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测定

合集下载

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估

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估

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估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个层次上存在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它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评估和监测生物多样性的变化,科学家们提出了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估方法。

本文将介绍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估的原理和常用的指数评估方法。

一、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估的原理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估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对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和种类丰富度的统计分析,从而获得一个反映生物多样性程度的数值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定量地描述不同区域、不同生境和不同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通过长期监测和比较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的指数数值,我们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以及受到的威胁和保护措施的效果。

二、物种丰富度指数评估方法1. Shannon-Wiener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是物种丰富度评估中最常用的指标之一。

它综合考虑了物种的丰富度和均匀度,能够较好地反映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程度。

计算方法如下:H = -Σ (pi * ln(pi))其中,H代表Shannon-Wiener指数,pi代表第i个物种所占总物种数的比例。

2. Simpson指数Simpson指数也是评估物种丰富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与Shannon-Wiener指数相似,但更加侧重于物种的均匀度,能够较好地反映物种的相对丰富程度。

计算方法如下:D = 1/Σ (pi^2)其中,D代表Simpson指数,pi代表第i个物种所占总物种数的比例。

三、物种多样性指数评估方法1. Margalef指数Margalef指数是评估物种多样性的一种指标,它考虑了物种数目和样本数目之间的关系。

计算方法如下:DMG = (S - 1) / ln(N)其中,DMG代表Margalef指数,S代表物种数目,N代表样本数目。

2. Pielou指数Pielou指数是评估物种多样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它衡量了各物种在一个群落中的相对丰富程度与均匀程度。

计算方法如下:J = H / ln(S)其中,J代表Pielou指数,H代表Shannon-Wiener指数,S代表物种数目。

生物多样性调查注意事项

生物多样性调查注意事项

生物多样性调查注意事项引言: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各种生物的多样性,包括物种的多样性、遗传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而生物多样性调查是了解和评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生物多样性调查的注意事项,以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相关工作。

一、选择调查地点在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时,选择合适的调查地点至关重要。

首先,要确保调查地点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

其次,要考虑地点的可访问性和安全性,尽量选择容易到达且安全的地点。

此外,还要注意避免对敏感生态系统或受保护物种的干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同时,也要尊重当地的法律和规定。

二、确定调查方法在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时,需要根据调查目的和资源情况选择适当的调查方法。

常用的调查方法包括样线法、样方法、捕捉标记法等。

在选择方法时,要考虑到调查对象的特点和调查人员的技术水平。

同时,还可以结合使用多种方法,以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数据。

三、合理设计调查样本在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时,样本的选择和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样本的选择应该尽可能地代表整个研究区域的生物多样性。

可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降低样本选择的主观性。

此外,还要确定样本的数量和分布,以保证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四、合理记录和整理数据在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时,要及时、准确地记录和整理所获得的数据。

可以使用表格、图表等方式进行数据的记录和整理,以方便后续的分析和研究。

同时,要注意数据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防止数据的泄露和丢失。

五、数据分析和结果解释在进行生物多样性调查后,需要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可以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获取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要注意对结果的解释和评估,不要过度解读或误导他人。

六、结果的应用和推广生物多样性调查的结果可以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因此,在完成调查后,要将结果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推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管理。

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Simpson指数运算公式生物多样性测定要紧有三个空间尺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

α多样性要紧关注局域平均生境下的物种数目,因此也被称为生境内的多样性(within-habitat diversity)。

β多样性指沿环境梯度不同生境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的相异性或物种沿环境梯度的更替速率也被称为生境间的多样性(between-habitat diversity),操纵β多样性的要紧生态因子有土壤、地貌及干扰等。

γ多样性描述区域或大陆尺度的多样性,是指区域或大陆尺度的物种数量,也被称为区域多样性(regional diversity)。

操纵γ多样性的生态过程要紧为水热动态,气候和物种形成及演化的历史。

α多样性a. Gleason(1922)指数D=S/lnA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b. Margalef(1951,1957,1958)指数D=(S-1)/lnN式中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N为观看到的个体总数。

(2)Simpson指数D=1-ΣPi2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3)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请运算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Simpson指数:Dc=1-ΣPi2=1-Σ(Ni/N)2=1-[(99/100)2+(1/100)2]=0.0198 DB=1-[(50/100)2+(50/100)2]=0.5000Shannon-wiener指数:HC=-ΣNi/N ln Ni/N i=-(0.99×ln0.99+0.01×ln0.01)=0.056HB=-(0.50×ln0.50+0.50×ln0.50)=0.69Pielou平均度指数:Hmax=lnS=ln2=0.69EA= H/Hmax=-[(1.0×ln1.0)+0]/0.69=0EB=-(0.50×ln0.50+0.50×ln0.50)/0.69=0.69/0.69=1EC=0.056/0.69=0.081从上面的运算能够看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种类数目,即丰富度;②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平均性β多样性β多样性能够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

