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5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及发病)模拟试卷5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2,分数:24.00)

1.下列哪项不是瘀血的致病特点

A.易:于蒙蔽心神√

B.易于阻滞气机

C.影响血脉运行

D.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瘀血的致病特点为: (1)易于阻滞气机:血瘀必兼气滞,如外伤出血,局部气机郁滞,而见青紫、肿胀、疼痛等症。 (2)影响血脉运行:如瘀阻心脉出现胸痹心痛;瘀阻脉道,可血溢脉外;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利,可见唇甲青紫,皮肤、舌面瘀斑,脉涩不畅。(3)影响新血生成: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肌肤甲错,毛发不荣。 (4)病位固定、病证繁多。

2.下列哪项叙述与“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无关

A.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B.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主

C.气机升降失常——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D.病程的缠绵性——起病隐缓,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D为湿性黏滞的致病特点。

3.下列哪项不属于“内生五邪”

A.内风

B.内寒

C.内湿

D.内暑√

“内生五邪”包括: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内热)。

4.“肝气以津,脾气乃绝”是由于

A.味过于酸√

B.味过于苦

C.味过于甘

D.味过于辛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

5.“( )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

A.忧

B.思

C.悲√

D.恐

《素问·举痛论》原文。

6.下列关于湿邪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湿性类水,故为阴邪

B.阴胜则阳病,尤以损伤脾阳为著

C.湿为阴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

D.气机升降失常,则导致胸闷、脘痞、二便不爽

C项为寒邪的特点。

7.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属于

A.怒则气上√

B.惊则气乱

C.悲则气消

D.恐则气下

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如下:(1)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2)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3)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精神萎靡,气短乏力。(4)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昏厥。 (5)惊则气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心悸,惊恐不安。 (6)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心神耗伤,脾气郁结——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8.惊惧过度,使肾气不固,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昏厥,属于

A.怒则气上

B.惊则气乱

C.思则气结

D.恐则气下√

七情影响脏腑气机如下:(1)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2)喜则气缓——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3)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精神萎靡,气短乏力。(4)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昏厥。 (5)惊则气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心悸,惊恐不安。 (6)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心神耗伤,脾气郁结——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9.提出“六气病源”说,谓“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被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人是

A.张仲景

B.葛洪

C.巢元方

D.医和√

秦国名医医和提出“六气病源”说,谓“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被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人。

10.张仲景的发病途径分类法为

A.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B.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他犯

C.(1)外所因——六淫,(2)内所因——七情,(3)不内外因——劳倦、饮食劳倦、跌仆金刃,虫兽所伤

D.以上均不是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千般疚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11.劳力过度对身体的主要损害是

A.伤神

B.耗血

C.伤精

D.耗气√

劳力过度主要指体力劳动负担过重(包括剧烈运动),时间过长,得不到应有的休息,积劳成疾。《素问·举痛论》说:“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矣。”房劳过度伤精。《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中有这样的记述: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故选D。

12.暑邪为病而多见汗多、气短、乏力,是由于

A.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B.暑应于心,易扰心神

C.暑多夹湿,易困脾土

D.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夏季主气,乃火热所化。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①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壮热,心烦,面赤,脉象洪大。②暑性升散,易状心神,易耗气伤津——心胸烦闷不宁头晕、目眩、口渴喜饮、气短、乏力、多汗。③暑多挟湿。

二、 B1型题(总题数:4,分数:16.00)

A.医和 B.葛洪 C.巢元方 D.陈无择(分数:4.00)

(1).提出“六气病源”说。谓“六气,日阴、阳、风、雨、晦、明”被称为病因理论的创始人是

A. √

C.

D.

(2).首次提出具有传染性的乖戾之气是

A.

B.

C. √

D.

记忆题。六气病源为病因理论的创始。也要记忆温病各大家的学术特点和成就。

A.热 B.寒 C.风 D.燥(分数:4.00)

(1).能让人一身尽痛、关节疼痛剧烈的病邪是

A.

B. √

C.

D.

(2).能让口鼻干燥,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的病邪是

A.

B.

C.

D. √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气血津液凝结,经脉阻滞不通,不通则痛,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所以易导致口鼻干燥,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其损伤肺津,使肺宣降失职,出现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喘息胸痛,痰中带血。

A.多食咸 B.多食苦 C.多食辛 D.多食甘(分数:4.00)

(1).骨痛而发落可因

A.

B.

C.

D. √

(2).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可因

A.

B. √

C.

D.

“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五行与五味的对应关系:木火土金水对应酸苦甘辛咸。五行相克的顺序为木土水火金。以“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为例,咸对应水,脉为心所主,五行属于火,水能克火,故多食咸则脉受损,这也与现代理论多吃盐则容易得动脉硬化、高血压等与血脉有关的疾病相一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气,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举例,酸入肝,五行属木,木克土,脾属土,故多食酸则脾土受损,出现脾气乃绝。其余类推。而此题这个“苦”字,《太素》作“甘。不濡就是不濡润,脾气不濡润,胃气乃厚,厚是指的胀满之类。也就是胃气不畅。甘味本来人脾补脾,甘味太过则伤,所以反而伤脾,使得脾不能濡润,胃气变得阻滞而出现脘腹胀满这类的病。

A.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 B.精神萎靡不振,气短乏力C.二便失禁,昏厥,遗精 D.心悸,惊恐不安(分数:4.00)

(1).过度悲伤可引起

A.

B. √

C.

(2).过喜可引起

A. √

B.

C.

D.

