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

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
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

目次

前言................................................................................................................................................... i 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则 (3)

5 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确认 (6)

6 因果关系分析 (8)

7 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 (8)

8 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 (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2)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和相关技术标准 (14)

附录C(资料性附录)常用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16)

附录D(资料性附录)生态系统服务实物量和价值量评估指标与方法 (18)

i

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技术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

本标准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生物多样性损害的评估,不适用于低等生物的损害评估,不适用于海洋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1678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GB/T 3858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HJ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 627 生物遗传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技术导则

LY/T 2242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LY/T 2899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

DB45/T 157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物多样性影响

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第II 版)(环办〔2014〕90 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环办〔2014〕118号)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办政法〔2016〕67号)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环办政法〔2016〕67号)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国家林业局令〔2017〕46号)

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5号)

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号)

全国动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号)

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号)

1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

指所有来源的各种生物体,以及陆地、海洋及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资源三个层次。

3.2

生态系统ecosystem

指由植物、动物及微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动态、复合的功能单位。

3.3

物种species

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繁殖,并能够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3.4

生物遗传资源biological genetic resources

指具有实际或潜在价值(包括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价值)的,来自植物、动物、微生物或其他来源的任何含有遗传功能单位的材料,包含物种及物种以下的分类单元(亚种、变种、变型、品种、品系、类型)。

3.5

生物多样性损害biodiversity damage

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对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生物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要素造成的有害影响,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受损和服务功能降低甚至丧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减少或密度降低,栖息地面积缩减和破碎化,生物遗传资源丧失或流失等。

3.6

生态系统服务ecosystem service

指生态系统直接或间接为人类提供的惠益,包括产品供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固碳释氧、空气净化等服务功能。

3.7

生物多样性基线biodiversity baseline

指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未发生时,区域内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状态。

3.8

生物多样性恢复biodiversity restoration

指生物多样性损害发生后,采取各项必要的、合理的措施将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恢复至基线水平,同时补偿期间损害。按照恢复目标和阶段不同,生物多样性恢复可包括基本恢复、补偿性恢复和补充性恢复。

4 总则

4.1 评估原则

4.1.1 协调性原则

评估工作应严格遵循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和技术标准规定的要求,做到与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相协调。

4.1.2 科学合理原则

从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事实出发,通过现场调查、环境监测、模型分析等过程,科学分析受损原因和程度。评估工作结果符合科学规律,并与客观事实相符。

4.1.3 分类分级原则

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生物多样性要素的特点、威胁因素和损害发生特征,采用相应的工作程序和技术方法开展损害程度调查评估。

4.2 评估工作程序

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工作包括评估准备、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因果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报告编制。评估实践中,应根据评估委托事项开展相应的工作,可根据评估委托事项适当简化工作程序。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基本工作程序见图1。

4.2.1 评估准备

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座谈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生物多样性损害事件发生区域的背景资料,分析生物多样性损害事件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征,确定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的内容、对象和范围,初步甄别主要损害评估因子、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编制评估工作方案,明确下阶段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

4.2.2 损害调查

根据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工作方案,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损害事件发生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和损害因素的现状调查或相关资料收集。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应编制调查方案,明确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的目标、内容、方法、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措施,并进行专家论证。

4.2.3 因果关系分析

基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和生物多样性损害事实的调查结果,分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与生物多样性损害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4.2.4 损害实物量化

对比生物多样性损害事件发生前后受损区域生物多样性及其服务现状与基线的变化情况,确定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对象、程度和范围,计算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

4.2.5 损害价值量化

编制并比选生物多样性恢复方案,估算恢复工程量和工程费用,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生物多样性损害数额,或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与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参见附录B),计算生物多样性损害数额。

4.2.6 评估报告(意见)书编制

编制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报告(意见)书,同时建立完整的评估工作档案以备追溯。

4.3 评估报告(意见)书编制总体要求

评估机构应根据委托方的委托事项,编制评估报告书或评估意见书。评估报告书的格式和内容要求参见附录A。评估意见书包括生物多样性损害确认、因果关系分析、生物多样性损害量化及损害评估中涉及的特别事项等。

图1 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基本工作程序

5 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确认

5.1 损害因素调查

a)收集分析评估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的相关资料,开展现场踏勘和采样分析等,掌握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的基本情况。

b)掌握评估区域的环境污染行为的发生时间、地点,污染排放方式、排放去向、排放频率、特征污染物、排放浓度、排放过程、排放总量等情况。

c)掌握评估区域的开发建设、毁林造田、湿地围垦、草原开垦、填海造地等生态破坏行为的破坏方式、破坏对象和影响范围等情况。

d)掌握评估区域的非法采挖、非法捕捞、乱砍滥伐、乱捕滥猎等不合理开发利用的方式、对象和影响范围等情况。

e)分析评估区域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产生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可能路径、途径和机制。

5.2 生物多样性调查

通过现场踏勘、生物多样性调查、文献查阅等方式,查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生前、损害期间、恢复期间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变化情况。调查内容包括:

a)调查评估区域内生态系统类型、面积、分布、结构和功能状况,重点调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变化情况;

b)调查评估区域内植物群落的类型和层次结构,动物种群的结构特征、行为特征。根据保护级别和受损害程度确定优先调查顺序,着重识别评估区域的指示物种,以及指示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和生境特征及其变化情况;

c)调查评估区域内的野生动植物物种的种类、数量、密度、丰度等指标状况,重点调查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土著种、建群种和地方特有种等;

d)调查评估区域内重要物种的栖息地状况,包括栖息地面积、分布和破碎化程度;

e)调查评估区域的生物遗传资源状况,包括野生近缘物种、地方品种、特有品种、天然的重要经济物种等。

5.3 调查方法

开展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主要调查方法包括:

a)背景资料调查收集和损害因素调查方法参见HJ 19、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第II 版)(环办〔2014〕90 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环办〔2014〕118号)、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环办政法〔2016〕67号)等国家和行业的生态环境调查标准与技术规范;

b)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参见HJ 19、DB 45/T 1577、LY/T 2242、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全国动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和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等国家和行业的调查观测标准与技术规范,具体参见附录B。

5.4 基线的确定方法

选择适当的方法开展调查并确定基线。基线确定方法包括:

a)历史数据。优先利用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损害行为发生前的历史数据确定基线。数据来源包括历史监测、专项调查、学术研究等反映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历史数据;

b)对照数据。当缺乏评估区域的历史数据或者历史数据不满足要求时,可选择一个或多个与评估区域可比且未受到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对照区域”确定基线。“对照区域”应与评估区域的生物多样性特征、野生动植物种群及栖息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等具有可比性;

c)利用模型。可考虑构建环境污染物浓度、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影响程度与范围与生态系统结构及服务、生物物种的种群密度、多度、物种栖息地面积等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指标间的剂量-反应关系来确定基线;

d)标准基准。参考环境基准或国家和地方发布的环境质量标准,如GB 3097、GB 3838、GB 11607、GB 15618、GB 36600和GB/T 14848等确定基线。

