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成本- 收益分析 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节
发展经济学——精选推荐

发展经济学第⼀章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发展中国家的分类与特征发展中国家的分类:世界银⾏将2009年⼈均GNI(国民总收⼊)⼩于3945美元的经济体都归为发展中经济体。
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1)收⼊⽔平低下(2)⽣活状况较差,贫困现象严重(住房条件、医疗条件、⾷物条件、教育条件恶劣)(3)技术进步缓慢,⽣产率⽔平低下(缺乏技术创新能⼒和吸收先进技术能⼒)(4)⼈⼝增长率⾼,赡养负担重(5)失业严重,隐蔽性失业显著(6)农业所占⽐重⼤,⼆元经济显著(规模较⼩的⼯业部门和规模巨⼤的农业部门并存)(7)⽣态环境恶化(过度开垦、⽆⼒建设污染处理设施、重⼯业较快发展)(8)政治不稳定、办事效率低下、腐败现象严重(9)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产⽣的时代背景研究对象:发展中国家、即后进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问题:(1)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落后或不发达?(2)发展中国家如何加快步伐来追赶当今发达国家?⼆战后发展经济学兴起的时代背景:(1)世界殖民体系迅速⽡解,殖民地相继获得政治独⽴(2)苏美两⼤阵营展开竞赛(3)联合国和世界银⾏等编制国家统计资料(4)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三、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1.形成与繁荣时期(从19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结构主义思路占统治地位)(1)强调物质资本积累、⼯业化和计划化等的重要性(三者相互联系,没有物质资本积累就不可能实现⼯业化;没有政府计划安排,难以迅速进⾏资本积累)(2)反新古典主义倾向(认为发展中国家市场不完善,新古典主义所强调的市场的作⽤难以发挥)(3)强调内向发展战略(⼀般不⽀持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和策略)(4)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经济结构僵化、市场零散,市场的调节作⽤有限。
要靠政府进⾏⼲预,加速资本积累)(5)热衷建⽴宏⼤的理论体系(认定⾃⼰的经济理论是普遍适⽤的)2.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从19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1)关注贫困和不平等问题,重新确定发展⽬标(2)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3)重新强调和论证了市场价格机制的作⽤(4)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5)重视国别研究※第⼆阶段的很多理论是在第⼀阶段理论失败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两阶段可对⽐记忆3.新制度主义时期(从1980年代中期到现在)(1)影响发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视和强调(2)新古典政治经济学分析⽅法的应⽤(使⽤新古典主义⽅法分析政治⾏为。
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收益分析-问题与对策

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收益分析:问题与对策[摘要]硕士研究生教育不是就业教育。
然而,在大学生毕业后的巨大就业压力下,硕士研究生教育似乎不言而喻的充当了就业缓冲器。
面对这样一个情况,我们有必要对硕士研究生教育投资与收益做出分析,文章从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教育投资收益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与问题对策一、教育投资收益的内涵辞源释义,教育投资是指用于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以提高现有劳动力智力水平的人力和物力的货币表现。
也可以将其释义为政府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而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才、物力的总和。
顾明远教授曾将教育投资收益释义为通过教育获得的教育利益与付出的教育成本相比较所获得的报酬。
卡若依则认为,对教育机会的选择与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由于教育获得广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使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就具有市场价值。
而这一投资决策是在教育成本和它的期望收益之间进行比较而得出的。
文章认为教育投资收益概念的提出是旨在为教育投资主体做出物质投资与精神投资两层面的分析,明确投资与收益间的比例关系。
从投资收益主体需要分析看,教育促进国民经济增长、影响国民收入分配。
据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森通过教育量化系数法核算,美国1929-1982年国民收入年均 2.29%的增长率中,有0.4%是由教育贡献的,其中,教育的贡献率为13.7%。
我国学者,靳希斌亦通过实证研究得出,中国1952-1978年教育在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为20.9%。
教育投资对国家主体收益可以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得以体现。
教育投资对个体的收益率亦可通过直接经济收益水平及间接收益获得(提升个人的知识获得能力、提升个人精神消费品味、个体健康意识等有利于人类生命体的高品质延续)。
然而,教育投资培育人才的过程相对其它物质投资的过程较长,且无法在投资过程中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与问题自1998年,《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实施,国内研究生招生达到7.2508万人,1999年高校扩招至2003年招生达到26.89万人(硕士研究生从1998 年5.7546 万人,增加到21.7799 万人,平均增长速度为30%;5年内招生人数翻了接近2翻。
发展经济学第二版的知识点总结精华

一发展经济学演变阶段及特点(了解一下)第一阶段,大致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发展经济学发展的特点可以用惟资本化、惟计划化和惟工业化来概括。
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
由于在第一阶段极力推行工业化政策,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工业化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付出了很大代价,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发展处于停滞状态,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也人满为患。
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
在这一阶段,出现新古典主义的、鼓吹自由市场经济力量的经济理论和政策。
在理论方面,出现了供给经济学。
