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

合集下载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客家风俗文化礼仪客家民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客家地区的风俗文化礼仪丰富多样,反映了客家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下面将从婚俗、丧葬、节日等方面介绍客家风俗文化礼仪。

首先是客家婚俗。

客家人认为婚姻是家族延续和社会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婚礼往往是非常盛大的。

在婚礼当天,新郎要骑着白马去接新娘,这被视为祈求美满姻缘的象征。

新郎接到新娘之后,伴随着锣鼓喧天的鞭炮声,阖家欢乐地前往新郎家。

在抵达新郎家后,双方亲友都要进行热情的互动,以表达美好祝福。

婚宴上,客家人还有自己独特的上新娘仪式,新娘要坐在红色布上,由家中长者领导,然后由新郎跪拜向新娘行礼,并敬酒,以示尊重和感恩。

其次是客家丧葬。

客家人对待丧葬非常重视,讲究礼仪和风俗。

客家家庭在有人去世时,会举行盖棺仪式和告别仪式。

盖棺仪式是指把逝者的遗体放入棺材,在家人和亲友的陪同下,将棺材盖好。

告别仪式则是在丧家设席,亲友来吊唁的场合。

客家人认为,告别仪式是对逝者的最后一次安慰和告别,因此要烧纸、燃香,举行祭祀仪式,以帮助逝者在天堂找到归宿。

丧家礼仪非常注重,亲友必须穿上孝服,依照客家民间传统的规矩来安葬逝者,以示对逝者的尊重和哀悼心情。

此外,客家节日也是客家风俗文化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人民热爱传统节日,他们有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和仪式。

例如,“赶坟节”是祭祖的一种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前的一天,家人会一起前往祖坟扫墓,祭扫祖先,烧纸燃香,祈求祖先的保佑和平安。

这是客家人对祖先的崇敬和纪念的方式,也是一种家族凝聚力的表现。

另外,农历七月的“鬼节”也是客家人盛行的节日。

他们相信在这个月里,鬼魂会出来游荡,为了不惊扰到鬼魂,人们会在门口点上纸灯笼,烧纸钱,以示对鬼魂的尊重。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

客家民俗文化知识客家民俗文化,源于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渊源,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向您介绍客家民俗文化的知识,与您共同探索客家文化的精髓。

一、客家围屋与客家民俗文化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也是客家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围屋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梅州市、广东省恩平县、广东省南雄市等地区。

围屋的建筑既体现了客家先民的智慧,又融入了客家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格。

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围屋的平面形状:围屋的平面形状多为圆形或方圆形,与客家先民的圆形崇拜和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特点相吻合。

2. 围屋的建筑结构:围屋的建筑结构独特,以横排或纵列的土楼为主,有的围屋还设有后围和四围天井。

这种结构既提供了冬暖夏凉的居住环境,又具有很好的防卫功能。

3. 围屋的装饰:围屋的装饰非常丰富,包括木质、石质、砖木质等。

最具代表性的装饰有石质门、木质墙裙、砖木质矮墙、石桥等。

二、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客家民俗文化的精神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客家人的人文精神:客家民俗文化强调人类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勤劳节俭的人际关系,体现了客家人的人文精神。

2. 客家民俗文化的生活智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强调在生活中注重道德修养,追求科学、和谐、自然、环保的生活智慧。

3. 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客家民俗文化具有很强的变异性,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历史条件,形成不同的民俗文化形态,体现了客家民俗文化的变异性。

三、客家民俗文化的故事客家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故事资源,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故事:1. 客家围屋的起源:据传说,客家围屋起源于唐代,是一位名叫何仙姑的道姑创建的,她根据地形地势建造了这座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围屋。

2. 客家民俗中的“吃鸡”故事:在客家地区,吃鸡寓意着“团圆、富贵”,因此,吃鸡在客家民俗中是一件非常盛大的事情。

《客家文化传承》课件

《客家文化传承》课件
总结词
客家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需要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同时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注重传统工艺的保护和传承
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客家传统工艺,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和传承,如 建立非遗传承人制度、开展传统工艺培训班等。
结合现代技术和市场需求进行创新发展
传统工艺需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创新发展,如引入现代设计理 念、使用新材料和新技术等,以满足现代市场的需求。
客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01
02
03
04
强化客家文化保护
在开发客家文化旅游资源的同 时,要注重保护传统文化,防 止过度商业化对文化的破坏。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 理,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 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加强市场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进行市场 推广,提高客家文化旅游的知
THANKS感谢观看客家文保护的措施与策略立法保护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客家文 化的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建立传承人制度
选拔和培养新一代传承人,确 保传统技艺得以传承。
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挖掘客家文化资源,开发具有 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其他地区的文化交流, 提升客家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
力。
客家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03
客家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客家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全球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西方文化对 客家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许多年 轻人对本民族文化缺乏认同感和
自豪感。
传统技艺失传
客家传统技艺如民间艺术、手工技 艺等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人老龄化 且人数稀少。
文化资源开发不足
客家文化资源丰富,但开发力度不 够,缺乏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机制。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客家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民俗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面临着诸多问题。

