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

------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巩固

课标要求与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初步认识文艺复兴、思想启蒙和新航路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所起的作用。简述《权利法案》《独立宣言》《人权宣言》《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宅地法》的基本内容,俄国废除农奴制法令,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初步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的历史作用。评价克伦威尔、华盛顿、罗伯斯皮尔、拿破仑、林肯等人的历史作用。

教材分析:本专题涉及世界近代史的第四、第六、第八三个单元的内容,上呈世界古代史,下启世界现代史的社会发展史,主要学习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的基础(含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思想启蒙、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含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两部分内容。两者之间因果相袭,线索连贯,对世界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资产阶级革命基于思想解放,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实现了由人治向法治、由专制向民主的转变,体现了思想解放的目的,人类社会步入近代。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面临中考的压力,学习负担非常重,历史课时较少,学生课前预习历史、课后复习历史的时间比较少;加上平时自主学习、实践落实的机会少。这一专题内容重要而且时间跨度大,学生复习的前期基础知识的落实不到位,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肤浅。在一个课时内复习完成课标三个单元,同时也是重点单元(含7课时的内容),对于教师学生来说都是非常大的挑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西欧资本主义萌芽、文艺复兴、思想启蒙、新航路的开辟孕育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线索,使世界朝着一体化方向迈出了关键的一步;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开辟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少数国家确立,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南北战争则使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得到巩固、发展,推动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2、能绘制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线索示意图,提高学生整合历史知识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示引导学生理顺本专题的知识脉络,运用表格归纳《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简表》、《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简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夯实本专题的基础知识。

2、师生互动、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完成表格梳理本专题的知识脉络,声称这是结构,养成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进步性,理解人治向法治、专制向民主的转变,树立历史进步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构建本专题的知识体系,明确14—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其启示。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客观全面地评价资产阶级革命家和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运用线索引导法、表格归纳法,帮助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让学生去说、去写、去想、去悟,不仅使学生真正学到知识,而且情感得到升华。

手段:采用多媒体出示线索、表格、达标测评、作业等辅助教学。

使用教材构想:

夯实基础:线索引导,整合教材,自主与合作梳理知识,学生在阅读书写的实践中巩固课标规定的基础知识。

理解社会的变化发展,包含思想和政治等方面的内容。落实“过程与方法”目标,教师应起好引导作用,师生共同探究重点、难点,进行学法指导。

分层优化:当堂巩固训练和达标测评面向全体、分层优化。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课程

复习(多媒体展示)

1、欧洲封建社会的特点是什么?

2、中国的哪些发明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

学生思考后,进行回答。

(多媒体展示)马克思也曾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项伟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的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

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变成科学发展复兴的手段,变成制造精神发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古代发明对世界发展的促进作用。(找出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连接点。)

原始社会那么,世界历史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来共同复习世界近代史——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巩固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提出问题,问题驱动学生进行思考回顾,明确课题,自然导入复习课)

第二环节:线索引领,明确学习目标

资本主义发展史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

思想

经济

第三环节:自主学习,梳理知识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学习内容(提前印发给学生)

1、 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简表

2、革命或改革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简表

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对知识的梳理认识;然后四人小组互相检查核实,落实知识的把握。

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落实过程中,进行巡视,了解学生的完成情况,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点拔、解难释疑。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落实本专题基础知识的目标而设计。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落实基础知识;通过四人小组的检查核实,培养学生们的合作学习意识。)

第四环节:师生互动,构建知识体系

1、概括世界近代史的线索和特征,帮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世界近代史。

1)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

学生进行说明: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或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阶级基础)、文艺复兴和启蒙思想(思想基础)、新航路的开辟(经济基础)2)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学生进行说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3)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

学生进行说明:工业革命,最终又促进了资本主义制度战胜了封建主义,使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

4)资本主义的巩固

学生进行说明:美国南北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5)资本主义的巩固又促进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学生进行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2、中考分析。

今天我们复习的是:课标世界近代史板块的专题“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与巩固”。这部分内容,是近几年来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其中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多以选择题或材料题的形式出现;欧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则多以简答题或材料题的形式出现,应引起同学们的足够重视。

(设计意图:以课标专题复习,强化课标意识、达标意识。总结历年中考对这部分内容的考察要求和形式,便于学生自主复习,对中考复习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3、问题驱动,生成结构。

(1)在14至16世纪,欧洲社会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2)这些变化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3)这些变化又与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内在联系?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思考、回答以上环环相扣的问题。

