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胡晓040602010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原理专业南京2100 97 )

[摘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涉及到观察学习、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重要概念。对现代德育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重视道德评价、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字]: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现代德育

社会学习理论是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而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是这一理论的杰出代表人物。他在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把行为和认知紧密结合,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现代社会学习理论中最为系统、最有影响和最具生命力的理论,它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尤其对今天的德育工作有很重要的启示。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概述

所谓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系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班杜拉指出,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理论无法解释人类的观察学习现象。因为刺激—反应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个体会表现出新的行为,以及为什么个体在观察榜样行为后,这种已获得的行为可能在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后才出现等现象。所以,如果社会学习完全是建立在奖励和惩罚之结果的基础上的话,那么大多数人都无法在社会化过程中生存下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班杜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并在科学的实验基础上建立起了他的社会学习理论。(一)关于行为的习得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的影响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强调的是这种观察学习或模仿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

观察学习的全过程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示范者行动本身的特征、观察者本人的认知特征以及观察者和示范者之间的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在观察学习的保持阶段,示范者虽然不再出现,但他的行为仍给观察者以影响。要使示范行为在记忆中保持,需要把示范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通过符号这一媒介,短暂的榜样示范就能够被保持在长时记忆中。观察学习的第三个阶段是把记忆中的符号和表象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即再现以前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这一过程涉及到运动

再生的认知组织和根据信息反馈对行为的调整等一系列认知的和行为的操作。能够再现示范行为之后,观察学习者(或模仿者)是否能够经常表现出示范行为要受到行为结果因素的影响。行为结果包括外部强化、自我强化和替代性强化。班杜拉把这三种强化作用看成是学习者再现示范行为的动机力量。

(二)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还详细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诸种因素。班杜拉将这些决定人类行为的因素概括为两大类: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和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决定行为的先行因素包括学习的遗传机制、以环境刺激信息为基础的对行为的预期、社会的预兆性线索等;决定行为的结果因素包括替代性强化(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和自我强化(当人们达到了自己制定的标准时,他们以自己能够控制的奖赏来加强和维持自己行动的过程)。

为了解释说明人类行为,心理学家提出了各种理论。班杜拉对其中的环境决定论和个人决定论提出了批判,并提出了自己的交互决定论,即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素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素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三)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四)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指经由操作所获得的信息或直接经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使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反之,多次的失败会降低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使人丧失信心。

第二,替代性经验指个体能够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关于自我可能性的认识。

第三,言语劝说包括他人的暗示、说服性告诫、建议、劝告以及自我规劝。

第四,情绪和生理状态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情绪易于唤起,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降低对

成功的预期水准。

最后,情景条件对自我效能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某些情境比其它情境更难以适应与控制。当个体进入一个陌生而易引起焦虑的情境中时,会降低自我效能的水平与强度。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现代德育意义

(一)社会环境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因此社会环境在个体道德品性的形成和发展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就比较容易观察那些新奇的、与他们自身相似,或认为是优秀的榜样,以他们作为学习模仿对象。因此,教师应适当地净化学生周围的环境,为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据统计,美国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已经从电视上看到了一万五千例凶杀镜头,这也是美国频频发生儿童暴力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班杜拉认为社会环境对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对榜样的示范学习进行的。由于教师的特殊地位和身份,榜样人物中教师往往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首先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克服德育过程中的重“说教”轻“身教”的现象;同时榜样也来自于学生同伴、家长和周围其他人,父母、同伴和其他成人等在学生生活中无处不在,其表现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成为示范动作,对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强化作用,从而影响学生。鉴于父母、教师、同伴、大众媒介等对学生品德的重要作用,作为家长,应发挥好的示范作用,力争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为、思想、情感的学习环境;另外,要净化影视、小说等大众媒介工具所传播的内容,积极发挥大众媒介的示范教育作用。

(二)交互论的道德教育观对我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品德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统的德育观是社会决定的,即学生道德发展完全由社会环境决定,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的道德要求。传统的德育过程,是依照社会要求对学生德性进行改造的过程。而班杜拉的主客体交互论的道德发展观与现代德育观的发展趋向一致,为建立现代德育观提供了依据。现代德育应是主客体交互式的,它更重视人这一实践主体,认为人是有情感、有意志的,德性不过是人把握社会现实的方式。学生在特定情况下,综合加工来自各方面的信息,从而形成有个人特征的思想道德观念等等,并作为学生个体稳定的特征保持下来,成为学生主体性的一部分。因此,思想品德是主客体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个体的、主体的。

(三 ) 重视自我调节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一定道德信念支配下的自觉的道德行为习惯。只有当学生把社会、家长、学校、教师的标准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标准,并利用这些标准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节时,学生才能形成较稳定的道德行为。学生是在对外界各种行为的榜样示范的观察基础上,通过他人启发逐渐建立起自己的道德观念,并通过亲身体验不断强化和巩固这些观念。最初,学生往往是以成人、教师、同伴等各种榜样示范的标准为模仿标准,因此他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是榜样示范评价的简单再现。随着学生知识、经验的丰富,社会交往范围和视野的开阔,以及学生自我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的发展,他们开始有选择地接受榜样标准,按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道德标准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学生就是通过这种观察、模仿、内化、实践的不断反复过程,逐渐走向社会化和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质的。

学生内部标准的建立始终贯穿社会化过程,也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重视学生内部标准的建立及通过自我评价反应加强行为动机在道德教育中具有

