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 陶瓷
中国工艺美术品有哪些

中国工艺美术品有哪些中国工艺美术品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技艺享誉世界。
这些艺术品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中国工艺美术品中,有许多类型的作品,如陶瓷、玉雕、漆器、刺绣等等。
首先,陶瓷是中国工艺美术品的代表之一。
中国的陶瓷制作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经过数代陶工的发展和创新,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陶瓷艺术风格。
从青铜时代的彩陶、汉代的瓷器、唐代的三彩瓷,到宋代的青瓷、明代的景德镇瓷,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许多精美绝伦的陶瓷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在造型上具有独特之处,还展现了中国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
其次,玉雕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瑰宝。
中国玉文化历史悠久,玉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玉雕作品以其精湛的刻制技艺和纯净的材质而闻名于世。
中国玉雕作品主要有器物、佛像、人物、动植物等多种形式。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还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民群众的传统信仰。
漆器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又一瑰宝。
中国的漆器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漆器以其鲜艳夺目的颜色和精美细腻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漆器制作包含多个工序,需要经过反复的上胎、施胎、刮胎、绘画、研磨等过程。
漆器作品栩栩如生,既具有实用性,又富有艺术性,被誉为“活化石”。
最后,刺绣也是中国工艺美术品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中国的刺绣技艺源远流长,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
中国刺绣以其丰富多彩的图案和细致入微的刺绣手法而著名。
刺绣作品通常采用丝线、棉线等作为材料,经过一针一线的细致刺绣而成。
刺绣作品的图案多样,既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具体形象,也有抽象图案。
中国刺绣作品既具有观赏价值,又被广泛应用于服饰、家居用品等领域。
综上所述,中国工艺美术品涵盖了陶瓷、玉雕、漆器、刺绣等多种类型,每一种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当今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背景下,中国工艺美术品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工艺美术知识点总结

工艺美术知识点总结一、陶瓷陶瓷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代表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陶瓷制作主要以泥土为原料,经过成型、干燥、烧制等工艺过程完成。
在陶瓷制作过程中,有许多不同的工艺技术,比如制胎、刻花、彩绘、釉上彩等。
不同的工艺技术可以赋予陶瓷不同的装饰效果和艺术表现力。
中国的陶瓷工艺主要有青花瓷、景德镇瓷、汝窑、宜兴紫砂壶等类型,它们在中国陶瓷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传承了不同的工艺传统和文化内涵。
二、玻璃玻璃是一种透明而坚固的无机非晶体材料,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和装饰效果。
玻璃制作是一门复杂的工艺,它需经过配料、熔制、成型、装饰、鎏金等一系列工序才能完成。
中国的玻璃工艺主要有雕刻玻璃、透空玻璃、拼花玻璃等类型,玻璃制品具有艳丽而美观的外表,广泛应用在工艺品、建筑装饰、家居饰品等领域。
三、纺织纺织是一门利用纤维原料进行编织、缝合、织染等工艺制作出来的装饰品。
纺织工艺主要有织造、编织、绣制、印染等技术,利用梭、织机、绣架等工具完成。
中国的丝绸、刺绣、织锦等纺织工艺素有盛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四、金属金属工艺包括铸造、锻造、雕刻、镂空等技术,主要指使用铜、铁、银等金属材料制作的工艺品。
中国古代的铜器、银器、铁器等金属工艺品具有精湛的工艺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古代文明的智慧和历史积淀。
现代金属工艺品多以装饰和实用为主,广泛应用在家居、工艺品、珠宝等领域。
五、木工木工是利用木材进行雕刻、拼接、打磨、上漆等工艺制作的装饰品。
