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5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人类干扰程度评估

合集下载

量化生物多样性

量化生物多样性

量化生物多样性在当今的生态环境中,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已成为全球的焦点。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对生物多样性进行科学、准确、持续的监测和管理。

本文将探讨量化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方法和技术,以及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的相关实践。

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的基石,为人类提供了食物、药品、工业原料等丰富的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量化生物多样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物多样性的变化趋势,为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传统调查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分类学研究等。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直观、全面的生物多样性数据,但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和时间。

遥感技术:利用卫星或无人机遥感技术,可实现对生物多样性分布和变化的快速、大面积监测。

遗传分析技术:通过DNA条形码等技术,可以准确鉴定物种,了解物种的遗传特征和演化关系。

生态系统模型:利用生态系统模型,可以模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预测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物种分布和数量。

全球生物多样性监测计划(GBEP):该计划旨在通过整合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为各国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提供支持。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CBCGDF):作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环保组织之一,CBCGDF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推动绿色发展。

Amazon谯味龙:该组织在亚马逊雨林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和保护工作,促进当地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量化生物多样性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地球生物资源至关重要。

通过综合运用传统调查方法、遥感技术、遗传分析技术和生态系统模型等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更全面、深入地了解生物多样性状况,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实践案例也表明了量化生物多样性在保护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我们还面临着许多挑战。

我们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应用,提高生物多样性监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数据的整合和分析。

生态足迹

生态足迹

我国划定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根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我国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更进一步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这是记者从10月13日召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编制交流研讨会上获悉的。

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自然资源以及主要保护对象分布特点等因素,将全国划分为8个自然区域,即东北山地平原区、蒙新高原荒漠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区、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南高山峡谷区、中南西部山地丘陵、华东华中丘陵平原区和华南低山丘陵区。

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类型的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态功能以及物种的丰富程度、珍稀濒危程度、受威胁因素、地区代表性、经济用途、科学研究价值、分布数据的可获得性等因素,划定了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包括大兴安岭区、三江平原区、祁连山区、秦岭区等32个内陆陆地及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以及黄渤海保护区域、东海及台湾海峡保护区域和南海保护区域等3个海洋与海岸保护优先区。

根据总体目标和战略任务,综合确定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10个优先区域及30个优先行动。

10个优先区域包括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政策与法律体系、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加强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等。

WWF:人类资源需求已超出地球生态承载力50%世界自然基金会(WWF)10月13日发布了《地球生命力报告》。

调查分析指出,热带物种的种群数量正在急剧下降,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已经超出了地球生态承载力的50%。

“地球病了!”世界自然基金会副首席代表李琳博士对记者表示,“这个报告是在为生病的地球把脉,找出病症。

”两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报告》是世界自然基金会与伦敦动物学学会和全球足迹网络共同完成的。

该报告以地球生命力指数为指标衡量了2500多个物种、近8000个种群的健康状况。

报告显示,自1970年以来,地球生命力指数下降了30%,这表明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生态系统基础物种的健康程度下降了30%。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展,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日益严重。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研究进展,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为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的历史和现状进行回顾,阐述生物多样性调查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以及近年来在调查范围和精度上的提升。

接着,文章将重点介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情况,以及保护区建设、物种恢复等保护措施的成效。

本文还将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划定、濒危物种保护遗传学研究等。

通过深入分析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与保护的研究进展,本文旨在揭示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和建议,为推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的广泛关注,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二、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进展近年来,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工作取得了显著进展。

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日益增强,国家层面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通过实施一系列生物多样性调查项目,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在调查范围方面,中国的生物多样性调查已经覆盖了从森林、草原、湿地到海洋等各类生态系统。

通过广泛的野外调查和数据分析,科研人员不仅记录了大量的物种信息,还深入了解了这些物种的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物种发现方面,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不断刷新记录。

近年来,随着调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调查区域的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新物种被发现并得到了科学描述。

这些新物种的发现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宝库,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更多研究素材和思路。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设计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划定技术指南设计
表1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评价参数ω参考取值
土地利用类型
耕地
高覆盖林地
低覆盖林地
灌丛
草地人工用地Fra bibliotek其他ω取值
0.5
2
1
1
0.5
0.1
0.1
注:高覆盖林地为覆盖度>30%,低覆盖林地为覆盖度<30%。
(3)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重要性评价
①基于物种的方法
以珍稀濒危、特有动植物为保护目标,具体包括濒危种、特有种、一级和二级保护物种等,全面收集区域动植物多样性和环境资源数据,建立物种分布数据库。根据关键物种分布点的环境信息和背景信息,应用物种分布模型(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SDMs)量化物种对环境的依赖关系,从而预测任何一点某物种分布的概率,结合关键物种的实际分布范围最终划定确保物种长期存活的保护红线。
附件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红线
划定技术指南(试行)
环境保护部自然生态保护司
生态红线划定技术组
二○一四年一月
前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导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指南。
国家生态保护红线体系是实现生态功能提升、环境质量改善、资源永续利用的根本保障,具体包括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安全底线和自然资源利用上线(简称为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本指南主要内容包括生态功能红线的定义、类型及特征界定,生态功能红线划定的基本原则、技术流程、范围、方法和成果要求等。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中国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生物多样性调查问卷篇一:中国生物多样性与保护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发展及保护研究报告》中国国土辽阔,海域宽广,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加之有较古老的地质历史(早在中生代末,大部分地区已抬升为陆地),孕育了极其丰富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物种,及其繁复多彩的生态组合,是全球12个“巨大多样性国家”之一。