当基线确定所需数据充分时,优先选择a)和b)确定基线,当历史数据或对照数据不可行时,可选择c)和d)确定基线。

5.5 生物多样性损害确定

通过对比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现状与基线,确定评估区域生物多样性是否受到损害以及损害的类型。

生物多样性损害确认应满足以下任一条件:

a)评估区域生态系统面积减少、质量下降或服务功能降低,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b)评估区域植被覆盖度或生物量降低,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c)评估区域目标物种的种群数量或密度降低、种群结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改变或栖息地改变或个体正常生长受到影响,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d)评估区域物种多样性指数(多度、丰度等)降低,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

d)评估区域生物遗传资源因种群数量、地理范围、种群大小及衰退情况、成熟个体数或种群灭绝可能性发生改变,且与基线相比存在统计学显著差异,导致生物遗传资源等级降低(等级划分标准参照HJ 626);

f)造成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其他情形。

6 因果关系分析

通过文献查阅、现场调查、专家咨询和生态实验等方法,分析环境污染、乱砍滥伐、非法捕捞、违规工程建设、侵占围垦等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损害原因与作用方式,建立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和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因果关系链条,分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可能性。因果关系判定原则具体包括:

a)存在明确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

b)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等行为与生物多样性损害具有关联性;

c)生态系统面积、物种种群数量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受到损害;

d)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的行为先于损害的发生;

e)可以排除人为或自然因素对生物多样性损害的贡献;

f)通过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确定各种因素对生物多样性损害的贡献率。

7 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

生物多样性损害的实物量化包括损害程度量化和损害范围量化。

7.1 损害程度量化

损害程度量化是确定生物多样性等各项指标的受损害现状,并与基线水平相比较,分析生物多样性相关指标的减少或降低的程度。对于生态系统,重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损害程度,包括产品供给、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等;对于陆生野生动植物和生物遗传资源,重点分析物种或品种的种类、数量、多度、密度等受损情况。对于水生生物,还可重点分析具有重要社会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和指示生物的生物量,参照GB/T 21678。

7.1.1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实物量化方法参见GB/T 38582和LY/T 2899,可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和评估区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指标,确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损害程度或损害量。

K=|S?B|/B(公式1)

式中:K——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损害程度;

B——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基线水平;

S——损害发生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水平。

K′=|S′?B′|(公式2)

式中:K'——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受损量;

B'——损害发生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

S'——损害发生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量。

7.1.2 物种多样性

从重点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特有种或指示物种的减少量,以及物种多样性变化量两个方面进行量化。

a)重点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地方特有种或指示物种减少量(ΔS)按公式3计算。

ΔS=NB-NP(公式3)

式中:NB——基线水平下的重点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地方特有种或指示物种数;

NP——损害影响范围下的重点保护物种、珍稀濒危物种、地方特有种或指示物种数。

b)物种多样性变化按公式4计算。

ΔBD i=BD i0-BD i(公式4)

式中:ΔBD i——第i类生物多样性指数变化量;

BD i0——基线水平下第i类生物多样性指数;

BD i——损害发生后的第i类生物多样指数。

生物多样性指数可以采用香农-威纳指数,见公式5:

H=?∑(P i)(ln P i)(公式5)

式中:H——物种多样性指数;

P i——第i物种个体数与所有物种个体总数的比值。

7.1.3 水生生物生物量

根据区域水环境条件和对照点水生生物状况,选择具有重要社会经济价值的水生生物和指示生物进行量化,具体按公式6计算。

Y l =∑D i×R i×A p(公式6)

式中:Y l——生物资源(包括鱼、虾、贝等水产品)损失量,单位为kg 或尾;

D i——近3 年内同期第i种生物资源密度,单位为kg/km2或尾/km2;

R i——第i种生物资源损失率,%;

A p——受损害面积,单位为km2。

生物资源损失率按公式7计算。

R=D?D P×100%?E(公式7)

式中:R——生物资源损失率,%;

D——近3年内同期水生生物资源密度,单位为kg/km2 或尾/km2;

D p——损害后水生生物资源密度,单位为kg/km2 或尾/km2;

E——回避逃逸率,%,取值参考GB/T 21678。

7.2 损害范围量化

根据生物多样性损害确认和损害程度量化的结果,综合利用现场调查、环境监测、遥感分析和模型预测等方法,依据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范围、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的影响范围与程度大小确定生物多样性损害的空间范围。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的时间范围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发生日期为起点,持续到受损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服务恢复至基线为止。

7.3 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方法

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的常用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空间分析、模型模拟、专家咨询等方法,并对不同方法量化结果的不确定性进行分析。 8 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

8.1 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内容和方法

a )对于造成的生态系统损害,如果生态系统可恢复,损害价值应根据将生态系统恢复至基线需要开展的恢复工程措施的费用进行计算,同时,还应包括生态系统损害开始发生至恢复到基线水平的期间损害。

b )

如果既无法将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至基线,也没有可行的补偿性恢复方案弥补期间损害,或只能恢复部分受损的生物多样性,则应采用生态系统服务或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参见附录C 、GB/T 38582和LY/T 2899)对生态系统的永久性损害进行价值评估,计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损害数额。应根据生态系统的类型特点,确定所需评估的服务功能、评估指标和价值量评估方法,具体可参见附录D 。

c )当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造成野生动物直接死亡的,并导致种群数量减少的,价值量化可参照《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国家林业局令2017年第46号)和《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年第5号)执行。造成野生植物资源的减少、破坏和毁损的,有市场价格的,按市场价格;没有市场价格的,参照相近分类阶层的市场价格。生物遗传资源损害价值量化参照HJ 627。 野生动物死亡损害数额按照公式8计算。

V =∑V wi ×δwi ×N i n i (公式8)

式中:V ——野生动物死亡损害数额;

V wi ——野生动物基准价值,参照《水生野生动物基准价值目录》和《陆生野生动物基准价值标准目录》确定;

δwi ——野生动物生态服务功能调节系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物种取值10,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取值6,非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取值3;

N i ——野生动物死亡数量,i 为物种类型。

8.2 生物多样性损害恢复效果评估

生物多样性恢复效果评估的方法包括生物多样性调查、座谈走访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生物多样性恢复方案实施后,应跟踪生物多样性恢复方案执行情况、恢复目标达成情况、恢复效果以及公众对恢复行动的满意度等。定期开展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生态系统恢复状况调查,如果基本恢复或补偿性恢复未达到预期效果,应进一步量化损害,制定并筛选补充性恢复方案。

附录A

(资料性附录)