影响脏腑的气机:①怒则气上——过度愤怒,使肝气横逆上冲——头胀头痛、甚则呕血、昏厥。②喜则气缓一一过喜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③悲则气消——过度悲忧,损伤肺气一一精神萎靡,气短乏力。④恐则气下——恐惧过度,使肾气不固,气泄于下——二便失禁,甚则遗精,昏厥。⑤惊则气乱——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一一心悸,惊恐不安。⑥思则气结——思虑过度,使心神耗伤,脾气郁结——脘腹胀满,纳呆便溏。

三、 X型题(总题数:10,分数:20.00)

13.火邪致病的性质和特点是

A.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B.火性干涩,易伤津液

C.火易生风动血√

D.火易灼伤肺络,见痰少而黏

此题考查的是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之性,燔灼焚焰,升腾向上,属于阳邪,其致病,常表现在人体的上部。另外,火热之邪侵袭人体,燔灼肝经,耗伤阴津,则生风,火热之邪灼伤肺络,迫血妄行,则引起出血。而选项B和D都属于燥邪的致病特点,所以答案是AC。

14.戾气的致病特点是

A.发病急骤√

B.易于流行√

C.症状相似,一气一病√

D.传染性强√

此题考查的是戾气的致病特点。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又称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可通过空气、口鼻、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径传播。它的致病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病急骤,病情危笃——来势凶猛,常见发热、扰神、动血、生风、剧烈吐泻等危重症状。缓者朝发夕死,重者顷刻而亡。二是传染性强,易于流行——通过多种途径传播,无论男女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既可大面积流行,也可散在发生。三是一气一病,症状相似——疠气具有特异性,对机体作用部位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每种疠气均有各自特异的临床特点和传变规律。同一种疠气致病,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所以此题答案是ABCD。

15.七情内伤致病,最易伤及内脏,下列那几个脏最易受其侵及

A.心√

B.肝√

C.脾√

D.肺

此题考查的是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不同的情志刺激,对不同的脏有不同的影响,如:大怒伤肝,会导致肝气上逆,引起头疼、恶心等症。思则伤脾,长时间忧思会导致脾气虚弱,会出现乏力,不愈饮食等症。而大喜会导致心气散涣,会出现精神不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由于心主血,藏神,心为君主之官,主神志。肝藏血主疏泄,脾主运化而位于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故情志所伤的病证,以心、肝、脾三脏气血失调最为多见。所以答案是ABC。

16.《内经》认为寒邪入经,其性凝滞,则

A.客于经络关节,经脉拘急收引

B.客于脉外则血少√

C.客袭肌表,卫阳不得宣泄

D.客于脉中则气不通√

本题考查的是寒邪的致病特点和致病性质。寒性凝滞,寒邪侵犯人体可引起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素问》“寒气人经……,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猝然而通。”所以此题答案是BD。

17.下列属于疫病发生的原因是

A.四时不正之气√

B.情志因素

C.社会混乱√

D.湿雾瘴气√

此题考查的是疫病发生的病因。疫病的产生有以下四个因素:一是气候因素——久旱、酷热、洪涝、湿雾瘴气、地震等。二是环境因素——水源、空气污染,食物污染、饮食不当。三是预防措施不当——对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隔离与积极有效的治疗的患者,预防工作所采取的措施不当。四是社会因素——战乱不停,社会动荡不安,工作环境恶劣,生活贫困。所以此题答案是ACD。

18.风邪致病的临床表现有

A.头痛汗出√

B.皮肤瘙痒√

C.身重而痛

D.肢体麻木√

风邪侵袭,常伤及人体的上部、阳经和肌表,使皮毛腠理开泄头痛汗出;风邪郁于肌肤,则皮肤瘙痒;风邪袭于肌腠,筋脉不利则肢体麻木。

19.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有

A.湿性重浊√

B.湿性凝滞

C.湿性黏滞√

D.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性重浊;湿性黏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凝滞是寒邪的特点。

20.下列属于燥邪致病的临床表现的是

A.面色恍白

B.口鼻干涩√

C.痰多不易咳出

D.痰中带血√

燥邪致病特点为:燥性干涩,易伤津液,临床可见:口鼻干燥,皮肤干涩、甚则皲裂,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损伤肺津,使肺宣降失职,出现干咳少痰,痰粘难咯,喘息胸痛,痰中带血。

21.下列哪项是疠气的致病特点

A.病情危重√

B.季节性

C.传染性√

D.相兼性

疠气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传染性强,易于流行;一气一病,症状相似。外感性、季节性、相兼性则是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22.狭义痰饮证的临床表现有

A.呕吐清稀涎水√

B.胸膈胀闷,气喘息涌,不能平卧

C.胃中振水音√

D.肠鸣辘辘√

饮证流动性大,可留积人体脏器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所停留的部位不同而有“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痰饮(狭义)是指饮留肠胃以呕吐清稀涎水,脘痞腹胀,胃中振水音,肠鸣漉漉,大便泄泻等为主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 一、A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哪一脏与血液生成关系最密切: A.心 B.肺 C.脾 D.肝 E.肾 2.气机的含义为: A.气的运动 B.气的运动形式 C.气的运动变化 D.气的升降运动 E.气的出入运动 3.主腐熟水谷的脏腑是: A.小肠 B.胃 C.大肠 D.脾 E.胆 4.月经的来潮与以下哪一组脏腑、经脉关系密切: A.心、肝、脾、冲脉、督脉 B.心、肺、肾、阳明脉、带脉 C.心、肾、冲脉、任脉、督脉 D.冲脉、任脉、带脉、心、脾 E.心、肝、脾、肾、冲脉、任脉 5.下列不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脑 B.髓 C.脉 D.胆 E.命门 6.误治是指下列中哪一项: A.体实者用攻法 B.实证用攻 C.虚证用补 D.虚证用攻 E:体弱者用补法 7.下列中哪一项不属于饮食不洁: A.不清洁食物 B.不卫生食物 C.陈腐变质食物 D.有毒食物E.偏嗜某种食物 8.气在中医学中的基本概念是:

A.泛指机体的生理功能 B.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 C.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 D.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E.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9.“为胃行其津液”的脏是: A.肺 B.脾 C.肾 O.三焦 E.肝 10.《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二、D型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五脏发生病变时,按相生关系传变可出现哪两种传变: A.母病及子 B.侮其所不胜 C.克其所胜 D.子病及母 E.乘其所胜 2.以下哪两个脏腑有表里关系: A.脾 B.大肠 C.小肠 D.胃 E.肝 3.下列哪两项既属“五体”,又属奇恒之腑: A.脉 B.胆 C.脑 D.骨 E.髓 4.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的是下列中哪两项: A.冲脉 B.任脉 C.带脉 D.督脉 E.肾经 5.十二经脉分布于上肢内、外侧中线的两条经脉是下列中哪两项:A.手太阳 B.手少阴 C.手少阳 D.手太阴 E.手厥阴 6.下列病因和病邪性质、致病特点中,哪两项是相对应的: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大一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 时间:45min 姓名:班级:成绩: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造化之机,不可无___,亦不可无___。无生则_____,无制则____。 2.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因其____功能。 3.五脏主五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主__之,血主__之。 5.夺血者____,夺汗者__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对"相火"学说有所发展的人是() A.张从正 B.李罡 C.朱震亨 D.刘完素 E.孙思邈 2.下列哪一书籍不属于中医四大经典() A.《内经》 B.《医林改错》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伤寒杂病论》 3.下列选项哪个不是阴阳的特性() A.普遍性 B.相关性 C.关联性 D.相对性 E.规定性 4.上午、下午分别属于() A.阳中之阳,阳中之阴 B.阳中之阳,阴中之阳 C.阴中之阳,阳中之阳 D.阴中之阴,阴中之阳 E.阳中之阴,阴中之阳 5.五味中哪三个属阳() A.辛甘酸 B.辛甘淡 C.酸苦咸 D.酸甘咸 E.酸甘苦 6.益火补土法适用于() A.心火衰微脾阳不振 B.脾阳不振心火衰微 C.肾阳衰微脾阳不振 D.肾阴不足脾阴不振 D.肾阴不足而致精气不能上荣于肺 E.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 7.“罢极之本”指的是( ) A.心B.肺C.脾D.肝E.肾 8.与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有关的气是()。 A.精气B.宗气C.营气D.卫气E.元气 9.下列符合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是() A.木为水之母 B.金是木的所胜 C.水是金之母 D.土是木得所胜 E.火是金的所胜 10.脾为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基础是() A.脾主升清 B.脾主统血 C.脾为后天之本 D.人以水谷为本 E.脾主运化水谷精微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阳病治阴: 2.中焦如沤: 3.乙癸同源: 4.血为气之母: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试卷1 (总分:7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A1型题(总题数:15,分数:30.00) 1.营气为 (分数:2.00) A.水谷之气中的彪悍滑利部分 B.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 C.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结合 D.一身之气分布到脏腑或脏腑之精化生 解析:解析:营气为水谷之气的精华部分,行于脉中、达全身,作用为:化血液、营养全身。 2.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不足导致的常见病症 (分数:2.00) A.易外感邪气 B.热性病变 C.血虚证√ D.无汗、多汗、自汗 解析:解析:卫气具有温煦全身的作用。内而脏腑,外而肌肉皮毛都得到卫气的温养,从而保证了脏腑肌表的生理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卫气充足,温养机体,则可维持人体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虚亏则温煦之力减弱,易致风寒湿等阴邪乘虚侵袭肌表,出现阴盛的寒性病变。但若卫气在局部运动受阻,郁积不散则可出现阳盛的热性病变。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阖,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卫气的这一调控作用,既有气能固摄的一面,又有气能推动的一面。通过汗液的正常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因此,卫气虚弱,则调控腠理功能失职,可以出现无汗、多汗或自汗等病理现象。 3.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卫气的作用 (分数:2.00) A.生化血液√ B.防御外邪 C.温养全身 D.调控腠理 解析: 4.宗气的充盈与下列哪些有关 (分数:2.00) A.肺的功能 B.脾的功能 C.饮食营养 D.以上均是√ 解析: 5.下列除哪项外均是宗气的作用 (分数:2.00) A.行呼吸 B.行血气 C.资先天 D.温分肉√ 解析:解析: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充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反之,则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发声低微。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

1 / 5 一.单选题 1.下列医家被称为补土派的是() A.张元素 B.刘完素 C.张从正 D.李东垣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适用于()E.张仲景 A.实寒证 B.实热证 C.虚寒证 D.虚热证 E.阴阳两虚证 3.根据五行学说,悲能胜() A.怒 B.喜 C.思 D.忧 E.恐 4.木的特性是() A.曲直 B.生发 C.条达 D.舒展 E.柔和 5.人体脏腑气机升降的枢纽是() A.肺与大肠 B.肺与肝 C.脾与胃 D.肝与胆 6.肺藏() A.魂 B.魄 C.意 D.志 E.神 7.脾其华在() A.筋 B.骨 C.肉 D.皮毛 E.脉E.心与肾 8.喘而呼多吸少是属于() A.心肾不交 B.肺失宣降 C.肾不纳气 D.肺脾气虚 E.脾肾阳虚 9.称为“水脏”的是() A.脾 B.膀胱 C.肺 D.肾 E.三焦 10.十二经脉中,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

