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真技术知识整理 -p (2)

仿真技术知识整理 -p (2)
仿真技术知识整理 -p (2)

1.******第一章************

2.系统的基本属性:整体性、相关性。

3.系统的三个研究方面、实体(存在于系统中的每一项确定的

物体)、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每一项有效的特征)、活动(导致系统状态发生变化的一个过程)。

4.系统模型:是对实际系统的一种抽象,是系统本质的表述,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反复认识、分析,经过多级转化,整合等相似过程而形成的最终结果,它具有与系统相似的数学描述或物理属性,以各种可用的形式,给出研究系统的信息;5.模型的作用:一、提高人们对现实系统的认识(模型具有通

信,思考,理解三个层次);二、提高人们对现实系统决策的能力(管理,控制,设计三个层次);

6.系统仿真可分为实体模型和数学模型,数学模型包括原始系

统数学模型(概念模型,正规模型)和仿真系统数学模型(连续系统模型和离散事件系统模型)

7.离散事件系统、集中参数系统、分布参数系统研究方法:控

制论。

8.离散事件系统研究方法:排队论。

9.数学建模的任务:确定系统模型的类型、建立系统模型结

构、给定相应参数。

10.建模所遵循的原则:模型的详细程度和精确度必须与研

究目的相匹配,要根据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和所要解决问题来确定对模型的具体要求。

11.建模三要素:目的,方法,验证。建模的途径:演绎

法、归纳法;

12.仿真研究的三要素:对仿真问题的描述,行为产生器,模

型行为及其处理。

13.数学建模信息源:建模目的,先验知识,实验数据。

14.系统仿真概念:以相似原理、系统技术、信息技术及其

应用领域有关专业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仿真器和各种专用物理效应设备为工具,利用系统模型对真实的或者设想的系统进行动态研究的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性技术。

15.仿真的作用:1优化系统设计。2对系统或系统的某一部

分进行性能评价。3节省经费。4重现系统故障,以便判断故障产生的原因。5可以避免试验的危险性。6进行系统抗干扰

性能的分析研究。7训练系统操作人员。8为管理决策和技术决策提供依据。

16.系统仿真的分类:根据计算机分类:模拟计算机仿真、数

字计算机仿真、模拟数字混合仿真;根据仿真时钟分类:实施仿真、欠实时仿真、超实时仿真;根据仿真系统的结构和实现手段分为:数学仿真、物理仿真、半实物仿真、人在回路中仿真、软件在回路中仿真

17.系统仿真的关系图:体统(经过系统建模)到系统模型,系

统模型(仿真建模)到计算机+物理效应模型+实物(仿真实验)到系统;

18.仿真三要素:系统、模型、计算机。三个基本活动:系

统建模、仿真建模、仿真试验。

19.仿真研究的基本要素:(1)对仿真问题的描述,(2)行为

产生器,(3)模型行为及其处理

20.仿真技术发展方向:分布式交互仿真。可视化、多媒

体、虚拟现实仿真。武器制导回路半实物仿真。面向对象仿真技术。建模和仿真的VV&A技术。智能仿真技术。

********第二章*************************

1.连续时间系统常用模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状态空间表

达式、结构图表示。

2.离散时间系统常用数学模型:差分方程、脉冲传递函数、离

散状态空间表达式、结构图表示。

3.连续系统传递函数离散化方法:1加入采样器和信号保持器、

2替换法、3根匹配法。

4.欧拉替换公式:s=(z-1)/T。图斯汀替换公式:

s=2(z-1)/(T(z+1))。

5.根匹配法的基本思想:利用z与s的转换关系z=exp(sT)求出

z平面上对用的零极点位置。

******第三章***************************

1.常用数值积分法:欧拉法、梯形法、龙格库塔法、亚当姆斯

法;

2.单步法和多步法:只用前一时刻的数值yn就可以求得后一

个时刻的数值yn+1称为单步法,它是一种自启动的算法,

计算yn+1用到了tn,tn-1,tn-2,……,时刻的y值数据则称为多步法,它不是自启动的算法;

3.数值积分法中的显示公式和隐式公式的含义:显示公式指计

算yn+1时所用的数值均已经计算出来;隐式公式指算式中隐含有未知数yn+1

4.单步法、显示公式能自启动;多步法、隐式公式不能自启

动。

5.欧拉法:单步法、显式公式、能自启动,只计算一次f(t,y)

函数值,计算量小,精度低,不实用,一阶精度。

6.梯形法:隐式公式、不能自启动、预估校正法,计算两次

f(t,y)函数值,计算量增加,但精度有所提高。

7.龙格库塔法基本思想:在积分区间[tn,tn+1]内多预估几个

点的函数值,然后用其线性组合来代替函数的各阶导数,在与泰勒级数展开式中的各项对比确定其中的系数。

8.龙格库塔法每一步计算f的次数:2、3、4、5、6、7、>=8。

精度:2、3、4、4、5、6、n-2。

9.亚当姆斯法是线性多步法、不能自启动。

10.变步长法应用:当估计误差en大于最大允许误差emax

时,步长减半并重新积分再估计误差;若步长小于步长下限hmin,则不再减半,以免增加仿真时间和舍入误差;当估计误差en小于最小允许误差emin时,步长加倍并重新积分再估计误差;若步长大于步长上限hmax,则不再加倍,以免增加截断误差、减小数值稳定性。