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应鼓励并促进学生通过实践示范得来的外部标准内化为他们的内部标准,即积极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反省能力,自觉调节道德行为,因为学生习得的道德知识只有真正被学生内化以后,才能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程度高低,决定着道德教育的成效。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为自我评价提供正确的价值标准,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批评等手段做好自我评价,教给学生自我评价的方法。同时在德育过程中要重视自我体验对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作用,因此无论是自我肯定还是自我否定都能起到强化的作用,有助于良好品德形成。

(四)自我效能有助于学生不良行为的矫正

自我效能对受教育着良好道德行为的形成,尤其是在学生不良品行的矫正中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一项关于儿童的自我效能和沮丧的研究发现,问题行为越多的孩子其沮丧水平越高。这表明,不良品性和自我效能有紧密关系。自我效能能够激发个体的道德动机水平,影响个体在道德活动过程中的努力程度,影响个体在面临困难、诱惑、障碍、挫折时对道德活动的持久力和耐力,它还会影响人的归因,一般来说,自我效能感强的人把成功归因为自内在的能力和努力,把行为的失败归因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正确的道德归因对后续道德行为有明显的影响。

教师在德育过程中要帮助品行不良的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尝到经过自己的努力之后思想和行为上所取得的点滴进步的滋味,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改变不良行为,塑造新行为的决心。学生往往把他人的肯定和表扬看成是自己品德的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并及时加以表扬。另外,教师应切合学生的实际,鼓励他们努力达到成功。但是并不能一味的赞扬,因为赞扬并不总是对学生起积极的作用,只有恰如其分的赞扬才能够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奖励和自我效能,从而能持久地坚持某种道德行为。当然,负面的语言对学生不会有任何帮助,只会削弱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品德不良的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效能,一定要注意自己语言的运用。

班杜拉一方面认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而获得,强调外部环境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同时他也强调自我调节、自我效能等内在因素在学生品德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这也正体现了班杜拉的三元决定论,即人的行为、环境、内在因素是相互影响的。这些观点对现代德育工作都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钱云祥,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现代德育的启示.镇江高专学报.2004,(7)

[2] 沈莉萍,试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道德发展观.教育探索.2001,(1)

[3] 容中逵,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现实教育意义.高教论坛.2002,(6)

[4] 姚篮,试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观察学习.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3,(6)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现代教育理论试卷A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6题,每空4分,共24分) 1、教育——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教育目的——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要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3、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精神道德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发展。其中,人的智力指的是“精神方面的生产能力”,包括人的劳动技能、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4、人力资本——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与其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5、教育现代化——是指教育适应时代的发展,反映并满足现代生产、现代科学文化发展需要,达到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先进水平。包括教育观、教育目标、教育结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教育理论、教育研究方法等的现代化。 6、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辨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答:第一,教育价值观不同。应试教育深受传统教育的继承性价值观影响;素质教育则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取向,是教育的外部价值和内部价值的辨证统一体。 第二,教育内容不同。应试教育的内容以应试和升学为中心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 第三,教育方法不同。应试教育是“授之以鱼”方法,重视灌输,以注入式讲授为主;素质教育主张“授之以渔”,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四,教育评价不同。应试教育以考分为尺度来评价学生,以学生的考分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老师;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简述教育独立论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答:代表人物:蔡元培 主要观点:他认为,教育是一种发展个性、培养人才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见效。主张教育事业应当完全交于教育家去办,保有独立的地位,毫不受各派政党和各派宗教的影响。具体内容为:第一,经费独立,专款专用。第二,行政独立,专管教育的机构不能附属于政府部门之下,要有懂得教育的人充任,不能因政局而变动。第三,思想独立,不必依从某种信仰或观念。第四,内容独立,能自由编辑、自由出版、自由采用教科书。第五,以传教为主的人,不得参与教育事业。 评价: 蔡元培关于教育脱离政治、脱离政党的主张,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但反映了资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今年,我学习了现代教育理论与方法概论,感受颇深。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竟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世纪也是教育和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要实现课程改革的创新,必须从 根本上实现教育理念的转变。 其中着重学习了"关于创造性学习的特征"一篇,文中提到"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国力竟争日趋激烈,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势在必行。"学习贵在创新,那么教育也应重在创造。作为一名教师的我应受到些什么启发,当今世界的科技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最可贵的品质是创造性,而创造教育应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心理品质,创造思维能力应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自身的创造力也是一个要探讨的问题。 创造力就是把已知的经验和材料重新组合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事物和思想的能力,创造性是个体在活动过程中其创造力的外现,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师,教师既可以创造性的为素质而教,亦可以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观已不适应素质教育和创造教育,教师的认知特点,教学风格,教学方法和创造力均影响到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教师的创造性不同于一般的行业从业者的创造性,他除要创造新的有价值的成份之外,更主要的是开发学生

的创造性,所以教师的创造性重要的是起创造性的教学思想。教师的创造意识是对创造的需要,愿望和动机,创造性的教学观以培养创造性为目标,主要表现为:好奇心,质疑的习惯同,探究的习惯,求异的习惯,富有想象,恒心和一丝不苟等方面。要有创造性的教学风格,主要表现为: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的作风,,尊重个性的教学作风,创造性的评价思想,民主教学作风,营造创造性的班集体等。还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安排,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运用等富有新意,另一方面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行 探索式学习。 总之,教师的创造性是为了学生的创造性,教师也是只有将创造性的教学思想,创造教学的能力和具体的创造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更好地发挥出来,对学生来说能动地安排学习,有效系统的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除了以上的体会以外,我还觉得现代教育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具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作为自己专业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还要有对人类的热爱和博大的胸怀,对学生成长的关怀和敬业奉行的崇高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复合的知识结构。学习了以后更使我有了向这一目标去努力去靠近的信心和动力。