2 / 5 A.手指端 B.足趾 C.头面部 D.胸中 E.腹部 11.巅顶头痛多与()经脉有关 A.胃经 B.胆经 C.小肠经 D.膀胱经 E.肝经 12.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 A.从足走头 B.从胸走手 C.从头走手 D.从头走足 走腹E.从足13.六淫中季节性最强的是() A.风 B.寒 C.湿 D.暑 E.燥 14.燥邪致病多从()而入 A.口鼻 B.皮毛 C.腠理 D.经络 E.关节 15.下列哪项不是风邪致病的特点() A.头痛 B.汗出 C.恶风 D.烦躁 E.鼻塞 16.悲则() A.气缓 B.气滞 C.气消 D.气结 E.气下 17.合病是指() A.风寒湿邪杂至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病证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8.气陷的病理性质属于() A.气滞 B.气虚 C.气逆 D.气陷 E.气闭 19.血热的病理表现,下列哪一项是不确切的()

【精品】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考研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经络)-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A】1型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的经脉是 【A】.督脉 【B】.任脉 【C】.阴、阳跷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D】.阴、阳维脉 本题思路:阴阳跷脉有濡养眼目、司眼睑之开合和下肢运动的功能。古人还有阴阳跷脉“分主一身左右之阴阳”之说。 2.循行特点为“离、合、出、入”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的循行,都是从十二经脉的四肢部分多为肘、膝以上别出称为“离”,走人体腔脏腑深部称为“人”,然后浅出体表称为“出”而上头面;阴经的经别合人阳经的经别而分别注入六阳经脉称为“合”。 3.下列哪项不是十二经别的生理功能 【A】.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 【B】.加强了体表与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C】.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四肢的联系(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D】.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本题思路:十二经别生理功能:(1)加强了十二经脉中相为表里的两条经脉在体内的联系。(2)加强了体表与

体内、四肢与躯干的向心性联系。(3)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系。(4)扩大了十二经脉的主治范围。(5)加强了足三阴、足三阳经脉与心脏的联系。 4.与脏腑无直接络属、相互无表里关系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C】.十二经别 【D】.十五别络 本题思路:奇经八脉的分布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同脏腑没有直接的相互络属,相互之间也没有表里关系,与十二正经不同,故称“奇经”。 5.起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的是 【A】.十二经脉 【B】.奇经八脉 【C】.十二经别(此项为本题参考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 名词解释: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五脏一体观: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五脏为中心在结构与机能上是完整统一的。 形神一体观:人的形体与精神是相互依附、不可分割的。 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生理机能失常或生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可以是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所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救有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的一种运动规律。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和实物相互感应而交合,达到最佳状态,以及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过程中。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主维持和自主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自愈的能力和趋势。 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的状态。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相生:即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承: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生的过度制约和克制,又称“倍克”。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化物质。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津液:是机体一切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本分试题

第六章病因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明确提出“中医三因学说”的是: A.张仲景 B.陶弘景 C.陈无择 D.巢元方 E.刘完素 2.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和结果: A.两者互不转化 B.两者相互作用 C.两者互不关联 D.两者对立制约 E.两者静止不变 3.以下属于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是: A.疠气 B.六淫 C.七情 D.瘀血 E.劳逸 4.易袭阳位,具有升发向上特性的邪气是: A.暑邪 B.燥邪 C.风邪 D.火邪 E.寒邪 5.下列何气能兼其五气: A.暑 B.湿 C.寒 D.风 E.热 6.六淫中最易导致疼痛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燥邪 E.湿邪 7.感受寒邪而致的“中寒”是指: A.寒邪伤于肌表 B.寒邪入中经脉 C.寒邪自内而生 D.寒邪直中脏腑 E.寒邪侵及血分 8.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的邪气是: A.寒邪 B.火邪 C.风邪 D.暑邪 E.湿邪 9.其性趋下的病邪为:

A.火邪 B.燥邪 C.湿邪 D.风邪 E.以上都不是 10.湿邪、寒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 A.损伤阳气 B.阻遏气机 C.粘腻重浊 D.凝滞收引 E.易袭阴位 11.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热(火)邪 D.湿邪 E.燥邪 12.燥邪致病最易损伤人体: A.津液 B.气血 C.肾精 D.肝血 E.阳气 13.温燥病的发病季节一般是: A.夏末秋初 B.近冬深秋 C.长夏季节 D.冬末春初 E.春末夏初 14.六淫中最易致肿疡的是: A.风邪 B.湿邪 C.火邪 D.燥邪 E.寒邪 15.下列哪项不属火邪的致病特点: A.易伤津耗气 B.易生风动血 C.易扰乱神明 D.易致肿疡 E.易阻遏气机 16.易致肝风内动的是: A.寒邪 B.湿邪 C.暑邪 D.热邪 E.风邪 17.下列哪一项是火、燥、暑共同的致病特点: A.上炎 B.耗气 C.伤津 D.动血 E.生风 18.六淫致病,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是: A.风邪 B.寒邪 C.燥邪 D.湿邪 E.暑邪 19.虚邪是指: A.微邪 B.较弱的邪气 C.瘀血 D.贼邪 E.致病邪气的通称 20.只有外感而无内生的邪气是: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精)中医基础理论—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第七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一邪正盛衰与虚实变化 1.实的病机:主要是指以邪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气和正气都比较强盛。 2.虚的病机:主要是指以正气亏虚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 3.虚中夹实 指病理变化以正气虚损为主,又兼夹实邪结滞,从而形成正虚邪实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4.实中夹虚 指病理变化以邪实为主,又兼有正气虚损不足,从而形成邪实正虚的虚实错杂病理状态。 5.真虚假实 即“至虚有盛候”,指“虚”为病机的本质,而其“实”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至虚之病,反见盛势”。 6.真实假虚 即“大实有羸状”,指“实”为病机的本质,而其“虚”乃是病证假象的病理状态。即所说“大实之病,反有羸状”。 邪正盛衰总结 证例 实腹中胀痛,大便不通,水肿等 虚神疲乏力、动则气喘、畏寒怕冷

