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惊愕交响曲》知识点
(花城版)五上音乐第12课 音乐家(一)——海顿 欣赏1.《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变奏教案

(花城版)五上音乐第12课音乐家(一)——海顿欣赏1.《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教案一. 教材分析《惊愕交响曲》是海顿的代表作之一,第二乐章变奏部分具有独特的音乐特色和表现力。
通过学习这部作品,学生可以了解海顿的音乐风格,感受交响乐的魅力,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海顿及其作品不熟悉,需要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海顿及其音乐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海顿的生平和音乐特点,感受《惊愕交响曲》的魅力。
2.能够分析并欣赏第二乐章变奏部分的音乐元素。
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海顿及其作品,《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的音乐特点。
2.难点:分析第二乐章变奏部分的音乐元素,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海顿的生平和音乐特点,讲解《惊愕交响曲》的背景及音乐特点。
2.示范法:播放《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
3.讨论法:分组讨论音乐元素,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
4.实践法:让学生尝试演奏或创作类似的音乐作品,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介绍海顿及其作品,《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的音乐特点。
2.音响设备:播放《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
3.分组讨论材料:音乐元素分析表格。
七. 教学过程介绍海顿的生平和音乐特点,引导学生关注《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
2.呈现(10分钟)播放《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的魅力。
3.操练(10分钟)分析第二乐章变奏部分的音乐元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尝试演奏或创作类似的音乐作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10分钟)介绍海顿的其他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海顿的音乐风格。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变奏的音乐特点。
苏少版音乐一上第五单元《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片段)-教案

苏少版音乐一上第五单元《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片段)-教案一. 教材分析《惊愕交响曲》是苏少版音乐一上第五单元中的一首经典乐曲,该乐曲由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作。
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以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吸引了无数的听众。
本节课将通过对该乐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交响乐的特点,感受音乐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乐曲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乐器和音乐知识,对音乐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交响乐,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交响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惊愕交响曲》的作者海顿,以及他创作的这首交响曲的特点。
2.学生能够通过聆听和分析,感受第二乐章的优美旋律和丰富情感。
3.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让学生理解交响乐的特点。
2.引导学生感受第二乐章的旋律和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聆听、分析、讨论、实践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惊愕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音频和视频资料。
2.准备相关的乐理知识PPT。
3.准备一些关于交响乐的图片和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惊愕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妙。
然后,向学生介绍这首乐曲的作者海顿,以及他创作的这首交响曲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惊愕交响曲》的第二乐章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乐曲的结构和旋律。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交响乐的特点,如乐队的编制、音乐的节奏等。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种乐器,模拟交响乐队的形式,演奏《惊愕交响曲》的第二乐章。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交响乐的特点。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和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感受,巩固对交响乐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向学生介绍一些其他的交响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和分析,进一步拓展他们的音乐视野。
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

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听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教案一. 教材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湘文艺版四年级音乐上册第3课的教学内容。
这首交响曲由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作,是他的一部非常著名的作品。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交响曲,让学生感受交响乐的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能够认识简单的音符和简单的乐理知识。
但他们对交响乐的了解还相对较少,对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感受交响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情。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欣赏能力,使他们能够感受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通过学习这首交响曲,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
2.感受交响乐的特点,理解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以及交响乐的特点。
2.示范法:教师播放交响曲,让学生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3.互动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他们对音乐的感受。
4.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音乐欣赏,相互交流心得。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关于《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教学课件。
2.音响设备:准备音响设备,用于播放交响曲。
3.相关资料:准备关于海顿和交响乐的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课件介绍《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作者海顿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播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让学生初步感受交响乐的魅力。
在播放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交响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操练(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乐段,让学生熟悉交响曲的结构。
欣赏“惊愕”11

欣赏《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选自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第三课的欣赏曲。
这首作品是被称为“交响曲之父”的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作于1791年。
作曲家在力度上的表现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惊愕”由四个乐章组成,其中第二乐章是抒情的慢板乐章。
他故意在第二乐章中安详柔和的弱奏之后突然加入一个很强的声音,使观众之愕然而得此名,也成为了海顿著名的交响曲之一。
二、说学情从学情上看,四年级大部分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听辩、感知、理解、判断能力,但对外国作品和音乐家了解极少,对欧洲音乐作品的聆听兴趣不是很高,但是音乐家故事采用了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连环画的形式,通过形象、生动的故事讲述了音乐家的生平及主要作品,容易让小学生接受。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学习交响乐需先初步感受音乐,在学习相对应的音乐知识,提高欣赏乐曲的兴趣和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尊重艺术家的创造劳动,尊重艺术作品,养成良好的欣赏艺术的习惯。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实际,特制定如下三个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通过编创活动,树立小组合作意识,增强自信心和创新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力度变化,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通过表现力度强弱的特点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简单的创编。
3、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海顿生平,能用“la”背唱音乐主题,了解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及掌握力度的术语和记号。
四、说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能够用“la”背唱音乐主题,掌握音乐知识力度的术语和记号。
【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力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从而进行创编活动。
惊愕交响曲曲式结构

