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愕交响曲》
海顿惊愕交响曲

海顿惊愕交响曲继续来填坑,今天来讲海顿的另一部极具创意的交响曲--《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又名《惊愕交响曲》。
海顿《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第二乐章不知道你有没有被第36秒的高音给吓到?其实这部交响曲的精髓就在这里,连续的低音之后突然来了个高音,试图营造一种把听众吓一跳的场景。
这部《惊愕交响曲》由海顿创作于1791年,背后有一个诙谐的故事。
当时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他们来听海顿的音乐会,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所谓的高雅品味,但实际却每每在音乐会进行中打瞌睡,海顿见此情景非常生气,他决定捉弄一番这帮贵族,于是创作了这部《惊愕交响曲》。
交响曲首演当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海顿的新作品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而且缺乏变化。
这帮贵族非常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又开始昏昏欲睡。
但是,刹那间乐队用最大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把在打盹的贵族们吓了一跳。
海顿见自己的“计谋”成功了,很高兴,傻了眼的贵族回过神来后也哈哈大笑。
此后这部《G大调第九十四号交响曲》才得名《惊愕交响曲》。
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也有类似效果,不确定理查德.施特劳斯是否是受到了海顿《惊愕交响曲》的影响。
下面来感受下理查德.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蒂尔的恶作剧》,在欣赏前我提醒下,套用现在流行的话语是,前方高能预警,注意别被吓到。
其实这部《蒂尔的恶作剧》还好,就是听感上有些一惊一乍,乐如其名,像是在恶作剧。
记得今年在听伦敦爱乐乐团的音乐会时,序曲就是这首《蒂尔的恶作剧》。
坐在前排的一位大叔睡着了,结果被惊醒多次,特别好玩。
如果你喜欢海顿的这部《惊愕交响曲》,那么不妨也来听听我们上一篇文章中讲到的另一部极具创意的《离别交响曲》。
回顾链接:海顿《离别交响曲》文末我放上了《惊愕交响曲》的完整版,愿你喜欢。
海顿《惊愕交响曲》。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课件

目 录
•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生平 •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演奏技巧 •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影响与评价 •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的演出经历
01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 赫的生平
巴赫的早年生活
1685年出生于德国 的爱森那赫市
从小接触音乐,展现 出非凡的音乐天赋
在演奏过程中,弦乐部分需要 保持音色的统一和协调,以营 造出和谐的音乐氛围。
弦乐部分还需要注意乐曲中的 表情符号,通过音色的变化来 表达出乐曲的情感和意境。
管乐部分的演奏技巧
管乐部分在交响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 色,需要掌握正确的吹奏方法和呼吸 控制。
管乐部分还需要注意乐曲中的节奏和 力度变化,以表现出乐曲的动态和情 感。
在演奏过程中,管乐部分需要注意音 准和音色的控制,以确保音乐的整体 协调性。
打击乐部分的演奏技巧
打击乐部分是交响曲中节奏感最 强的部分,需要掌握正确的击打
技巧和节奏感。
在演奏过程中,打击乐部分需要 注意音色的控制和力度的变化,
以营造出独特的音乐氛围。
打击乐部分还需要注意乐曲中的 动态和表情符号,以表现出乐曲
情感体验
音乐传统
海顿在创作过程中继承了古典音乐传 统,同时又有所创新,使得作品既有 古典音乐的优美,又有现代音乐的活 力。
海顿在创作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体验 融入其中,使得作品具有深刻的情感 内涵。
乐曲结构与布局
01
02
03
四个乐章
第九十四交响曲由四个乐 章组成,各乐章之间相互 呼应,形成完整的统愕交响曲 的影响与评价
对后世音乐的影响
推动古典音乐的发展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作为古典音乐的重要作品,对后来的作曲家和音乐创作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后人的创作灵感,推动了古典音乐的发展。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惊愕交响曲赏析
