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痛分娩临床应用论文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的观察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的观察摘要:探讨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
方法从我院随机选出足月、初产的产妇120例,按照产妇个人意愿进行分组,每组60人,采用无痛分娩技术的一组为观察组,自然生产的一组为对照组,在两组采取常规产前准备的基础上,将两组的镇痛效果、生产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的窒息情况进行对比。
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达到了100%远高于对照组的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进行剖宫产的有6例,占10%;对照组进行剖宫产的有18例,占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在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的窒息率上无显著差异。
结论在产科临床中无痛分娩技术的应用有利于缓解产妇在生产时的疼痛,降低剖宫产的几率,安全有效,对婴儿无影响,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关键词:无痛分娩;产科临床;应用分娩是人类繁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女性生产的一个必经环节。
俗话说“儿女的生日,母亲的难日”,在分娩的过程中通常会伴有疼痛感,按照医学的分级来说,分娩痛高于刀割痛仅次于烧伤痛,有人将这种疼痛程度比喻为十二根骨头一起折断的程度,可见分娩痛的剧烈程度。
这种在自然分娩时产生的疼痛会使产妇产生一种焦虑紧张感,不利于产妇的生产和胎儿的健康,因此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在我院选取不具精神疾病的120例足月、初产的产妇,按其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进行无痛分娩,对照组常规分娩。
两组产妇年龄都在23~33岁,平均年龄为(26.2±1.3)岁。
两组的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对两组的镇痛效果、生产方式、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的窒息情况进行比较。
2、方法观察组:当产妇开始宫缩,子宫口开到3~4厘米时,医生对其进行腰麻—硬膜外麻联合用药,在L2~3或L3~4间隙进行穿刺,刺入蛛网膜下腔,在子宫收缩间隙注入布比卡因2.5mg,芬太尼2.5μg,麻黄素20mg,葡萄糖0.25g,分次给药或微量泵连续给药,宫口全开后停止。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的应用及其对分娩过程的影响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的应用及其对分娩过程的影响单位所在省市:云南省曲靖市单位邮编:655000摘要:目的:研究产科临床中应用无痛分娩技术对分娩过程的影响。
方法:参与到本次研究的患者来自两个不同年度,分别是2021年3月-2022年3月的无痛分娩组(观察组,n=880)和2019年3月-2020年3月的常规生产组(对照组,n=894)。
以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还有产程、分娩方式和剖腹产原因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指标。
结果:两组产妇采用不同生产方式,观察组的镇痛效果及产程长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同时观察组的顺产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两组转剖腹产原因均有不同,观察组:头盆骨不对称和胎儿窘迫;观察组:疼痛和头盆骨不对称。
观察组的转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无痛分娩在产科临床上的应用表明,无痛分娩能有效地改善产妇的分娩质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方式。
关键词:无痛分娩;镇痛;产妇;胎儿引言分娩是女体的一个正常的生理活动,但是在生产的时候,由于宫颈和子宫扩张,以及胎儿对产道的挤压,都会造成强烈的痛苦,从而对产妇的精神和胎儿的生产产生不良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广大妇女迫切需要一种可以既可以减少生产疼痛,同时还可以保护胎儿和产妇生命分娩方式,因此,有关“无痛分娩”的相关理论和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无痛分娩指的是用各种方法来减轻或消除分娩过程中的疼痛。
目前,在临床上,用得比较多的两种止痛方法是:药物性止痛和非药物性止痛,其中,药物性止痛方法是最常用的,因此,本文就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中的应用及其对分娩过程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2021年3月-2022年3月期间在某妇幼保健院接受无痛分娩的880例产妇为观察组,年龄22-35岁,平均年龄26.5±4.3岁;体重在60-78公斤之间,平均值为66.6±7.3公斤;孕周为39-41周时,平均为39.5±0.6周。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探讨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探讨目的探讨临床产科应用无痛分娩技术的方法及其成效。
方法以86例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且根据产妇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6例),前者采用的是常规分娩,后者采用的是无痛分娩,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产程的时间、生产方式、镇痛效果等情况差异性。
结果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对比之下,观察组在产程时间、剖宫产率、镇痛效果上都要明显占据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新生儿窒息和产后出血情况上差异仅具有可比性(P>0.05)。
