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道路平面设计

合集下载

道路工程(第1-2章-12课时)

道路工程(第1-2章-12课时)

此讲完毕
上次课回顾
问题: 1.公路和道路的关系?公路的等级分类? 2.公路各等级分类之区别? 3.公路路基横断面图的组成?
黑 色 路 面
白 色 路 面
第二节 公路的平面线形
一、平面线形:是指道路中心线在水平面上 的投影。
平面线形
公路平面
二、平面线形要素
1、直线 曲率为0的线形。 2、圆曲线 曲率为常数的线形。 3、缓和曲线 曲率为变数的线形。
细讲:高速公路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 001-97)定义:专供汽车分
向、分车道行驶并全部控制出入的干线公路。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定义:具有四个或 四个以上车道,并设有中央分隔带,全部立体交叉并具有
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与管理设施、服务设施,全部控制出
入,专供汽车高速行驶的公路。
一个完整的平面线形一般经过ZH(直 缓)—HY(缓圆)—YH(圆缓)—HZ(缓直)这 个过程
平面线型的常见组合方式



1.基本型 2.S型 3.卵型 4.凸型 5.复合型 6.C型
平曲线超高

1.设置超高的原因 2.超高横坡度的确定 3.超高的过渡。
平曲线的加宽

1、缓和曲线的作用 ①配合圆曲线完善线形,使得线形缓和、圆 滑,增加线形美观,有良好视觉效果。 ②行车缓和。有利于驾驶员操作方向盘。
2、缓和曲线的方程
r l A
2
o
回旋线起点切 线为x轴
式中: r —— 回旋线上某点的曲率半径。 L —— 回旋线上某点到原点的曲线长。 A —— 回旋线重点参数,表示曲线变化缓 急程度。
圆曲线几何要素的确定

最新《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最新《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作者xxxx------------------------------------------日期xxxx第二章 平面设计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

⑴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 8 i h =)的极限最小半径(μ值分别取0。

035和0。

15)。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B = 9 m ,超高渐变率取1/150)? 解:⑴不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02)]-(0.035[127802⨯=3359。

58 m, 教材P 36表2-1中,规定取2500m。

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8)](0.15[127802+⨯=219。

1 m,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 。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缓和曲线长度:=∆=pi B L '150/1%2%89)(+⨯=135 m 2-6 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路线转角"38'04954︒=α,4JD 到5JD 的距离D=267。

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4R 110m,4s L =70m ,试定5JD 的圆曲线半径5R 和缓和曲线长5s L .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πδπβ︒•=︒•=-==1806,18022402m ,240000200032R l R l R l l R l p , R T l R L m p R T -=+︒-=+•+=2q 2180)2(,2tan)(00,πβαα解得:p=1。

86 m , q = 35 m , =4T 157.24 m , 则=5T 267。

71-157。

24 = 110.49 m考虑5JD 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5s L =60 m,则有:522460p R = ,30260m ==,"28'20695︒=α 解得=5R 115。

道路平面设计内容

道路平面设计内容

道路平面设计内容
道路平面设计是指为满足交通需求和安全性能要求,根据道路交通设
施和施工工艺要求,设计合理的道路平面形态和纵横断面形状。

道路平面设计内容包括:
1.公路纵横断面形状的设计,包括路堤高度、路基面形、路面形状等
方面。

2.道路弯道、坡度和超高的设计,包括弯道半径、坡度、超高等参数。

3.公路横向坡度的设计,包括正常横坡、横坡转移区等方面。

4.道路资料选用的设计,包括路面层厚度、基层材料、路基填料等方面。

5.其他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排水、草坪、路缘石等。

通过道路平面设计,可以使道路具有合理的路面线形和纵横断面形状,提高道路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保障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平面设计2-5.设某二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

⑴试求不设超高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高(% 8 i h =)的极限最小半径(μ值分别取0.035和0.15)。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面宽 B = 9 m ,超高渐变率取1/150)?解:⑴不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02)]-(0.035[127802⨯=3359.58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0m 。

设超高时:)(h V R i 1272+=μ=0.8)](0.15[127802+⨯=219.1 m ,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 。

⑵当采用极限最小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缓和曲线长度:=∆=p i B L '150/1%2%89)(+⨯=135 m 2-6 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38'04954︒=α,4JD 到5JD 的距离D=267.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4R 110m ,4s L =70m ,试定5JD 的圆曲线半径5R 和缓和曲线长5s L 。