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交响曲第94号)是一部极具特色的古典音乐作品。
这部交响曲最著名的特点在于第二乐章,其中包含了一个突然的强音,这个强音给听众带来了“惊愕”的效果,因此得名“惊愕交响曲”。
1.第一乐章(Adagio - Vivace assai):乐章以缓慢
的序言开始,然后转入活泼的Vivace部分。
这个部
分的特点是明快的旋律和清晰的对位法处理,体现
了海顿音乐的典型特征:活泼、充满智慧和幽默。
2.第二乐章(Andante):这是最著名的乐章,以其温
和的旋律和宁静的节奏开始。
然后突然间,一个响
亮的强音打破了宁静,给听众带来惊喜。
这个强音
是整部交响曲中最具标志性的部分,展示了海顿的
幽默感和对听众的巧妙把控。
3.第三乐章(Menuet: Allegro molto):这个乐章是
一个舞曲式的小步舞曲,节奏明快,旋律优雅。
它
展示了古典时期音乐的标准形式和对称美。
4.第四乐章(Finale: Allegro di molto):最后一个
乐章节奏快速,充满活力,带有复杂的旋律线条和
节奏变化。
它为整部作品提供了一个充满活力和喜
悦的结尾。
海顿在这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对比和幽默感,不仅在音乐上取得了成功,也为听众带来了惊喜和愉悦。
这部交响曲是海顿作品中的经典之一,也是古典音乐历史上的重要作品。
惊愕交响曲教案

惊愕交响曲教案惊愕交响曲教案(通用6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惊愕交响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惊愕交响曲教案 1【作品概述】《惊愕交响曲》是人民音乐出版七年级下册中的一首欣赏曲目,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尤其作者在力度上的变现手法,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惊愕交响曲》这部作品里,海顿却出人意料地在第二乐章中用极弱的力度陈述主题后,立即加上乐队全体的强奏,使观众为之愕然而得此名。
像这样的力度和情绪的对比及其所产生的效果,现在看来不足为奇,但在当时来看,这却是一大创举。
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入到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品中,整节课的听赏程序是:整体聆听——主题赏析——整体复听。
从开始导入中去调动学生的主题学习意识,激发学生对作品和海顿的兴趣,并主动去了解和探索。
在初步整体聆听时,感知音乐的主题思想。
主题赏析过程中,利用聆听,分析音乐要素,演唱音乐主题,分辨乐句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思维,发展音乐听觉能力,记忆能力和感受能力,分辨乐曲的曲式结构,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
最后整体聆听,师生共同表现融入到作品中,最终让学生在发展音乐听觉思维方面和感受理解音乐方面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聆听作品,了解变奏曲式及变奏曲式的创作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聆听分析作品,完成教学。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作品,使学生了解海顿的创作风格,使学生更加关注他的作品,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1、《惊愕交响曲》旋律的主题。
2、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教具准备】多媒体及其课件【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师活动】一、故事导入:导入音乐史上的《惊愕交响曲》作品背景:据说18世纪的伦敦的观众为表现自己的高雅与高贵,经常特意到剧院观看与聆听此类音乐,但在听的时候经常打瞌睡,当年海顿很讨厌那些在音乐会上打盹的观众们,于是就用此办法来使她们惊醒。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返回C大调,旋律分别由双簧管和小提琴(长笛)奏出, 音乐优美而舒展。形成了天使般的二重奏。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变奏四
第一乐段是管乐队的强奏;第二段有弦乐和大管轻轻奏出 如歌似的柔弱;第三乐段中,乐队再次使用了有定音鼓参 加的乐队全奏,气氛更加的热烈,第三次出现“惊愕”的 效果。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想一想
作品在演奏过程中,你听到了哪些乐器? 你们知道西洋管弦乐队在乐队编制上都分为哪几类乐器吗?来自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西洋管弦乐队常用乐器 弦乐器、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欣赏后思考
你能体会到什么? 音乐的力度情绪如何? 产生“惊愕”效果了吗?