现代教育理论

复习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没有离开教育的教学”命题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凯洛夫D.布鲁纳 2、“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一语出自()。 A.《道德经》B.《孟子》C.《学记》D.《论语》 3、居于整个教育活动主导地位的是()。 A.教育手段 B.学生C.教材D.教师 4、提出“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教育心理学家是()。 A.洛克B.斯金纳C.维果斯基D.马卡连科 5、我国古代最早比较系统的总结教育经验的论著是()。 A.《学记》B.《论语》C.《劝学》D.《进学解》 6、教育起源于()。 A.模仿B.本能C.社会生产劳动D.社会生活 7、学校政策和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式、无意识的教育影响或学习经验属于()。 A.综合课程B.单一课程C.显性课程D.隐性课程 8、教师向学生解释、说明、论证概念或原理的教学方式是()。 A.讲述B.讲解C.讲读D.讲授 9、对班级教学最先作概括性论述的著作是()。 A.《人的教育》B.《爱弥儿》C.《大教学论》D.《教学与发展》 10、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各科教学B.班会C.社会实践活动D.时政学习 二、名词解释 1、课程 2、德育 3、学制 4、教学方法 5、陶冶教育法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四、论述题 1、试论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试述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及其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C 5.A 6.C 7.D 8.B 9.C 10.A 二、名词解释 1、课程——(狭义)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回答广义亦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2、德育——即品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受教育者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使他们在道德、思想、政治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 3、学制——即狭义的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5、陶冶教育法——指通过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潜移默化地使受教者在思想、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熏陶。具有非强制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等特点。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是尊重知识、尊重文化的表现,教师热爱学生应是一种热爱祖国教育事业,关心人类未来的深层次情感。教师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关心爱护。(2)民主平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特点。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服从于对真理的探讨。(3)教学相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 2、答:教师是生产劳动力的劳动力,教师的劳动对象、手段、成果,各有其特殊性。教师的劳动特点表现为:(1)教师的劳动对象是人,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更突出;(2)教师的劳动手段是“言传身教”,劳动的示范性强;(3)教师的劳动成果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四、论述题 1、答:全面发展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他们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但各自又有相对独立性,分别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是辩证统一的。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各育并举,和谐发展。 2、答:(l)一方面教育制约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又制约教育,这种教育和人的发展相互制约的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2)人的发展的基本特性及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①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②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强学生身心发展关键期的教育;③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相应变化,加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④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德育活动心得体会500字

德育活动心得体会500字 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片广阔的沃土,等待着广大教育工作者去开垦。我愿在理论专家和先行者的带领下,加入这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劳动大军,共同挖掘,共同探索。下面是小编整理关于德育活动心得体会500字的文章。欢迎大家阅读! 德育活动心得体会500字认真学习了学校领导的讲座之后,我对什么是德育实践活动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德育实践活动课的开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德育实践活动并不神秘,德育实践活动课也没那么难上。关键是认识问题,定位问题,认识对了,定位准了,很多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德育实践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德育实践活动不是教学层面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而是课程层面的一种具有独立形态的课程。德育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超越教材、课堂和学校的局限,在活动时空上向自然环境、学生的生活领域和社会领域延伸。 如果只是组织大量的活动而没有有效的管理与引导,将是杂乱无章的、无序的、低效的,所以要进行统筹规划。家长和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也是德育实践活动能否顺利开展的

重要因素,因此要注重对社会、家长的宣传工作。利用有关媒体、家长学校、家长会,广泛宣传德育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特殊性,引导社会和家长了解德育实践活动不但不会影响学生对学科课程的学习,反而会因为活动增强学生的探究创新意识,学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而有益于学科课程的学习,从而重视这门课程,配合学校开好这门课程。 设置德育实践活动的意图主要是要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过程中,要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特别是德育实践活动课程,更应该处理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之间的关系。 德育实践活动中的任何一个内容和阶段,教师都应该鼓励并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积极实践。学生为主体,并不意味着教师一味地强调学生自主而忽视了自己的主导作用。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成功开展的基本条件,也是不可推卸的责任。让学生自主选择不是放任不管。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另外,德育实践活动虽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独特的价值,但是和其他所有课程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互相渗透,难以割裂的。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现代教育理论研读》 1、联系陶行知生活的教理论,结合下面的故事,谈谈教育教学中如何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答:本故事反应的是一种“注入式”的教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盲目地灌知识,学生被迫地接受知识,但效果更佳,而陶行知教学理论中就提倡改变旧教育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学做”的统一。 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教师在课堂上只担任引导学生的角色,做到学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让学生很好地掌握了新知识,这既达到了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双赢”效果。 2、有一位学生由于他不太会说话、瘦弱、成绩差等多方面的原因,总是收到一些强势同学的欺负,当然都是老师不在的场合下。老师也曾想到给他调到前排等办法来保护他,但是,还是会有同学欺负他,而且他也不敢讲出这些学生的名字,如果你是班主任,你讲怎样处理这件事情呢? 答:作为班主任,应该从两方面入手:(1)对于这位被欺负的学生,班主任要用心灵去感化他。由于他不太会说话、瘦弱、成绩差而产生了自卑心理,所以作为班主任要积极地开导他,鼓励他学习,鼓励他大胆地跟同学交流,而自己能做到深入到他的兴趣中去,与他同欢乐,