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A.1 基本情况

写明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委托方、委托评估事项和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机构;写明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的背景,包括损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和经过;简要说明生态环境损害发生地的社会经济背景、环境敏感点、造成潜在生物多样性损害的污染源、污染物等基本情况。

A.2 评估方案

A.2.1 评估目标

依据委托方委托评估事项,详细写明开展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的目标。

A.2.2 评估依据

写明开展本次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标准和技术规范等。

A.2.3 评估范围

写明开展本次评估工作初步确定的生物多样性损害的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及确定时空范围的依据。

A.2.4 评估内容

写明本次评估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对象和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内容(生物多样性损害确认、因果关系分析和损害数额量化等)。

A.2.5 评估方法

详细阐明开展本次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工作的技术路线及每一项评估工作所使用的技术方法。

A.3 评估过程与分析

A.3.1 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确认

详细介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调查和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方案,包括资料收集、现场踏勘、座谈走访、采样方案、检测分析、质量控制等过程,写明调查确认结果,包括是否存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以及行为方式,是否存在生物多样性损害及损害类型等。

A.3.2 因果关系分析

详细阐明本次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中鉴定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行为与生物多样性损害间因果关系所依据的标准或条件,以及分析因果关系所采用的技术方法。详细介绍因果关系分析过程中所依据的证明材料,现场踏勘、监测分析、实验模拟、数值模拟等过程和结果。写明因果关系分析的结果。

A.3.3 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

详细阐明本次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中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所依据的标准和条件,以及量化生物多样性损害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给出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的结果,即生物多样性损害的类型、时空范围及损害程度。

A.3.4 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

详细阐明本次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中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所依据的标准、规范,所采用的评估方法,以及相应的证明材料。明确界定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的范围,即包括哪些类型的损害以及每种类型损害量化的构成。对于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如采用基于恢复目标的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方法,应阐述确定生物多样性恢复方案的原则与过程,给出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的结果。

A.3.5 生物多样性损害恢复方案筛选

详细阐明各备选生物多样性恢复方案的工作量、持续时间、实施成本,介绍各方案的有效性、合法性、技术可行性、公众可接受性、环境安全性和可持续性,提供数据来源与依据。

A.4 评估结论

针对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委托事项,写明每一项生物多样性损害的评估结论,包括生物多样性损害确认结论、因果关系分析结论和生物多样性损害量化结论。

A.5 特别事项说明

阐明报告的真实性、合法性、科学性。明确报告的所有权、使用目的和使用范围。阐明报告编制过程及结果中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

A.6 签字盖章

鉴定人签字,并加盖评估单位公章。

A.7 附件

附件包括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工作过程中依据的各种证明材料、评估实施方案、现场调查监测方案、现场调查监测报告、实验方案与分析报告等。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和相关技术标准

附录C

(资料性附录)

常用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B.1 直接市场价值法

B.1.1 生产率变动法

生产率变动法也称作观察市场价值法,是利用生产率的变动来评价环境状况变动的方法。该方法适用于衡量在市场上交易的资源或生态产品和服务的使用价值,用资源或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格和数量信息来估算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总的效益或损失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之和。

B.1.2 剂量-反应法

剂量反应法也称为生产率法或生产要素收入法,将产出与生产要素(如土地、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的不同投入水平联系起来。该方法的适用条件有:

a) 环境变化直接导致销售的某种商品(或生态产品或服务)的产量增加或减少,同时影响明确且能够观察或根据经验测试;

b) 市场功能完好,价格是经济价值的有效指标。

B.1.3避免损害成本法

避免损害成本法指个人为减轻损害或防止环境退化或生态系统服务减少引起的效用损

失而需要为市场商品或服务支付的金额。可用于评估净化的空气和水等非市场商品的价值。

B.1.4恢复成本法

治理成本是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治理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所需要的支出。治理成本法适用于环境污染所致生物多样性损害无法通过恢复工程完全恢复、恢复成本远远大于其收益或缺乏生物多样性损害恢复评价指标的情形。

B.1.5替代成本法

替代成本法在自然资源的效益和生态系统服务虽然没有可直接交易的市场,但是若这种效益和服务的替代品已被市场化的情况下,通过对替代品的花费进行估算来代替相应的效益或服务的价值。用人工的手段获得与自然资源相同的功能或生态系统服务时产生的费用可被看作是该功能或服务的价值。

B.2 揭示偏好法

B.2.1 内涵资产定价法

内涵资产定价法又称作享乐价格法,是根据人们为优质环境或生态系统服务的享受所支付的价格来推算环境质量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一种估价方法,即将享受某种产品由于环境或生态系统服务的不同所产生的差价,作为环境或生态系统服务差别的价值。此方法的出发点是某一财产的价值包含了它所处的环境质量或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如果人们为某一地方与其它地方相同的房屋和土地支付更高的价格,且其它各种可能造成价格差别的非环境因素都加以考虑后,剩余的价格差别可以归结为环境和生态系统服务因素。

B.2.2旅行费用法

旅行费用法是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娱乐价值时最常用的方法。利用人们去往生态系统的花费以及游客人数、旅游次数和游客的社会经济属性等测算出旅游者对景点的需求函数。由需求函数可以进一步获得消费者剩余,景点的旅游价值便是消费者的费用和消费者剩余之和,这两者实际上反映了消费者对该景点的支付意愿。利用消费者对景点的需求函数可以获得自然资源质量的改变引起的景点的价值的变化,从而估算出自然资源的变化造成的经济损失或者带来的收益。

B.3 陈述偏好法

B.3.1 条件价值法

条件价值法也叫做权变评价法或或然估计法,条件价值评估法用调查技术直接询问人们的环境偏好。当缺乏真实的市场数据,甚至也无法通过间接的观察市场行为来赋予环境资源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通常采用条件价值评估(CVM)技术。该技术特别适用于选择价值占有较大比重的独特景观、文物古迹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B.3.2 选择试验模型法

选择试验模型法基于效用最大化理论,采用问卷为被调查者提供由资源或环境物品的不同属性状态组合而成的选择集。让被调查者从每个选择集中选出自己最偏好的一种方案,研究者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偏好运用经济计量学模型分析出不同属性的价值以及由不同属性状态组合而成的各种方案的相对价值。

B.4 效益转移法

效益转移法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是一种非市场资源价值评价方法。若非市场资源价值受时间、空间和费用等条件限制,可适用此方法。效益转移法的适用条件如下:

a)对参照区的要求:要确定参照区的范围和规模,包括区域人口规模,评估中所需要的数据需求(如价值的类型: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或总价值)。

b)对评估区和参照区的相关性的要求:评估区的环境资源的质量(数量)及其变化与参照区的资源质量(数量)及其预期变化应相似。

附录D

(资料性附录)

