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中国是一个植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国家,其中种子植物作为地球上最重要的植物类群之一,其分布和组成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的生态意义。
本文将概述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基本情况,以期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参考。
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概述中国的种子植物分布广泛,涵盖了多种不同的生态环境。
从寒温带针叶林到热带雨林,从高原草甸到平原农田,都能找到种子植物的踪迹。
据统计,中国有约种种子植物,其中许多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特有物种。
在这些种子植物中,有许多著名的优势植物种群,如松科、杉科、柏科、杨柳科等。
这些优势植物种群在中国的分布广泛,占据了不同的生态位,为中国的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了关键作用。
除此之外,中国还有许多独特的种子植物种类,如银杏、水杉、金钱松等。
这些特有物种不仅是重要的生态资源,还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生态保护意义。
结论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具有显著的特点和重要性。
其分布广泛,特有物种丰富,优势植物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突出。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加剧,种子植物的分布和组成可能会发生改变,这为未来的植物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挑战和机遇。
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调查和了解种子植物的生态习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些资源;2)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种子植物分布和组成的影响,预测其未来趋势;3)探讨人类活动对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4)加强国际合作,共同推进全球种子植物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总之,中国种子植物区系地理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的集成方法,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以推动其在生态、环境、经济等多方面的应用和发展。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饮食文化历史的国家,其八大菜系的形成与地理环境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围绕中国八大菜系形成的地理环境因素展开,介绍八大菜系的特点和代表菜品,阐述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
中国八大菜系是指川菜、鲁菜、粤菜、苏菜、浙菜、闽菜、湘菜和徽菜。
植物区系

圣诞岛(古老珊瑚环礁)
费南都迪诺鲁尼亚岛 (古老火山岛群) 可可斯岛 (年轻珊瑚环礁)
240(距爪哇)
370(距巴西) 1 160 (距爪哇)
154
78 23
44
21 17
9
1 0
43
少数 1
51
56 5 7
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
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 间而变化。 灭亡种不断地被新迁入 的种所代替。 大岛比小岛能“供养” 更多的种。 随岛距大陆的距离由近 到远,平衡点的种数逐 渐降低。
蝶形花科
禾本科
482/12 000
620/10 000
123/1 080
217/1 160
9.0
11.6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和变型 (引自吴征镒,1993)(1)
分布区类型及其变型 一.1.世界分布 二.泛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2.泛热带 2-1.热带亚洲、大洋洲和南美洲(墨西哥)间断 2-2.热带亚洲、非洲和南美洲间断 三.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 四.旧世界热带分布及其变型 4.旧世界热带 4-1.热带亚洲、非洲和大洋洲间断 五.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及其变型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 5-1.中国(西南)亚热带和新西兰间断 六.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及其变型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 6-1.华南、西南到印度和热带非洲间断 6-2.热带亚洲和东非间断 七.热带亚洲分布及其变型 7.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 7-1.爪哇、喜马拉雅和华南 7-2.热带印度至华南 7-3.缅甸、泰国至华西南、西南星散 属数 104 316 17 29 62 147 30 147 1 149 6 9 442 30 43 29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植物地理学(共计5部分,共计1299页)_部分1

