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

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区系地理的特征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特征——《植物区系地理学》课程论文学院:林学院专业:植物学学号:姓名:邓嘉雯论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和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特征(林学院-植物学邓嘉雯)摘要:本文从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人为因素分析了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并参考了书籍以及学者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的丰富的植物种类、起源古老、分布类型多样、地理分布多样、特有性程度高的五大特征。

关键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原因中国植物区系地理特征1 影响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原因从植物种分化形成时,该种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构成它的原始分布区或起源中心,各种植物都有程度不同的繁殖能力,并不断向外界迁移,逐渐扩大自己的分布区。

植物可借助自然界各种外力(风力、水力、动物、人类等)或依靠植物体本身(果实的弹力、根状茎、块茎的移动等)的繁殖,从而不断占领新的地段。

植物区系地理分布的扩展受到许多条件的限制,限制植物向新地区迁移、定居、繁殖等过程,即阻碍分布区扩展的环境因素很多,最基本的因素[1]有如下几类。

1.1 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基本的因素,对于个别植物种及其组合的地理分布和特征都发生深刻的影响。

气候决定了植被的基本特征。

气候因素也被称为地理因素,因为它依赖于当地的地理坐标和当地的海拔高度。

影响植物分布的主要气候因素有:热、光、水、空气的组成及运动。

很多植物种的北方边界继续向北方分布,是受在营养期内缺乏热量所决定的,或是一年内暖季的时间太短,或是冬季太冷。

如赤松,集中生长在具有海洋气候的我国辽东半岛经山东半岛向南达江苏北部的云台山,而远离海洋的陆地则少有该种植物的分布。

热带植物不能忍受热量状况的极少下降。

热量的不足引起了北极冻原带和山地高山带的无林现象。

很多农作物向北方推移时也遭遇了热量不足的限制。

即温度状况在地球的广大气候带和高山带的植被上盖上了自己的烙印。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中国是一个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中种子植物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植物类群之一,其分布和组成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的生态意义。

本文将概述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概述中国的种子植物分布广泛,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

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从高原草甸到平原农田,都能找到种子植物的踪迹。

据统计,中国有约种种子植物,其中许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物种。

在这些种子植物中,有许多著名的优势植物种群,如松科、杉科、柏科、杨柳科等。

这些优势植物种群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独特的种子植物种类,如银杏、水杉、金钱松等。

这些特有物种不仅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

结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性。

其分布广泛,特有物种丰富,优势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种子植物的分布和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调查和了解种子植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2)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种子植物分布和组成的影响,预测其未来趋势;3)探讨人类活动对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种子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总之,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集成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推动其在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历史的国家,其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中国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展开,介绍八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阐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中国八大菜系是指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

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的保护及相关研究进展

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的保护及相关研究进展

Botanical Research 植物学研究, 2021, 10(3), 331-337Published Online May 2021 in Hans. /journal/brhttps:///10.12677/br.2021.103045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的保护及相关研究进展楚秀丽1,21上海植物园,上海2上海城市植物资源开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收稿日期:2021年4月30日;录用日期:2021年5月17日;发布日期:2021年5月26日摘要宝华玉兰为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植物,仅分布于江苏省句容市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野生成年植株18棵,人为干扰、生境退化严重威胁其生存繁衍。

本文从该树种的分类地位、地理分布及资源现状、种苗繁育、遗传特性和濒危原因等方面进行综述,以较全面地了解该珍稀濒危植物资源及其保护研究现状,提出后期保护研究设想,更好地开展综合性保护等相关工作和研究。

关键词珍稀濒危植物,宝华玉兰,保护研究Conserv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Progress of Rare and EndangeredPlant Yulania zeniiXiuli Chu1,21Shanghai Botanical Garden, Shanghai2Shanghai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Sustainable Plant Innovation, ShanghaiReceived: Apr. 30th, 2021; accepted: May 17th, 2021; published: May 26th, 2021AbstractYulania zenii is a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endemic to China. It is only distributed in Baohua楚秀丽Moutain National Forest Park, Juro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There are 18 wild adult plants found at present. Human disturbance and habitat degradation seriously threaten its survival and re-production. In this paper, the taxonomic statu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resource status, seedling breeding, ge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endangered reasons of this species were reviewed,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understand the 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resources and their protec-tion research status, put forward ideas of later protection research, and carry out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and other related work and research better.KeywordsRare and Endangered Plant, Yulania zenii, Protection Research Array Copyright © 2021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玉兰以“玉棠富贵”的意境和文化内涵,历来为我国园林中植物经典配置组合;同时,玉兰类树种的花蕾辛夷,是我国传统药材和香料原料,具有广阔的开发利用价值[1]。