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πδπβ︒•=︒•=-==1806,18022402m ,240000200032R l R l R l l R l p , 解得:p=1.86 m , q = 35 m , =4T 157.24 m , 则=5T 267.71-157.24 = 110.49 m考虑5JD 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5s L =60 m ,则有:522460p R = ,30260m ==,"28'20695︒=α 解得=5R 115.227m2-7、某山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角"00'54322︒=右α ,"00'3043︒=右α ,1JD 至2JD 、2JD 到3JD 距离分别为458.96m 、560.54 m 。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章课后习题及答案第⼆章平⾯设计2-5.设某⼆级公路设计速度为80km/h ,路拱横坡为2%。

⑴试求不设超⾼的圆曲线半径及设置超⾼(% 8 i h =)的极限最⼩半径(µ值分别取0.035和0.15)。

⑵当采⽤极限最⼩半径时,缓和曲线长度应为多少(路⾯宽B = 9 m ,超⾼渐变率取1/150)?解:⑴不设超⾼时:)(h V R i 1272+=µ=0.02)]-(0.035[127802=3359.58 m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0m 。

设超⾼时:)(h V R i 1272+=µ=0.8)](0.15[127802+?=219.1 m ,教材P36表2-1中,规定取250m 。

⑵当采⽤极限最⼩半径时,以内侧边缘为旋转轴,由公式计算可得:缓和曲线长度:==pi B L '150/1%2%89)(+?=135 m 2-6 某丘陵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38'04954?=α,4JD 到5JD 的距离D=267.71m 。

由于地形限制,选定=4R 110m ,4s L =70m ,试定5JD 的圆曲线半径5R 和缓和曲线长5s L 。

解:由测量的公式可计算出各曲线要素:πδπβ?==-==1806,18022402m ,240000200032R l R l R l l R l p ,解得:p=1.86 m , q = 35 m , =4T 157.24 m , 则=5T 267.71-157.24 = 110.49 m考虑5JD 可能的曲线长以及相邻两个曲线指标平衡的因素,拟定5s L =60 m ,则有:522460p R = ,30260m ==,"28'20695?=α解得=5R 115.227m 2-7、某⼭岭区公路,设计速度为40km/h ,路线转⾓"00'54322?=右α,"00'3043?=右α,1JD ⾄2JD 、2JD 到3JD 距离分别为458.96 m 、560.54 m 。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课后习题复习题参考答案

《道路勘测设计》复习思考题第一章:绪论2. 城市道路分为几类?答: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

3. 公路工程建设项目一般采用几阶段设计?答:一阶段设计:即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简单、方案明确的小型建设项目。

两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一般建设项目。

三阶段设计:即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适用于技术复杂、基础资料缺乏和不足的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中的个别路段、特大桥互通式立体交叉、隧道等。

4. 道路勘测设计的研究方法答:先对平、纵、横三个基本几何构成分别进行讨论,然后以汽车行驶特性和自然条件为基础,把他们组合成整体综合研究,以实现空间实体的几何设计。

5. 设计车辆设计速度.答:设计车辆:指道路设计所采用的具有代表性车辆。

设计速度:指当天气条件良好、交通密度小、汽车运行只受道路本身条件的影响时,中等驾驶技术的驾驶员能保持安全顺适行驶的最大行驶速度。

6.自然条件对道路设计有哪些影响?答:主要影响道路等级和设计速度的选用、路线方案的确定、路线平纵横的几何形状、桥隧等构造物的位置和规模、工程数量和造价等。

第二章:平面设计1. 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

答: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沿中线竖直剖切再行展开则是路线的纵断面,中线上任一点法向切面是道路在该点的横断面。

2. 为何要限制直线长度?答:在地形起伏较大地区,直线难与地形相适应,产生高填深挖,破坏自然景观,运用不当会影响线形的连续性,过长会使驾驶员感到单调、疲惫急躁,不利于安全行驶。

3. 汽车的行驶轨迹特征。

答:轨迹是连续的,曲率是连续的饿,曲率变化率是连续的。

4. 公路的最小圆曲线半径有几种?分别在何种情况下使用。

答:极限最小半径,特殊困难情况下使用,一般不轻易使用;一般最小半径,通常情况下使用;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在不必设置超高就能满足行驶稳定性的圆曲线使用。