共忧伤,忘记自己是老师,从而拉近了跟他的距离。(2)而对于欺负他的那些学生,班主任要加强对他们心理上的疏导,要他们学习小学生守则,从而让他们认识到自己欺负其他同学是不对的,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相互友爱。 3、你打算如何把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在你的教学实践中? 答:首先教师应该知道,多元智能理论最主要的就是要达到“为真正理解并学于致用而教”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大胆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去实践,而老师只做间接的引导,看学生是否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学的概念,进行知识内化;能否对新知识进行迁移并发生新的推论,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否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有所创新。老师最后对于还没有掌握好的内容再加指导,通过这样的过程,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比较好地学习新知识。 4.在教学《摩擦起电》一课,教师用一把塑料梳子,在一名学生的头上轻轻梳几下,然后将梳子接近另一个同学的头发,奇迹出现了,梳子像着了魔似的把头发吸引住而掉不下来,在学生惊奇不已之时导入新课。试用建构主义的相关理论对这种课堂导入方式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答:《摩擦起电》一课的这导入方式非常好,它很好地反应出构建主意中的情境教学,强调把所学知识与一定的实际情境联系起来,提倡

现代教育理论分享

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些概念 共享 1、课程 答:课程是一个有意图的而且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2、学校教育 答: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3、狭义教育目的 答: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4:广义教育目的 答: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 5、教师 答: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 6、狭义教育 答: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7、教学: 答: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直接目标所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往活动。 8、终身教育: 答: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接受各种培训和教育,教育不是单纯的传递知识,而应当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培养个体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 9、简述全面发展教育目的的内容。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主要包括: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含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两大方面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确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智育:即传递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教育,中小学智育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基本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和认识世界能力的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技巧(阅读、写作、计算及与具体学科相关的特殊技能),发展智力和认识能力(智力通过观察、思维、想象、记忆等心理活动表现出来,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认识能力通过表达能力、组织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等表现出来)。 美育:是传递审美知识、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主要任务是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发展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体育:是由目的的传递锻炼身体的知识,影响学生身体全面发

德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德育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一、教师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人格”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目的,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作为英语教师,我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外国文化,体会差异,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秉承教育民主理念,与学生在人格上平等,在情感上做朋友,在学习上予以指导;坚持“人人可成才”的教育理念,善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他们的潜能,尤其注重后进生转化工作,在教育教学中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多用寄予殷切期待的鼓励性语言,使学生如沐春风。通过学习,我深深地明白: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有赋予爱心、给予信心、主动关心、成为知心、投入耐心,才能打动学生。 二、教师应理解并尊重学生之间存在的个性差异。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智能是多元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多元,尊重他们的差异,理解他们的差别,并包容他们的不足,在爱的包容中引导他们成长。教育是育人的事业,教育最需要包容。有的学生内向、害羞、爱静;有的学生外向、活泼、好动。根据他们的个性特点,我们要因人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能强求学生整齐划一地按照老师的意愿行事。正所谓“因材施教”,学生的学习也可分层次进行,我们应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体育课上的示范动作,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完全可以做示范,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可以放低些要求,挑选他能做好的动作。让优秀的学生有发挥的机会,也让后进的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进步,获得成就感。教师的关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课前课后多和学生在一起聊天、游戏能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每个学生都有与老师亲近的情感需要,满足了这一需要,学生就会感到快乐,各方面都会有一定的触动。平时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常常受老师的亲近,这些学生就会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并协助老师工作,努力把各方面做好。 总之,“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放之四海而皆准,其中所蕴涵的教育教学理念是开放的、发展的。直木做梁,曲木做犁。只要充分尊重学生,认真研究并掌握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每一名学生都可以成为祖国现代化建设的栋梁。

现代教育理论知识

现代教育理念与现代教学理论 主讲人:康厝中心小学谢祖润 21世纪是中国基础教育全面、彻底变革的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基础教育发展的目标与主旋律。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已有的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与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是基础教育变革的根源与动力。 主体部分 主题1:现代教育技术与基础教育改革 (一)基础教育改革的背景分析 21世纪的现代社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是知识经济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知识的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的因素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相对于依赖土地的农业经济和依赖于自然资源与资本的工业经济而言,摆脱了资源稀缺与效益递减的限制,具有无限增生的利润空间与尖端制控的优势,因而成为体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经济形态。知识经济所依赖的是知识生产、分配、使用,其核心的特征是知识创新,而知识的创新需要大量的创新人才,因此,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知识经济,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是进入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时代;计算机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借助于信息技术,人们可以更多、更快、更准确地接受、析出、反馈信息,并且依赖于信息的传输,科学技术、政治、经济、教育等多种领域发展的节奏大大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接受和吸收处理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对社会成员的基本要求。 反思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其与现代社会发展的不适应是显而易见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与价值取向上的缺陷,系统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的教学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上的缺陷,独立、封闭、单一、深奥的课程设置与学科并列的缺陷,记忆、训练的接受学习等缺陷导致学生个性张扬不足,创新思维欠缺,应用能力不强,综合素质不高,群体分化严重等痼疾,已完全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实施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改革是以联结教学与学习,反应教育取向的课程为切入口的。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是:(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和改进教师教学实践

