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瓮安的经验与教训
我们从瓮安事件中学到了什么

我们从瓮安事件中学到了什么作者:华闻在线来源:《今传媒》2008年第08期6月28日下午,贵州瓮安县城发生一起围攻县委、县政府部门的打砸烧事件,当地一些群众因对瓮安县公安局对该县一名女学生死因鉴定结果不满,聚集到县政府和县公安局。
期间,少数不法分子趁机打砸办公室,并点火焚烧多间办公室和一些车辆。
事件造成百余名民警受伤,县委、县政府和县公安局被焚烧打砸,公共财产损失严重。
事件发生后,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
省委书记石宗源表示:“该事件反映一些社会矛盾长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没有得到重视,没有及时解决,干群关系紧张所致。
”他的讲话受到了舆论的赞赏。
政府部门真实、准确地公布事实真相以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免职处理推动着事件的妥善解决。
瓮安最新发生的这一群体性事件,它的演变、激化和政府的应对处理方式,对于化解社会矛盾、确保社会稳定、推动社会和谐,积累了经验教训。
一、传统媒体对瓮安事件的评论保护民众利益,才能化解社会矛盾(22%)《长江日报》刊登的《反思瓮安事件:维护稳定需要解决深层次问题》:极少数借机闹事的人,应该受到制裁。
排除这极少数人,应该说,一些群众对政府工作不满意,导火索可能是某项政策、某个行政行为,但深层次则是观念和体制问题。
政府在向服务型政府、亲民政府、责任政府转型,但就步伐而言,与公众迅速增长的期待之间,仍存在一定落差。
《南方周末》刊登的《瓮安事件揭示稳定之道》:长期矛盾一朝引爆,这不是瓮安一地的情况,在社会转型期,在利益分配不平衡之当下,这应有一定的普遍性。
只不过在瓮安表现为矿群、移民和拆迁,而在别的地方,则可能表现为别的纠纷。
但无论其表现形式如何千差万别,民众权益受损,因而在利益分配格局中不对等,不能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红利,则很少能够例外。
基层政府治理混乱(22%)《潇湘晨报》刊登的《瓮安群体事件折射基层治理混乱》:瓮安事件所暴露的一个重要方面,恰恰是一些基层政府治理功能的弱化,矛盾不是迅速地解决,而是长期地积累起来,官员与民众不是和谐的互动,而是关系紧张缺乏互信……基层政府亦须改进处置突发事件的习惯性做法。
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1]
![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1]](https://img.taocdn.com/s3/m/e98acaedc8d376eeaeaa31ca.png)
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群体事件缘何而起发布: 2013-7-22 10:33 | 编辑: xufanghui | 来源: 北晚新视觉网2013年7月22日讯,最近发生的湖南临武瓜农邓正加死亡事件引发“围观”,三次上访的冀中星在机场航站楼引爆自制炸药等事件,都在提示我们,走群众路线不应是口头语,不能走过场。
“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
”这是近日由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辑出版的《损害群众利益典型案例剖析》一书中,引述的邓小平同志的话。
书中精选了25个损害群众利益典型的案例,用反面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
中央纪委案件审理室和有关省区市纪委分别对案件实事进行了核实。
今天,本报摘登其中的部分案例和剖析,希望能引起各方的启示与思考。
瓮安县公安局大楼前停放的被烧毁警车一起自杀事件引发的群体性事件贵州省“瓮安事件”的经过及启示2008年6月22日,瓮安县三中初二女生李某某在县城西门河跳河身亡。
当地公安机关对死者进行尸检后作出溺水死亡的结论。
但死者家属认为死者有被奸杀的嫌疑,坚持将尸体停放在事发地大堰桥头的玉米地边,不予安葬并不断上访。
6月26日,黔南州公安局法医再次对死者进行尸检,鉴定系溺水死亡,但家属对此结论仍然不服。
与此同时,瓮安县城谣言四起,许多群众对李某某的死因和公安机关执法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6月28日,县公安局向死者家属送达了《尸体处理催办通知书》,限死者家属必须于当天下午5时前把尸体抬走处理。
为防止公安局强制处理,死者亲属、同学和当地群众约3 00余人从停尸地点出发,进城“喊冤”,为李某某的死因“讨说法”。
当日正值周六,街上人较多,部分群众尾随队伍前行,人越来越多。
游行队伍抵达县政府时,已达上千人规模,但县政府没有人出来接待。
游行人员在砸坏县政府公示牌后,又转到距县政府100米左右的公安局大楼聚集。
当日下午4时30分,游行人群开始向警方投掷矿泉水瓶和泥块,一些人开始打砸警车,并焚烧停靠在公安局门口的警车。
瓮安事件学习心得(1)

学习瓮安经验的心得体会为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醒广大党员干部牢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开区组织党员干部赴瓮安实地考察,集中学习瓮安事件经验教训。