在政策方面,出现了鼓吹在发达国家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私有化、非计划化和减少政府干预的潮流。
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
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经济日益国际化、全球化。
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以电子电脑和互联网络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竞争体系。
在这种高新技术竞争体系下,世界生产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但是在高新技术领域中,发展中国家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高新技术领域上的差距扩大了。
第五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
那些按照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进行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却遭受严重的失败,从而使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潮在人们的心目中大打折扣。
线性阶段理论〔有哪些阶段及每个阶段的特点〕1.传统社会阶段。
特点是:〔1〕经济处于原始状态。
〔2〕没有现代科学技术,赖以生存的产业以农业为主。
〔3〕社会结构僵化,阻碍经济变革。
〔4〕整个社会生产力低下,人均收入仅能够维持生存。
2 .为起飞创造条件阶段。
特点是:〔1〕新的科学技术正在应用于农业和工业。
〔2〕金融机构开始出现。
〔3〕交通运输状况得到很大改良。
〔4〕商业范围扩大。
〔5〕新的生产方法开始出现。
《教育经济学试题》试题及答案

《教育经济学试题》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教育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A. 教育投资效益B. 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C. 教育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D. 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2. 以下哪项不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A. 特德·舒尔茨B. 加里·贝克尔C. 罗伯特·卢卡斯D. 萨缪尔森3. 以下哪个因素对教育投资效益的影响最大()A. 教育投资的规模B. 教育投资的分配C. 教育投资的来源D. 教育投资的用途4. 以下哪个国家在教育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具有较高地位()A. 美国B. 英国C. 德国D. 中国5. 以下哪个观点不属于教育经济学的基本观点()A. 教育具有生产性B.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C. 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D. 教育投资应该以市场为导向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6. 简述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7. 简述教育投资效益的衡量方法。
8. 简述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9. 论述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10. 论述教育经济学在政策制定中的应用。
二、答案一、选择题1. D2. D3. A4. A5. D二、简答题6. 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如下:(1)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2)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可以提高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数量;(3)教育投资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即教育水平越高,其边际收益率越高;(4)教育投资应遵循市场规律,以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配置。
7. 教育投资效益的衡量方法包括:(1)成本-收益分析:计算教育投资的成本和收益,比较两者的大小关系;(2)教育收益率:计算教育投资的边际收益率;(3)劳动力市场分析:研究教育水平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4)经济增长分析:研究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8. 教育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如下:(1)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关注教育经济学的研究;(2)20世纪9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我国逐渐形成独立学科;(3)21世纪初,教育经济学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
《发展经济学》课后笔记

本课程的考试内容与考核目标以课程考试大纲为标准,其重点内容为:第一章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学的概念,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特征,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概念及其联系与区别,发展的涵义和发展水平的衡量,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二章重点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刘易斯的两部门模型,并能对他们做出简要评价;重点掌握新旧增长理论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启示。
第三章掌握收入的规模分配与功能分配、吉尼系数与洛伦兹曲线的概念,吉尼系数衡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状况的方法及其缺陷,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及库兹涅茨倒U曲线,发展中国家对解决经济增长与贫困之间关系的政策取向及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分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第四章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增长率的概念,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基本情况和主要原因,人口过渡理论及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意义,马尔萨斯人口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缺陷,并分析为什么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上是错误的,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家庭生育理论及其对控制人口、制定人口政策的意义和作用,领会关于人口问题的两个基本观点的涵义,分析解决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所应采取的人口政策。