中国的木工工艺源远流长,古代的家具、建筑、雕刻等木制品被誉为艺术的杰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现代的木工工艺品更加多样化,不仅包括家具、雕刻,还包括木质玩具、木制工艺品等,展现了木材的多样化艺术表现。
六、现代工艺美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现代工艺美术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前卫的艺术表现形式。
现代工艺美术除了传统的陶瓷、玻璃、纺织、金属、木工等类型,还包括了塑料艺术、陶瓷雕塑、新材料工艺、数字工艺等新兴类型。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的发展过程

中国工艺美术史陶瓷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末期。
以下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陶瓷的发展过程:
1. 先秦时期:此时期的陶瓷大多用于生活用具,如鬲、鼎、壶、盂等,样式以简约为主。
2. 汉唐时期:此时期的陶瓷逐渐进入繁荣时期,各种陶瓷器具不断地出现。
汉代黄釉和唐代三彩都是非常著名的陶瓷器种类。
3. 宋元时期:此时期的青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经典之作,是中国瓷器制作的巅峰。
宋代官窑和元代景德镇窑瓷器在世界范围内都享有盛誉。
4. 明清时期:明代以景德镇窑、宜兴紫砂推行工艺技能,并创造了“臞仙”、“素三彩”等开创性的艺术形式;清代以宜兴描金陶器、景德镇青花瓷器为代表的装饰技法,提高了陶瓷工艺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5. 现代及当代:1920年代,经过改革,陶瓷工业发展迅速。
20世纪60年代起,中国陶瓷进入了现代化的制造阶段,同时,也逐渐开创了一些新型瓷器的艺术风格,如现代简约风格、民族复古风格以及欧美艺术风格等。
总之,中国陶瓷在漫长的历史中不断创新,发展出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和风格,为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做
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之瓷器

汝瓷三牺尊传世品只有台湾故宫博物院唯一的一件,过去认为 是汝窑第一瓷。这件三牺尊是绿色,釉色不正,香港私人收藏 的是天蓝色.三牺尊设计奇特精巧绝伦,三只羊六条腿,正面观 看每只羊都有四条腿,巧夺天工,可见当时的几何学何等精妙。 在当今世界瓷器中,被誉为“天下第一瓷器,世界第一宝”。
按汝瓷艺人的说法,将最美的内容用 最简单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汝瓷.
台湾故宫博物院23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件英国戴维特基金会7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件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1件由于汝瓷难烧成品率低素有件由于汝瓷难烧成品率低素有十窑九不成之说美国圣路易斯美术馆1件美国费城美术馆件美国费城美术馆1件北京故宫博物院件北京故宫博物院17件上海博物馆件上海博物馆8件天津博物馆件天津博物馆1件另外件另外3件在美国日本香港私人手里还有几件收藏者不明
瓷
器
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伟 大贡献,多姿多彩的瓷器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瓷器"与" 中国"在英文中同为一词,充分说明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完全 可以作为中国的代表。
一、
1.烧制原料不同 陶器烧制的原料是黏土和沙土,瓷器烧制
的原料为高岭土、石英、长石等矿物原料。
2.烧制温度不同 3.质地不同
陶器的烧制温度一般在8000c---- 10000c, 瓷器的烧制温度约在12000c左右. 陶器质地疏松有一定吸水性,瓷器质地密实不 透水.
瓷器是以高岭土等原料制成器物坯体,干燥后施釉,经高温
烧制而成的器具.
二、瓷器的制作过程:
制胎 汶水 绘彩 过釉 窑烧
三、制瓷工艺发展史及其代表作 中国
是瓷器的故乡和原产地,瓷器的雏形最早出现于商 代,至东汉晚期青瓷的出现,揭开了人类制瓷史的 第一页,从此瓷器便逐渐跃居工艺品的主导地 位.隋代又烧制了通体施白釉,釉色润泽,清丽典 雅的白瓷.
【高中美术】第8课传统工艺美术之陶瓷 课件 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陶器 四大圈纹彩陶壶 中国 马家窑文化(公元前3300-前2050年)
原始社会黑陶
传统工艺美术·陶瓷
黑陶一般在强还原气氛的窑炉内烧制而成,且烧成温度一般高于 红陶与灰陶。多数黑陶为表里通黑,少数为灰陶与红陶外施加黑
色陶衣所得的“黑皮陶”。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写实“猪纹” 黑陶。
陶器 猪纹黑陶钵 中国 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前3300年)
用途是什么?