使我对瓮安事件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感受,并且深受启发。
一、杜绝官僚主义,强化服务宗旨赵克志书记在瓮安警示基地视察时指出,瓮安事件的根本原因是我们一些领导干部的作风出了问题,官僚主义盛行,严重脱离群众,干群关系对立。
这告诫我们,要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各项工作各个环节都细心研究群众的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努力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这条根本的生命线和工作路线,坚持密切联系群众的党性和宗旨。
一旦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和事业也就无从谈起。
从开发区的具体情况来讲,干部职工要坚决杜绝官僚主义,牢记开发区服务企业、服务群众的服务宗旨。
做好日常接访工作,及时疏导、积极化解政府拆迁、企业欠薪等工作中存在的矛盾。
避免矛盾僵化。
二、转变干部作风,推动基层工作发展瓮安事件之后,当地政府吸取事件经验教训,积极转变干部作风,真抓实干,推动了瓮安经济快速发展。
在开发区当前的形势下,转变干部作风的关键在于抓好落实,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开发区领导要做好带头示范工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正扑下身子开展调查研究。
通过走访开发区企业、走访村民,特别是要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到群众意见最多的地方去开展问题调查研究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要明确责任,盯住不放,对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对策,同时要指导帮助和监督问题的解决,要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反思,查找根源,举一反三,有效预防和减少问题的发生。
要坚持少说多做,坚持群众路线,依靠广大群众解决难题、求发展。
三、主抓民生保障,推动社会和谐瓮安事件发生之后,当地政府认真总结事件的经验教训,以民生工程为抓手,加强社会管理,推动瓮安和谐稳定。
到2012年底,瓮安建设保障性住房1655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385万元。
石宗源_反思瓮安事件

两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以坦诚的
会期间,贵州代表团开放日那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态度,面对媒体主动反思瓮安事件,赢 得了媒体的一致赞誉。 早在 2006 年 7 月《小康》曾经报道 过石宗源。事隔 2 年多,两会期间记者 再次采访到了低调的石宗源。 3 月 6 日,石宗源代表坦然回答中 外记者提问,并表示,回头来看八个月 前的“瓮安事件” ,有许多教训和经验需 要总结,其中之一就是要在第一时间向 媒体披露信息。 “光靠官方说的,人们不 信,媒体一说就信了。 ” 石宗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信 息透明,是“瓮安事件”能够迅速平息 的一个重要原因。 “瓮安事件”发生后, 网上流传着很多谣言,比如死者被强奸、 死者的叔叔被打死等。贵州有关方面真 实、准确、全面地披露信息并借助媒体 的力量披露真相。 他表示,过去一遇到群体性事件, 愿意上镜,也不愿意接受采访,就是想干 就说什么“不明真相的群众”“少数坏 、 点活。谈及此事时石宗源对 ” 《小康》 : 说“去 人煽动”“不法行为” 、 ,基本上就是这么 年瓮安事件是逼着我走向前台。凤凰卫视 个公式。 “要打破这个公式,事实是怎么 的吴小莉约了我 3 年,也是那个时候才见 样就是怎么样,谁该负责谁就负责。 ”石 了面。 ”虽然说是“被逼” ,但在平息“瓮 宗源说, “瓮安事件惊动了境内外,造成 安事件”的过程中,石宗源开明的作风却 很不好的影响。作为贵州省的主要负责 广泛受到媒体赞誉。媒体报道,2008 年 6 人,我是有责任的。 ” 月 30 日,石宗源赶到瓮安县后一天三次 石宗源实干低调的精神一直为人称 就瓮安事件向百姓鞠躬道歉。 道,据一位贵州的同志介绍,贵州电视 事后有媒体将他评选为二 00 八年 台曾经最长 26 天没有石宗源的新闻。但 “魅力五十人”之一,但石宗源却只给自 面对突发事件,石宗源的开明作风又受 己打五十分。 到媒体的赞誉。 3 月 11 日,下午四点多,在两会代表 瓮安事件经验 驻地, 记者见到了一向低调的石宗源。 “长 期以来,我和你们是一个战壕的,一般不 “2007 年, 瓮 安 群 众 的 安 全 感 是
瓮安628事件心得体会

