办局的政府网页所提供的近十几年以来的政策、法规、文件等政府公开信息,并且通过多种努力,让老百姓“进得来、用得上、信得过”,切实起到了国家机关与普通公民连接的桥梁作用;上海市档案馆是率先实施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的城市档案馆之一,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档案资源建设理念、开放利用理念和公共服务理念,采取更贴近需求的手段和方式,多角度、多层面、多类型地开发政府公开信息和档案信息资源,满足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2007年4月在上海档案信息网上推出政府公开信息实用分类查询系统,网民可

中国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点击

中国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点击 〖报告内容〗 信息化:撬动转型的支点 10.9%与10.7%,两个不大不小的数字在最近一段时刻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一方面,我们为GDP10.9%的过热增幅感到担忧,专门这一数字是建立在能耗同比上升0.8%如此一个基础上实现的。另一方面,电信业务收入增长的10.7%也让我们感到担忧,如何讲电信业务收入增长低于GDP 增长在改革开发以来依旧第一次。日前信息产业部最新快报显示,1~7月份全国通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052.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1.4%。不管是上半年的增幅10.7%依旧1~7月份的增幅11.4%,都表示大幅超前已然不在了,因此我们可能会产生如此的疑咨询:电信业是不是差不多从辉煌步入了“微利时代”?通过转型是否能够走出“微利”逆境?关于转型如此一个相对“抽象”、“虚幻”的理念而言,信息化与之的关系又是如何样的?……在那个转型及信息化的时代,关于信息通信行业的思索还远不止这些。 “以后电信业务的增长将会与经济增长相习惯,成为一个稳固进展的微利服务行业。” 掘金“微利时代” 在第六届中国信息港论坛上,信息产业部通信科技委副主任、中国电信总工韦乐平指出,“以后电信业务的增长将会与经济增长相习惯,成为一个稳固进展的微利服务行业,像2002年大规模的、不计成本的、全社会的投资都投向电信的情形差不多不复存在。”一时刻关于电信业“微利讲”的争辩此起彼伏,其中反对者居多,纷纷指责电信业是暴利行业。然而在笔者看来,“微利”的提出是有一定道理的。如何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我国经济步入“微利时代”的大背景下,某一个行业长期获得高利润是不可能的。而且从电信业目前的进展态势来看,技术的日新月异、业务的更

国内外信息化发展比较研究

摘要: 二十一世纪,已成为信息的时代,这个世纪哪行哪业想要立足于市场都离不开信息,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企业要实现基业常青,进行信息化建设是必由之路,培育信息化文化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然而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营、管理、设计、制造等部门的应用,形成了一批分立的、单项应用系统。许多的发达国家在诸多领域信息化水平都远远超出了我国,作为我们中国企业必须认清现状,谋求进步与发展,全面达到企业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国内外;信息化;企业信息化;信息化建设

国内外企业信息化发展比较研究 1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化(Enterprises informatization) ,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将企业的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给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的一切信息,以作出有利于生产要素组合优化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以使企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1企业信息化的重要性主要体现的几方面: 1.可以加快企业的内外部沟通,提高工作效率 2.企业资料信息可以系统整理,快速调阅,防止人工出错遗漏 3.方便管理,信息技术无论作为企业的战术手段还是战略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益,但这并不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单方面可以实现的 1.2信息化建设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有57.7%的中小企业都已经信息化。随着政府大力推广信息化建设和企业对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我国企业已认识到企业网站的重要性。业内人士指出,企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增长,将会拉动整个IDC行业市场的迅猛发展,如虚拟主机,企业邮箱,智能建站,托管租用等。我们相信,企业信息化建设必将成为互联网基础行业的另一个亮点。 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整个IDC行业由于各种类型企业的信息化需求而稳步发展。追溯中国IDC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国内的IDC是随着网站的迅速发展而超常规发展起来的,客户主要集中在商业网站上。进入2009年,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希望借助自己的网站来达成商业交易。 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企业发展的生命线。因此,把握市场发展的脉搏,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借助优秀互联网服务,打造优质信息化通道,将有助于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一、中国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1993年以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工业界认识到,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事业是关系四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是直接从事这一事业的科研和生产部门的事,还要求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建材、纺织等部门密切协同和大力支持,共同奋斗。为了振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事业,为推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同年12月8日至12日,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系列型谱专家论证会,确定了我国在此后一个时期,发展大中型计算机,小型机系列机的选型依据。 1983年5月15日,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会议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正确处理自己研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放在首位,要把发展中小型机、特别是微型机、单板机作为重点方向;要面向应用,大力加强计算机软件工作,迅速形成软件产业;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作为整个计算机事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速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 1984年中央领导同志及时指出,新的“工业革命”表明,西方国家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这对我们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强调要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等。为研究我国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国务院成立“新技术革命对策”小组,组织了计算机专项和光纤通信专项研究。 1984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在现代新兴产业群中,信息产业是最重要、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核心因素。要逐步装备我国的信息产业,并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改造传统工业服务。应当把电子工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了加强对