预设学生回答问题(1)相对容易:在14至16世纪,欧洲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有----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

预设学生回答问题(2)相对有难度,教师引导学生总结:14世纪前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伴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14-16世纪在欧洲出现了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曙光。而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是从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两

个方面来讲述资本主义时代到来的必然性。

预设学生回答问题(3)难度适中,师生互动完成:从意大利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从思想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而15世纪开启的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开始连成一体,从经济上为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总之,文艺复兴和新航路的开辟分别从思想和经济领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人类历史开始向近代迈进。

教师进一步启迪学生思考:而此时没落的封建专制和殖民统治却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继续发展,于是为扫清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17、18世纪新兴的资产阶级掀起了反对封建专制、争取民族独立斗争的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哪些?

学生回忆所学知识,得出结论。

17、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最有代表性的革命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等。

教师归纳总结:这几个国家先后建立起资产阶级政治统治,标志着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一些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落实“梳理本主题知识脉络”的目标而设计。通过师生互动,构建知识体系,理解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此同时,以图示的方法将主题的知识体系写在黑板上。一方面加深印象,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学会使用历史图示法。)

第四环节:共同探究、拓展思维

1、在资产阶级革命中涌现出一批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方法指导,提出问题。评价历史人物是中考考察的重要能力,首先提醒同学们历史人物的评价方法:

(1)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2)根据其历史活动,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评价历史人物。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老师总结的方法,来评价一下拿破仑。

四人小组共同探究后,派代表展示。

评价拿破仑:

史实:(1)1799年,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政权。

(2)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3)他在位期间,对内巩固资产阶级统治,颁布了《法典》。(史实)

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近代欧洲各国资产阶级法典的范本。(结论)

(4)发动多次对外战争。(史实)既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自由、民主的思想;也损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最终导致帝国的灭亡。(结论)

结论:终其一生,拿破仑有功亦有过,他是法国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

提示:还应把握英国克伦威尔、法国罗伯斯庇尔、美国华盛顿、林肯等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落实“归纳英、美、法三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事迹”的目标而设计。在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运用辩证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认识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

2、在革命期间,资产阶级为保障已取得的权利,还颁布了一些重要的法律文献。

方法指导,提出问题。这些法律文献也是同学们要重点掌握的内容,首先强调关于法律文献类的知识点,要从其主要内容、历史作用等方面来分析。那么大家能找出《权利法案》、《人权宣言》、《独立宣言》三个法律文献体现了怎样的共性特点吗?这些法律文献对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有什么共同作用?

根据第二环节中表格中的填写,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共同探究。

预设学生回答:通过讨论探究后,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这三个法律文献体现了资产阶级要求自由、平等、民主的权利。这些法律文献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的思想,是法治时代到来的表现;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师归纳总结。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世界近代史是人类社会从“专制向民主”、“人治向法治”过渡的历史。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为落实“阐述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期间颁布的法律文献内容及进步性”的目标而设计。通过分析史料,小组讨论,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本质,帮助我们探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从而潜移默化地完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生成认识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本专题所学,明确学习目的: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设计意图:与导入课相呼应,生成正确的历史认识。)

第六环节:达标检测

1、15-16世纪,打破了世界各地间封闭和孤立的重大事件是()

A、郑和下西洋

B、新航路的开辟

C、亚历山大东征

D、三角贸易

2、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人文主义的影响

C、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D、人民革命运动的推动

3、下列有关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都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②都处死了封建国王③都通过了法律文件④都曾建立过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美国最早确立“自由”、“平等”政治原则的法律文献是()

A、《独立宣言》

B、 1787年宪法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宅地法》

5、下列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不同的是()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B美国独立战争

C、日本明治维新 D 、法国大革命

6、材料分析

1640年革命和1789年革命,并不是英国和法国的革命,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它们不是社会中某一阶级对旧政治制度的胜利,它们产生了欧洲新社会的政治制度。

请回答:

1)材料中“旧政治制度”是指什么?

2)“新政治制度”是指什么?在英国、法国分别表现为什么形式?法国为确立“新政治制度”颁布了什么文献?

3)为什么说“这是欧洲范围的革命”?