结论临床上对产科产妇应用无痛分娩技术取得的成效较好,不仅能够有效的降低剖宫产率,还能够很好地缓解患者的疼痛,将产程时间缩短,因此可以将无痛分娩技术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标签:无痛分娩技术;产科;常规分娩;临床应用人类的繁衍是通过分娩来实现的,但是再分娩的过程中,受多种相关性因素的影响,产妇会产生剧烈的疼痛,进而对产妇的心理和生理造成严重的影响,不利于产妇的分娩,同时也对母婴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和威胁,为了有效的解决该问题,研究出来了无痛分娩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将产妇分娩的阵痛减轻,进而使自然分娩的几率大大提升[1]。
目前我院对产妇应用无痛分娩技术取得的成效较好,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为后期的产科分娩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86例2013年1月1日~2014年1月1日在我院产科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并对其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年龄再20~3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6.3±1.1)岁,其中初产妇66例,经产妇20例,所有产妇均为足月临产孕妇,以上两组患者在孕周、年龄等一般资料上仅具有可比性,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40例对照组的产妇采用的是常规分娩,即在产程中给予产妇心理护理和常规护理。
无痛分娩技术在妇产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无痛分娩技术在妇产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目的:探讨无痛分娩技术在妇产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产妇80例,随机均匀分组,对照组主要应用常规分娩技术,观察组主要应用无痛分娩技术,观察对比两组分娩效果。
结果:在产妇分娩镇痛效果上,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产妇总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情况上,观察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痛分娩技术在妇产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明显改善产妇分娩镇痛效果,还能明显优化母婴结局,值得临床大力应用和推广。
标签:无痛分娩技术;妇产科;临床应用;效果为了验证在产妇分娩过程中,无痛分娩技术的应用可行性和镇痛效果,本文主要选择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产妇8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相关研究和分析,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相关信息和相关资料主要来源于2015年4月至2016年5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80例产妇,根据分娩方法分组。
观察组产妇40例,年龄在23~36岁之间,平均年龄(25.0±2.8)岁,孕周在35~41周之间,产次在1~2次之间;对照组产妇40例,年龄为24~38岁,平均年龄为(25.5±2.9)岁,孕周为35~42周,产次为1~2次。
在基本资料和信息上,两组不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具备临床研究可比性。
1.2方法针对对照组产妇来说,主要运用常规分娩技术进行分娩,且加强常规的心理干预。
针对观察组产妇,主要应用无痛分娩技术进行分娩,使得产妇宫口张开,且在其张开距离在2~3厘米时,采取腰麻一硬膜外麻醉措施,应用在L34椎间隙部位进行相应的硬外膜腔穿刺操作,在对应的空芯里放入专业化的腰麻穿刺针,将其刺入到相应的蛛网膜下腔部位。
当产妇子宫收缩时,要在该阶段注射适量的麻黄素、葡萄糖、芬太尼以及布比卡因,相应的药物剂量分别为20g、0.25g、2.5g、2.5mg,均注射一次成功,要注意控制好药物注入速度。
探讨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探讨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与护理摘要】目的:观察分析无痛分娩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及其护理措施。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 例足月孕妇根据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应用硬膜外麻醉无痛分娩)和对照组(进行经阴道自然分娩),对比观察两组产妇的疼痛情况、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 评分以及产后出血等情况。
结果:观察组产妇疼痛评分均在3 分及以下,而对照组疼痛评分均在2 分及以上,观察组产妇基本上达到了无痛,两组疼痛评分情况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相对于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产后2h 出血量等各方面情况对比并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结论:在产程应用无痛分娩方式可有效减轻产妇的疼痛不适感,有利于加快产程进展,减少剖宫产率以及阴道助产率,而且无痛分娩对母婴的影响相对较小,可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无痛分娩;临床应用;护理分析【中图分类号】R7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2-271-02产妇分娩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但是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会给产妇带来巨大的疼痛不适感,很多产妇也会产生担心、紧张、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1]。
近年来随着剖宫产技术的不断成熟,越来越多的产妇由于害怕分娩疼痛而选择剖宫产分娩,但是剖宫术后并发症较多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为此,近年来提出了无痛分娩的理念,主要是在产妇分娩的过程中应用小剂量阻滞麻醉药物,通过小剂量连续硬膜外给药,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甚至可以达到无痛的效果[2]。