师爱为魂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心得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纪的教学需求。 教师、教书育人,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劳动的知识性、专业性、艺术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性和示范性的特点,决定了教师素质构成的特殊性。教师的素质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知识素质与心理素质等。诸项素质缺一不可,实际工作让我深切感受到道德素质的力量,这一力量常会发挥意想不到的功效。我体会到你对学生付出真诚、付出了爱,学生总有被感动的时候,一旦他们从心底里产生震撼、自发的产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这时再加以引导,就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在读〈新时代教师的法制观念与师德修养〉这篇文章时,有很多感触,更有很多收获。“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师德的高度概括。“师爱”是教师对学生无私的爱,是师德的核心即“师德”,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才能去精心的培养学生,只有情谊厚,才能认真耐心、细心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热爱学生

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所以在爱的教育中要注重艺术,掌握方法,把握时机。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讲做人的道理、学习的方法、集体的形成。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我深深的懂得了“师爱为魂”这四个字的涵义。

现代教育理论作业及答案

现代教育理论 一、判断题 1、私学出现在周代。() 2、教育的最突出特点在于对人身心的直接影响。() 3、教育目的可以代替学校教育目标。() 4、在课程、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方面,埃斯纳和布卢姆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5、教育评价的功能是坚定等级。() 6、在测验中有信度一定就有效度。() 7、教学在实施中是和教育、课程等同一的。() 8、再生产理论始于鲍尔斯与金蒂斯。() 9、德、法、日等国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纷纷通过立法推进终身教育普及。() 10、教师的教育理念是教师职业精神的内核。() 11、高考上线是相对评价。() 12、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追求美德。() 13、课程就是教学计划。() 14、教育是一种产业,当今以市场规律为转移。() 15、课程实施就应忠实于课程政策。() 1、错 2、对 3、错 4、错 5、错 6、错 7、错 8、对 9、对10、对 11、错12、对13、错14、错15、错 二、选择题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这一观点出自洛克的( )A.《大教学论》B.《教育漫话》C.《爱弥儿》D.《普通教育学》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5.“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德育报告会心得体会3篇

德育报告会心得体会3篇 和谐德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和促进德育自身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现实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德育报告会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德育报告会心得体会1:有位名人说过,教师的高尚不在于他培养了多少科学家、艺术家,而在于他的细微之处,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培育人。造就具有创新的新一代,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推进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导力量,是学生增长知识和思想进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师德师风的好坏往往影响和决定了学校的校风和学风的好坏。东方红小学的靳淑艳老师就用爱诠释了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教师,无悔的选择》阐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心声。 1、爱岗敬业、献身教育是师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的职业有苦也有乐,平凡中见伟大,只有爱岗敬业,教师才能积极面对自身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才能自觉、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在教育活动中有所收获。 教师不仅仅是在奉献、在燃烧,而且同样是在汲取,在更新,在升华。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但是苦中有乐,乐

在其中。教师最大的乐趣就是照亮了别人,充实了自己。正是这种成就感、幸福感,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教师不辞辛劳地为教育事业献身。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师德的核心 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不歧视学生,建立民主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对学生的爱,是师德的核心。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只讲付出不记回报、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种爱是神圣的,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根本的功能。 爱学生,怎么爱才是真正的爱,近来一些舆论批评某些教师是“制造自卑者的教师”。好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的优点,不夸跑不了;学生的缺点,不批改不了。因此,他们总是批评、训斥、否定学生,而很少鼓励、表扬、肯定学生。其实,在老师的眼里不应有教不好的孩子,爱学生就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用简单粗暴的做法对待学生或歧视学生。应当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3、更新观念、努力创新是师德的新发展 要让学生从分数的奴隶变为学习的主人。要从以“教”为出发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教为学服务,教

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2015年现代教育理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社会活动 2、我国目前主要由下列哪一主体承担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 A地方 B中央 C社会力量 D学生家长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突发性事件作出迅速、恰当的处理被称为“教育机智”。这反映了教师劳动的哪一特点?() A复杂性 B师范性 C创造性 D主体性 4、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 B上课 C课外辅导 D检查评定成绩 5、被称为世界上第一部研究教育的专著是( )。 A《教育没话》 B《教育学》 C《学记》 D 《论语》 6、教育的根本任务是( )。 A传授知识 B增强技能 C教书育人 D学会认知 7、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反映教师劳动的哪种特点?() A主体性 B创造性 C间接性 D示范法 8、“四书”、“五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教育内容,下列著作不属四书范围的是()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春秋》 9、“学而时习之”体现的教学原则是()

A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的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0、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学生 C培养优良的班风 D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教育原则 2、教育艺术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有哪些? 2、概述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及基本要求。 3、教育现代化对教师素质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1)、教育家的意识;(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3)、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4)、健康的心理素质;(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6)、法律意识。 4、概述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四、论述题(30分) 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试论怎样上好一堂课?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3篇 教育理论的繁荣没有带来与之对称的教育实践改进是不争的事实,这使教育理论蕴藏信誉危机。下面是OK带来的阅读教育理论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他的主要教育理论是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主体和核心,是 ___传统教育的反思与批判,更是陶行知对自己一系列教育实践的总结与提。 在陶行知看来,生活教育就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正如他所说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 细细想来,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时时是教育、处处是教育。作为人民教师来说,在校园生活中、在教学过程中,跟学生相处的每一分每一秒、每一次接触,都是教育。因此,我们要抓住教育的真谛,不能只看到学生的成绩,而要从根本上出发,真正走进学生心里,与学生融为一体,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标,去努力。那样,我们的教学相长才可谓落到实处。