(设计意图:紧扣课标,通过试题,既检测了学生对本专题的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又考察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对比分析的能力。)

第七环节:作业布置

1、结合所学,按提示信息写出法律文献的名称和内容。

1)美国宣告脱离英国而独立:

2)法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理念:

3)美国南北战争胜利奠定基础:

2、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林肯是推动社会变革的资产阶级革命家,

任选一位,试作评价。

(设计意图:将本节课复习的知识点进行串联,巩固落实。)

板书设计:

思想

经济

教学反思:

优点:能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展师生互动,进行当堂练习等环节,使学生掌握本专题的基本知识点,讲练得当,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改进之处:教师语速较快,学生不易接受。以后,教师要调整语速,多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更多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今后教学中要更多地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感悟学习,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研组长点评:

本节课基于课标、结合中考,编写学案,复习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提升了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用学案进行复习,有效实现了我校倡导的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学生在自我感悟、小组交流、讲解点拨、拓展延伸的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整体知识。

内容的安排上容量多,因而留给学生分析材料、讨论问题的时间不够充分,顾及不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一部分。教师要精讲,发挥学生主体、教师主导作用,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历史微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微课教案 翁奕权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2,学科:历史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查找新中国成立相关事件 课前预习了解 课内探究学习 课后巩固提升 教学课题 1、知识目标: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内容(概况),开国大典盛况,西藏和平解放。 2、能力目标:分析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旧对比分析)。 3、情感目标:通过新中国成立,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要增强责任感。 教材分析 本课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西藏的和平解放,新中国的成立涉及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准备,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西藏和平解放,是我国成功解决民族问题的典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减少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使西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标志着祖国大陆的全部解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内容,西藏和平解放。 难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些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如学生以前学过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等,基本掌握了学习会议的基本方法,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学习会议应该从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意义等方面来进行学习,这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老师在学生学习时,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学习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基本方法,自学本部分内容。学生通过电视等,对西藏问题很感兴趣,这是我们学习本课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搜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难点,分析了学生的学情,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搜索到开国大典的视频,现场放给学生观看,加深印象。用百度搜索下载新政协会议和开国大典的有关图片还有部分录音,分析当时的盛况,让学生加深了解。利用百度搜索《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关的详细信息和图片,做成PPT课件让学生对当时形势有深刻的认识。 教学方法 范例导学-自主探究-及时巩固-拓展提升教学法 情感体验法 对比研究法

《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设计(二)

《初中历史复习课》教学设计 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第二中学冯海龙 课型:复习课课时:1课时 【考纲要求】 了解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了解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了解汉武帝大一统在政治、思想方面的主要史实;了解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原因、成就和影响。 【知识梳理】 1.公元前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的封建国家朝,定都于。 2.为了抵御匈奴,秦朝派修筑了西起东到的“万里长城”。 3.秦朝最高统治者称,在中央政府设、、,分管、和 。在地方上推行制。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实行了“”。 4.汉武帝派两次出使西域,时间分别是年和年。 5.为加强思想控制,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在思想上实行“、”。 6.汉朝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的丝绸从出发,通过(今新疆地区),运往,再转运至。这条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同步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 诗中赞颂的历史人物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宋太祖 2.如你生活在秦朝时期,你可能做到的事有①去拜会某县的县令 ②看到官府用小篆字体发布的告示③收到朋友送的《伤寒杂病论》④送儿子去太学读书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3.郭沫若说: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致命的打击”缘于 A.商鞅变法 B.秦始皇“焚书坑儒” C.陈胜吴广起义 D.汉武帝削弱封国 4.对秦统一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①结束了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的分裂局面②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③出现了秦的暴政④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统治期间颁布的“推恩令”,主要是针对西汉前期出现的 A.王国问题 B.货币不统一的问题 C.社会贫困的问题 D.思想混乱的问题 6.以下关于魏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南方为少数民族政权,政治清明 B.南方战乱相对较少 C.北方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 D.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7.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亚欧的古代重要商路,对开通此商路功劳巨大的是 A.董仲舒 B.张骞 C.玄奘 D.鉴真 8.2010年5月17日至19日,新疆工作会议座谈会在北京举行,胡锦涛书记提出了新形势下新疆工作的目标任务,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新疆最早隶属于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A.秦朝 B.西汉 C.唐朝 D.元朝 9.毛泽东有诗云:“劝君少骂秦始皇……百代犹行秦法政。”“秦法政”不包括 A.分封制 B.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10.山东泰山、峄山、琅琊台等地都有秦始皇巡行天下时的碑刻遗存,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应该是 A.甲骨文 B.草书 C.小篆 D.楷书 11.一年一度的高考圆了许多萃萃学子进人国家高等学府深造的梦。汉武帝时,学生在全国最高学府接受教育,主要学习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2.隋朝是我国历史上承上启下的朝代,下列朝代与它相似的是 A.夏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 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教案

