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杀虫植物研究进展
稻飞虱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48(6):692~700,2022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Life Sci.)http :///agrE -mail :zdxbnsb @稻飞虱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蒯鹏,娄永根*(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昆虫科学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作物病虫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杭州310058)摘要稻飞虱是制约我国水稻生产的一类最主要害虫,主要包括褐飞虱、白背飞虱和灰飞虱。
本文重点就稻飞虱重要遗传特性(翅型分化、繁殖力、抗药性)分子基础、水稻-稻飞虱-天敌-其他生物种间互作关系、稻飞虱灾变机制及其防控技术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提出今后应进一步深入剖析稻飞虱灾变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分子基础,明确集约农业与稻田生态系统抗性在微观层面的协调机制,以在集约农业背景下维持或提高稻田生态系统抗性,实现稻飞虱的可持续治理。
关键词稻飞虱;生物学特性;种间互作关系;灾变机制;可持续治理中图分类号S 435.11文献标志码A引用格式蒯鹏,娄永根.稻飞虱生物学、生态学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22,48(6):692-700.DOI:10.3785/j.issn.1008-9209.2022.08.221KUAI Peng,LOU Yonggen.Research advances in biology,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rice planthopper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Agriculture &Life Sciences),2022,48(6):692-700.Research advances in biology,ecology and management of rice planthoppersKUAI Peng,LOU Yonggen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Rice Biology/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ffairs 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of Crop Pathogens and Insects,Institute of Insect Sciences,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Zhejiang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8,China )Abstract Rice planthoppers,mainly including Nilaparvata lugens ,Sogatella furcifera ,and Laodelphaxstriatellus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insect pests of rice in China.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latest 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molecular basis of important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wing-morph differentiation,fecundity,insecticide resistance)of rice planthoppers,interactions among rice,rice planthoppers,natural enemies of rice planthoppers and other organisms,mechanisms underlying rice planthopper outbreak,and management of rice planthoppers.Finally,we suggest that future studies should further dissect the molecular basis of biology and ecology related to rice planthopper outbreak,and find the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between intensified agriculture and rice ecosystem resistance at the micro level,so as to maintain or improve the rice ecosystem resistance,and achieve sustainable management of rice planthoppers in the context of intensified agriculture.Key words rice planthoppers;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outbreak mechanisms;sustainable management稻飞虱是危害我国和东南亚国家水稻生产的一类主要迁飞性害虫,主要包括褐飞虱(Nilaparvatalugens )、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和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 ),属于半翅目(Hemiptera )DOI :10.3785/j.issn.1008-9209.2022.08.22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D1401100);农业农村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 -01-43)。
杀虫植物万寿菊的研究进展

2 万 寿菊 的化 学成 分
2 1 噻吩类 噻吩类 化台物 是首 先从 本属植 物 中发 现 的菊科植 物 的特征 性 次生 产物 . 类 化 台 物 因具 有 多种 生 这 物活 性而受 到重视 图 1是一些 从本 属植物 中发 现的代表 性噻 吩的 结构及其 最初 来源 22 精油成 分 万寿菊 花 的精 油 中主要含 有罗 勒烯 (c n)罗 勒烯 酮 (c nn )萜 二 烯 (mo ee[ 万 寿 菊 oi e、 me oi o e 、 me 1 nn ) i 、
2 3 色 素类 . 万寿 菊花 中含有 大量 的叶黄 素 (a to h l 及其 酯 这些色 素 目前 被广泛 用 于养 鸡业 , x nh p y1 ) 添加 在鸡 饲 料中, 可改善 肉鸡 皮肤 的外 观及鸡 蛋蛋 黄的色泽 【 另外这 些 色素 可用 于 海虾 着 。 、 丝: 化 妆 染 1及 6
微弯 缺 ; 管状 花 花冠黄色 , 约 9Fm, 长 O 顶端具 5齿裂 ; 果线 形 , A 瘦 基部缩 小 , 色或 褐色 , 8 l 黑 长 ~ 1㈣ , 被 短微 毛 ; 毛有 1 冠 ~2个 长 芒和 2 ~3个短 而钝 的鳞片 ; 在北方 花期 7 ~9月 , 南方 长年 可见 开 花. 原 产 墨西哥 , 国各 地均 有栽培 . 我 在广 东和 云南南部 、 东南 部 已归化 .
部 及南部 , 中许 多是 观 赏植 物 . 国常见栽 培 的有 2种 ( 其 我 另一 种 为孔 雀草 , aua)在 文献 中常见 T p tL
的除此 2种 外 , 还有 小万寿 菊( m ”o) T. n t .