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目录 中文摘要 前言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 2. 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三、中小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资金短缺。 2. 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3. 信息人才不足。 4. 传统观念和管理模式。 5. 企业行业分布广,需求复杂。 6. 信息化进程与企业发展不匹配问题。 7. 信息化“一揽子”解决方案问题。 8. 环境问题。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遵循效益原则 (1)效益启动原则 (2)低成本原则 (3)渐进性原则 (4)可持续原则 2、中小企业信息化实施策略 (1)目标定位至上的策略。 (2)管理和信息化建设规划要同步。 (3)重视跨行业的协同模式。 (4)企业的应用基础。 (5)政府良好的政策扶持,相关的倾斜优惠政策,完善的奖惩执行力度。 (6)社会的大环境给他们创造有利条件。 (7)提升管理者的素质,改变原有的管理体制,完善企业的各项制度。 (8)帮助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结语 六、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摘要:信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渠道。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占我国 注册企业99%以上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中小企业的信息化的意义及目前的发展现状,深入分析现阶段我国企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 前言 中小企业作为一个规模庞大的群体,在国内大约有829万家,总产值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40%,在整个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信息化的水平,其需求和采购意向直接影响着IT设备相关生产厂商的生产。因此,分析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需求特点,了解其实施策略就显得十分重要,并一直是IT设备厂商关注的焦点和国家政府部门制定决策的依据。 一、业信息化的意义 企业信息化:即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如数控机床等)。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有着无限的机遇和挑战,信息化业务更是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 1.有利于企业迎接加入WTO后的挑战,适应国际化竞争。加入WTO以后,企业将更直接地面对国际竞争的挑战,在全球知识经济和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也是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特别是跨国经营的重要前提。 2.有利于实现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目标。在综合运用好国家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的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有助于改善企业管理,提高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3.有利于抓住新世纪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正处在知识经济迅速崛起,全球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对信息的采集、共享、利用和传播,不仅成为决定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水平和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4.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我们开发和利用信息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只有实现信息化,企业才有可能抓住机遇,实现健康发展。 5.企业信息化实现企业全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运营自动化、管理网络化、决策智能化。其中,运营自动化是基础,决策智能化是顶峰。 6.增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性快速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增加企业间的技术流通,总体提升整个行业的技术水平。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现状 中小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对内在不断完善自己的管理水平,对外要迎接日益激烈的市

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万方科技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软件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年(班)级:15计科升-1班 学号:1516353029 姓名:闫建勋 指导教师:马永强 完成日期:2015-12-1

摘要 计算机软件是计算机系统执行某项任务所需的程序、数据及文档的集合,它是计算机系统的灵魂。从功能上看,计算机软件可以分为系统软件、支撑软件和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和支撑软件也称为基础软件,它是具有公共服务平台或应用开发平台功能的软件系统,其目的是为用户提供符合应用需求的计算服务。因此,应用需求和硬件技术发展是推动软件技术发展的动力。 软件产业和软件服务业因其具有知识密集、低能耗、无污染、高成长性、高附加值,高带动性、应用广泛与市场广阔的特点,而成为知识生产型、先导性、战略性的新兴产业,成为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成为世 界各国竞争的焦点之一。 当前,我国进入了后PC 时代,人们对计算需求更为广泛,软件应用“无处不在”,市场前景广阔;不久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软件应用市场,足见我国发展软件技术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现状、趋势、意见