瓮安628事件心得体会【篇一: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湖南商学院课程论文题目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指导教师职称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张文茜 131410003 公共管理学院行管1301班邬定国讲师2016 年 6 月公共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关于瓮安县群体事件分析(一)经济落后,民众生活水平低瓮安县坐落于中国最贫穷省份之一的贵州省腹地,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3.25%,第一产业比重占gdp的38.6%。
瓮安县水利资源丰富,正在建设的有国家重点工程构皮滩电站,同时瓮安也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县,全县煤炭总储量10.64亿吨,磷矿总储量6.5亿吨,铁矿藏量1500万吨,锌矿藏量60万吨以上。
农业县、水电站、矿产,在中国可以分别将它们理解为贫穷、移民、暴富阶层,因此瓮安是一个贫穷的县城,瓮安县群众长期以来对县经济发展缓慢,收入太低,生活艰难十分不满。
(二)政府威信力低事件发生之前,2007年9、10月,瓮安县城连续发生了四起爆炸案,至今未破案,此事让当地居民人心惶惶,一些居民直言根本不信任警察。
有的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长期以来失职渎职,对黑恶势力及严重刑事犯罪、群众反映的治安热点问题重视不够、打击不力,刑事发案率高、破案率低,导致社会治安不好,群众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三)少女之死贵州省黔南州瓮安县三中初二(六)班学生李树芬于2008年6月22日凌晨溺水死亡。
当日7时40分许,经雍阳镇责任区刑警队现场勘查、尸检、dna鉴定,认定李树芬系跳河自杀。
死者家属不能接受,认为有被奸杀嫌疑。
6月25日,黔南州派法医复检,结论仍为溺水死亡。
死者家属要求公安部门责令当时在场人员王某、刘某、陈某等人赔偿50万元。
6月26日,经县工作组多次做工作,死者家属表示同意县工作组的协调意见,答应在6月28日签订协议了结此事。
(一)危机前阶段6月21日晚,李树芬在刘某做俯卧撑的时候“被水淹了”。
十几名消防队员打捞半个多小时未果,撤走。
瓮安事件背后原来是这样

瓮安事件背后原来是这样网友还就此恶搞起名人名言和广告词。
爱迪生的名言被恶搞成"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三个俯卧撑";笛卡尔的名言被恶搞成"我撑故我在";但丁的名言被恶搞成"做自己的俯卧撑,让别人说去吧!"广告词被恶搞成"自从做了俯卧撑,腰也不痛了,背也不酸了,打酱油也有劲了"。
由此,"做俯卧撑"已成了网友对一些问题因某种原因引而不发甚至做"立场中立"状的代名词。
许多网友纷纷给原本单一注解的"做俯卧撑"加入了各种各样外延更广泛、意义更深奥的诠释。
“当看见县政府大楼烧起来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可现场围观的不少群众却在大声喊'加油’。
”虽然距瓮安“6·28”事件之夜已过去了十几天,当贵州省人大代表、瓮安县柴姨妈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柴冬梅说起在事件现场的感受时,依然一脸沉痛之色。
“这不是一件孤立事件,而是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
”71岁的老干部、前瓮安县长徐银芳这样说。
“群众心里有股怨气,憋久了就要出事啊!”另一位老干部王儒德对本刊记者说。
连日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接触到的瓮安县干部群众都在反思:为什么女中学生李树芬之死,会引发万人聚集和打、砸、烧县委、县政府、县公安局办公楼这一罕见的群体性事件呢?“群众不向政府讲真话了”本刊记者调查了解到,瓮安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中,当地政府反应迟钝,处置失机。
而更值得深思的是,“群众不和政府讲真话了”。
由于对李树芬的死因存在疑问,从6月22日凌晨李树芬被其叔李秀忠等人打捞上岸后,李家就将遗体一直停放在事发地点。
受访的多位干部群众指出,有两个时段是避免“6·28”事件发生和扩大的关键时段,都一一错过。
第一个时间段,6月22日到6月28日事件爆发前。
在长达7天时间里,尽管县公安局和县有关部门对李树芬家属做了一些工作,但终究没有达到让家属安葬死者、防止事态扩大的目的。
瓮安事件

(一)事件特征分析
2、少数人有目的地策划性和多 数人的盲目性及从众性 3、过激性和利益性 1、“谣言”是瓮安事件的催化剂 2、“相对剥夺感”是瓮安事 件 参与者的外在动力 3、基层政府处理失误激化了事态
(二)事件原因分析
4、社会利益冲突是瓮安事件的根 本原因
三、案例评析
(一)事件特征分析
危机前阶段
6月27日,政府在经济上提出八点补偿方案,包括政府部门的捐助、 三个孩子的家庭因为贫穷每家出1万元,让李树芬的爷爷奶奶享受低保 政策,其哥哥李树勇享受“助学工程”,死者家属对这个方案没有异议。 双方商量好,6月28日上午在县政府签订协议了结此事。但不久,这一 方案又被李秀华拒绝了,不同意将尸体下葬。此时,各种谣言有了新的 版本,“王娇是县领导XX的侄女”,“李树芬检举王娇考试作弊,王娇 找社会青年报复,系雇凶杀人”、“李树芬的爷爷、奶奶和叔叔被打了, 住进医院,生命垂危”。
二、案例回放 (二)事件发展过程
危机前阶段