瓷器 黑瓷盘口壶 中国 东晋(公元317-420年)
魏晋南北朝瓷器
传统工艺美术·陶瓷
胚料中含铁量高会使瓷器颜色变深,影响观瞻。而瓷土经过反复 陶器,可以得到含铁量特别低的“化妆土”,将其施加到配料表
面,可以覆盖深色、遮挡粗糙,可用较低品质的原料制得外形美 观的青瓷。
瓷器 青瓷薰炉 中国 西晋(公元266-316年)
传统工艺美术·陶瓷
原始社会彩陶
传统工艺美术·陶瓷
彩陶即在胚体上以矿物质颜料绘制图案,而后烧结得到的陶器, 多为泥质红陶。与先烧制再绘画图案的彩绘陶不同,彩陶的图案 不易褪去。
黄河流域是中国彩陶最发达的地区,在距今7000-8000年的大地 湾文化与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彩陶。
原始社会彩陶
瓷器 高岭土 1280~1400℃ 上釉 致密透明
<1% 清脆
陶瓷器的制作过程
传统工艺美术·陶瓷
陶瓷器的制作过程一般包含以下步骤: 练泥:从矿区采取瓷石,粉碎后加水,经过淘洗除去杂质,而 后制成泥料。
成形:将泥团摔掷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手法的屈伸收放拉 制出坯体的大致模样,而后使用刀等工具进行精修,并雕刻花 纹。
传统工艺美术·陶瓷
2.5.4 瓷器的高速发展
—隋唐时期
《中国陶瓷史》课件——18 宋代陶瓷概述和工艺美术成就

瓷
纯的趣味。
史
宋代山水画表现的是人与自然无间的亲密交融和牧歌化的心情和思绪。·两宋时期:瓷窑体 系·
中
国
宋朝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主要标志是全
陶
国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瓷窑体系。
瓷
史
宋工艺美术中最有成就的是陶瓷工艺。宋代的青瓷、白瓷
中
及黑瓷的产地增加了,生产规模更扩大了,制作技术提高了,
国
陶
造型及装饰的手法更成熟了。宋代陶瓷中出现很多在艺术性上 瓷
宋代陶瓷概述 和工艺美术成就
·概 述·
科学技术也有长足的进步。两宋的科技成就,不仅成为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中
上的一个高峰,而且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也居于领先地位。
国
陶
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的我国古代四大发明,其中的三项— 瓷
—活字印刷、火药、指南针——就是在两宋时期完成或开始应用的。
史
而沈括的《梦溪笔谈》被认为是“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其他比如数学、天 文、物理、化学等方面两宋时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达到高度完美的作品。
史
宋代的“五大名窑”影响最大,艺术成就最高,代表了宋瓷的最高水平。
定窑:河北省曲阳县涧滋村,宋属定州
中
宋 代 的
五 大 名 窑
汝窑:河南临汝县,青瓷窑 哥窑: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东临温州经济开发区 官窑:汴京,即河南省开封市
国 陶 瓷 史
钧窑:河南禹县钧台、八卦洞为中心
中
3 流,体现了儒文化所提倡的简洁素雅之美,有明显的民族精神的 国
体现。
陶
瓷
史
装饰方法有印花、画花、刻花、剔花、贴花、镂花等,图案以花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白瓷发展史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重要品类之一,以其纯净的白色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下面将从宋代开始,讲述中国白瓷的发展史。
宋代是中国白瓷发展的重要时期。
宋代白瓷以汝窑、定窑和钧窑为代表。
汝窑以其独特的青灰色釉和斑斓的变化而著称,其瓷器胎体瘦薄、坚硬,色泽沉稳而富有质感。
定窑则以纯白的釉面和青白色的装饰图案而受到世人喜爱,其特点是釉质润泽、色彩鲜明,且装饰纹饰繁多、雅致。
钧窑则以其釉面如剥脱的冰蓝和五彩缤纷的装饰而著称,钧瓷的釉色丰富多样,色调鲜艳,给人一种宝石般的美感。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一个新时期。