11.截断误差:截去高阶无穷小项引入的误差称为r阶精度,

O(h^r+1)。

12.舍入误差:因计算机字长有限,数字不能完全精确表示

而产生的误差。与步长、数字系统、运算次序以及计算f(t, y)子程序的精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13.欧拉法:1阶精度。梯形法:2阶精度。四阶龙格库塔

法:4阶精度。亚当姆斯法:5阶精度

14.步长的选择:步长过大会增加截断误差,甚至出现不稳

定现象;步长过小会增加计算步数,从而增大舍入误差;15.病态系统:考虑一般的常微分方程组初值问题:

Y.=f(Y,t),Y(t0)=Y0。假设系统雅克比矩阵?f/?y的特征值为λi,i=0,1…n。如果系统的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而且

其实部的绝对值相差很大,数学上表示为max|Reλj|>>

min|Reλj|。则此系统为病态系统

******第四章******************************

1.离散事件系统是指受事件驱动、系统状态跳跃式变化的动态

系统,系统的迁移发生在一串离散事件点上。

2.离散事件系统的基本要素:实体(临时实体、永久实体)、

事件、活动、进程。

3.离散事件系统建模:明确仿真目的、正确描述系统、仿真模

型的建立、输出函数的确定。

4.时间步长法:把仿真过程分为许多相等的时间间隔、程序按

此步长前进的时钟就是仿真时钟。

5.事件步长法:以事件发生的时间为增量,按照时间的进展,

一步一步的对系统的行为进行仿真,直到预定的仿真时间结束为止。

6.事件步长法和时间步长法的主要区别:1两者都是以时间增

量来考察系统状态的变化,在时间步长法中,仿真时钟以等步长前进;事件步长法中,仿真时钟的步长取决于事件之间的间隔;2时间步长法在一个步长内,认为系统所处的状态相同,所选步长大小将影响系统仿真的精度;事件步长法中,每个事件的发生不需要人为的选取步长,步长的大小对仿真精度影响较小;3时间步长法每步进一个步长就要对整个系统进行一次全面考察,即使状态没发生变化也要扫描;

事件步长法只有在某一事件发生时才进行扫描;

7.事件表是一个有序的记录表,每个记录包括事件发生时间、

事件类型等内容。在某些离散事件的仿真中,采用时间表的形式进行调度。

8.离散事件系统仿真策略:事件调度法(事件)、活动扫描法

(活动)、进程交互法(进程)。

9.排队系统的组成:到达模式(指临时实体按怎样的规则到

达,一般用到达时间间隔描述)、服务机构(永久实体数)、排队规则(FIFO、LIFO、随机、优先权等)。

10.排队的统计性能:d,稳态平均排队时间;w,实体通过

系统的稳态平均滞留时间;Q,稳态平均队长;L,系统中稳态平均实体数。服务台的利用率:rou=limda/miu。

11.例题:单服务台排队系统,实体数N=8.到达时间间隔:

0,10,15,35,30,10,5,5;服务时间:

22,15,10,5,15,15,10,10.则队长={0,1,1,0,0,1,2,1},服务台空时间={0,0,0,15,25,0,0,0}。

********第五章*****************************

1.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对象、消息、类、方法。

2.面向对象方法的基本特征:封装性、继承性、多态性、动态

联编(操作过程与数据的链接过程推迟到程序运行时进行)。

3.OOA=对象+分类+继承+消息通信。

4.面向对象仿真优点:可理解性、可重用性、可扩展性、模块

化、易于实现并进行仿真、使仿真易于和AI结合。

5.对象:=<接口,数据,操作>

6.UML的组成:构造块、关系、UML规则、UML公共机制、UML

扩展机制、UML体系结构图。

7.UML建模元素包括:构造元素、行为元素、分组和注释四种类

型;关系主要包括关联、泛化、依赖、实现。

8.UML表示法五类图:用例图、静态图、行为图、交互图、实

现图。

*****第六章*************

1.DIS(distributed interactive simulation):分布式交互仿

真。

2.DIS已计算机网络作为支撑,将分散与不同地域的相对独立的

各类仿真器互联起来,构成一个大规模、多参与者协同作用综合虚拟环境,以实现含人平台,非含人平台的交互以及平台与环境的交互。

3.HLA定义了一个通用的技术框架,在这个技术框架下,可以接

受现有的各类仿真过程的共同加入,并实现彼此的相互操作。

4.DIS设计原则:仿真节点的自治性、时空一致性、采用对象/

事件结构、实时性、互操作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系统可扩展性。

a)DIS关键技术:合理的分布式结构、信息交换标准、DR机

制、时空同步技术、坐标变换技术、接口处理机制、虚

拟环境技术、建模与仿真的VV&A技术、运行管理技术。

5.网络接口单元NIU(Network Interface Unit)基本功能:

物理上:NIU完成各仿真器的不同标准数据接口与网络系统的互连。数据流上:实现了不同数据集到PDU(Protocol

Data Unit)的互换。仿真环境上:实现了局部仿真到统一的综合虚拟环境的互通。辅助功能:数据过滤功能。DR模型解算。表示仿真器正常运转的“心跳”数据发送。

6.PDU的结构有标头、主体和变长体三大部分组成。

7.时空不一致的原因:1-DIS系统中,由于仿真节点之间的时

钟不同步以及节点之间的信息传输延时造成节点之间在时间处理上的差异,导致时间不一致;2各节点对于仿真实体的空间位置和姿态的描述方法的不同导致节点之间在空间处理上的不一致;3由于时间不一致导致的节点之间在空间处理上的不一致。

8.保证时间一致性的方法:时间戳机制、时间修正机制、时钟

跟随同步方法。

9.时间戳,表示联邦时间轴上的值,事件被赋值用来说明事件

发生的时刻。

10.联邦成员的时间状态可设置为:既时间调节有时间受限;

时间调节但不受限;时间受限但不调节,既不时间调节也不时间受限。

11.DR(dead reckoning)基本思想:1.DIS系统中每个仿真

节点内除了保存其内部仿真实体动力学模型外,还保存该动力学模型的DR模型及有可能与其交互的其他仿真节点的DR 模型。2.仿真节点不必在每个仿真帧周期均将各自的状态传送给与其交互的其他仿真节点;3.在DIS仿真进程中,仿真节点只是在实际运动状态与DR模型推算出来的运动状态之间的误差超过设定的误差限时,才将自己的运动状态打包发送给其它节点,同时更新其DR模型参数;4.其他节点接收到更新后的状态信息后,判断是否要更新对方的DR模型,等待下一个状态更新信息;

12.RTI;联邦运行支撑系统,是HLA接口规模的具体实现,

是基于HLA仿真的核心部件;

13.RTI:运行支撑框架。联邦对象模型(federation object

model FOM)。成员对象模型:(sumulation object model SOM)。

14.FOM联邦对象模型(federation object model FOM):描

述联邦执行中个联邦成员之间进行交互的全部共享信息;15.SOM仿真对象模型:(sumulation object model SOM):

描述单个成员加入联邦时对联邦其他成员信息的需求以及向联邦其他成员提供信息的能力;

16.HLA体系规范组成:规则、对象模型模板(object model

template OMT)、接口规范说明。

17.HLA中,信息传输顺序有RO和TSO两种类型,信息传输

类型有最好效果传输和可靠传输两种类型;

18.RTI六大管理服务:联邦管理、声明管理、对象管理、所

有权管理、时间管理、数据分发管理。

19.前瞻量(Lookahead Value):RTI的所有时间推进机制都

使用前瞻量, 前瞻量是联邦成员在进行时间调节时所指定的一个仿真时间段。前瞻量对时间调节的联邦成员进行限制:假设联邦成员仿真时间为t,前瞻量为l,则RTI不允许该联邦成员发送时间戳t s< t+l的事件。也就是说,联邦成员必须预测从当前时间开始的一段未来,它不发送时间戳小于当前时间与前瞻量之和的事件。

20.时间戳的下限(lower bound on the time stamp --LBTS ):

表示该联邦成员的最大安全时间推进值,将来不会再接收到时戳值小于该值的TSO消息。其输出时间是下列几个值的最小值:联邦成员的请求推进时间与前瞻量之和;联邦成员的事件队列中最早事件的时间戳;联邦成员的LBTS。

21.DIS和HLA对比分析:

(1)DIS 网状结构 HLA 星形连接

(2)DIS 严格对等 HLA 客户/服务器

(3)DIS 传输对象是PDU HLA 传输数据来源于联邦成员与RTI之间各种服务请求和应答。

(4)DIS 平台级 HLA 平台级和基于ALSP协议的聚合级。

(5)DIS 统一时间推进机制 HLA 允许不同时间推进机制的仿真应用实现彼此的交互作用。

****** 第七章****************************

1.科学计算可视化(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computation,VISC)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

2.科学计算可视化过程模型:数据操作(数据过滤)、可视化

映射(过滤数据转换为抽象可视化对象)、绘制(转换为可显示的图像)。

3.VR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并通过多种专用

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

4.虚拟现实系统组成:效果产生器,实景仿真器,应用系统,

几何构造系统。

5.虚拟现实方向:实物虚化、虚物实化、高效的计算机信息处

理。

6.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系统是将虚拟环境和真实环

境组合在一起。

7.虚拟现实系统、遥操作系统、增强现实系统之间的区别在于

与用户交互的环境不同。

8.虚拟现实的特点:

1.虚拟现实系统具有感知视、听、触、嗅、味等多种信息的

能力。

2.能使用户暂时与外部环境脱离而融合到生成的虚拟世界中

去。

3.用户可以通过三维交互设备从内到外或从外到内与虚拟现

实系统实时对话。

4.虚拟现实系统中的“体”可以按照各种模型和规则自主运

动。

9.虚拟现实概念中三个基本特征I:Immersion(沉浸)、

Interaction(交互)、Imagination(想象)。

10.虚拟现实的三种表现方式:全景(Panorama)、物体

(Object)、场景(Scenes)。

11.虚拟现实的应用:飞行模拟器、虚拟战场、虚拟样机、

虚拟制造。

12.分布式虚拟现实:是虚拟现实技术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

产物,它通过先进的网络平台,在较大范围内通过计算机营造多用户能同时进行实时交互的虚拟环境。模式:1)每个节点存有相同的环境数据库。2)共享中央数据库。3)点对点模式的共享分布式数据库。4)共享分布式客户/服务器模式。

13.遥操作(Tele operator)系统由人类操作者、人机接口和

遥机器人组成。

14.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系统是将虚拟环境和真

实环境组合在一起。

15.合成环境(Synthetic Environment, SE)系统,是遥操

作系统,虚拟环境系统,增强现实系统等的总称

16.

物理必修二 知识点归纳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物理组 主备教师:夏春青 第五章曲线运动 一、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理解曲线运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曲线运动中的两种特殊运动,抛体运动以及圆周运动,进而学习向心加速度并在牛顿第二定律的基础上推导出向心力,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曲线运动进一步加深理解。 二、教学内容 1.曲线运动及速度的方向; 2.合运动、分运动的概念; 3.知道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互不影响; 4.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5.理解运动的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6.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有关问题; 7.知道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8.理解什么是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 9.理解各参量之间的关系;10.能够用匀速圆周运动的有关公式分析和解决有关问题;11.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存在加速度。12.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指向圆心,所以叫做向心加速度;13.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14.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15.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会根据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的知识分析和讨论与圆周运动相关的物理现象; 16.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明确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知识要点

涉及的公式: §5-1 曲线运动 &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一、曲线运动 1.定义:物体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2.条件:运动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 3.特点:①方向:某点瞬时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这一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②运动类型:变速运动(速度方向不断变化)。 ③F 合≠0,一定有加速度a 。 ④F 合方向一定指向曲线凹侧。 ⑤F 合可以分解成水平和竖直的两个力。 4.运动描述——蜡块运动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 与分运动的关系: 等时性、独立性、等效性、矢量性。 2.互成角度的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的判断: ①两个匀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速直线运动。 ②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分运动,一个是匀速直线运动,一个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其合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a 合为分运动的加速度。 ③两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仍然是匀加速直线运动。 ④两个初速度不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能是直线运动也可能是曲线运动。当两个分运动的初速度的和速度方向与这两个分运动的和加速度在同一直线上时,合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否则即为曲线运动。

上海市初中语文现代文复习知识点

记叙文 一、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1)中心思想=事件概括+作者看法+作者的情感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方法: 1、从分析标题入手 2、从分析材料入手 3、从分析首段入手 4、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 5、从分析篇末入手 6、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2)概括记叙文的中心一般规律: 1、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侧重抓人物形象的精神品质。 2、以记事为主的文章,侧重于分析事件蕴含的本质意义。 二、理清结构层次 (一)记叙顺序: 1、顺叙:按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 作用:可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 2、倒叙: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写在后面。 A.看到眼前事,联想到以往的事,引起了回忆,追叙往事; B.把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情况加以比较时,为了加强对照效果,先写当前,后写过去; C.先说出事情的结局,在记叙事情的缘由。 作用:或顺乎自然;或为了达到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使结构有变化、叙述有波澜的表达效果,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记叙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些有关的情节,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情。 作用: 1、补充、交代内容情节,使结构完整,内容丰富。 2、衬托人物品质。 3、为后文做铺垫。 4、突出文章的中心。(2、3、4与环境描写相结合)。 (二)、概括段落内容 (1)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 1、按时间先后 2、按地点的转换 3、按描述内容的角度(如主要人物的变化,表达方式变化) 4、按思想感情的变化 5、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2)概括段意方法:

5、反问:强调,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7、夸张: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8、引用:既增强了说服力,又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趣味盎然。 六、词语含义 常见题型为:A、***指的是……B、***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思路: A、词语的指代 找出该词语所在的具体的语句或者段落 ——理清指代对象的位置和范围 ——根据语境确定指代对象和内容 ——将答案代入原文,看是否恰当 B、词语的比喻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在文中比喻…… C、词语的引申义 解释词语的意思——在本文中指…… D、词语的特殊含义(包括双关、反语、讽刺等) (词语的比喻义、引申义、词语的特殊含义)