第五章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的形成途经,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教育与收入分配、计划生育的关系,教育的个人成本与收益、社会成本与收益,掌握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领会发展中国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
第六章掌握公开失业与隐蔽失业的概念,分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分析无就业的增长和产出滞后现象,领会产出与就业增长之间关系的两种不同观点,分析发展中国家的过渡城市化和人口劳动问题,掌握托达罗的乡-城人口迁移模型,并分析其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的政策涵义。
第七章掌握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弗里德曼的永久收入假说、卡尔多的阶级收入假说,领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水平对投资率的基本要求,理解为什么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有时比资本的量的增长更重要,各种储蓄行为理论的主要论点及其对资本形成的意义,理解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为什么资本决定论是错误的,了解经济发展的其他决定因素及其作用。
高等教育投资的个人成本收益分析

l i ge adW et n .,90 j n rnR. n su dA 19 ,Ho d as t n 1L d l w i t n co d r ai
c ss o t on h St kh m soc t e oc ol t k e c ng ifue e r d a prc x ha e n l nc ta e nd i e
税 , 两 市流 动 性 造 成 一 定 的影 响外 ,0 1 1B 日 、0 5 1 对 20年 1 1 6 20年 月 2 、0 8 月 2 日和2 0 年9 1 日这 四 次 下 调 印 花 税 对 两 市 4日 20 年4 4 08 月 9 的流 动 性 基本 没有 影 响 。
三、 结论
少的大学毕业生至少在一定时期 内处于失业状态。 鉴于这种现象 , 本文通过借鉴企业 的财务投 资决策方法 , 并结合我 国实际情 况 , 对 高等教育投 资中的个人成本 、 收益和风险进行 系统分析 , 建立我 国 高等教育 的个人投资决策体 系和投资决策应用机制 ,从而正确认 识投资风险, 避免盲 目投资 。
() 3 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在短期 内对股市波动 陛的影响不大 。 我国股市共经历 了五次交易印花税 的下调 ,分 别是 19 年6 l 98 月 2 日、0 1 1 6日、0 5 1 4 20 年4 4 20 年1 月1 2 0 年 月2 日、0 8 月2 日和2 0 年9 0 8 月 1 日, 9 其中2 0 年9 9 0 8 月1 日那交印花税的调整 由双边征收改为单边 征收 , 税率保持不变。 在这五次中 , 19 年6 6 除 9 8 月1 日这次下 调印花
投资理财 lN E T NTFN NC N V S ME I A I G I
高等教育投 资 的个人成本收益分析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及政策建议

我国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及政策建议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成本逐渐增加,对学生和家庭来说,如何分担教育成本已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据专家统计,在国家及学校财政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家庭教育支出占教育成本总发生额的比重已经达到了60%以上,比重继续上升,成为影响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
I.会背景及困境分析1.民参与: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发展成为一项重要的基础事业,因此全民参与的原则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改善教育供给,保障教育公平,又要求全民参与。
2.育水平不平衡:虽然国家进行了大量投入,但由于资源分配不合理和政府投入少等原因,导致教育水平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发展。
3.济状况不平衡:家庭的经济状况受到地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受地理位置、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家庭教育支出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学校也难以解决学生教育成本问题。
4.庭负担增加:家庭在支付教育期间,由于增加支出而导致负担增加,担心未来经济压力过大,存在“教育压力”问题,也加剧了学生家庭在教育支出上的压力。
II.策调整及建议1.大政府投入: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缩小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建设社会公平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发展。
2.定政策补贴:政府应该设立财政补贴政策,加大投入,为家庭教育支出提供补贴,减少家庭教育支出,提高教育均衡性。
3.化优惠政策:政府应继续完善优惠政策,强化支持弱势群体,如孤儿、农民工子女等,减轻家庭的负担。
4.行多元化教育:增加教育性投入,推行多元化教育,开拓综合学习渠道,强化技能型教育,提升教育质量,解决教育成本分担问题。
结论:高等教育成本分担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需要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我们要加强政府投入,强化补贴政策,减轻家庭负担,推行多元化教育,力求实现教育公平,为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作出贡献。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

发展经济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发展经济学: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发展起来的,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规律的,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用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新兴经济学科。
贫困:指一种不能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状态。
贫困线:一个人如果其消费或收入水平低于满足基本需要所需要的最低水平的话,就会被视为处于贫困状态,而这个最低水平通常被称为贫困线。
绝对贫困:指没有能力获取满足基本需要的资源。
哈罗德多马模型:指一个国家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其储蓄率成正比,与其资本—产出比成反比。
错误示范模型:认为发展中国家的不发达是一些国际多边机构和来自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援助机构的专家的错误的指导建议造成的。