元代的白瓷以青花瓷为主导,白地青花瓷成为当时的主流。
青花瓷是一种在陶瓷表面进行蓝色绘制的技法,采用的是青花颜料。
元代的青花瓷器装饰纹样以花卉、人物、山水等为主题,明亮的蓝色装饰与纯白的胎体形成强烈的对比,给人一种清新优雅的感觉。
明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黄金时期,白瓷的生产也达到了一个巅峰。
明代白瓷以景德镇窑为代表,景德镇窑被誉为“万M字四大名窑”。
明代白瓷的特点是胎体较厚,釉面亮洁,装饰图案丰富多样。
明代的白瓷以青花和五彩装饰为主流,青花以纯净的蓝色纹饰为主题,五彩则以绚丽的颜色和丰富的纹饰而著称。
清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收官时期,白瓷的生产仍然保持活跃。
清代的白瓷以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为代表,清代白瓷的特点是胎体坚硬、厚重,釉面柔润而饱满,装饰纹饰以青花和釉下彩为主题。
清代的白瓷在造型、纹饰上有着独特的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瓷器工艺的高度。
中国白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但以上所述是其发展的主要阶段。
无论是宋代的汝窑、定窑、钧窑,还是元代的青花瓷,明代的景德镇窑,以及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白瓷在不同朝代都表现出了不同的特点,体现了中国陶瓷工艺的卓越和独特性。
总之,中国白瓷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瑰宝,其发展经历了宋代、元代、明代和清代的不同阶段。
每个时期的白瓷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而且对于后世的陶瓷艺术影响深远,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瓷工艺美术(3篇)

第1篇一、引言陶瓷工艺美术是我国历史悠久、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之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唐宋的青瓷、白瓷,再到明清时期的彩瓷、釉瓷,陶瓷工艺美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本文将围绕陶瓷工艺美术的历史渊源、艺术特点、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陶瓷工艺美术的历史渊源1. 新石器时代: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和使用陶器的国家之一。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以红陶、灰陶、黑陶为主,造型简单,纹饰古朴,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俗。
2. 夏商周时期:这一时期的陶器以青铜器为主,陶瓷工艺品逐渐衰落。
但在此期间,出现了原始青瓷,为后来的陶瓷工艺奠定了基础。
3. 汉魏南北朝时期:陶瓷工艺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青瓷、白瓷等品种。
青瓷以浙江越窑、江西洪州窑等为代表,白瓷以河北邢窑、河南巩县窑等为代表。
4. 唐宋时期:陶瓷工艺达到鼎盛,青瓷、白瓷、黑瓷、彩瓷等品种繁多。
青瓷以浙江越窑、福建建窑等为代表,白瓷以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为代表,彩瓷以河南磁州窑、江西景德镇窑等为代表。
5. 明清时期:陶瓷工艺继续发展,彩瓷、釉瓷等品种层出不穷。
彩瓷以江西景德镇窑、湖南醴陵窑等为代表,釉瓷以江西景德镇窑、江苏宜兴窑等为代表。
三、陶瓷工艺美术的艺术特点1. 独特的造型:陶瓷工艺品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
如唐代的莲花碗、宋代的梅瓶、明清时期的观音瓶等。
2. 优美的纹饰:陶瓷工艺品纹饰精美,寓意丰富。