本文将结合客家文化的特点,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1.受现代化影响,传统客家文化受到冲击。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许多传统的客家文化习俗和传统手工艺正在逐渐失传,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越来越低。

2.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导致客家文化传承困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客家人逐渐迁徙至城市,导致客家文化在传承上遇到了挑战,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和习俗无法得到有效传承。

3.客家文化资源整合不足。

客家文化地域广泛,分散性强,各地客家文化传承机构之间缺乏有效的协同合作,客家文化资源无法得到充分整合和利用。

4.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

对于客家文化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诸多不足,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缺乏系统性,导致客家文化资源的保护工作不够完善。

二、对策建议1.加强客家文化的宣传与传播。

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如互联网、电视等媒体,加大对客家文化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大众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度和理解度。

2.建立客家文化资源整合平台。

建立客家文化资源整合平台,汇集全国各地客家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推动客家文化各地资源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3.推进客家文化传统节日传承。

加强客家传统节日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通过举办相关活动、展览等形式,提高社会各界对客家文化传统节日的关注度,增强传统节日的传承力量。

4.加强客家文化非遗保护。

加强对客家文化非遗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构建完善的非遗保护体系,推动客家文化非遗资源的有效传承和保护。

5.注重客家文化教育。

加强客家文化教育,开设相关课程和培训,推动客家文化的传统知识和技艺在学校、社区等场所进行传授和弘扬。

6.加强社会组织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客家文化保护与传承,鼓励设立客家文化研究机构,支持文化企业、志愿者等组织开展客家文化传承和创新工作。

关于闽西客家文化的文章

关于闽西客家文化的文章

关于闽西客家文化的文章闽西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文化特色、传承发展三个方面,介绍闽西客家文化的魅力。

一、历史渊源闽西客家文化源于中原文化,是客家人在南迁过程中,结合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逐渐形成的独特文化。

在历史上,客家人经历了多次南迁,最终在闽西地区安定下来,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的南迁历程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为闽西客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

二、文化特色闽西客家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首先,客家人的语言、服饰、建筑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风格。

客家人的语言属于汉语方言中的一种,其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客家人的服饰以宽大舒适为主,具有浓郁的民间风情。

客家人的建筑则以土楼为代表,具有坚固、美观、实用的特点。

其次,客家人的文化传统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客家人注重家庭观念和家族观念,注重礼仪和传统道德。

客家人喜欢通过唱歌、跳舞、戏曲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客家人的文化传统还包括了许多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这些故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三、传承发展闽西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当前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首先,政府应该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对客家文化的研究和宣传工作,同时也可以加大对客家文化的资金投入。

其次,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例如,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客家文化;可以通过开展客家文化旅游,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客家文化。

最后,客家人自身也应该积极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

例如,可以通过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了解和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可以通过参与各种形式的客家文化活动,增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通过加强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接受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文案

客家文化文案

客家文化文案1. 客家文化是中国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之一,广泛分布于江西、广东、福建、广西、湖南等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

2. 客家文化以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表演艺术而闻名。

客家人注重家庭、亲情和传统道德观念,崇尚勤劳、坚韧和自立自强的精神。

3. 客家文化中的客家歌谣被誉为中国音乐宝库的瑰宝,以其独特的旋律和抒情的歌词,表达了客家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4. 客家饮食文化以其独特的口味和丰富的菜品而闻名。

客家菜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讲究原汁原味、营养丰富而受到广大食客的喜爱。

5. 客家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的工艺而著称。

客家围屋是客家人的传统住宅形式,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被誉为“客家的明珠”。

6. 客家人重视教育和知识,尊师重道,传承文化。

他们热衷于文学艺术、书法绘画等领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客家艺术风格。

7. 客家文化中的客家戏是客家人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雅俗共赏的特点而备受喜爱。

8. 客家人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丰富多样,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七月的鬼节等,这些节日和活动充满了欢乐和庆祝的气氛。