新增长理论:认为一国的经济长期增长的最终源泉可以归结为人力资本和知识的生产与积累。
规模分配:解释的是每一个单个个人或单个家庭所得到的总收入。
功能分配:解释的是在总的国民收入中,每一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所得的收入份额。
洛伦兹曲线:是用来衡量收入不平等状况的一个方法,表示收入获得者的百分比与他们获得的收入百分比之间的关系。
基尼系数:是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计算洛伦茨曲线和对角线之间所包围的面与洛伦茨曲线所在的半个正方形的面积的比率兹涅茨倒U曲线:在经济增长的初期,收入分配可能有恶化的趋势,以后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形势将逐渐得到改善。
库兹尼茨以基尼系数衡量分配不平等的程度,发现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基尼系数的变化表现为一条倒U型曲线。
人口增长的隐蔽势头:是人口增长存在着一种潜在的趋势,即在出生率大幅度下降后,人口还会继续增长的现象。
人口过渡: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都会从最初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经过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进而变为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几个阶段。
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马尔萨斯的“人口陷阱”认为人口是经济增长的阻碍,经济增长的同时要带来人口的增长。
人口会无情地被迫生活在仅能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上,此时人口才停止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5月第21卷 第3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 igher Educati on D evelopm en t and Evaluati onM ay 2005V o l .21 N o.3文章编号:167228742(2005)03-0035-03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节作者简介:宋利芳(19642),男,浙江余姚人,副教授,硕士。
宋利芳,刘 燕(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872) 摘要: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最主要的形成途径,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当把教育投资作为经济行为来考察时,它同其他物质资本的投资一样,同样存在着成本和收益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教育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进而揭示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节。
关键词:教育成本;教育收益;发展中国家中图分类号:G 471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T he investm en t in educati on is no t on ly the m o st i m po rtan t w ay fo r the fo r m a 2ti on of hum an cap ital ,bu t also a key facto r fo r the p rom o ti on of econom ic developm en t .W hen the investm en t in educati on is view ed as a k ind of econom ic behavi o r ,there are p rob 2lem s abou t co st and benefit in the investm en t ,ju st like in any o ther cap ital investm en t .T herefo re ,it is necessary to m ake an analysis of co st 2benefit in educati on ,thu s revealing the i m p licati on s fo r the po licies in the develop ing coun tries .Key words :educati on co sts ;educati on benefits ;develop ing coun tries 教育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途径,它决定着一个国家劳动力知识存量的多少、国民素质的高低和人力资本的形成状况,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速度。
当把教育投资作为经济行为来考察时,其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教育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
教育投资同其他物质资本的投资一样,同样存在着成本和收益问题,因而有必要对教育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分析,进而揭示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节。
1 教育成本与教育收益1.1 教育成本教育成本包括个人成本和社会成本。
教育的个人成本,是指学生为了学习由个人或家庭直接支付的各种费用和发生的间接成本,它由教育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构成。
教育的直接个人成本包括:学杂费、书本等学习用品费、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额外的吃、穿、住费用,即学生因就学在吃、穿方面多支出的费用和在校住宿学生的住宿费用。
文娱体育费用,即学生因参加学校组织的文娱体育活动而支出的费用。
教育的间接个人成本也称为教育的个人机会成本,是指学生在达到法定就业年龄后因继续就学所放弃的劳动收入。
教育的社会成本是指由社会支付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社会直接成本主要是用于教育的公共支出。
社会间接成本包括社会所放弃的收入、免税成本、潜在的租金和折旧费。
1.2 教育收益53教育的收益是通过培养和提高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种种有益效果,也称教育的经济收益。
教育的收益按其收益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个人收益和社会收益。
教育的个人收益,按其是否以货币的形式获得,又可以分为直接收益和间接收益。
教育的直接个人收益一般具有以下三个特点:①没有受过教育的人收入是最低的,受教育越多的人,收入水平越高。
②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人的收入都是先上升而后下降,到50岁左右,收入达到最大。
这就是说,一个劳动者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收入水平。
③文盲在年龄很小时就挣得收入,但起点收入很低。
随着教育级别的提高,获得最初收入的年龄就不断变大,但起点收入也在增加。
教育的间接个人收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
受过较多教育的人与受过较少教育的人相比,具有较大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教育给个人带来的另一种收益。
由于这种收益并不是直接表现为货币收入,所以它是教育的一种间接收益。