为进一步探讨无痛分娩在临床分娩中的应用以及相应的护理措施,确保母婴安全,本文对我院收治的80 例足月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 年4 月-2014 年11 月在我院分娩的足月孕妇80 例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经过产前检查,并没有高危现象,也没有麻醉禁忌症、产道分娩禁忌症或者产科合并症。
无痛分娩在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

无痛分娩在产科的临床应用分析xx年xx月xx日•无痛分娩技术的简介•无痛分娩在产科的应用现状•无痛分娩的实施方式及效果•无痛分娩在产科的应用前景及挑战目•结论录01无痛分娩技术的简介指在保证母亲和胎儿安全的前提下,通过药物和护理措施缓解产痛,使分娩过程更加舒适和安全。
无痛分娩的定义无痛分娩适用于所有能够自然分娩的产妇。
适用人群根据具体情况可采用非药物镇痛和药物镇痛两种方法。
分娩镇痛方法自1940年代开始,国外开始研究无痛分娩,并逐渐推广应用。
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无痛分娩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
国外无痛分娩发展历程自1970年代开始,国内开始研究无痛分娩,但普及率较低。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分娩质量要求的提高,无痛分娩技术在国内逐渐得到重视和应用。
国内无痛分娩发展历程无痛分娩的历史与发展无痛分娩的优点与缺点•优点•减轻产痛:无痛分娩能够有效减轻产痛,使产妇更加舒适地度过整个分娩过程。
•缩短产程:无痛分娩可有效缩短产程,有助于减轻产妇的疲劳和心理负担。
•提高母婴安全性:无痛分娩可减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母婴安全性。
•提高产妇满意度:无痛分娩使产妇更加舒适,提高产妇的满意度。
•缺点•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低血压、头痛等不良反应。
•延长产程:无痛分娩可能会延长产程,需要密切观察和及时处理。
•需要专业人员监护:无痛分娩需要专业医护人员进行监护和管理,以确保母婴安全。
•需要一定费用:无痛分娩需要一定的药品、设备等成本费用,可能会增加产妇的经济负担。
02无痛分娩在产科的应用现状普及率高无痛分娩在西方国家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英国、美国等国家无痛分娩的普及率已达到80%以上。
临床效果显著由于西方国家对无痛分娩的重视程度较高,因此其临床应用效果也较为显著,能够有效减轻产妇的痛苦。
无痛分娩在西方国家的应用情况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质量的改善,无痛分娩逐渐受到国内医疗界的重视。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效果观察_0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效果观察目的:分析探讨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分娩的产妇156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8例。
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分娩方式,试验组产妇采用无痛分娩技术,比较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妊娠结局等情况。
结果:试验组产妇的镇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产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的总产程、剖宫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产妇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率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无痛分娩技术应用于产科中,可有效改善产妇的妊娠结局,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标签:无痛分娩技术;产科;应用效果分娩是育龄妇女必经的自然生理过程,但在分娩过程中,因产妇、胎儿等多方面因素会引起产妇在分娩时产生疼痛症状,若疼痛持续不断,则严重影响产妇的心理及生理状态,最终会对胎儿以及产程产生多种负面性影响[1]。
随着临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无痛分娩技术逐渐应用于产科治疗中。
本文通过研究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4年11月笔者所在医院接受分娩的产妇156例,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78例。
对照组产妇年龄22~39岁,平均(38.7±4.3)岁;试验组产妇年龄23~38岁,平均(37.9±3.9)岁。
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分娩方法对照组产妇给予常规分娩方式;试验组产妇给予无痛分娩技术,具体措施为:宫口扩大3 cm,进入活跃期后实施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方式,在产妇的L3~4间隙或L4~5间隙实施穿刺,在子宫收缩期间一次性注入芬太尼2.5 g、布比卡因2.5 mg、麻黄素20 mg、葡萄糖0.25 g,宫口全开后停止注射药物。
探讨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分娩 方 式,娩后 新 生 儿的评 分情 况、 分娩并 发症 等。结 果 实验 组疼 痛评 分显 著低 于对 照组 ( P < O . O 1 ) ;实验组 在产程 时 间, 继发 宫缩 乏 力 方 面及应 用缩 宫素情 况 与对照 组 比较 没有 显著 差 异 ( P > O . 0 5 ) ;两 组产 妇 分娩 方式 对胎 儿或新 生 儿的影 响 无明 显差 异 ( P > O . 0 5 ) 。结论 无 痛分娩 对母 婴影 响 小 , 无 痛效果 显著 , 能 明显缩短 产程 , 降低 了阴道助 产率 和剖 宫产 率 , 对新 生 儿及 出血 量 无明显 差异 , 值得 临床推 广 应 用。 【 关键 词】 无 痛分娩 ; 自然 分娩 ;护 理研 究 中图分 类号 :R 4 7 3 . 7 1 文 献标 识码 :B 文章编 号 :1 6 7 1 - 8 1 9 4( 2 0 1 3 )3 6 - 0 5 7 8 - 0 2
[ 4 】 邓丽英, 陆 国文 . 高 血压 脑 出血 外科 术 后护 理 体 会 [ J ] . 贵 阳中 医
学 院学 报, 2 0 0 9 , 3 1 ( 2 ) : 1 0 7 — 1 0 9 .