在《现代教育理论导读》一书中,除了大量的教育专家的不同教育理论外,还展示出许许多多真实的教学实例、案例。这无疑在教学实践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丰富的宝贵经。 比如有一堂数学课的教学实例在解决概率的计算上,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列表和画出树状图,让学生感受求基本事件个数的一般方法,从而化解由于没有学习排列组合而学习概率这一教学的困惑。整个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达到了教师的教学目标,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思考、讨论、点评得到解决,对问题的认识由模糊到清晰,学生的课堂学习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气氛轻松愉快,课堂效果好。 从这个实例我们不难看出,无论教学生什么知识,对于现代新型的素质教育大环境下,最忌讳的就是一板一眼直接讲授知识。而是要找到一个切入点,符合学生年龄、学生接受能力、兴趣导向等方面的关键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跟着老师走,也才会在老师的引导下有自己的创新、自己的办法。才能通过最最自然的方式走向自主学习的层次,自主不是完全自主,而是在老师引导下自然过渡而来。

现代教育理论

延边大学2011级教育硕士 《现代教育论》考试试题 招生专业:学科教学考生姓名: 考试科目:现代教育论考试时间:2012-12-26 注:请将答案写到本答题纸上,按给定题签答题,标明题签中序号,否则扣分。 一、概念题(共30道题,每题1分) 1、现代教育 答: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 4、教育社会功能 答:教育社会功能教育通过自身职能的充分调动和履行而对社会产生的一种功效。 10、古典课程 答:古典课程反映了古老欧洲高度选择性和广博的人文主义中等教育传统,尤其在最近50年,它已明显衰退,被更加大众化和现代化的课程所替代。 13、科学主义教育 答:崇尚科学知识,重视科学知识,否定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从而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一般规律,否定哲学应当研究这个世界的基础和本质,否定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4、人本主义教育 答:人本主义以人、人的本质和人的价值为研究对象,轻视对科学知识的研究在教育的社会作用上,它夸大了教育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他们把教育看成是人的解放的根本手段,主张通过人的意识的更新来实现对社会的根本改造。 17、形式教育论 答: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身体上的各种器官,只有用操练使它们发展起来;心智的能力,也只有用练习使它们发燕尾服起来。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发现那些能够最有效地训练学生各官能的心智能力。教育应该以形式为目的。认为在教育中灌输知识远不如训练官能来得重要。如果人们的官能由于训练而发展了,任何知识随时都可以吸收。知识的价值在于作为训练的材料,即便学习的内容被遗忘了,却仍然留下了一种永久的、更有价值的效果。 19理性主义心理学 答:理论主义是指确认一切知识均来自某种先验的普遍的必然的理想性原则的认识论学说。理性主义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因而具有唯心主义性质。但他承认人的知识和能力对人的认识的能动作用,因而又具有合理性。 20、实质教育论 答:实质教育又称“实质训练”,是欧洲18~19世纪,对立于形式教育而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它认为普通教育应以获得有价值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而学习知识本身就包含着能力的培养,能力无须加以特别训练。其思想来源于德国的赫尔巴特和英国的斯宾赛等人。同形式教育相对,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它是资产阶级关于普通教育设置学校课程和选择教材

教师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教师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第1篇】教师理论学习心得体会 如今,教师这职业还是深得社会人士的尊敬的。家长们将孩子送进学校,便将自己的期待也一起送了进来。对方赋予信任,校方赋予责任。做为教师,该怎样面对这种特殊而平凡的职业?通过学习了我从中学到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信心,与生同乐 “要让教师感受到教育的快乐,关键是要帮助教师树立对教学的信心。”确实,作为一名新教师。最害怕的就是管不住学生,上不好课。不是怀疑自己的能力,而是怕对学生的把握不够,我愿意教,他们会愿意学吗?文章中提到“只有让学生觉得学习的快乐,课堂的快乐,教师才能教的快乐……只有步入了上述的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能享受到教育的快乐……与学生快乐相处,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看来,只有树立信心,才能自然发挥,与生同乐才能成功教学。 二、端正角色,循序渐进 “只有我们这些教师不再将教学看成工作或职业,而是积极成为道德典范的时候,我们才会认识到对职业生涯中一些小故事的持续性的反思是多么重要。”学校总会布置很多文章任务。很多教师觉得苦不勘言,每一篇论文如同难产。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也会碰到

这样的情况吧。但如果我能持续生活中的小反思。那么我的论文也就迎刃而解了。真爱自己的职业,在学习上循序渐进,在教学中循循善诱,但若不联系实际,纸上谈兵,那一切也只能是空话,痛苦的是自己。 三、“让素质教育看的见” 鲍寅初的讲话中说“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艺术课也是素质教育的重头戏。作为音乐教师也是责任重大。自从提倡素质教育后本来人人可以抢,不被家长学生重视的艺术课就一下明朗起来。但还是存在偏见的,我个人认为偏见的本身还是在于艺术课的本身。“加强素质教育”口号是喊出来了,但总要看到效果吧。没有效果就得不到社会的认同,也就永远只能停留在口号、分析、推想的表面工作上。怎样能效果?要靠教研领导班子和一线教师还有学生的配合,最好是全社会的配合。“理解万岁”,我希望家长们能真正的理解素质教育,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做出效果给他们看见。 新世纪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教育战线工作的人感到欣慰的同时,更感到了压力。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要加强自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这次“十五”师训把“现代教育理论”作为必修课程之一,在自己认真研读以后,真的感到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的确如前言所说,选取的文章是目前全国教育理论专家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方面的精华,既有超前意识的思考,也有从现实出发的呼唤。 作为一名教师确实应该全面掌握本专业知识及发展动向,同时还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高尚的师德修养。否则就很难适应新世