惊愕交响曲曲式结构1.引言1.1 概述概述惊愕交响曲是一种音乐形式,以其独特的曲式结构而备受瞩目。
它在音乐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具冲击力和令人震撼的作品之一。
本篇文章将深入探讨惊愕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并分析其对音乐创作的影响和意义。
文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我们将对曲式结构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和解释,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惊愕交响曲的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在音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决定了作品整体的组织结构与发展逻辑。
其次,我们将详细介绍惊愕交响曲的曲式结构。
这首交响乐由某位著名作曲家于X年创作,其独特的曲式结构让人啧啧称奇。
我们将剖析其整体结构,包括起始部分、发展部分、高潮部分和尾声部分等。
通过对曲式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首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最后,我们将对惊愕交响曲的曲式结构进行总结,并讨论其对音乐创作的意义和影响。
惊愕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向后世的作曲家们提供了巨大的启示,影响了他们对曲式创作的理解和运用。
这对于音乐创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丰富了音乐历史的宝库。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惊愕交响曲的曲式结构,并对其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
同时,本文也将对读者们对音乐曲式的认识提供一个参考和启发。
让我们一同探索这个惊艳世界,领略音乐的无穷魅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在本文中,将对惊愕交响曲的曲式结构进行详细探讨。
首先会介绍曲式结构的定义,然后深入分析惊愕交响曲的曲式结构。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研究,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它对音乐世界的意义和影响。
文章将以以下方式展开:1. 引子段落:简要介绍惊愕交响曲的背景和创作背景。
这将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
2. 曲式结构的定义:在这一部分,将对曲式结构的概念进行详细解释。
我们将探讨曲式结构的重要性以及它在音乐中的应用。
此外,我们还会介绍一些经典的曲式结构,以便读者对该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海顿惊愕交响曲资料

把交响乐固定 为四个篇章
创作多少首交响曲? 一百多首 被誉为什么之父? 交响乐之父
创作多少首弦乐四重奏? 八十多首 被誉为什么之父? 弦乐四重奏之父
下次再见!
初次接触,在音乐面前表现出 必要的礼貌,像是在一位很有 向往要去认识的大人物面前, 微微低着头,含蓄地介绍自己, 再慢慢展开一个话题,心怀敬 意地交谈下去
演唱主题:
1=C 2/4
主题a
11 33 11 33
p
1=C 2/4
55 3 44 22 77 5 55 3 11 #44 5 5
主题b
4 3 22 2345 65 43 22 2. # 2
33 55
P
11 3 22 1767 11 10
分段聆听:音色、音区、调式、节奏、力度
——情绪变化
主题 变奏1 变奏2 变奏3 变奏4 尾声
a+b
幽默 滑稽 小提琴 主奏
活泼
第二次 “惊愕”
小提琴奏 副旋律
音色
同主音c小 调
ff记号 调式
欢快 优美
这首优雅的小夜曲曾经被认为是约瑟夫. 海顿所作,不过学者们现在认为它是德国作 曲家Roman Hoffstetter的作品。
Hoffstetter是一位僧侣。他模仿海顿创作 的一些室内乐几可乱真,他曾写道:“…海 顿笔下流淌的每个音符都那么美妙,它们深
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在我的脑海里,以至于我不能控制自己 去偶尔模仿他。” 他作有六部弦乐四重奏— —著名的小夜曲就出自F大调第五弦乐四重 奏——这是他最有名的作品。
双簧管 小提琴
节奏 音区
沸腾热情
配器丰富 结构扩大 力度:ff
结构 音色
惊愕后 的平静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说课稿

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是湘艺版音乐四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首经典曲目。
这部交响曲由奥地利作曲家海顿创作,是一部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欣赏性的作品。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欣赏并学习这首交响曲的第二乐章,感受其独特的音乐魅力。
第二乐章为行板,采用降E大调,4/4拍子。
乐曲开头是一个简单的降E大调主和弦,接着引入了富有表现力的小调旋律。
这一部分的音乐形象生动,富有张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学生可以了解交响乐的基本知识,提高音乐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旋律、节奏、和声等基本音乐概念有所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交响乐的认识尚浅,对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逐步深入理解乐曲。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背景知识,包括作曲家、创作年代、乐曲结构等。
2.通过欣赏和学唱第二乐章,使学生感受交响乐的魅力,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音乐的热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和声。
2.针对重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分析乐曲,帮助他们理解乐曲的特点和魅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欣赏、学唱、分析、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2.利用多媒体设备,如音响、投影仪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资源,增强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海顿及其作品《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欣赏:播放第二乐章的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
3.分析: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和和声,分析乐曲的特点。
4.学唱:教授乐曲的旋律,让学生跟随琴声学唱,增强音乐表现力。
5.讨论:学生讨论乐曲的表现手法,分享各自的感受和心得。
接力版音乐六年级下册《(听赏)惊愕交响曲 第二乐章 (管弦乐合奏)》教案

接力版音乐六年级下册《(听赏)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管弦乐合奏)》教案一. 教材分析《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是一首管弦乐合奏作品,选自接力版音乐六年级下册。
这首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内涵和独特的音乐风格,通过学习这首作品,学生可以了解交响乐的基本知识,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交响乐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交响乐的构成和演奏形式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对学生音乐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创作背景和作曲家海顿的相关知识。
2.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鉴赏能力,感受音乐的美感。
3.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交响乐的基本知识,如交响乐的构成、演奏形式等。
2.分析《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乐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3.培养学生对交响乐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交响乐的基本知识和《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创作背景。
2.聆听法:让学生聆听作品,感受音乐的美感。
3.分析法:分析《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乐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教学课件,包括《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频、视频资料。
2.准备相关交响乐的图片、文字资料,以便于学生更好地了解交响乐。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频、视频资料,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交响乐的演奏形式,如乐团构成、乐器分布等。
2.呈现(10分钟)播放《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作品。
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可适时暂停,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特点,如旋律、节奏、和声等。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结合课件和教材,分析《惊愕交响曲第二乐章》的音乐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