生态系统服务实物量和价值量评估指标与方法

18

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

目次 前言................................................................................................................................................... i i 1 适用范围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2) 4 总则 (3) 5 生物多样性损害调查确认 (6) 6 因果关系分析 (8) 7 生物多样性损害实物量化 (8) 8 生物多样性损害价值量化 (10) 附录A(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报告书的编制要求 (12) 附录B(资料性附录)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和相关技术标准 (14) 附录C(资料性附录)常用的资源环境价值评估方法 (16) 附录D(资料性附录)生态系统服务实物量和价值量评估指标与方法 (18) i

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技术导则 1 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损害程度评估的一般性原则、程序、内容、技术要求和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因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或不合理开发利用行为导致的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 本标准不适用于因核与辐射所致生物多样性损害的评估,不适用于低等生物的损害评估,不适用于海洋生物多样性损害评估。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本标准内容引用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 36600 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 GB/T 14848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21678 渔业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计算方法 GB/T 38582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 HJ 19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 HJ 627 生物遗传资源经济价值评价技术导则 LY/T 2242 自然保护区建设项目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技术规范 LY/T 2899 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评估规范 DB45/T 1577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物多样性影响 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第II 版)(环办〔2014〕90 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阶段环境损害评估推荐方法(环办〔2014〕118号)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总纲(环办政法〔2016〕67号) 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损害调查(环办政法〔2016〕67号) 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方法(国家林业局令〔2017〕46号) 水生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价值评估办法(农业农村部令〔2019〕5号) 全国植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号) 全国动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号) 全国淡水生物物种资源调查技术规定(试行)(环境保护部公告〔2010〕27号) 1

生物多样性评估

生物多样性评估 摘要 生物多样性由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部分组成。由于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各层次中研究最成熟的层次,故我们将物种多样性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传统生物多样性的度量模型,我们知道有两个评估生物多样性的指标,即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考虑到传统度量模型在使用时,多以物种相对多度作为群落多样性测度的变量,因而其计算结果在某种程度上就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某种不合理性。为此我们引进改进后的DIV多样性指数模型,该模型是对物种丰富度指数的推广,着重强调个体数量对群落多样性贡献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指标构建原则和层次分析法,特别针对森林生态系统并在原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又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了两个评价指标,即森林物种多样性综合指数和森林濒危植物多样性综合指数,以此扩大评价指标的范围,使对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更加全面有效。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层次分析法 一、问题重述 2010年是联合国大会确定的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已经越来越被人类社会关注,相关的大规模科研和考察计划也层出不穷。但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考察计划都面临着一个基本的问题:如何评价被考察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针对这一问题,许多专家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评价方法,但现在还缺少一种能全面考虑不同因素对生物多样性进行测定的方法。于是在此背景下,本文要求建立一种合理的数学模型,设计一个全面而有效的评价生物多样性的指标,以利于今后考察和科研工作。 二、问题分析 在全面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我们首先对生物的多样性的概念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就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他们生存环境的总称, 具体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1[。 生物的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由于考虑到物种多样性指标体系的研究是生物多样性综合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且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植物的物种多样性相对比较容易测定,因此本文我们着种通过分析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指标来间接 给出评价生物多样性的指标]2[。

多样性指数介绍

多样性指数 多样性指数是用来描述一个群落的多样性的统计量。在生态学中,它被用来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在经济学中可以用来描述一个地区中经济活动的分布。多样性指数经常被用来估算任何一个群落,每个成员都属于一个独特的群体或物种。在很多情况下,多样性指数的估计量是有偏的,因此相似的值之间往往不能直接比较。 一些常用多样性指数将讨论如下: 种丰富度(Species richness) 种丰富度S便是生态系统中物种的数目。这个指数无法表示相对丰度。实际上,除了一些非常贫瘠的系统之外,记录一个生态系统真实的种总丰富度是不可能的。系统中物种的观察值是其真实物种丰富度的有偏估计值,并且观察值会随着取样的增加非线性的增长。因此在表示从生态系统中观察到的物种丰富度时,S 常被称作种密度(species density)。 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香农多样性指数用来估算群落多样性的高低,也叫香农-维纳(Shannon-Wiener)或香农-韦弗(Shannon-Weaver)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S表示总的物种数,pi表示第i个种占总数的比例(Pielou 1975)。当群落中只有一个居群存在时,香农指数达最小值0;当群落中有两个以上的居群存在,且每个居群仅有一个成员时,香农指数达到最大值ln k。 物种均一度(Species Evenness) 物种均一度用来描述物种中的个体的相对丰富度或所占比例。群落的均一度可以用Pielou均一度指数J表示(Pielou's evenness index,J): 其中H'为香农指数,H'max是H'的最大值:

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文版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本议定书缔约方,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约方, 忆及《公约》第19条第3和第4款、第8(g)条和第17条, 又忆及《公约》缔约方大会1995年11月17日第11/5 号决定要求订立一项生物安全议定书, 其具体侧重点应为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任何改性活生物体的越境转移问题,特别是着手拟定适宜的提前知情同意程序,以供审议, 重申《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中所规定的预先防范办法, 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扩展迅速,公众亦日益关切此种技术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还需顾及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 认识到如哺£在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同时亦采取旨在确保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妥善安全措 施,则此种技术可使人类受益无穷, 亦认识到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对于人类极为重要, 考虑到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此方面能力有限,难以应付改性活生物体所涉及的已知和潜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认识到贸易协定与环境协定应相辅相成,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週不得将本议定书解释为缔约方根据任何现行国际协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有任何改变, 认为上述陈述无意使本议定书附属于其他国际协定, 兹协议如下: 第1条 目标 本议定书的目标是依循《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所订立的预先防范办法,协助确保在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性活生物体领域内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并特别侧重越境转移问题。 一般规定 1. 每一缔约方应为履行本议定书为之规定的各项义务采取必要和适当的法律、行政和其他措施。