Abstract Computer software is a computer system to perform a certain task required procedures, data and document collection, it is the soul of computer system. Look from the function, the computer software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system software, support software and application software. System software and support software basic software, it is a public service platform and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latform software system, its purpose is to provide users with the application demand of computing services. Therefore, applications and hardwa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to promote the driving for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technology. Software industry and software service industry because of its advantages of knowledge intensive, low energy consumption, no pollution, high growth, high added value, high acceleration, wide application and broad market characteristics, and become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orerunner sex, strategical burgeoning industry, become the cor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大数据时代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大数据时代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8-08-21T16:39:52.487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20期作者:李雪梅 [导读] 摘要:城建档案信息化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及了,城建档案是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内在的基础信息,有了城建档案的存在,便可以对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最完善准确的规划,因此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昆明市城市基本建设档案馆云南昆明 650216 摘要:城建档案信息化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及了,城建档案是城市高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内在的基础信息,有了城建档案的存在,便可以对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最完善准确的规划,因此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 引言 城建档案主要是在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所保存下来的一些文字,图表和声音等文件材料,这些材料的保存有利于下一次对城市建设的参考和分析,可以提高建设的效率与目的性城建档案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不可缺少的宝贵材料,因此在保存手段上应该采取高度保护的方法,而古老的城建档案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因此需要革新,将信息化引入到城建档案中,这样的信息化建设是必不可少的,一旦将城建档案信息化应用于现实生活中,那将是很重要的一项措施,面对现代社会对城建档案的严格要求,城建档案的革新势在必行,无论何时都应该将城建档案的发展放在首位,面对现代社会城市建设的严峻考验,本文对大数据下的现代现代社会的城市化进行战术分析并且提出相应对策,为了城市化建设能够又快又好的进行,将对城建档案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要求。 1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1.1 城建档案管理不规范 首先,城建档案的收集来源缺乏地区均衡性,立足整体来看,城建档案资料的收集在有些地区过于集中,有些地区存在残缺;在管理权限的角度上看,城建档案资料在专业部门内部收集的明显比外部少;在城建档案分类上看,部分档案资料分类不规范,存在内容重叠等现象。其次,城建档案收集的方式局限于传统单一的形式,纸质档案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而其他载体的城建档案相对较少,不利于城建档案信息的系统化和全面化。最后,城建档案管理还存在档案资源处理的不规范现象,部分城建档案管理负责人只重视数量而忽视质量,造成盲目收集,资源浪费,许多收集的资料不具有使用价值;对于收集到的城建档案资料,城建档案管理负责人没有对这些资料进行规范的分类整理,降低了城建档案管理的效率。 1.2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力度不强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建档案管理工作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力量来提高城建档案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但是调查发现,在城建档案管理的建设中,城建档案管理仍然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仅靠人力进行城建档案资源收集整理工作,降低了城建档案管理的效率。再加上城建档案处理的相关硬件投入十分滞后,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度低下,无法满足信息共享的要求。此外,在已有的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中,部分地区存在系统开发节奏慢的问题,无法统筹各个地区的城建档案信息管理。 2 大数据时代城建档案信息化的建设 2.1 灵活工作机制,提升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以人为本,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中心,只有信息化技术的支撑是不够的,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也是重中之重。城建档案馆的发展需要各种人才做支撑。简而言之,以人为本的服务模式,复合型人才不可少。目前,一些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离信息化档案工作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有些工作人员是档案专业出身,但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够高。而有些工作人员虽然精通信息化建设,但开发和管理新型软件的能力和信息的感知能力还有待加强。要打破这些壁垒,更好地实现以人为本的档案服务工作,首要任务就是灵活工作机制,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人为本、转变思想,创新机制,拓展工作人员的思路积极为档案馆的改革和发展献言献策。同时,还要加强学习提升素质。要想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综合素质,城建档案馆的领导和管理人员应该以身作则,使学习和服务常态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提高员工素质:一是定期开展集体学习和工作讨论。在学习和讨论的过程中把各个部门遇到的问题进行整合。捋顺馆内的工作流程,增强部门之间的交流,使人民群众享受更便捷的一站式服务。二是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听专家讲座以及鼓励职工在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方式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三是招聘创新型人才,为城建档案馆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恪守职业道德,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服务人民群众,便利人民群众,一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让档案工作真正做到“从人民群众中收集、服务人民群众”。 2.2 提升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 城建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将使其各项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整理及妥善的保管,并且在信息环境下城建档案信息资源也可以得到更加高效的应用。在城建档案的信息化中建设相应的网络平台,为城建档案的利用提供途径,同时采用电子形式进行城建档案的管理可以减少实体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在图片、影音、设计等资料的保存上也更加规范,在应用中其查找也更加快捷,进一步提升其应用效率,实现城建档案的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形式。加强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力度开发新的软件和技术,从技术和方法来解决管理信息技术古老落后的问题,全面改善信息管理落后的问题,依靠先进设备的使用,和人力资源的熟练技术来保证管理信息的高效性,磨刀不误砍柴工,做好管理信息的前提,便成功了一半,对基础设施的整合,保证了管理过程的稳定性,对数据的处理也应该利用电子网络技术进行,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提高了效率。如今为了能够提高综合服务质量,增加城建档案的使用量,加大其宣传力度,保证满足客户的需求,普及更科学更合理的软件,争取将最高尖端的科技产品应用在城建档案管理实践中# 2.3 提高城建档案管理的规范化 大数据为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的手段,为了加大信息在不同部门之间的传递需要对档案管理进行规范化管理。各地区在推进城建档案管理数字化的过程要严格参考城建部的相关规定,在本地政府部门的指导下统一进行。不同的档案管理部门在档案管理时要采用相同的管理准则和格式,在实际管理过程依据信息的特性采取差异化的管理方式,但是差异化的管理方式必须在统一的指导下进行,各部门不得随意改变管理准则和要求。另外,还需要将档案管理平台和其他相关的平台联通,档案管理平台将项目建设从立项到竣工验收过程各个审批阶段所需要的资料进行整理,将其中的重复过程省去,在城建档案平台上搭建一个大数据库,其他单位通过该平台就可以将各审批文件和