教学内容
▪ 第一章 绪论 ▪ 第二章 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基本类群 ▪ 第三章 植物区系地理 ▪ 第四章 植物生活与环境 ▪ 第五章 植物种群 ▪ 第六章 植物群落 ▪ 第七章 世界植被地理
第一章 绪论
植物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植物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 类型
– 糙面内质网(roug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光面内质网(smooth endoplasmic reticulum)
• 功能
•糙面内质网•光面内质网来自细胞器——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
• 内质网(endoplasmic reticulum)是由单层膜围 成的管状、泡状或相互沟通的封闭的网状结构。内 质网膜可与外核膜相连,囊腔与核周隙相通。
植物对土壤的净化
• 吸收
监测环境
监测作用
监测植物
某些植物对有毒气 体十分敏感,当某些
对有毒气体特别敏感 的植物,可利用它们
有毒气体在低浓度时, 来监测有毒气体的浓
它就能出现受害症状, 度,指示环境污染程
反映出有毒气体的大 度,这种植物就称为
概浓度,可作为环境 污染程度的指示。
监测植物。
• 细胞质骨架
细胞器——质体(plastid)
• 质体是一类与碳水化合 物的合成与贮藏密切有 关的细胞器,它是植物 细胞特有的结构。
• 类型
– 叶绿体(chloroplast) – 有色体(或称杂色体,
chromoplast)
– 白色体(leucoplast)
基粒 类囊体
内膜 外膜
细胞器——线粒体(mitochondrium)
植物分布区

槭树属(Acer)的替代分布(引自北京大学等,1987) 1 洛氏槭(A. lobelii) 2 喜悦槭(A. laetum) 3 突厥槭(A. turkestanicum) 4 小刀槭 5 长柄槭(A。 longipes)
disjunction, discontinuous areal)。
特点:至少有两个核心
为星散分布区
间断分布区
间断分布区的概念 间断分布区的类型 间断分布的成因
北极-高山间断分布 泛北极间断分布 北大西洋间断分布 南北美洲间断分布 古热带间断分布 洲际山区间断分布 古地中海地区间断分布 泛南极间断分布 极间间断分布 星散间断分布
原因:分布地区生存条件的 空间变化东西差别小,南北
气候因素 土壤因素 地形因素
差别较大有关。 寒带和温带地区
自西向东呈椭圆形 原因:南北方向的气候条件
生物因素 历史因素 人为因素
尤其是温度条件变异较大
热带地区
南北直径较大
岛屿状分布
3.1.4 植物分布区的类型及成因
广域分布区 狭域分布区 连续分布区 间断分布区 残遗分布区 替代分布区
6 元宝槭(A。 truncatum) 7 五角枫(A。 mono) 8 艳槭(Acer sp.)
3.1.5 分布中心
多度中心 发生(起源)中
心 变异中心 残遗中心
几个属的分布中心
3.1.6 大陆上早期植物分布
世界分布 (cosmopolitan)
环极地分布 (circumpolar)
环北方分布 (cicumboreal)
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
植物地理学

第一章绪论1.1、植物地理学是研究生物圈中各种植物和各种植被的地理分布规律、生物圈各结构单元(各地区)的植物种类组成、植被特征及其在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植物地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作为生物圈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植被。
植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阐明地球上植物和植被的分布的基本规律。
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地球上植被的组成结构、动态变化和分级分类;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植物分布区和植物区系的形成和演变;岛屿植物为主的拓展和灭绝等。
1.2植物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植物地理学与植物学:植物地理学研究植物和植被的空间分布规律,植物学是植物地理学的基础。
植物地理学与生态学:生态学研究植物群体与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环境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1.3、生物圈:就是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由大气圈的下层,水圈呵呵岩石圈的上层(风化壳)组成。