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点拨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11) 1、本学期培养的良好学习习惯:不懂就问、勤于搜集资料。 2、搜集资料的途径有:看报刊、采访、上网、参观有关展览。 3、搜集资料常用的方法有:做摘抄笔记、拍照片、编辑剪报、制作资料卡片。 1、我们爱你啊,中国 1、《我们爱你啊,中国》是一首诗歌,作者以饱含感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全诗按总分总的结构写的。 2、全诗分为三部分,开头歌颂祖国的(幅员辽阔)、总写(对祖国的热爱)。第二部分从从五个方面赞美了祖国,即(山河无比壮丽,物产闻名世界,民族风物迷人,文化古老灿烂,民族精神伟大)抒发了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学了课文,我想用这些成语来赞美祖国:地大物博、气壮山河、山清水秀、锦绣中华、万里河山。 2、郑成功 1、《郑成功》是一篇历史故事,记述了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史实,歌颂了郑成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气节。 2、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林则徐戚继光郑和 当代民族英雄:鲁迅钱学森邓稼先许海峰邓小平 3、郑成功是中国明清之际军事家、民族英雄。台湾是中国的第一大岛。 4、明朝末年,荷兰侵略者强占了我国的宝岛台湾。他们残酷地奴役台湾同胞,台湾人民恨透了这伙强盗。 从祖国内地来到台湾的,有不少爱国的读书人,郑成功让他们办起了学校。他还规定高山族子弟读书可以免除徭役。这样一来,高山族和汉族的关系更融洽了。郑成功建设台湾的两件实事是:发展生产,兴办教育。 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伟大功业,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这句话在全文中起总结全文、深化中心作用。 5、载歌载舞:载:又、且。负隅顽抗:负,依仗;隅,角落。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课文讲了波兰音乐家肖邦身在异国他乡不忘亡国之恨,弥留之际请求把心脏带回祖国,表达了对祖国强烈的爱。 2、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曲》、《悲伤》。 3、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4、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5、课后第4题:a、埃斯内尔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为的是让肖邦永远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b、“弥留之际”指病重快要死的时候,肖邦对姐姐说的话,表达了他至死不忘祖国强烈的爱国情感。 6、悲愤欲绝:欲,将要。绝,气息中止,死亡。与世长辞:辞,告别。 4、古诗两首 1、《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被前人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之后惊喜欲狂的心情,反映了诗人渴望安定生活的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梳理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三、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吸收(选择性)臭氧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二、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③包含臭氧层 三、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吸收(选择性臭氧-紫外线、CO2-红外线)、散射(有一点选择性小颗粒优先散射短波光-兰紫光)、反射(无选择性云层)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5、太阳辐射(光照)的影响因素:纬度、天气、地势、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四、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图示及说明);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人教版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定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 ' ' ' 'E D C B A ABCDE-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柱' AD。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边形。 (2)棱锥: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3)棱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 ' ' 'E D C B A P-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定义:以矩形一边所在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5)圆锥:定义:以直角三角形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顶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弓形。 (7)球体:定义:以半圆的直径所在直线为旋转轴,半圆面旋转一周形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球的截面是圆;②球面上任意一点到球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2、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 定义三视图: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向后面正投影);侧视图(从左向右)、俯视图(从上向下) 注:正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左右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长度; 俯视图反映了物体左右、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长度和宽度; 侧视图反映了物体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即反映了物体的高度和宽度。 3、空间几何体的直观图——斜二测画法 斜二测画法特点:①原来与x轴平行的线段与'x轴平行且长度不变; ②原来与y轴平行的线段与'y轴平行,长度减为原来的一半。 4、柱体、锥体、台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几何体的表面积为几何体各个面的面积的和。 (2)特殊几何体表面积公式(c为底面周长,h为高,'h为斜高,l为母线) ch S= 直棱柱侧面积 rh Sπ 2 = 圆柱侧 ' 2 1 ch S= 正棱锥侧面积 rl Sπ = 圆锥侧面积 ') ( 2 1 2 1 h c c S+ = 正棱台侧面积 l R r Sπ) (+ = 圆台侧面积 ()l r r S+ =π2 圆柱表 ()l r r S+ =π 圆锥表 ()2 2R Rl rl r S+ + + =π 圆台表 (3)柱体、锥体、台体的体积公式

中考专题复习: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开头写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3)烘托人物心情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新

四年级下册数学各单元知识点整理 姓名 ★数学考试应注意: 1、用手指着认真读题至少两遍。 2、遇到不会的题不要停留太长时间,可在题目的前面做记号。(如:“?”) 3、画图、连线时必须用尺子。 4、检查时,要注意是否有漏写、少写的情况。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5)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6)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后算(加、减法); (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4、有关0的计算 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 a + 0 = a 0 + a = a 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 a - 0 = a ③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结果得零: a - a = 0 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 a × 0 = 00 × a = 0 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 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 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2、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3、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 1、加法运算定律: 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字母表示:a+b=b+a 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字母表示:(a+b) +c=a+(b+c) ◆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65+93+35=93+(165+35) 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3、乘法运算定律: ①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字母表示:a×b=b×a ②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字母表示:(a×b) ×c=a×(b×c) ◆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如:125×78×8=78×(125×8) ③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字母表示:(a+b) ×c=a×c+b×c

