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激励管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激励管理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激励机制

【论文摘要】正确的激励机制可以发挥人的潜能,这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尤为重要。本小组试从激励及激励机制概述,在大学生中实施激励机制的必要性、手段、基本原则、正确运用奖惩激励机制、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实施激励这六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正文:

一、激励及激励机制概述

激励是心理学的概念,是表示某种行为动机所产生的原因和动力,即激发人的行为动机的过程。把激励概念引入管理中,就有了新的含义: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是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指导和引导指向目标。即,激励就是激发鼓励、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人的积极性是与需要相联系,是由人的动机推动的。未满足的需要是激励过程的起点,由此引起个人内心(心理和生理上)的激奋,导致个人从事满足需要的某种目标行为,达到了目标,需要得到了满足,激励过程也就完成。然后新的需要又产生,又引起新的行为和新的激励过程。

可见,激励,就是通过管理工作设定的一定条件,激发被管理者去实现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达到预期管理效果。而激励机制是指思想政治工作的某些方法所具有的激发动机、鼓励行为、调动积极性的内在机制。

二、在大学生中实施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将激励机制运用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主要指如何采用有效的激励方法和手段,调动广大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

(1)激励有助于学生蓬勃向上地积极地生活、工作,有助于学习态度的培养与形成。学生时期对于每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学生不断受到激励,学习、生活、工作经常得到外部正向的推动力,始终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将使大学生终生受益。

(2)激励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大学生刚步入青年时期,心理尚未成熟,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知都不够深刻,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和迷惘,这就要求我们遵循大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激励手段引导他们进行趋善避恶的选择,促进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3)激励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身上蕴含着极大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潜能,这种潜能需要通过激励的手段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4)激励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大量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教育工作要善于应用激励, 科学应用外部的推动力和促进力,把内因与外因、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把教育目标变为每个学生自己的需要,提高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实施大学生激励机制的手段

大学生激励机制主要有以下手段:

(1)文化激励。文化激励是指高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调节和激励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使校园人的精神得到振奋和升华。

(2)理想激励。理想激励是人们对奋斗目标或所希望的未来前景的一种合理的想象与追求。它一旦变成执着的信仰或信念,就会产生出一种精神推动力量。

(3)目标激励。目标激励是指能够激发人们行为、预期要求达到的目的或标准。目标激励具有有形性和可计量性等特点,有着更普遍的激励作用。

(4)成功激励。让学生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获取的成功,是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关键因素。心理学证明,成功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进一步激发更高尚的动机。

(5)表彰激励。表彰激励可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在激励过程中要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相结合,从而达到潜移默化人们的思想,影响人们的行为的作用。

(6)榜样激励。榜样激励是生动具体的行为模式。树为榜样的,是应当受到表彰嘉奖的先进个体或群体。榜样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具体解决了干什么的问题,而且解决了怎样干的问题。

(7)人格激励。人格激励就是要求教育者加强自身修养,铸造高尚的人格,发挥人格力量和人格形象的作用,影响和教育大学生,带领他们自觉实践真善美。

(8)关怀激励。关怀激励是指思想工作和管理者应该真诚地爱护自己的施教对象,关心他们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使他们增进对党、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并由此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施大学生激励机制的基本原则

(1)满足和引导需要原则。激发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动机的基本动力在于人的需要。需要是人的个性倾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大学生的激励教育就是要正视大学生的正当需要,为他们学习、生活、工作和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适时适度原则。超前的激励可能会使人感到无足轻重;迟来的可能会使学生觉得多此一举。因此,要抓住记忆犹新的最佳时刻,使激励效果达到事半功倍。同样,激励要掌握适当的度。过度的激励或达不到一定的度的激励,都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应。

(3)“以人为本”原则。“以人为本”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教育工作的“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在工作中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切实保障学生的正当权益。

(4)公平公正原则。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有一种保持平等、公正的需要。不公平会造成人们紧张和不安情绪,以至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甚至促使人的积极性下降。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应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使激励真正收到实效。

(5)精神与物质激励相结合原则。美国行为科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有需求的,需求是分层次的。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是由需求引起的。对学生的激励不仅要满足学生物质上的需求,更主要的是要满足学生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

五、正确运用奖惩激励。

只有正确地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才能充分发挥其在学生工作中应有的作用,否则就会失去效果,甚至产生负面效应。因此,我们要合理地应用奖惩激励,使之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产生巨大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素质作积极贡献。

1、掌握奖惩激励的度及时间性。无论是对学生中的优秀者进行表彰,还是对违纪者进行惩罚,都应该正确、公正,一视同仁。因为奖惩是否公正在学生眼中很重要,这个因素对违纪是否正确接受处分和其他学生是否认可处分有很大关系。奖惩不公正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只能导致学生产生抗拒心理,使优秀者失去进取心,使违纪者丧失改正错误的机会。

另外,在运用奖惩激励时,如果评奖标准过高,比例过小,就会使大部分学生可望而不可及,进取心下降;比例太高,则会失去奖励的激励作用。同样在运用惩罚激励时,如果惩罚过重,就可能使违纪者产生破罐破摔的想法。

奖惩是一种强化(奖励是正强化,惩罚是负强化)。为了提高奖惩的强化作用,奖惩必须及时进行。及时进行奖惩,对受奖者来说,自己的努力与进步很快就得到了学校的肯定,自己的期望变为了现实,这对他未来的进一步努力无疑具有很大的鼓舞作用;而对受惩罚者来说,不良的行为刚产生便及时得到了抑制,这样,一方面维护了校纪校规的权威,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尽早地认识自己的错误,以免在错误的泥坑中越陷越深。从这一点出发,就要求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平时的工作中要以爱心为本,注意观察和发现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错误,并能及时给予奖惩。

2、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奖惩调动认得积极性是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为基础的,每个人都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精神奖励是将奖励用一定的荣誉形式固定下来,以激发人们的进取精神,满足其思想上的需要;物质奖励则是通过满足学生一定的生理需要和物质需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没有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的力量会大大减弱甚至落空,没有精神奖励作为物质奖励的主导和调节,物质奖励的力量也会降低。又因为不同的人需要层次不同,在许多需要中占主导地位的需要也不相同。大学生除了基本的物质需要外精神需要又表现出创造、成就需要的强烈性和自尊、荣誉需要的关切性等特点,只有把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有机结合起来,才会满足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使奖励产生实际的、持久的、强有力的激励作用。

3、合理运用惩罚激励手段。作为外部刺激的惩罚与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作用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激励本身包含着激发的作用。惩罚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一种与奖励不同角度的激发。当某个学生受到处分时一定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必然会引起心理上的紧张不安和内心矛盾的斗争,这种内心矛盾的激发,可以促进其产生周密细致的思考,从而分清是非,痛改前非,抑制不良的思想行为。通过惩处这种强有力的外因作用,促进违纪者查找违纪的根源和所带来的危害,从而剖析其错误思想根源,检查自己的错误言行,战胜自我,走出误区,激发其积极向上的一面,逐步唤起正确的理念、制止其下滑的更深层发展。这一教育警诫才是惩罚激励的真正目的。因此,惩罚也是一种积极的,可以催人上进的外部刺激,也就是说处分本身就是对违纪学生的一种激励。

惩罚和奖励一样,实质使蕴含着对学生的一种引导。奖励是鼓励学生去积极作为,而惩罚则是限制学生的一些错误行为。在某种程度上讲,惩罚的作用要大于奖励,因为奖励对一些上进心不强的人也许无足轻重,而惩罚则不然,它是判断学生行为正确与否的精确标识,让学生把自我行为与惩罚的案例相印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