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

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
的 植物 地 理 时认 为 可依 据 3 标 准对 特 有 分类 群进 行 分 类 :a 个 分类
分 Y 类群 的 17) 9 8 。从 植 物 多 样 性保 护 的角 度 来 看 , 虽然 特 有 现 象 作 为 生物 群 的起 源 时 间 :b 类 群 的现 在 和过 去 分布 区 的 比较 ; ct 地 理 学 上 的 一 个 概 念 与 植 物 的 珍 稀 濒 危 现 象 含 义 不 同 ,但 珍 稀 细 胞 学特 征 。前 面 两个 标 准 主要 依 据化 石 资 料 ,而 由于化 石 资料 濒 危 植物 大 部 分 是 地方 特 有 植物 (o a e d m s) 宋延 龄 等 , 1 c l n e ii ( n 的 匮乏 和化 石 鉴 定 的 不 很 可 靠 ,更 多 的 学 者 选 择 用 细 胞 学 资 料
1特有现 象的概念
l 3 ;S e b n , 1 4 ;W 1 f 1 4 ;C i ,1 4 ) 然而 , 9 3 tb i s 9 2 u f , 9 3 a n 9 4 。
il s 1 2) 特 有 现 象是 相 对世 界 广泛 分 布现 象 而 言 的 ,一切 不 属 于世 界 W l i (9 2 认 为几 乎 所有 植物 都 是 新近 演 化而 来 的 ,显 然他 是 en l (9 4 在 性 分布 的属 或 种 ,都 可 以称 之 为其 分 布 区 内 的特 有属 或 种 。 “ 特 忽 略 了古 特 有植 物 。F r a d 12 ) 研 究 了北美 东 部 特 有植 物 有 ”这 概 念最 早是 由瑞 典 植物 学家 d. C n ol 于 15 年在 其 后 ,认 为 特 有 植 物 可 能都 是残 遗 和 开 始 衰 老 以致 将 要 灭 绝 的植 e ad l e 85 著作  ̄ eg ah e B tn qe r io ne ( 物地 理 纲要) 中提 物 ,显 然他 忽 略 了新特 有 植 物 。W e r (9 4则 根 据特 有 植物 的 G or p i o a iu a sn e  ̄ 植 h r y 14 ) a n 14 ) 出 , 指局 限分 布于 某 一 自然地 区或 生境 内的分类 学单 位 ;Eg e 侵 占能 力划 分 其 为不 同类 型 。C i (9 4 的 观 点 比较全 面 ,他 在 n lr 将 其 分 为新 特 有 和 古特 有 ,现 在 仍然 沿 用 。至 1 3 年 ,波 兰 植 其 《 物地 理 学 基础 》 中就 特 有现 象 提 出 了3 97 植 个论 断 :a 有现 象 特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趋势-应俊生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趋势-应俊生

植物学通报1997,14(增刊):13~17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及趋势应俊生(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CONTENTS AND TRENDS IN PHYTOGE-OGRAPHICAL STUDIESYing Tsun-shen(I nstitute of Botany,Chinese A 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100093)植物地理学是以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古植物学、生态学、地史学和地理学等为基础,研究植物的时空分布规律、发生发展及其机制的科学。

自洪堡得(Humboldt)于1805年发表 植物地理学引论 至今,植物地理学已经历了所谓描述(Descriptive),叙述(narrative)和分析(analytic)阶段。

现按其研究内容的侧重点简述如下。

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是研究世界或某一地区所有植物的种类组成、分布格局、时空分布规律以及阐明它们的形成原因和演化历史的科学。