实中夹虚高热伤津 虚中夹实脾虚水肿,气虚血瘀 真虚假实气血不足导致的闭经 真实假虚大便不通导致的热结旁流 要点二邪正盛衰与疾病转归 1.正胜邪退:疾病好转和痊愈。 2.邪胜正衰:疾病恶化甚至死亡。 3.邪正相持:邪正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势处于迁延状态。 4.正虚邪恋:疾病处于缠绵难愈。 5.邪去正虚:邪气被祛除,正气被耗伤而虚弱,有待恢复的病理过程。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一阴阳偏胜 1.阳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盛而阴未虚的实热性病理变化。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 2.阴偏胜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盛而阳未虚的实寒性病理变化。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要点二阴阳偏衰 1.阳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阳气不足,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性病理变化。 2.阴偏衰 病机特点多表现为阴液不足,宁静、滋养作用减退,阴不制阳,阳气相对有余的虚热性病理变化。 要点三阴阳互损 阴阳互损,是指在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机。 要点四阴阳格拒 1.阴盛格阳 阴盛格拒又称格阳。指阴寒偏盛至极,壅闭于内,逼迫阳气浮越于外,致使阴阳不相维系顺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寒假热证。 2.阳盛格阴 阳盛格阴又称格阴。指阳热偏盛至极,深伏于里,阳气被遏,郁闭于内,不能外达于肢体,从而将阴气排斥于外的一种病理状态。其证候为真热假寒证。 要点五阴阳亡失 1.亡阳 2.亡阴 阴阳失调总结 阴阳证型 阳偏胜实热

2020考研中医临综基础课程中医基础理论

绪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黄帝内经》——最早的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描绘24种病脉。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载药365种——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中、下三品——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用热远热——夏季,用寒远寒——寒冬——因时制宜)的用药原则——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理论,为组方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南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外感六淫为外因,七情内伤为内因,而饮食所伤、叫呼伤气、虫兽所伤、跌打损伤、中毒、金疮等为不内外因——三因理论。 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发展了瘀血理论。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外感病“六气皆从火化”;内伤病“五志过极皆为热甚”;“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邪去正自安”——“攻邪派”——汗吐下三法。 李杲(后人尊称李东垣)——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补土派”。朱震亨(后人尊称朱丹溪)——认为相火有“生生不息”功能,“人非此火不能有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倡导“滋阴降火”——“滋阴派”。温病四大家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学说——相当于传染病。 叶桂(字天士)著《温热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创建了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薛雪(字生白)著《湿热条辨》。 吴瑭(字鞠通)著《温病条辨》——创立了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整体观念: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3.人与杜会环境的统一性 更 新 微 信 k a o y a n j h y , Q Q 群 91790 84 85