5. 平面线形要素及各要素的特点。

答:直线,圆曲线,缓和曲线。

4-5讲 第二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doc

4-5讲 第二章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doc

第二章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第一节复习指导一.城市道路设计的准备知识(一)熟悉城市道路的设计原则1.必须在城市规划,特别是土地使用规划和道路系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2.要在经济合理的条件下,考虑道路建设的远近结合、分期发展;3.要求满足交通量在一定规划期内的发展要求;4.综合考虑道路的平面、纵断面线型、横断面布置、道路交叉口、各种道路附属设施、路面类型,满足行人及各种车辆行驶的技术要求;5.应考虑与道路两侧的城市用地、房屋建筑和各种工程管线设施、街道景观的协调;6.采用各项技术标准应该经济合理,应避免采用极限标准。

(二)掌握净空与限界人和车辆在城市道路上通行要占有——定的通行断面,称为净空。

为了保证交通的畅通,避免发生交通事故,要求街道和道路构筑物为车辆和行人的通行提供一定的限制性空间,称为限界。

1.行人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0.75~1.0m。

2.自行车净空要求:2.2m;净宽要求:1.0m。

3.机动车小汽车的净空要求为1.6m,公共汽车为3.0m,大货车(载货)为4.0m;小汽车的净宽要求为2.0m,公共汽车为2.6m,大货车(载货)为3.0m。

4.道路桥洞通行限界行人和自行车高度限界为2.5m,有时考虑非机动车桥洞在雨天通行公共汽车,其高度限界控制为3.5m;汽车高度限界为4.5m,超高汽车禁止在桥(洞)下通行。

5.铁路通行限界高度限界:电力机车为6.5m,蒸汽和内燃机车为5.5m。

6.桥下通航净空限界桥下通航净空限界主要取决于航道等级,并依此决定桥面的高程。

(三)掌握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1.行车视距驾驶人员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行车视距。

行车视距与机动车制动效率、行车速度和驾驶人员所采取的措施有关。

行车视距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等。

(1)停车视距停车视距由驾驶人员反应时间内车辆行驶距离、车辆制动距离和车辆在障碍物前面停止的安全距离组成。

(2)会车视距两辆机动车在一条车行道上对向行驶,保证安全的最短视线距离,称为会车视距。

城市道路设计第二章PPT课件

城市道路设计第二章PPT课件
计等。
施工图设计
根据详细设计要求,绘 制施工图纸,明确各项
施工要求。
城市道路设计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
某市商业街改造项目,重点考虑 人行交通和景观设计,提升商业
氛围。
案例二
某市快速路建设项目,强调交通疏 导和土地开发,优化区域交通结构。
案例三
某市地铁接驳道路项目,结合地铁 建设,完善公交和步行系统,提高 交通可达性。
近代城市道路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城 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道 路设计开始注重交通效率 和舒适性。
现代城市道路
现代城市道路设计更加注 重环保、可持续发展和人 行道的规划等方面,强调 绿色出行和人性化设计。
02
城市道路设计的基本要素
道路线形设计
直线段设计
直线段是道路的基本组成 部分,设计时应考虑车辆 行驶的安全、舒适和经济 性。
舒适原则
城市道路设计应注重行车的舒 适性,合理控制车速、减少噪 音和振动,提高道路使用的舒 适度。
绿色原则
城市道路设计应注重环保和可 持续发展,采用生态友好的材 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
影响。
城市道路设计的发展历程
01
02
03
古代城市道路
古代城市的道路设计主要 基于实用性和安全性,如 罗马帝国的道路网和中国 的驿道。
交叉口信号灯设计
根据交叉口的交通状况,合理设置信号灯,控制交通流,提高交叉 口的安全性。
道路排水设计
雨水排放设计
通过合理的设计,确保雨水能够及时排放,防止路面积水。
污水排放设计
对于城市道路,应考虑污水的收集和排放,以保护环境。
道路交通设施设计
交通标志标线设计
通过合理的交通标志标线设计,提供 清晰明确的交通信息,指导驾驶者安 全行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道路平面设计 2.1 概述 道路是一条三维空间的实体,它是由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隧道和沿线设施等所组成的线形构造物。一般所说的路线,是指道路中线的空间位置。路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称作路线的平面线形,由直线、圆曲线和缓曲线构成。路线设计是指确定路线空间位置和各部分几何尺寸的工作。为方便设计,路线设计分解为路线平面设计、路线纵断面设计和路线横断面设计,三者既相互配合,同时更要与地形、地物、环境、景观相协调。 直线具有距离短、方向明确、线形易于布的优点,可作为平原区的主要线形要素。但过长的直线又易引起驾驶员的单调和疲劳,出现过高的车速,因此有必要避免使用过长的直线,并注意与地形、地物、环境相适应。 在平面线形上,圆曲线是使用最多的基本线形。 圆曲线在现场容易设置,可以自然地表明方向的变化。采用平缓而适当的圆曲线,即可引起司机的注意,又起到诱导视线的作用。圆曲线具有一定的半径,在透视图中的形状为椭圆。 在直线和圆曲线之间或在不同半径的两圆曲线之间,采用曲率半径不断变化的缓和曲线以适应汽车驶轨迹。缓和曲线的作用是缓和人体感到的离心加速度的急剧变化,且使驾驶员容易做到均匀的操作方向盘,提高视觉的平顺度及线形的连续性。缓和曲线的曲率从为零渐渐地向某一定值变化,使圆曲线与直线平顺地衔接。 五洲大道立交设计平面图见图2-1

