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振兴之路的探索

合集下载

观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2

观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2

观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2通过全面的理论学习,我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新的认识,思想觉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下面是观看筑梦中国后的心得体会。

首先,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推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解放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党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是我们不断认识与把握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过程,是由计划走向市场的过程。

新时期新阶段,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把科学发展观真正贯彻落实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不断探索创新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如果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更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展“中国梦——我的梦”大讨论活动,就是要找到适应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方法,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积极主动地转变思想,逐步从不合理的教条中走出来,彻底改变束缚我们的思想和观念,才能真正做到“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最终改变不合理的体制机制,让我们的努力朝着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其次,科学的指导思想才能明确发展的方向,新的教育理念才能成就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打破瓶颈制约,才能实现教育成果的“高效”。

更新观念才能使我们的教育事业提速,没有超前意识就不可能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事业必须要与现实的需求相衔接,经济的发展已经由计划到市场。

国家对教育改革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

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

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必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和近代以来120多年民族复兴历程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始终以其自身的文明和制度不断推动着民族复兴的步伐。

从夏商周三代的奠基,到秦始皇的统一,再到汉唐宋元明清的盛衰荣辱,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在不同的形式和方式上寻求着自己的复兴之路。

二、文化自信是复兴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文化自信作为精神支柱。

我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所在。

文化自信不是要排他性地否定其他文明,而是要自信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拥抱世界各国的文化成就,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实现文化的繁荣发展。

三、开放包容是复兴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开放包容的内在要求。

我国历来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国家,历史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

如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更加需要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四、创新驱动是复兴的战略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创新驱动作为战略支撑。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壮大新动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五、国繁荣是复兴的统领思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国繁荣作为统领思想。

国繁荣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统领思想,是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集中概括,强调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共同理想,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共同行动。

六、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是复兴的软实力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作为软实力支撑。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感召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文化底蕴和软实力支撑。

总结回顾:中华民族探索复兴之路历程所证实的结论,可以看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是历史必然,并且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的工程。

观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观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

观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本页是最新发布的《观看《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心得体会》的详细范文参考文章,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范文一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于6月30日 7月6日每晚_时30分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首播。

该片由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 7集,每集时长30分钟,通过回顾_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______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生动阐释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

7月1日晚上_:30观看了第2集中流击水,片中介绍了__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至_49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本片中介绍了克林德碑、五四运动、《新青年》、中国______成立、北伐战争、四一二__政变、七一五__政变、八一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重大历史事件。

整个片中介绍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在《复兴之路》基本陈列的这个展柜里,我们也许可以得到很多启迪:自_48年9月开始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在短短三年多的时间里,范文内容地图将红旗插上了南京总统府,推翻了国民党二十二年的反动统治。

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北京天安门曾在___年见证了西方列强的野蛮,在__年见证了中国人民的觉醒,_49年的_月1日它终于见证了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____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伟大跨越,实现了中国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空前团结,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复兴之路》观后感(精选10篇)

《复兴之路》观后感(精选10篇)

《复兴之路》观后感(精选10篇)《复兴之路》观后感(精选10篇)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从中我们可以吸收新的思想,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

在写观后感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复兴之路》观后感(精选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复兴之路》观后感1观看了纪录片《复兴之路》,让我了解到了许多关于我国的发展历程和党的艰辛历史。

这部纪录片回望了160多年中国的历史,中国人民从饱受欺凌、贫穷落后,到奋起战争,艰辛争取自由,找到了一条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道路。

这一巨变,使我感受到: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今天这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中国。

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期间,西方资本主义对外侵略扩张,而中国清王朝闭关自守,中国与西方的经济差距越来越大。

英国、法国、美国等国家正资产阶段革命的作用下不稳前进,中国却在唐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统治下趋向衰落,人民生活困苦,压迫严重。

一时间,中国的前途与出路令人担忧。

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一个强大的国家,都需要精神的力量。

在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变化中,有过无数的辉煌,也曾经多次经受过各种天灾人祸的考验。

但是,无论经受怎样难以想象的磨难,伟大的中华民族总是从逆境中奋起,百折不挠,闯过重重难关,走上了新的道路。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激动地看到,中国走过一段漫长而艰难的道路,难道有一个国家遭受过中国这样的耻辱吗?看到现在繁荣富强的新中国,我们应该学会为自己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

中国能够在国际上保持高速的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并在国际上有一定得地位是经过许多仁人志士的努力,我们要珍惜现在幸福的生活,还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建设祖国。

希望明天的祖国会更美好!《复兴之路》观后感2在《复兴之路》中,我看到,中国走过了一段漫长而且艰难的道路,人类历史上在上世纪之初还没有哪个国家曾经遭受过像中国这样的屈辱,再看看现在社会的繁荣,中国人应该学会自豪和自信,但是不是自大。

片中解说词说到,为了一个民族的梦想,我们从1840年的海面出发;为了一个不变的追求,我们在岁月深处写下光荣,全球视野下展现中国道路之抉择。

复兴之路五六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五六集观后感。

复兴之路五六集观后感。

从“千年局变”到“继往开来”,《复兴之路》一片按照历史线索,逐集表现中国如何在国家危亡之际开始了民族觉醒,如何在民族救亡的探索之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如何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实现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突破,如何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先从“千年局变”说起吧,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开端,《复兴之路》把寻路的起点放在1840年,放在鸦片战争那定格了全民族耻辱的海面上,而中国的几近屈辱的近代史开始了。

毫无疑问,一个落后的农业化国家遇上一个已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工业化国家,鸦片战争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当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灾难从此降临了??在列强的威逼利诱之下,腐败无能的清政府与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丧国辱权的不平等条约,使本就落后的华夏大地的现状雪上加霜,沦为了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