中医基础理论易错点归纳第六章病机

1、【单选】A.由实转虚 B.虚实夹杂 C.真虚假实 D.真实假虚 E.因虚致实 由于实邪结聚,阻滞经络,气血不能外达,而出现的病机是:D.真实假虚 2、★【单选】A.脏腑机能虚损,水液内停 B.脏腑气血失调,功能障碍 C.脏腑阴阳失调,功能失常 D.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真虚假实中假象出现的机理是:D.脏腑气血不足,运化无力 3、【多选】A.精血津液不足 B.滋养、宁静功能减退 C.阳气相对亢盛 D.阳热偏盛而伤阴 阴偏衰的病机是指:A、B、C 4、【多选】A.过用汗法或汗出过多 B.邪盛正衰,正不敌邪 C.虚阳外越 D.寒湿之邪伤阳 形成亡阳病理状态的主要因素是:A、B、C 5、【多选】A.三焦水道不利 B.肺失宣散和肃降 C.肝失疏泄 D.脾运化功能障碍 导致津液输布障碍最主要的原因是:A、B、C、D 6、【单选】A.体内气机的逆乱 B.体内阴血的不足 C.体内阳气之变动 D.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E.体内筋脉失常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均属于:C.体内阳气之变动 7、【单选】A.气机之逆乱 B.阴血之不足 C.阳气之变动 D.筋脉之失养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内风”的机理是:C.阳气之变动 8、★【选择】A.肝阳化风 B.热极生风 C.阴虚风动 D.血虚生风 症见筋挛肉瞤、手足蠕动,其病机是:C.阴虚风动 症见肢麻不仁、甚则手足拘挛不伸,其病机是:D.血虚生风 9、★【多选】A.腰膝酸软,耳鸣 B.肢麻不仁,关节屈伸不利 C.眩晕目涩,视物模糊 D.筋挛肉瞤 肝血不足可致:B、C、D (按:阴虚动风常见于热病后期耗伤肝肾真阴,阴精严重亏损,神志昏迷,虚风内动,手足蠕动,它是极虚的证候,抽搐轻微、徐缓无力,最严重者也就轻微抽动,和实风内动那种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急迫有力的证候截然不同。血虚生风则常见于内伤杂病,久病失血,血虚不能濡养筋脉,肢体麻木不仁,筋脉拘挛,肌肉瞤动,手足颤动。前者是极虚,压根动不起来,后者乃不足,还有足够的力量去挛急、瞤动,或颤动,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10、【多选】A.寒邪直中三阴 B.阳气虚衰,温煦功能减退 C.恣食生冷,伤及中阳 D.阳不化阴,水湿痰浊壅盛“寒从中生”是指:B、D 10、【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冲脉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气盛则身以前皆热”的经脉是:D.足阳明胃经 11、【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冲脉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说何经“气不足,则身以前皆寒栗”:D.足阳明胃经 12、【单选】A.手少阴心经 B.任脉 C.足厥阴肝经 D.足阳明胃经 E.足太阴脾经 《灵枢?经脉》所载“实则狂癫,虚则足不收,胫枯”,为何经之别的病变:D.足阳明胃经 13、【多选】A.消谷善饥 B.肿首头重 C.溺色黄 D.足不能行 《灵枢.经脉》记载,经气“有余于胃”的临床表现是:A.消谷善饥、C.溺色黄 14、【选择】A.太阳之脉终绝 C.少阳之脉终绝 B.少阴之脉终绝 D.厥阴之脉终绝 面黑齿长而垢,上下不通的病机是:B.少阴之脉终绝 中热隘干,善溺心烦,舌卷卵缩的病机是:D.厥阴之脉终绝 15、【选择】A.太阳之脉终绝 B.太阴之脉终绝 C.少阳之脉终绝 D.少阴之脉终绝 耳聋百节皆纵的病机是:C.少阳之脉终绝 腹胀闭不得息,善噫的病机是:B.太阴之脉终绝 16、【多选】A.脏腑功能太过 B.脏腑功能不及 C.脏腑阴阳失调 D.脏腑气血失调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中医学基础》期末考试试题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单项选择题(总分50分,每题1分),选择一个最佳选项。()1?《本草纲目》的作者是? A.李杲 B.孙思邈 C.李时珍 D.张仲景 E.刘完素 ()2.既是奇恒之腑又是六腑之一的是? A.胃 B.胆 C.脉 D.骨 E.髓 ()3.刺痛多因? A.气滞 B.血瘀 C.痰湿 D.血虚 E.气虚 ()4?“孤阴不生,独阳不长”是阴阳什么关系破坏的结果?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都不是 ()5.五行中哪项是“木”的“所不胜”? A.木 B.火 C. 土 D.金 E.水 ()6.气机基本形式是? A.升 B.降 C.出 D.入 E.以上均是 ()7.与气陷病变密切相关的脏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8.中医“五官”在“五行”中属“木”的是? A. 口 B.舌 C.目 D.鼻 E.耳 ()9.中医总结“五行”中“金”的特性为? A.稼穡 B.炎上 C.曲直 D.从革 E.润下 ()10.属于中焦的脏腑为 A.心肺 B.脾胃 C.肝胃 D.肝肾 E.肾与大肠 ()11.以下哪个描述属于阳的属性 A.下降的 B.寒冷的 C.内守的 D.抑制的 E.剧烈运动的 ()12.金元四大家不包括? A.李杲 B.张从正 C.刘完素 D.张仲景 E.朱震亨 ()1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阴阳转化 E.以上均是 ()14.五脏中“君主之官”是?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5.五脏中哪个与六腑中的小肠相表里? A.肝 B.心 C.脾 D.肺 E.肾 ()16.下列哪条经络为“阴脉之海”? A.任脉 B.督脉 C.冲脉 D.带脉 E.阳跷脉 ()17.以下哪本着作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2020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年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一)绪论 1.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二)精气、阴阳、五行 1.精气学说 (1)精气的基本概念。 (2)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源,精气的运动与变化,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3)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对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对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2.阴阳学说 (1)阴阳的概念及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交感互藏、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的含义及其在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上的体现。 (3)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3.五行学说 (1)五行的概念。 (2)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的特性,事物五行属性的推演与归类,五行的生克、制化和乘侮。 (3)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说明自然界的变化与脏腑形体官窍的联系,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与传变,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三)藏象 1.藏象的概念 2.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及主要特点。 3.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心、肝、脾、肺、肾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特性。 4.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生理功能。 5.奇恒之腑的共同生理特点,脑、女子胞的生理功能。 6.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区别。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1)(3)

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20 题,每题 1 分,计 20 分)(答题说明:请从每题的 5 个备选答案中选出 1个最佳答案,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1.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D) A.隋唐时期 B.金元时期 C.明清时期 D.战国至秦汉时期 E.春秋战国时期 2.金元四大家中,“养阴派”的代表人物是(D) A.刘完素 B.李杲 C.张从正 D.朱震亨 E.张元素 3.以下属于阴中之阳的是(C) A.心 B.脾 C.肝 D.肾 E.肺 4. “佐金平木”法确立的理论依据是(B) A.五行相生 B.五行相克 C.五行相乘 D.五行相侮 E.五行制化 5.脏腑之中,被称为“孤府”的是(C ) A.胆 B.胃 C.三焦 D.脾 E.脑 6.五脏与五窍的关系密切,其中肾开窍于(B) A.鼻 B.耳 C.口 D.舌 E.目 7. “罢极之本”是指(A) A.肝 B.肾 C.脾 D.胆 E.心 8.五脏中,与全身气机调节关系密切的是(A) A.肝与肺 B.心与肺 C.脾与肺 D.肾与肺 E.心与肾 9.具有“贯心脉行血气”功能的是(C)