企业信息化状况

我国汽车行业的信息化总体水平相当低,只有极少的企业会用到一些比较好的沟通方式,更多的是打电话,发传真,进行联系沟通,也只有极少的会用到Email来进行沟通传递,只有少数的信息会借助互联网进行传递, 我国汽车行业信息化起步于上个世纪90年代,但是由于受管理体制、传统观念等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往往流于形式,往往只能在部分领域实现信息系统的部分职能,甚至成为形象工程,成功案例不多。近两年来,汽车行业持续高速发展,竞争也日趋激烈,信息情报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迫切需要生产企业将信息化提升到长远规划、战略发展的层次上来。 这两年国内汽车行业一直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种良性的发展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资金保证和动力。总的来说,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的信息化做得比较好,整车生产企业优于改装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这些企业也确实从中受益,如一汽大众、长安、柳州五菱等,ERP、CRM系统得到普遍使用。企业的信息化需要不断探索完善的过程。例如东风汽车公司在信息化建设的道路上,经历了由“传统流程信息化”→“IT 为主的信息化”→ “业务流程再造和IT促进的信息化”思路上的变迁。 现在企业信息化已经越来越得到汽车行业的广泛认同,尤其在SARS爆发的特殊时期,许多准购车者纷纷借助网络查询信息,企业之间也通过网络联系,使得电子商务空前火爆。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和行业的信息化前进的步伐,尤其是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这个特殊事件的推动下,汽车行业开发了“网上公告申报系统”,这对促进企业、行业信息化进程大有益处。 而一些企业还残留着计划经济时代落后的经营体制和管理方式,这已经成为企业进行信息化的主要障碍。这些都是在企业高层介入下才能完成的,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重视并参与信息化工作,特别是在信息资源规划阶段。因为信息是企业的重要资源,资源的规划直接关系到如何发挥信息资源的作用,此外信息资源规划涉及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只有高层领导才能决定这些重大的事情。 企业信息化作为企业一项战略工程,从决策决定到组织实施,都需要企业高层领导的参与,组织好队伍,两类人员(业务人员与系统分析人员)的密切合作,搞好计划控制。 发展趋势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全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调查报告 -03-22 14:54中国国家企业网

为了系统、全面地了解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十五”规划情况,以指导和推动全国企业信息化工作,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于对520户国家重点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的信息化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638份有效问卷(以下简称638户)。这些企业户数在全部企业中所占比重虽然不高,但其资产、销售、利润却占有相当比重,这些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十五”趋势。现将本次调查结果和我们所做的分析报告如下: 一、638户企业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企业中,分别有国家重点企业231户,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510户。 1.企业行业分布 被调查企业分布在机械、化工、纺织、电子、煤炭、汽车等33个行业(包括”未知”行业,凡未填报”隶属行业”一栏的企业归入此类,下同。)

2.企业地区分布 被调查企业覆盖除西藏、海南、新疆建设兵团以外的3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和计划单列市,如表1-2所示: 3.企业经济类型分布 被调查企业经济类型分布情况如表1-3所示:

4.企业规模分布 被调查企业规模分布情况如表1-4所示: 二、企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1.大多数企业设有信息机构和信息主管 据调查统计:有488户企业建立了专门的信息机构,占调查企业总数的76.5%;443户企业设有主管信息化工作的副经理、副厂长,占69.4%。在231户国家重点企业 中,85.7%的企业建立了专门信息管理机构,81%的企业设有信息主管。由此可见,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家重点企业对信息化工作是比较重视的,是有组织保证的。 2.企业信息化人才队伍情况 据调查统计:638户企业信息技术人员达到3929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666人,占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及 发展趋势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电子测量论文 题目:电子测量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姓名: 班级: 学号:

摘要:本文综合论述了电子测量技术的现状和总体发展趋势,分析了电子测量仪器的研究开发,阐述了我国电子测量技术与国际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进而提出了发展电子测量仪器技术的对策。特别是由于测试技术的突破带来的电子测量仪器的革命性变化.同时,针对业界自动测试系统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作者的一些看法,并介绍了业界的最新进展和最新标准.近年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促进了电子行业的飞速增长,也极大地推动了测试测量仪器和设备的快速发展。鉴于中国在全球制造链和设计链的重要地位,使得这里成为全球各大测量仪器厂商的大战场,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本土测试测量技术研发与测试技术应用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 LXI ATE 自动测试系统智能化虚拟技术总线接口技术VXI

目录 摘要................................................................................................I 前言 (1) 第一章测试技术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2) 第二章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方向 (2) (一)总线接口技 术 (2) (二)软件平台技 术 (3) (三)专家系统技 术 (3) (四)虚拟测试技 术 (3) 第三章展望未来 (4) 参考文献 (5)

前言 中国电子测量技术经过4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科学教育、特别是国防军事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世界高科技发展的潮流,中国电子测量仪器也步入了高科技发展的道路,特别是经过“九五”期间的发展,我国电子测量技术在若干重大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我国电子测量仪器走向世界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已难以用日新月异来描述。新工艺、新材料、新的制造技术催生了新的一代电子元器件,同时也促使电子测量技术和电子测量仪器产生了新概念和新发展趋势。本文拟从现代电子测量技术发展的三个明显特点入手,进而介绍下一代自动测试系统的概念和基本技术,引入合成仪器的概念,面向21世纪的我国电子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GPS技术、RS技术、GIS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以及先进地面测量仪器等将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中,并发挥其主导作用。

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科生实验报告 院系:经济与管理学院 试验课程:物流管理 实验项目: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指导老师: 开课时间: 》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 '

研究物流信息技术在中国发展现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实验内容: 1.《 2.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与发展 3.物流信息技术在国内生产经营中应用现状 4.物流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实验结果:以小论文形式提交 国内物流信息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物流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 (一)、物流信息化的需求 我国正处于全面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之中,所以物流领域的信息化既带有一般信息化的共性,也有其特性。分析近年来现代物流信息化在我国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主要来自于三个层面的因素。第一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解决了信息共享、信息传输的标准问题和成本问题,使得信息更广泛地成为控制、决策的依据和基础。因此只要解决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共享,就能提高决策水平,从而带来效益。在这个层面上可以不涉及或少涉及流程改造和优化的问题,信息系统的任务就是为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这是所有信息化的共性问题,基础问题。第二是企业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不断追求降低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将系统论和优化技术用于物流的流程设计和改造,融入新的管理制度之中。此时的信息系统作用有二,其一是固化新的流程或新的管理制度,使其得以规范地贯彻执行;其二是在规定的流程中提供优化的操作方案,例如仓储存取的优化方案,运输路径的优化方案等。此时信息系统作用主要在于固化管理和优化操作。此类信息化建设涉及流程,因此带有明显的行业特点。第三个层面是供应链的形成和供应链管理的作用上升,其中物流管理是其主要组成部分。要解决的问题是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和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对上下游企业的信息反馈服务来提高供应链的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协同等,物流信息系统不仅是供应链的血液循环系统,也是中枢神经系统。供应链的基础是建立互利的利益机制,但是这种机制需要一定的技术方案来保证,信息系统在这里的主要作用是实现这种互利机制的手段。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全文)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全文)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7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 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2月15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信息 通信技术变革实现新突破的发轫阶段,是数字红利充分释放的扩展阶段。信息化代表新的生产力和新的发展方向,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转型的先导力量。围绕贯彻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信息化发展,直面“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产业链重组,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体系变革;加快信息化发展,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塑持续转型升级的产业生态;加快信息化发展,构建统一开放的数字市场体系,满足人民生活新需求;加快信息化发展,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