2、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植物是生产者;2.植物参与了自然界的物质循环;3.植物为大的某些生物提供的赖以生存和繁衍后代的场所和物质基础。
4.植物是环境的构造者。
(表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群落的演替、净化环境等方面。
)第二章植物形态结构与基本类群2.1.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内容:一切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构成有机体的基本单位。
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活动的基本单位。
2.2细胞类型:原核细胞:直径为0.2~10μm,没有核膜将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隔开,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真核细胞:具有细胞器和细胞核,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称真核生物。
古核生物: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名称,表示一类生活在极端特殊环境中的细菌。
植物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
2.3.细胞器:是在细胞基质中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微结构。
2.4植物的组织a)植物组织是由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种或数种类型的细胞组成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组成植物器官的基本单位。
植物的植物区系

汇报人:XX
2024年X月
录
第1章 植物区系的意义 第2章 世界植物区系 第3章 中国植物区系 第4章 植物区系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第5章 植物区系的未来展望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01
第1章 植物区系的意义
植物区系对生态平衡的重要 性
植物区系在维持生态平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不同地区的植物区系对于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 具有影响。植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直接影响着 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06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植物区系的重要性总结
植物区系作为地球生命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 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维持着生态平衡。保护 植物区系不仅仅是一项必要的生态行为,也关乎 着人类未来的发展和生存。
未来发展展望
01 重大挑战
未来植物区系保护工作仍面临着重大挑战, 包括气候变化、生态破坏等多方面问题。
生物多样性
植物区系是地球 上生物多样性的 重要组成部分, 对维持生态平衡 和稳定性至关重
要。
物种互补
不同类型的植物 相互作用,形成 复杂的生态网络, 维持着生物多样 性和生态系统的
平衡。
生态系统稳 定性
植物区系的多样 性对于维持生态 系统的稳定性至 关重要,影响着 整个生态系统的
运行。
保护和管理植物 区系
植物区系保护挑 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 扩展,植物区系面临 着诸多挑战。气候变 化、生态破坏等问题 亟待有效应对,是当 前植物区系保护的重 要课题。
科技与创新在植物区系保护中的应用
科技创新推 动植物区系
保护
提升效率和水平
利用先进技 术手段
应对挑战
植物区系与人类和谐共生
01 密切互动关系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表7-1)。
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
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
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茛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
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植物地理植物区划

2、植物地区——具有一些特有属 和亚属以及一定数量的优势科,不同地 区的年龄和历史也都有彼此不同。
3、植物省——具有一组特有种。 4、植物县——具有一组特有亚种。 三、植物区划的原则 1、植物区划必须以植物区系分析为 基础。
同一区域必须具有植物组成上的 一致性,必须具有植物组成上的特殊 性。
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区 一、植物区划的概念
植物区划——以植物区系分析为基 础,依据各地区植物区系成分组成和发 展历史的相似程度,将地区合并或划分 成若干等级的研究方法。