云南省陇川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学设计一:资本主义在欧 洲的兴起 一、教学内容及其分析 (一)内容 1.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 (1)欧洲经济的发展:①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②社会分工的扩大和经济结构的变化。 ③农业技术的改进。 (2)欧洲的资本主义萌芽:①欧洲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②佛罗伦萨的手工工场。③商业资本的作用。④资本主义在工业中发展的三个阶段。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的发展。2.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侵略 (1)新航路的开辟: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②新航路开辟的经过。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2)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侵略:①葡萄牙的殖民侵略。②西班牙的殖民侵略。③欧洲殖民者掠夺的结果。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意大利的文艺复兴:①文艺复兴的背景。②人文主义。③最早的代表人物:但丁和乔托。④早期的代表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⑤全盛时期的“美术三杰”。⑥马基雅维利。(2)西欧诸国的文艺复兴:①德意志的伊拉斯谟。②英国的莫尔和莎士比亚。③法国的拉伯雷。④西班牙的塞万提斯。 (3)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①哥白尼和“太阳中心说”。②开普勒和伽利略。③数学、物理学、生理学、医学的发展。④布鲁诺和弗兰西斯·培根。 (4)西欧的宗教改革:①德意志马丁·路德改革。②加尔文和瑞士宗教改革。③法国的宗教战争。④英国宗教改革。⑤西欧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二、教学目标及其解析 (1)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定型时期的历史。近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工场手工业时期开始的。随着15、16世纪欧洲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经济结构的变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在意大利的威尼斯、佛罗伦萨出现,以后扩大到西欧。 (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本质特点就是雇佣关系。尽管商品、货币经济到了封建制度晚期有了更大的发展,但在它们转化为资本之前,仍属于封建性经济。只有当一些人利用手中的财富购买别人的劳动力,即将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并且将已积累的货币、原料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资本,使用购买的劳动力增值财富时,才会产生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西欧社会晚期生产技术的提高、劳动分工的扩大和商品货币经济的迅速发展,促成了这一转化。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中起了巨大作用的是商业资本的发展。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农村逐渐发展起来的即是货币地租的出现。关于资本主义在工业发展中,要记住三个阶段: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 (3)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对外市场,这是新航路开辟的经济根源,而社会根源是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地中海东部的商业危机促使了欧洲人去开辟一条新的直接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科学技术成就——多桅快速帆船、指南针用于航海、地圆学说广为流传,这一切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客观条件。 (4)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尤其对欧洲有着重大的影响。第一,引起“商业革命”。使欧洲贸易范围空前扩大,西欧与世界各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加强了,世界市场

初二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初二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第11课民族团结 花城中学王影韫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的地位 本节课是八年级历史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一课内容。学习本节内容使学生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初步确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将来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民族团结;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2)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对比分析的能力,历史想象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阅读材料,使学生运用阅读、分析和归纳等方法,积累必要的历史知识。 (2)运用图片,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并热爱中国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2)使学生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培养正确的民族观。 3、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 本课的难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原因。 二、学生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地理课上已经学过我国的民族分布状况,对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也有一定了解,所以,本节课侧重对学生民族团结意识的培养。 三、教法

针对本校八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采用讲授法、列举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引用花城中学校运会入场仪式中民族服饰,介绍部分少数民族。 2、讲授新课 第一步:探究民族政策 ①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②(展示民族分布图)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看图回答。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 ④(展示问题)我国成立了哪些省级民族自治区?学生列举加深认识。 第二步:共谋民族发展 ①(展示图片)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建国以来,少数民族地区得到 快速发展,准备少数民族发展的图片,体会我国各民族共同发 展的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 ②(展示问题)为了加快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西部地区的发展, 我国提出了什么战略?学生齐答。接下来给学生列举西部大开 发的标志性工程,并展示图片(展示图片西气东输等)。使学 生知识略向课外拓展,认识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发展的重视。 ③为了帮助少数民族加快发展,国家选派大量优秀人才到少数民 族地区工作,孔繁森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展示孔繁森图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8页材料孔繁森的感人事迹。 第三步:齐护民族发展 ①由昆明打砸事件和马航上新疆乘客事件引起谈论 ②导学案中的巩固练习和拓展练习 五、教学反思 选用11课《民族团结》。在编写这一课的教学案时,我也按照编写教学案的步骤进行资料整理和题目选取。在“旧知检测”上,因民族团结的内容,我们在初一时候已经接触,所以在编写上主要是对以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课教案 复习目标 1.认识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史上的伟大转折. 知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以及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说出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重要法律。 3.认识邓小平理论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重难点 1.重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 2.难点:完整准确地理解什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要点回顾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内容及意义。 2.我国在农村和城市改革的主要措施。 3.我国设立的经济特区以及最终形成的对外开放的格局。 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其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使学生明确本单元是中考知识点的重中之重。引导学生以建设有中 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主线顺着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与法制建设→改革开放→邓小平理论这一思路进行整理。构筑知识结构,并请学生自主完成填充任务,任务见学案。