现代教育理论

《现代教育理论》卷一 一、名词解释(16分) 1、广义教育:以教与学为基本表现形式,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实践活动。 2、个体的后天因素:指个体生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特征,包括身体的生长和发育水平、知识经验的积累,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的形成等。 3、教学:以学生掌握知识为直接目标所展开的教师与学生双边的交往活动。 4、个体内差异评价:对个体在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间的成绩与能力差异进行横向比较和评价,以及对个体内两个或多个时间内的成绩的前后纵向比较。 二、判断题(20分) 1、老猫教小猫找老鼠是教育活动。(错) 2、古代雅典教育注重身心和谐发展,教学方法也比较灵活(对) 3、文化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等(对) 4、青年期是定向的平缓发展期(对) 5、课程就是我们所学的学科(错) 6、良好的测验必须具备较好的效度和信度(对) 7、高考录取过程是相对评价(对) 8、20世纪60年代西方教育理论界开始出现反工具的批判教育理论(对) 9、非学校化社会理论主张以学习资料、设备、技能网络、学习伙伴等组成学习网络(对) 10、教师的教育能力主要指传授知识的能力(错) 三、简答题(40分) 1、请你谈谈对教育定义的理解。 一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共同进行的活动;二教育是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三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交往活动。 2、个体生命发展的特殊性表现在那些方面? 第一,人的发展以特殊的自然机体结构生理基础;第二,人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第三,人对自身的发展具有能动的自主性。 3、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有哪些? 一是,在课程政策上谋求国家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国家课程是政府为保障国民的基本素质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基于每一所学校及所在社区的特殊需要而开发的课程,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二是在课程内容上,加强科学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引进符合信息时代要求的高科技知识,(连一向轻视职业技术教育的英国1990年也在小学开设"技术与实际"课);三是,在课程结构上,注重综合化课程;四,在课程类型方面,强化全国统一设置必修课和核心课程;五,重视课程实施研究,动员教师积极参与课程改革;六,注重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水平,设立课程改革专家咨询机构。 4、教师职业的主要特点。 (1)教师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除了通过精心加工整理人类知识经验,然后以特定方式传授年轻一代,解除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启发智慧;传授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等(传道、授业、解惑角色)之外;还有示范者角色: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研究者角色: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充满生命力、千差万别的个体,传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文、科学知识,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创新;管理者角色:教师对建立班集体、组织班级活动、对教育教学活动等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等等。(2)职业训练的专业化。教师这些从事学校教育工作的人,教师职业同样需要同医生那样的、必须经过的专门职业培养。要求有专门的知识和技能作保证,有把学生教育放在首位的良好的职业精神,教师在本领域内有充分的自主权,教学工作也是也是一项高深的研究和创造。教师从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等方面取得训练。教师集体具有了独特而富有整体的专业要求,这样真正把教师仅当作知识传递者的误区走出来。 四、论述题(24分) 谈谈你对优秀教师特征的理解,优秀教师需要达到何种境界? 好教师应该具有:(1)教师对学生及其学习尽职尽责,成功的教师致力于使知识易于为美国学生接受,他坚信所有学生都能学习,努力使学 生成功。 (2)教师懂得其所教学科及如何向学生传授 该学科知识,他忠实的代表文化的集体智慧和确 认学科知识的价值,发展学生自身的批判和分析 能力,并善于教学生如何提问和解决问题。 (3)教师对监督和管理的学生学习负责,成 功的教师能创造、充实、维持和改变教学背景以 吸引和保持学生的兴趣并最有效的利用时间。 (4)教师系统的思考其实践并从经验中总结 学习,超过的教师批判的审查自己的实践,力图 扩展自己的技能,加深自己的知识,并根据新的 发展,思想和理论调整自己的教学。 (5)教师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他利用各种 资源,设法合作性的和创造性的与家长打交道, 来促进学校和学生效能的提高。 优秀教师的境界: 一个好的的教师能告诉他的学生关于许多问 题的良好答案。但是最好的老师能够不说话,而 帮助他的学生自己去思考出答案。 一个好教师是热情轻切的谈论家。但是最好 的教师知道,当他的学生争取用自己的语言形成 他们的思想时,如何保持镇定和忍耐。 一个好的教师是谦恭的,它很自然的感到他 积累的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智慧,远比他自己更为 重要。但是最好的教师甚至是更恭谦的,因为他 尊重年轻人的感情,比对待一位朴素的老人自然 更为重要。 一个好教师知道他的学生必须是忠诚的和负 责任的良好公民。但是最好的老师知道责任、诚 实和良好公民条件不能在一门课程中教出来,因 为这种品质是通过日常活动而不是通过日常讲课 而形成的。 一个好的教师力求使他班上的学生在的控制 之下,但是最好的老师知道首先必须控制他自己。 一个好的教师得到比他的工薪高几倍的酬 劳。但是最好的教师还得到深刻的内心的愉快: 这种快乐是无法用言语形容,也不是能用金钱来 折算的。 一个好的教师的学生学完他们的课程,毕 业并安置好的工作,但是最好教师的学生在每天 的生活中得到报酬,因为他们已经发现探索精神 生活是激动人心的。 卷二 一、名词解释(16分) 1、学记:战国后期的一个重要教育着作,它总结 了当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的阐发了教育的 作用和任务、教育制度、方法、师生关系等,是 罕见世界教育遗产。 2、个体生命发展:个人从生命开始到结束身心发 展的量、质、内容和结构等多方面的,由简单到 复杂的综合变化全过程。 3、课程:一个有意图而且可以修订的计划,它也 是学习活动的计划或蓝图。 4、相对评价:通过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 成绩或常模相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是当等级 的表示方法。 