1、区划是一种研究方法;
2、植物区划是对植物所占据的区 域空间进行划分,划分对象是区域;
3、区划的依据是各地植物区系成 分及其发展历史的相似性。 二、植物区划的单位及标志
B、亚洲荒漠植物亚区 藜科、柽柳科、蒺藜科植物发达, 菊科、伞形科、唇形科、紫草科、百合 科、蓼科、麻黄科中有许多特有植物。 C、欧亚草原植物亚区 西部植物区系主要由针茅的针状芒 组和羽状芒组的植物为主,东部以羊草 为主,仅含少数针茅。
D、青藏高原植物亚区 植物种类少,约有500种。东南部以 嵩草、杜鹃、金露梅、柳为主。中部以紫 花针茅、羽柱针茅和西藏蒿为主。最西北 是由垫状驼绒藜、藏亚菊和青藏苔草为主。 E、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 植物区系丰富。古老的孑遗植物多。 木本植物多。
吴征镒(1983)根据植物区系组成 和植被发生统一性原则,将中国植物区 系分为2个植物区、7个亚区、23个地区。
A欧亚森林 植物亚区
1阿尔泰地区 2大兴安岭地区 3天山地区
Ⅰ 泛
B亚洲荒漠 植物亚区
4中亚西部地区 5中亚东部地区
北
极 植
C欧、亚草 原植物亚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布区制图
• 点图法 能够直观地表示植物分布的特点。 • 轮廓法(周界法) 该法便于比较分析。 • 涂斑法
–采用在小比例尺地图上把整个分布区涂成斑块。 –用不同的阴影线,表示同一类群中不同种的分 布范围。
用点图法和轮廓法绘制的偃松(Pinus pumila)分布区(引自武吉华,1995)
• 分布区结构:种群、气候生态型、土壤生 态型等。 • 分布区的形状:按植物分布区的形状划分 类型时分为两类:连续分布区和间断分布 区(星散分布) • 分布区范围:世界种、特有种
连续分布区(continuous areal)
• 连续分布区是指某一植物种(或 属、科)连续分布在某一完整区 域内。 • 世界分布 (cosmopolitan) • 环极地分布 (circumpolar) • 环北方分布 (cicumboreal) • 泛热带分布 (pantropic)
Pinus pumila 连续分布区
中国种子植物特有属在各省的分布多度(引自王荷生,1992)
植物区系成分分析
• 地理成分 • 发生成分 • 迁移成分 • 历史成分 • 生态成分
• • • • • • • • • • • • • • •
1)世界广布成分 2)泛热带成分 3)热带美洲和热带亚洲成分 4)旧大陆热带成分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成分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成分 7)热带亚洲(印度-马来西亚)成分 8)北温带成分 9 东亚-北美成分 10)旧大陆温带成分 11)温带亚洲成分 12)地中海、西亚至中亚成分 13)中亚成分 14)东亚成分 15)中国特有成分
中国特有种的分布
科属的分布区
• 分布中心 • 间断分布 • 分布范围:世界属、地方特有属
分布中心
• 多度中心 • 发生(起源) 中心 • 变异中心 • 残遗中心
几个属的分布中心
属的间断分布
• 北温带间断 • 热带间断 • 南温带间断 • 南北温带间断 • 其他间断
属的分布范围
• 世界属 • 地方特有属
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属的相似性系数
K Jacard
C A B C
K Sorensen
2C A B
S SZ
C min A, B
科的相似性系数
某地与对比地区共有科 数 相似性系数 100 某地全部科数
非洲北部各地区植物区系属的相似性系数 (引自王荷生,1992)
类别
中国 科数
世界 科数
中国占 世界%
中国 属数
世界 属数
中国占 世界%
中国 种数
世界 种数
中国占 世界%
蕨类植物
52
65
80.00
204
443
46.05
2600
11 820
22.00
种子植物
301
555
54.23
3116
12 557
24.81
24 550
225 670
10.88
合计
353
620
134.23
• 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种的分布区 科属的分布区
种的分布区
• 分布区(areal)是一个种系或任何分布单 位(种、属、科等)在地表分布的区域。 以种的分布区为基础,在种的分布区的基 础上再合并出属、科的分布区。 • 种的分布区:一个物种由若干植物个体组 成,它们所占有的全部地域构成该种的分 布区。
世界种(广布种)大车前 (Plantago major)的分 布范围
狭域分布区
• 概念 • 特有分布 是指只生长在某一地区 而不在其他地区出现的 植物。 类型 –大陆特有 –国家特有 –省域特有 –地方特有 –局地特有
• 特有分布的成因 –古特有种 –新特有种 –生态特有种 –岛屿特有现象 –假特有种
类型 世界分布 热带分布 温带分布 古地中海 或泛地中 海分布 科数 46 168 77 % -65.9 30.2 属数 108 1467 931 % -51.1 32.4
7
2 .7
278
9 .7
中国特有 合计
3 301
1 .2 100
196 2980
6 .8 100
中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中国植物区系组成
间断分布区
• 间断分布区的概念 • 间断分布区的类型
• 间断分布的成因
• • • • • • • • • •
北极-高山间断分布 泛北极间断分布 北大西洋间断分布 南北美洲间断分布 古热带间断分布 洲际山区间断分布 古地中海地区间断分布 泛南极间断分布 极间间断分布 星散间断分布
间断分布区
• 间断分布区的概念
3320
13 000
70.86
27 150
237 490
32.88
中国种子植物特大科统计(王荷生,1992)