三、小结:(回顾本单元的重点知识点)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对内改革 2.改革开放 (2)对外开放 (1)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四、巩固练习(基础题) 材料分析题 材料一、“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 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 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材料二、“……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走进新时代》 1.材料一中的“老人”是谁?怎样评价他? 2.材料一中“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寓意是什 么“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指什么?这个“圈”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什么政策?这个政策是我党在哪一年召开 的哪次会议中做出的决定?

高中历史优秀教案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A.课标: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形成的任内阁的史实,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课标解读:根据学生知识实际、课标和升学愿望,初中生学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直观、初步地了解其革命过程和政治制度。因此,我该在知识系统性和深度方面做适合学生学习就近发展区地设计,重点落在《权利法案》、君主立宪制发展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方面,难点放在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据课标和历史教育对人情感、价值观影响特殊作用。我应充分发掘历史知识的内在精神,发挥其“读史明智”“古为今鉴”作用,培养学生接人待物,认识社会的良好态度,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健全人格。教学中不但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和精神,更要突出得到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及历史发展过程。 B.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英国革命、《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内阁制形成等史实。 2.熟记《权利法案》核心思想(内容)、责任内阁和首相产生、内阁与议会关系和首相权力。 3.理解君主立宪制建立条件、特点和代议制。感悟对今天社会问题的启示。 二.过程与方法 1.以史料解读历史来龙去脉,生动展现历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2.引导学生解读史料,培养学生史料阅读、分析和表达能力;学生潜移默化养成“论从史出”等历史意识。 3.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思考,感悟得到知识地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学生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地学习,感悟妥协和协商是血的教训,感悟传承和创新的历史智慧,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有限权利和责任意识。 2.通过历史和现实联系,学生分组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C.教学设计思想 我对课标和课本研读,围绕教学目标和重难点,突出学生感悟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发展中蕴含的法制、民主、妥协、协商、责任、有限权力等现代政治文明的精神。教学要注重知识逻辑性、开放性和历史发展脉络,激发学生兴趣和广阔思维空间。我整合了教材,直接突出主题最先讲解“议会权力的确立”,学生就能直观认识和深刻理解英国君主立宪政体,也有了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条件的制度背景,更好回答资产阶级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原因。然后随历史发展,再学英国君主立宪制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这也为学生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特点和影响铺垫完整的知识基础。为拓展学生知识、思维维度和照顾知识完整性,留了选作题,英国君主立宪制度建立的影响。 为培养学生研读史料能力、史学意识和理解知识等,为此,我亲自精心挑选切合的史料。为突出过程与方法,在学生史料分析和回答问题时,要点明依据。教学中设计悬疑、创设历史情境,设计分组抽签展示和“七嘴八舌”环节等多种教学手段,调到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 D.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语:同学们,我们将要学习《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我有个疑问,能帮我解决吗?“君主”给你们什么印象?“宪”你们能想到什么呢?同时给出两幅图片,给学生思考启发点。

中外历史演进中的“转变新”—新中国部分-河北省鸡泽县第一中学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学案