图2-1 2.2 五洲互通立交主线设计 互通式立交范围内有较多的出入口,主线应有足够的视距,以保证驾驶员作出准确的反应和判断,确保行车安全,为此,立交范围内主线的平曲线半径、竖曲线半径、最大纵坡较主线标准段有更高要求。 1.平曲线半径 互通式立交范围的主线平曲线半径如果太小,设在曲线外侧的匝道出入口,以及加减速车道与主线的横坡值相差较大,影响驶出驶入车辆的安全,超高过渡设置也有困难。因此,互通式立交的主线横坡应尽量控制在3%以下。设计车速比较低时(50km/h或60km/h),可适当放大到4%-5%,并据此计算平曲线半径的允许值。 2.竖曲线半径 互通式立交全部设在主线的大半径凹形竖曲线半径之内时,驾驶员可清晰的辨认出立交位置,作出操纵判断。当立交设在主线小半径的凸形竖曲线之内或以后时,立交就可能全部或部分被遮挡,因此,立交范围内凸形竖曲线半径应达到一定值,以保证足够的视距。 3.最大纵坡 交通事故与主线的纵坡有很大关系,立交范围内主线纵坡过大,会严重影响行车安全;互通式立交下坡坡度较大时,对驶出互通式立交的汽车减速不利,其结果将由于车速过大,车辆在驶出主线时易失去控制和稳定性;上坡坡度较大时,驶入主线的汽车不易加速,这不仅要延长加速车道的长度,而且即使加速车道长度得到保证,当大型车速还未增加到规定速度就与主线汇流,也会造成交通事故,因此主线的最大纵坡应规定在适当范围内。 4.互通式立交范围内主线的主要技术指标 互通式立交范围内的主线技术指标采用如表2-1所示。 表2-1 互通式立交交叉范围内的主线技术指标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最小圆曲线半径(m) 一般值 2000 1500 1100 500 极限值 1500 1000 700 350 最小竖曲线半径(m) 凸形 一般值 45000 25000 12000 6000 极限值 23000 15000 6000 3000

凹形 一般值 16000 12000 8000 4000 极限值 12000 8000 4000 2000

最大纵坡(%) 一般值 2 2 3 4.5(4) 最大值 2 2 4(3.5) 5.5(4.5) 注:当主要公路以较大的下坡进入互通式立体交叉,且所接的减速车道为下坡,同时,后随的匝道线形指标较低时,主要公路的纵坡不得大于括号内的值。

本互通立交设计的主线线型为直线—缓和曲线—圆曲线—缓和曲线—直线,里程桩号为K7+628.284-K9+300.113,全场1671.829km,路面宽度24.5m,双向4

车道,设计行车速度80Km/h,设计公路等级标准为一级。 圆曲线半径为1000m,满足最小圆曲线半径要求。凸形竖曲线半径为6000,

凹形竖曲线半径最小取值为7000m,最大取值为10000m,均满足最小竖曲线半径要求。纵坡的最大取值为3.912%,满足满足最大纵坡要求。 由上可得,本互通立交主线设计均满足表2-1中技术指标要求,符合实际工程规范要求。 五洲互通立交的直曲转表如表2-2所示。 表2-2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直线、曲线及转角表 第 1 页 共 1 页