万寿 菊为一 年生 草本 , 5 ~ 10c1茎 直立 , 高 0 5 n 粗壮 , 纵细 条 棱 , 枝 向上 平 展 ; 具 分 叶羽 状 分 裂 , 长 5 1 n , 4 r, 片长椭 圆形 或披 针 形 , 缘具 锐锯 齿 , - 0c1宽 ~8Cl裂 i 边 上部 叶裂 片 的齿端 有 长细 芒 ; 叶缘 有 沿
蚜虫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

蚜虫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蚜虫防治是农业生产中一项重要的研究领域,针对蚜虫的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显著进展。
本文将介绍蚜虫防治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一、生物防治技术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天敌或寄生虫来控制蚜虫种群数量的方法。
目前,已经研究出许多有效的生物防治技术,包括引入外来天敌、利用天敌培育、分子标记与遗传工程相结合等。
1. 引入外来天敌通过引入自然环境中不存在的天敌物种来控制蚜虫的数量,是一种有效的生物防治措施。
例如,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外来寄生蜂,可以有效地控制蚜虫种群数量,而对其他农作物的影响较小。
这种方法成本低廉且环境友好,具有很大的潜力。
2. 利用天敌培育利用一些寄生虫或杀虫菌等天敌,通过人工培育和增殖,然后释放到田间地头,以控制蚜虫的数量。
这种方法可以长期有效地控制蚜虫的种群数量,并且对环境污染较小,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农田。
3. 分子标记与遗传工程相结合利用分子标记和遗传工程技术,通过改变蚜虫的基因结构,提高其抵抗力或减少其数量,以达到防治蚜虫的目的。
这种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但在农田中的实际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二、化学防治技术化学防治技术是利用农药来控制蚜虫的数量。
目前,已经研究出一些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可以在农业生产中使用。
1. 新型农药开发通过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引入,研发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农药,可以更好地控制蚜虫的数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些新型农药可以针对蚜虫的特定生理机制进行干预,提高防治效果,并降低对其他非目标昆虫的影响。
2. 农药使用管理合理使用农药,并遵守使用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农药使用前应进行充分的前期调查和评估,了解蚜虫种群数量和发生规律,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并掌握正确的使用方法、剂量和施药时间。
三、综合防治技术为了更好地控制蚜虫的种群数量,许多研究人员正在开发综合防治技术,结合生物防治技术和化学防治技术的优势,通过多种手段共同作用来防治蚜虫。
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

中国是一个 农 业大 国, 药 的施 用 给粮食 增 产 、 农
修复和化学修 复 方法 是将 受 污染 的土壤 挖掘 后再 处 理, 不仅工程 大 、 费用 高 , 且对 生 态 系统 破 坏严 重 。 而
勉 物保
21 3 1 8 3 0 ,6 ) — 2 0 (: 2
Pat r e i l oco nP ttn
杀 虫剂 和 除草剂 的植 物修 复研 究进 展
李 海 涛 , 叶 非
( 北 农 业 大 学 理 学 院 ,哈 尔滨 东 103) 5 0 0
摘要
随着农药施 用量的增加 , 农药污染土壤给 生态环境造成 了极 大的危 害, 并引起 了人们 的普遍 关注。传统 的修
Li i o, Ye Fe Ha t a i
( rh a t rc lu a n v riy,Ha bn 1 0 3 No te s iu t r lU iest Ag r i 0 0,C 5
)