(生物科技行业类)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生物科技行业类)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计算公式生物多样性测定主要有三个空间尺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

α多样性主要关注局域均匀生境下的物种数目,因此也被称为生境内的多样性(within-habitat diversity)。

β多样性指沿环境梯度不同生境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的相异性或物种沿环境梯度的更替速率也被称为生境间的多样性(between-habitat diversity),控制β多样性的主要生态因子有土壤、地貌及干扰等。

γ多样性描述区域或大陆尺度的多样性,是指区域或大陆尺度的物种数量,也被称为区域多样性(regional diversity)。

控制γ多样性的生态过程主要为水热动态,气候和物种形成及演化的历史。

α多样性a. Gleason(1922)指数D=S/lnA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b. Margalef(1951,1957,1958)指数D=(S-1)/lnN式中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N为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2)Simpson指数D=1-ΣPi2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3)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请计算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Simpson指数:Dc=1-ΣPi2=1-Σ(Ni/N)2=1-[(99/100)2+(1/100)2]=0.0198 DB=1-[(50/100)2+(50/100)2]=0.5000Shannon-wiener指数:HC=-ΣNi/N ln Ni/N i=-(0.99×ln0.99+0.01×ln0.01)=0.056HB=-(0.50×ln0.50+0.50×ln0.50)=0.69Pielou均匀度指数:Hmax=lnS=ln2=0.69EA= H/Hmax=-[(1.0×ln1.0)+0]/0.69=0EB=-(0.50×ln0.50+0.50×ln0.50)/0.69=0.69/0.69=1EC=0.056/0.69=0.081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①种类数目,即丰富度;②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β多样性β多样性可以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

生物多样性评估

生物多样性评估

生物多样性评估生物多样性评估是一个综合性、复杂的过程,旨在评估和量化特定地区或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水平。

通过这种评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同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生物多样性评估的定义、方法和应用,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案例和挑战。

I. 定义生物多样性评估是指通过定量和定性的方法,对一个特定地区、生态系统或群落中的生物多样性进行测量、评估和描述的过程。

生物多样性评估的目标是获得全面而准确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以便制定保护措施和可持续管理策略。

II. 方法生物多样性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根据不同的目标和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方法很重要。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1. 物种丰富度评估物种丰富度评估是最常见的生物多样性评估方法之一。

通过对样本区域的生物物种进行采样和鉴定,我们可以计算出该区域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并分析物种组成和分布情况。

2. 功能多样性评估功能多样性评估关注的是生物体的功能特征和角色。

通过挖掘生物体的功能性数据,例如营养转化、种子传播等,我们可以评估生态系统中不同物种的功能差异和互补性。

3. 遗传多样性评估遗传多样性评估主要针对物种内部的遗传变异程度。

通过分析物种的基因组信息和DNA样本的比较,我们可以推断出不同种群之间的遗传差异和遗传流动情况。

III. 应用生物多样性评估在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生物多样性评估应用案例:1. 自然保护通过生物多样性评估,我们可以了解到一个特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状况,进而制定相应的自然保护策略。

例如,根据评估结果,可以建立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或砍伐等措施,保护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2. 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评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可持续管理措施,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利益分配。

IV. 案例与挑战在实施生物多样性评估的过程中,我们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案例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案例

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方法及其应用案例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种类、丰富度以及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间的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这些互相交织的组成元素,共同构成了物种适应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以及人类福祉等方面的重要因素。

由于生物多样性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系统和维持人类生存方面的关键作用,人类越来越意识到其重要性。

因此,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方法和应用案例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区域多样性指数(RD):区域多样性指数是指生态系统中不同社区的物种多样性的加权平均值。