知识整合:中外历史演进过程的转变新(新中国部分)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时代变迁、朝代更替、制度嬗变与创新等一系列的因素推动,中外各时期的历史演进呈现出“转变新”的特征。恰恰,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规制和模拟题预测通常将“历史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不同阶段的某一角度变化”作为命题的切入点,考察学生历史必备知识的整合能力和纵向联系的思维品质。基于此,本人尝试梳理中外各重要时期的历史演进,试图整合出“转变新”的历史知识体系和高考命题立意走向,希望能为学生高考复习提供新的视角。 新中国部分 新中国时期的转变新 1、国家发展重心的演变:1949-1952国民经济的恢复;1953-1957改变工业落后面貌,工业化建设;1960s国民经济的调整;1966-1976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1、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 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2、图4是1953年创作的年画。该作品( ) 图4 《数他劳动强》 A.继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作的基本风格 B.描绘了农民参与社会主义生产的场景 C.体现了“双百”方针提倡的创作精神D.倡导了适应国家建设需要的社会新风 3、(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下图是1953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 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 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 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 4、(2017·全国Ⅱ卷·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 总规模达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育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恢复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育的普及 5、(2016·全国Ⅱ卷·31)“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住宅建设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比重不断减少,其 他非生产性建设投资也开始受到抑制。这表明我国 A.致力于奠定工业化基础 B.国民经济结构臻于平衡 C.大力压缩基本建设投资规模 D.城市化的进程趋于缓慢 6、(2015·全国Ⅱ卷·31)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 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开设了俄文课程,许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需要 B.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 C.文化教育改革的需要D.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7、(2014·全国Ⅰ卷)“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制度,各地根据国家粮食计划供应 的相关规定,以户籍为依据确定粮食供应的对象与数量。这一制度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缓解了灾害造成的粮食短缺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8、(2014·全国Ⅱ卷)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 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9、(2013·大纲全国卷)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大批沿海城市人口向内地迁移,在内地形成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心得体会 第1篇: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是让学生更好学习,以下就是的高中历史微课教学设计,一起来看看吧! 本案例出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本课的内容标准及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内容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识记:老子、孔子的重要思想主张;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董仲舒对儒学改造的主要表现。 理解:“道”和“仁”的含义;“天人感应”;董仲舒新儒学。 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和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影响。 归纳:春秋、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的演变。 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学习所得,了解各学派思想主张,并分析比较它们的差异;通过儒学地位的变化,分析政治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史上这一光辉时段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形成尊崇传统文化的民族精神。 本课的重点是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以及儒学在汉代的发展。中国思想的源头起自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之时诸子百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后世的各种思想潮流大都能从诸子百家那里找到最初的萌芽。当时的“百家争鸣”也对思想的创新与活跃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正是这种局面导致了中国思想史黄金时代的形成。所以,对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别是儒、道、法、墨等主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教学教学案例——第一节《鸦片战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鸦片战争前夕世界形势及清政府的腐朽没落统治;鸦片走私;禁烟运动;鸦片战争的时空过程;中国军民的反侵略斗争。 2.能力培养 ①通过鸦片战争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讨论、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地”看问题的观点、“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关系”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分析问题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③通过鸦片战争过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使用历史地图的能力以及阅读史料获取信息、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等。 3.德育目标 ①鸦片战争的爆发,是在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腐败不堪之际,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为开辟海外市场进行全球殖民扩张的必然结果。 ②通过讲述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热爱生命、远离毒品的教育。 ③通过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分析,教育学生奋发图强,为国家强大而读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 难点: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分析。 课前准备 利用电脑制作动态鸦片战争示意图,虎门硝烟电影录像片段、鸦片战争相关历史图片。

学生:组织学生做好预习。如:采用问题式教学法或“导学式”教学法,课前可将预习提纲和课上重点讨论的问题印发给学生,适时布置学生进行预习。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节课是高中学段第一节历史课,教学设计的基点在于贯彻落实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个方面的基本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鸦片战争的重点和基本的历史知识,开始培养和训练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理论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近代中国国情和人文精神的思想教育。 2.高中历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从起始年级抓起。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要紧密结合高一学生的学段和年龄特点,开始对学生进行有计划、有步骤的历史思维能力训练,使学生在掌握重点历史知识的同时,使历史思维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 3.新课程教学目标的侧重点是对学生进行以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采用“问题式”和“双主导学”(导学式)教学模式和思路,在教师恰当的主导作用下,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课前预习、课中自学阅读、质疑答疑、分组讨论、检测练习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在教材的处理上,应突出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等重点、难点内容,点拨思路,启导分析,给学生留下较多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借以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习惯和基本能力。 4.在教学媒体手段上,本节教学设计适时播放影视录像片段、鸦片战争演示战争进程示意图、介绍相应历史资料,借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以及适度增加信息量。 【课堂实录】 (多媒体课件画外音导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岁月。 在那时,千年的中华帝国,连同它光辉灿烂的文明被 一场外来的血与火打败了,中华民族开始沦落为殖民 地、半殖民地。中英两国远隔万里,为什么会在19世纪的上半叶 发生了一场血与火的较量呢?首先,我们一起来听一个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课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课 件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2.基本能力 目标\要求 Ⅰ Ⅱ Ⅲ 获取和 解读信息 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 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 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