Ab t a t W i h n r a e s fp si i e ,p s ii e c n a n t d s i a s d g e th r t h n i n n sr c t t e i c e s d u e o e tcd s e tcd ・ o t mi a e o l c u e r a a m o t e e v r me t h s o a d h s b e tr c i g c n i e a l u l te to .Tr d to a t o s o e a r c u d b d l d p e n a e n a t a tn o sd r b e p b i a t n i n c a i n lme h d f r p i o l n t e wi e y a o t d i b c u e o h i i h p i e . P y o e d a i n i n e r i g n w e h o o y t a s s p a t o a c mu a e, e a f t e r h rc s s g h t r me ito s a me g n e t c n l g h t u e ln s t c u l t a s r r d g a e p l t n s i o l ,wa e n e i n s b o b o e r d o l a t n s i u s t r a d s d me t .Th c a i n t ls o h t r me i t n we e e me h n s ms a d sy e fp y o减少 等都 带来 了极 大 的益 处 ; 同时随着 其
东北菊科植物研究进展

学号:2007020352题目东北菊科植物研究进展学士学位论文题目东北菊科植物研究进展学生田璐指导教师刘玫教授年级2007级专业生物科学系别生物科学系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5月东北菊科植物研究进展田璐摘要:菊科是被子植物中最大的一个科,菊科植物具有很高的经济,观赏,药用价值。
为此,许多学者对菊科植物进行了研究。
本文从药理学、农学、食品与营养学、观赏学、化工等方面阐述东北菊科植物的研究进展,并对东北菊科植物的研究进行展望。
关键词:东北菊科研究进展菊科共13族1300余属,近22万种,除南极外,全球分布。
中国约有220属近3000种,全国各地分布,其中异裂菊属(Heteroplexis Chang)、复芒菊属(Formania W. W. Smith et J. Small)、太行菊属(Opisthopappus Shih)、画笔菊属(Ajaniopsis Shih)、重羽菊属(Diplazoptilon Liang)、黄缨菊属(Xanthopappus C. Winkl)、川木香属(Dolomiaea DC)、球菊属(Epaltes Cass)、葶菊属(Cavea W. W. Sm. et Small)、栌菊木属(Nouelia Franch)、蚂蚱腿子属(Myripnois Bunge)、花佩菊属(Faberia Sch.)、中华蟹甲草属[Parosenecio sinicus (Ling) Y. L. Chen] 、千里光属(Senecio L.)、紫菊属(Notoseris Shih)、君范菊属(Sinoleontopodium Y. L. Chen) 等15属为中国特有。
本文整理了一些常见东北菊科植物在药理学、农学、食品与营养学、观赏学、化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涉及到东北菊科植物在许多方面的应用,并且提出了一些目前在东北菊科植物研究中的不足之处,以供研究人员和学者们参考和借鉴。
冬青卫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冬青卫矛的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李彦凯宋晓贺尹立伟孟娜张瑶朱思琦项飞龙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20年第20期摘要冬青卫矛具有抗大气污染、抗寒、抗旱、抗贫瘠土壤等特点,而且还具有杀虫、杀菌等生物活性,在医疗、保健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综述了冬青卫矛繁殖技术、叶部病害、抗逆性、内生真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冬青卫矛资源奠定基础。
关键词冬青卫矛;叶部病害;内生真菌中图分类号 S79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20)20-0014-03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0.20.004Research Status and Prospect of Euonymus japonicusLI Yankai 1,2,SONG Xiaohe1,YIN Liwei1 et al (1.College of Life Sciences,Anqing Normal University,Anqing,Anhui 246133; 2.Key Laboratory of Total Matter Flux in Wanjiang River Basin,Anqing,Anhui 246133)Abstract Due to the resistance to atmospheric pollution,cold,drought and barren soil,and its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insecticide,Euonymus japonicus Thunb.has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in healthcare and enviromental protection.We reviewed the research progress in breeding technology,leaf diseases,stress resistance,endophytic fungi of E.japonicus,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the better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E.japonicus.Key words Euonymus japonicus Thunb.;Leaf diseases; Endophytic fungi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Thunb.)