竞争力,推动社会和谐稳定与文明进步;加快信息化发展,统筹网上网下两个空间,拓展国家治理新领域,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践行新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的战略举措和必然选择。 本规划旨在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信息化 发展战略纲要》,是“十三五”国家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十三五”期间各地区、各部门信息化工作的行动指南。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一)发展成就。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十二五”时期特 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成立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和决策体系,加强统筹协调,作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等一系列重大决策,开启了信息化发展新征程。各地区、各部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我国信息化取得显著进步和成就。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宽带网络建设明显加速。截至2015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互联网用户、宽带接入用户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3G)覆盖全国所有乡镇,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4G)商用全面铺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研发步入全球领先梯队,网络提速降费行动加快推进。

国内外模具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本文叙述了模具技术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介绍了各行业模具的现状及发展方向;文中强调指出了两个关键问题——模具材料和模具标准——是持续发展 模具技术的重大策略。中国模具技术,则是依据着国际模具市场的发展趋势, 转变着模具品牌产品的发展规模,不断的提高着模具设计水平,迎合着模具企 业的经济发展需求,也会进一步的推动着模具技术发展。 关键词:发展趋势、现状、模具技术、塑料模具、模具CAD/CAM Abstract:This paper was narrat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in the national economy.It was introduced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all trade and professions on the mould and die.It was indicated emphatically two questions of the crux一一mould materials and mould standard——developing continuous ly the great tactics on the progress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China mold technology, according to the international mold i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market, the brand product change mould the development scale, 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level of the die design, catering to the needs of the mould enterprise economic development, will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ould technology. 一、引言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国民经济的五大支拄产业机械、电子、汽车、石化、建筑都要求模具工业发展与之相适应。目前,模具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迅速,模具标准件、软件、材料供应等服务模式更为人性化,为企业一揽子解决问题的服务模式开始出现,这无疑对模具行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另外,我国的模具品种仍然不丰富,模具行业的平衡发展亟需重视。模具是制造业的重要基础工艺装备。模具在制造业产品生产、研发和创新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使得模具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水平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近10年来,我国模具工业均以每年15%以上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模具行业保持产销两旺、持续高速发展,模具产量、质量进一步得到提高。中国的模具市场十分广阔,特别是在汽车制造业和IT制造业发展的带动下,对模具的需求量和档次也越来越高,同时精良的模具制造装备为模具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保障。2007年模具销售额870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21%,模具出口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35.7%,模具进口仍保持在20亿美元。数据显示着我国模具整体实力进一步加强。

中国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信息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一,信息化建设提高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以"金"字工程为代表的信息化重大工程初见成效: --金桥工程建成卫星站70个,主干网覆盖10个大中城市,正在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 ――金卡工程的12个试点城市全部实现了同城跨行的自动取款机联网,其中有的城市实现了国际自动取款机联网,发长量超过6000万张。全国电子联行系统每天处理5万多笔业务,金额达800一1000亿元,每天为国家增加可使用资金500亿元。 --金税工程稽核系统投入运行,据不完全统计,三年多来查出利用发票违法违纪件3万多起,追缴税款1.5亿元。 --金关工程制定并实施了进出口企业代码、进出口商品代码"两项标准";建设了配额许可证管理系统、进出口统计管理系统。出口退税管理系统、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系统等"四个应用系统",并已经陆续投入运行,提高了对外经济贸易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减少了贸易摩擦。 第二,信息化建设促进了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和生产力的提高。 目前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正在从单项应用向集成化、综合

化、网络化应用发展,在节能、降耗、减少污染、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例如: --"八五"期间,电子技术推广应用共完成8000多项。资金投入产出比为1:5。 --全国约有50%的自来水公司采用了计算机控制技术,每年节水挽回的损失相当于35亿元投资,可建设44个水厂。--有色金属行业80%的铝电解槽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每年可节电1.2亿度。 --在企业改造中采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大幅度提高。成都飞机工业公司采用计算机集成生产管理系统,使麦道飞机机头的装配周期从12个月缩短到6个月。库存积压下降20%。 --农业信息网已在十几个省市、200多个县推广应用。收到良好效果。如1998年1月,山东省聊城市大量芹菜滞销。在网上发布现货待售信息后,一周内积压的芹菜全部售完。价格上涨了一倍多,取得直接经济效益200多万元。 第三,信息化建设推动了科研教育的发展,为新闻宣传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手段。 --大批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实现了国际联网,使计算机成为了解与交流科教信息的重要工具;在教育系统计算机辅助教育,远程教育已经起步。 --在新闻宣传方面,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等主要新闻机