科名 兰科 菊科 中国占世 世界属数/种数 中国属数/种数 界种数% 735/17 000 900/13 000 141/1 040 207/2 170 6.1 16.7
蝶形花科
禾本科
482/12 000
的关系(引自李博等,2000)
岛屿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群岛名称 所罗门群岛 新喀里多尼亚群岛 斐济群岛 新赫布里底斯群岛 面积 被子植物属数 其中特有属数 鸟类属数 2 /km 40 000 22 000 18 500 15 000 654 655 476 396 3 100 10 0 126 64 54 59
中国植物区系分区(吴征镒等,1983) (分区单位编码同上表)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 影响岛屿植物区系的因素
– 岛屿面积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 距离对岛屿植物区系的影响 – 岛屿年龄的影响
• 岛屿生物地理学平衡理论响岛屿植物区系的因素
• 岛屿面积对植物区系的影 响 S=cAz S:种数,A:面积,z 、c 为常数 –岛屿效应:岛屿面积越 大,种数越多。 • 距离对植物区系的影响 Galapagos群岛的陆地植物种数与岛面积 • 岛屿年龄的影响
第二章 植物区系地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植物区系基本概念 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植物区系分析 人为活动与植物分布
第一节 植物区系的基本概念
植物区系(flora)是某一地区、或 者某一时期、某一分类群、某类植被 等所有植物的总称。
第二节 分布区与分布区的形成
• 分布区的静态特征 种的分布区 科属的分布区 • 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 物种的形成与分布 种分布区的扩展 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 分布区持征与植物系统发育
• 分布区的形成与变化 物种的形成与分布 种分布区的扩展 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 分布区持征与植物系统发育
物种的形成与分布
• 异地物种形成:成对种、地理替代种 • 同地物种形成:染色体分裂失常 • 平行物种形成:
环境演变与植物分布区的变化
• 气候变化 • 地形变化 • 板块运动 • 跳跃式传播 • 人类活动
世 界 植 物 区 划
世界植物区系分区(引自塔赫他间,1978) 1 植物区边界; 2 植物地区边界(图中数字与表3.2一致)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基本特征:
1.植物种类丰富 2.起源古老 3.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 杂 (1)具有明显的热带、亚 热带性质 (2)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 温带成分 (3)具有一定比例的古地 中海和泛地中海成分 (4)特有属丰富 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 交错混杂 5.特有植物丰富
地区 埃及
撒哈拉中部 摩洛哥 苏丹 刚果
埃及 — 83 77 39
撒哈拉中部 83
摩洛哥 77
苏丹 39
刚果 11
11
— 86 47 8
86
— 16
47 16
— 53
8 5 53 —
5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
• 植物区划概念 利用各种植物区系成分 分析方法把那些植物区 系种类组成、地理成分 与起源、不同等级的特 有性与发展历史相似的 地区合并,并按照相似 程度、关系密切程度, 分成若干等级,便是植 物(区系)区划(flora division)。 • 植物区划单位 – 植物区(kingdom) – 植物地区(region) – 植物省(province) – 植物小区(district) • 植物区划的表示方法 分区的方法可利用植 物区系线。
• 间断分布区的类型 • 间断分布的成因
• • • • •
迁移说 (环境演变) 陆地下沉 (地形变化) 大陆漂移说 跳跃式传播 人为影响
广域分布区
• 广域分布区(世界分布区 ) 有些植物的分布区面积辽阔, 通常遍及各大洲,称为广域分 布区(eurychoric areal)。 • 世界种
– 种类 • 淡水植物 • 盐生植物 • 杂草 – 占土地一半 :﹤100种 – 占土地四分之一 :﹤200种
间断分布区
• 间断分布区的概念
• 间断分布区的类型 • 间断分布的成因
• 如果某一植物分类学单 位占有两个以上相互分 离的地区,并且它们之 间不可能凭借现在的自 然因素传播种子,这种 分布区称为间断分布区 (areal disjunction, discontinuous areal)。 • 特点:至少有两个核心 • 为星散分布区
踏脚石
第三节 植物区系分析
• 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 植物区系分析 • 地区间植物区系比较分析 • 世界植物区系区划与区域分异 • 中国植物区系概述 • 岛屿植物区系分析
植物类群的统计和分析
– 科属种数目统计 – 分布多度分析 – 分布多度的表示方法
• 统计表 • 制图:多度分布图 • 等值线:等种线
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和变型 (引自吴征镒,1991)(3)
分布区类型及其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