②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
与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者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者由于掌握了更多的市场知识和商品知识,因而就有可能在商品选购方面实现支出的节省,或者在支出相等的情况下得到更大的满足。
③较健康的身体。
受教育程度和人的身体健康状况之间也存在着正相关。
未受教育或受教育较少的人,由于缺乏保健知识,预防传染病的知识和安全知识,相对来说,患病、受伤或致残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
此外,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学校的体育课教给了他们体育锻炼的方法,养成了他们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从而使他们的体魄更加健壮。
这样,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就有可能节省医疗保健费用的支出。
④世代影响。
所谓世代影响,是指一代人以后才能感觉到的潜在的教育收益,即由父母的受教育增量所引起的他们的子女的受教育增量。
许多调查研究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其子女完成较高教育水平的可能性就越大。
这是因为,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对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更加明确,也能够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进而教育自己的子女学习。
另一方面,由于他们有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可以对子女的文化学习给予具体指导和帮助。
教育的社会收益也可以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种收益。
在归因于教育的国民收入增量中,扣除受教育者个人因较高的受教育水平而多得的个人收入,余下的就是教育的直接社会收益。
教育的直接社会收益集中体现在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而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方面的作用则具体地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
②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③教育可以加强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④教育可以促进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和效能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自然力的应用。
教育的间接社会收益,主要表现为政治上和道德上的收益。
政治上的收益是指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增加全体国民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能力,更为自觉地去运用社会政治民主所赋予的每个人的权利。
道德上的收益,是指使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道德风范,即通过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道德认识,激发人们的道德情感,树立人们的道德信念,坚定人们的道德意志,并不断校正人们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2 成本-收益分析方法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 PV和内部收益率I RR来进行的,从中了解某一教育决策在经济上是否合理。
教育的收益与成本都是预期的,因此,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估算某级教育的成本与收益时,必须对该级教育的未来年份的收益与成本进行贴现,然后把收益的贴现值与成本的贴现值进行比较,得出该级教育的净现值。
如果某级教育n年的全部预期收入和预期成本的贴现值分别用公式表示为:V=E t(1+r)tG=C t(1+r)t其中,V—n年的全部预期收入;G—n年的全部预期成本;E t—t年的收入;C t—t年的成本;r—贴现率,一般用利率表示,即教育的机会成本;t—计算年份。
那么,该级教育的净现值可用公式表示为:N PV=Et-C t(1+r)t 一个家庭是否对子女进行教育投资和投资多少,取决于贴现收益与贴现成本之间的关系。
如果贴现收益大于贴现成本,投资就是有利的。
反之,投资就不值得进行。
因此,用净现值衡量教育投资63决策的判别标准是,如果某级教育投资的净现值N PV≥0,说明该项目能取得大于或等于贴现率的良好的经济效益,证明其在经济上是可取的,即该项目可行。
反之,如果N PV<0,则项目不可取。
在选择方案时,净现值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比较教育投资决策是否最优的另一个常用方法是计算内部收益率I RR,它是指贴现成本之和与贴现收益之和相等时的贴现率。
内部收益率可以通过下列方程求出:E t (1+i)t =Ct(1+i)t或 E t-C t(1+i)t=0这里i为内部收益率,即I RR。
内部收益率的经济含义:一项投资在这一贴现率下,当项目寿命周期结束时,其净收益(现值)恰好能将全部投资(现值)回收完毕。
内部收益率反映了项目总投资支出的实际盈利率。
在对教育投资项目进行评估时,求出的内部收益率应与预定的标准投资收益率比较(即与净现值中的r比较),根据其差额的大小,作出对项目的取舍判断。
一般地,当I RR≥r时,说明该项目能取得大于或等于标准投资收益率(或目标收益率)的良好经济效益,可认为其在经济上是可取的。
反之,当I RR <r时,则认为该项目不可取。
在选择方案时,I RR 最大的方案为最优方案。
3 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对发展中国家的政策调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及其经济的日益发展,发展中国家的教育也取得了很大成就,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同时,在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发展中国家教育乃至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亟需发展中国家政府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加以解决。
如果从上述教育的成本-收益分析理论看,它对发展中国家具有以下三点政策含义:第一,在发展中国家,增加教育投资是合算的。
从教育投资来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和国家预算中,用于教育支出的比例都上升得很快。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亚洲国家用于教育的支出就增加了三倍,非洲和拉丁美洲增加了两倍多。
事实上,60年代和70年代教育费用增加的幅度超过了政府在其它任何经济部门财政支出的增加幅度。
到90年代初,许多发展中国家预算中教育经费已经达到了政府日常支出总额的15%~27%。
1995年,发展中国家公共教育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上升到4.4%,与发达国家同年5.5%的比率相比,仅相差1.1个百分点。
然而,尽管发展中国家教育支出比例高、增长快,但到20世纪90年代初,发展中国家人均的公共教育费用却只有229美元,而同期发达国家的人均数为468美元,是发展中国家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