力图阐明植物区系的性质、特点、发生发展、植物区系关系以及特有现象及其解释。

在植物地理学中,植物区系的起源和间断分布格局的解释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一) 迁移说(migratory theory)Heer(1868)根据北极地区化石植物区系分析,首先提出了这一学说。

后来得到了Hook-er、达尔文、Asa Grey和Engler等学者的支持和发展。

这一假说认为,在过去地质时期,北极地区生长着现在仅见于温带或亚热带的木本植物,是各植物区系起源的始生中心。

由于气候变化,北极地区始生区系以三条路线自北极向南传播迁移。

一是经欧洲到非洲;二是经亚洲和马来西亚到大洋洲;三是经北美洲到南美洲。

Hooker和达尔文曾提出以前可能存在过南极大陆,后来在南极大陆范围内发现的化石植物区系,证实了南极大陆的存在,并证实南极也发生过气候变化。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区系分析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总和称为该地区的植物区系。

为什么此地是这样一些植物聚集,彼处又是另一些植物组成?它们是在怎样的条件下汇合到一起的?这些地区之间(通过植物)有过哪些联系?这些问题要在了解植物种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以一定区域为单位进行分析研究。

它们虽然仅直接反映该区域环境特性的一个侧面,却常关联着整个地球表层自然环境演变。

(一)植物区系成分分析——以中国为例一个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可按它们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为若干地理成分。

凡是自然分布区大体一致,或现代分布中心相近的所有类群均能合并为一种地理成分。

前面列举的各种分布区类型都是不同地理成分划分的依据。

植物区系组成种类中,还可以根据各类群的起源地(起源中心)而划出若干发生成分。

例如前面提到的对生叶虎耳草和仙女木都是北极-高山式地理分布(成分),但前者起源于高山,第四纪冰期才向北极扩展,应属高山型发生成分,后者则属北极发生成分。

划分区系的发生成分需要研究各类群的分化进化和历史植物地理。

植物区系的历史成分根据该组成成分参加当地植物区系的地质时期划分。

一个地区内通常有一些较古老的和较年青的区系成分混合生长,但起源古老的不一定很早就在该地区出现,也可能是后来从其他地区移来。

确定历史成分要依靠古植物学资料和孢子花粉分析。

我国种子植物共有301科,2980属,24550种(连同蕨类可达27150种),它们的分布区类型十分复杂,根据吴征镒、王荷生(1983)的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类型。

全世界分布的科在中国有47个,每科种类很多,生态类型丰富,因而适应性广,许多是发生上较年青的类型。

世界分布属在中国有108个,占全国属数的3.7%,大多分布在西南山区、西北干旱地区、淡水和沼泽地区。

这些世界分布类型很少反映当地的区系特点,在进行区系成分分析统计时常予以扣除不计。

1.热带分布或热带分布为主的科属我国约有一半的科即168科属于热带分布类型,包括1467属和8300多种(占种数1/3以上)。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植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vri ) 景 观 多 样 性 (a dcp i r t)4个 层 esy 和 t 1n sa e dv s y ei
用 , 力推 动 了植 物 多 样性 保 护 和可 持 续 利 用 , 有 在研 究 种群 地理 格局 分 布 、 群 间基 因交 流 、 体 间亲缘 种 个 关系 、 物种 稀 有 或 濒 危 原 因
多 样性 的研究 层次 、 多样 性保 护及评 价 指数确 定等 直
态, 植物多样性正经受严 峻的威胁与破坏 , 遗传多样
性 大量 丧失 。
遗 传 多 样 性 的检 测 方 法从 形 态 学 水 平 、 胞 学 细 ( 色体 ) 平 、 理 生 化水 平 发 展 到 当前 的分 子 水 染 水 生 平, 任何 一种 检测 手 段 在 特定 的研 究 领 域 、 究 对象 研 中都有 不可 替代 的作 用 , 要彼此 之 间相 互 的 印证 。 需
摘 要 : 据国 内外植 物 多样性研 究现状 , 根 综述 了植物 多样性的研究层次 、 价指数及 保护 等方面的研 究进展 , 评 并
就植物 多样性研究领域存在的相关 问题 进行 了讨论 , 指出构建植 物多样 性信 息平 台、 新技术 与常规方 法综合 应用 、 濒危物种评估与保护 、 物动 态跟踪分析等 与植 物多样性相 关的研 究趋 势。 植
B 6 B5 。 AD 7 0 )
目, 形成 、 化及 维 持机 制 , 危 状 况 、 绝 程 度 及原 演 濒 灭
因, 保护和可持续利用 , 植物区系特有性 , 群落特征及
生 活型 组成 等方 面 。同时 , 有专 家认 为还应 在 物种迁
第一作者简介 : 志勇 (9 9一) 男 , 孙 17 , 博士生 , 工程师 , 主要从事滨海盐 碱地绿化技术 方面的研究工作 。通讯作者 : 季孔庶 , , 。E m i 男 教授 —a : l