9. 客家人的传统婚俗仪式庄重隆重,符合传统礼仪和婚姻伦理,代表了客家人尊重婚姻、家庭和传承的价值观念。

10. 客家医药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草本药物和治疗方法而闻名。

客家人注重健康与养生,对中医药有着深厚的认识和应用。

11. 客家文化中的戏曲艺术和音乐舞蹈是客家人传承和表达自己情感的重要方式,融合了南方与北方文化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12. 客家文化中的客家字剑是客家人传统武术的代表,以其流畅的动作和高超的技巧而闻名。

客家人注重身体锻炼和健身,将武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

13. 客家人注重家族、亲情和社群关系,维系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客家人的互助组织和亲情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关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客家文化传承

客家文化传承

客家文化传承客家文化是中国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之一,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特点。

它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世代相传,至今仍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

客家人是中国主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地。

他们凭借着勤劳智慧的天性,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丰富多样的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语言、建筑、饮食、音乐和节日等方面。

首先,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客家话是一种独特的汉语方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客家人通过使用客家话来交流,传承和弘扬这种语言,使其得以延续至今。

客家话不仅是客家人联系感情的桥梁,同时也是客家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其次,客家建筑也是客家文化的瑰宝。

客家人常常生活在山区,他们经过长期的努力和探索,发展出独具特色的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具有防御、居住和社交功能。

这些土楼展示了客家人勤劳智慧的结晶,同时也象征着他们对于家庭团结和传统价值观的追求。

此外,客家人的饮食文化也是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客家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营养价值而闻名于世。

客家人在传承传统的同时,也融入了外来的烹饪技艺和食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菜系。

比如客家酿豆腐、客家扣肉、客家红烧鱼等,都是客家菜系的代表,深受各地食客的喜爱。

此外,客家音乐也是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

客家音乐以独特的节奏、曲调和歌词,表达了客家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态度。

客家山歌是客家音乐的代表之一,常以平和、朴实的方式表达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传统曲调和演唱方式,不仅体现了客家人民勤劳善良的性格,也展示了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

最后,客家文化的传承也体现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中。

比如客家人的重阳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客家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这些节日不仅是人们欢度佳节的方式,更是传播客家文化并增强族群凝聚力的重要平台。

客家人通过举办各种庆典和活动,传承和弘扬客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美丽的文化。

客家家风家训

客家家风家训

客家家风家训
客家家风家训是客家文化中传承的家庭价值观念和家族传统。

客家人注重家族伦理、亲情、教育和社会责任,这些观念在家风家训中得以体现。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客家家风家训:
1.孝敬尊长:孝道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

客家家训强调孝敬父母、尊重长辈,认为这是家族传统和社会稳定的基石。

2.团结亲情:客家文化强调家族的团结和亲情,家人之间要相互关爱、支持,共同奋斗。

团结是家族繁荣的关键。

3.教育重要性:客家人重视教育,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教育,家族才能不断进步。

因此,客家家训中通常强调子女要勤奋好学,为家族争光。

4.节俭持家:节俭是客家文化的传统美德之一。

家训中通常教导家庭成员要精打细算、勤俭持家,不浪费物质资源。

5.守信用守诺:客家人注重信用,认为言行一致是立身之本。

家训中强调守信用、守承诺的重要性。

6.乡情社责:客家人注重社区和谐,家族成员应该关心乡亲,承担社会责任。

家训中强调要为社会做贡献,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7.传统文化传承:客家人崇尚传统文化,家训中通常包含对客家文化传统的传承要求,包括语言、饮食、服饰等方面的传承。

8.勇往直前:客家家训强调要勇往直前,面对困难要坚韧不拔,不畏艰难,积极进取。

这些家风家训反映了客家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念,通过代代相传,形成了家族的文化底蕴。