如龙凤、花鸟、山水、人物等,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
3. 丰富的装饰手法:陶瓷工艺品装饰手法多样,包括雕刻、绘画、堆塑、镂空等。
如宋代的刻花、元代的釉里红、明代的青花、清代的粉彩等。
4. 独特的釉色:陶瓷工艺品釉色丰富,如青釉、白釉、红釉、黑釉等,展现了陶瓷工艺的神奇魅力。
四、陶瓷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1. 传承:陶瓷工艺美术的传承主要包括技艺传承、文化传承和艺术传承。
技艺传承要求后辈艺人学习传统技艺,掌握陶瓷制作的基本功;文化传承要求后辈艺人了解陶瓷工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艺术传承要求后辈艺人继承和发展传统艺术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艺美术与当代设计的发展摘要:陶瓷的发展进程可以说是代表着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
陶瓷”还包含两个方面的范畴:一是指传统陶瓷,二是指现代陶瓷,它应该是“传统陶瓷”与“现代陶瓷”的总称。
辘轳拉坯、手工捏制、印坯等成型方法和各种装饰手法的形式显现是传统陶瓷与现代陶瓷共同的特点,它包含了利用陶或瓷的材料、艺术和技术,具体地反映艺术才能的表现和工艺技能的施展,通过思维能力和审美标准,结合陶瓷独有的工艺手段进行主观的、个性化的表现,使其陶瓷作品不管是内涵上,还是形式上将展现具有各个时期和不同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
关键词:陶瓷造型工艺釉色一、界定及起源关于“陶瓷”的界定主要有广义、狭义以及其他分类从广义上讲“陶瓷”:它包括日用陶瓷、陈设品陶瓷、陶瓷雕塑、陶制品、瓷制品、传统陶瓷和现代陶瓷等。
我们所讨论的陶瓷就是广义上讲得陶瓷。
而“陶瓷”还包含两个方面的范畴:一是指传统陶瓷,二是指现代陶瓷,它应该是“传统陶瓷”与“现代陶瓷”的总称。
辘轳拉坯、手工捏制、印坯等成型方法和各种装饰手法的形式显现是传统陶瓷与现代陶瓷共同的特点,它包含了利用陶或瓷的材料、艺术和技术,具体地反映艺术才能的表现和工艺技能的施展,通过思维能力和审美标准,结合陶瓷独有的工艺手段进行主观的、个性化的表现,使其陶瓷作品不管是内涵上,还是形式上将展现具有各个时期和不同时代特征的艺术形式。
陶瓷的起源还是一个众说不一的迷.而有关陶器的神话传说,则使陶器的源起染上了神秘的色彩并表明其古老的性质。
笔者查阅有关陶瓷历史的资料,总结出陶瓷的发展从陶器开始,由于我们的祖先从采集、渔猎过渡到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
在种植五谷、驯养牲畜的同时,开始懂得用粘土制作陶器。
二、陶瓷的历史(一)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在原始时代,陶器没有发明之前,人们的饮食很不方便。
食物只能用篝火烧烤。
制作熟食的途径很少,直到陶器出现之后,人们开始使用陶器存储食物和烹饪食物。
这个阶段的陶器制作工艺十分简单,是用天然的粘土加水捏制出各种形状后干燥焙烤制作而成。
焙烤以后的陶器可以保持原有形状,可以用于日常生活实用。
原料的选择在当时来说也是很困难的,人们并不了解泥土的具体构造只能通过试验,并总结出几种适合加工的泥土。
笔者听过查阅资料得知原始社会大多使用的是灰陶和红陶,经过化学的成分分析我们得知它的原料含二氧化铝15.64%,二氧化硅65.66%,氧化镁0.75%,三氧化二铁18.30%。
他们和普通的泥土不一样。
第一,彩陶或灰陶原料中含铁量都很高,均在10%以上,这些都是普通黄土所没有的,这也是为什么彩陶成灰色或红色的原因之一。
第二,含钙,钾等物质比较少,而普通泥土含钙、钾、钠等物质则很高,还有的淘洗方法是不能降低这些金属物质的含量。
第三,含镁量较高,这也是普通泥土没有的。
找到了合适的原料还要进行加工改造,如,有的粘土粘性太弱,不易成型,必须淘洗以减少其含砂的成分。
有的粘土则粘性太强,做成陶器的坯体在干燥、焙烧时,胎体内的水分和空气不易溢出,容易发生变形、开裂等毛病。
制作方法主要有轮制法和范制法。
之后就是加热焙烧,新时期时代陶器烧成温度是800——900之间,绝大多数的陶器使用陶窑制成。
这就是陶器的基本制作过程,因而笔者认为陶瓷对人类历史和工艺美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用陶器煮熟食物,大大缩短了消化的过程,对人类体质的发展发生了重大的影响。