6月22日上午,李树芬的父亲李秀华等到瓮安县雍阳镇派出所询问有关情况。当 被告知案件己交瓮安县公安局刑侦队处理后,他们又前往询问。得到的结论是:李 树芬系投水自杀,尸体由家属自行处理,不予立案。在官方结论还没有得出时, 许多爱凑热闹的人纷纷来到河边,有闻讯赶来的居民、在城里打工的农民,还有 热血的青年学生和不少社会闲散人员。
二、案例回放 (二)事件发展过程
危机后阶段 7月3日,贵州省委在贵阳市召开了关于瓮安“6·28“事件的阶段性处置
情况汇报会,省委书记石宗源宣布了第三次尸检的结果:李树芬系溺水死 亡。 7月4日,贵州省委和黔南州委对瓮安县党政主要负责人作出调整决定,县 委书记王勤、县长王海平被免职。
基于瓮安“6.28”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

基于瓮安“6.28”事件看政府危机管理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群体性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
科学地处理群体性事件对于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
本文从阐释公共危机管理和群体性事件出发,基于公共危机控制处理的过程对瓮安“6.28”事件进行分析,来探视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策略。
关键词:危机控制处理;群体性事件;策略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公共危机给政府管理带来了挑战。
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尤其是危机后的控制处理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因此,通过分析危机发生后政府对危机事件的控制处理过程,可以窥视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能力。
一、公共危机管理与群体性事件(一) 公共危机管理的定义公共危机管理是指政府或其他社会公共组织通过监测、预警、预控、预防、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措施,防止可能发生的危机,处理已发生的危机,以减少损失,甚至将危险转化为机会,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和财产,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全。
其主体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
目前,我国的公共安全形势严峻,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多。
(二) 群体性事件“一般认为,群体性事件是指基于群众的共同利益而聚众的、自发的、公开实施的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秩序行为。
”“有关资料显示,十几年来,我国社会群体性事件呈直线上升趋势:1993年发生0.87万起,2006年逾9万起。
”这些都在考验着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立足于科学的处理过程必不可少。
二、从瓮安事件探视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瓮安事件,是指2008年6月28日贵州省瓮安县一名女中学生(李树芬)死因的鉴定结果所引发的数万群众围观起哄、打砸抢烧政府机关的大规模群体性事件,人们称之为瓮安“6.28”事件,也称“瓮安事件”。
瓮安事件已经过去,但它留给我们的思考将继续。
本部分内容将从公共危机控制处理的过程来分析瓮安事件,从而为探究我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供途径。
(一) 危机的开始阶段在此阶段,危机的剧烈和破坏程度都很小,如果政府处理得当,是有可能中止危机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则会使危机进入蔓延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传舆论工作用于统一认识,凝聚人心、 鼓舞斗志,让人民群众知道党委和政府在 想什么、做什么、怎么做,信息公开透明, 可以让人民了解事实真相,避免谣言蛊惑 人心。 “信息控制”与“信息发布”的教训
教训2:政府的不当执政行为
瓮安事件表面的、直接的导火索是女中学 生的死因争议,但背后深层次原因是当地 在矿产资源开发、移民安置、建筑拆迁等 工作中,侵犯群众利益的事情屡有发生。 换句话说,瓮安当局的不当执政行为,积 累了大量民愤,当地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也 走向“决裂” “当地积案过多、积怨过深,积重难返”
“一些地方政府有个思维惯性,一旦群体事件 发生就认为一定存在‘少数别人用心的人’ 在推波助澜,这是不对的。” 应对群体事件需要新思维,关键是建立官民 对话的机制。官民对话是社会协调的重要组 成部分,社会协调是疏导民意的通道,是政 府与公众信任关系的纽带,也是建设和谐社 会的迫切需要。 通过有效的社会对话,民怨可以得到疏导, 真相得以大白天下,“干戈”可化为“玉 帛”。
官民对话