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

题目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 关键词个体数量贡献度参数估计 摘要: 本文是一个讨论生物多样性的评估指标,使其能够同时考虑到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的综合影响。以数理统计的思想为基础,我们建立了相关的生态初等模型。 我们知道,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针对问题前言中提到的只以某地区物种数量的多少来衡量给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的方法是不完善的:沙漠与草原的生物多样性对比显然不能利用各自物种数量的多少。正如问题中所说,遗传多样性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因素之一。遗传主要表现在个体的差异,如人类就在进化中就分为了尼格罗人种、高加索人种和蒙古人种。三者都是智人,但性状有很大不同。而其中的基因多样性难以统计,人人之间均有不同。所以,我们可以简化思想,仅从种群内单体数量上来近似反应基因的多样性。 目前,对于生物多样性方面,在物种数量多度和物种个体的相对多度方面,都有成型的分析算法,但是没有对各物种在分布均匀度上对其进行加权,以下将对此进行详细阐述,并对某个物种的生物多样性贡献进行系数分析。 Keywords: individual quantity contribution degree parameter estimate Abstract This thesis is a discussio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biological diversity, in order that it can consider genetic diversity, species diversity and ecosystem diversity at the same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生物多样性问题的调查研究 背景: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特别丰富的国家,同时,中国又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中国的原始森林长期受到乱砍滥伐、毁林开荒等人为活动的影响,总面积不断减少,其结构和功能的降低或丧失使生存其中的许多物种已变成濒危种或受威胁。在中国广阔的海域内,人们不顾后果的开发导致海洋渔场也被无情破坏,生态系统的退化导致了珊瑚礁面积的大量减少和许多珍稀鱼类的灭绝另外种子资源保护不利,很多资源被破坏。一、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一).生态系统类型多 据统计,中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共有27个大类、460个类型(其中,森林有16个大类、185个类型;草地有4个大类、56个类型;荒漠有7个大类、79个类型);湿地和淡水水域有5个大类;海洋生态系统有6个大类、30个类型。在这38个大类中,有5个是全球唯一的生态区。 (二).生物种类多 中国的植物种类共有3.28万种,包括470科和3700余属,占世界植物物种总数的12%,仅次于马来西亚(4.5万)和巴西(4万),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的苔藓植物有106科,蕨类植物52科,分别高达全球总数的70%和80%。中国的动物种类共有10.45万种,约达世界动物物种总数的10%,其中已发现哺乳类499种,鸟类1 186种,爬行类370种,两栖类279种,鱼类2804

种,昆虫已定名的有4万多种。中国鸟类中的鹤类有9种,兽类449种,分别达全球的60%和11%。全球海洋生物40多门,中国几乎都有,而且数量很大。除这些动、植物外,中国还记录了真菌约8000种,藻类约50O种,细菌约5000种,分别占世界已记录物种数的17%、16.3%和18.6%。 (三).特有种属多 在中国已知的动物中共有667个特有种,植物中共有253个特有属,中国特有物种约占全球相应物种总数的10.2%。大熊猫、白暨豚、鹦鹉螺、鲎、水杉、银杏等素有活化石之称。许多特有物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和经济价值。 (四).驯化物种及其野生亲缘种多

生物多样性公约

CPM 2011/17 2011年2月 MA368/Ch. C I .引 言 1. 《国际植保公约》认识到与拥有共同利益的国际和区域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的重要性。与区域和国际组织开展良好合作可以产生协同增效作用,避免出现重叠或相互矛盾的做法。另外,此类合作还可以提高区域和国际组织对《国际植保公约》宗旨和目标的认识,并有助于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国际植保公约》。 2. 以下是关于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在目标6方面工作的报告。目标6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国际植保公约》并与相关区域和国际组织合作。本报告涉及秘书处或植检委代表于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开展的工作。 提高对《国际植保公约》与伙伴组织间联系的认识 3. 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与植检委观察员组织在2010年开展合作,正式确定了其在国际植物检疫门户网站(https://www.ippc.int/index.php?id=international_organizations )中的联系信息及概要信息。通过门户网站的伙伴简介及相关新闻稿,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强调了《国际植保公约》与其伙伴间的联系。

CPM 2011/17 2 4.令人鼓舞的是,越来越多的伙伴组织在植检委会议期间举办会外活动并展示海报。目前已采取若干步骤,确保这些组织能定期了解《国际植保公约》相关活动及事件。 II.与政府间组织的合作 《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 5.秘书处参加了一次探讨《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框架内能力建设问题的会议。在监督、监测、报告以及诊断领域确保国家植物检疫能力方面,各方拥有共同目标。讨论强调必须协调能力建设并加强现有(植物检疫)系统,并且需要进行可持续的能力发展。目前许多工作正通过双边计划予以执行,但在协调和信息交流领域仍需开展大量工作。 6.各方大力支持该计划以及参与《生物和毒素武器公约》能力发展计划的各国家部委之间的合作。 《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公约》–概述 7.国际植保公约秘书处与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之间的合作依照经双方秘书处商定并得到2004年植物检疫措施临时委员会第六届会议注意的《合作备忘录》进行。这种合作由各领导机构的相关决定授权开展。秘书处继续与《生物多样性公约》进行联络。 8.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推荐Howard先生在植检委第五届会议期间的科学会议上发言,他介绍了水生植物对于生物多样性的威胁以及《国际植保公约》的作用。《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两名成员参与了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国际咨询小组,其中一名具有外来入侵物种方面的背景,另一名则具有生物安全方面的背景。 9.正如在议程议题8.2下的报告中所概述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希望与《国际植保公约》继续合作,该报告还提出了《生物多样性公约》与《国际植保公约》之间的联合工作计划。 《生物多样性公约》领导机构会议 10.《生物多样性公约》在2010年10月11-15日举行了作为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缔约方会议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五次会议,并于2010年10月18-29日举行了缔约方大会第十次会议。两次会议均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会议详情参见生物多样性公约网站上的两份会议报告(www.cbd.int/doc/meetings/bs/mop-05/official/mop-05-17-en.doc和http://www.cbd.int/ doc/meetings/cop/cop-10/official/cop-10-27-en.doc)。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参考

物种多样性指数计算参考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物种多样性计算方法参考 二. 以种的数目和全部种的个体总数表示的多样性 在多数生态学着作中,称这类种多样性指数为种丰富度指数。这类指数不需要考虑研究面积的大小,而是以一个群落中的种数和个体总数的关系为基础的。 指数(1958) () 指数(1960) N S D ln = () 6. Menhinick 指数(1946) N S N S D 或ln ln = () 指数(1967) N S D = () 式中S 为物种数,N 为全部种的个体总数。这类丰富度指数以Margalef 指数和Menhinnick 指数最为常用。 三. 种的数目、全部种的个体总数及每个种的个体数综合表示的多样 性 这些指数综合反映了群落中种的丰富程度和均匀程度,是应用较普遍的一类多样性指数。这里N i 是i 的个体数,其他字母同前。 1. Simpson 指数 (1949) =1, 2, …,S ) 或者

() 2. 修正的Simpson 指数(Romme 1982) ?? ????-=∑=S i i N N D 12)(ln 3. Pielou 指数(1969) (i =1,2,…S ) () 可见()和()式关系极为密切,有人将以上三式通称为Simpson 指数。 4.McIntosh 指数(1967) N N N N D S i i -- =∑=12 (i =1,2,…,S ) 5.Hurlbert(1971)指数 ??? ???????? ??--=∑=S i i N N N N D 1211 (i =1,2,…,S ) () 或者 这一指数也叫种间机遇率。 (1973)多样性数(Hill’s dirversity numbe r ) A S i i A N N D -=∑? ?? ??=111 Hill 多样性数的第0,1,2阶(在()式中A =0, 1, 2)正好符合三个重要的多样性测定值,即: 数0:D 0=S S 为种的总数,该数等同于()式 数1:H e D =1 ()