中国是地球上种子植物区系起源中心之一,承袭了北方第三纪、古地中海古南大陆的区系成分;动物则汇合了古北界和东洋界的大部分种类。

中国的种子植物有30000余种,仅次于世界种子植物最丰富的巴西和哥伦比亚,居世界第三位,其中裸子植物250种,是世界上裸子植物最多的国家。

中国有脊椎动物6300余种,其中鸟类1244种,占世界总数的13.7%,中国有鱼类3862种,占世界总数的20.0%,都居世界前列。

不仅如此,特有类型之多,更是中国生物区系的特点。

已知脊椎动物有667个特有种,为中国脊椎动物总种数1的10.5%,种子植物有5个特有科,247个特有属,17300种以上的特有种。

中国拥有众多有“活化石”之称的珍稀动、植物,如大熊猫(Ailuropodamelanoleuca)、白鳍豚(Lipotesvexillifer)、文昌鱼(Branchiostomabelcheri)、鹦鹉螺(Nautiluspompilius)、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biloba)、银杉(Cathayaargyrophylla)和攀枝花苏铁(Cycaspanzhihuaensis)等等,是人所共知的。

中国有7000年以上的农业开垦历史,中国农民开发利用和培育繁育了大量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其丰富程度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这些栽培植物和家养动物不仅许多起源于中国,而且中国至今还保有它们的大量野生原型及近缘种。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201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 Word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HJ 192-2015代替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Technical Criterion for Ecosystem Status Evaluation(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

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2015-03-13发布2015-03-13实施环境保护部发布目次前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工作流程图 (3)5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 (3)6 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及计算方法 (7)附录A(资料性附录)指标含义及数据来源 (19)附录B(规范性附录)二级指标计算方法 (24)前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评价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和各指标计算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县域、省域和生态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评价,生态区包括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

本标准于2006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本次修订主要内容:——优化生态环境状况和各分指数的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新增生态功能区、城市/城市群和自然保护区等专题生态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计算方法。

自本标准实施之日起,《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92—2006)废止。

本标准附录A和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修订。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青海省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深圳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辽宁省环境监测实验中心、环境保护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

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5年3月13日批准。

本标准自2015年3月13日起实施。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

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环境保护部(已撤销),中国科学院•【公布日期】2008.07.18•【文号】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施行日期】2008.07.1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公告(2008年第35号)关于发布《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的公告根据国务院《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编制了《全国生态功能区划》。

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二○○八年七月十八日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环境保护部中国科学院二〇〇八年七月)目录前言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1. 指导思想2. 基本原则3. 目标二、区划方法与依据1. 生态系统空间特征2. 生态敏感性评价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评价三、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 分区方法2. 区划方案四、生态功能区类型及概述1. 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2. 土壤保持生态功能区3. 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4.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5. 洪水调蓄生态功能区6. 农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7. 林产品提供生态功能区8. 大都市群9. 重点城镇群五、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六、生态功能区划实施的保障措施附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方案附二全国重要生态功能区域前言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在全国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区域生态特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异规律,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生态保护工作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定性型管理向定量型管理转变、由传统型管理向现代型管理转变的一项重大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手段,是指导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的重要依据。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环保部印发《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为落实《环境保护法》《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等关于加强重要区域自然生态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增加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生态空间的要求,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2008年印发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基础上,联合开展了修编工作,形成《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

现予以发布。

附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修编版)环境保护部中科院2015年11月13日抄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2015年11月23日印发前言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生态系统格局、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空间分异规律,将区域划分成不同生态功能的地区。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以全国生态调查评估为基础,综合分析确定不同地域单元的主导生态功能,制定全国生态功能分区方案。

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分区管理、构建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规划、维护区域生态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先后出台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生态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与积极成效。

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低,生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突出。

生态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十八大明确提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安全格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和扩大绿地、水域、湿地等生态空间”。

党和政府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对进一步开展全国生态功能区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2008年发布的《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在生态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