它可以用于衡量不同生态系统、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社区的生物多样性。

(二)Alpha多样性指数:Alpha多样性指数是用来描述一个确定区域内生物群落内物种多样性的指标。

它反映了本地生物多样性的水平。

(三)Beta多样性指数:Beta多样性指数用于描述一个区域内不同物种群落在物种类型上的差异。

它可以衡量来自区域内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和相似性。

(四)Δ指数:Δ指数是在区域间比较不同物种的物种多样性的指数。

它用于比较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差异性。

(五)功能多样性指数:功能多样性指数通常是通过功能多样性的组合来评估各种功能。

在多元化生态系统时,功能多样性指数被广泛用于评估它们的生态效果。

二、生物多样性评价应用案例(一)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评价森林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利用上述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科学家可以有效地评估森林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多样性,并进行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研究表明,森林生态系统中物种的多样性和栖息地的多样性不仅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社区的稳定和恢复,而且对气候变化、土壤营养循环、防洪灾和水源保护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脂肪酸群落的生物多样性脂肪酸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存在的脂肪酸类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它反映了环境的特点和特殊性。

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

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

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生态系统监测是对自然界各个生态系统进行定期观测和评估,以了解其健康状况,并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工具,可以衡量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生物量、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关键指标。

本文将介绍常用的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及方法。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反映了生态系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相对分布。

监测生物多样性可以通过物种多样性指数(如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来评估。

常见的生物多样性监测方法包括样地法、追踪法和遥感监测等。

生物量是评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生物体在生态系统中的数量和质量。

可以通过直接计数、重量测定或生物标志物等方法来监测生物量。

例如,对于森林生态系统,可以通过样方法和生长杆法测量森林植物的株高、胸径和树冠面积,然后利用生长杆法计算生物量。

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键过程,可以通过监测环境因子和生物能量消耗来评估。

常用的能量流动监测方法包括原位生产力法、碳平衡法和气候模型等。

例如,利用原位生产力法可以测定植物的净初级生产力(NPP)来评估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物质流动、转化和储存的过程,可以通过监测物质循环途径和速率来评估物质循环效率。

常见的物质循环监测方法包括营养盐循环法、同位素标记法和模拟实验等。

例如,对于湖泊生态系统,可以通过采集沉积物样品,并测定其中氮、磷等营养盐的含量,然后通过营养盐循环模型计算物质循环速率。

以上是生态系统监测常见的指标及方法。

在实际监测过程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生态系统类型选择合适的指标和方法,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监测结果。

为了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监测不仅需要定期进行,还需要建立长期观测网点和数据分析平台,以便追踪生态系统的变化和趋势,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物种丰富度的测定

物种丰富度的测定

物种丰富度的测定物种丰富度是指在某一特定生态系统内所存在的物种数量,它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可以用来研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变化。

测定物种丰富度对于生态学、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详细介绍物种丰富度的测定方法。

物种丰富度的测定方法通常分为物种数目法和生物量法两种方法。

下面将对这两种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1. 物种数目法物种数目法是指通过计算物种的数目来测定物种丰富度。

通常情况下,为了准确测定物种数目,需要采用一定的抽样方法,常用的抽样方法有随机取样法、网格取样法和点式取样法。

(1)随机取样法随机取样法是指在样方内进行随机指定地点的方法。

首先确定样方的大小和形状,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然后在里面进行随机取样,一般需要在不同的地点重复多次采样,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网格取样法是指将样方分成若干个网格,然后在每个网格中随机取样的方法。

这种方法比随机取样法更加均匀,而且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

点式取样法是指在样方内按照一定的网格分布设置取样点,然后在每个取样点中随机取样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在较小的样方内获取更多的数据,但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样方。

2. 生物量法生物量法是指通过测量生物量的方法来测定物种丰富度。

通常情况下,生物量是指生物个体的质量或体积。

生物量法的优点是可以直接反映出群落的生物总量和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水平。

测定生物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直接计数法、平均生物量法和最大生物量法。

(1)直接计数法直接计数法是指通过对每个物种的生物量进行直接计数来进行测定。

这种方法比较直接,但需要在不同的地点进行大量的计数,以获取准确的结果。

对于较小的生物个体,可以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计数。

平均生物量法是指通过测量每个物种个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平均质量或体积来进行测定。