在现代社会,虽然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但
客家人仍然通过家风家训传承着传统文化,弘扬着家族的价值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客家围屋 客家先民进入赣南之前,这里的土著居住的多为干栏式(架空地面楼居) 居所。而土围子,则是明末清初时期,赣粤边境菲盗四起,社会动荡不安, 家客的大户人家为有效地保住自家性命,保住聚集的财产,不惜耗费巨资苦 心经营修筑,其结构形式由粤东客家标准格式——围拢屋发展变化而成。这 一座座固若金汤的庞大建筑,四角建有炮楼,楼内连通,相互呼应,火力交 叉如网;御火攻,围内设有多处消防注水口;防围困,围内置设多处粮 仓……对于围屋,如果分得细一些,还可以看出两种基本模式:实心式空心 式,实心式,围内主体建筑采用“厅堂式”,只是将两侧横屋升高,连成全 封闭式的方形围屋平面,如关西新围,面积10000多平方米,内有三条(一 主二次)三堂式中轴线,门道重垂,廊环巷深,厅前还有禾坪、照壁、马廊 及花园等设施。空心式,如杨村燕翼围,面积2500平方米,围内不设主体建 筑,只沿围的四周建房舍,中间除水井外,就是一个大禾坪。 如今的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居住着700多万客家人。当遥远 的岁月成为往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形式,亦在世人眼里成了 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它凝聚了客家人 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留存人们的心里,构成飘 泊他乡客家人梦牵魂绕的呼唤。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 民族中的一个地缘性群体。而客家文化是这个群体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 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一 旦这种文化产生,它就成了该群体的识别标志及维系该群体生存与发展的 最核心的力量。换句话说,没有客家群体,就不会有客家文化;但如果没 有客家文化长期稳定的发展,客家群体也是不可能具有那么强在的生命力, 以至于经过数百上千年之久,还能维系到现在。 客家民系分布很广,其中粤闽赣边三角地区是其主要聚居地,在国外 以东南亚为主。据学术界估计,客家人现约 有4000至5000万左右。 客家 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移民为代表的地域性文化。为什么说它 是地域性文化呢?因为这种文化的产生有非常明确的地域范围,它只产生 于赣、闽、粤三角地区,而不产生于其它地方。
客家节日 岁时节令的民俗活动起源很早,如春节,源于上古社会的“腊祭”,“过年”的传统也 起源于上古。除过年过节,还有四时节令,以及其它俗信纪念。这些活动表达了人们的善良 心灵,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传承旧俗中,不断摒弃陋俗、继承良俗、增添新俗, 使传统的岁时节令民俗活动更加绚丽,展示出中华民族客家人的传统文化风采。 客家祭祀 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先崇拜意识很浓, 对慎终追远的事,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 阶段。 客家婚姻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客家人属性成 规,男婚女嫁定要"明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 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吃面碗鸡"。 客家农事 客家人多住山区,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农产品,以水稻为最。客家地区的水田,近山 用溪水,靠河用河水。皆以水车灌水入田。农家肥料,以"沤粪"或"沤火炉灰"作粪种,参上石 灰肥田。 稻谷成熟后,收割时,不雇工; 约左邻右舍的妇女,到时她们自带镰刀来田里帮助割水 稻。这叫“帮工”等她们各家收割水稻时,被人"帮"过工的妇女再"帮"人家的工。是客家人团 结互助、平等相待的好传统的充分表现。 客家服饰 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敞简便。普遍喜穿素色,尤以蓝、黑、白色最为流行。农村 女子普遍系着的一种围裙"掩腹",其实可以掩胸,下摆宽及两侧,上端缝花刺绣,另加“颈 链”、“腰链”和“牙牌”、“手镯”等服饰。姑娘梳辫,少妇盘髻。劳动者则多穿对补救
• 客家文化 •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 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 悠久,人数众多,有关方面 介绍,客家人现有总人数 5500万,其中中国约4500 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大 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 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印 度尼西亚约40万、泰国约 37万、越南约30万、新加 坡20万、缅甸10万,其他分 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对分布如此宽广的客家历史 源流的研究,直到20世纪 才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但 此前的客家源流也有一些零 星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 清代中叶。
短衫的,俗称褂哩。读了书的男子多改着西式裤。 鞋袜方面,多穿布鞋,是家庭妇女自制的。
• •