1.以人为本,莫称百姓为“刁民”。“天地 之间,莫贵于人”,领导要把群众当“人” 看,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群众 连最基本的生存权利都得不到保障,对话 只能是“奢谈”。
2 .先对等,再对话。地位平等,莫悖“鱼水 相依”关系。把群众放到与自己对等的位 置上,才能实现对话。如果居高临下,盛 气凌人,“对话”只会沦为自我“独白”。
4.有话有处说,有理有处讲。给老百姓提供 “诉说”的渠道,其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 方法和策略。群众“有话有处说,有理有 处讲”,矛盾再大,总能化解;群众告状 无门,冤情难申,矛盾再小,也会积羽沉 舟。
5.事件发生后,政府在对外表达时,要处理 好如下关系:
一是“详细”与“简略”的关系。政府的 信息发布应讲究详略得当,具有针对性。 在需要证据证实的一些关键环节,应尽可 能详细,充分;而在一些无关大局的环节, 则应该简略带过。
无论是事件爆发前的预防性对话,还是事 件爆发之后的紧急对话,一定要有相关政 府部门的领导人出面。一方面能掌握大量 一手信息,便于作出正确决策;领导出面 表明政府部门对事件的重视,能增加对话 的“效度”
3.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做好监控工作, 把握好时机,赢得主动。早发现早解决, 把问题处理在萌芽阶段。应对危机的不二 法门在于“花少量的工夫来预防,而不是 花大量的钱来治疗”
二是“事实”与“态度”的关系。公众要 求信息及时公开,而政府部门却认为只有 经过调查、真相水落石出才能公开信息, 信息公开的“及时性”与“准确性”是困 扰政府部门的一个难题。 没事实,有态度。在真相没有水落石出之 前,政府可以及时出面表明态度,给老百 姓一个承诺。群众就会认为政府对这件事 不会不管,安定人心。
7.三个慎用:慎用警力、慎用警械武器、慎 用强制措施。警察之所以成为“众矢之 的”,是因为他们更多时候成为暴力解决 矛盾的工具。“决不能动不动就把公安政 法机关推到第一线,更不能用人民民主专 政的手段来对待人民群众”(石宗源)
8.干部下访,群众不访。信访机制是最有效 的“社会安全阀”之一。基层干部做好下 访接访工作,就能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群 众进京上访的情况就会减少,而“截访” 的社会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
贵州瓮安“6.28”事件的 经验与教训
此次事件固然有黑恶势力插手参与,但绝 大多数参与者都是与女学生之死没有直接 利益关系的普通群众。对于这些群众而言, 一方面是“路见不平”,而另一方面却是 借机发泄郁积已久的“对于社会不公正、 政治不清明”的强烈不满。
一个谣言引发一场骚乱,背后折射出来的, 却是小城社会环境的“不安”。正如石宗 源书记指出的,这次事件表面的、直接的 导火索是李树芬的死因,背后深层次原因 却是瓮安县屡屡侵犯群众利益,随意动用 警力处理群体性事件,导致干群关系和警 民关系紧张。谣言只不过是长期积累的 “民怨”的导火索。
《新群体事件观——贵州瓮安“6· 28” 事件的启示 》
作者:刘子富
新华出版社,2009年3月16日
通过对“瓮安事件”深 入调研,提出了“新群 体事件观”。即现场第 一原则、就事论事原则、 第一时间公布事件真相 原则、反思自责原则、 问责制原则以及慎用警 力原则。 本书对各级领导干部化 解社会冲突和社会矛盾 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和借 鉴作用。
新群体事件观
亲临现场、靠前掌控
就事论事,不作“过度政治化”,不轻率 定性为“敌我矛盾”,不针群众的集体行 动视为与政府的对抗行动,有针对性地解 决群众的经济、民生利益诉求 信息公开:在黄金24小时内公布准确、真实 信息;查明多少、知道多少,就公布多少; 一定要准确,自己更不能说谎
反思自责:首先查找自身原因,检查自身 缺失,公开坦承失误和不足,争取群众信 任,重塑政府形象 “切割”、问责:迅速启动问责程序,分 清责任,罢免失职、渎职官员 慎用警力:不与群众发生直接对抗、冲突; 在“妥协”和“压制”之间拿捏尺寸,该 “柔软”的,“身段要柔软”,该强硬的, 当然也要“强硬”,如发生了打砸抢烧, 就要果断处置,将肇事者拿下。
三是“调查”与“定调”的关系。事件发 生后,不要急于定调。只有在事件调查清 楚之后,事件性质才能确定。“未调查, 先定调”会让人觉得在推卸责任。不妨再 经过调查之后,再对事件进行审慎定性。 在事实没有调查后,再对事件进行审慎定 性。在事实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可以给公 众一个“积极处理此事,给公众合理交待” 的态度。
四是“群众”与“不法分子”的关系。在 发布信息时,不要轻易给“群众”贴上 “不明真相”、“被煽动”、“被利用” 的标签。
6.四可四不可:可疏不可堵、可散不可聚、 可顺不可激、可解不可结。
民意可以疏导,不可封堵;尽量让群众分 散,防止集合行为;顺应民意,避免激起 更强烈的民愤;本着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的态度处理群体性突发事件,避免激化矛 盾。
第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 管、谁负责原则