是卫矛科、卫矛属的常绿灌木,该植物适应性强、分布和栽培范围广,有较强的抗大气污染、抗寒、抗旱、抗贫瘠土壤等特點,是园林绿化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树种之一,具有很高的观赏和经济学价值 [1]。
(完整版)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

植物源农药研究进展摘要:植物源农药中含有多种杀虫活性物质,在世界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植物源农药以其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低毒低残留、来源广、成本低等多种优点,成为近年来农药研究的热点。
本文综述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现状和开发前景.关键词:植物源农药、活性成分、作用特点、研究进展植物源农药,就是直接利用或提取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种子等或利用其次生代谢物质制成具有杀虫或杀菌作用的活性物质.植物源农药作为生物农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具有高效、低毒或无毒、低残留、选择性高、有害物质一般很难对其产生抗性、又易和其他农药相混配等优点, 倍受全世界农药研究及应用部门的广泛重视,已成为其研究热点之一.1.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可分为生物碱类、萜烯类、酮类和番茄枝内酯类,此外还有木脂类,如乙醚酰透骨草素;甾体类,如牛膝甾酮;羟酸酯类,如除虫菊酯等。
1。
1 生物碱类目前人们发现的生物碱已有6000 多种,已证明有杀死害虫作用的主要有烟碱、喜树碱、百部碱、藜芦碱、苦参碱、雷公藤碱、小薜碱、木防己碱、苦豆子碱等.该类化合物对昆虫的作用方式多种多样,如毒杀、拒食和忌避及抑制生长发育等。
1。
2 萜烯类萜烯类化合物是植物源农药中含量较多、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类化合物,其中精油的大部分组成为萜烯类化合物.目前从植物源农药中发现的萜烯类主要有单萜类、倍半萜类、二萜类和三萜类化合物.单萜类主要有柏科植物砂地柏叶精油中的有效杀虫成分松油烯— 4 —醇,它对害虫的主要作用方式为熏杀作用。
倍半萜类有马桑科植物马桑中所含的羟基马桑毒素 B;卫矛科植物中含有较多的倍半萜类化合物 ,主要有各种β- 二氢沉香呋喃倍半萜型多醇酯;苦皮藤根皮中具有杀虫活性的有近 20 个α—二氢沉香呋喃化合物.该类化合物主要通过拒食、胃毒、内吸作用和影响试虫的产卵、孵化等生殖行为消灭害虫。
二萜类化合物主要有大戟科大戟属、巴豆属及瑞香科植物中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 ,另外还有闹羊花中主要杀虫有效成分闹羊花素—Ⅲ。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动态综述

2 植 物 源 杀 虫剂 发 展 简 史
植 物 源 杀 虫 剂 是 一 类 利 用 具 有 杀 虫 活 性 植 物 的 某些 部 分 或 提 取 的 有 效 成 分 而 制 成 的 杀 虫 剂 。它 具
棉铃 虫 等 , 胃毒 毒 杀 是 害 虫 取 食 一 定 量 杀 虫 剂 后 , 影 响 消 化 系 统 表 现 为 中 毒 症 状 , 可 能 因 为 营 养 问 题 也 或 内 源 激 素 平衡 受 到 干 扰 而 出 现 畸 形 虫 体 。 不 同 的
蝇 、 菜 地 下 害 虫 ; 洲 人 很 早 就 知 道 用 某 种 藤 树 树 蔬 非
籽 中的 毒 扁 豆 碱 来 猎 取 动 物 。 生 物 碱 的 存 在 有 烟
碱 、 参 碱 、 芦 碱 、 树 碱 、 椒 碱 、 金 花 碱 、 蒿 苦 藜 喜 胡 洋 藜 碱 、 扁 豆 碱 等 多 种 形 式 。 其 对 昆 虫 作 用 的 方 式 也 毒
收 载 药 物 182种 。记 载 中具 有 杀 虫 作 用 的 植 物 有 : 9
有 多 种 生 物 碱 也 并 不 少 见 , 金 鸡 纳 树 皮 中 就 含 有 如 30多 种 生 物 碱 。 正 因 如 此 , 们 早 就 知 道 利 用 植 物 0 人
中的生物碱来 防治 害虫 , 如在 公 元 5世 纪 初 , 地 中 古 海 居 民 就 利 用 藜 芦 中 的 提 取 物 一 藜 芦 碱 来 处 理 种 子 ; 国民 间也 早 就利 用 阴干 藜 芦 来 防 治 害虫 、 我 苍