化学必修二 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一节 化学能与热能 1、在任何的化学反应中总伴有能量的变化。 原因:当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断开反应物中的化学键要吸收能量,而形成生成物中的化学键要放出能量。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个确定的化学反应在发生过程中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放热反应。 E 反应物总能量<E 生成物总能量,为吸热反应。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①所有的燃烧与缓慢氧化。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金属与酸反应制取氢气。 ④大多数化合反应(特殊:C +CO 22CO 是吸热反应)。 ① 多数分解反应,如KClO 3、、CaCO 3的分解等。 ②C +CO 22CO ③铵盐和碱的反应,Ba(OH)2·8H 2O +NH 4Cl =BaCl 2+2NH 3↑+10H 2O [思考]放热反应都不需要加热,吸热反应都要加热,这种说法对吗? 点拔:不对。如C +O 2=CO 2的反应是放热反应,但需要加热,只是反应开始后不再需要加热,反应放出的热量可以使反应继续下去。NH 4Cl 与Ba(OH)2·8H 2O 的反应是吸热反应,但反应并不需要加热。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1、 能源的分类: 一次能源: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能源称为一次能源,如流水、风 力、煤、石油、天然气等、 △ △ 常见的放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二次能源: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化得到的能源称为二次能源, 如电力、蒸汽等。 2、原电池 (1)概念:把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有电子的转移)。(3)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①活泼性不同的两种金属做电极(或其中一种是非金属); ②电极材料均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③两级构成闭合回路。 (4)电极名称及发生的反应: 负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 电极反应式:较活泼金属-ne-=金属阳离子 【Zn-2e-=Zn2+ 】 负极现象:负极溶解,负极质量减少。 正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作正极,正极发生还原反应,电极反应式:溶液中阳离子+ne-=单质【2H++2e-=H2↑】正极的现象:一般有气体放出或正极质量增加。 总反应方程式:把正极和负极反应式相加而得【Zn + 2 H+ = Zn2+ + H ↑】 2(5)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方法: ①依据原电池两极的材料: 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K、Ca、Na太活泼,不能作电极); 较不活泼金属或可导电非金属(石墨)等作正极。 ②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向:(外电路)电子:负极→导线→正极。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 ③根据原电池中的反应类型: 负极: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现象通常是电极本身消耗,质量减小。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现代文阅读知识点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 第一部分 二种常见叙事线索:物线、情线。 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 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例:《孔乙己》开端部分叙写咸亨酒店的格局和两种不同 身份、地位的酒客(短衣帮、长衫主顾)来往的情景,交代了当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的社会背景,为下文孔乙己这一特殊的人物的出场作下铺垫。 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例:《孔乙己》发展部分叙写孔乙己第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刻画孔乙己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等,揭示其贫困潦倒、自欺欺人、迂腐可笑、死要面子、好逸恶劳的思想性格。 高潮表现冲突,揭示主题。例:《孔乙己》高潮部分叙写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咸亨酒店喝酒遭人耻笑的情景,通过侧面反映丁举人的横行霸道、心横手辣和正面描写孔乙己的身残气微,表现其悲惨遭遇,从而深刻的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例:《孔乙己》结局部分以“大约”、“确实”这样一组意味深长的词句,不仅为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增添了悲剧意味,还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思考。 环境主要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渲染气氛、衬托情感、预示人物命运、揭示社会本质、推动情节发展。 例1:《孔乙己》高潮部分通过描写秋天悲凉的景象,渲染了凄凉的气氛,预示着孔乙己即将死亡的悲惨结局。 例2:《在烈日和暴雨下》全文极力描写烈日、狂风暴雨,不仅步步亦趋地推动着情节发展,还表现了拉车人牛马不如的悲惨命运,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炎凉。

2018四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

2018四年级语文下册各单元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话语 1. 幽默2分钟,脱口秀。有激情,可结合表演。3人。 2. 概述什么是话语?什么是语言? 3. 字词讲解:PPT生字词,通读,重点讲解意思,同学问答。 4. 摘录笔记,填空,成语方块, 5. 格言,仿写句子。 6. 推荐书目:《语言常识全知道》举例。 7. 《大地的话》每节诗的结构规律是什么?分析归纳,讲解规律,示范仿写。 8. 《语言的魅力》的题目怎么理解?为什么木牌上的话能激发人们对老人的同情? 9. 《秉笔直书》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分析归纳讲解。 10. 辨析“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 11. 林汉达是谁?还有哪些作品? 12. 以《中华/世界上下五千年》故事的人物为例子,分析人物见P6下面提示。 13. 开卷有益《难忘的一句话》习作角度分析,中心、结构、艺术手法。 14. 笔下生花:……的话。“有根有据、有血有肉”。 15. 单元复习思维导图。