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生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这种多样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物种的遗传与变异的多样性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生物多样形的形成: 生物进化的过程中,物种和物种之间、物种和无机环境之间共同进化,导致物种多样性的形成。 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原因 原因1:人口迅猛增加 - 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口的数量就在增长。在生产力落后的时候,人口的数量受到自然因素如旱灾、虫灾、火灾、水灾、地震

等的控制; 另外,人类自身制造的灾难如战争、贫困也使得人口数量得以控制.但是,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的数量与寿命都提高了 - 19世纪工业革命后,人口的增加就成了全球的主流,在经济发展中国家最为明显。1830年全球人口只有10亿,1930年达到20亿,2000年达到了60亿,现在达到65亿。 - 中国1790年人口约3亿,1860年约4亿, 1970年8亿人口, 2000年就超过13亿人口了 - 人口增加后,必须扩大耕地面积,满足吃饭的需求,这样就对自然生态系统及生存其中的生物物种产生了最直接的威胁 - 由于人口增长过快,加上大跃进等政策错误,我国形成了大量的退化生态系统。目前,我国境内水土流失面积约为180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9%,其中黄土高原地区约80%地方水土流失 - 北方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6%, 1987年已沙漠化土地20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13万平方公里 - 目前有5900万亩农田和7400万亩草场受到沙漠化威胁。草原退缩面积13亿亩, 每年以2000万亩增加。每年使用农药防治面积23亿亩次,劣质化肥污染农田2500万亩。 原因2: 生境的破碎化 - 生物多样性减少最重要的原因是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偏离自然状态,生境破碎,生物失去家园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研究内容及其多样性指数

论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与研究内容及其多样性指数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从基因、细胞、物种到种群、群落乃至生态系统,每一级生命实体都不止有一类,也就是说都具有多样性。多样性是所有生命系统的基本特征。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物种以及所有的生态系统及其形成的生态过程,是一个描述自然界多样性程度内容的广泛概念,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它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又具有生物学、生态学和生物地理学三个方面的含义。 遗传多样性是指物种内基因的差异性,包括不同种群间或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遗传的多样性发生在分子水平,并且与核酸的性质有关。种内遗传的多样性决定了物种以上水平的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指物种水平的多样性,即一定区域内物种的多样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以及生态系统内的生境差异、惊人的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 另外,景观水平的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的研究也受到普遍重视。此项研究对于在实践中评估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区域规划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多样性是表现在各个组织层次上的,是相互关联的,都具有其各自特点和研究方法。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它们的作用远远超过人们已经了解的程度和想象。 2、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必要措施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综合的具有复杂相互关系的概念,所以,其研究内容也是极其多种多样的,根据当前的需要和可能应从下列几方面考虑:①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研究:主要通过区域性的生物区系研究,确定不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建立或完善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通过保护生境的办法来保护生物多样性;②物种受威胁的情况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研究:通过对各个生物多样性中心生物区系研究,就应对物种受威胁的现况和发展趋势作出分析,编写和充实红皮书,制定相应保护措施,特别是对一些珍稀濒危物种更是如此,以维护其生存,发掘其潜在的利用价值;③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研究:主要通过建立和完善植物园、动物园(养殖场)网来完成。建立重点植物科属种质资源库,开拓有发展前景的种类;扩大濒危动物的种群,对一些在自然生境中已绝迹的种,应让其回归到自然中去;④栽培植物和畜禽遗传资源与野生亲缘种的研究:通过对各地农家品种和野生亲缘种的研究,为培育稳产、高产、优质和抗逆性强的品种,提供必要的遗传材料;⑤药用物种的研究:利用生物多样性所产生的生物化学多样性,以提取适合的化合物,提供制药的需要。同时,加强保护野生药用物种资源,大力建立栽培和伺养基地,开展保持药效的研究。人们正期待从中寻找治疗癌症和艾滋病的良药;⑥有开发价位的经济物的确定及其扩大发展的研究:首先,要按照物种经济价值的重要程度确定名录,确定其适宜发展区域和规模以提供实际应川;⑦不同生态系统关键种的研究:确定不同生态系统的关键种,卉洁其所起的生态作川和社会经济价值,为规划不同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必要的资料;⑧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研究: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得如何,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自然保护区的有效管理是否适当。急需设立一专题,选择若干有代表性保护区进行试点,以发挥其多功能作用;⑨提高主要农区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我国的农区大多呈现戏培景观单调,品种一单一,生物多样性低,生产难以保持稳定。应强调利用本地物种发展综合农业,建立多种多样的栽工音工j七观,提高环境质量,发展具有自己特色的产业。 3、多样性指数 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是刻划群落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物种水平上的生物多样性测度,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方案报告

市贵信煤业莲花冲岔沟煤矿 9万吨/年环境保护项目 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 市贵信煤业莲花冲岔沟煤矿 2016年12月

目录 目录..................................................................... I 1前言.. (2) 2总则 (3) 2.1编制原则 (3) 2.2编制依据 (3) 2.3评估程序 (6) 3资料准备与环境风险识别 (7) 3.1企业基本信息 (7) 3.2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 (9) 3.3现有应急物资与装备、救援队伍情况 (10) 5现有环境风险防控和应急措施差距分析 (16) 5.1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分析 (16) 5.2环境风险防控与应急措施分析 (17) 5.3环境应急资源分析 (18) 5.4生产工艺与环境风险控制水平 (18) 8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结论 (19)

1前言 环境问题是人体健康的保证、是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务院高度重视环境风险防与管理,2011年10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明确提出了“有效防环境风险和妥善处理突发环境事件,完善以预防为主的环境风险管理制度,严格落实企业环境安全主体责任”,推进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开展环境风险调查与评估”的环境管理目标。 为贯彻落实环境风险防控任务,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环境安全,规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行为,为企业提高环境风险防空能力提供切实指导,为环保部门根据企业环境风险等级实施分级差别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环保部于2014年4月3日出台了《关于印发〈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环办)[2014]34号)。 根据《关于印发〈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环发[2015]4号)中关于要求企业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的条款,以及《省环境保护厅转发环境保护部关于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的通知》(云环发[2014]70号)中的相关要求,市贵信煤业莲花冲岔沟煤矿编制完成了市贵信煤业莲花冲岔沟煤矿9万吨/年环境保护项目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报告》。报告主要针对企业9万吨/年环境保护项目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阶段的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生产装置进行环境风险评估。通过开展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企业可以掌握自身环境风险状况,明确环境风险防控措施,为后期的企业环境风险监管奠定基础,最终达到大幅度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的目标。同时有利于各级环保部门加强对重点环境风险企业的针对性监督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