根 据 科 学 家们 多 年 进 行 科 学 研 究 证 实 , 物 在 植
物中以下一些类 型 的 天然 杀虫 活 性物 质研制 得来 , 它的类型和 作用如下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农业 2013 年 2 月下旬刊83植保土肥表1 不同药剂方案的防效对比处理炭疽病病果数/个蚜虫头数/头瘿螨头数/头木虱头数/头05-1806-0506-2107-1005-1806-0506-2107-1005-1806-0506-2107-1005-1806-0506-2107-10A00014.6620.337.668.6612.0005.338.668.0038.33616.661.00B00011.0015.006.338.0016.3306.0012.0014.3318.66300C00013.6619.6610.0010.667.33012.0011.004.3319.00900CK00057.3352.6779.0094.6678.33217.6620.0023.0053.334864.3343.33
喷药18 d内,B药剂方案和C药剂方案的药效持续时间很短,而A药剂方案则相对较长,直至最后一个观察期。可见,A药剂方案即印柬素·苦参碱(1.00%浓度)1 000倍液配以核苷酸(0.05%浓度)600倍液在防治枸杞木虱方面的表现是最为显著的。4 结论及讨论通过以上实验数据和分析,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个
不同药剂方案中,印柬素·苦参碱(1.00%浓度)1 000倍液配以核苷酸(0.05%浓度)600倍液在防治枸杞炭疽病、枸杞瘦螨、枸杞蚜虫和枸杞木虱等枸杞病虫害方面的的效果是最为显著的,它具备低毒、无残留且药效持续时间长的特点。这种生物农药可以成为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药材)的首选药剂之一,建议在种植枸杞等植物药材(食材)中推官使用。
1 杀虫植物种类在大力提倡“绿色农业,绿色农药”保护环境的今天,利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开发对环境和人类友好的农药已成为当今杀虫剂研究的热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是植物长期与昆虫协同进化过程中抵御昆虫植食行为而产生的化学物质,有超过40多万种,其中大约有数千种以上的物质已经被研究利用,这物质经抽提、加工制成植物杀虫剂,对害虫具有不同程度的触杀、胃毒、拒避、拒食和抑制生长发育等多种生物活性,而且对天敌几乎没有影响,即使在生产中长期被使用,昆虫也很难产生抗药性(赵善欢等,1997;Swain,1997)。从毒扁豆中分离提取的氨基甲酸酯和从波斯除虫菊中分离提取并研究合成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是当前杀虫剂的两大主导产品。中国是最早研究应用杀虫植物的国家,早在2000多年前,《周礼》就有关于植物驱虫的记载;狼毒、百部、鱼藤根等植物也出现在《本草纲目》中;中国有毒植物就有1 300多种被记载;《中国土农药志》记载了86科,描述了220种植物源农药(郝乃斌等,1998)。据有关研究和不完全统计,我国近些年所研究并明确其杀虫活性的主要杀虫植物资源有:楝科植物中的苦楝、印楝和川楝的杀虫活性作用明显,其中印楝产品在国际上多达数十种;卫矛科植物,其中研究较为深入的苦皮藤、雷公藤等
均对昆虫有拒食、麻醉、胃毒、抑制生长发育以及杀卵等生物活性[1]。这些活性作用可能是引起昆虫的神经中毒,进而出现
麻痹,同时还可能破坏了其中肠细胞,从而影响昆虫的代谢;属于豆科植物的鱼藤、非洲山毛豆对鳞翅目昆虫有很高的生物活性。苦豆子的甲醇提取物对同翅目的菜蚜的有很强的忌避作用;菊科植物,一直是人们研究的方向,对波斯的除虫菊活性成分的研究发展使得拟除虫菊酯类化学农药成功的打入市场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从广东北部采集的黄杜鹃花经氯仿提取,其提取物(FC-22)对多种重要农业害虫具有较强的触杀和拒食活性;还有杜鹃花科、茄科、伞形科、天南星科、樟科等的植物成分(吴文君等,1991;Janprasert et al.,1993;Gbolade et al.,1993;Hu et al.,1993;Chen et al.,1995;赵善欢等,1997;Lale et al.,1999;邹先伟等,2004;姚英娟等,2005;付佑胜等,2007)[2]。
2 植物源杀虫物质作用机理及方式2.1 毒杀作用 主要包括了触杀、胃毒、熏蒸毒杀和内吸毒
杀作用等。据有关报道,从日本扁柏叶中提取的精油对绿豆象(Callosobruchus chinensis) 成虫有强烈的熏蒸毒杀作用,对玉米象( Sitophilus zeamais) 成虫表现出强烈的触杀和熏蒸毒杀活性;姚康等(1984)研究发现山苍子芳香油对蚕豆象有强烈的熏蒸作用;张兴(1993)研究了川楝素对菜青虫和黏虫幼虫具有胃毒作用症状;曹挥和师光禄等研究发现万寿菊根的氯仿
国内外杀虫植物研究进展袁伊旻 王植芳 何诗静 蔡 静(湖北省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 武汉 430205)
摘 要 简要综述了国内外杀虫植物的种类,介绍了植物源杀虫物质作用机理及方式,为进一步开发和合成生物农药提供理论依据。关键词 杀虫植物; 作用机理; 国内外