这种方法需要对每个物种进行分析,而且需要测量的生物量数量较大,以获得可靠的结果。

(3)最大生物量法总结物种丰富度的测定对于生态学的研究和环境保护具有很大的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第六章 生物多样性测定 一、遗传多样性的检测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说它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的基础和核心。遗传多样性的最直接的表现形式是遗传变异水平的高低。但是,对于任何个体来说,其生命总是很短暂的,由个体构成的种群或种群系统(例如种、亚种)才是在时间上是连续不断的,才是进化的基本单位,这些种群或者种群系统在自然界有其特定的分布格局,所以遗传多样性不仅包括变异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包括变异的分布格局,即种群的遗传结构。对于大范围的异交植物来说,种群之间的遗传变异会明显增加,种群遗传结构上的差异是遗传多样性的重要表现,一个物种的进化潜力和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取决于种内遗传变异的大小,同时也有赖于遗传结构。 遗传结构是遗传变异在种群内和种群间的分布。它包括基因的种类及比例,而基因型的种类及比例、基因频率及演化规律是种群遗传结构的核心问题。因此研究种群遗传结构有利于阐明自然条件下的生物变异。 人们对遗传多样性的检测最初是从形态学开始的。随着染色体的发现及其结构和功能的澄清,人们又把研究的重点转向染色体上。上世纪60年代,酶电泳技术以及特异性组织化学染色法应用于群体遗传和进化研究,使科学家们从分子水平来客观地揭示遗传多样性成为可能,并极大地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进入80年代,分子生物学和分子克隆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更为直接的检测遗传多样性的方法,即直接测定遗传物质本身DNA序列的变异。从不同水平上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各种方法在灵敏度、可行性以及检测目的等方面差别很大,目前检测遗传多样性的常用手段基本上是以形态学性状为主的表型分析和分子水平的检测。 1、形态学(表型)检测 从形态学或表型性状上来检测遗传变异是最古老也最简便易行的方法。由于表型和基因型之间存在着基因表达、调控、个体发育等一系列复杂的中间环节,如何根据表型性状上的差异来反映基因型上的差异就成为用形态学方法检测遗传变异的关键。 通常所利用的表型性状主要有两类。 2

①是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单基因性状(如质量形态性状、稀有突变等型性状),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果蝇的眼色、翅形,人类的ABO血型等;居群中出现的一些稀有突变(如植物的白化、花柱异长等)。由于生物居群中这类单基因性状很少,而且一些稀有突变往往对生物体具有有害。如致死、半致死,故传统方法所利用的形态标记只能代表极少数的基因位点,而且这些位点都是多态的,换言之,利用表型性状检测出的基因位点十分有限,而且这些位点都是可变的(多态的),因此无法知道基因组中不变位点的比例,也就无法客观地度量遗传变异的大小。 由于天然居群中,单基因性状很少,用其作为遗传标记来研究遗传多样性主要还是针对一些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农作物、林木和园艺作物及其野生近缘种等,而且多利用这类单基因标记来研究交配系统、基因流和选择等进化因素。相比之下,针对数量性状的研究则由来己久,通过对这些数量性状的研究同样能分析居群的遗传变异水平和遗传结构,这类研究己在大量的植物天然居群中开展,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资料。研究的性状包括具有系统学价值的形态性状,也包括与植物适应相关的生理和生活史特性。 ②另一类是根据多基因决定的数量性状(如大多数形态性状、生活史性状)。(如习性、物候、结实量、种子萌发和休眠、生活力等然而,由于这些数量性状既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也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加上决定这些性状表达的都是一些效果微小、交互作用明显的多基因系统,研究的困难很大。但由于这类表型性状的变异往往具有适应和进化上的意义,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能初步了解类群遗传变异的大小,更有助于了解生物适应和进化的方式,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因此,不少研究试图从形态学水平上对稀有种和广布种的遗传变异进行对比研究。 2、染色体检测 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是基因的携带者。与形态学变异不同,染色体变异(畸变)必然导致遗传变异的发生,是生物遗传变异的重要来源。 除了数目和结构上的变异外,染色体水平上的多样性还可体现在染色体的形态(着丝点位置)、缢痕和随体等核型特征上,这些特征的变异使种内出现细胞型的多样性。随着染色体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分带技术、细胞原位杂交方法的应用,无疑能在染色体水平上揭示出更多的遗传多样性。 3