交 点 号 交 点 坐 标 交点桩号 转 角 值 曲 线 要 素 值 (m) 曲 线 主 点 桩 号 直线长度及方向 备 注

N (X) E

(Y)

半 径 缓和曲 缓和曲 切 线 曲 线 外 距 校正值 第一缓和曲线 第一缓和曲线终 曲线中点 第二缓和曲线起 第二缓和曲线 直线段 交点间 计算方位角 线长度 线参数 长 度 长 度 起 点 点或圆曲线起点 点或圆曲线终点 终 点 长 (m)

距(m)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JD0 3237650.957 500990.5666 K0+000

271.8367 3

25.6841 39°39′36″

JD1 3237901.684 501198.4281 K0+325.684 2°58′01.2″(Y) 1500 30 212.132 53.847 107.6762 0.5279 0.019 K0+271.837 K0+301.837 K0+325.675 K0+349.513 K0+379.513

369.1818 4

23.0292

42°37′37.2″

JD2 3238212.939 501484.9131 K0+748.695

2.3 五洲互通立交匝道设计 匝道是互通式立交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供上、下相交道路转弯车辆行驶的连接到。匝道设计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立体交叉的功能、行车安全和工程投资等。因此,匝道设计应根据确定的立交等级、规划交通量及通行能力,进行合理的布置并采用合适的标准。 1、匝道相关设计参数: 表2-3 匝道相关技术参数指标 匝道设计车速(Km/h) 80 70 60 50 40 35

圆曲线最小半径 (m)

一般值 280 210 150 100 60 40

最小值 230 175 120 80 50 35

回旋线参数A(m) 140 100 70 50 35 30 回旋线长度(m) 70 60 50 40 35 30 单车道超高渐变率1/N 250 235 225 200 150 150

双车道超高渐变率1/N 200 185 175 150 150 150

匝道本身停车视距(m) 135 120 100 70 45 35

注:匝道设计中线为旋转轴;表中所列半径均是按照最大超高4%的情况下,针对行车 舒适所取的横向力系数取值而计算确定。 匝道超高渐变率:具体取值参见规范P64表11.3.5-1。 分流鼻处匝道平曲线最小曲率半径:主线设计车速(Km/h) >120km/ h 曲率半径(m)>=350m

注:超车加宽匝道虚、实出口需均满足曲率半径大于350m。 视距要求:主线分流鼻前主线应满足的识别视距460(350)m。 超高坡度:不大于4%; 超高渐变段长度:取5的整数倍; 加宽:当单车道环型匝道半径小于72m时要进行加宽,58~72m时加宽0.25m。由于 主线范围内硬路肩全采用3m宽度,那么匝道出、入口处主线和匝道硬路肩将会有错位,

在匝道范围内完成宽度渐变。以上渐变率取1:30,渐变长度取5的倍数。 环行匝道设计采用值: 设计车速35kM/h,内环中线R=60m(i=4%,u=0.12) 设计车速40kM/h,内环中线R=75m(i=4%,u=0.13)

2、 本互通立交为A型单喇叭互通式立交,分为A、B、C、D、E五条匝道,设计速度均为40km/h。且圆曲线半径均满足表2-2中的技术规范要求。 A匝道:上跨主线,由双向四车道和双向三车道组成,路基宽度: 双向四车道: 0.75+2.5+3.5*2+0.5+1+0.5+3.5*2+2.5+0.75=22.5m 双向三车道: 0.75+2.5+3.5+0.5+1+0.5+2*3.5+1+0.75=17.5m B、D、E匝道:均为单向单车道,路基宽度: 0.75+1+3.5+2.5+0.75=8.5m。 C匝道:为单向双车道,由于路线较长,设置双车道,便于车辆超车行驶。路基宽度: 0.75+1+2*3.5+1+0.75=10.5m

2.4 五洲互通立交匝道鼻端设计 匝道端部是邻近主线出入口部分的统称,包括匝道渐变段、变速车道、匝道端点。匝道端部可以根据端部变速车道的外形分为平行式和直接式。也可根据端部变速车道车道数分成单车道和多车道型。 端部设计的一般原则是:出入顺适、安全,线形与主线协调一致,出入口标识清晰,主线与匝道间应能相互通视。 1、 出入口设计 互通式立交的出入口除高速匝道外,应设置在主线行车道的右侧。在分流鼻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