中图分类号 S 482 文献标志码 B
作者简介:袁伊旻(1984-),硕士,从事园林植物方向研究。收稿日期:2013-02-15北京农业 2013 年 2 月下旬刊84
植保土肥提取物显著影响山楂叶螨体内酶的活性及蛋白质含量,表现出较强的触杀活性(曹挥等,2003;师光禄等,2007);郑和斌等(2006)报导了鱼藤酮主要是通过作用于昆虫呼吸作用传递链中的特定位点,其作用部位在NDAH-辅酶Q之间,使电子传导受阻,影响ATP 合成,从而影响昆虫的呼吸系统;砂地柏的提取物对玉米象、黏虫、赤拟谷盗和小菜蛾均表现出较强的熏蒸毒杀作用(高聪芬等,1997;魏玉平等,1998);苦皮藤的浸出液具有内吸毒杀作用(姚英娟,2005)[3]。2.2 拒食和拒避作用 昆虫可以在接受体外的信息后,由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综合反应,改变其体内信息,从而迫使害虫做出拒避和拒食的行为。这种作用不是直接杀死害虫,而是迫使害虫转移危害目标。(仲建锋等,2007)[4]。楝科植物中的苦楝对二斑叶螨的成螨有较强的驱避作用,并且对菜青虫、三化螟等具有显著的拒食作用(Borges et al.,2003)。苦皮藤、黄杜鹃等植物也主要表现出拒避和拒食作用(刘明霞等,2004)。许多植物精油对仓储害虫有明显的忌避作用。马樱丹、蟛蜞菊、飞机草的乙醇提取物对美洲斑潜蝇的产卵行为具有明显的抑制干扰作用(姚英娟,2004)。2.3 生长发育抑制作用 从植物中提取的精油可以对某些昆虫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如使昆虫幼虫的发育历期变长,减少产卵数量,使卵孵化异常,幼虫不能正常化蛹,引起不正常的变态甚至死亡等。据报道肉桂油能明显抑制黄粉虫幼虫的生长发育,并严重干扰其幼虫的蜕皮和水分代谢过程,最终导致幼虫死亡(仲建锋等,2007)[5]。苦皮藤抑制玉米象、棉蛉虫和菜粉蝶的产卵量和孵化率(徐汉虹,2001)。张舒(2001)报导了闹羊花中的部分二萜类化合物对草地夜蛾、马铃薯叶甲等的幼虫有生长抑制作用。雷公藤的总生物碱对棉铃虫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罗都强等,2001)。2.4 引诱作用 在昆虫与植物长期共同进化过程中,由于适应机制的产生,使得某些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昆虫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具有引诱作用的这些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是昆虫信息素合成的前体物质或者可以直接被利用作为信息素。研究发现稻米油、燕麦油、大豆油、麦芽油等对赤拟谷盗都均具有显著的引诱活性作用,其中燕麦油和麦芽油还对米象也有吸引作用;将大豆油与麦芽油混合,其对赤拟谷盗表现出很强的引诱作用,而米象则不被吸引(仲建锋等,2007)[6]。2.5 光活化毒杀作用 近年来,人们研究发现许多植物中含
有光活性化毒素,在光照的条件下,能吸收光能,产生光活化毒素,对害虫具有明显的光活化毒杀作用。Towers早在1984年就报导了植物成分噻吩类能吸收光能,产生了单线态氧,通过电子传递等作用,进而破坏昆虫体内的各种重要的生物分子;另外呋喃香豆素、呋喃色酮、呋喃喹碱等化合物,可以直接作用于脱氧核糖核酸,从而对昆虫产生毒杀作用(Towers,1984)。万寿菊中主要杀虫活性成分为 α-三连噻吩,是典型的光活化毒素(王燕等,2008;王甘树等,2004)。2.6 其他作用 有些植物所含的物质可以致使昆虫不育、产生
麻醉等反应。从喜树中分离出的喜树碱是目前发现的最有效的一种植物性昆虫不育剂;研究发现苦皮藤根皮粉或提取物对黏虫、菜粉蝶、蝗虫、稻苞虫和小菜蛾等幼虫有麻醉作用(吴文君等,1982;张业光等,2000;刘燕萍等,2004;刘明霞等,2004)。
参考文献[1] 姚英娟,薛东,杨长举. 21种植物提取物对玉米象的生物活性. 昆虫学报,2005(10):692-698.[2] 高聪芬,张兴. 砂地柏精油的熏蒸杀虫活性初探.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1997(3):50-53.[3] 罗都强,冯俊涛,胡瓒,等. 雷公藤生物碱的分离及杀虫活性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1(2):61-64.[4] Hu Meiying et al. Response of five insect species to a botanical insecticide,
Rhodojaponin III. Jour. Econ. Ent,1993,86 (3) : 706-711[5] Janprasert,J,Satasook,C,S ssukum alanand,P.et al. PhytoChemistry,1993,32( 1) : 67- 69[6] Towers G H N. International of light with phytochemicals in some matural and novel systems [J]. Can J Bot,1984,62 :2900-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