调动和 运用知识 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建立正确的联系。 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相关信息,认识和说明问题。 体现学科渗透,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原理分析问题。 描述和 阐释事物 正确表述事物的现象,准确描述和解释事物的特征。 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的阐释。 辩证地、历史地考察事物,对事物进行学科的和跨学科的描述与阐释,意义完整。 论证和 探讨问题 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问题。 在论证中观点明确、表述清晰、逻辑严谨。 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论证和探讨问题,体现创新性思维。 3.基本情感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

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全面掌握 教材=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目录+正文+黑体字+小字+图表+注释+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考纲要求+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

初三历史课总复习专题教案

初三历史课总复习专题教案 专题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一、总体概述 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顽强抗争,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本学习专题就是突出了这一历史发展主线。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了解阿古柏侵占新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复新疆的事迹;掌握新疆行省设置于1884年 3、了解甲午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勇事迹 4、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从近代史时期的侵略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2、联系两汉设置西域都护、隋唐有效管辖突厥、乾隆年间在新疆平叛和1884年新疆行省的设置,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情感价值目标: 通过对战争中一些民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的讲述,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民族的强弱同国家的先进或落后是息息相关的,要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强大而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三、中考热点链接 1、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中国的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近代史时期列强侵华的重大历史事件,例如:火烧圆明园、黄海海战、八国联军的侵华等;中国人民的抗争,例如:林则徐虎门销烟、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左宗棠收复台湾、邓世昌在黄海为国捐躯,这些体现了中国人民抗击外国侵略的民族气节和斗争精神的历史事件。都是我们中考容易考到的内容。 2、关注台湾问题,联系相关史实和当今台湾政治动向分析其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地区引起的反响 四、中考试题回放 1、(2005年河北)清朝时的闭关锁国状态被打破,是在()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后 D、八国联军侵华后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性试题,明清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直到中英鸦片战争,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市场,中国被迫开放,结束了闭关锁国的状态,故此题选A项。 2、(2004吉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A、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B、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联军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不仅割地赔款,而且不允许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故本题正确答案是D 五、模拟实战训练 1.初二1班的同学要举行一个《林则徐生平史迹与禁毒展览》的活动,与该展览主题有关的是 A.虎门销烟 B.维新变法运动 C.洋务运动 D.收复新疆 2.下面内容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的是 A.割香港岛 B.赔款2100万元 C.开放通商口岸 D.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必须同英国商定 3.“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副挽联是光绪皇帝为谁所写? A.邓世昌 B.林则徐 C.关天培 D.左宗棠 4、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列对这一社会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形式上独立,实际上被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B、政治上是半殖民地的,经济上是半封建的 C、“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的国家独立自主权

高三历史教案-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最新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 引言分析 1.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隋唐两个王朝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①隋朝是短暂而繁荣; ②唐朝是全面繁荣。 2.这一时期,世界历史东西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①西欧正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阶段,国家分裂,政局混乱,工商业凋敝,文化衰落。 ②亚洲除了中国发展繁荣之外,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出现,并进入 鼎盛时期,与中国一起成为当时世界的两大文明中心。 3.这一时期中外历史的比较: ①以中国历史纵向比较,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时期。 ②与此时世界历史横向比较,尽管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但并未达到西方资本 主义的发展程度,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 高考范围 4.隋唐 (1)隋朝的兴衰与唐朝前期的政局 ①隋的建立和统一 ②两都的兴建和大运河的开凿 ③隋炀帝的暴政和隋朝的灭亡 ④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⑤武则天的统治 ⑥“开元之治” (2)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①三省六部制 ②科举制 ③府兵制和募兵制 ④租庸调制 ⑤两税法 (3)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①农业 ②手工业 ③商业和城市 (4)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①突厥 ②回纥 ③靺鞨 ④南诏 ⑤吐蕃 (5)隋唐时期的对外关系 ①和新罗的交往 ②和日本的交往