海顿简介
弗朗茨·约瑟夫·海顿
(1732年3月31日-1809年5月31日)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奠基人,交响 乐之父,出生于奥地利南方靠近 匈牙利边境的风景秀丽的罗劳村。 海顿是世界音乐史上影响巨大的 重要作曲家。他是维也纳古典乐 派的第一位代表人物,一位颇具 创造精神的作曲家。
代表性作品:《惊愕交响曲》、《午别交响曲》、《时钟 交响曲》、清唱剧《创世纪》和《皇帝四重奏》等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西洋管弦乐队常用乐器弦乐器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西洋管弦乐队常用乐器弦乐器铜管乐器木管乐器打击乐器等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欣赏后思考你能体会到什么
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
海顿
海顿的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
G大调,Hob.1.94,作于1791年。
其曲名是因为第二乐章突然出现全合奏,加上定音鼓的 强奏。英国用感情名词“惊愕”;德国则称为击鼓 (Puakenschlag)。
幼儿园小班教案《惊愕交响曲》

幼儿园小班教案:《惊愕交响曲》教案背景本教案设计适用于幼儿园小班3-4岁的学生。
《惊愕交响曲》是由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创作的经典交响乐,这首乐曲节奏紧凑、旋律优美,非常适合幼儿园小班的音乐教育。
本教案主要目的在于通过音乐欣赏活动,让小班学生感受乐曲的魅力,培养其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同时,通过视觉艺术的展示和身体动作的配合,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在欣赏乐曲的同时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惊愕交响曲》的基本信息;2.感受乐曲的节奏和旋律,理解音乐的表现手法;3.尝试使用身体动作表现音乐的节奏和情感;4.欣赏视觉艺术,结合音乐感受美的表现;5.培养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观。
教学过程第一节课(音乐欣赏)1.教师给幼儿播放乐曲《惊愕交响曲》。
2.乐曲播放结束后,教师和孩子们共同探讨以下问题:•这是一首怎样的音乐?有什么感受?•这首乐曲的节奏如何?有规律吗?•这首乐曲的旋律如何?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些问题的探讨,让孩子们更全面地认识乐曲,帮助他们感受到不同的音乐元素和表现手法。
3.教师再次播放乐曲,并引导孩子们跟随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舞动自己的身体。
在乐曲中某些快节奏的部分,可以要求孩子们快速移动身体,感受音乐的跌宕起伏,增强音乐欣赏的体验感。
第二节课(视觉艺术)1.教师向幼儿介绍一幅相关的视觉艺术作品,如画作、雕塑等。
并与孩子们探讨作品的不同意境。
2.在介绍完作品之后,教师播放《惊愕交响曲》,孩子们跟随音乐的旋律与画作进行情感表达。
3.在配合画作欣赏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模仿画中的图案或形状,在身体动作中更好地表现出视觉艺术作品的创意和意义。
第三节课(创意表达)1.教师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每一小组中有一个幼儿扮演指挥的角色,和其他小组成员跟随他的节拍来进行表演。
2.指挥者上台后,其他成员跟随乐曲的旋律和节奏进行表演,可运用视觉艺术作品中的元素进行创意表达,既能让孩子们得到创意表达的机会,也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和视觉艺术之间的联动。
第九十四交响曲惊愕赏析

这部作品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柔板,非常活泼。引子是柔板,引子源 自主题主部。 第二乐章:行板,其主题是简单的民歌,惊鄂的和 弦在一半处出现。 第三乐章:小步舞曲:不太快的快板,嬉戏乐章。 第四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回旋曲,按评论家们的说 法,这个乐章最终效果像一个讲得很生动的轶事,结束在 爆发的笑声中。
《惊愕》(Surprise)是海顿的第94号交响曲,G大调, 作于1791年。1792年3月23日在伦敦首演。 这是受伦敦音乐会经理扎洛蒙之命而作的,海顿最 后12部交响曲之三,因此也称《扎洛蒙交响曲》之三。 此曲第二乐章开头处,在宁静中突然有一个最强音的全 奏,传说是海顿为吓醒正在打瞌睡的听众,因此也称 《击鼓交响曲》。 有评论家把这部作品和这样一幅情景相比:一位美 貌的牧羊女被远处瀑布的潺潺流水声催入梦乡,出其不 意的鸟枪声把她惊醒,长笛助奏极其优美。
湘艺版八年级音乐下册6.1惊愕交响曲课件

1
1=C 2/4
11 33
55 3 44 22 77 5
11 33
p
55 3 11 #44 5 5
2
认识力度记号
3
惊愕 交响曲
4
演唱主题:
1=C 2/4
11 33 55 3
44 22
Hale Waihona Puke 77 511 33
p
55 3 11 #44 5 5
5
海 顿
6
海顿:奥地利作曲家。古典
主义时期第一位重要的作曲家。 海顿确立了奏鸣曲、弦乐四重 奏和交响曲的情势,为近代交 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称 为“交响乐之父”。
你听到乐师们离开了吗?
乐曲声音越来越小
12
拓展:弦乐四重奏
小夜曲
13
8
什么是交响曲?