显微镜技术的改进,建立了染色体核型和带型分析技术来鉴别宏观物种的分类及核型演化。核型是指把动植物、真菌等的某一个体或某一分类群的体细胞内整套染色体显微摄影后再放大照片,按照染色体相对长度、臂指数、着丝粒指数、染色体臂数等4个参数将所有染色体作系统排列,可代表一个物种的染色体特征,染色体分带技术是将某物种染色体制片,用不同物化手段处理,再用不同染料染色,在荧光激发下染色体臂会显示出不同的带型,如G带,C带,N带等,可明确鉴别许多物种核型中的任一条染色体。此外,染色体结构变异如缺失、易位,非整套染色体变异如缺体、单体、三倍体等都各有其特定的细胞学特征,也可作为一种细胞标记。 3、分子检测 1)等位酶水平 等位酶是由单位点上等位基因编码的同工酶,是借助于特定的遗传分析方法确定的一种特殊的同工酶。由于等位酶谱带同等位基因之间的明确关系,使其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遗传标记,是近一二十年来检测遗传多样性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迄今己积累了十分丰富的资料,并在采样原则、实验方法、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面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标准,尤其是建立了度量遗传变异和居群遗传结构的定量指标,使整个生物界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可以在共同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它具有方便、省时、操作简便、分析简单、易于对比、经齐的优点。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与等位酶标记相关的各种电泳、染色、遗传分析和数据处理的统计分析左法也比较成熟。并建立起检测种群遗传分化、遗传多样性和基因流的定量指标,形成了一套统一的标准,这样不同的物种的遗传多样性就可以在同一水平进行比较。现在它已经成为研究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基因流、亲本分析、繁殖方式和交配系统的一种常用的技术。 多态位点比例(P)和平均期望杂合度(He)均是衡量遗传多样性水平的指标。前者表示多态位点(有2个以上等位基因的位点)在总位点中所占的比例;后者表示在满足遗传平衡条件下,每个个体带有杂合位点的比例或者在每个位点上呈杂合状态的个体的比例,由次可见,各类生物中的遗传变异水平都能以数值的形式表示出来,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生物中遗传变异的数量是很高的。以变异水平较低的鸟类为例,其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0. 14;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 042,也就是说,假如鸟类平均有1万个结构基因,则应有1450个基因位点是多态的,平均每个个体大约有420个位点是杂合的,因此每个个体都 4

具有产生2420种不同配子的潜力,由这些配子组合成的基因型种类无疑是个天文数字。这正是自然界无法找到两个遗传基础完全相同个体的原因。从表4还可以看出,无脊椎动物的遗传变异水平比脊推动物高得多, 前者多态位点比率(0. 469)接近后者(0.247)的2倍,而平均杂合度则为后者的2倍多(0.134对0. 060)。植物的变异水平也很高,接近无脊椎动物的水平。然而,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遗传变异水平会依类群或物种生物学特性不同而有很人的差别。如同是植物,自花授粉物种与异花授粉物种之间在遗传多样性上平均相差3倍左右

等位酶方法不仅能定量地估计遗传变异水平的高低,还可以有效地度量居群的遗传结构,即遗传变异在居群中的分布。了解居群的遗传结构对进化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尤为重要。因为不同的居群遗传结构是各种进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决定了物种保护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和措施。 分布地域广、寿命长、基因交流频繁、结实量高以及处于演替阶段末期群落中的物种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而影响居群遗传结构的最重要因素是繁育系统方式和基因交流程度。 5

2)DNA水平 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遗传信息就是DNA的碱基排列顺序。因此,直接对DNA碱基序列的分析和比较是揭示遗传多样性最理想的方法。但是,除了几种模式生物外,要想进行DNA全序列分析在可预见的将来都是不现实的,更不用说基于个体水平上的检测。因此,目前DNA分析技术主要是针对部分DNA进行的。从原理上可大致分为两类: ①DNA直接测序:分析一些特定基因或DNA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度量这些片段DNA的变异性; 直接测序是一件费时、费力、经济投入很大的工作,尤其是在被分析的个体数量较大时不太现实;加上目前测序工作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保守的DNA片段,如Ribisco大亚基基因、DNA部分片断,序列分析主要应用在动植物系统发育推断和宏观进化研究方面。 ②DNA分子标记:检测基因组的一批识别位点,从而估测基因组的变异性。对特定基因组或DNA片段识别位点的研究则十分普遍。 ①RFLP技术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是第一代分子标记技术,它是用已知酶切位点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待研究的DNA,经过电泳、分离Southerm印迹。然后与来自基因组文库或cDNA文库的探针杂交,最后用放射自显影显色或荧光检测与探针互补的DNA片段。由于每种限制性酶只能识别专一的碱基序列,DNA序列的变化将会导致酶切位点的减少或增加或两个酶切位点距离的变化,并表现沈限制性片段长度的变化,从而揭示DNA多态性。RFLP是显性标记,且灵敏度高,可重复性强,在构件遗传图谱、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析居群间和居群内的遗传与变异、居群间的基因流以及亲缘关系是强有力的工具。但RFLP也存在可选择的内切酶数目有限、操作复杂、成本高等缺点。 ②AFLP技术 Zabeau等1993年发明的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是另一种PCR和RFLP相结合分子标记的技术,其基本思想是对基因组DN A酶切片段的选择性扩增,进行AFI一分析前要把DNA用适合的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然后接上人工合成的双链接头,作为PCR扩增的模板。扩增后用聚丙烯酞胺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