中国珍稀植物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中国珍稀植物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

中国珍稀植物的成分分析及生物活性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植物资源的国家,其中许多植物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诸如人参、枸杞、熟地黄等中草药的名字,这些中草药在诸多领域,例如医学、养生等方面都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神秘的珍稀植物,研究它们的成分与生物活性,既有助于弘扬民族医学的文化,又有着科学的意义。

一、成分分析1. 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拟南芥是一种常见的野生植物,是众所周知的模式生物。

它不但简单易操作而且具有高度的基因序列同源性和结构同源性,因此被广泛运用于许多的基因工程实验。

尽管拟南芥在中药材上的应用及商业价值并不高,但是,它所带来的科研价值可不容小视。

在拟南芥的药理研究中,研究人员不但发现了许多与人类相关的基因序列,还找到了一些新的基因。

现代生物技术以及基因工程成果的重要性,在于它们促进了对“裸DNA片断”的应用,为生物工程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2. 三七Panax notoginseng三七属供药的植物,该属植物有中草药性,被广泛使用于中药领域。

三七对于防治脑血栓、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三七中所含的成分不仅有血管扩张、抗炎、增强记忆力等良好的药理特性,还具有调节免疫系统等重要作用。

3. 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黄精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材,其提取物中的Saponin是支持其功效的主要成分之一。

实验表明,黄精的茎、根、叶中均含有Saponin,其中以根茎中含量最高,达到了7%以上。

黄精中的Saponin等成分主要表现出了以下药理效应:增加免疫力、抗炎、抗菌、治疗肿瘤等。

二、生物活性1. 金虎尾Lindera umbellata金虎尾是一种珍贵的中国特产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地区。

在各种珍贵中药材中,闻名遐迩。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开启了对它深入研究的路径,不断探讨它所含的化学成分与生物活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关于《中国植物区系特有现象研究进展》,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植物区系特有现象是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章回顾了植物区系特有概念的产生与发展,简述了特有现象的类型,分别从历史角度、遗传角度、生态角度介绍了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对特有现象产生原因的解释假说。

介绍对比了植物特有现象的一些研究方法,认为在研究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时,我们可以选择一些特有现象明显的较大的类群,综合运用形态―地理学方法、细胞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位酶技术等手段来研究,以期取得更为精确的结果。

在综述了我国对植物特有现象的研究之后,认为我们应当对我国特有植物进行编目、确立特有中心、加强重要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为更好的保护珍稀特有植物提供科学依据。

下载论文网/2/view-13088545.htm关键词:植物;植物区系;特有植物;方法;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177-4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演示着生物多样性各方面的特殊性。

特有现象是物种遗传分化的结果,种系分化促使物种适应不同的生境,而生境的多样性亦使种系分化。

这种连续的、不连续的分化导致物种演化过程中发生间断,进而发生遗传分化使种系繁衍多变。

特有现象分化有内因和外因,体现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既有普遍性,又具特殊性。

例如包括地貌因子、地壤因子、气候因子、边缘效应、岛屿隔离以及自然杂交等(张宏达,1997)。

特有现象的发生有明显区域性,反映生物历史地理演化的途径(蒋有绪等,2002)。

特有现象无疑是一个地区的植物区系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特有现象的研究为了解一个特定地区的植物区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1 特有现象的概念特有现象是相对世界广泛分布现象而言的,一切不属于世界性分布的属或种,都可以称之为其分布区内的特有属或种。