A.元气 B.心气 C.宗气 D.营气 E.卫气 10.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理论基础是(D )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D.津能载气 E.津能化气 11.内脏下垂的主要病机是(C ) A.宗气虚 B.胃气虚 C.脾气虚 D.肾气虚 E.肺气虚 12.经络系统中,具有加强十二经脉在体表联系的是(D ) A. 正经 B.经别 C.经筋 D. 别络 E.奇经 13.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的交接部位是(D) A.拇指端 B.食指端 C.中指端 D.小指端 E.无名指端 14.平素畏热喜凉、好动易躁,易感暑热邪气的体质类型属于(B) A.偏阴质 B.偏阳质 C.痰湿质 D.阴阳平和质 E.气虚质 15.六淫邪气中,具有伤津而不耗气致病特征的是(D ) A. 风邪 B.火邪 C.暑邪 D. 燥邪 E.以上都不是 16.以下哪一项是错误的(B) A. 怒则气上 B.思则气缓 C.悲则气消 D.惊则气乱 E.劳则气耗 17.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是(A) A. 正气不足 B.邪气侵袭 C.正邪相争 D.体质虚弱 E.气候异常 18.真寒假热证的病机是(C)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盛转阳 19.临床上气虚病变以下列哪项为多见(D ) A.脾肾 B.肺肾 C.心肺 D.脾肺 E.心肾 20.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哪种病证(C)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气 一、气的涵义:一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饮食中的水谷之气,吸入之清气(即氧气)等,即所谓〞人之有生,金赖此气〞。二是指生命活动的动力,如脏腑之气。所以,气有物质和功能两种涵义。 二、气的来源与生成:气分是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先天之气也称为元气,禀受于父母,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后天之气为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水谷所产生的水谷精微之气结合而成。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合而称为真气或称正气。(内经)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就是气的来源与生成的概括。 三、气的分布及其功用:真气充遍全身,无时不有,无所不至,以营养机体,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所以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真气偏盛偏衰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健康情况。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说明正气旺盛不易患病,正气虚衰容易患病的道理。由于气的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一)宗气:积于胸中,是饮食水谷所生化之气与吸入之清气结合而成,是一身之气的运行输布的出发点。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二是贯注心脉而行气血,凡气血的运行,以及肢体的寒暖和活动能力,多与宗气有关。 (二)营气:宗气贯入血脉里的营养之气,行于脉中,与血的关系密切,故有〞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的说法。可见营气与血的作用不可分割,共同发挥营养机体的功能。 (三)卫气:宗气宣发于脉外的叫卫气。其性刚悍,善走窜,达于体表,温润皮肤、肌肉、滋养腠理,司汗孔的开阖,以防御外邪,故叫〞卫气〞。例外邪侵入机体,卫气即起而抗邪,故发生恶寒、战栗、汗毛竖起等症状。卫气胜邪,则恶寒解,热退病除,反之,则寒热不消,疾病继续发展。 (四)五脏六腑之气:如心有心气,脾有脾气等等。心气不足,则出

2016年中医专业考研--中医基础理论(肾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肾的病机 肾的病机,即是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理状态。 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脏器组织之一,由肾脏及其经脉所组成。 肾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为肾阳、肾气、肾阴、肾精等方面。 肾的阴阳、气血失调,则必然影响及肾的藏精功能或主水功能。藏精功能失调,则或为失于闭藏,或为精气不充,从而导致机体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机能不良;若肾主水功能失调,则可导致水液代谢功能减退或障碍,从而出现尿少,或聚水而为水肿或腹水、或为多尿、小便清长,甚则小便失禁等。 应当指出,肾的阴阳、气血失调病机,亦有其明显的特点。这是由于肾中精气是肾阴、肾阳之本,肾阴、肾阳又是全身阴阳之根。因此,在肾的病变中往往只言精气不充,而无气血的失调,所以,肾的病机主要表现在肾的精气不足和肾的阴阳失调等方面。 肾的精气不足 以精气分阴阳,则精属于阴,气属于阳,但这决不能与肾阴、肾阳等同。这是因为,肾中的精和气是互生互化的,共同构成肾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精和肾气并不存在相互制约的关系。而肾阴与肾阳,则是肾的生理活动中两类相互制约的功能活动和状态,因而与肾精、肾气有所区别。 肾的精气不足,包括肾精亏虚和肾气不固两方面。分述如下: (1)肾精亏虚 (2)肾气不固 肾精亏虚,其形成多由于年老体衰肾的精气亏损,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因久病损耗,后天失养所致,其病理表现是,在婴幼儿时期可影响其生长发育;在青年时期,则可影响“天癸”按时而至,从而阻碍性腺的发育成熟;在壮年时期,则可导致早衰,性机能减退,而滑泄、阳痿等到病理表现。 肾主骨而生髓,肾精不足则可致髓虚骨失所养,故见骨骼痿软、两足痿弱无力;髓虚无力充脑,脑髓空虚,则神衰而智力减退、动作迟钝。总之肾精亏虚,在小儿则发育不良或障碍,在成人则早衰而体弱。 肾气不固,其形成或因幼年精气未充,或因老年肾的精气衰退,或因早婚、性生活不节而耗伤肾气,或因久病肾虚失于固摄所致。其病理表现则肾失封藏和对二便失于固摄。肾失封藏,则肾中精气易于流失,从而可见遗精、滑泄等症。影响其纳气功能,气浮于上,则可见呼多吸少,动辄气急而喘等症。肾虚则对二便失于因摄,可见大便滑脱、小便清长,或尿有余沥,或二便失症。 肾阴亏虚,多由久病耗伤肾阴,或因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或邪热久留化火,不仅可伤及各脏之阴,且日久必耗肾阴而致肾阴亏虚。亦可由于失血耗液,或过服温燥壮阳之品,或房劳过度而伤肾精肾阴,从而导致肾阴亏虚。肾阴亏虚,则肾阳失制,而命门相火亢盛,从而导致阴虚内热或阴虚火旺之病理表现。可见形体消瘦、腰膝痠软、五心烦热,或骨蒸潮热、颧红升火、盗汗,以及舌红少苔、脉虚细而数等症。