“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谭嗣同的悲鸣,正是当时中国人民在黑暗与迷茫中不知何往、呼号无助的真实写照。

"国破家何在",当中华大地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一批批的仁人志士挺身而出。

他们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为了解放中华的事业而奋斗:谭嗣同,梁启超,秋瑾,孙中山??。

随着袁世凯的登台,严重损害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的签订,而辛亥革命也以失败而告终,中国依旧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中国的“峥嵘岁月”由此开始。

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了五四运动。

5月4日学生游行之后,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中国的各种力量都行动起来,汇聚成自1840年以来涉及范围最广,参加人数最多的一次爱国运动。

20世纪早期的中国,军阀之间为争权夺利混战不断,百姓生活在兵荒马乱的恐惧之中,一个迫切而又迷茫的问题是中国该往何处去,在这个众多的主义和思想中,哪一个能给中国带来光明。

而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给年轻的中国带来了希望。

中国电影“新浪潮”研究——民族电影振兴之路的探索与选择

中国电影“新浪潮”研究——民族电影振兴之路的探索与选择

中国电影“新浪潮”研究——民族电影振兴之路的探索与选择中国电影“新浪潮”研究——民族电影振兴之路的探索与选择中国电影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历经了许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在1950年代初期,中国电影由于种种原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束缚,电影创作陷入了低谷期。

然而,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持续冲击下,电影工业遭受了沉重打击,中国电影进入了一个严重停滞的时期。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电影“新浪潮”崛起,开启了近现代中国电影的新篇章。

新浪潮电影是中国电影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产生推动了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和电影创作的多元化。

新浪潮电影的产生与西方电影的影响密不可分。

上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西方电影在中国流行起来。

年轻的电影制作人们受到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启发,开始试图以全新的眼光看待和创造中国电影。

他们在电影创作中引入了更多写实主义的元素,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审视成为了新浪潮电影的重要特点之一。

历史和现实是新浪潮电影探索的主题之一。

相比于过去讲述英雄故事或夸张喜剧的影片,新浪潮电影更加注重描绘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反映社会和历史背景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电影《红高粱》《红河谷》等作品通过复杂的剧情和生动的人物形象,向观众呈现了中国乡村社会和革命时期的动荡岁月。

同时,新浪潮电影还积极尝试了许多新的电影表达方式和技巧。

电影语言的多样化成为了新一代导演们的追求。

他们使用了诸如倒叙、闪回、跳时等手法,通过镜头的运动、剪辑的速度和音乐的运用等手段,创造出了很多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影像。

这些新的尝试不仅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创新,也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了更加丰富的体验。

尽管新浪潮电影在创作上获得了一定的突破,然而,它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新浪潮电影的产生正处在社会政治风潮的不稳定时期,电影制作面临着众多审查制度和政策的限制,因此,许多优秀的作品无法被公众如期看到。

其次,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一系列的限制,投资不足和市场不完善使得许多优秀新浪潮电影无法得到适当的宣传和推广。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今年迎来了新中国60华诞。

抚今追昔,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波澜壮阔,用雄辩的事实昭示世人:一个国家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找到一条既适合自己国情,又符合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艰辛探索而逐步开辟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之路、必由之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刻历史借鉴: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迁一个国家对其社会发展道路的选择,不是一种纯粹的思想活动,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历史活动。

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绝非来自个人的奇思遐想,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实践作出的历史性选择。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源远流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自强不息,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特别是汉唐时期,国力强盛,文化辉煌,是当时的东方乃至世界强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正如江泽民所说:“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创造过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和最光辉的科技成就,并将这种领先地位一直保持到十五世纪。

明代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发明创造和重大科技成就大约有三百项,其中中国的发明创造占相当大的比例。

”然而,自1840年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先后向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以军事侵略和经济掠夺为手段,加之中国封建专制的腐朽统治,严重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

为了拯救饱受列强践踏和欺凌的祖国,为了振兴遭受帝国主义宰割和蚕食的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和振兴中华的道路。

复兴之路观后感 (1)

复兴之路观后感 (1)

复兴之路观后感《复兴之路》叙述了中华民族160多年的发展和壮大的过程,通过振兴之路,伟大成就,探索方向,和平发展,不懈探索和唤起信心千年局变、峥嵘岁月、中国新生、伟大转折、世纪跨越、继往开来六个篇章来向我们展示了中国艰难的发展道路和民族复兴的过程。

自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拥有了近百年的屈辱历史,直至1949年中国独立,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全面叙述了中国从一个贫穷,技术落后的国家走到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的不容易。

1840年-1911年的“千年局变”中,以令人铭记的鸦片战争为始,中华民国的成立结束了中国70年的屈辱,从中吸取教训,以林则徐、魏源等少数人睁眼看世界为起始的不断探索,洋务运动试图以封建统治秩序与西方技术相结合来实现自强,维新派试图以君主立宪来改革政体、变法图强从而挽救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但这些探索都失败了,直到孙中山提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领导辛亥革命摧毁封建专制制度,才为中华民族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复兴之路》第一集《千年局变》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细致、深沉、雄浑、大气。

1912年-1949年的“峥嵘岁月”中,阐述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没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以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的提出,在大革命失败后独立探索救国道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破坏和平建国主张和政权腐败,导致了自身的失败。

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1949年-1976年的“中国新生”讲述的是新中国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而导致社会主义道路遭遇曲折,然而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仍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也是不可忽视的。

1976年-1992年的“伟大转折”阐述的是“四人帮”的粉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掀起了全社会的思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的战略决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