“特有”这概念最早是由瑞典植物学家de. Candolle 于1855 年在其著作《Geographie Botanique raisonnee》(植物地理纲要) 中提出,指局限分布于某一自然地区或生境内的分类学单位;Engler 将其分为新特有和古特有,现在仍然沿用。

至1937 年,波兰植物地理学家Szymkiewicz才严格使用了“特有”这个词。

Braun- Blanquet(1923) 曾强调指出:一个地区的特有现象的研究和精确解释,构成了一个极高的标准,为了获得有关地区植物居群起源及年龄的任何结论,这种标准是不可缺少的;这个标准使我们更善于了解它们曾经发生过的转变,也提供我们方法去估价这些转变的程度和出现的大略时期,以及对该地区植物区系和植被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特有植物分布区的研究对于植物区系区划和植被区划具有重要价值(应俊生,1996)。

由于植物种系的发生历史与其分布区的发生历史有密切的关系,所以特有现象的研究对于解决有关类群的系统发育问题有时也能提供有价值的线索(Richardson,1978)。

从植物多样性保护的角度来看,虽然特有现象作为生物地理学上的一个概念与植物的珍稀濒危现象含义不同,但珍稀濒危植物大部分是地方特有植物(local endemism)(宋延龄等,1998)。

此外,特有现象明显的地区常常也是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的地区(Huston,1994)。

从这些方面来看特有现象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是物种多样性研究的重要内容(马克平等,1994)。

2 特有现象的类型特有现象类型的确定,特别是特有属、种的古与新之间的划分,在植物区系的分析中,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在追溯一个植物区系的历史时,古特有种克用来作为重要的指标(Wulff,1943)。

早在1882年,Engler即指出,特有现象有两类:故特有植物和新特有植物。

这一划分得到了许多植物地理学家的广泛注意和应用(Willis,1922;Szymkiewicz,1933;Stebbins,1942;Wulff,1943;Cain,1944)。

然而,Willis(1922)认为几乎所有植物都是新近演化而来的,显然他是忽略了古特有植物。

Fernald(1924)在研究了北美东部特有植物后,认为特有植物可能都是残遗和开始衰老以致将要灭绝的植物,显然他忽略了新特有植物。

Wherry(1944)则根据特有植物的侵占能力划分其为不同类型。

Cain(1944)的观点比较全面,他在其《植物地理学基础》中就特有现象提出了3个论断:a特有现象包括两类局限于单个地区的植物――狭义的特有植物可能是相对年轻的种和相对古老的残遗种;b年轻的特有种可能已经或还没达到它们最大的分布区,残遗特有种随着时间分布区收缩了,且不能再扩大其分布区;c一个地区高度的特有现象与该地区的年龄和孤立程度及生境多样性有关,这些因素既影响植物的进化(新特有植物),又影响植物的生存(古特有植物)。

但是,对古特有植物和新特有植物的划分没有一定的客观标准(Wulff,1943)。

因此,Richardson(1978)又提出了“全特有植物”概念,来包括一些介于新老特有植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汤彦承和李良千(1994)在研究东亚忍冬科Caprifoliaceae的植物地理时认为可依据3个标准对特有分类群进行分类:a分类群的起源时间;b分类群的现在和过去分布区的比较;c分类群的细胞学特征。

前面两个标准主要依据化石资料,而由于化石资料的匮乏和化石鉴定的不很可靠,更多的学者选择用细胞学资料来划分(Anderson,1937;Senn,1938;Wulff,1943等)。

Favarger和Contandriopoulos(1961)在这一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以细胞学资料为基础,提出了以下几个特有植物类型:a古特有植物(paleoendemics),指在系统发育上孤立的特有植物,它们常常是单型的组、亚属或属;b分裂特有植物(schizoendemics),指由一个种,经渐进的物种形成,分化为两个种,他们分布局限,成替代现象;c祖特有植物(patroendemics),指分布局限的二倍体种,由它产生分布较广的多倍体种;d衍生特有植物(apoendemics),指分布局限的多倍体特有植物,由分布较广的二倍体或较低倍体的多倍体产生而来。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隐性特有植物(cryptoendemics)(Richardson,1978)。