③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交往 ④和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 (6)隋唐时期的文化 ①科学技术 ②宗教和哲学 ③教育 ④文学和艺术 近五年高考试题 (一)上海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上海卷) 34、“苛政猛于虎。”秦、隋二世而亡是后世许多开国君主的前车之鉴,”“天子者,有道则人推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一个“畏”字,促使不少统治者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社会繁荣。请选择一个中国古代的繁荣时期,简要分析其原因与表现。(13分)34. 名称: 原因, 表现, 例: 名称: 贞观之治或唐前期原因: 勒于政事,吸取前朝教训, 轻儒薄赋,爱惜民力,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表现: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融洽,国力强盛,边疆巩固,邦交和睦…… 如答其他,参照上例给分。 (二)广东卷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广东卷) 2.唐初府兵制赖以推行的经济制度是B A.方田均税法B.均田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4.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是B A.明州 B.扬州 C.泉州 D.广州 (三)综合卷 200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试题(一) 17.作品有“诗史’之称的唐代诗人是B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杜牧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 1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A 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 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D.③④ 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二)(四川、吉林、湖北、湖南、重庆卷) 13.广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D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套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 套 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教案及练习共18套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综合过关规范限时检测时间:5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 1.(20XX?湖南永州模拟)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这表明( A ) A.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 B.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强化 C.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 D.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 [解析] 由“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结合所学可知,西周的宗法制、分封制按照血缘关系形成森严的政治等级,“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

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说明战国秦汉时期,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力显著下降,这表明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故A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B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时间不符合“战国秦汉时期”,排除D项。 2.(20XX?北京西城区六校联盟)会盟是春秋时期的一个重要现象,齐桓公曾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周襄王派代表参加,会盟以周天子名义颁布盟约: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不准更换太子;不准以妾代妻;不准让妇女参与国家大事。会盟后,“诸侯称顺焉”。据此可知会盟( C ) A.加强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 B.扭转了春秋礼崩乐坏的趋势 C.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 D.避免了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 [解析] 从材料中的“不准堵塞水道;不准(因别国灾荒而)不卖给粮食”可以看出,此次会盟体现了诸侯国经济安全的需求。故答案为C项。会盟现象实际上削弱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排除A项;礼崩乐坏的局面没有得到扭转,排除B项;D项说法绝对,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仍然在延续,排除D项。 3.(20XX?安徽黄山质检)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C )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教学案

专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纲要求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课标要求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知识梳理 儒学的创立及发展历程 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及其原因 时代 思想内容 地位 原因 春秋 仁、礼、为政以德 不被重视 要求恢复周礼有保守的一面。 战国 仁政、君轻民贵 不被重视 强调秩序和仁义,在战国大动乱的时代不可能获得重视。 秦 受压制 秦崇尚法家,实行暴政 西汉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独尊

大一统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 魏晋南北 危机 社会动荡;受佛教和道教的冲击 宋明 “理”“天理” 复兴重新 确立正统 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儒学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统治需要。 明清 受批判 儒学呈现守旧、陈腐的习气;商品经济发展,人们追求个性企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 ◆考点解析 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原因 见右边栏 出现原因: 1.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新的生产方式出现,封建经济的产生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2.政治上: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诸侯兼并、社会动荡,各诸侯国政治改革的需要。 3.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学术下移,推动了民间文化的发展。“士”阶层地位提高,四处游说,传播思想文化。 4.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升了人们的认识水平 程。 意义:①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③促进了文化思想的繁荣;

高三历史地图知识专题复习指导教案

地图知识专题复习指导 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历史地图约近130幅,按照地图中的内容,我们基本上可以将它分为三类,即“各朝或各国疆域图”、“战争形势示意图(含对外关系图)”和“经济发展分布图”。历史地图是教材具体内容的扩展、延伸,有利于学生直接观察和深化理解教材的内容,是高考命题专家比较重视的一个高考知识切入点。由于学生对历史地图的识别和解读能力参差不齐,它是考生历史学科能力中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在高考专题复习时,历史地图知识是我们值得重视一个专题,我们必须要认真复习,并及时总结这方面的解题经验。 《高考文综考试大纲》拟订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考核目标和要求中第一条“目标”就是“获取和解读信息”,并提出三个层次的“要求”:即①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以及考查意图;②提炼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整合;③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历史地图知识的考查正是这一项的目标和要求的具体体现。 那么,有近些年来,有哪些地图知识已经考查过呢?它是如何进行考查的呢?我们在复习时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近年来高考历史地图试题及解答分析 (一)近年来高考考过的“各朝或各国疆域图”试题及解答分析 1、【1996年高考】右图是南北朝后期形势,填出北朝两个政权的名称: A ________ B ________ 此题正确答案为A北周、B北齐。我国北方先后出现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政权,历史上称为北朝。北魏分为东魏(控制洛阳以东)和西魏(控制洛阳以西),后又分别为北齐和北周所取代。东魏和西魏的位置学生不会搞错,但此题解答的关键就是要弄清楚东魏和西魏最后被哪个政权所取代。 2、【2006年北京高考】对比图5,从图6可以观察到的政治局势变化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