所以陶器的使用是新时期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商周到秦汉的陶器大约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中国原始社会开始逐渐瓦解,经过了夏代的初步发展,到公元前16世纪以后的商朝,奴隶制度巩固起来了。
中国社会到了商代有了文字的记载。
这期间就记录了很多与陶器有关的资料。
商代的陶器以灰陶为主。
灰陶又可以分为泥质灰陶和夹砂灰陶等品种。
在商代陶器中还有一种精美的陶器就是白陶。
白陶在原始社会就有生产,入大汶口文化就有很多白陶,然而白陶最好的还要算商代的白陶。
他是用白色高岭土作成,胎质很细,颜色洁白。
质地坚硬。
火度在1000°C左右,造型庄重。
但是绝大部分出土于帝王陵墓之中,表明白陶被奴隶主的黄是贵族所占有。
公元前475年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战国时期,手工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样制陶业也开始兴起。
战国时期的陶器品种主要有灰陶、红陶、暗褐陶和黑陶。
在这个时期工艺制作方面有一个特点,用坚硬光滑的工具,在上面压磨,一方面使胎泥颗粒结构致密,另一方面是碳微粒和胎料中的云母、石英等颗粒由不规则的排列变成按压磨的方向,有顺序地排列,而因压磨以后的部分对光线行程平行反射,表面便闪出亮光来。
汉代以来彩绘陶器艺术水平很高,在1986年河北省满城陵山出土的彩陶盆,用深红,白色,黑色画出极为生动的鱼纹、鸟纹、云气纹的画面。
同时这个时期也大量生产了很多铅釉陶,这种釉就是覆盖在陶器上面的一层玻璃质的薄层。
釉料在焙烧的过程中,随着温度的上升成为熔融状态,随温度下降硬化成一层薄膜,黏附在坯体上面。
(三)隋唐五代的陶瓷到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经济、文化突出发展的时期。
瓷器在隋唐时期普遍采用高火度烧成,胎质更为坚致。
隋瓷在造型、装饰上明显有几个特点:第一、隋瓷中罐类器物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器形要秀气,一般为短颈,直口、腹部园鼓,腹的中部有一周粗壮的突棱,下部比较瘦,颈肩之间安复式双耳或桥型耳,或者两种耳相间排列。
第二、隋代瓷瓶、尊、壶、盂等一类器物的口部多做成盘状或浅杯状,口微侈颈部较长,肩部比较斜。
隋代有双龙柄双身壶,这种瓷器的形制是南北朝和唐代均没有的。
第三、鸡头壶一类器物,形体比较修长,上腹园鼓,下腹瘦长,鸡头雄健,鸡颈粗肥,象一个矫健的雄鸡,制作上讲究线条的优美。
第四、隋代的瓷器,一般底部为小平底,底下安一圆饼状实足。
这种圈足形式在唐代流行起来,形成著名的玉臂式底足。
隋代瓷器的装饰,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图案类,如绳纹,席纹、蓖齿状水波纹、联珠纹、直线方块纹、双圈纹、云头纹等。
花卉类,有忍冬,莲瓣、葵瓣、梅花、小团花、树叶等。
动物类,如龙、凤、鸡头、大象等此外,也有塑造人物形象来作为瓷器的装饰的。
唐代的瓷器可谓是百花齐放,比较有名的有青瓷、白瓷、还有被称作精湛的艺术品的唐三彩。
唐三彩为什么可以这么成功呢?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唐三彩釉质明亮光润,主要成分是硅酸铅,工匠已经对颜色的配置有了很大的掌握,所以可以很好的制造出一彩、二彩、三彩甚至是多彩。
第二、三彩器物有用贴花、刻花、印花等工艺,做出宝相花,莲花、荷叶、珍珠、人物等装饰。
第三、为了增强塑造任务形象的质感,三彩佣的人头部分,多不加釉,仅涂以白粉,唇上加朱红,眼瞳,眉毛,发髻和巾帽以黑色画出,足部如靴子也多不加釉,仅涂以黑色,表示黑皮靴。
(四)宋元时代的瓷器宋代是我国瓷器工艺的高峰时期,名窑遍布,品类繁多,南北各地都涌现出许多生产优质瓷器的名窑,有“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称,事实上远不止这五大名窑。
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
宋代时期的瓷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定窑烧制酱、红、黑、紫、绿等其他瓷器,定窑的瓷器通常装饰有划花、印花,主要的纹饰题材有莲瓣、牡丹、龙凤、鸳鸯等。