Ono(1991)在研究日本Bonin 群岛的特有现象时,还划分出非整倍性特有植物(aneuendemics)类型。

这类植物的染色体数目与其近缘种成上升或下降的非整倍性关系。

上述对特有植物的归类方法既考虑到了原有的将特有现象划分为古特有和新特有的基础,又结合了现代的物种形成方式的概念,应当说显得比较客观。

利用这一方法Contandri opoulos (1962)对科西嘉岛(Corsica)、Stebbins和Major(1965)对美国加里福尼亚地区、Ono(1991)对日本Bonin群岛的植物区系中的特有现象分别进行了研究,探讨了这些地区的植物区系的起源和演变问题。

3 特有现象的形成由于特有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对其形成原因的精确解释通常是十分困难的。

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种观点:(1)历史理论,对于特有现象的形成原因,Willis(1922)首先提出了著名的“年龄和分布区”假说,其认为大多数特有植物都是新近起源的,尚无足够的时间来进行扩散。

另一相反的假说由Fernald(1924)提出,认为特有植物都是古老的、可能快要灭绝的植物。

很显然,这两个假说都有失偏颇。

忽略了特有植物既可能是年轻的,也可能是古老的,还可能介于新老之间。

特有现象的形成与其年龄之间无相关。

(2)遗传理论,用历史的因素难以很好的解释特有现象的形成,因此有些学者有提出了遗传理论。

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是Stebbins(1942),其假说认为特有现象是因为植物缺少遗传变异而造成。

Wright(1931)指出,在一个急剧减小的群体中,遗传漂变常常可以导致等位基因的固定,从而导致其基因库的贫乏。

这个理论是Stebbins假说的基础。

但实际情况却复杂的多,产于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巨杉Sequoiadendron giganteum在美国的栽培历史尚不到一个世纪,其中大部分都是从野外采集的种子繁殖而来,但已经从中发现了25个形态上可以区别的变异体。

这一事实表明特有种在其原产地极为局限的居群中似乎包括与其他广布种同样多的遗传变异(Stebbins,1980)。

这个事实说明特有种的遗传变异水平的高低与其特有性之间无相关。

(3)生态理论,生态因子是限制植物分布的最重要的因子。

美国东部的一些植物学家认为特有植物是一些生长在短暂存在的生境种的先锋植物,其讲特有现象归因于这些短暂生境的局限分布,切这样的生境可导致新种形成。

这一假说被称为先锋植物假说,虽可以解释一些特有种的形成,但与之相反的例子也不少,如Shortia galacifolia、Prenanthes crepidinea等生长在当地的顶级森林下。

Stebbins(1976)提出生态岛假说来解释美国加里福尼亚州的一些特有现象,所谓生态岛即在一个特定地区较为普遍的生境种的一些局部小区域,这样的小区域中的生态因子与周围地区有很大区别,生长在这里的植物被孤立开来而成特有种。

常见的是由于土壤条件不同而形成的生态岛。

尽管生态的理论可以说明许多特有现象的形成,但有时也很难令人满意。

(4)综合理论,随着特有植物研究的发展,生物学家,尤其是植物学家发现单一的理论很难解释特有现象,于是发展出综合理论,具代表性的是Stebbins(1980)的基因库-生态位相互作用理论。

该理论认为,形成特有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植物对本身分布就很局限的各种生态因素的组合的适应,同时,植物居群的基因库本身的因素也极为重要,这些因素包括遗传变异能力的总量、随时可以释放出的变异能力的量及针对各种影响居群建成的特殊因素所能产生的遗传变异的量。

此外,植物的进化历史也很重要。

综上所述,特有现象的形成就像其他进化问题一样十分复杂,不是一种理论就可以把全部问题解释清楚的,每一个特有种都有其独特的性质。

我们认为在研究一个特有种时至少要顾及3个主要方面即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居群的遗传结构及居群的进化历史。

总之,解释特有现象问题正如解释其他进化问题一样必须利用综合的方法。

4 特有现象的研究方法从上面关于特有现象类型的划分以及特有现象形成原因的讨论中,我们可以看出特有现象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我们只有运用综合的方法,从不同的水平(形态、细胞、生物化学、分子)和不同的角度(系统发育、古植物学、生态学)进行研究,才有可能真正认识特有现象的各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