(生物科技行业类)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Shannon-wiener指数, Simpson指数计算公式 生物多样性测定主要有三个空间尺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α多样性主要关注局域均匀生境下的物种数目,因此也被称为生境内的多样性(within-habitat diversity)。β多样性指沿环境梯度不同生境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的相异性或物种沿环境梯度的更替速率也被称为生境间的多样性(between-habitat diversity),控制β多样性的主要生态因子有土壤、地貌及干扰等。γ多样性描述区域或大陆尺度的多样性,是指区域或大陆尺度的物种数量,也被称为区域多样性(regional diversity)。控制γ多样性的生态过程主要为水热动态,气候和物种形成及演化的历史。 α多样性 a. Gleason(1922)指数 D=S/lnA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b. Margalef(1951,1957,1958)指数 D=(S-1)/lnN 式中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N为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2)Simpson指数 D=1-ΣPi2 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3)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

请计算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Simpson指数: Dc=1-ΣPi2=1-Σ(Ni/N)2=1-[(99/100)2+(1/100)2]=0.0198 DB=1-[(50/100)2+(50/100)2]=0.5000 Shannon-wiener指数:

HC=-ΣNi/N ln Ni/N i=-(0.99×ln0.99+0.01×ln0.01)=0.056 HB=-(0.50×ln0.50+0.50×ln0.50)=0.69 Pielou均匀度指数: Hmax=lnS=ln2=0.69 EA= H/Hmax=-[(1.0×ln1.0)+0]/0.69=0 EB=-(0.50×ln0.50+0.50×ln0.50)/0.69=0.69/0.69=1 EC=0.056/0.69=0.081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①种类数目,即丰富度;②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 β多样性 β多样性可以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梯度上不同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β多样性越大。精确地测定β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①它可以指示生境被物种隔离的程度;②β多样性的测定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③β多样性与α多样性一起构成了总体多样性或一定地段的生物异质性。 (1)Whittaker指数(βw) βw=S/mα-1 式中:S为所研究系统中记录的物种总数;mα为各样方或样本的平均物种数。(2)Cody指数(βc) βc=[g(H)+l(H)]/2 式中:g(H)是沿生境梯度H增加的物种数目;l(H)是沿生境梯度H失去的物种数目,即在上一个梯度中存在而在下一个梯度中没有的物种数目。

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各种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 Simpson指数运算公式 生物多样性测定要紧有三个空间尺度:α多样性,β多样性,γ多样性。α多样性要紧关注局域平均生境下的物种数目,因此也被称为生境内的多样性(within-habitat diversity)。β多样性指沿环境梯度不同生境群落之间物种组成的的相异性或物种沿环境梯度的更替速率也被称为生境间的多样性(between-habitat diversity),操纵β多样性的要紧生态因子有土壤、地貌及干扰等。γ多样性描述区域或大陆尺度的多样性,是指区域或大陆尺度的物种数量,也被称为区域多样性(regional diversity)。操纵γ多样性的生态过程要紧为水热动态,气候和物种形成及演化的历史。 α多样性 a. Gleason(1922)指数 D=S/lnA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b. Margalef(1951,1957,1958)指数 D=(S-1)/lnN 式中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N为观看到的个体总数。 (2)Simpson指数 D=1-ΣPi2 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3)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

请运算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Simpson指数: Dc=1-ΣPi2=1-Σ(Ni/N)2=1-[(99/100)2+(1/100)2]=0.0198 DB=1-[(50/100)2+(50/100)2]=0.5000 Shannon-wiener指数:

HC=-ΣNi/N ln Ni/N i=-(0.99×ln0.99+0.01×ln0.01)=0.056 HB=-(0.50×ln0.50+0.50×ln0.50)=0.69 Pielou平均度指数: Hmax=lnS=ln2=0.69 EA= H/Hmax=-[(1.0×ln1.0)+0]/0.69=0 EB=-(0.50×ln0.50+0.50×ln0.50)/0.69=0.69/0.69=1 EC=0.056/0.69=0.081 从上面的运算能够看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①种类数目,即丰富度;②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平均性 β多样性 β多样性能够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梯度上不同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β多样性越大。精确地测定β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①它能够指示生境被物种隔离的程度;②β多样性的测定值能够用来比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③β多样性与α多样性一起构成了总体多样性或一定地段的生物异质性。 (1)Whittaker指数(βw) βw=S/mα-1 式中:S为所研究系统中记录的物种总数;mα为各样方或样本的平均物种数。(2)Cody指数(βc) βc=[g(H)+l(H)]/2 式中:g(H)是沿生境梯度H增加的物种数目;l(H)是沿生境梯度H失去的物种数目,即在上一个梯度中存在而在下一个梯度中没有的物种数目。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附件十一: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组 二○一○年四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2) 1.1 任务来源 (2) 1.2 工作过程 (2) 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 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2) 2.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 (4) 3 制定标准的必要性 (4) 4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过程的分析 (5) 4.1 编制标准的原则 (5) 4.2 技术路线 (5) 4.3 风险识别的过程 (5) 4.4 决定风险的主要因素 (6) 5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 (7) 5.1 适用范围 (7) 5.2 规范性引用文件和参考文献 (7) 5.3 术语定义 (7) 5.4 基本原则与工作程序 (8) 5.5 技术要求 (9) 5.6 实施监督 (10) 6 国内外相关标准 (11) 7 实施本标准的社会、经济效益 (11)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范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保护生态环境,保障经济社会活动的正常开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根据2008年1月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承担了《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起草工作。项目统一编号是817。 1.2 工作过程 1.2.1 工作基础 由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组建的编制组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较早地开展了外来入侵物种研究,在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方面开展了大量原始性、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多项涉及外来入侵物种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农林危险生物入侵风险和环境经济评估的模式与体系”,“十五”攻关课题“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关键基础技术研究”中的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专题,环保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研究”、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项目“中国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区域分布、损失评估和防治对策”、“外来物种对我国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组织完成了全国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建立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数据库,科学评估了外来入侵物种对我国环境和经济造成的损失。这些工作为编制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规范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1.2.2 资料收集、方法研究、案例分析 编制组在承担编制任务后,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资料调研和专家咨询。跟踪了国内外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的进展,分析了国内外相关标准规范的资料,包括相关的科研课题成果、各类导则、规范、标准等,了解国内外特别是发达国家或地区有关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条款及实践案例,总结了国内外在外来入侵物种风险评估时采用的方法及取得的经验,充分利用了现有的科研成果。 1.2.3 开题论证 2008年12月,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环境保护标准开题论证会,会议认为开题报告对国内外外来物种风险评价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技术路线可行,可以作为下一步标准编制工作的依据。经充分讨论,会议一致通过本标准开题报告。 1.2.4 标准编制 2009年8月,在资料调研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开题论证意见,形成了标准讨论稿。2009年11月,经编制组深入讨论,对讨论稿进行了较大的修改,形成了标准征求意见稿及编制说明。 2 外来入侵物种环境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 对外来物种的风险评估起步于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est Risk Analysis,简称PRA)工作,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附件三: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征求意见稿)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组 二○一○年四月