第二、汝窑主要出产青瓷,汝窑胎体较薄,胎质细腻。
使用满釉支烧的方法,釉面开细碎的冰裂纹。
因此汝窑出产的瓷器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蝉翼纹,晨星稀,芝麻支钉釉满足”的典型特色。
第三、官窑出产的瓷器釉色以月白最好,接下来是粉青、天青、翠青。
釉内有冰裂、蟹爪等细小裂纹。
官窑胎土呈黑灰或黑褐色,胎体较薄,施釉较厚第四、哥窑瓷器胎色有深灰、浅灰、黑灰和黄土等多种品种。
哥窑的釉面布满龟裂的纹片。
第五、钧窑瓷器的特殊在于它的釉是一种乳浊釉,釉内还有少量的铜釉色带红。
其他釉色也很丰富,有海棠红,葱翠青,月白等等。
元代瓷器主要有以下特点:造型雄壮浑厚。
装饰艺术除继承传统的划花、刻花、印花等工艺外,彩绘艺术也超过了宋代。
主题花纹则多选用牡丹、芭蕉、瓜果、云龙、人物故事、神话题材等内容。
其中特别要说明的是青花和釉里红:青花是在白瓷的釉下面出现蓝色花纹装饰的瓷器。
青花瓷具有胎体洁白,青花颜色浓艳,在蓝色的花卉里,常有深色结晶斑块。
铜红釉和釉里红瓷器施釉均匀,满身红色。
釉里红是一种白釉红花瓷器,也是一种釉下彩装饰,用铜的氧化物配成绘瓷原料,做法与青花瓷一样。
(五)辽金陶瓷辽瓷中成功之作是白瓷,白瓷从造型上来看,有定窑的特点,还有本民族的特色。
这期间生产出来的瓷器有很强的民族特色,符合游牧民族的习惯。
花纹也很朴素,雕花、划花的作品较少。
辽瓷的器形主要有碗、盘、瓶、罐、盂、盒、壶等,具有北方瓷器的共同点,另外还有如凤首壶,鸡形壶,提梁鸡腿坛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辽三彩装饰,有素胎装饰和釉色装饰两种。
素胎装饰主要是划花、印花、雕塑等。
划花和印花比较草率、单调。
雕塑很富有特色,它是用印好或塑好的花纹构件粘贴在器壁上,如蟠龙、牡丹、人物等,形象生动逼真。
金代陶瓷的发展,以海陵王完颜亮迁燕为准、可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前一阶段主要在东北辽瓷的基础上延续而来。
迁燕以后就继承北宋陶瓷生产而发展。
这时期所产出的白釉瓷器胎质比较轻薄、造型秀丽,釉色略为发青,纹饰题材主要以花草纹为主。
(六)明清时期的陶瓷明代的制瓷工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白釉釉质细洁光润。
白瓷,胎薄釉莹,白度恰到好处,看起来柔和悦目。
第二、青花瓷器是明代生产的主流。
青料用波斯输入的“苏泥勃青”,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花纹象国画一样,浓淡协调,生动自然。
第三、红釉和釉里红装饰成为主流,明代的红釉瓷器象红宝石一样鲜艳滋润。
第四、黄釉瓷器也极为成功,瓷器呈色滋润光洁,有如当初开的葵花,娇嫩晶莹。
第五、斗彩是釉下彩和釉上彩的结合创造的一个新品种。
用钴料是在生坯上画出花纹的轮廓线、罩以白釉,送进窑炉高温焙烧,然后又在釉上沿着青花的轮廓线,再绘以黄、绿、红、紫等彩色,二次烧成。
清代的粉彩艺术,是瓷器装饰的新品种。
粉彩是在烧好的瓷器釉上作画,作好画以后再次入窑烘烤。
颜色柔和淡雅,画面层次分明,有立体感。
珐琅彩瓷也是清代的新品种,也叫瓷胎画珐琅。
用现代的化学方法配制绘画色料,在瓷器上作装饰。
(七)当代的陶瓷人类一切文化艺术都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人类的手、脑在劳动中为适应日益复杂的工作,逐渐得到发挥和发展。
特别是人脑的发达促使人类逐步地认识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并产生了审美观念。
在这个基础上也产生了表达美的欲望,绘画便由此而出现。
远在公元前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在陶器上用红、黑、白等颜料画出各种纹样,如:几何纹样、植物纹样、动物纹样、人物纹样。
其中人物纹样以西安半坡村型彩陶器上的“人头图画的形象和特点……是氏族部落举行重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时的氏族成员装饰的图像……人们为祈求取得更大量的生产物质的欲望而以图画表示自己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