探讨 无痛 分娩 的临床应用与护理
马金 娜
( 河南省濮 阳市第三人 民医院妇产科 ,河南 濮 阳 4 5 7 0 0 0 )
甚至无疼痛 的分 娩过程 。不仅保障了母婴 的安全而且减少 了痛苦 ,自
生理盐水1 0 0 mL 缓慢泵人 ,以达到持续镇痛的效果 】 。助产士根据产
妇疼痛情况 ,适当调节泵入 液的量 ,到宫 口开全时 关闭P C A 泵 。全产 胎心监护和 产妇心 电监 护。待胎儿顺 利娩 出后 ,再开放P C A泵 ,缓慢 注入镇痛液 5 - 6 mL ,有会 阴侧 切者镇痛液等缝合 完成后减量 或拨管 。 麻醉全程有麻醉 师监护血压 、心率 、呼吸 、胎心率和宫缩情 况 ,必要 时可静脉滴 注葡萄糖 ,补 充消耗能量 。做 好孕妇和 家属 的安慰工作 , 指导第二产程顺利完成 。 观 察组 孕妇 在待 产状 态 ,等待 宫缩 自然 开大 宫 口,宫 缩 间歇 期 间 ,可鼓 励孕妇 适 当饮水 和食 物 ,补 充 体力 ,嘱咐 孕妇 要闭 I Z I 配合 宫缩 用力 ,减少 不必 要 的嘶 叫 ,消耗 体力 。宫 缩乏 力者 可适 当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无痛分娩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 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3783(2011)05-0084-02
【关键词】分娩疼痛给产妇带来莫大的身心痛苦及不良反应,
全产程镇痛在我院已成功应用,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和较丰富的经
验,现介绍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足月、单胎、产前检查无阴道分娩禁忌,无
硬脊膜外腔阻滞(eb)禁忌,自愿要求行镇痛分娩,且无产科及内
科重大并发症的产妇29例作为a组(试验组);另选产妇35例为b
组(对照组),未用任何止痛措施。两组孕妇asaⅰ~ⅱ级,年龄、
身高、体重、孕周及产次(均为初产妇)差异无显著性。
1.2镇痛方法a组于第一产程(t1)宫口开大至2cm左右时,经
l2-3或l3-4椎间隙行常规硬膜外腔穿刺并向头置管4-5cm。平卧
后先硬膜外腔注射0.7%利多卡因3-5ml,观察5min后,无全脊麻
及局麻药中毒征象,用针刺法测试麻醉绝对阻滞平面在t10以下,
相对阻滞平面在t8以下,然后根据病人对宫缩痛的反应情况再注
入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2μg/ml的混合镇痛液5-7ml(试验量
产妇无宫缩痛者也可不用),首次局麻药总量为5-12ml,以后平均
每间隔1h注入混合镇痛液6ml,至宫颈口开大至10cm时,可降低
布比卡因浓度为0.0625%-0.1%,也可暂时停用麻醉。这些应根据产
妇的腹直肌及盆底肌肌力情况灵活调整,并正确指导产妇协调产力
往下用力,胎儿娩出后再注入镇痛液5~6ml,然后拔除麻醉导管停
止麻醉。
1.3观察项目(1)镇痛程度(效果)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定,以0(完全无痛)-100分(剧烈疼痛)计。于产前(t0)、
第一产程(t1)、第二产程(t2)、第三产程(t3)分别评分并与b
组比较(见表1)。(2)将镇痛分娩后的产妇进行镇痛分娩后的认知
调查(见表2)。(3)观察产程进展、胎儿宫内窘迫、麻醉不良反应
(见表3)。
1.4 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