二、判断题(20分) 1、中国最早的教育形态产生于商代的学(错) 2、朱熹、王阳明是宋代的大教育家(错) 3、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者首要的职责是塑造 完整的、富有个人特征的人(对) 4、教育的成层功能指的是分层教学(错) 5、教育可以降低人口的出生率,提高生命质 量(对) 6、多元文化教育指介绍西方文化的教育(错) 7、儿童发展的比较平稳,一般不会出现突发 性变化的阶段是少年期(错) 8、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都有指导意义 (对) 9、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含义相同(错)10、 校本课程是学校自己组织的活动课程(错) 三、简答题(40分) 1、教育对经济有何反作用? 第一,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教育通过提高人的素质,使人获取科学知识和技 能,是一个潜在的劳动生产力变为真正的生产力。 第二,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杠杆。 随着不断发展的自然科学知识、管理科学知识和 新技术融入学校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内容,在生产 的劳动力的生产技能越来越来高,掌握的文化科 学知识也越来越丰富,在生产中就可以运用丰富 的知识发明和创造新的劳动工具,发现新的原料 或提高原料的性质等,从而使科学技术知识转化 为生产力,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第三,教育通过影响人口的数量与质量,对 经济发展起直接或间接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教 育可以通过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提高教育水平, 尤其是妇女的教育水平,促进人口迁移,降低人 口出生率,另一方面,通过广泛的优生优育,提 高人口的质量。 2、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者,保存、维持文化生存。教育活动 传递的知识技能、社会规则和仪式、基本的价值 观念等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内核,不仅造就了新的 社会成员,而且维持了文化传统,保证了文化的 延续和相对稳定。 二者,教育可以传播外来文化、创造新文化。 传播在文化迁移中有举足轻重的,教育利用其得 天独厚的条件,为文化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并 且教育在传递、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从来都不是 简单的复制文化,它赋予已有文化以新的意义, 或者融合外来文化,使原有文化衍生出新的文化 要素,这些新的文化意义或要素往往会成为文化 创新的萌芽。教育还可以通过培养出具有创新精 神和能力的人才,为文化创造力提供原动力。 三者,教育可以整合文化,增强文化自身的 凝聚力。文化一旦达成整合,就会形成为一种文 化模式,并产生一种保持下去的倾向。教育作为 其中的一个组织系,它对文化的产生,发展起着 重要的限制作用。教育的文化整合倾向于保持文 化的延续和稳定。 3、如何针对儿童期的特点进行教育? 儿童在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是为未来作基础性的构 建。其中主要是学习兴趣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基 础性、工具性的知识和能力的获得;初步抽象和 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己、对人、对集体积极 态度的形成;对未知世界和新鲜事物有探究的欲 望,这些都为主动性生存方式的形成奠定基础, 并将对其发展具有终生的意义和效益。所以小学 阶段,需要教师尊重、关心学生,善于发现孩子 的差异和潜能,愿意付出自己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用自己善良的心灵、智慧和教育艺术与孩子们一 起创造幸福、快乐童年和有意义的学习生活。 4、分析课程目标编制的三种取向。 行为目标取向。主要受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 原理》的影响,在他看来,陈述教育目标的最有 效的方式,是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 又要言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 容,前者要求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后者是指这 种行为所适用的领域,这样可以明确教育的职责。 行为目标的长处在于他的具体和可操作性,短处 也明显,它容易忽略那些难以测评、难以转化为 行为的内容,不利于把学习作为一个整体。 生成性目标取向。这种目标取向关注的不是 由外部事先规定的目标,而是强调 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进展情况提出相应 的目标,注重的是过程。以杜威为代表,他认为 学校教育由知识技能的掌握、社会价值观和规范 的确立、思想体系的形成构成。后两者肯定不能 用事先规定的行为陈述,提出过程模式。这种取 向强调个人的成长,理论上很吸引人。但完全排 除了目标的事先研究的和设定,走向了极端,而 且对教师的要求太高,不能在实践中展开。 表现性目标。它来自艾斯纳,认为除了行为 目标外,还应当有解决问题的目标 和表现性目标。解决问题的目标重点不是放 在特定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认知灵活性和高级心 理过程上,表现性目标是指学生从事某种活动得 到的结果。他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至于结 果是开放的。表现目标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摆脱行 为目标的束缚,让学生有机会去探索自己特别感 兴趣的问题或课题。然而这种目标也比较模糊, 各门学科有自身特点,很难保证学生掌握它们必 要的内容。 四、论述题(24分) 1、请你谈谈对教育的生命基础的理解。 主要是以下几点: (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 人类自超越动物进入人界,其生命的生存与 发展就不能没有教育。人们如果不通过教育使先 人对生产工具、语言工具和类经验等学习和掌握, 就不具备成为人,在人类社会生存的条件。教育 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的需要的满足,成了教 育重要的基础价值,教育应能成为创造幸福人生 和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工具。 (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过程的基础。 众所周知,教育活动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 和教育纳入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构成的活动,这三 者中更为本体性的构成是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