先进制造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浅谈先进制造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xxxx xxx xxxxxxxxx 先进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进一步推进国企改革,推动建立强大的企业集团。推进技术创新,推动大型企业尽快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广泛吸引人才,在重大技术创新项目中实行产学研结合,才能尽快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 3)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2 先进制造技术的组成 先进制造技术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提高竞争能力,对制造技术不断优化和推陈出新而形

成的。它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和同一国家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技术内涵和构成。从目前各国掌握的制造技术来看可分为四个领域的研究,它们横跨多个学科,并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1 现代设计技术 1)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包括:有限元法,优化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模糊智能CAD等。 2)性能优良设计基础技术包括:可靠性设计;安全性设计;动态分析与设计;断裂设 7)过程设备工况监测与控制。 2.4 系统管理技术 1)先进制造生产模式; 2)集成管理技术;3)生产组织方法。 3先进制造技术的国内外现状 3.1国外先进制造技术现状 在制造业自动化发展方面, 发达国家机械制造技术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实现了机械制

中国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基本思路

一、中国信息化的历史回顾 中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从国家大力推动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开始,经历了下面四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1993年以前) 20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国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的情况下,计算机工业界认识到,发展我国计算机工业,应该从过去的以研究制造计算机硬件设备为中心,迅速地转向以普及应用为重点,以此带动研究发展、生产制造、外围配套、应用开发、技术服务和产品销售等工作。 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事业是关系四个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大战略问题,它不仅是直接从事这一事业的科研和生产部门的事,还要求冶金、石油、化工、轻工、建材、纺织等部门密切协同和大力支持,共同奋斗。为了振兴我国计算机和集成电路事业,为推动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1982年10月4日,国务院成立了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同年12月8日至12日,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系列型谱专家论证会,确定了我国在此后一个时期,发展大中型计算机,小型机系列机的选型依据。 1983年5月15日,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在北京召开全国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规划会议。会议提出了若干政策措施,正确处理自己研制与技术引进的关系,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抓紧、抓好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放在首位,要把发展中小型机、特别是微型机、单板机作为重点方向;要面向应用,大力加强计算机软件工作,迅速形成软件产业;把计算机的推广应用作为整个计算机事业的重要环节来抓;加速人才培养,建立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 1984年中央领导同志及时指出,新的“工业革命”表明,西方国家要从工业社会转入信息社会,这对我们向四化进军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强调要发展现代化的信息系统,要普遍应用电子计算机等。为研究我国新技术革命的对策,国务院成立“新技术革命对策”小组,组织了计算机专项和光纤通信专项研究。 1984年9月15日,国务院发出通知指出,为了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加速我国四个现代化的建设,必须有重点地发展新兴产业。在现代新兴产业群中,信息产业是最重要、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核心因素。要逐步装备我国的信息产业,并以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为改造传统工业服务。应当把电子工业摆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为了加强对电子和信息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有效地推动这项工作,国务院决定将国务院计算机与大规模集成电路领导小组改为国务院电子振兴领导小组。 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于1984年11月经国务院同意,发布了“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发展战略”,指出我国电子和信息产业要实现两个转移:第一,把电子和信息产业的服务重点转移到为发展国民经济、为四化建设、为整个社会生活服务的轨道上来,为此,必须把电子信息产业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放在首位;第二,电子工业的发展要转移到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和通信装备为主体的轨道上来,并确定集成电路、计算机、通信和软件为发展的重要领域。 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为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七五”期间,重点抓了十二项应用系统工程,即邮电通信系统、国家经济信息系统、银行业务管理系统、电网监控系统、京沪铁路运营系统、天气预报系统、科技情报信息系统、民航旅客服务计算机系统、航天实时测控与数据处理系统、公安信息系统、财税系统、军事指挥系统,并建立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贴息贷款,支持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发展,为以后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广泛的技术和社会基础,培养了一大批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并在一些领域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1986年3月,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宜速作决断,不可延误”,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