处理,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组内采用配对数据均数差异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见表1-3。一般情况:a组有1例因胎先露异常改剖宫产退出观
察,实际完成试验29例。产时b组vas评分显著高于产前,而a
组则和产前差异无显著性。产时a组vas评分显著低于b组(见表
1)。a组与b组比较,宫颈扩张明显加速,产程明显缩短(尤其第
一产程),胎儿宫内窘迫率明显降低。硬膜外镇痛分娩的产妇生命
体征稳定,均未发现明显的低血压、心动过缓、皮肤瘙痒等不良反
应表1两组产程中镇痛程度vas评分比较表229例镇痛分娩后的认
知调查
3 讨论
3.1 分娩镇痛的必要性因分娩疼痛(特别是潜伏期)可促进机
体释放大量儿茶酚胺,并抑制有效的节律性、对称性和极性子宫收
缩,对分娩若不采取任何镇痛措施,可使部分产妇产程延长。
3.2 分娩早期即采取止痛措施(eb),可收到下列两方面预期效
应(1)第一产程中如果麻醉阻滞平面控制在t10以下,维持有效
的血液循环,不存在胎位、胎先露等异常因素,就可达到潜伏期明
显加速,活跃期子宫收缩和产程不受明显影响的目的。原因是阻滞
子宫下段、宫颈运动神经(s2-4)及盆底、阴道的运动神经(l1-s4),
降低了软产道阻力,有利于胎头下降及宫颈口扩张。而宫体的运动
神经(t10以上)未被阻滞,故不影响子宫收缩,保证了正常的子
宫收缩力。(2)第二产程中,降低硬膜外阻滞局麻药浓度,保留腹
壁、盆底肌肉张力及其收缩力,把局麻药浓度降到最低(0.0625%
布比卡因)或停用30min,就可防止麻醉引起的第二产程延长。
3.3 镇痛分娩中以硬膜外阻滞的效果理想,在无痛的同时,产
生某些有益的生理效应(1)母体儿茶酚胺释放减少,子宫血流和
收缩活跃性可获得显著改善。(2)镇痛分娩时,产痛解除,改善了
子宫收缩频率,产妇保持清醒状态,可稳定产妇的生理内环境,减
轻了烦躁,消除焦虑,消除产妇“过度通气”和“通气不足”的不
良循环,维持了正常肺通气量,降低了氧耗,减少了酸中毒,对产
妇和胎儿是有利的。(3)可根据分娩进展的需要,灵活提供剖宫产
的麻醉。
3.4 对胎盘和胎儿血流的影响有文献报道,应用硬膜外无痛分
娩时,如果不发生低血压,重视母体的体位和有效循环血量的条件
下,胎盘和绒毛间的血量不仅不会受到影响,相反可显著增加。对
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高,可能是产痛引起母血中儿茶酚胺的增
加,导致胎盘血流量减少使胎儿处于低氧状态。
3.5 硬膜外腔并用麻醉性镇痛药和局麻药两类药的机制不同,
取两者优点加以并用,证实适应分娩各期,运动影响最轻,其效果
不是两者简单的相加,而是协同增强。
3.6 镇痛分娩的安全性从麻醉开始到分娩结束,不但有产科医
生和助产士对产程进行观察,还有麻醉医生对产妇生命体征进行监
测,加强了分娩期母体和新生儿的保健,提高了安全性。
3.7 麻醉注意(1)麻醉药物不能错用,给药剂量要正确。(2)
麻醉经验要充足,技术要熟练。(3)急救药械要充足,不能失灵。
(4)麻醉前开放通畅的静脉通路。(5)麻醉前后30min不要行人
工破膜,以防羊水栓塞等意外的发生。(6)麻醉观察要细,管理要
妥当。
3.8产科注意(1)宫口开全后,不要让产妇急于用力,待胎先
露为+2时再正确指导产妇随子宫收缩往下用力。(2)产程中密切观
察宫缩,出现宫缩弱时,及时应用缩宫素加强宫缩强度,促使产程
进展.
作者单位: 476000 商丘市睢阳区宋集镇中心卫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