目录 1 项目背景 (1) 1.1 任务来源 (1)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 (1) 1.3工作过程 (1) 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评价概况 (1) 2.1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1) 2.2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 (2) 3 标准制订的必要性分析 (2) 3.1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3.2 生物多样性评价是保护与管理的基础工作和重要手段 (3) 3.3 开展生物多样性评价的可行性 (4) 3.4 国家相关文件要求 (4) 4 标准主要技术内容 (4) 4.1标准适用范围 (4) 4.2 标准的主要内容 (5) 5 主要技术要点说明 (5) 5.1本标准的目标 (5) 5.2评价范围和评价对象 (5) 5.3评价指标 (5) 5.4指标权重 (6) 5.5生物多样性指数计算方法 (6) 5.6生物多样性状况的分级 (6) 6 主要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相关标准研究 (6) 7 对实施本标准的建议 (6) 8 参考文献 (6)

《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编制说明 1 项目背景 1.1 任务来源 为规范生物多样性评价方法,掌握并了解全国和各地生物多样性的现状、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明确全国和各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与方向,整体上提高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管理能力,2008年原国家环保总局以《关于开展2008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项目工作的通知》(环办函〔2008〕44号)下达了制定《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的任务,项目统一编号为814,项目承担单位为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 本标准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系列标准,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多样性保护标准体系涉及物种分类、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监测、保护、利用等。本标准规定了生物多样性评价的指标及其权重、数据采集和处理、计算方法、等级划分等内容。 1.3工作过程 项目承担单位完成了“十五”国家科技支持课题“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物安全管理技术研究”,建立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在云南和四川两省开展示范研究。2007年,环境保护部正式启动了全国性的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该项目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以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为评价对象,以物种丰富度、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植被垂直层谱完整性、物种特有性、外来物种入侵度和物种受威胁程度等为评价指标,旨在掌握和了解全国及各省生物多样性现状、变化趋势和威胁因素,推动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的“常态化”,切实提高我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能力。试点工作首先在云南、广西和江西三个省(自治区)开展,基本工作周期为一年。2008年将试点扩大到北京、江苏、山东、湖南、青海五省(市)。2009年又将山西、安徽、湖北、四川、重庆、贵州、海南、新疆八省(市、自治区)纳入试点范围。这些工作为本标准的制定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项目承担单位在接到标准制定任务后,迅速成立了标准编制组。编制组调研并系统分析了美国、加拿大、欧盟、相关国际公约、国际非政府组织以及国内有关研究机构在生物多样性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案例,于2008年9月形成了《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草案)及编制说明。 2008年12月23日,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组织召开了本标准的开题论证会,对本标准的定位、适用范围、主要内容进行了讨论。 2009年3月17日和6月4日环保部自然生态保护司分别在北京、南京召开了生物多样性评价试点工作研讨会,对本标准草案进行了研讨。根据各省试点情况和研讨会的意见,编制组对标准草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了目前的征求意见稿。 2 国内外生物多样性评价概况 国内外在生物多样性评价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丰富成果,为制定本标准提供了借鉴。 2.1生物多样性评价指标 指标体系是表达生物多样性评价现状与保护效果的一种交流工具。单位面积上物种丰富度的区域变化是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分布格局。由于数据资源的限制,人们不得不采用指示物种(类群)来代表一个地区的所有物种资源。但人们对采用什么样的指示物种(类群)及不同生物类群间分布格局的一致程度仍存在较大的争议。近年来,《Nature》《Science》等

生物多样性报告

生物多样性报告 The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the evening of 2021

福建省武夷山 生物多样性报告 目录 第一章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 述 (1) 第二章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简介 (1) (一)森林植被 (2) (二)植物资源 (3) (三)动物资 源··························· (6) 第三章保护现状 (8) 第四章建议 (10) 第一章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概述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武夷山、建阳、光泽三县(市)交界处,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22公里,方圆570平方公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77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有112座,2000米以上的有7座,主峰黄岗山2158米,是武夷山脉最高峰,号称“华东屋脊”。由于山势陡峭,群峰林立,既挡住了西北寒流的侵袭,又截留了海洋的温暖气流,使这个地区常年云雾缭绕,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属于典型

的中亚热带。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达92%,主要有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针阔毛竹混交林、毛竹林、灌木林、高山矮林、针叶林等7大类。 特别是毛竹种类大约在80种以上,占全国毛竹种类的三分之一。植物种类约有3、4千种,已定名的高等植物149科1800种。武夷山保护区位于武夷山脉北端,福建省武夷山市、建阳市、邵武市、光泽县四县(市)的结合部,北部与江西省铅山县毗连,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7′~117°51′,北纬27°33′~27°54′。保护区全境南北长52km,东西相距最宽处22km,总面积56527.3k㎡。属于森林生态类型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章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简介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简介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未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袭,成了许多古老生物的避难所,复杂的地形地貌和多样的生态环境,为众多的生物提供了系统发育和生长繁衍的场所,森林植被类型多样,动、植物种类繁多,动植物区系复杂,为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优越的条件。1979年至1989年,由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合作进行了为期10年科学考察,开展了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鱼类及昆虫调查,采集了大量野生动植物标本,摸清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基本情况,出版《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报告集》。1989年-1992年进行了猴类资源调查和武夷山自然保护区鱼类补充调查,1990年-1995年开展了鸟类区系调查,1996-1997年进行GEF项目野生动物本底调查,2008-2009年“中国福建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平台”项目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开展了生物科考补充调查,进一步摸

《生物多样性公约》中文版

《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本议定书缔约方, 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缔约方, 忆及《公约》第19条第3和第4款、第8(g)条和第17条, 又忆及《公约》缔约方大会1995年11月17日第II/5号决定要求订立一项生物安全议定书,其具体侧重点应为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任何改性活生物体的越境转移问题,特别是着手拟定适宜的提前知情同意程序,以供审议,重申《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中所规定的预先防范办法, 意识到现代生物技术扩展迅速,公众亦日益关切此种技术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还需顾及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 认识到如能在开发和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同时亦采取旨在确保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妥善安全措施,则此种技术可使人类受益无穷, 亦认识到起源中心和遗传多样性中心对于人类极为重要, 考虑到许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此方面能力有限,难以应付改性活生物体所涉及的已知和潜在风险的性质和规模, 认识到贸易协定与环境协定应相辅相成,以期实现可持续发展, 强调不得将本议定书解释为缔约方根据任何现行国际协定所享有的权利和所承担的义务有任何改变, 认为上述陈述无意使本议定书附属于其他国际协定, 兹协议如下: 第 1 条 目标 本议定书的目标是依循《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宣言》原则15所订立的预先防范办法,协助确保在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代生物技术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可持续使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性活生物体领域内采取充分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并特别侧重越境转移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