• 那么什么是交响曲呢?交响曲是器乐体 裁的一种,是管弦乐队演奏的包含多个 乐章的大型套曲。交响曲一般分为四个 乐章。
9
告别交响曲
第四乐章
10
优雅的“请假条”
音乐家海顿,他长期担当埃斯台哈奇公爵的宫廷乐长。 有一次,公爵看上了一处遥远的湖畔山林,于是在此建造行宫, 每年夏天都带着家人和仆人来此长住,宫廷乐队也要跟着同行。 天长日久,乐手们思乡心切,但谁也不敢言归。一天晚上,公爵 和他亲朋在大厅听赏他们演奏的音乐。奏到最后,没想到那些乐 师轮流轻轻吹灭为乐谱照明的蜡烛,拿着乐器相继退场。最后只 留下了包括海顿在内的两个小提琴手,他们静静地奏完最后一个 音符,也悄然退席。善解人意的公爵领会到他们的意思,第二天 便宣布:全体人员返回宫廷。
一生创作了108首交响曲,其中 有著名的《惊愕交响曲》、《告 别交响曲》等。还有四重奏、奏 鸣曲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经典音乐赏评与比较期中论文
————魅力十足的《惊愕交响曲》经过一段时间世界经典音乐赏评与比较的学习,我对中世纪以来的欧洲音乐有了很深的印象,但是其中海顿的《惊愕交响曲》却给我留下了最为记忆犹新的感觉,接下来就让我谈一谈我对这首交响乐的理解与认识。
作者海顿出生于奥地利和匈牙利边境的一个贫困的车匠家庭。
尽管父母都是劳动者,却都热爱音乐,为海顿接受音乐熏陶打下良好基础。
海顿6岁离开父母进入童声合唱团,8岁被维也纳圣斯蒂大教堂接纳为唱诗班歌童,但不幸的是16岁起进入变声期,不得已退出合唱团,但也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
之后海顿辗转多地,品味了长达30余年的受雇于人的滋味,加之身体的病痛,让他饱尝了世间冷暖,但生活的重担仍未压垮他,他写出的作品仍旧幽默,悠闲轻快,明亮,富含宗教式的超脱。
快乐和充满希望构成了海顿艺术的气质,这一点在他的《惊愕交响曲》中尤为得到体现。
这部交响曲从属于他晚年创作的《伦敦交响曲》,分为四个章节,而《惊愕交响曲》则属于第二乐章,其创作所采用的手法新颖,与海顿早年创作风格大相径庭,作品细腻而复杂,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嘲笑不懂音乐的贵族和附庸风雅的贵妇。
因为海顿发现,在他演奏音乐时,许多贵族并不懂得欣赏,反而呼呼大睡,听音乐的目的只是为了附庸风雅,这让海顿很气愤,于是将心中的鄙夷与愤怒铸于这首《惊愕交响曲》之中,以幽默的曲调讽刺了这些贵族们。
在乐曲的开头,采用了比较安详以及柔和的小提琴弹奏,犹如一支摇篮曲,不光当时贵族们昏昏欲睡,事实上连我也被这样一种反复单调的复调演奏弄得直想打盹,但这样的表现正中了海顿先生的下怀,第二阶段刹那间乐队用最大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和弦声,打盹的贵族们被重重地吓了一跳,甚至还有的贵妇以为发生什么大事,想要逃离剧场,可谓丑态百出,穿越几百年后的今日,即使有了心理准备,我每次再听也会被这样的巨大反差吓得心脏一缩,这毫无疑问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精彩的地方,之后乐曲又恢复为平缓的节奏,但无论如何此时的我是再也不想睡觉了,相信贵族们的感受应该也与我类似吧。
乐曲演奏完毕,达到了海顿预期的效果,贵族们的确出了洋相,但也表示了理解。
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交响曲称为《惊愕交响曲》。
对于这部交响曲,第一次听的时候可能是设备问题,感触并不大,但私下欣赏时就越发觉得这是一部越听越有趣,越听越耐听的交响乐。
以前总认为音乐的高潮出现需要缓慢的铺垫,让气氛一点一点推上至高点。
但《惊愕交响曲》的确让我感到很惊愕,乐曲中多次出现弱音毫无预兆的变化为强音,乍一听似乎很突兀,但这也恰恰是它富有魅力,耐人回味的表现,让我始终处于一种很好奇很兴奋的状态,不断揣测下一个高潮会出现在哪里,而惊愕之后全曲结束一切归于平淡则让我又陷入到回味之中,总而言之,这部交响曲以其极大的魅力吸引着我,我希望以后也能有机会亲自听一听现场的演奏,让我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惊愕交响曲》的惊愕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