16. 单元测试:基础知识;阅读;写作。3人。 第二单元春潮 1. 幽默2分钟,脱口秀。有激情,可结合表演。3人。 2. 概述什么是春潮?自然意义是什么?含义是什么? 3. 字词讲解:PPT生字词,通读,重点讲解意思,同学问答。 4. 摘录笔记,加点字,仿写句子; 5. 《春潮》给你最突强烈的感受是什么?全文写作顺序是什么?重点在哪里?想表达什么? 6. 《苦菜花》是怎样一部书?怎样产生的?想表达什么?找到相关电影,截取3分钟左右的精彩片段,给大家欣赏讲解。 7. 《三月桃花水》美在哪里?与《春潮》比有什么不同?选几个句子、片段作比较,讲解示范。 8. 《兰溪棹歌》《桃花溪》赏析,视频,关键语句训练;讲解戴叔伦,张旭;指导背诵,尝试默写,判阅改正。 9. 《泼水节》《抢春水》选句段朗读,评论,赏析。 10. 有关春天的谚语10条,赏析。 11. 笔下生花:发散思路,示范引领,怎样描绘春水? 12. 小讲座:怎样做主持人?选取著名主持人视频片段赏析。3~5分钟。 13. 分享推荐书目的美文,朗读或者视频、音频,讲解。 14. 单元复习思维导图。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高一数学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二基础知识点总结 【一】 1、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 (1)棱柱: 定义:有两个面互相平行,其余各面都是四边形,且每相邻两个 四边形的公共边都互相平行,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柱或用对角线的端点字母,如五棱 柱 几何特征:两底面是对应边平行的全等多边形;侧面、对角面都 是平行四边形;侧棱平行且相等;平行于底面的截面是与底面全等的多 边形。 (2)棱锥 定义:有一个面是多边形,其余各面都是有一个公共顶点的三角形,由这些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锥、四棱锥、五棱锥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锥 几何特征:侧面、对角面都是三角形;平行于底面的截面与底面 相似,其相似比等于顶点到截面距离与高的比的平方。 (3)棱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棱锥底面的平面去截棱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分类:以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作为分类的标准分为三棱态、四棱台、五棱台等 表示:用各顶点字母,如五棱台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相似的平行多边形②侧面是梯形③侧棱 交于原棱锥的顶点 (4)圆柱: 定义:以矩形的一边所在的直线为轴旋转,其余三边旋转所成的 曲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全等的圆;②母线与轴平行;③轴与底面圆的 半径垂直;④侧面展开图是一个矩形。 (5)圆锥: 定义:以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为旋转轴,旋转一周所成的曲 面所围成的几何体 几何特征:①底面是一个圆;②母线交于圆锥的顶点;③侧面展开 图是一个扇形。 (6)圆台: 定义:用一个平行于圆锥底面的平面去截圆锥,截面和底面之间 的部分 几何特征:①上下底面是两个圆;②侧面母线交于原圆锥的顶 点;③侧面展开图是一个弓形。 (7)球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及答题格式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

单元进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生字词: 1、嚷着红袄红缨烦恼高粱酿造觅食衔入 2、投入中央赤裸裸绿荫一缕缕果仁偶然 停泊屈曲伸展忽略袅袅 3、哎哟痕迹螃蟹嘎嘎叫挖掘澄澈堡垒喧腾 懊丧若隐若现大摇大摆 二、四字词: 翩翩起舞歪歪扭扭若隐若现 大摇大摆 三、搭配词组: 快活的音符小小的蚁巢明丽的阳光亲密的朋友 赤裸的支干袅袅地升起金色的海滩有趣的图案 歪歪扭扭的曲线嘎嘎地叫大胆的构想澄澈的人工湖美好的雕塑可怜的小姑

娘 呆呆地望着轻轻地点头绿色的叶子 四、数量词组: 一把桂子一个夏天一片黄叶一片空地三棵银杏树 一管烟一锅饭一只鹰一幅古画一座大山 一条裂缝一根线 五.课后习题集锦: 三字词语:绿莹莹懒洋洋笑吟吟 读读写写,选两个词造句: 偶然停泊袅袅一缕缕屈曲伸展忽略赤裸裸 1、在考试中,我常常忽略了一些小题。2、屋前的桃树伸展着绿绿的枝叶。 3、岸边,停泊着许多的小船。 4、那边村子里,升起了一缕缕袅袅炊烟。积累与运用一: 温故知新: 1、高粱红着脸儿笑了,一曲酒歌在心窝酿造。

2、我们欢喜地说:“银杏树又穿上新衣裳了!” 3、昙花悄悄地绽开淡雅的花蕾,向人们展示美丽的笑脸。 4、湖岸边有一棵棵小柳树,在风中翩翩起舞,向人们展示着它优美的舞姿。 4、湖岸边有一棵棵小柳树,在风中翩翩起舞,向人们展示着它优美的舞姿。 语海拾贝: 胸口摆天平——称心 哑巴吃秤砣——铁心 九月的甘蔗——甜心 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一、生字词: 5、长寿高寿跪下脖子模糊庙门恍恍惚惚揉眼睛一模一样 6、直截了当一无所获装饰简陋吆喝烙印全神贯注狂风暴雨面貌

揣摩 7、博士锁门恐怕比较拼尽全力故障绷带肌肉燥热噪音不紧不慢十分清醒十分严重 二、四字词: 一模一样恍恍惚惚平平常常 富丽堂皇直截了当一无所获 全神贯注装饰简陋认认真真 白发苍苍认认真真拼尽全力 不紧不慢十分清醒十分严重 闪闪发光依依不舍目不转睛 五彩缤纷一闪一闪烈日炎炎 狂风暴雨金蝉脱壳 三、搭配词组: 喂猪的老头笑盈盈地看着 直截了当地说急切地问 富丽堂皇的马车装饰简陋的马车 狂风暴雨中的马车深深的烙印 全神贯注地观察认认真真地看 细心地观察盘着的绳子小小的脑袋