•••Fra bibliotek• •客家的起源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 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先民自中原迁居南方,总计大迁移五次。秦汉之间,赵佗自立为南越王。汉武帝发兵南下平定南越, 然后在秦代南疆三郡的基础上设置了九郡,其中就有闽中郡。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群雄割据,战乱频繁, 烽火连天。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大批汉族民众,纷纷往南迁移,正所谓“群雄争中土,黎庶走南疆”。三国时, 曹魏曾采用招致边民内迁的政策,延至西晋。建武年间,晋元帝率臣民南渡,即“永嘉之乱,衣冠南渡”。 从汉末至东晋,中原汉人南迁长江流域,这是第一次大迁移。东晋时期,长江流域战火纷飞,汉族民众又继 续向南迁移。罗香林教授《客家源流考》称:“迄晋武帝统一中国,以见及三国割据的由来,而尽罢州郡兵 权,边州因而空虚。会八王相继作乱,国力因而削弱,边区内徙的部族,便得相继乘机而起,于中国内地的 一部分,建立他们的割据政权。晋代的中央政府,不得已也迁到建康,就是现在的南京,内地的人民有迁移 力量的,或有迁移的机会的,都相率南迁,当时称为‘流人’。”当时,福建地处东南海滨,局面较为稳定, 因此南迁的中原民众一批一批涌来,沿武夷山南下或由赣南到汀州、宁化的石壁寨(现名石碧村)一带,然 后继续移迁汀州郡各属地;一部分则由赣北向赣南散居各邑。入汀的中原民众与当地闽越族、畲族逐渐融合, 成为汀州早期客家人。唐朝二年,闽粤之间有少数民族不满政府的压迫,聚众反抗。朝廷命左郎将陈政为岭 南行政总管,统率大军入闽镇守。唐咸通年间,驻军因故反叛,以庞勋为首,率军进攻中原,后黄巢起义, 十几年动乱,使得中国各地人民分头迁徙。其后,黄巢部下朱温弑唐昭宗,改国号梁,开始了五代纷争的割 据局面。从东晋至五代,汉人又由长江流域南迁,这是第二次大迁徙。当时中原氏族入汀者数以千计。 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客家人的一部分,又由闽赣分迁至粤东、粤北。这是每三次大迁徒。 在此期间,中原氏族流亡入汀者日众。据说陈朝皇室陈元光裔孙陈叔明共有九子,成为巨族,奉谕巨族分居, 乃散布九州。“九子分九州,满子封汀州”的陈魁(其实为第六子),字参琬,敕封大夫,携带家室97口迁 汀州,为汀州陈姓始祖。汀州宁化石壁寨是当时江西入闽和闽北南来的重要通道,成为中原人入闽的中转站 和客家许多姓氏先祖的居留地。就在此时,“散居于汀州、邵武各属的客家人,再迁梅州”。客家人从中原 迁徒到中国南方,以及出海至南洋群岛乃至世界各地,有一大部分都经过了汀州宁化石壁。 明末政治腐败,又值连年灾荒,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加之文官贪敛,武官诛戳无辜,致使官逼民反, 农民起义各地蜂起。清军入关,进逼京师,旋又南下,史可法殉难,南都失守,福王出降,腥风血雨,遍于 国中。清兵入闽,汀州、赣州大批民众仓皇逃难,分迁至粤中及滨海地区,乃至川、桂、湘及台湾,且有一 小部分迁至贵州南边及西康之会理。此为客家人的第四次大迁徙。明末清初张献忠农民起义失败后,四川一 带遭兵火之灾,田园荒废,地广人稀。康熙年间诏命农民迁往开辟垦殖,这是清代有名的一次大迁移,所谓: “移湖广,填四川。”。 清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部分客家人分迁于广东南路与海南岛、台湾、香 港、澳门、南洋群岛,甚而远至欧、美各洲。这是第五次大迁徙,是太平军失败以后的属于世界范围的迁移。 客家先民东晋以前的居地,北起并州上党,西届司州弘农,东达扬州淮南,中至豫州新蔡、安丰。上党 在今山西长治县境,弘农在今河南灵宝县南20公里境上,淮南在今安徽寿县境内,新蔡即今河南新蔡县,安 丰在今河南渭川固始等县附近。客家先民未必尽出于此,然此实为他们基本住地,欲考证客家源流,不能不 注意及此。
客家精神 客家精神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这在客 家迁徙史和客家文化的诸方面都有很突出很具体的表现。 首先是客家先民自身团结的精神形成了很强的向心力。正是这 种向心力使他们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把中原灿烂的文明带到南方播 衍而不被迁徙地的土著同化。江西赣南,广东梅州的多层围垅屋永 定的土楼、长汀的九厅十八井等典型的客家建筑,既是“世界建筑 史上的一支奇葩”,也是客家人团结奋进的象征。在永定的一些大 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 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 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 重德才,奋发进取。这些文化印记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 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 其次,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特质,还表现在对异族文化的博采 和涵化上。客家先民的南迁,是中原的汉人与迁徙地土著长期斗争 而又走向团结的过程,并最终形成了共同体。今天的客家,绝不单 靠入迁的中原汉人的自身繁衍,而是经过与当地民族融合而发展壮 大起来的,也有其他民系迁入客家居地而被同化成了客家人。以客 家人为主体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生天养和为贵,各自相安享 太平”、“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人,尽是姐妹之 群”的口号,表现出客家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相尊重、和睦相处、 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民主思想。在客家地区,人们的宗教信仰也是 十分宽容和亲善的,儒、道、释以及基督等教可以亲如一家、同居 一寺。连刘邦、项羽这对冤家也可合祀一龛接受人们的膜拜。妈祖 本是沿海地区人们航行的保护神,客家人也把她请到山乡,作为山 乡的保护神。客家文化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文化的精华,长期的迁移 养成了兼收并蓄取其长、开拓进取不保守的民风,使客家民系具有 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