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测试题汇总

---------------------考试---------------------------学资学习网---------------------押题------------------------------ 一.名词解释 1.先秦时期“四大经典”:《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2.整体观: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不可分割,在功能上相互协调、互为补充,在病理上则相互影响。而且人体与自然界也是密不可分的,自然界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人体,人类在能动地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维持着正常的生命活动。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和内环境统一性的思想即整体观念。 3.辨证论治: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再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4.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5.脾主运化:脾具有将水谷化为精微,将精微物质吸收并转输全身的生理功能。 6.宗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所化生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成,积聚于胸中,灌注于心肺,主要功能是出喉咙而司呼吸,灌心脉而行气血。 7.泌别清浊:小肠具有将胃传来的饮食水谷消化并分清别浊的功能。

部糟粕部分下注大肠,水谷的精微部分经小肠吸收后转输身体各处;分水液泌入膀胱,成为大小便排出体外。 8.天葵:肾中精气亢盛到一定程度所产生的一种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功能成熟的并维持人体生殖功能的物质。 9.先天之精:指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与生俱来,构成人体胚胎的原基物质。 10.气虚:指元气耗损、脏腑组织功能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低下的病机变化。 11.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12.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于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3.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络:网络,是经络系统的分支。经脉较粗大,经脉较细小。经脉有一定的循行径路,而络脉则纵横交错,网络全身,无处不至。 14.虚则补其母:即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 15.肝肾阴虚:肾能涵养肝阴,是肝阳不致于上亢,肝阴又可资助肾阴再生。肾阴虚,不能滋养肝阴,肝肾阴虚;肝肾同源,肝阴不足往往与肾阴不足合并出现。 二.简答题 1.请简要叙述肝肾之间的关系 答:肝藏血,肾藏精;肝主疏泄,肾主闭藏。肝肾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有“肝肾同源”之说。肝与肾的关系,主要有阴液互养,精血互

中医基础理论病机部分习题

第七章病机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正气强弱主要取决于: A.气候因素 B.地域因素 C.饮食习惯 D.生活与工作环境 E.体质与精神状态 2.中医认识发病原理,主要从以下哪个角度来认识: A.正邪相搏 B.阴阳失调 C.饮食失调 D.气血失常 E.脏腑功能失调 3.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是: A.邪气强盛 B.正气不足 C.邪胜正负 D.正虚邪不胜 E.正胜邪衰 4.疾病发生的重要条件是: A.邪气 B.正气 C.地域因素 D.饮食习惯 E.生活和工作环境 5.疾病复发的首要条件是: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除 E.饮食不慎 6.邪气侵犯人体后能否发病取决于: A.正气的盛衰 B.邪气的性质 C.感邪的轻重 D.禀赋的强弱 E.邪正斗争的胜负 7.下列哪项不是复发的诱因: A.劳复 B.正气 C.食复 D.药复 E.复感新邪 8.并病是指: A.两经或三经证候同时出现 B.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C.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D.寒证未罢又见湿证 E.气血两燔

9.合病是指: A.感受寒邪和湿邪而发病 B.感受湿邪和热邪而发病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D.一经病证未罢又出现另一经证候 E.表证未罢,又见里证 10.“重感冒”指: A.新感病邪 B.过于劳累 C.正虚未复 D.邪未尽复感邪 E.肺卫同病 11.在下列形成“阳偏胜”的病机中,最主要的是: A.感受阳邪,从阳化热 B.情志内伤,五志过极化火 C.气郁化火 D.瘀热在里 E.痰食积滞,郁而化热 12.在下列阴阳失调病机中,最易出现虚阳外越的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虚阳亢 13.病人持续高烧,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其病机应是: A.重阳必阴 B.寒极生热 C.阳胜则热,从阴化寒 D.阳损及阴 E.阳长阴消 14.病人先有阴虚内热病症,以后又出现畏寒肢冷,大便溏泄,其病机应是: A.阴损及阳 B.阳损及阴 C.阴盛格阳 D.阳盛格阴 E.阴阳亡失 15.《内经》所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的病机,是指: A.气不摄血 B.气机逆乱 C.血随气脱 D.血随气逆 E.血随气结 16.形成血虚病机的原因,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A.失血过多,血脉空虚 B.脾虚气弱,生化无源 C.房劳过度而耗伤 D.久病不愈,慢性消耗 E.思虑无穷而暗耗 17.气陷的病理表现;下列哪项是不确切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