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 整式的概念: 单项式与多项式统称整式。 (分母含有字母的代数式不是整式) 一、单项式:都是数或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 1.单项式的系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 2.单项式的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 。 注意 ① 圆周率π是常数; ② 只含有字母因式的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1”通常省略不写。 例:x 2 ,-a 2 b 等; ③ 单项式次数只与字母指数有关。例:23πa 6 的次数为 。 ④ 单项式的系数是带分数时,应化成假分数。 ⑤ 单项式的系数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例:h 2.1-系数是 。 ⑥ 单独的一个数字是单项式,它的系数是它本身;非零常数的次数是0。 考点: 1.在代数式:n 2,33-m ,2 2-,3 2m -,22b π,0中,单项式的个数有( ) A. 1个 B.2个 C.3个 D.4个 2.单项式- 3 22 4c ab 的系数与次数分别是( ) A. -2, 6 B.2, 7 C.3 2-, 6 D.3 2-, 7 3.25ab π-的系数是_____________.

4.判断下列式子是否是单项式,是的√,不是的打X x ab 2 ; a ; 2 5ab - ; y x + ; 85.0- ; 21+x ; 2x ; 0 ; 7x ; 2(1)a - ;6 2a - ; 1xy ; x π ; x π 5.写出下列单项式的系数和次数 3 a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5ab 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a 2bc 3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23 7 x y π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3 y x -2的系数是______,次数是______; 23xy z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 53x 2 y 的系数是_____,次数是______; 6.如果1 2b x -是一个关于x 的3次单项式,则 b=_______;若6 a -1 -m b 是一个4次 单项式,则m=_____;已知28m x y -是一个6次单项式,求210m -+的值 。 7.写出一个三次单项式__________,它的系数是_______;写一个系数为3,含有两个字母a ,b 的四次单项式_______。 知识点回顾 1.单项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系数。 3.单项式的次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单项式的次数

必修二基础知识

必修2.遗传与进化 1. 4 细胞的增殖 (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相对表面积);细胞的核质比。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 (2)细胞周期: 概念:指连续分裂(前提)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①分裂间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②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 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中心体、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高尔基体(形成细胞壁) (3)细胞的有丝分裂 分裂间期 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加倍)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分裂期 ①前期 特点: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 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 ②中期 特点: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平面,无此结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③后期

特点: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 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DNA分子数目没有变化) ④末期 特点: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 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 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不同点: 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规律总结 ①染色体数目是根据着丝点数目来计数的 ②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DNA=1:1,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 ③染色体数目在有丝分裂后期加倍,末期恢复(减半) ④DNA数目在有丝分裂间期加倍,末期恢复(减半)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总结大全 小说阅读(一)之情节类型题 目标: (1)掌握小说情节的概括技巧 (2)掌握5种记叙顺序 (3)掌握小说情节的作用 (一)什么是情节 小说中的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故事情节用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 (二)小说情节的概括 (1)完整叙述: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 加以概括,应有的要素不能丢失。“何事”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2)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 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事件涉及 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三)小说的记叙顺序 (1)顺叙:即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 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不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 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

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 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对主要情 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 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也叫追叙,是指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 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大都无 情节,前后不必有什么过渡的话。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 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可 能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四)小说情节作用 开头 1. 一般开头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2)开门见山,点明主题。(3)引出下文,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 2. 开头设疑 (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思考 3. 开头写景 (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2)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3)烘托人物心情 结尾

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圆柱和圆锥 一、面的旋转 1.“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是:点的运动形成线;线的运动形成面;面的旋转形成体。 2.圆柱的特征: (1)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半径相等的两个圆,侧面是一个曲面,沿高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也有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2)两个底面间的距离叫做圆柱的高。圆柱有无数条高,且高的长度都相等。 3.圆锥的特征:圆锥的底面是一个圆。圆锥的侧面是一个曲面,沿着高展开后是一个扇形。圆锥只有一条高。 二、圆柱的表面积 (一)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等于圆柱的底面周长,宽等于圆柱的高,因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所以圆柱的侧面积=底面周长×高,用字母表示为:S侧=ch 具体计算步骤与公式: 1.已知底面周长和高,直接用公式S侧=ch计算; 2.已知直径和高,先用公式c=πd计算出底面周长,再用公式S侧=ch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 3. 已知半径和高,先用公式c=2πr计算出底面周长,再用公式S侧=ch 计算出圆柱的侧面积; (二)圆柱表面积等于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的面积,用公式表示:S表=S 侧+S底×2 圆柱底面积(一个底面)的具体计算步骤与公式: 1.已知底面半径,求底面积,直接用公式s=πr2计算; 2.已知底面直径,求底面积,先用公式r=d÷2算出半径,再用公式s=πr2计算底面积; 3.已知底面周长,求底面积,先用公式r=c÷π÷2算出半径,再用公式s=πr2计算底面积; (三)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的特殊应用: (1)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和一个底面积的,例如无盖水桶等圆柱形物体。 (2)圆柱的表面积只包括侧面积的,例如烟囱、油管等圆柱形物体。 三、圆柱的体积 1. 圆柱的体积:一个圆柱所占空间的大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