责任落实到单位、落实到人头,不得把本 级应该解决的问题推给上级,不把本单位 本部门应该解决的问题推向社会。坚持 “现场第一原则”,哪里发生了群体性事 件,哪里就有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第一时间 赶到现场,第一时间报告情况,第一时间 决策指挥,迅速控制局面。
教训3:政府的治理能力低下
基层政府治理功能的弱化,矛盾不是迅速 地解决,而是长期地积累起来,官员与民 众不是和谐的互动,而是关系紧张缺乏互 信。 本质上来自于对民众权利的漠视
教训4:丢掉“现场第一原则”
处置不及时,事态逐步升级 紧要关头,主要领导到哪去了? 缺乏政治敏锐性,事到临头无对策
第五,教育疏导、防止激化原则
要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政 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 疏导、沟通、协商、调解等方法,积 极稳妥地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对群 众的说服教育、情绪疏导,引导群众 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妥 善解决各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防止 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
关键:政府采取新思维官民对话应对
“大多数矛盾是在时间的迟滞当中发酵的,及时本 身就意味着主动。” 重庆罢运事件当天下午4点半,重庆市政府便主 动邀请媒体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布了停运 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政府即将采取的处置措施。 此后,重庆市政府更是连续召开3次这样的新闻发 布会。 “云南孟连”事件发生后,在现场主持处置工作 的云南省委副书记李纪恒所言:“谣言止于真相。 一个负责任的政府,没有什么可以向公众隐瞒 的。”
充分理解死者家属的诉求 充分的沟通与交流 处理问题抓住时机 防止坏人借题发挥
从灾难中学习 ——应对社会安全事件的关键
经济的高速发展,GDP增长和财税增收, 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牺牲群众利益为 代价,对资源地进行掠夺式开采,对群众 利益诉求没有认真加以解决,忘记发展为 了谁,群众没有共享发展成果,这样的经 济发展模式人民群众不答应。
第一,预防为主、防患未然原则
高度关注社情民意,切实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和化 解,注重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 维护群众利益机制,处理社会矛盾的工作机制和 预警机制,科学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诉求表达 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应急管理 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拓宽社情民意 表达渠道,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 决,及时消除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各种因素,力争 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初始阶段。坚决 防止侵害群众利益的事发生,坚决防止因决策失 误、工作粗糙、执法不当引发的群体性事件。
教训5:慎用警力的问题
7月24日,中纪委发布《关于违反信访工作 纪律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 问题的解释》、监察部等部门发布《关于 违反信访工作纪律处分暂行规定》,两文 规定,违反规定使用警力处置群体性事件, 或者滥用警械、强制措施等,将对负有主 要领导责任者和直接责任者追究责任。
教训6:处理时的技巧性问题
贵州省委书记石宗源指出:“一些社会矛盾长 期积累,多种纠纷相互交织,一些没有得 到应有的重视,一些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 解决,矿群纠纷、移民纠纷、拆迁纠纷突 出,干群关系紧张,治安环境不够好。一 些地方、一些部门在思想意识上,干部作 风上,工作方式方法上,还存在一些这样 那样的问题,群众对我们的工作还不满 意。”
第三,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原则
要维护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政策的严肃性, 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妥善解决群 众反映的问题,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对 群众的合理诉求能解决的要及时解决;一 时不能解决的,要列出时间限期解决;对 于按照政策法律确实不能解决的,要做好 宣传、解释、说服、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